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相愛不簡單?:給爸媽的手足教養學

中文書
親子教養
79折$ 284
5 /5
2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0/01/16
我是個諮商心理師,也是親子教養作家。

曾聽過一位家長分享,他有兩個孩子,都是男孩,兩人感情不錯。她說,讓兄弟倆能和睦相處的秘訣,就是在二寶出生時,更用力疼大寶。

這番話有些震撼到我!

「因為,當二寶出生時,兩人的競爭對手就出現了。我不要讓他們陷入惡性競爭的關係中,因此,盡可能不要讓任何人感受到愛被剝奪了!」

我覺得很有道理;這也是許多家長的想法。

*
有手足的人都知道,手足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對象。愛的是可以彼此陪伴、相互照應;恨的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手足得被迫分享或割捨自己想要的一切,包括父母的關照,這便是競爭。

手足競爭的問題,會帶到長大後的人際關係中,特別是與同儕或同事相處時。因為,手足競爭牽涉到的是公平的議題,如果總覺得沒有被父母公平對待,內心有著怨懟、委屈或匱乏,也會把這樣的情感狀態投射到家庭以外的人際關係中。

所以,這樣的影響是一輩子的。

*
也許是曾經被不公平對待過,因此,許多人在為人父母後,總會自我期許,要盡可能做到公平。

但實際的狀況是,永遠不可能做到公平。

就算你覺得這麼做是公平了,孩子也不覺得。

這往往讓父母挫敗不已,焦躁無力的情緒又會更加惡化親子的互動關係。

閱讀孫明儀老師的《相親相愛不簡單》這本書時,我看到字裡行間,都在溫暖地提醒我們:「放下做到絕對『公平』的幻想」吧!

絕對公平,是不可能存在的。

我們需要看見的,是孩子內心的需要。

而孩子要的是什麼?

絕非「哥哥有,我也要有!」「妹妹可以,為什麼我不行?」「姊姊犯錯你不罵他,只罵我!」「弟弟很討厭耶,你們要處罰他啦!」這樣而已。

這只是表象。

孩子要的,只是被關注,感受到被理解、被接近與被重視。而這些,不需要透過做到絕對公平來彰顯,而是能夠靜下心來,好好與孩子對話,聽懂孩子的心聲,給予孩子同理與尊重。

往往如此,手足間的計較與紛爭,就能化解了。

*
小時候,我常抱怨父母偏心,都得用哥哥用過的「二手衣物」。父母總說:「東西還沒壞,而且你是弟弟,就將就地用吧!」

同樣地,哥哥也常抱怨父母偏心,比較疼我。父母總說:「那是因為弟弟表現好,我們才會獎勵他呀!」

現在,我們知道,大人是不可能透過「兄友弟恭」、「大的要讓小的」、「小的要聽大的」、「因為他比較乖呀!」這類的「道理」來排解手足之間的紛爭。就算一時說服得了孩子,孩子的心裡仍然有著委屈與被剝奪的感覺。

回到本書的核心觀點,手足教養最重要的,是讓彼此的聲音都被聽見、都被重視、都被肯定到,如此而已。

當一個人獲得充分尊重了,他就會懂得去尊重其他人,這是我一直相信的事情。

*
如果你家裡有兩個以上的孩子,或者準備生二寶、三寶,我深深推薦你去閱讀這本好書。

這是一本溫暖的書,有排解手足競爭問題的具體策略外,更引導父母自我反思,從原生家庭的經驗出發,覺察自己面對手足教養時的影響與侷限。

當看懂時,你的選擇會更多。

你也會知道,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
展開
user-img
4.5
|
2020/01/13
手足是爸媽給的最好禮物,但,怎麼給出的是禮物而不是一輩子的惡夢?

推薦《相親相愛不簡單-給爸媽的手足教養學》

生養三個孩子真的不簡單,但如果你真的問我,我也不希望回去一個或是二寶的狀態,三個孩子,真的很迷人啊!

