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

中文書
心理勵志
79折$ 331
5 /5
7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7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2/03/20
非常真實刻骨銘心的人生故事
再堅強的心靈、再厚實的學識
終究面對摯愛逝去時,還是脆弱如同大眾

我看完書之後,上網找到了作者的信箱,寫了一封信,告訴作者,他的書有多麼鼓舞我的心靈,也希望他知道,他跟伴侶用文字,記錄了人生最後一段相處的時光,是多麼感人和令人欣羨。兩天後,九十歲的作者回了信,感謝我們喜愛他的著作,也感激自己對世界還有一些貢獻。
我們都會面臨悲愴,但透過閱讀他人的故事,可以讓我變得更加強壯。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2/17
劇透警告
活得越充實,死得就越坦然。

歐文,88歲,胸口最近剛裝了心律調節器,正在考慮從心理治療師的工作上退休;瑪莉蓮,87歲,歐文的妻子,罹患多發性骨髓瘤,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正在接受化療、考慮安寧照護。一個是存在心理治療的大師,一個是女性主義文學的舵手,兩人結髮65年,一生相知相愛,現在正面臨著死亡,面臨著分離,面對著人生最後、最重的一門課。

兩個老人一起跳著最後的生命之舞,其中一人將先優雅離場,獨留另一人面對哀傷、孤寂和自己的死亡……他們將這支舞蹈獻給眾人,就如他們一生努力從事的教學和寫作所帶給人們的啟發一樣:該如何有尊嚴的面對老化和死亡?如何面對喪親的悲傷?人,在臨終旅途上,仍可以活得有意義嗎?


每次讀亞隆的作品就會在我心中掀起漣漪,彷彿我們倆正透過書本進行對話和治療,而這次看見的歐文·亞隆,顯得更加蒼老了,也讓人心生不捨。「有一天他也會走」,這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事實,屆時他以及瑪莉蓮仍會存在於作品中,不斷掀起漣漪,每個世代的人都有機會透過文字和他們相遇。他們是健康的老化,很幸運而平靜的接受死亡的到來,能夠維持尊嚴,做出自主的選擇,有充足的社會資源可以運用,但就如書中反覆提出的擔憂:害怕死亡的過程、不怕死而是害怕失智……在人類可以活得那麼久的時代,死亡也變得不再容易,老化過程中要面對的問題也更加複雜。這是一個人人都會面對、都該關心的問題,亞隆夫婦上了很好的一課,我們將如何接著上這門永恆的課?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0/24
從<凝視太陽>到這本最新的著作,亞隆大師在心理學與死亡恐懼的見解上,總是令我邊看邊讚嘆不已。這本書我感覺像是<凝視太陽>的「實踐」,大師從理論到真正實際面對深刻的死亡恐懼,相信這兩本書,對於難以接受死亡、離別、無常的人都會有莫大的助益。
展開
user-img
4.5
|
2021/10/02
劇透警告
咱們的傳統文化是很避諱談生離死別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是用「和上帝喝咖啡」這種隱晦的詞來代替死亡,連4號都無辜的因為諧音而變得不吉利,但感覺老外就泰然處之,雖不至於侃侃而談,至少能真誠面對;這對老夫妻,先生88歲,是存在心理治療大師,以治療死亡焦慮著稱;太太87歲,是女性主義權威、法文教授,都是學識淵博、著作等身、在學術界具有崇高地位的典範;有4個孩子,8個孫子女,幸福和樂,直到太太罹患癌症不久於人世,夫妻倆決定透過共同創作寫書一起走完最後這段路。

很多人談生死,談的是人們「想像中」的生死,而這對老夫妻則是真實的經歷了癌症、化療、痛苦、無效;再試各式療法、又痛苦、無效之後,眼看87歲已是高齡,一生活得足已,最後選擇了在加州是合法的俗稱「安樂死」來結束這段歷程,可想而知這是多麼痛苦的決定,先生極度不捨,但太太執意為之,沒有爭執,只有相愛的體諒~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9/20
劇透警告
對許多人來說,死亡本身就是件遙遠的事情。但是在這場世紀疫情之下,死亡卻又以異常的距離,貼近於我們每一個人。

這本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歐文亞隆,與妻瑪莉蓮共同撰寫的《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的出現,或許正是療癒大眾再好不過的禮物。

隨著妻子瑪莉蓮(Marilyn Yalom)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癌症,接受化療,免疫蛋白療法等,都對於病症沒有明顯地療效。期間伴隨嘔吐、疲憊,引發中風等嚴重副作用。

生命即將走到終點的她,也冷靜地與醫生討論醫助自殺的過程。未來恐怕不能再承受過多的病痛與副作用的她,於是向歐文提議兩人一起合寫一本書。一人一篇章,直到妻子的離世,歐文獨自完成整本書。

