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中文書
人文社科
79折$ 474
4.5 /5
19位讀者評分
5
53%
4
21%
3
16%
2
1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9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4/02/29
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 提要

有太多以性惡為題的研究與著作,贏得喝采且歷久不衰。還有那一道我們無法視而不見的歷史傷口:人類可是唯一能打造出集中營的物種啊。到了近代,更加上新聞、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人性醜惡似乎成了我們洗刷不掉的烙印。

然而,人類如果真的嗜血好戰,為何在戰爭中造成最大傷亡的,都不是於前線奮戰的士兵;而是遠離前線、不會與敵人面對面的那一小批人?人類如果真的難以教化,為何挪威將重刑犯送進宛如度假村的監獄,反而造就世界最低的再犯率?

Rutger Bregman對人類有著正面的想像,並致力於準備證據跟你說明這想像其實是事實。如果你因為網路和新聞而變得越來越反人類,覺得多數其他人都自私自利、愚蠢和惡毒,這本書裡的證據可以把你拉回來,讓你注意到,社會篩選過的資訊如何讓你低估其他人類的品質。

■ 心得

Rutger Bregman 以真實世界中《蒼蠅王》的環境下,在真實的人性中仍具備相互合作,以《史丹佛大學的地下實驗室》的相關回訪揭露,當事人很清楚知道這是模擬,或許事情沒我們想的那麼糟。

或許人性沒有至善與至惡,而是在中間地段間極大的灰色,我們可以選擇讓我們的道德抑制拉著我們,更正面一些,也可以選擇放縱自己墮落點,向下滑,甚至在不同的日子,我們選擇不同的方向,掙扎於拉扯間。我更願意相信在世界這場無限賽局遊戲,大多數的人都是模仿貓,優先選擇合作,而後你對待他的態度,會使他選擇相同策略待你。
如同《信任的演化》的結果,只要世界上的惡意整體偏低,最終勝出的仍是相信社會制度且僅在受攻擊後反擊的的族群。
展開
user-img
3.0
|
2023/12/07
劇透警告
目前看到一半。以我一個本來就不覺得人性特別邪惡的人來看,本來就不是這本書預設的讀者對象。我想作者希望人們相信人性本善的立意良善,不過其論證過程卻離嚴謹有很大差距。
譬如他以民主制度或資本主義為敵的態度,就非常地不客觀和中立。人類的自利基因並不像他所認為的那麼邪惡,事實上正因為人有自利目的,我們的物質享受才能自科學機械革命後一路進步成長到今天這種地步,才有那麼多人可以好整以暇閒閒沒事的讀他這樣幾百頁的書籍。相關論述很多,可以參考"國家為什麼會富強那本書"。或者就抬眼眼四處望望就行。另外民主制度也完全不是他講的那一回事,他也未免太活在他自己想像的世界裡了...b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5/17
劇透警告
從海島6男孩的故事佐證,人性或許不像人腦袋的模樣,或許我們該真正去從困難中探討人性的價值以及賦予其光輝的評價,或許就能減少人間彼此的猜忌。無論是在國家、政府或小至家庭也是如此。
展開
user-img
2.0
|
2022/12/31
因為看到各KOL紛紛推薦,因此特別拜讀大作。
我相信書中內容、引用的研究有八成是正確的,但是就是因為我對兩成資料存疑,認為作者的解讀不夠客觀,所以給兩星。

我想問作者,你怎麼看賽局理論?
賽局並不預設道德立場(什麼叫好人),而是兩條路都有可能。
所以做心理學測驗常常會猶豫,某些狀況你可能會對朋友撒善意的謊言,有時候可能直接給他忠言逆耳的忠告。

本書一個問題是,同時引用了太多領域的研究來論證主張。有人類學考古,有珍古德研究大猩猩,有蘇聯德米拉馴化狐狸實驗。有歷史、有心理學、有哲學,以及大眾新聞輿論。
但同時,又引用個案-阿塔島真實版蒼蠅王、1863美國南北戰爭的火槍、土耳其哥貝克力遺跡、1772年雅各布發現復活節島。

其實只要用另一本書就能解釋: 愛德華•威爾森【人類存在的意義:一個生物學家對生命的思索】(2014)。他反駁了【自私的基因】(1976),提出"多層次天擇"。動物有些行為利他(如蜜蜂自殺攻擊),有些行為利己(如擇偶打架)。利他的行為對族群有利,利己對個體有利。

