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矽谷:回憶錄

中文書
商業理財
7折$ 294
4 /5
3位讀者評分
5
67%
4
0%
3
0%
2
33%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3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2/03/26
從事資通/網際網路產業的人,肯定會視美國矽谷為「流著奶與蜜之地」。從二十多年前起至今,不計其數的資訊公司從矽谷崛起、茁壯進而發展為可以撼動世界的巨擘。舉例來說微軟、谷哥與亞馬遜對全球的影響力,甚至超過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家。

作者「安娜•維納」以她親身經歷,帶著讀者走一趟矽谷的「美國夢」旅程,而此書的英文書名「獨角獸谷」更貼切地傳達大部份的內容(在新創圈,獨角獸是指市值估計可達1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誤打誤撞地進入矽谷「科技新創」的她,以文科生的身份從事非技術職,書中分享她個人在三家不同公司的職涯經過。許多IT人道聽塗說來的「矽谷傳奇」也間接地藉由本書獲得證明。像是:二十出頭不到的新創執行長,用著近乎獨裁的管理作風操控著公司裡的一舉一動。肆意花費透過募資而來的大筆資金,卻不在意公司尚未找到收支平衡的營業模式。以超乎常理的薪酬僱用員工,即使員工的工作內容與貢獻不值得如此高薪。

安娜點出了許多新創公司顯而易見的問題,經營者追求的是短期高成長的市佔率和高曝光/聲望,這樣才能用最好的價格出售給產業中的巨擘。不少新創企業描繪的夢想與遠景,只是虛幻而無法達成的空中樓閣。矽谷人的許多「創新」有時候不過是對於存在已久的商業模式小幅度的優化與顛覆,從中並沒有真正地「發明」什麼。IT人慣性對事物用「去脈絡化」與「去專業知識」的解構思考模式,喜愛將一切系統化/自動化,造就了他們什麼都敢嘗試,題目可以小到婦女經期計算或大到都市規劃,卻常在花費大量時間與資源後發現此路不通。矽谷的投創資金活水,源源不絕地讓這些勇於挑戰的人獲得改變世界的機會,卻沒留任何喘息的片刻讓社會反思,改變的結果對人類社會是好還是壞。

書中也提到矽谷人的高薪酬對原有的社區造成無法抹滅的傷害,逐步成長的房價/房租間接讓市容演變成千篇一律的商業化風格,僅為了提供這些什麼都消費得起的科技新貴。年青人競相進入能獲得高薪的資通/網際網路產業,進而也對其它產業造成人才排擠效應,更讓一般人產生相對剝奪感。如果把「矽谷」換成「竹科」,「資通」換成「半導體」,我想這樣的問題也已經在台灣浮現。
展開
user-img
4.5
|
2021/04/21
這本書是《紐約時報》2020年度最佳十大好書之一。作者安娜.維納目前是《紐約客》的特約撰稿人,專門報導矽谷的新聞。本書顧名思義就是她在矽谷工作期間的所見所聞,她詳細地從第一人稱的視角,揭露矽谷的文化,可想而知她的體驗不太好,促使她動筆將觀察到的奇特文化寫下來,成果即一本發人深省的好書。先從閱讀的體驗說起吧。這本書雖然探討的是矽谷的陰暗面,但讀起來其實很親切。安娜的文筆很好,她對於細節及場景的描述相當生動,畫面感十足,意象繽紛,很適合改編成電影,而環球影業也已經取得了電影改編權。

故事本身是安娜在25~29歲四年間在矽谷工作的總結。她是土生土長的紐約客,大學就讀社會系,畢業後在紐約的文學經紀公司上班,當了三年的助理。25歲時,她漸漸覺得出版業的前景似乎遙遙無期,沒有她發揮的舞台,某次瀏覽新聞時看到一則關於一間新創公司的訪談,她覺得或許可以試試看,姑且一試,竟然成功錄取了。打包好行囊,她離開了東岸高雅的文藝圈,投入西岸熱錢湧動的高科技業,迎接她的是東西兩岸截然不同的工作文化。

