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使用說明書: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

中文書
自然科普
79折$ 300
3 /5
5位讀者評分
5
0%
4
60%
3
20%
2
0%
1
20%

全部書評 | 共5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3.0
|
2022/07/27
書評:人類使用說明書: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
Explaining Humans: What Science Can Teach Us about Life, Love and Relationships

整體評價: ★★★☆☆
整體來說,算是作者想藉書名主題,帶出想說的一些雜學雜知(一些科普小知識)的味道。
應用得相當牽強附會,只是如果書名取【我所知道的一些科普小知識】,那大概會沒有人買。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本書從書名可看出,其是作者對人的觀察與思考。作者具有ASD、ADHD與亞斯伯格等特徵。以下為書評者對其的個人認知。較廣泛的解釋法,或可視為作者的鏡像神經元功能較小,因此較不會感染到所處環境與對象情緒等,而從事物上抽離自身(與他人)的單純思考。

講述調性:有結構化與分節,但敘事構成略為破碎,經常性的述及專有名詞,語調略為急湊。轉換話題有點快,類似以模型Block的方式架構堆疊各個小命題。配合上書主題本身的特性就是較難有一致的明確參數分類與量化,故對各個敘述就是一直要聽作者的個人看法、分類法、與質化而非量化的敘述,試圖瞭解其看法與觀感。

敘事持續有明顯的跳躍雜亂、小離題,與太多作者人生中的小故事與想法轉變,敘事非屬精要。且敘事順序是走學術文風,先講一大堆應不是有必要全講的東西,最後才放不是很豐富的一些結論與看法。

長段論述中有些作事與思考行為的指針,不過相當一般性與常見。而應是題材特性限制,作者喜用譬喻類比,但部份譬喻類比不見得適當。這屬譬喻類比方式本身的限制。有相符處但也會有不符處。只是這就形成奇妙的現象:作者可能不擅於與他人同調,但你要能與作者同調才能判斷作者要講的是什麼。


【實用價值】
本書以所呈現的字數來說,在觀念的交代上非常沒有效率。論述對象主體應是人的一些行為與思考模式(之分類或概述)。

整體來說,算是作者想藉書名主題,帶出想說的一些雜學雜知(一些科普小知識)的味道。見本書副標,但應用得其實相當牽強附會,行文又相當沒有效率。只是如果書名取【我所知道的一些科普小知識】,那大概會沒有人買。

講述內容非常注重作者本身所感知到的狀況與所認知的判斷與行為思考形式。部份可能是因本質上就難以透過訪談等方式瞭解與觀測確認他人心中「真正」所想的事情。但也就難以確認本書所述內容的普及適用性或是一般性。解釋與判斷會非常依賴讀者本身之前就有的體認。