尤其是三個孩子互動、講故事給孩子聽,溫柔說著「姊姊幫你好不好?」,小寶細聲叫著「姊姊~」,然後三倍銀鈴般的笑聲,互動遊戲二個多小時⋯⋯這些時刻,都會覺得「啊!還好我們生了三個,即便有天不在他們身邊,依舊替他們留下了禮物。」

但常常,是尖叫聲加上大哭聲、怒罵聲⋯⋯這個時候,如果加上自己忙碌,天啊,就往往就從天堂到地獄了。

自己家裡也是有弟弟妹妹,說真的,沒有完全公平,從小就被告誡「要讓弟弟妹妹」,或是被拿來比較,只是回想起來,我早慧,成績在小學時就亮眼,又強勢,辛苦有傷的應該是弟弟妹妹比較多。

如果爸媽在處理兄弟姐妹間的糾紛爭執時,沒有細心處理,會一直記憶到很久,有時我在想,爭奪家產和翻臉對簿公堂的,除了金錢使人迷惘外,更多的是對於「討愛」這件事,沒有辦法平息,自己覺得受傷、不被重視,想要用其他報復或是傷害的方式,為自己討回自己想要的公道吧?!

因此,我常常很小心處理三姐弟之間的糾紛和爭執,只是往往還是會脫口而出「你要照顧弟弟啊!」、「弟弟還小,不要和他計較」、「要聽姊姊的話!」、「再吵大家都不要玩!」、「不要欺負弟弟!」,然後看見孩子臉上忿忿不平、受傷的眼神⋯⋯

但,讀完這本書,完全療癒我也解決我的問題。

首先,當孩子有爭執時,「爸媽可以試著表達對孩子的信任,相信他們會好好處理」。當我試著這樣做的時候,其實他們常常就拉展出協商協調的思維,想出連我都沒想過的方式。

當然,不是常常這樣順利,作者提到:「確認情緒,同理孩子的心理需求」。這玩具只有一個,大家都想玩,我們一起想想有什麼方式可以處理?如果可以想出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就好,但常常都是有一方執意堅持,所以成為死局。

這裡可以做的,除了讓孩子情緒過去以外,爸媽關照自己的情緒也很重要,尊重孩子情緒也很重要,試著鬆動另一方、提供多元方案、讓孩子情緒宣洩(哭或是憤怒)、提供轉念的方式、敏銳說出孩子感受同理⋯⋯都是我常用的方式。不過前提是,爸媽的身教示範。

作者說得很好:沒有任何一本親職書,可以涵括或是解決所有的教養問題,他是門藝術,沒有絕對的是非和標準答案,需要從觀察、嘗試與調整中,找到最適合的解決方法。(p.45)

對話練習也是很重要的(前方可以用後方話語來替代):

「說!是誰先開始的?」「發生什麼事了?」

「為什麼你們總是吵架?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又吵架了嗎?發生什麼事?」

「停!不然我要揍人了!」「停!我們需要分開冷靜一下!」

「罰你們一週不能看電視、玩玩具!」「你們各別想不同的解決方法,想不出來或是不願意想的人,等下討論要配合對方提議的方法。」

「再吵你們就出去,我不要你們這樣的孩子。」「我真的太生氣,我不知道拿你們怎麼辦才好,我現在討厭當爸媽!我需要想一下再來處理!」

還有孩子常見的各種情況:「他是故意的,他很可惡!」「這是我的,我不想借他。」「我不想輪流,不想分享。」「我不想和他一起玩。」「為什麼他可以,我就不行。」書中有討論的方法。(p.114)

其他還有家庭小劇場:挑釁、計較、爭吵、肢體衝突、競爭、同盟排擠、欺負、異性手足相處的方式⋯⋯都有完整脈絡、爸媽思考方向、多種處理說話的方式光譜可以參考。我覺得相當實用。(p.124)

當一個多手足的父母,雖然又是嶄新的功課,但孩子從小在群體中不斷學習怎麼和其他人相處,雖然不簡單,作者也在文末提到曾有媽媽問:「你們說的這些方法做起來好辛苦好花時間,有沒有簡單一點的方法?」,我好喜歡也好贊成作者的回應,甚至也曾自己在演講說過:「這世界上所有有價值的東西都是時間淬煉而來的。」

我的話是「世界上珍貴的都要付出心力和時間」。

當父母,其實這些教養的過程,不是只是為了孩子,我逐漸發現,走在教養路上,感受到家庭的價值、家庭對生命的意義,在每日生活中,感受到自己對孩子和另一半的意義,也藉由孩子的生命,不斷回頭看見自己的生命,擁有第二人生,重新定義自己生命的價值。

而面對許多教養和生活的困難,重要的是,經由我們自己身教,重要的不是困難和問題,是我們示範面對困難和問題的態度,不斷嘗試中,讓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是怎麼樣的人,真實從孩子身上反映出自己真實的面貌,不管是優點還是缺點,然後和孩子調整摸索,慢慢往自己想成為的理想邁進。

謝謝孩子,讓我的生命更完整。

#2020怡辰閱讀
#第四本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