如果加上賽局理論,完美解釋為什麼人會欺騙有時候又講誠信。因為欺騙偷竊可以佔小便宜,講道義可以讓群體合作。
如果再考慮【自私的基因】的親緣遠近,非我族類就不必照顧。這甚至可以繼續推廣到為什麼人類會差別待遇:屠殺異教徒、殺死老鼠害鳥卻偏愛自己的寵物。但真的遇到災難,先是殺掉戰馬老牛或雪橇犬,最後還出現易子而食的慘劇。

本書總共有五部500頁,很抱歉我只讀到第一部200頁。後面有更多的心理學研究(史丹利的電擊機)、歷史(法國大革命政客)。


本書的主旨是「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相當正派的。」

我完全同意作者旁徵博引,但探索過程太過**主觀**。他沒有建立圓融自洽的「典範」,反而像是youtuber那樣流水帳:我和太太開車去找彼得華納船長...。波爾瑟馬跟我說,當他正在準備教授就職演說時,重新去找雅各布的航海日誌「一開始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看到什麼」...。

(如 賈德戴蒙的【槍砲細菌與鋼鐵】,哈拉瑞的【人類大歷史】就提出強力具體的主張)

某個角度而言,作者是法國盧梭「人性本善」的傳人?雖然引用很多人類學和大眾心理學,但本身比較像是倫理學?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7/17
如果一年只能讀一本書,就讀這本吧。也許會覺得這書中講得太過美好、不切實際,但是它會在你心中種下一個思考的種子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6/25
劇透警告
本書透過重新檢視許多耳熟能詳的文學作品、心理學實驗及歷史奇聞,發現其中證據說服力不足與論述不完備之處,進而推翻「面紗理論」的「人性趨惡」立場,證成人類在發展歷程中大多善於合作、不願傷害同類並伸出援手達成共善。也能使讀者反思現今社會的職場管理模式與個人主義的價值觀有何不妥、待改進之處,並穩固「同舟共濟」的道德信念,才能在社群中互惠共生,也才能為貧富差距、氣候變遷、政治兩極化等社會問題尋找出共同解決的方案
展開
user-img
4.0
|
2022/05/06
本書作者通篇想法就是推廣“人性其實還是相對良善的想法”,我蠻認同的。

作者藉由本書釐清新聞上、歷史事件上或是我們以往認知大部分的消息,都是為了搏收視率或吸引觀眾而修改較為“人性負面”的內容。潛移默化吸收這些消息後,讓我們漸漸傾向不相信陌生人,或是認為人性就是有不可抹滅的惡根,讓人對人之間的信任感越來越低。

書中引用很多例子,不乏有歷史事件、遠古智人發展情況、現今新聞事件、心理學實驗或是小說情節...等等,作者為了搜查背後細節和證據,甚至追根究底跑到當地去收集資料,這點讓我很佩服,也讓讀者可以了解到,一件事情發展上並不只有流傳於市面上一種說法而已。

看完本書我的想法並沒有改變,對人性抱持中間偏善良的態度,人性不是非黑即白兩種極端的象性,但是寧可相信人性善良那面還是比較多一點,生活會比較快樂。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3/07
活在這樣一個充斥媒體負面資訊,人人因此相互仇視的時代,如侵略戰爭、政黨對立、民族主義,網路酸民等。讀完這本書,會有種被打開另一種更為開闊視角的感受,讓人仍舊有勇氣相信人性,期盼人人相互珍愛合作、打從心底相信對方善意的那一天到來,這也是人類最珍貴的特質與天性。

很喜歡書中的一個例子,摘要如下

小孩問老人:心中的惡狼與善狼誰會獲勝?
老人如是回答:你餵養的那匹。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1/19
劇透警告
《人慈》,說實在話,我是為了反對它而看的。

不知道多少人跟我一樣,其實對性惡或性善論,沒什麼興趣,只是因為太多人推薦而來看的。畢竟,這不是中國先秦哲學兩千多年前的爭論了嗎?欲說還休。要我選的話我其實偏「白紙論」,那些所謂的善惡多半是後天所教導的,端看你外在餵養了什麼,而使你成為怎樣的人。「白沙在涅,不染自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是吧 別推薦我看那種小朋友卻很邪惡的影片唷

而這本書的意義,其實也不是在傳教「性善論」。而是讓我們有相信的力量。「世界遠比我們想像的美好,真正的威脅,是我們對於自己太悲觀。」你對世界多開放些善意,它將以善意回報。

是的,在青少年階段,或許是因為環境單純與教育的緣故,基本上還是相信,「人性本善。」雖然也有過大雨時雨傘被幹走、還是發現宿舍牛奶直接被偷喝一半的事,但其實都是小事。(但打完發現還是不能原諒..