【翻譯與排版】
翻譯:語氣通順。敘事上很雜亂應該是原文的影響。能作的可能是斷句或標點符號的調整。
排版:普普無異常。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非內容摘選或學習心得、非供代替買書使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user-img
3.5
|
2022/06/21
比起其他英國的科普書大多會從頭講大約高一的理科相關知識,人類使用說明書至少需要約高二至高三而且有選修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來當背景知識,因為會提到人類細胞各種酶、共價鍵或貝氏定理等同時不會詳細講解。
雖然在書的前言寫者因為科學絕對正確所以想要有一本使用說明,但全書像是用比喻的方式來模糊連結各個理論跟生活情境。
除了自閉症,作者也相當聰明,如果單純想從有自閉或adhd或焦慮的患者角度看如何解決人生哲學問題可能沒甚麼收穫:自閉症不會讓智商比他人高,同時有兩種的作者可說相當不典型(智商由內容跟成就推斷),開自己邏輯跟程式一樣的玩笑會讓人懷疑自閉症真的會這樣嗎?
如果從文學的角度看如何將科學知識比喻成日常生活模型,本書算是相當有趣(但需要先備知識)
展開
user-img
4.0
|
2022/01/27
這本書超有趣 用科學解釋人際互動及自我認同 每章的理論後都有生活實例 是本又哭又笑的小書 讀後對於人際間的去留很釋懷更可以用全新的視角看待每個人的差異 真的很喜歡這本書
展開
user-img
0.5
|
2021/12/06
我讀這本書是為了想瞭解人際關係,但這本書是以我不了解的東西去解釋另一個我不了解的東西,這讓我更加吃力,沒辦法感到趣味橫生,只有懂「科普知識」或「人際互動」其中一項的讀者才能達到「用已知解未知」的情況,我是兩者都不懂,而且我不喜歡它混合傳記小說的寫作方式,感覺四不像。如果它是小說,那它是一本塞了生硬科普知識的無聊小說,如果它是科普書,但內容充斥著「作者情緒崩潰細節描述」,它就稱不上是一個邏輯簡潔的科普讀物。
還有,作者對ADHD可能不是很了解,她26歲才被診斷,她說ADHD引發她的失眠,但ADHD與失眠的關聯性沒有很高。反而更可能是她的焦慮引發的,而造成她焦慮的成因複雜,不能武斷的作出結論。
展開
user-img
4.0
|
2021/10/23
這本書榮獲2020年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大獎,這個獎項堪稱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科普圖書獎項。我過去幾年追蹤了一些海外的圖書獎,每個領域都有它最權威的獎項,很多得獎的作品也會翻譯成中文,其實想要從書海中找到優質的圖書,可以參考這些獎項的入圍名單,基本上就已經好書讀不完了,值得一提的是有時候得獎的作品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作品,因為當年的社會環境會影響評審的決定,貼近時事的主題比較容易雀屏中選。

這本《人類使用說明書》或許就是如此,歐美近幾年開始關注「神經多樣性」,就是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亞斯伯格症等,它們在過去被視為精神疾病,甚至遭受異樣眼光對待,但隨著時間過去,越來越多人瞭解到神經多樣性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天性,社會上也有一些人投入心力,希望讓這個族群獲得更廣泛的重視,甚至洗刷掉傳統的刻板印象。

許多企業也開始雇用神經多樣性的員工,有研究指出他/她們的存在不只能提高職場多樣性,他們獨特觀看世界的視角,更能為企業提供原創的新點子。這本書是科普書,所以讀起來平易近人。 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有一種複習國高中物理化學的錯覺,作者卡蜜拉‧彭是倫敦大學生物化學博士畢業的高材生,但她同時具備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亞斯伯格症的特質,這使她在成長的過程中遭遇不少挑戰,促使她省思究竟人類的本質為何? 能否用科學理性的思維去解釋人性呢? 這本書就是她的成果,雖然我覺得有些類比稍顯牽強,但整體上她的想法很有創意!

蠻喜歡這種透過科學去檢視人性情感的視角,這種書常常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新穎觀點,之前也有看到一本類似的作品《x + y: A Mathematician's Manifesto for Rethinking Gender》,之後再找時間看,用數學家的視角去分析性別,感覺就很吸引人~

目前上班族習慣的閱讀主題還是以商業書籍為主,畢竟比較實用,變現的機會也比較高。這種科普書常會讓我想起以前國高中學校老師推薦的暑期讀物,搞不好真的有同學把讀書心得投稿到小論文專區~讀完本書的同時,挺懷念學生時代單純的學習樂趣,特別是國小國中去大自然補習班做實驗的快樂,對一切充滿好奇,閱讀科學家的故事,科學啟蒙如何改變人類歷史之類的回憶。

所以說讀第三類組也是有好處,比社會組有更多機會深入學習影響文明的科學思潮。這些知識儘管在現實職場裡用不上,但能豐富智識生活,職場人生乏味又功利(這應該是共識吧),一切金錢及效率至上,常常覺得自己眼神也開始失去靈魂了。閱讀科普書能提供一種暫時的避風港,不必再想著商業模式。《人類使用說明書》是一本值得翻閱的科普書,如果讀膩了資本主義,別忘了科普書的存在!微電影不是常常有一種橋段嘛~搭捷運時巧遇前任,舊情復燃,溫存一下過往的純真歲月,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