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在台灣(限量簽名版)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324
5 /5
4位讀者評分
5
75%
4
25%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4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19/12/09
引用作者的話,很精準描述這本書及記錄片給我的啟發。「人生最大的謬誤,是小看自己的力量。第二大的謬誤,是將理想投射在他人身上」。如果有天人民力量真能改變台灣而非寄託在某個人物上,那麼這些在台灣的青春就值了!民主算是成熟。
展開
user-img
5.0
|
2019/11/20
在去年金馬獎得獎感言前,我完全不曉得她是誰

「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

直到此刻,我還是會記得自己聽到這句話時
在螢幕前渾身顫抖興奮的感覺從內心深處湧現
或許這就是感動吧!

隨著各種期待、標籤、攻擊漫天而來
作者本人卻意外地是個普通人
她的人生經歷,從求學到政治選舉的歷程
與我們都相差無幾

若要選擇一項最欣賞的創作者特質
個人的標準是誠實,這本書簡直誠實到近乎囉唆的程度
誠實地相信著理想:所有人彼此之間都有對話的可能

無論你認同的國家名字是台灣,或是中華民國
來自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或香港
家庭政黨認同是民進黨或是國民黨
我們都可能透過對話,理解對方。

當我們如同潔癖一般避談政治
卻未發現「政治歸政治」這件事情
並不代表政治會就此遠離我們
甚至「政治歸政治」的想法,本身就是政治的一部分
而人人都避談,彼此缺乏溝通,我們也為此受傷。
當使用一個標籤化約一群人時,忽略了其中每個不同個體所擁有的獨特情感與生活歷程。

每個人的選擇可能基於一次傷害,或者焦慮
《我的青春在台灣》作者以自己的生命歷程
呈現對話的可能,這是我覺得這一本書最寶貴的價值。

聽起來或許很艱難很不可能,但總是需要有人開始
持續地對話,我們才可能成為一個更好的國家!
展開
user-img
4.0
|
2019/11/14
身為華僑第二代,卻把自己''想像''成外省人……讀這本書讓人意識到,我們經常使用的族群族分類:本省人、外省人、原住民……,其實還蠻荒謬和粗暴的,畢竟有些人的人生經驗是無法用任何一個族群名稱簡單代稱的。當族群成為了簡便的標籤,就會抹滅一個「台灣人」身上可以容納的各種可能性......
展開
user-img
4.5
|
2019/11/13
因為支持傅榆導演,所以我買了這本書。

不過實際閱讀以後會發現,傅榆和我所想的很不一樣。她並不是一個有著堅定不移立場的人;也不是我我想像中那種,有著大起大落人生、或者肩負著沉重理想含莘茹苦才得到金馬肯定的紀錄片導演。說穿了她的故事有些平淡如水,但那平淡之中蘊含的,不就是我們這一代走來的人生況味嗎?

我比傅榆晚出生了幾年,是被稱為解嚴世代的一輩。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曾看過長輩家人因為支持不同的政黨而劍拔弩張,也看過平時說兩黨一樣爛、政治很骯髒的人們,到了選舉時刻卻不忘選邊站、盯著新聞螢幕上的開票過程緊張揪心。我或許自以為清高、或者謹守小孩有耳無嘴的戒律,總是冷眼旁觀這似乎都與我無關的「站隊遊戲」。而且我相信,應該有不少人和我有一樣經驗。

所以我很驚訝於傅榆不僅很早就將藍綠分歧當成重要的一回事,而她感受那些分歧對立施加在個人與人際關係上的作用力時,她的反應不只是受傷、生氣,也不是固守自己原來的想法去說服他人。她反回頭去審視自己的立場從何而來?探問別人的立場又是怎麼形成的?在這段過程中她歷經了一些挫折與失敗,但也得到了很寶貴的思考基礎:質疑一個人的政治立場,其實是在質疑他的人生。

在這個基礎上,面對那些與我們持相反立場的人,也許我們首要做的不是貼標籤或將對方劃歸為某某粉,而是去理解他們的人生背景,他們經過什麼樣的故事脈絡而走到了這裡、並支持相信什麼樣的信念,同時我們也將自己的歷程反饋給對方,對話與和解在此刻才能真正開始。

聽起來非常理想,但真正能做到的人極其稀少。傅榆即是那少數中的少數。

我讀了這本書以後,仍然支持欣賞傅榆。但是理由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原來是因為她在頒獎舞台上說出了我想說出的話,但現在,則是動容於她為理想的貫徹與執著。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