【臨近生命的終點,你會想記錄些什麼?】

《死亡與生命手記》記錄下結縭60多年的夫妻,歐文是如何面對妻子即將離世的內在真實想法與情緒。以及,在臨終照護中,歐文也不斷地在覺察自身夢境,背後的意義。

妻子離世之後,他得習慣自己生活。雖然每每看到、想到妻子也會開心的事情,他就忍不住想叫妻子過來看,停頓半秒後,又再度記起妻子已經離世的事實。從原先在葬禮上的麻木、恍惚情緒,歐文逐漸感受到強烈的悲傷與失落。

在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能夠感受歐文與妻子間的愛意,是非常深刻的。隨著書中的時間遞進,瑪莉蓮也終將離世,是悲傷且沉重的。

跟隨歐文的視角與深度的內在覺察,能夠感受到雖然身為存在心理治療大師的他,依然有面對生命的懷疑與脆弱。

#看更多,請至IG帳號vickyho_onpostit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6/29
劇透警告
這個男人。從小只會唸書、拚命唸書,立志要考上第一志願的醫學院。考上醫學院的人不多,但是身為猶太後裔只能佔總錄取率的5%,更如鳳毛麟角了。這一切背後的強烈動機,為的是要能夠匹配一位衛斯理、哈佛的才女。

他兩樣都辦到了。

這個男人與這個女人相遇、相知、相惜超過一甲子,受到她文學造詣的影響,從一個教科書作者、一躍成為跨界的文哲心理小說的個中翹楚。

他的教科書我視為圭臬、他的心理小說我每本必讀。

在這個女人即將離開人間的八個月期間,叮嚀甚至堅持兩人每個月輪翻各寫一篇文章,紀錄面臨死亡的種種恐懼,留給周圍的人一份日後的參考架構。

歐文·亞隆,這類男人,有。
瑪莉蓮·亞龍,這類女人,少。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6/13
這本書是歐老的妻子瑪莉蓮在癌末時提議與歐老再共寫一本書,一人撰寫一篇接力完成。書中完整呈現亞隆一家人如何面臨瑪莉蓮癌末的治療與照護、瑪莉蓮自述生命即將告終的心情、夫妻從15歲相識以來的深情與摯愛、癌末安寧照護與醫助自殺的過程、跟親友好好告別的安排、歐老如何一步步面對愛妻即將辭世與離世後陷入巨大哀傷、所有身後事的安排……。

米蘭·昆德拉:「死亡最可怕的不是失去未來,#而是失去過去。事實上,#遺忘本身便是一種不斷在生命中上演的死亡形式。」

歐老在《凝視太陽》一書中引用了米蘭昆德拉的話,卻也一路鋪排了這本書的重點。他無法自與瑪莉蓮共有的過去,卻只存留在他一人腦海的悲傷中解離,他這一生的摯友知交再也無法與他共鳴相守,而他必得接受生命中曾經有的件件樁樁,都將以遺忘的形式消散在風中。

我一直喜歡歐老的文采,很有溫度的文字,即使是寫個案紀錄,也能寫出一種凝視生命深度的格局。有位在歐老後期的個案,悲傷於歐老曾問診她卻又不記得她,覺得自己一直是被生命關係人遺忘,是此個案提醒歐老自己年事已大,再也無法給出過往的療癒品質,決定不再接長期的個案,在個案即將離去前,歐老坦承自己的無能為力。之後,個案回信告訴歐老,『歐老給出了非純粹個案與諮商師的療癒品質,歐老的坦承,讓她知道,「縱使知道我們錯了(身而為人),#卻可以把人做好,#出之以真誠及好心。」』

我們常常蹲踞在職能與角色的神聖不可犯,忘記了我們也單純是個人,人總會犯錯,犯錯了也不需掩飾。持續耕耘生而為人的品質,在真誠與心善中站穩自己。

歐老後來漸漸從巨大心理陰霾中走出的關鍵,其實是自己過往的作品療癒了自己。他開始在失眠的夜裡一一展讀自己的作品,驚訝於書中許多段落與文字,甚至是虛構的小說主角,都在許多年後的此刻,承接了他不被認知的悲傷失落反應,他藉著自己的文字救贖了他自己。

閱讀此書時,不時被歐老愛妻的深情觸動,從15歲的初戀,守成了永恆愛戀的詩篇,相守一生的婚姻傳說,由歐老與瑪莉蓮親自演繹,實在是太不容易。也因此,書的一開頭,寫著「#悲傷,#是我們為敢愛所付出的代價。」清楚銘記著歐老對於愛妻離世的依依不捨。

書中有一段話:「#宇宙中的每一個存在都可以看作是兩大永恆黑暗——#生前與死後——#之間的一隙微光。」沙特在自傳中也曾寫道:「清楚知道自己的最後心跳將永遠銘刻在我最後一頁的作品上,死亡,只能帶走一個死人而已。」

我們雖只是浩瀚宇宙間的一隙微光,能證明我們曾經存在的,或也只有子女知交,但在這存續間的每一刻,知道自己無有悔憾,於是當生命之火即將殞滅前,我們當如尼采所說,死得其時。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