她待在矽谷的第一間公司從事電子圖書訂閱服務,使用者只需支付幾美元,就能閱覽上百萬本書籍。這種新創公司的商業模式遭到安娜出版界的朋友唾棄,這種提供近乎免費的閱讀服務,本質上就是收費的公立圖書館,建立在壓榨作者的版稅上。由創投提供的資金支應,最終的目的就是盡早把公司賣給科技巨頭,而最後它也被Google買下了! 這間企業的天使投資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彼得.提爾。作者任職期間,公司規模很小,只有五個人。安娜是這間公司的第四號員工,前三號員工都是共同創辦人,典型的矽谷創業家: 二十歲初頭的年輕白人,專長為寫程式,自信滿滿,彷彿已經見識過全世界的大風大浪。

相比之下,安娜則像刻板印象裡的文科生,有點靦腆,謙虛有禮。她驚訝於矽谷創業家們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氣,談笑風生,彷彿未來盡在掌握之中! 這只是初來乍到時其中一個culture shock,她努力適應,希望能夠做出貢獻。她最初的期待是能夠發揮自己的文學所長,替這間新創公司的產品注入活力。她提出了一些具有文學涵養的建議,希望優化使用者體驗,讓愛書人在茫茫書海中找到滋養身心的著作。她也主動召開讀書會,希望與創辦人們共同交流,提升app的質感,但三位創辦人從來沒出席過。

三位大男孩關注的是如何衝高使用者數量,優化各種資訊分析的數據,安娜漸漸領悟到,矽谷的文化關注的是各式各樣的最佳化(optimization),以數據為導向(data-driven),一切效率至上,希望盡快提高市場佔有率,接著賣掉公司或公開上市。安娜的職責為選書、編寫文案、秘書工作,但過了幾個月她終於頓悟了,這間公司是三位大男孩的遊戲場,她反而像保母,不受重視的女管家。[她對學習太感興趣了,而不是實作。] 有一次一位創辦人不小心在共用的聊天室輸入這段文字,安娜正好坐在他的旁邊,他立即道歉了。尷尬不已,安娜也知道該換工作了。

離開圖書新創公司後,她在其中一位創辦人的推薦下到一間前景看俏的數據分析公司面試,她在什麼也不懂的情況下意外錄取了,擔任客服人員的職位。這間公司替客戶提供數據分析的服務,它開發了一套產品,讓客戶可以追蹤使用者的使用習慣。舉個例子,A公司研發出一個跑步app,記錄使用者每天跑幾公里、燃燒多少卡路里、每日運動的時間…等數據,這些數據眼花撩亂,A公司可以訂閱數據分析公司的產品,把這些數據視覺化,以簡潔明亮的圖表方式呈現,也就是近幾年最夯的visualization,透過華麗的視覺效果,似乎就大幅提升了資料的可信度。

這也是矽谷的一項特色,開發出一套軟體,讓其他人能夠更快速的開發另一套軟體。顛覆式創新也是一個關鍵字,任何事情都可以被顛覆。此外,這些從使用者身上蒐集而來的數據,涉及個人隱私,但當時法規監管仍未健全,大眾對於科技業處理數據的黑暗面一無所知,任何階級的職員都有「上帝視角」,能夠隨心所欲的使用這些數據。這跟後來引起廣大爭議的劍橋分析事件如出一轍,個資被當成商品,或被用來投放廣告,安娜在工作時,心中時不時會展開道德拉鋸戰,她不斷的發出質疑,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合乎情理呢? 雖然自己只是一個客服人員,但我的工作是否正是造成社會不公義的一環呢?

安娜對於新創產業的薪酬待遇也感到不安。她在出版業時的年收入為3萬美元,以紐約的生活水準而言,這是相當拮据的薪資,但當她加入資料分析新創後,薪水提高至8萬美金(入職滿一年漲至10萬),還包含了優渥的股票選擇權、健保福利…等。優渥的待遇使安娜得以享受過往在出版業不曾體驗過的舒適生活,毫不心痛地吃著一盤18美元的沙拉,上下班都以Uber代步,網購數百美元卻不曾使用過的科技新玩意兒…。

她的工作其實並沒有那麼困難,她常常感到困惑,科技業的薪資為何硬生生比其他行業高那麼多? 當舊金山城裡的公務員、藝術家、服務員…芸芸眾生為了高速飛漲的房價而苟延殘喘時,新創企業的年輕小夥子們揮霍無度,成天開派對,整個矽谷儼然一座巨大的遊樂場,而且遊客都是20幾歲的男性白人,他們不用擔心錢會花完,因為創投和資本市場會不斷注入一輪又一輪的融資。