作家吳曉樂在書評提到:「讀完《人慈》我憂鬱了好幾天,深深同理數百年前不肯接受「日心說」的那些傢伙。」

的確,這本書的作者超級強大,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對既有的認知進行翻天覆地之大革命,而且還拳拳到位,紮實的命中,只見登身上臺的選手,一位接著一位應聲而倒。

這本書比你想的還精采跟乾貨滿滿。
也舉出許多藏在歷史中不為人知的事實。

然後舉出很多正面的例子。

例如:
*二戰轟炸空襲的時候,不管是德方、英方,人民遇到動盪時反而會互助合作,也包括911恐攻、和鐵達尼沈船時。(人們甚至懷念那種互助的時刻
*所謂《蒼蠅王》那種把人丟到無人島,就會展現人性黑暗面故事,純粹是一個有暴力傾向的小說家的虛構,作者發現了一個現實版本的無人島受困記,但他們理性解決紛爭,營造一個好的社會典範,不過就是因為太和平了,所以沒幾個人知道。(媒體不愛報呀
*研究顯示多數士兵在戰場是不開槍的....

等等。

只是因為那些沒營養的節目、新聞、電影。影響著我們對這世界的看法。

但社會上那些層出不窮的霸凌、性騷擾事件,感情的外遇偷吃、酒駕肇逃、政治的抹黑等。甚至有歷史上的猶太集中營、南京大屠殺等,難道真的只是特例嗎?

你說二戰時期因為聖誕節,大家歡欣鼓舞放下成見,一起慶祝(?但休等幾勒,後來有因此結束戰爭嗎?

作者其實都知道你想要反駁,但還是溫情地給你更多的故事與研究,耐心地聆聽,繼續「傳道、受業、解惑」。

例如你常看什麼就會相信什麼那樣,別人對你的態度也會影響到你對自身的認知。

若你充滿正能量,當然會連帶影響你身邊的人,
若你不斷貶低別人或自己,也自然會有所影響。

此書,涉及人類學、文化研究、心理學、政治、社會、哲學、科學、教育等,絕對是一本今年最值得推薦的書。

霍金曾說:「真理是不用很多證明的,只要一個人提出即可。」

這是場不斷腦內風暴的閱讀旅程,作者和讀者站在一起尋找真理,作者也懷疑,是否是因為我們所相信什麼,而讓我們看到什麼呢?
說是一本2021年的《人類大歷史》所言不假,但帶來的思辯卻更多,讀完收獲滿滿。但作者一些提出的研究事實和故事真的太美好,不太能因此說服我就是。

✒️
「當你學習任何東西或者思考任何哲學問題時,只該問自己事實有哪些,那些事實證明什麼是真實。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或者自以為如果別人信了就會對社會有益的事所分心,只要專心一意去看事實是什麼。」

推薦指數:★★★★★
還是大推所有人去實際閱讀《人慈》!!!所產生的是對既有事實的重新建構,也能讓你對世界的認知重新校正。

#人慈 #時報出版 #玉塵讀書 #很不專業心得 #書 #閱讀 #筆記 #推薦書單 #人類學 #文化研究 #不是書評 #不是書摘 #人性 #自私 #人類大歷史 #性善 #歷史 #時報出版 #先秦諸子
展開
user-img
3.0
|
2022/01/13
上週某一天睡前唸完了這本滿懷期待卻以失望告終、包含註釋將近600頁的暢銷書「人慈」,令我對更早以前就買了但只翻看沒幾頁的「路西法效應」(超過600頁)、陷入要否把它讀完的掙扎困擾中。

網路上有許多洋洋灑灑的書評,蠻兩極化的,我沒有辦法寫得更好,大家可以自行去搜索作參考。

對我個人而言,人性本善或本惡,是不用再去深入研究或討論的議題了(每個人都有善.惡的部分)~重點是,在那個「最關鍵的時刻」丶你會做出一個怎麼樣的選擇?

