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心態:從道場到職場,訓練你的心,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

中文書
商業理財
79折$ 331
4 /5
18位讀者評分
5
61%
4
22%
3
0%
2
6%
1
11%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8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3/08/31
劇透警告
如何運用僧人心態,改善職場和生活中的無意識行為?

《僧人心態》是一本相當特別的書。等等,別被這個標題嚇到,我保證我們不會一起去山上靜坐,也不會要你去出家。實際上,這本書充滿了洞見和智慧,而且它會在你的職場上和生活中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啟發。

會知道這本書,來自於郝旭烈老師和RBR-Ryan讀書房的強力推薦。

想像一下,有一天你正在繁忙的職場環境,滿腦子都是待辦事項,感覺疲倦和盲目,處在無意識的自動化工作狀態當中,突然有人告訴你,要像僧人一樣去思考和處理事情,你會怎麼想?是不是有點瘋狂,但同時又有點好奇呢?

作者-謝帝,一位年輕的印度男子,選擇了放棄一般人追求的成功和名利,他放棄一流大學,放棄高薪工作,放棄結婚生子,力排眾議的不顧親友反對,反其道而行,選擇了成為一名僧人。是不是有點匪夷所思?我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也是覺得反差太大。然而,作者所擁有的「僧人心態」,卻在他的生活中帶來了驚人的變化。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一同探索「僧人心態」的秘密,不僅僅是冥想和靜坐,更是一種實踐在現實生活中的智慧。我們會發現,這種心態如何幫助我們在職場上更有意識和效率、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平靜和快樂。

接下來,我們會一起看看怎麼放下,怎麼成長,還有怎麼付出,讓我們一起進入「僧人心態」的世界。

(1)放下:

書中提到作者去印度鄉村道場的經驗。一開始,他換掉了時髦的衣服,穿上了簡單的長袍,還剃了個光頭。在那裡,他沒有太多機會照鏡子,就只有一個小鏡子放在儲藏室裡,道場的環境不讓他們注重外表。飲食也很簡單,每天差不多都一樣。他們就睡在鋪在地板上的薄墊子上。唯一的聲音,就是念經文和宣告法事的鐘聲。

在道場,沒有電影、沒有電視,只能用一台共用的電腦查看有限的新聞和郵件。這樣的生活沒有太多干擾,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靜心。在沉靜中,他開始分辨出外界吵雜聲和內心聲音的區別。他能感受到別人對他影響,也更清楚了解自己的核心信念。

你有沒有經歷過注意力不集中,覺得精神不佳,或者感到焦躁不安的情況呢?這都可能是大腦累了的訊號。而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的意識總是飄來飛去,不在當下。

《最高休息法》書裡提到!大腦只佔2%體重,但卻需要用掉身體20%能量。更誇張的是,就算什麼事都不做,只是發呆、無意識狀態下,竟然會消耗大腦60%到80%的能量。

那麼,在我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可以怎麼運用呢?書中提到一個簡單的呼吸練習,可以幫助你調整情緒,讓心情變得更冷靜,同時減輕壓力。首先,找個舒適的姿勢,坐著或站著都可以。然後,用鼻子慢慢地吸氣,數到四。接著,憋住氣,同樣數到四。最後,用嘴巴呼氣,還是數到四。你只需要這樣的呼吸循環,每天做十次就好。

(2)成長:

書裡也提到作者在一個夏天的道場故事。那時候他真的很忙,整天包含洗衣服,打掃浴室,煮馬鈴薯咖哩,採收甘藍菜,後來一位資深的僧侶叫他帶領課程,主題是印度哲學經典《薄伽梵歌》的一段經文:“偉人的任何行動,凡人都會追隨。他樹立的身教,全世界都會效法。”他答應了,開始思考著該怎麼教這堂課。

在課堂上,他坐在稍微高的位置,學生坐在他前面。結果,課程結束後,大家讚揚他將古老的經文與現實生活融合在一起,有些人還問他如何準備教材。這些肯定讓他很滿足,他已經開始實現自己的法,包括研讀、實驗、知識以及演說。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書中提到有趣的觀點。追隨熱情和適合做的事是不同的。比如你喜歡杯子蛋糕、五星級旅館和按摩,但不會成為蛋糕師傅、旅館接待員或按摩師。作為消費者和生產者是不同的,喜歡消費不代表適合創造。

