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學以致用法: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

中文書
商業理財
9折$ 333
4.5 /5
29位讀者評分
5
55%
4
31%
3
10%
2
0%
1
4%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29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4/02/22
這本書教大家如何學以致用,教導我們如何應付社會的點點滴滴,在考試上和為人處世上,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23/11/21
💬 與其想「說什麼」,不如想「怎麼說」!
美國心理學家提出的麥拉賓(Mehrabian)法則,指出當我們評斷一個人時,根據「視覺」得到的訊息占55%、根據「聽覺」得到的訊息占38%、根據「語言」得到的訊息占7%,因此又被稱為「7─38─55法則」。

我看到有人把麥拉賓法則延伸運用到簡報或企劃書上,表示第一眼看見的視覺效果很重要,設計出一目了然、簡潔又有質感的報告,就成功了一大半。不過我不是很同意這個說法,我認為漂漂亮亮的報告頂多是提高人認真看下去的意願,但當發現沒什麼內容後一樣破功,尤其是在技術含量越高的產業上,越是只能騙騙外行人。

(不過通常最高決策者或有錢人就是「外行人」,如同《新創大騙局The Dropout》裡霍姆斯把整個矽谷騙得團團轉😉 主要就是靠她塑造自己專業的外表、自信的說話方式)

💬 放空有助於活化大腦!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原來無聊放空的時候,大腦會進入「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簡稱DMN),這時候的腦部耗能大,處於活化狀態。研究發現,進入DMN狀態時,大腦會將過去看似無關的經驗與事物產生新連結,這時大腦耗能會比一般活動多20倍以上,「靈感」往往就是在這時現身。

作者也提到,當腦部產生新迴路時,就是自我成長的時刻,但這樣的「靈光乍現」往往一閃而過,因此需要在30秒內即時記錄新發現。這對最近在籌備婚禮的我非常有感,可能是因為我的臉書、IG已被大數據洗版,不知不覺輸入了很多婚禮文章和影片,所以常常突然閃過關於婚禮的新點子,這時我會馬上打開手機記事本記下,一段時間後再統整並評估可行性。

完整心得:公務員女子的閱讀筆記
展開
user-img
3.5
|
2023/10/02
書名乍看是教學生學習的方法,細讀發現,它是引導你生活裡各方面的處世之道,例如透過打招呼跟人建立溝通的渠道,簡言之,就是一種讓各種表達能落實傳達的功效與目的,對於社恐或不諳人際關係的人,能有益處,書名有點離題,可惜了
展開
user-img
4.0
|
2023/04/28
來自日本最擅長經營網路的精神科醫師,以腦科學為根據基礎的表達術、寫作術、行動術。

✨作者用A4的方格筆記本。所有筆記,依照時間順序,全部寫在同一本上。

🔵兩週內複習三次,大腦就會留下記憶。不把筆記寫在講義上,因為要找出以前的資料,幾乎不太可能。筆記不用過於詳細,可以寫下三個「覺察」,將其化為「行動」。

🔵比起「一次說長篇大論」,「反覆簡短對話」更能增加信賴關係

․讚美和斥責,不是針對「結果」,而是對「行為」的評價

․「願景」才會使人追隨,「目標」不會。

✨#輸出的基本法則✨

1.兩週內運用超過三次的情報,大腦會自動轉為長期記憶。

2.輸出和輸入的循環=「成長的螺旋梯」。

3.輸入和輸出的黃金比例為3:7
與其死讀課本,不如多多練習解題。

4.檢視輸出結果,無論成功或失敗記得都要查明「原因」,將經驗活用在下一次。

#人生是靠輸出達到轉變
展開
user-img
3.0
|
2023/01/12
如果你和我一樣發現自己有嚴重INPUT與OUTPUT失衡的狀況,也就是讀很多書、聽很多Podcast、看很多YT影片,卻總是覺得讀過就忘,無法將所學運用在生活中,將知識成為改變自己的工具,那這本書會很適合你,為自己做一次學習方法的總體檢。

我發現把精力從大量「輸入」轉成為「輸出」後,不但如作者所言,可以建構出成長螺旋,同時對我個人來說,也有助我改善資訊攝取成癮的問題,透過說、寫、行動等輸出,會發現自己知道的太多卻做得太少。