一個對大眾利益或者是大我有利(利他)的選擇? 抑或是自己為第一優先丶満足私慾的選擇?

而人生不論太長或太短,都充滿了無數個「最關鍵的時刻」。

一個平日行善積德的大好人丶可能一時鬼迷心竅就做了後面那一個選擇,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也可能在一轉念之間做了第一個選擇。

這本書裡,的確有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譯者的功力也非常好。

但我更想知道的是,如果有這麼多善良又正直的人,為什麼全世界掌握在少數幾個利欲熏心的政治人物及金字塔頂端的財團手裡,而我們卻無能為力?! 制度不也是「人」所設計及建構的~~
展開
user-img
4.0
|
2021/12/05
歷史上跨宗教跨種族的殺戮何其多,而作者只聚焦在希特勒殺猶太人?!一直看到這個例子就非常反感?!" "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 就算作者文筆多強,翻山倒海的文史證據,這個點始終無法說服我人性之善.作者有真正在琢磨人性之惡在當權者與集體主義操縱下的可怕嗎?
展開
user-img
4.0
|
2021/11/10
【吸引到你身邊的所有事物,其實都是你的選擇而來。】

在看這本《人慈》時,過程中我不斷受兩種矛盾情緒交疊,一個是溫暖熱血,一個是疑慮不安,甚至有點悲觀。
溫暖的是我不斷受到作者他幾乎循序漸進、耐著性子且用厚實的理論來支持人性的善,在一個個被我們長期歌頌人性本惡的實驗中——史丹佛監獄實驗、米爾格蘭電擊實驗,甚至文學名著 《蒼蠅王》 都被他以確切的證據一一擊破,這些其實是有人為操作或甚至虛構的結果。
「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相當正派的」

/
然而撇開看似經操作過的實驗,仍不可避免掉人性之灰暗代表的納粹集中營歷史,作者也說過要怎麼解釋奧斯威辛,將會是他支持人天性善良中不可逃避掉的問題之一。

讓我感到疑慮的地方就在這裡,即便作者在此講到二戰士兵們的從眾理論、是為了伙伴而拿起槍桿,不是反猶的惡,這邊對善惡的全然二分法就不是很能說服我,因為在歷史上最為複雜難解的灰色地帶,如同納粹集中營生還者普利摩.李維 在《 滅頂與生還 》中寫道:「渴望簡化無可厚非,但只要認清那是簡化,不錯將簡化當成現實,那麼簡化就有其用處。...剛到集中營的人不分老幼,都預期自己會進入一個恐怖但可以理解的世界,一個符合我們自古以來認同的模式:『我們』在內,敵人在外。但集中營是個難以理解的世界,一個無法套用任何模式的世界,敵人不僅在周圍環伺,也在我們之中,『我們』失去了界線。」

「簡化歷史,也許可以暫時解決歷史難題,迴避擱延到現實來的課題,但無助於讓創傷者真正獲得療癒,更無益於思辨問題的核心,避免未來永不再犯。」
-楊翠
.
.
當然為了要讓事情快速行進,善惡對立的二分法是讓人清楚理解,但我不想要在閱讀這本對人性難得樂觀的書,為了想更支持人性的善而講求方便的簡化這段歷史。(很高興的是,作者在這邊仍有提出漢娜.鄂蘭 的見解,邪惡的平庸性並不是指人性本惡,而是批判性思考及判斷能力的喪失。)

我想說的是,不管人性善或惡,你都要有自行判讀並思考的能力。不論善或惡你都人云亦云的相信,自以為的美德謊言背後帶來的結果落差,很可能會讓你走向另一個極端。

/
而如何影響你的判讀能力,這本書最後引導思考的範例中很觸動我的是:更多的接觸,會帶來親近與友善。
我們是否只愛、只信任自己所理解的人事物?(當然很有可能也會被這些人所傷,但那是另一個課題了。)而不理解的東西透過一段距離,讓我們更容易的謾罵與對立。身而為人,我們很容易的能製造出區別,但我們是否能為了不要講求方便將「其他人」在腦中實行惡的豢養?