所以法就是結合你的熱情、專業技能,還有對這個社會是否有用。你無法成為那個不是你的人,但你可以成為真正的你。就像《薄伽梵歌》裡說的,不完美實現自己的法,勝於完美模仿別人的法。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2005年的畢業演講裡也提到,你的時間有限,不要浪費時間過別人的生活。

(3)付出:

書中提到作者在道場的第一年遇到一位僧人,當時他感到沮喪,因為他付出了愛,卻似乎得不到同等的回報。他認為自己關心和照顧別人,但別人似乎不會以同樣的方式回應。僧侶告訴他,為什麼會期待回報呢?當付出情感或能量時,這些愛、恨、憤怒或善意都會回到自己身上,就像一個愛的迴圈。但問題在於我們的期望,我們期望別人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但這未必成立。有時我們可能愛上那些不愛我們的人,同時忽略了那些真心愛護我們的人。

另一個例子,他的母親總是願意接聽他的電話,而他卻經常為了別人不回訊息而感到沮喪。這可能因為缺乏感恩,是我們無法真正感受到愛的原因。從整體來看,我們所付出的行為最終都會回饋到我們自己,這就是所謂的業報。

小結

所以,我們可以從這本書中學到許多寶貴的教訓。透過簡單的呼吸練習,幫助你調整情緒,減輕壓力。不要迷失在他人的期望中,而是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法。在付出愛與關懷時,記得感恩並尊重那些愛護你的人。

透過這些智慧,我們可以在職場和生活中找回屬於自己的平靜、幸福和有意識的生活。


#透過調整呼吸和專注當下,獲得內在的平靜。

#找到自己的法,成為真正的你。

#懷著感恩的心情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3/20
劇透警告
✨《#僧人心態》#亂世中找到平靜的力量(三)
讀書心得一部分之分享:
僧人心態的三個工夫:放下、成長、付出


🌹#第三個工夫﹕#付出

「#僧人活在服務裡,#而僧人心態最終極的意義就是服務。」



服務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身體力行;
不是理論,而是實踐,這也是我讀完整本《僧人心態》後,反彈力道最強的篇章。

在某個睡不著的夜晚,想到生活中發生的總總不如意之事而感到懊惱,不禁思索起人生的意義,當時一閃而過的念頭,就是已經讀完一陣子的《僧人心態》,心理揣想著﹕如果是僧人會怎麼做呢?

這讓我想起了書中很喜歡的僧心與猴心的比喻。

.

僧人具有僧心,有僧心之人會服務,會選擇放手,不執著,僧人會按照自己的步伐穩定向前,不著急,只專一地做好當下應做的事,專注在可控制的事,凡事感恩,無私服務,讓心智控制情緒,遇到負面情緒時會選擇抽離;

相反地,猴心是三心二意,只求速成,只在乎結果,忽略過程,情緒來時往往糾結,被情緒牽著走。僧人教我們要擁抱僧心,放下猴心。

而《僧人心態》其中篇章的壓軸是服務,也可以說無私地付出即是服務。

我頓時恍然大悟!

是阿﹗服務才是人生究極的目的,即使擁有了一切的人們,直至生命面前仍要謙卑的學習服務,

因為服務會燃起熱情動力;
因為服務會讓內心平靜快樂;
更因為服務能讓人幸福感動,

這不僅僅是單純讓自己內心自由而已,
服務是利他的,利己只是隨著利他而來,
即使一無所有,仍能付出一己之力來服務,我們內心會因服務而偉大,也因被服務而感恩。

只因被服務、被幫助的人,也會在下一次有能力時再次服務、幫助他人。

//

🎄最令台灣人感同身受的就是日本311大地震時,台灣的國際援助,讓日本國民感動與感激,只要去日本旅遊過的人,一定能感受到日本人對台灣人的熱情,因為曾經無私的付出,成就了台日友好的溫情,服務與付出造就了善的循環,真的令人動容﹗

當然,這也因為日本是個懂得感恩的國家,才能讓彼此的付出充滿愛的力量,形成愛的迴圈。

這讓原本當晚失眠無助的我感到醒覺,
《僧人心態》如同醍醐灌頂般給我力量,也讓我不畏懼未來,專注當下持續前行,僧人教我們﹕「#你不必先擁有再付出」,

因為 #能付出者已是最大的幸福。能夠先付出的人,其實已先為自己帶來幸福與療癒,這不正是「施比受更有福」的實踐嗎?

