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動的亡魂:太平天國戰爭的暴力、失序與死亡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432
4.5 /5
5位讀者評分
5
80%
4
20%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5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4/04/22
深入探討了太平天國戰爭時期的暴力、混亂和死亡現象。作者以深入的歷史研究和細膩的筆觸,描繪出這一段動盪時期的殘酷現實,呈現出戰爭對人們生活的摧毀性影響。本書不僅是對太平天國歷史的深入剖析,更是對人性、權力和暴力的深刻反思,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歷史著作。
展開
user-img
4.0
|
2023/07/18
除了高中歷史課寥寥數句關於太平天國的描述,我從未讀過其他太平天國史書,這本書對我這樣一張白紙,雖有點挑戰但仍相當具有可讀性。閱讀過程充滿驚愕與衝擊,也深感不同史觀對認知的影響之巨,尤其當歷史涉及國家暴力,更不可忽視國家如何詮釋暴行,如何偷換概念,如何運用歷史做價值傳遞。

閱讀本書的挑戰之一是我必須放下以前學校背誦的人名與英雄事蹟,放下成王敗寇的意識形態,將這個暴民之亂重新定位為一場「內戰」。且課本沒有告訴我們,這場內戰在人類戰爭史上有其標誌性,不論其地理規模之廣、死傷人數之多、動盪程度之大,都極為驚人。

一場戰爭,各自表述。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清帝國、國民黨政權和共產黨政權,如何運用不同敘事角度,將太平天國這段歷史收編為已用,然而千萬亡魂卻長期在大敘事中隱身不見。本書作者試圖帶我們看見大動亂中的個體,他們的哀痛、創傷、驚恐與無助,在內戰平息後,仍如躁動亡魂般,未曾離去。

書中章節多有啟發。例如〈被標記的身體〉一章,寫人們身上的衣著、髮型、紋身,如何被當作戰時所屬陣營的印記,這樣的象徵有時代表忠誠,有時是為了羞辱戰俘,有時則是戰亂求生的權宜之計。讓我想到小時候看過很多榮民身上的刺青「反共抗俄」、「殺朱拔毛」,展現的正是國家對身份主體的控制。另外,在電影《讓子彈飛》裡也有刻意穿上敵軍面罩以混淆視聽的劇情,與歷史兩相對照,更顯諷刺。

在〈木與墨〉這章,寫內戰之後,清帝國透過建造忠祠、為烈士造冊、舉辦祭儀,由國家與地方菁英合力定義誰是「王朝死難者」;一方面重新確立清政權的統治正當性,一方面也規避王朝在這場內戰中的失能與責任。然而,當受難的個體形象消失,只剩貞女烈士的呆板面容;當異質的聲音消失,只剩盡忠盡孝的紀念話語,我們便不能再看見歷史真正的面貌,傷痛更是難以撫平。

這些教訓,我們也可從台灣近代史中看到。面對二二八鎮壓、白色恐怖等國家威權統治陰影,官方的紀念儀式與賠償只是修復傷痛的一小部分,真正能夠抵禦國家暴力,最重要的武器是:不要忘記。不要忘記曾經發生過的事,透過口述、文字、影像、行動等各種方式,保存下民間記憶,不讓大敘事堂而皇之地代言我們的經歷。"What remais",唯有記得自己的故事,才能帶我們走上真正的修復之路。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0/26
儘管書名及全書主題圍繞在清末的太平天國事件上,然作者處理的方式是以社會史、文化史、庶民觀點、歷史記憶的角度重新審視耳熟能詳的教科書觀點。
第五章木與墨總結清帝國如何看待這場浩劫,及透過儀式、忠烈祠收拾民間的傷痛及對政府的不信任,很有趣也很值得反思,在臺灣今日許多號稱紀念意義的儀式中,名實不符的現象已比比皆是。
展開
user-img
4.5
|
2020/10/31
What I read:《躁動的亡魂》

"What remais",翻譯書的中文書名往往跟著編輯的偏好,以及為了行銷與販售的因素,而鮮有與原文書名直譯,或是類似概念的譯名。「所遺為何」是原本書名的直譯,其實若是不看副標,對書名到底所講為何,同樣是如墜五里霧中!往往副標才說明了書中的主軸或內容。

我想「太平天国」這個主題和「東寧王國/鄭成功」在歷史論述中具有類似的地位或兩場,在海峽兩岸的敘述角度或意識形態下,很難有理性、公道、平直的論述,總是帶著某種程度上或多或少的政治、民族情緒在其中。

或許對於太平軍的研究在政治、民族、軍事,乃至於經濟面的研究或討論以及汗牛充棟,抑或也了無新意找不到更具有吸引眼球的切入點。所以這本學術著作的角度就走向了這場中國本土境內最大「內戰」遭到屠戮與破壞最為慘烈的「較」底層的民眾——過去真正的底層人民是不具有歷史書寫的權力不說,更不會是文字承載的主題。相對于縉紳達官的中下層官吏所留下的文字記錄與著作,或是地方保留的文史印記與祠堂碑石,成了研究者重要的史料來源。

誠如原文說明所說,既然對於這場內戰的描述軸線不落在雙方政治、軍事要員上,因此到底對普羅大眾到底遺留下何種深刻的印記就是書中的主要內容。

因此作者必須查找大量的民間資料,相互比對下,就顯得論述不夠緊實與一種清晰的軸線敘述感。繁雜的各式人物對自身,以及當時各種情況衝擊的描述,對於一個半世紀多的讀者而言,稍能設身處地後設想像當時的慘狀與激烈?不過,也同樣造成閱讀的破碎感。(當然,這前提是其對象根本就不是針對對於當時時空背景一無所知的讀者!)

因為研究目標的破碎,跟著蒐集內容也就有種解離感(其實很多冗贅多餘的敘述真的可以割捨,也或許主要是給西方人閱讀,所以過多的基本立場描述?)

作者最成功之處也在於重現當時的下層人民對於巨變在生活、信仰與名教上的衝擊,讓歷史呈現的視角不在局限于上位者與軍國對立的角度,彌補歷史進程中最廣大的受眾所遭忽略的部分。在遭受如此巨大變革之後,到底這些不為後世人知的人們到底留下了什麼?這才是作者用此書名的緣故。

PS
只要稍稍細讀本書,你就會發現其譯者與編輯當初是相當辛苦的,還是相當痛苦?以我自身經歷過痛苦的經驗,知道要把作者引用的真正原文(中文)再翻、找出來,可不是光靠Google就可以輕鬆達成的!將近百頁的註釋要翻譯與處理,那真的是折磨人的工作(這類學術書的註釋處理起來,要翻譯內容更讓人抓狂N倍)。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6/03
新視角的開創之作,可惜中譯本延宕許久,感謝譯者及蔣竹山老師的奔走努力,終得在台灣出版。惟此中譯本書名與原著書名有較大更動與距離,似未能真正表達本書的主旨。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