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經濟學:解開超級巨星與暢銷商品推手的7大祕訣, 既酷又殘酷的全新成功法則讓你成為最厲害的1%

中文書
商業理財
79折$ 379
5 /5
3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3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1/10/03
劇透警告
我還記得在2017年現場感受張學友「Classic Tour」後的那種身心感動的跳動。當時外出用餐時,也常常聽到旁邊的人討論這場演唱會的盛況。 當下我突然產生一個疑問? 像這樣一位頂歌手在一場演唱會的收入會有多少? 畢竟辦一場演唱會是相當巨大的集體創作,雖然歌迷往往只會注意歌手(媒體最喜歡說歌手走音了,唱錯詞,年紀大了⋯)。當我在博客來看到這本「搖滾經濟學」馬上拿下來閱讀。 很驚喜的發現作者告訴我們的除了音樂產業的發展,也可以引用到各行各業。例如贏者通吃,運氣的不可捉摸性⋯ 。 另外原來演唱會的費用是最能反應物價狂漲的趨勢 ,再次證明頂尖藝人的稀缺性。 作者也建議我們;多練習才能把握機會、要成功必須先保持快樂的狀態等等。音樂產業的營業額約在1999達到高峰270億美元後一路狂跌 (很多產業在網路時代後也是如此)但在Spotify 的崛起,現在已經完全恢復,再次帶動音樂產業的深層變革。 再次證明科技的顛覆力量。

最後我有沒有找到歌手在演唱會的報酬估計? 當然有。 不過更重要的有應該是去現場聆聽自己喜愛歌手的表演( 今晚歌神降臨巨蛋⋯)那種永生難忘的體驗! 讀完這本書後,我更期待未來張學友的演唱會,歌神我等著你回來⋯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5/31
原來音樂人早就經歷過”新冠病毒”般的疫情,所以早已練就一身功夫,知道怎樣在主要商品收入大幅下滑(唱片被變免費)後,反而可以靠現場演出、琳瑯滿目的周邊商品賺錢、圈粉。疫情當前,與其擔心主要商品賣不出去,不妨趁此機會好好思考如何運用手上的資源,拓展互補性商品。
大衛鮑伊真有遠見,很早就提醒音樂人拓展互補性商品的重要。
書中提了7個搖滾經濟學原理,鮑伊定理只是其中之一,其他6點也非常有趣。像是天后泰勒絲根本是差別取價天才,除了對演唱會門票推粉絲認證,還區分實體與線上通路推出唱片專輯,不僅讓鐵粉更死忠,也賺進更多錢(有更多資源來創作,延續自己的音樂事業)。
還有作者對冪律的說明,也滿精采的,就如作者說的,「一旦你開始用冪律來看世界,就會發現冪律無所不在。」
原來那些排行榜金曲和熱賣商品的人氣,都是這樣掙來的。一開始就要賣起來,真的太重要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5/28
從友人的FB轉分享知道這本書,裡面有許多觀點,都滿有意思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個故事。一個是鮑伊定理,講到互補性商品的重要,我們大都把主要商品當作主收入來源,原來這樣是很危險的。歌手的主商品是唱片,但主收入來源其實是現場演出(還有靠許多周邊商品賺錢,書裡還提到五月天);不管從事什麼行業,我們都要有互補性商品可以拿來販售,不然市場一出狀況,生意就會大受影響。像疫情期間,飯店餐飲業生意大不如前,但它們有些就改賣便當,像鼎泰豐還推出冷凍食品跟超商與大賣場合作,結果供不應求。
書裡還有一個實驗,我覺得非常驚訝,有個教授做了一個實驗,故意將歌曲排名倒過來,原本最受歡迎的,變成最不受歡迎的,原本人氣最差的,變成暢銷金曲,然後要不知情的受試者點評這些歌曲,結果那些唱作俱佳的歌手就這樣被做掉了,而那些不怎麼樣的歌手卻因此更加爆紅。對於歌曲受歡迎程度的信念,深深影響歌曲本身的人氣,即使一開始並非真正受歡迎。我們原來這麼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響而不自知!!!
#書中提到的曲目都很經典
#這是作者的最後一本書,這位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曾和康納曼一起做過許多人性實驗,原本是諾貝爾獎呼聲最高的人選之一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