而此刻起,我也要盡可能的服務,因為能夠付出的人必是幸福快樂的人。

🎄#後記﹕

本書推薦給想尋求內平靜;思索人生意義;負面情緒多、我執太深的讀友,內容充實,實作步驟易懂,足以作為生活的指引,可將本書視為人生的導師,偶爾翻閱或許能幫你找到內心平靜,為生活解惑。

《僧人心態》適合慢慢咀嚼書中滋味,若想一次速讀也無不可,只怕無法用心感受作者所言,在讀書的同時也試著感受僧心的實踐吧﹗

僧心在乎的是過程,是穩健中求進步,是心靈的成長,而不是猴心追求速成的結果。也許這也是作者讓我們感受的用意也說不定呢﹗

書中還有許多關於靜心、觀想、唱誦等實作練習,跟著做練習的我,的確讓身心靈放鬆下來。



🎄這裡再多分享書中很喜歡也很實用的章節,利用 #3S轉換負面情緒,自己實驗過後真的有效﹗大家不妨跟著試試。

#指認(Spot)﹕覺察到自己的感覺或問題

#停止(Stop)﹕深究是什麼感覺?它來自何處?—這是停止並思考。

#調換(Swap)﹕一種修正行為,換一種新的處理方式。
//


#丁宣的幸福閱讀館❤️ #靜心書寫
#閱讀寫作心得 #幸福閱讀 #閱讀幸福人生
#心靈勵志 #自我成長

#IG帳號:ding_hsuan_reading
#能閱讀是幸福的 #閱讀幸福人生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7/10
【我的心得】

在看《僧人心態》時,彷如又把十日內觀濃縮的走了一輪,寫得很貼切,讓人對許多行為、紀律,更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以及為什麼這麼做可以為自己的內心帶來更多的平靜。

外在找尋認同感,是我們最熟悉的方式,但透過書中的闡述,一點一滴的分享,會漸漸的把心靜下來思索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每個人都走在自己的時區」,不比較、不羨慕,一步步踏實的走在自己的時區裡,那就是最好的自己。

這本書內容寫得很生動,沒有教條的味道,一邊看、一邊沈思,完整了我上十日內觀一些模糊的想法,也讓我對生命的意義有更深層的思考,很喜歡,推薦給你!

---
【誰適合看這本書】



1. 思索人生意義的人

2. 想擁有更快樂美滿人生的人

3. 對十日內觀有興趣的人

4. 迷途於人生之路的人

---

更多完整心得與其他好書評論,歡迎追蹤
IG: lizaisreading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5/24
劇透警告
生活常讓你感到焦慮、心煩?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過著內心平靜的生活,成為現代人遙不可及的目標。有沒有方法,可以讓人學習好好照顧自己的心,Jay Shetty 的這本《僧人心態》,成為現代人心靈最好的良藥。

被譽為「數位時代下的心靈導師」的謝帝(Jay Shetty),過去其實是商學院的高材生,後來因緣機會下當了三年的僧人。

另外,也非常推薦他經營的Podcast節目《跟傑﹒謝帝一起找到人生目的》(On Purpose with Jay Shetty)。

如果你有印象社群曾經瘋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Everyone has a different clock.)影片,正出自己於他。在這段演講中,他也提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和步伐,別讓任何人用他們的時間表來催促你。」

【《僧人心態》究竟是什麼?】

在深談什麼是「僧人心態」(monk mind)之前,先來談談站在僧人心態反面的「猴心」(monkey mind)。

猴心喜歡在不同念頭、活動之間切換,常常為了小事分心,會因此過度思考、猶疑延宕。

這樣的心態,也讓人的情緒變得更容易抱怨、比較、批評,讓負面心態和恐懼佔據自己的內心,更容易讓外在事物,掌控自己的人生。如果人生是一艘船,擁有猴心心態的人,比較像是船上的乘客。

講到這裡,哪個是想像中的你呢?

