從暹羅到泰國:失落的土地與被操弄的歷史

中文書
人文社科
79折$ 308
4.5 /5
2位讀者評分
5
50%
4
5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3.5
|
2023/07/30
劇透警告
失土雖可恥但有用──《從暹羅到泰國》讀後

《從暹羅到泰國:失落的土地與被操弄的歷史》作者夏恩‧史崔特係美國肯特州立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專門教授東南亞歷史和後殖民主義。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泰國執政者如何運用悲劇跟喪慟的論述來影響國家認同,並了解這些論述為何能在特定歷史時間點使泰國人民產生共鳴。(參閱頁54)這樣的手法,值得我們加以認識與思考,以避免受到執政者的操弄。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在探討民族主義者如何將失落土地的概念推銷給廣大民眾,故書中的大多數資料與大眾媒體有關,包括1930年代末期到40年代初期的地方報紙,還有披汶的官方演說,1914到1946年的國會辯論紀錄,以及曼谷聖母升天主教座堂未發表的私人文獻。(參閱頁70)特別是教堂文獻部分,因為缺乏泰國官方文件對照,無法兩造俱呈,須留意片面之詞的控訴。

除前言跟結語,全書共六章:第一章探討國恥論的起源。第二章進入1930年代,說明泰國政府如何構築國恥論,挑起一場與法屬印度支那的邊界衝突,以為披汶獨裁尋找藉口。第三章檢視泰國政府如何將天主教與法國帝國主義掛勾,並從1940年起開始驅逐教會。第四章探討日本入侵與佔領泰國,披汶用泛亞洲主義混入國恥論,製造日本佔領並不損及泰國獨立的假象。第五章說明二戰後的泰國政權如何努力與國恥論,與日本的合作劃清界線。第六章檢驗曼谷新聞界在泰國─柬埔寨柏威夏爭議期間出現的國恥論言論。(參閱頁66-69)

作者引用法米‧佛坎的「選定創痛」為例,說明法國─暹羅危機對泰國國家認同所造成的創痛效應。所謂「選定創痛」係透過重建祖先受難的記憶,使國家、宗教群體或種族產生一種團結意識,意即針對曾讓一群人的祖先落難的一個悲劇,創造集體記憶。而披汶政府倡導國恥論的目的,就在於將法國─暹羅危機轉換為泰國的選定創痛,以遂行其獨裁統治。(參閱頁57~58)一言以蔽之,失土雖可恥但有用!

作者在這本書要強調的是,造成國恥論的原因是,泰國政府不願意接受1893年戰敗的後果。泰國領導人採取的對策是,為這場歷史悲痛加油添醋,將暹羅描述成一個西方帝國主義的犧牲品。(頁251)從這個角度,我們要提防作者間接為西方殖民主義說項,試圖解構反殖民主義的論述。

國恥論雖不強迫人人接受民族統一論調,但卻產生寒蟬效應,讓有意表示反對意見的人心生畏懼而不敢說話。任何人膽敢暗示泰國放棄柏威夏主權,都會被解讀為支持柬埔寨主權,而遭到不忠誠的罵名。(參閱頁286)如果讀者覺得書中的例子太遙遠,不妨想想釣魚台的主權爭議,應該不難理解。

根據「選定神話」說,泰國從未遭到殖民;按照「選定創痛」說,泰國則是不斷遭受割地賠款、國土分裂的屈辱。據佛坎的理論,「選定創痛」的影響力更大。「選定神話」雖然能提升集體仰慕,「選定創痛」卻能啟發心理效應,導致哀悼或復仇雪恨,將群體更緊密地綁在一起。(參閱頁301~302)距2024總統暨立委投票日倒數五個半月,各黨的文宣恰可提供我們檢視佛坎的理論。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8/05
劇透警告
最近看完了<<從暹羅到泰國:失落的土地與被操弄的歷史>>,這本書主要是在探討和解析泰國人近代的國族認同和領土認知,如何受到各時代政府的政治目的所影響,是一本關於身分政治的書。就如同我們在歷史課本中所讀到的,泰國是近現代唯一沒有被西方(英法兩國)所殖民的國家。但雖然如此,泰國人也依然(認為)他們曾經被迫割讓了許多領土給西方的殖民地(主要是現在的寮國和柬埔寨部分區域)。