若以結果論來談,我是支持這本書的,在人性那麼多的光譜中,你要支持善的那一方,就得要在人類多數難以改變的想法中繼續選擇相信,也還得接受並承擔你很有可能就是會被騙、被信任的人所傷的現實,我期望告訴自己,這是因為選擇相信好,而要付出的一點代價,這是需要勇氣的。

回歸到原點,如作者已開宗明義地講出這不是一本只宣揚人性本善的書,在複雜的人性下我們總會是情況展現好的與不好的那一面,沒有絕對的對錯,問題是我們的選擇。
布雷格曼寫此書的目的相當宏大,不論是否能親眼見到停戰與和平的那一天到來,這本書都能夠繼續流傳且影響後世無數。若我們一點一點的選擇相信,或許真的能有一天突破那人腦中根深蒂固的藩籬。
展開
user-img
2.0
|
2021/10/23
劇透警告
第一部分:人性本惡VS人性本善
第二部分:新聞與好心做壞事
第三部分:結論
第四部份:這本書不合理的地方

🔵第一部分:人性向惡VS人性向善
英國哲學家霍布思認為:人是有恐懼所驅使的,包含對他人的恐懼或者是對死亡的恐懼。因此我們渴望安全,因此我們會對權力有種永久不得滿足、至死方休的慾望

法國哲學家盧梭認為:人類本來是非常的純樸與善良,但是自從文明社會制度產生之後,一切就走偏了,包含了農業、工業、國家,他們不能將我們遠離混亂,反而是奴役我們。在官僚和政治都還沒有出現的時候,一切歲月靜好,但是出現之後,人們變得憤世嫉俗又自私自利。

前者的主張變成了許多管理者、獨裁者、統治者的理由:給我們權力,不然就完蛋了。

後者的主張變成了許多無政府主義者、叛亂者的理由:給我們自由,不然就完蛋了。

而自此之後三百年有關於人性的所有哲學論戰,基本上都可以上溯至這兩位哲學家的言論。

🔵第二部分:新聞與好心做壞事
接著作者審視了幾個被用來佐證人性向惡的心理學實驗:包含了史丹佛監獄實驗電擊器實驗,最後發現這些實驗其實沒有參考價值,因此作者提出其實人性是向善的。

那麼下一個問題就油然而生了:那為什麼大家普遍認知裡面,都是人性是黑暗邪惡的呢?

作者認為是媒體的渲染:新聞為了聳動跟引起注意,就只能報那些極端或令人膽戰心驚的新聞:像是什麼恩將仇報啦、殺人放火啊、政治算計呀等等,但是總是報這樣的新聞,大家就會產生倖存者效應,會覺得社會就是這麼黑暗,每個人都這麼糟糕。

如果作者覺得人性是向善的,那惡行是怎麼發生呢?

作者認為純粹的邪惡是不存在的,我們看起來是邪惡的事情,通常在那個人的心裡面都有一個善良的理由去支撐。像是打仗的雙方國家,都覺得自己是為了信念而戰,是給自己的家庭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第三部分:結論

作者首先對多個心理學的實驗提出駁斥,否定人性向惡的這個命題。

接著再提出為何社會大眾對人性普遍覺得黑暗的原因:媒體渲染與誤解。但是如果要支持人性向善這個論點,不能避免要去解釋為何會有惡行的發生

作者認為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小部分的人是邪惡的,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善良,但是不善良的人也沒那麼多,比認知到的少很多。

以大部分善良的人做討論,大家都是為了自己的信念奮鬥,但是這種奮鬥,可能會被有心人士拿來操作:像是戰爭的雙方都會覺得自己是為了正義而戰,或者是新聞媒體常常會看到說某某某很可憐,勾起大家的同情心接著群起捐款。這兩件事情本質上是一樣的,所以作者提醒我們要保持有理性,不要被煽情的資訊所策動。

作者指出你是怎樣的心態看世界,你就會看到怎樣的面貌,你相信人性是黑暗的,你看到就是一個黑暗的世界,反之亦然。但是作者相信大部分的人,都還是人性光明的,大家都是為了自己相信的美好奮鬥,但是到這邊討論的層次就升華了,變成人性向惡或者是人性向善已經沒有到那麼重要了,變成你相信什麼,這件事情就會經過一個複雜的作用反覆迴圈變成事實。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了解事實本身,讓我們可以明辨是非,可以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唬爛。但是只有擁有信念,你才能以行動去改變這個世界,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情分心。先去看事實是什麼,然後在事實背後,找出值得相信的事情,讓他成為新的事實,以此做出改變