謝帝認為人要走向僧人心態,會經歷三個階段:放下、成長和付出。而《僧人心態》整本書的架構,也就是圍繞在這三個階段。

關於放下會談到,該如何放下外界的聲音、負面情緒和恐懼。關於成長,如何找到自己的目的(法)、好好照顧自己的心智。接著,關於付出,則是去感謝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也成為服務他人的人。

不同於猴心,僧人心態更聚焦在專注於問題的根源,會努力破除負面心態和恐懼,比起擔任船上的乘客,擁有僧人心態的人更像是船長,帶著意圖,並有意識地生活,掌控自身的情緒與精力,尋找意義。
展開
user-img
0.5
|
2022/04/26
閱讀時抓不到書中的論點,參雜很多書籍或名人的語錄,增加閱讀時的困難。無法從書中得到啟發,全是陳腔濫調。整本書重複同樣的論調,無止境鬼打牆。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2/16
劇透警告
在這本書學會了放下我執、服務他人能讓自己心情平靜、產生慈悲心。推薦給對生活感到困惑、憂鬱的人,服務他人不僅是幫助他人,而是幫助需要幫助的自己。
展開
user-img
4.0
|
2022/01/30
一開始閱讀時的確抓不太到書中的論點,其中參雜很多書籍或名人的語錄,增加閱讀時到困難。

但仍是受用的一本好書,用簡單的文字說明複雜的概念,分三個步驟來說明關於看見自己、鍛鍊自己、貢獻自己。對我來說適合內心雜亂時,透過書中來指引自己的一帖良藥。

或許無法像書中的僧人投身於道場來鍛鍊自己,但生活本身即最大的道場,本書教導我持有一顆僧心來鍛鍊。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1/09
每個人都想要擁有成功的人生,然而何謂成功?因人而異,沒有一套公式可以帶領我們成功,可以確定的是成功絕不是膚淺的用金錢來衡量,而是有更高的人生意義,當然不是說不行追求名利富貴、也不是仇富,而是在這本書中能夠多少領悟到Monk mind而非Monkey Mind。

(若對書評主題有興趣,可以到Matters搜尋: 有點懶癌有點書呆。)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6/20
|
電子書
《僧人心態》作者 傑 ‧ 謝帝 ( Jay Shetty ),畢業於英國強倫敦卡斯商學院,於商學院期間聽了一名僧人的演講,僧人散發的智慧和精神,深深吸引著他,畢業後放棄進入知名企業的機會,成為一名印度吠陀教僧人,在道場生活的三年中,學習僧人如何抽離來自內心與外在環境的焦慮與恐懼,回復平靜的內心,擺脫社會給予的標籤,過出屬於自己有意義的人生。

Jay Shetty 於 2020 年被 Yahoo 財經選為 10 大影響人物,更被媒體譽為「數位世代心靈導師」,這點我並不意外,除了 Jay 本身想傳遞的知識即具價值,能協助解決當今現代人所面對的痛點外,他也結合了數位科技的優勢與商學院的思維模式,讓古老的智慧能用現今的媒介來傳達,符合現代人吸收知識的習慣,也藉由數位平台快速的將知識擴展出去。

「如果你不能簡單地說明一件事,那就表示你對此了解還不夠透澈。」 - 愛因斯坦

本書非一般的心靈雞湯或傳教經書,也不是透過虛構的角色教導你如何用僧人的心態去思考,而是透過作者本身的親身體悟與驗證,將僧人心態的核心概念「放下」、「成長」與「付出」三個部分,很有邏輯性且條理清晰的方式展現給讀者,本書除了闡述該概念外,也同步教導你如何去思考或行動,使讀者能貼近僧人的思考模式。