給這本書評分3分,並非是沒有收穫,尤其我很喜歡每一頁的插圖,讓人一目瞭然又印象深刻地記住該章節重點。

分數不高的原因是書本想傳達的內容有點細碎,且有些觀點算是老生常談,不免讓人覺得內容有點「水」,適合速讀汲取驚喜之處,快速檢驗一下自己的學習方法即可。

另外,這本書的裝禎真的讓人翻閱時很困擾,這點也有其他評論提到。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9/28
一、Before:三年借閱近六百本書,但無成長感只有自我滿足
二、發現:輸出:輸入 7:3 輸出才能成長螺旋
三、Do:evernote每天寫書摘 excel整理證照筆記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4/15
劇透警告
「輸入改變的只有『大腦世界』。唯有輸出,才能改變『真實世界』」--樺澤紫苑
最近常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並不是因為最近看了很多書。這些書大多是以前就看過的。之所以會在這個時間點開始著手寫,主要是受到這本《最高學以致用法—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的激勵。
以往我所認知的「讀書」,就是盡力去理解書上的每一行文字,每一個圖表;然後,透過做筆記、或是各式各樣的記憶法,讓書本的內容餵養我,成為我大腦的養份。這樣一來,知識經過日積月累地增加,想必職場與生活也會更順利吧!
但是,總覺得很不對勁。即使讀書的數量持續向上攀升,自身的能力卻好像破了洞的米袋,沒有等比例增加。原來,讀書不能只有這樣。
「最有效的輸入,其實就是輸出。」
身為精神科醫生,樺澤紫苑在本書的前言就開宗明義地強調:以大腦運作的方式來看,唯有透過「運用」知識,我們的大腦才會把這樣的知識當作「重要情報」,也才會將其轉換成長期記憶來儲存。因此,他在書中的第一章先用腦科學的概念來解釋:為何輸出比輸入更重要?也在後面四章羅列出各種的輸出方式,包括了「說」、「寫」、「做」等等。最後一章,則是提供讀者簡易可行的自我訓練方法。
閱讀本書,終於恍然大悟,「閱讀速度太慢」並不是自己最大的問題;真正核心的問題是:我自始至終都把「輸出」放在最後的順位,是不得已時才想要做的事。因為要交作業,只好開始動手寫;因為要上台,只好先把看過的內容講一遍。只要沒有期限的壓迫,所謂的讀書,畫畫重點、做些筆記,不就功德圓滿了嗎?原來,這充其量只是自我滿足罷了。也只是在其他人講到這本書時,可以自信地說:「我讀過這本書!」一絲小小的勝利感油然而生。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於是,受到本書作者的鼓舞,我決定開始做一件事:寫讀書心得。一來,是因為從小到大讀過那麼多書,卻沒能好好運用,真的很對不起那些書,也很對不起自己花費的那些光陰。很想要用不同的方法去重新認識這些老朋友。二來,是作者在最後一章〈提升輸出力的七大訓練〉所提供的一個寫讀書感想的公式,非常好上手,於是就很想要試試看。
所謂的公式,指的是以下的「三行架構」:
Before>在讀這本書之前,我…
發現>讀了這本書,我發現…
To Do>今後我打算…
一開始先寫出這三行架構,接下來就可以填入更多內容;將一行句子衍伸為一段文字,再將一段衍伸成兩段、三段。最終,就能寫出三、四百字的文章了。
以往不是很愛看別人所寫的讀書心得,總覺得那是別人自己消化過的東西。現在的我才知道,寫讀書心得,成長最多的是自己。
展開
user-img
4.5
|
2022/01/31
劇透警告
1.讀之前,自己覺得一本書只要能夠擷取3個影響自己的重點就是賺到,雖然有Before & After的觀念,不過卻沒有實踐。不過讀完《最高學以致用法》後,我發現After可以拆分成發現及To Do來看,裡面還有實際的步驟來引導我們實行,一開始先以3行來構思,再寫入內容。所以我想要從這篇開始實行這個策略,希望能自我成長!(P.248)

2.之前我以為輸出就是要長篇大論,要有專業性,不過在書中提到描述前一天發生的事,也是一種輸出,重點是提出自己的發現、想法及意見,那就能培養自己的輸出能力,這讓我覺得輸出離我沒有那麼遙遠,希望我能開始每日都至少維持一次的輸出。(P.40)