安娜身為局內人,她的情緒很複雜,一方面慶幸自己身處其中,享受一個世代少見的經濟變革,具備物質的基礎,至少不必為了生存而苦惱。但另一方面,她的精神層面開始感到疲乏,一種忐忑不安的心境,她開始質疑最初投入新創領域的理想,是否已經本末倒置了? 她如同多數人一樣,本來希望透過科技的力量,一起為社會正義貢獻一己之力。但是,她逐漸領略,或許自己正是社會不公義的幫兇之一。安娜在資料分析公司待了一年的時間,儘管盡心盡力,依然被當作免洗筷一樣開除了,接下來,她加入另一間新創,一間提供開源軟體碼代管服務的公司,依然擔任客服人員。她在此任職約3年後決定離開矽谷的科技業,開始為雜誌撰稿,希望透過報導與寫作,讓更多人認識矽谷的文化。

安娜於2013~2017年在矽谷工作,在這四年間,她領略了矽谷獨有的企業文化。近幾年矽谷的企管理念隨著科技的推波助瀾拓展至全球。傳統的企業特色為階級分明、體制完備、一絲不苟;相比之下,矽谷崇尚扁平化組織、結構鬆散、輕鬆活潑的工作環境。總體來看,全世界的企業似乎漸漸往矽谷的精神靠攏,這種新型的制度在多數人的眼中顯然勝過上一代延續下來的僵化官僚組織。不過呢,每一種制度都會有缺失,這也是安娜寫作本書的初衷,她想要揭露矽谷文化的弊病,希望喚醒更多人的重視,凝聚大眾的努力一同去矯正諸多「矽谷精神」的問題。

安娜擅長捕捉不同情境底下各種微妙的情緒,場景的描摹也栩栩如生,經典的劇情元素一應具全,愛情、友情、辦公室政治…她用文字精準的記錄下2010年代的矽谷時代精神:

舊金山都市景觀的變化;共享經濟已經與所有科技新貴的生活密不可分;遠距工作也成為新常態;日益懸殊的貧富差距,遊民四處可見,房價火箭式上漲;社群媒體徹底滲透日常生活,貓咪迷因、陌生人的求婚影片、美食攝影…支離破碎的資訊大爆炸,人際關係變得更疏離;

科技巨頭的員工一天花費四小時搭乘接駁車往返園區與郊區,園區內提供了最完備的設施,讓員工心無旁鶩的貢獻心力,Down for the Cause! ; 隨處可見對於女性、少數族裔、性別取向的歧視;逐漸氾濫的網路霸凌,仇恨言論成了新型態的政治論述…作者的筆觸犀利,勾勒出一幅幅令人難忘的矽谷浮世繪。

德國之聲有一部紀錄片《America’s New Gurus – in search of enlightenment》講述美國精神生活的現況,越來越多年輕人不知道人生的意義為何,開始透過迷幻藥、草藥、瑜珈、冥想、新世紀療法、追尋人生導師…等方式探索內心的精神世界。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矽谷,就算有許多人一夕致富,卻也迷失了方向,嘗試各種方法,希望釐清內心的真實想法。關於矽谷人矛盾複雜的心理,安娜有繪聲繪影的臨摹。

《恐怖矽谷:回憶錄》裡的矽谷,有點像電玩俠盜獵車手+看門狗+南方公園混合體的怪誕拼貼。還好,安娜的人文情懷讓冷冰冰的科技有了溫度。對科技、商業、文學的巧妙交集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跟隨安娜的文字,來一趟難忘的矽谷職場之旅吧!
展開
user-img
2.0
|
2021/03/24
劇透警告
剛開始對這本書很期待,但是看久了會發現通篇都是抱怨,女力上也沒啥著墨點。通篇就是一堆主義+無病呻吟+抱怨抱怨抱怨,如果對矽谷這麼不滿那幹嘛到那邊上班?本書優點大概就像影集可以讓無經驗者過過乾癮,彷彿身歷其境,但其實書中作者所做的就是客服,哪能夠累積什麼歷程?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