作者也引用印度教《博伽梵歌》經典的經文,除了說明經文概念,也運用故事 ( 寓言 ) 與現代人常見的思考方式,使讀者能輕鬆的閱讀及思考其心態差異,畢竟本書也足足有 400 頁,但只要願意翻起或看局部內容,一定會被作者的內涵所吸引。
展開
《僧人心態》作者 傑 ‧ 謝帝 ( Jay Shetty ),畢業於英國強倫敦卡斯商學院,於商學院期間聽了一名僧人的演講,僧人散發的智慧和精神,深深吸引著他,畢業後放棄進入知名企業的機會,成為一名印度吠陀教僧人,在道場生活的三年中,學習僧人如何抽離來自內心與外在環境的焦慮與恐懼,回復平靜的內心,擺脫社會給予的標籤,過出屬於自己有意義的人生。

Jay Shetty 於 2020 年被 Yahoo 財經選為 10 大影響人物,更被媒體譽為「數位世代心靈導師」,這點我並不意外,除了 Jay 本身想傳遞的知識即具價值,能協助解決當今現代人所面對的痛點外,他也結合了數位科技的優勢與商學院的思維模式,讓古老的智慧能用現今的媒介來傳達,符合現代人吸收知識的習慣,也藉由數位平台快速的將知識擴展出去。

「如果你不能簡單地說明一件事,那就表示你對此了解還不夠透澈。」 - 愛因斯坦

本書非一般的心靈雞湯或傳教經書,也不是透過虛構的角色教導你如何用僧人的心態去思考,而是透過作者本身的親身體悟與驗證,將僧人心態的核心概念「放下」、「成長」與「付出」三個部分,很有邏輯性且條理清晰的方式展現給讀者,本書除了闡述該概念外,也同步教導你如何去思考或行動,使讀者能貼近僧人的思考模式。

作者也引用印度教《博伽梵歌》經典的經文,除了說明經文概念,也運用故事 ( 寓言 ) 與現代人常見的思考方式,使讀者能輕鬆的閱讀及思考其心態差異,畢竟本書也足足有 400 頁,但只要願意翻起或看局部內容,一定會被作者的內涵所吸引。
展開
2002年,一位西藏僧侶明就仁波切來到了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參加一項靜心時的腦波活動實驗,此時他已累積6萬2千小時的靜心經驗。
就在他開始靜心時,研究人員發現腦電圖突然出現大量的活動波峰,這現象只會出現在改變姿勢或做其他活動,但他卻處於靜止狀態。

10多年後,另一項腦波研究發現,41歲明就仁波切的大腦,比年輕人還要年輕10歲,且伽瑪波活動頻率是科學研究有史以來最高的紀錄,被封為「全世界最快樂的人」。

為什麼要培養僧人的心態?

如果你想籃球場上成為高手,可以學習麥可.喬丹。
如果你想創新,可以研究伊隆.馬斯克。
但如果你想訓練心智,找到祥和、平靜和目標呢?

你就應該以僧侶為師了,僧侶就是一個時時刻用心活在當下的人。
僧人有能力抵擋誘惑、遠離是非、處理痛苦和焦慮、平撫我執的躁動,建立有意義的生命。
我們為什麼不像地球上最平靜、快樂、有目標的人學習呢?

或許你認為要僧人保持平靜、安寧與放鬆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因為他們隱居山林,不必面對工作和伴侶的煩擾,或是煩人的塞車。
僧人心態對活在現代世界中的你有什麼好處?

首先,沒有人一出生就是僧侶,他們來自各種出身、背景,出於個人意願,選擇轉化自己。
有人是出家前是生物學家、馬戲團員、金融經理、搖滾樂團成員,來自各式各樣的人都有。

你不用在家點蠟燭,打赤腳走路,或張貼在山林做瑜珈的照片,僧人心態是一種任何人都能採取的思維模式。
展開
user-img
1.5
|
2021/05/09
作者的心態讓我不覺得有達到僧人的高度
比如在書中內提到
「如果有人嫌我無聊也無妨,我也不會說他的是非。」
我想真正不會說他人是非的人,連這句話也不會說出口。