3.之前從《人性的弱點》中讀到,有不同意見時不要用Yes But表達,本書更進一步闡述除了不使用No But, Yes But之外,還能使用Yes And及Yes How來婉轉提出想法,讓我能有更好的表達方法。(P.52)

以前認為讀書或是心得筆記自己留存起來就好。在讀者的論點中提出7點發送情報的好處,打動我的是會獲得滿足感,還有因為緊張感,所以書寫的時候會更認真。而這個觀點更是被作者貫徹落實,雖然內心會害怕獲得負面評價,不過我想從現在開始嘗試。所以我會開始將心得輸出,並且發在社群平台,希望能獲得更多的成長。
展開
user-img
4.0
|
2021/10/03
|
電子書
這本小書淺顯易懂易上手,輸入/輸出的概念最近蠻常見的,例如唐鳳的書也有類似的概念(下載/上傳)。
作者認為輸入/輸出達到適當的比例,就能帶動正向循環,也就是自我的成長。對於已經採用這種成長方式的讀者來說,或許會希望十年前就能讀到這本入門書。對於還未採用這種成長方式的讀者來時,不管哪個流派的入門建議幾乎普遍都是從「動手寫讀書心得」開始。這是具體、有效又基本的練習,可以帶來閱讀能力的變化,以及認知能力的變化。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9/30
從我們一出生,我們就在學習,但很多人出了社會,當工作一穩定,就不一定繼續努力學習

本書作者真的很讓我佩服,他有多特別呢? 大家看一下他的簡介
樺澤紫苑 Shion Kabasawa   精神科醫師,作家。
  1965年生於日本札幌。1991年畢業於札幌醫科大學醫學院。2004年赴芝加哥伊利諾大學留學三年,返國後成立「樺澤心理學研究所」。

  被譽為「日本最擅長經營網路的精神科醫師」,經常在社群網站、電子報、YouTube等媒體,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達精神醫學和心理學、腦科學的知識。擁有超過40萬人的網路人氣。

  熱愛閱讀,每個月閱讀20本以上的書,習慣持續30年以上。曾以個人獨特的讀書術出版《高材生的讀書術》,在日本創下15萬冊銷售量,成為暢銷著作。
他有28本著作,創立了自已在網站上的學習營,然後持續13年每一天發表電子報~

他絕對是整個日本最活躍,及影嚮最多人的精神科醫帥

這本書非常特別,也非常實用,作者寫出了80個他實際實驗的方法,來改善我們的"輸出"

因為唯有當我們透過 大量、刻意的 "輸出",才有法子讓我們真的學會,真的成長,真的悅變!

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在跟自已對話,去檢視自已,到底有那些方法是我已經在使用中的~

所以當看到一樣的方法時,心裡面會有非常高的認同感,也同步的思考那些是曾用過的方法卻失去了

還有那些是我尚未嘗試的方法,該學習建立

除了這80個方法,最後一章來到了 提昇 輸出力的七大訓練,分別列出及加上我想作的方式:

1寫日記 我選擇 用FB or IG 來記錄,也會自已寫給自已一些反省的片段給自已的郵件在日誌中
2記錄健康狀態 本來瘦下來因居家工作又胖了,明天開始記錄及運動
3寫讀後感想 現在正在作,今年要完成100本書的心得
4發送情報 不定時分享好康訊息給朋友們
5在社群媒體上發文 從現在開始練習每天發文
6寫部落格 讀書心得及學習成長資訊可以放到blog
7寫興趣 今年自已選擇成為作家,把跟10個老師學習的心得寫下來,分享給更多人

一般人的輸入是 70,輸出 30,我們要成長就是反過來,輸入30,輸出 70,我們就能夠變成專家、達人


從今天開始,我要求自已要每一天分享,也希望有一天我能夠影嚮1000個人以上,謝謝~^^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9/19
這是一本教你”輸出“的書籍,作者提供科學的數據,將學習的資訊”應用“在生活上。