🔵第四部份:這本書不合理的地方
1. 作者提出幾個心理學實驗的方案,這個當然要去檢視一下當初論文的實驗環境,但是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為什麼過這麼久都沒有一個人去駁斥,然後大家還是那麼開心的去引用這個實驗,就你最聰明,大家都不會檢驗,就只有你會檢驗,有待查證

2. 然後講到了蒼蠅王,說蒼蠅王作者的個人問題,所以他把人性刻畫得很黑暗,想要用這個東西去翻案人性黑暗,這本身就怪怪的吧?他只是一本小說,你把它當作你的論證? 然後推翻的方式就是看到新聞,發現真的有六個小孩在荒島上,而且他們過得很好,所以就覺得蒼蠅王背後的人性險惡理念其實是錯誤的,這個具有代表性嗎?這個具有廣泛性嗎??

3. 監獄實驗那邊也一樣,提出一個個案,就他們自己實際執行過一次,發現說沒有具備這樣的結果,就說他們這樣不行,這很明顯是沒有學過統計學啊,你做一次不成功,就說這個理論是不行的,這樣不太充分吧?這跟一個人努力讀書一天,然後去考試,考不好就說努力沒有用有什麼差別?可能是有其他因素影響到實驗,導致結果跟預期的不一樣啊?

4. 還有戰爭上的舉例也很爛,說戰後的槍裡面平均都有有兩三顆子彈,但是槍一次只能發一顆,是單點射擊的槍,所以就說其實大家都沒有很想要開槍去射殺敵人,那一支槍裡面不多裝幾顆子彈,是要射完一發再補一發子彈再射擊是不是?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0/19
作者用有力的數據、清晰的邏輯,以輕鬆風趣的文筆,讓我們跳脫飾面理論的圈套,用更有勇氣更自信的態度,坦然的釋放我們的善意。是時候改變現實主義的定義了!
展開
user-img
3.0
|
2021/09/25
|
電子書
劇透警告
在看完這本書以及搜尋完作者所引用的著作,對於書名與內文有著名實不相符的感受。
作者的立場或許看起來是善意的,想要告訴人們這世界並沒有看起來的那麼糟,人性也不是新聞媒體所表現的那麼自私。但是這本書花了許多篇幅在表達1960到1970年代期間的幾項社會學家研究造假,而其實也只是引用自Gina Perry的著作,作者是否只是運用了說故事的技巧,對於人性本質的探討卻沒有如書名般的深入。
此外,作者對於權力心理學也僅能點到為止。如果權力讓人失去了羞恥心,作者在後面章節提出的幾位正面人物與範例,在我讀完之後只顯得像是歐洲的少數個案。
這本書的資訊量是很大,但是有多少是作者經過自身研究得來,有多少是引用。當然這在現今網紅盛行的年代也無可厚非,引用只要註明出處就可以用來獲得利益是目前的常態。
只是如果你已經相信人性本善,或是人會互相扶持,這本書無外乎補充了許多歷史資料,更強化了自己的信念。然後呢?
我給予這本書3顆星是認同作者的善意,或是用善意包裝出來的自利行為,也是給予他辛苦整理資料並說出前半段故事的肯定。
剩下沒有給的2顆星,是提醒來讀我這篇意見的人,要讓這世界更美好需要的不是這本書,而是對人性的善念和對正義的思辨,這些是從放下這本書開始。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9/22
今日來介紹萬眾矚目的9月新書:《人慈》!
看過《人類大歷史》後,再閱讀《人慈》無疑是相關研究的延續,也讓我閱讀時有同樣的愉悅感。此書主旨便是:「你認為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惡呢?」作者提出許多案例與研究來驗證此人性問題,而他的想法也偷偷透露在書名中了:中文書名→人「慈」。英文書名→Human kind.