看書時總覺得作者有總以在上的角度來訴說我們這些俗人。

以舉例打電玩為例,還特別括號表示自己沒有這種行為,其實我認為這真的不重要,也讓我有些反感。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4/23
淺白易懂,附上靜心練習很不錯,看完能反思的書,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爲什麼有這麽的不快樂的事,都是有原因的,值得一看
展開
user-img
0.5
|
2021/03/25
廢話太多,一直重複同樣的邏輯和話!沒有重點!無止境的兜圈子,讓人覺得到底有完沒完,到底要不要說重點,本想從書得到一些啟發,但得到的只是ㄧ堆每個人本來就知道的廢話,超後悔買這本書的!
展開
user-img
3.5
|
2021/01/30
引用:

「道場教我們記住兩件事,忘記兩件事。

要記住的兩件事是:我們對他人做過的壞事,以及別人對我們做過的好事。

要忘記的兩件事是:我們對他人做過的好事,以及別人對我們做過的壞事。」

-------------

僧人心態,完食

這是一本充滿雞湯香味的修行書

不打高空,不講什麼經典文句

而是告訴讀者

如何以一個修行人的心態

在職場、家庭、生活、感情中實踐各種應該的作為

並提供了在不同的情境下

能夠立即用得上的實用建議

如果覺得佛法太遠或是太艱深

但又需要一些心靈層面的滋潤

書裡一章一章的雞湯小品

可以慢慢一小段一小段的品嘗

在每天的辛苦後,溫暖一下自己的心

如果你是個已經打滾多年

有著豐富人生歷練的老屁股

那麼,這本書講的,都是你知道的事

在幫助與感動上,可能沒有那麼多

但是,如果你是剛出社會

但已經被現實壓到走心的年輕朋友

這字裡行間的智慧,應該能夠讓你在找到療瘉自己的路上

少走很多冤枉路
展開
user-img
5.0
|
2020/12/23
劇透警告
《僧人心態》推不推,我覺得可以從兩個面向的期待談起。首先,若期待這本書可以跟其他大師經典一樣,從中可以領悟人生智慧、哲理,或是深入禪修,那麼就直接闔上吧;但若是希望尋求個人心靈平靜,或正遭遇困境想求明燈指引,那麼值得一讀(畢竟我就是如此)。

這本書會談到法,會談到心智,會談到我執,但用語都是用你我都懂的白話文來講,適時地提供圖解與小練習,幫助讀者讀完之後可以順著練習進行,更易進入作者所敘之情境。

我目前看完前面兩大章,分別是「放下」、「成長」兩大章節,最讓我受用的是「放下」,在此章節談到我們必須先屏除外在雜音,聆聽內我的聲音,從新找回自我的身分,而不是「他人認為的我」,你我都習慣被他人觀點影響,扮演他人眼中的我,因為期待被他人認同,因此我們必須「放下」。

接著談到面對負面情緒,無所不在的負面能量隨時會挑起人的負面情緒(批評、欺騙、爭論、憤怒……)因為我們飽受負面能量衝擊時也會想一吐為快的抒發,負面情緒就像是傳染病,到處影響每個人,因此我們可以「放下」,即透過作者的3S(指認、停止、調換)轉化我們接收到的負面情緒,其實就是換一個角度思考,換一個心情體驗,就會有所不同,最後提到我們要學會寬恕,不要讓負面情緒駕馭你的五感,寬恕可以找回你內心的平和。

恐懼是讓我收穫最多的一章,恐懼驅使我們內心害怕,害怕失去,因此卻步,不再有前進的動力,其實是因為內心執著作祟,我們執著在表面成果。譬如:我拼命賺錢,我害怕失業,因為我恐懼不再賺到錢,然而失業了真的一無所有嗎?不,我賺到了陪伴小孩的時間。對抗恐懼最好的方式就是懂得抽離(放下),人生於世,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其實都只是「享用」而非真正擁有,地球就是一個大客棧,時間一到了我們就會離開。

成長這一大章節先從目的(法)開始談起,我們必須找到最合適我們的法,法是指什麼?作者很白話的就是結合你的專長興趣與熱情,回饋在生活人事物上,就可以活出真正的我。成長過程中我們會聽到兩種謊言,一種是「你會一事無成」,第二種是「你可以成為你想變成的那種人」,然而事實是「你無法成為那個不是你的人,但你可以成為真正的你」。