其中內容還包括溝通、自我介紹、行銷等方式,如果真的沒時間,建議可以先讀2,3章就好。

愛閱讀的人,大部分都會建議要讀“如何閱讀一本書”,但這本比較艱深,這裡推薦一本“讀懂一本書”,搭配“最高學以致用法”,是很不錯的閱讀體驗。

讀了以後,真的改了一些習慣,就像我從來不會再評論區留言。
展開
user-img
3.0
|
2021/07/19
本書以「說」、「寫」、「做」三面向整理出 80 個提升輸出力的方式
作者使用圖表來解釋一些表達、人際互動的觀念,淺顯易讀
但讀來有種大雜燴的感覺,且大多是老生常談,難有深刻體悟
比起得到新穎的觀點與知識,
這本書更偏向能夠讓讀者去檢視自己的習慣,
嘗試做些調整或者參考作者的作法去實踐
整體像是一本工具指南,適合閒暇時翻閱 !
展開
作者很貼心的將高達 80 個輸出方法與提升的輸出力的 7 大方法,整理成 5 大類,方便讀者依照自己的需求去翻找,每一法則均有圖文並茂的解說,協助讀者能更快的理解和吸收,本書最主要的訴求是鼓勵你去「執行」,運用正確的方法去「產出」,達到「學以致用」,進而高效「成長」。
如果本身已經對於商管學、心理學與腦科學相關書籍有一定的程度,閱讀上會覺得乏味許多,畢竟本書就是採用「講重點」與「好吸收」的方式去撰寫的「懶人包」,所以想要效率「輸入」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這精采的「輸出懶人包」。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6/20
|
電子書
作者很貼心的將高達 80 個輸出方法與提升的輸出力的 7 大方法,整理成 5 大類,方便讀者依照自己的需求去翻找,每一法則均有圖文並茂的解說,協助讀者能更快的理解和吸收,本書最主要的訴求是鼓勵你去「執行」,運用正確的方法去「產出」,達到「學以致用」,進而高效「成長」。
如果本身已經對於商管學、心理學與腦科學相關書籍有一定的程度,閱讀上會覺得乏味許多,畢竟本書就是採用「講重點」與「好吸收」的方式去撰寫的「懶人包」,所以想要效率「輸入」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這精采的「輸出懶人包」。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6/02
|
電子書
樺澤紫苑來自日本的精神科醫師,也是自我成長類暢銷書作家。首先,樺澤氏輸出比輸入重要,一般人只卻輸入不輸出,尤其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只盲目追求輸入不得要領,他鼓勵大家要聰明的平衡輸入和輸出,比如「讀完書之後,一定要寫下感想」。雖然網上有人批評這本書內容比較零碎,但明顯讀者所想要的內容與作者所表達的有些差距。而輸出包括 行動/Do、寫/Write 和說/Talk,之後更讀到「哭」和「笑」也是輸出屬意料之外,原來哭笑會改變人生。另一個大的學習突破,他竟介紹了「曼陀羅計畫表」來整理思緒作為輸出,十分管用。樺澤先生提倡「三十分的完成品」,先把東西寫出來,才慢慢啄磨,後面的部分才花時間。最大的發現是反思自己的學習惰性,以應付考試的方法來面對人生,只是以輸入的方法改變自己的大腦,並沒有實踐。喜歡此書的朋友,也可以留意樺澤氏的另一本大作《最高學習法》,從另一個角度看輸出和輸入的關係。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5/25
這本書完全改變了我怎樣看待自己的學習能力以及對於學習的態度。

這令我的學習方向更明顯和清晰,有助我日後不同方面的學習。

這也令我更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成果以及開始紀錄我的讀後感。

非常推薦給一些對學習方法仍然是一頭霧水、想要提升以及不懂得時間管理的人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4/20
劇透警告
在書店看到實體書籍有點厚,買書之前也看了N次書評才決定下手它的電子書。作者鼓勵輸出(說、寫),讓我意識到我以往讀書(輸入),只是貼便利貼在覺得新穎的段落,而沒有利用有感覺的當下回饋心得、甚至沒有寫下當下的"做出具體改變的靈感"。

我這次我利用電子書做筆記的方式,對有感覺的段落備註感覺、靈感、具體改變的行動(TO DO)回饋給自己。我紀錄閱讀後認知改變的結果,以及預計身體力行的行動(TO DO),這也是作者反覆提醒大家大腦需要輸出的具體方法之一:紀錄學習的Before/After。

利用內分泌來強化/遺忘記憶的篇章很有趣(#69),比起其他書籍的作者自身經驗談來說,樺澤醫師的這本書提及更多的科學立場的說明。#69 樂在其中:開心做一件事多巴胺會分泌,提升專注力、動力、學習能力;心不甘情不願的做產生的壓力叫做皮質醇會分泌,降低記憶力讓人忘卻討厭的事,皮質醇持續分泌,海馬迴容量會越來越小(腦細胞死亡)。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3/18
劇透警告
其實作者的觀點大同小異
都是強調輸出重於輸入
黃金比例輸入:輸出=3:7
運動性記憶的方式是關鍵
且最好兩週內輸出3次以上

