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會繼續釀梅子酒

中文書
文學小說
79折$ 284
3.5 /5
5位讀者評分
5
60%
4
20%
3
0%
2
0%
1
2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5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3/12/23
當時看了《把你的名字曬一曬》之後,剛好碰上西西發行了這本書,想著不如就買了吧,結果一讀直接上癮(?)當時收到後一氣呵成的把這本書看完了,裡面有許多的句子到現在在我的心裡依舊有著足夠的份量,西西的句子有時候也拯救了陷入低潮的我,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展開
user-img
1.0
|
2022/12/25
自以為很有文彩很有深度的青春傷痛日記,小女生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看了讓人頭痛。不知道为什么会集成一本书。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0/01
劇透警告
從讀《你走慢了我的時間》開始
就很喜歡張西的文字
卻會不小心讀得比其他的書久
是每讀幾篇都需要暫停,
讓文字映起記憶被消化
還是捨不得讀完
我想,兩者都是
.
因為喜歡,所以這次分享不太引用內文
希望大家自己打開這本書時,感受可以更深刻
.
讀到前面幾篇和親戚的互動
沒有共鳴更放慢了閱讀的速度
但人本來就無法承接這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
就因為每個人如此不同
沒有接受到的 也會有人會視如珍寶
喜歡與否並不影響它的美好
.
文字間透露某些片段的張西
此時此刻覺得人生就只有消耗
此時此刻覺得不能談戀愛
.
「現在想來理所當然的說法,
大多都已經不再被此時此刻的自己苟同。」P92
.
我是個對自己稍稍嚴苛的人
讀到這樣坦然的文字
我不禁想,在抒發裡面
我是不是不該給自己太多的「正確」
在療傷和和好之間,有更多時間空間
.
把迷惘化作文字
很適合20-30歲的讀者
.
這本書有個小小特別的意義,是關於Yvonne
因為她推薦,我淚眼婆娑讀完肆一的《#遺憾收納員》
而又因為我寫張西的《#你走慢了我的時間》的分享
她買了,也寫了一篇長長的心得給我
當我拿著《我還是會繼續釀梅子酒》結帳的時候
我傳了個訊息給她:「我讀完寄給妳好不好?」
.
這世上真的有好多奇妙的事
明明素未謀面,生活背景也從未交疊
年紀嚴格來說也……不算相仿(笑)
卻可以莫名地聊在一起
也共同希望香菜能消失在這世界上(笑)
.
題外話,有一篇寫到
張西已經忘了被父母嘮叨的感覺
忘了被照顧是什麼感覺
不捨寫下這些文字的作者
也同時為自己的經歷感恩的同時
內心澎湃地把這篇拍了張照
傳給老公看,他說:
.
.
.
.
.
「她是失憶嗎?」
.
嗯……
我可以封鎖這個木頭嗎?☺️💢
.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5/10
劇透警告
「許多時候以為傷口藏得住,以為時間過了就是過了,不想面對、不想處理的種種都可以變成永遠的秘密,可惜當不可自拔地感到疼痛、感到快樂時,才知道生活裡沒有秘密、緣分裡沒有秘密,自己身上也藏不了秘密,只是有沒有被發現。所以以此叮嚀自己,發現了就體會,若面對的都是未知,記得保持謙卑。若感到疲憊或迷惘,就在廚房的角落釀梅子酒,或是在草地上睡著,但記得要為生活醒來。」
作者的文字讓我坦然面對自己的傷口,那些藏不住的痛影該被好好處理,用心體會放心去痛,但是不能忘記站起來。
展開
user-img
4.5
|
2020/08/25
打個比方好了,嚴肅的社會科學書籍是威士忌,閱讀就像品酒,沒有人會一直拿著威士忌猛灌,這樣一來就變成酗酒了,有傷身心。療癒系的文學作品就像梅子酒,微酸帶甜,擄獲了許多不嗜酒人士的青睞。不過純文學畢竟也含有酒精,大量飲用也會酒精中毒,文學是苦悶的象徵,最高級的文學常常奠基在人類最晦暗的苦楚之上,所以才會有文學幻滅的喟嘆。

最近我讀了一些探討”文學本質”的文章,其中一本書叫做《Where I am reading from: The changing world of books》,作者Tim Parks是一位在義大利大學教書的英國籍文學教授,他也會替紐約書評雜誌寫文學批評的稿子。書中有許多對於正統文學的批評,或者委婉一點地說~作者自己的想法。我幾年前一定看不懂他想表達的意思,但現在自己有了一點讀書的心得,完完全全能夠體會他的感嘆。文學被包裝得太高貴,不能否認文學有她美麗迷人的面向,可是我們常常會忽略她骨子裡的公主病。例如文學裡對於病態之人的崇拜,會使喜愛文學的人把這種獨特的價值觀,與主流價值觀混淆。

什麼意思呢? 經典文學很愛垂青一些”特別的”人事物,19世紀歐洲文人歌頌肺結核患者的體弱多病,認為此種羸弱體孱是很優雅的,惹人憐愛的,透過詩歌將之提高至美感的境界。日本文學更勝一籌,三島由紀夫把武士精神應用在自殺上,連帶影響川端康成的一年半以後的自殺,更別提芥川龍之介和太宰治了,在正常意義上,他們都”人間失格”了。普通人的思維應該是…新聞打上大大的警示標語:[自殺並不能解決問題!!],那為何在文學裡,自殺這種行為被賦予唯美的意境呢? 這個感受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能感同身受,我是第一次在書裡讀到有人跟我的想法一模一樣

為了治療以前閱讀的傷口,我對療癒型文學越來越感興趣了。感覺真好啊~開開心心多好,何必把自己搞得傷痕累累。我把這本書買回家,我妹立刻露出讚賞的神情:[很會選書喔! OO也有買一本耶!] OO是我妹的朋友,在美國念設計,回台灣時到她家串門子時看到。我以前買的社科書,我妹正眼都不瞧一眼,這次抱了一疊暢銷架上的書回家,她一本一本拿起來研究,愛不釋手。

作者張西是一位廣受歡迎的新世代女作家,會點進博客來頁面的人應該都已經認識她了吧~這本書應該可以看作她25~27歲之間的生活札記+成長記事。與妹妹張凱和一隻貓咪住在租來的房子,搬離家裡,與父母隔了一點距離,享受著獨立愜意的寫作生活。書中收錄的文章都像寫在日記簿上的生活點滴,與朋友的飯局、雨天的詩情畫意、逝去戀情的緬懷(?)、男女感情觀的評析、奇妙的夢境、家庭與家人、寫作生活的省思…就像《小日子》,小確幸的生活風格雜誌(這個月剛滿100期了耶,恭喜!),人生最美好的時刻,就是平凡無憂的片刻。

我覺得書中很值得關注的是作者的思想成長軌跡,她提到自己會去大學旁聽(還是讀研究所?),她接觸了一些社科或哲學的思想,似乎蠻有共鳴的,例如閱讀社科經典《童年的消逝》,在有點成熟,又依然有點天真的年紀,回首省思童年的意義,並與自身的感受作對比。我很喜歡讀這種坦白分享內心感受的文字,期待在未來讀到更多細膩成熟的內心獨白。

最近動態牆一直跑出來《Verse》雜誌的消息,感覺又是一本值得關注的生活風格出版品。實在很嚮往有質感的文化生活啊,每次聽Monocle Radio的廣播都好羨慕倫敦的文化薈萃。台北似乎也有她的文化活力,但常常在想到底要如何才能成為其中的一部分,成為敘事的一部分,畢竟一直聽別人的被動敘事,也是會感到寂寞的啊。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