心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猴心」,有如小孩一般純真,但也很難駕馭,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哭鬧,受到欺負就會擺臭臉,會害怕也會爆衝,因此我們必須嘗試與心智對話(鍛鍊心智),就像是培養親子關係,讓「僧心」(父母)取得領導權。當我們可以駕馭心智之後,就可以試著進一步駕馭心智馬車,控制我們的五感,重建我們的內在框架。

內在我執會讓我們戴上虛偽的面具,隱藏真我的本質,戴上面具的假我試圖吸引他人注意,自我膨脹,期待被誇讚,讓我們習慣批判他人,卻忘記一根手指比向他人時,同時有四根手指指向自己。因此我們要轉化我執,即是要先覺察我執存在,接著學習謙卑看待。做對一件事讓我成功,因此感到傲慢,這是我執;成功讓我懂得感謝他人幫助,這是謙卑。

《僧人心態》這本書真的讓我學習很多,最重要的是當我現在面臨負面能量時,已經懂得先深呼吸,靜心應對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20/10/23
#111
#思維

書名: 僧人心態
作者: Jay Shetty
方智出版社 ISBN:978-986-175-567-0

#積極體驗人生_才能真正學會放下
很多人對”放下”有個錯誤的認知
認為放下 就是放棄一切 逃避一切
不再跟這個世界產生連結
認為離群索居 憤世嫉俗的生活方式
才稱作放下 才稱作無欲無求

錯了
“放下”最大的敵人叫作”不捨”
你一味的逃避一切
但是你逃得了內心的不捨嗎?
沒辦法
在你內心的某個角落
一定有那麼一點 無法平復的糾結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失敗只會讓你難過一陣子
#而後悔會讓你難過一輩子

如果你想真正的學會放下
你必須認真地活著 鄭重且積極地活著

#修行是找回自己生命的主控權
修行不是把自己變成毫無生命的枯木
放下執著不是把自己變得冷漠無情

修行 是用不同角度探求真相的過程
藉由反觀自己內心 找回自己的主控權
情緒是你自己可以自主的
樂觀與悲觀也是自己的選擇
活出怎樣的人生 也是取決在自己

修行 是學習用更開闊的視野看待世界
當你站在高樓的頂端
你就聽不見地上的人對你的謾罵
當你更清楚自己的價值
你就不會輕易地受別人影響

#破除內心的恐懼
修行的另一個重點 就是學習破除恐懼
生活中 其實充滿了恐懼
這些恐懼轉化成各種負面情緒

現代人的焦慮 來自於恐懼
現代人的暴躁易怒 來自於恐懼
現代人的茫然無所適從 來自於恐懼
這個世界的顏色 是恐懼的顏色

#破除內心的恐懼_必須依靠專注
我們的恐懼來源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對明日的未知 二是對昨日的悔恨
為何佛家常說要專注於當下?
因為未來還未成定局 過去則無法改變
糾結在未知與不可改變 是沒有意義的
#只有當下_是你真正掌握的生命
也只有當下 是不存在恐懼的

當然 我們不是說未雨綢繆是錯的
無論是工作 學習 還是理財
儘早開始執行是好的
但我們的心境不應該被恐懼禁錮
提早布局 是為了減少對未來的恐懼
而不是讓你胡思亂想

#帶著覺知做一件事情
帶著覺知做事情是培養專注的好方法
或許你有這樣的經驗
平常開車的時候 或是做例行事務時
你知道你正在做這件事
但是事後要你回想過程 卻一片空白

這代表你沒有帶著覺知做事情
開車已經被大腦歸至自動化流程
你的覺知並沒有參與到開車這件事

當你下次開車時
不妨在心中提醒自己正在做什麼事
“喔 我正要發動汽車了”
“我正握著方向盤”
“喔 我正在執行開車這個動作呢!”
你會發現帶著覺知開車 體驗很不一樣
#活在當下_是最好的修行

#僧人心態 推薦給你
展開
user-img
5.0
|
2020/10/20
在過得很不順的時候恰好看到這本書
真的有種被拯救的感覺
書中會歸納出很多讓你心裡無法平靜的原因
並給出適當的解決辦法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