此書有500多頁非常厚實,讓我這兩天連假看得十分開心!書中理論與研究皆仔細標明來源,不會艱澀難懂,也一定能引起你對人性善惡的強烈好奇。序篇便探討著名人性小說《蒼蠅王》劇情,原來在現實生活還真有類似的兒童船難事件,且並不像高汀描述的那般殘忍,可於網上搜尋「《蒼蠅王》真人版事件天價開拍!」,便有相關新聞。

我整理了其中三個小重點,讓我們循序漸進地瞭解人性善惡(「」內為摘錄):

💡你相信什麼?💡
如同推薦序中所說,新聞總是報導殘忍事件居多,而對於平和事件卻鮮少提到。加上「人類的長久迷思:人類天性就是自私。」各種宗教或法條強調了人一呱呱落地則有「原罪」產生。導致多數人相信人性本惡,“要小心陌生”變成父母耳提面命的話語。但其實作者說:「我們人類就是在危機襲來時—當炸彈落下或洪水上漲時—才會展現最好的素質。p.26(作者有舉幾個實例佐證)」「如果你夠相信一件事,那件事就有可能成真。我們相信的事物造就了我們。我們求仁得仁。p.33」
「我們很明顯地不是天使,我們是複雜的生物,有著好的一面和不那麼好的一面。問題在於,我們要轉向哪一面。p.34」
德拉瓦大學研究指出:「所有情急下的行動中,本質上有利於社會的占了壓到性多數。p.27」

讓我們一同發掘身邊關於「善良」的新聞,並減少抱怨與散播惡言惡狀,相信你眼中的世界將會有所改善!(先說好了,我也是相信人性本善的。唯有相信並確實做到,世界才會更美好。)

💡環境問題💡
葛拉威爾道:「只要改變人所處情境的當下細節,就算是從好學校、幸福家庭與和樂鄰里中挑出的普通人,你也可以強烈影響他們的行為。」此章討論到著名的史丹佛監獄實驗,將一群普通人規劃成「囚犯」與「獄卒」,在真實監獄中進行研究,場面卻越來越失控。(有電影可參考觀看)

💡將行為正當化💡
「他不是出於莫不關心而行動,而是出於堅定信仰。他做出邪惡的事是因為相信自己在行善。p.236」「人類受到冒充為善的邪惡誘惑。p.239」或許很多時候我們的信念不是全然正確的,需要時刻檢視自己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而閱讀此書你將瞭解:
◼聰明的尼安德塔人為何輸給了智人,全面從地球上消失?
◼很多著名的實驗與研究似乎不是那麼的正確,藉由作者的補充讓我更加瞭解。
◼為何恐怖分子總是能吸引到同伴?他們的特質與本質是什麼?為何會走到這一步?
◼父母總是催促孩子拼命念書背後會引發怎樣的狀況?「玩耍的相反並不是工作,玩耍的相反是抑鬱。」

這本書讓我更瞭解人性問題,非常推薦各位閱讀,一定會讓你有所收穫、改觀的!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9/14
人類經過好幾世紀的演變至今,來到我們稱之為的「文明社會」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發展,一切有變得更好嗎?老實說,我對於人類的歷史並沒有特別了解,只不過,在都市成長的我,也習慣了小族群且較偏獨立的生活,儘管如此,我相信人性本善,但是有些時候卻又對此抱持懷疑,尤其是透過媒體或是社群網站的角度去讀取事件時。
 
《人慈》一書的書腰上印著《人類大歷史》作者的推薦───
 
「本書刷新了我對人性的長久信念。」
 
另外,出版上還放上一段比較小的文字,也特別有意思───
 
「97%的人認為,人性自私又貪婪,
但當危機來襲,我們展現的是人類最好的本質。」
 
不得不說,在閱讀的期間會不自覺得一直在心中大喊:「我的天啊!真的假的!羅格根本就是偵探!」而時報編輯也覺得某些章節很像推理小說(笑)。
 
羅格推翻很多到現在都還會被人們提起的研究、報導甚至是故事,例如:《蒼蠅王》、《史丹佛監獄實驗》、《米爾格倫實驗》等這類探索人性相關的議題,實在是有夠精彩。
 
上面我提到自己會因為媒體報導而產生對人性的懷疑,羅格在第一章就說了關於「新聞」的影響,他用以下這段話來描述新聞,我超級喜歡 ───
 
「想像一下有一種新藥上市了。它超級容易成癮,沒多久人人都上癮了。科學家進行調查,並很快做出結論,認為這種藥造成人『錯誤認知、焦慮、較低落情緒、習得無助感、輕蔑敵視他人,(以及)減敏作用』。
 