作者在這本書中,最主要的探討議題就是:「政府如何透過建構官方歷史,藉此利用人民對失土的憤怒,去凝聚和動員國民支持國家。」他認為泰國近現代的政府會透過「選定創痛」(即選取具有傷害國家領土或人民感情代表性的歷史事件)的方式,重新加以詮釋,甚至為了政治目的改寫過去的歷史和領土疆界,藉此凝聚國民對抗外侮(當時主要是法國人)。

在歷史部分,像是法國和暹羅在拉瑪四世的時候曾經也和中國一樣,簽訂了放棄治外法權和協定關稅的不平等條約。在皇室還擁有實際統治權力的時候,會宣傳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多虧了簽訂不平等條約,泰國才能維持領土的完整,沒有像印度支那(越南、寮國與柬埔寨)和緬甸一樣,受到外國所殖民,藉此維持皇室的威嚴和形象。但換成軍政府上台之後,則將簽訂不平等條約視為是嚴重的國恥,作為凝聚國家認同和動員國民的重要事件。而泰國和柬埔寨在近幾十年來的爭議領土,現在已經列為世界遺產之一的柏威夏寺,也是個很好的例子。直到近年作為泰國重要的領土象徵之一前,都是個無人聞問的邊疆陳舊古蹟。是直到被視為是泰國失土的代表之後,他的重要性才大為提升。

領土疆界部分也很值得一提,在近代以前,東南亞各國之間,並無和現代一樣固定的領土疆域概念,人們可以自由的往來各國(或者說政治勢力)的勢力範圍間,因此官方所劃分和宣傳的疆界,事實上很可能和過去的實際狀況不符,可見地圖也是相當具有象徵意義的政治宣傳工具(像對岸最近有個偶像劇的地圖出了問題,他們的官方和民眾就爆炸了)。

並且,雖然我們現在會認為泰國是宗教寬容的國家,但他們也曾經在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凝聚民眾對國家的認同(將信奉佛教作為認同泰國的要件之一),迫害過國內的天主教徒(認為他們信奉外來思想,可能會成為外國間諜)。泰國的鄰國緬甸,至今也仍然將宗教作為政治勢力動員的一環。從中可見宗教和政治之間,時常存在有密不可分的關連。

個人認為看完這本書後,除了對泰國近代歷史和國族宣傳機器有更深的了解和體認之外。還有會看到一些平常比較不會看到的他國歷史觀點。泰國在二次大戰的時候,為了恢復古泰王國的榮耀及取回被法國殖民的部分印度支那領土,所以選擇和日本聯手,認同「泛亞主義」(也就是我們在歷史課本上會讀到的大東亞共榮圈)。當時的泰國軍人總理鑾披汶在宣傳的時候,會認為中國反抗日本的勢力,是西方帝國主義的傀儡,只有接受日本的泛亞主義,亞洲民族才有崛起的機會。而這當然和我們認知的近代史和世界史相當不同。

最後,作者所提出的選定創痛也可以用來思考當前台灣政治,各政黨會希望藉由哪些歷史事件來動員人民支持他們。像是可以看出國民黨的歷史選定創痛概念是「日本殖民」、「慰安婦」和「南京大屠殺」等等。而民進黨則重視「二二八事件」。這背後都和政黨的意識形態與身份認同,及他們想要達成的政治動員效果,有著十分深刻的關聯,值得深思和探究。

看完這本書後,會深深認知由失去領土所激起的國恥論,對於政治人物來說確實是很好用的統治、動員和凝聚認同的工具,不過政治人物也會隨他們的利益來決定,什麼是失土,什麼不是失土。什麼失土必須討回,一個都不能少,因為它有重要的政治象徵利益。對什麼失土要放棄,裝死,假裝從來沒有擁有過,因為討回它可能不符國家利益或會得罪鄰國,即使那個區域過去有很長時間也在這個國家的勢力範圍內也一樣。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