特別的是,這次書本比較小容易攜帶,而且每篇會輔以簡圖或圖表幫助記憶,就如作者提的觀念:
比起口頭說明,利用視覺效果可達6倍以上。

這次的篇章分為
說、寫、做、提升輸出力

在表達的篇章:

其實一大部分在強調溝通,從打招呼開始,微笑,眼神接觸,如何讚美與斥責較有效果,如何介紹自己。這些看似與輸出無關,但是卻左右輸出的品質,因為非語的溝通佔溝通的93%,學會表達之前,應該更好好地學會怎麼說的非語言溝通了。

自我介紹準備兩種版本30秒&60秒我覺得很有創意,提前準備自己;而在賣東西時,將焦點放在產品價值,可以免於降價競爭的紅海策略。

激發書寫能力方法篇章:

作者建議平常可以用便條紙蒐集靈感,更要隨時筆記,筆記可以記在同一本,以免太多本找不到。這我很有感觸,之前筆記本分門別類太多,真的要用資料也不知從何找起。


作者建議平常一定要放空,讓大腦的預設網路運做,更容易產生靈感,這境界像退後原來是向前。

而有想法就可以趕快寫,寫越多,大腦越能活化。
但要注意,一定要給自己限制時間(如30分),適當地緊張感可以提升效率,同時決定好架構再寫,速度可以快上3~4倍

而簡報的方式也是現代人常用的,作者也建議先確定構想後,利用筆記本區分4等分,再將想法依時間順序分為左右上下四區塊,架構完成後再製作投影片,構思和影片一定要分開,這是比較特別的觀點,因我做PPT也是直接打開軟體就埋頭苦做。

在勝過他人的行動力篇:

作者提到開始行動5分鐘,就可以打開動力開關,不用一開始就想做很久,會使自己退卻。搭配限時15分鐘的輸出原則,還有寧願用先完成30%作品再微調的觀念,來讓自己勇於跨出行動第一步。

其實本篇提到自我挑戰要循序漸進,不要跳過學習區跳入危險區,就像不曾爬百岳的人,可從小百岳的學習區開始練習,才不會直接挑戰大魔王而落荒而逃。但不嚐試,永遠只能維持現狀~

而教人絕對是自我成長最好的方式,教人(輸出)、發現不足(反饋)、弱點加強(輸入)這3部分成為成長的金三角

本書集結作者多年來心得,若從沒看過作者的書,本書可以當作總整理來看,值得一讀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3/06
|
電子書
看本書之前完全不知道輸出的重要

完全都是看完書(輸入)之後就沒有去實際運用,導致幾乎全部的書都是看完就忘記得差不多了

學會了很多加強記憶、活化大腦跟如何輸出才會記在大腦裡的實用方法

現代人大多都是用打字的居多(手機、電腦)已經很少人再用筆寫字了,就算有一天也寫沒幾個字、寫起字來都覺得非常陌生,看完作者的書才知道原來寫字會刺激大腦跟提高注意力,包括邊記東西邊唸出來,比較容易記的住東西

寫跟說都是屬於輸出的一種,讀跟看是屬於輸入
輸出遠遠比輸入重要得多
展開
user-img
3.0
|
2021/03/03
架構和內容價值看別的書評就好

我想談的是:書的閱讀體驗-很差
這本書的優點僅止於書封設計好看

膠裝加上很厚的書皮與內頁紙質,拿在手上的重量不少,手指得更用力扳開書,導致翻閱困難。這樣的設計滿隨便的,甚至比高中生讀書那本的封面還糟。

雖然文字有附圖,即使可能可以加深記憶,這個佔幅卻導致書有兩倍厚。

然而重要的文字卻擠在一堆。

還有一堆花花綠綠的重點標示,這樣的排版我究竟該先看什麼呢?也太讓人惱怒了吧,惱怒到必須花時間寫一篇書評提醒大家。

翻到第51頁就覺得累了。

加上剛剛讀其他書評引起的共鳴,覺得這本書可以跟INPUT一起賣掉了
完全沒有花費時間精力閱讀的價值。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