我們會使用這種藥嗎?我們會容許孩子嘗試這種藥嗎?我們的政府會讓它合法化嗎?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全都是:會。因為我這裡說的,已經是我們這時代最大的一種癮頭。這是我們每天都會用的藥,獲得高額贊助且大規模分發給我們的孩子。
 
那種藥,就是新聞。」
 
後面接著補充:「許多研究發現,新聞會危害心理健康。」
 
當然,這邊指的並不是所有的報導,而是那些偏向標題誇大甚至是與事實不符的內容等,我想大家肯定很熟悉,我們每天都會看到許多為了賺流量的標題,這也難怪羅格會說:「在這個數位時代,餵給我們的新聞只會越來越極端。」並且也分享瑞士小說家Rolf Dobelli的金句來警惕人們───
 
「新聞之於心靈,就像糖分之於身體。」
 
在《人慈》裡面不單只有提出新聞對我們看待人性的影響,也談到教育,以及更久遠的人類歷史演化,內容真的非常豐富,非常精采,閱讀完之後我對於人性也有別於以往的看法了。
 
另外,想要特別推薦收入在書末的十條守則,這些Tips好讓讀者們能夠以更宏觀的角度看待「人性」,它們分別是:有疑慮時,假設最好的情況/思考雙贏的局面/多問問題/緩和你的同理心,訓練你的同情心/試著了解他人,就算不知道他為何有那種想法/愛你的自己人一如別人愛他們的自己人/避開新聞/不要揍納粹分子/出櫃:做善事不必羞愧/要切乎實際。
 
我深信人性絕對沒有我們想像中的惡,只要你開始相信善的存在,它就會擴散!
 
好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雖然它很厚,但值得。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9/14
人類經過好幾世紀的演變至今,來到我們稱之為的「文明社會」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發展,一切有變得更好嗎?老實說,我對於人類的歷史並沒有特別了解,只不過,在都市成長的我,也習慣了小族群且較偏獨立的生活,儘管如此,我相信人性本善,但是有些時候卻又對此抱持懷疑,尤其是透過媒體或是社群網站的角度去讀取事件時。
 
《人慈》一書的書腰上印著《人類大歷史》作者的推薦───
 
「本書刷新了我對人性的長久信念。」
 
另外,出版上還放上一段比較小的文字,也特別有意思───
 
「97%的人認為,人性自私又貪婪,
但當危機來襲,我們展現的是人類最好的本質。」
 
不得不說,在閱讀的期間會不自覺得一直在心中大喊:「我的天啊!真的假的!羅格根本就是偵探!」而時報編輯也覺得某些章節很像推理小說(笑)。
 
羅格推翻很多到現在都還會被人們提起的研究、報導甚至是故事,例如:《蒼蠅王》、《史丹佛監獄實驗》、《米爾格倫實驗》等這類探索人性相關的議題,實在是有夠精彩。
 
上面我提到自己會因為媒體報導而產生對人性的懷疑,羅格在第一章就說了關於「新聞」的影響,他用以下這段話來描述新聞,我超級喜歡 ───
 
「想像一下有一種新藥上市了。它超級容易成癮,沒多久人人都上癮了。科學家進行調查,並很快做出結論,認為這種藥造成人『錯誤認知、焦慮、較低落情緒、習得無助感、輕蔑敵視他人,(以及)減敏作用』。
 
我們會使用這種藥嗎?我們會容許孩子嘗試這種藥嗎?我們的政府會讓它合法化嗎?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全都是:會。因為我這裡說的,已經是我們這時代最大的一種癮頭。這是我們每天都會用的藥,獲得高額贊助且大規模分發給我們的孩子。
 
那種藥,就是新聞。」
 
後面接著補充:「許多研究發現,新聞會危害心理健康。」
 
當然,這邊指的並不是所有的報導,而是那些偏向標題誇大甚至是與事實不符的內容等,我想大家肯定很熟悉,我們每天都會看到許多為了賺流量的標題,這也難怪羅格會說:「在這個數位時代,餵給我們的新聞只會越來越極端。」並且也分享瑞士小說家Rolf Dobelli的金句來警惕人們───
 
「新聞之於心靈,就像糖分之於身體。」
 
在《人慈》裡面不單只有提出新聞對我們看待人性的影響,也談到教育,以及更久遠的人類歷史演化,內容真的非常豐富,非常精采,閱讀完之後我對於人性也有別於以往的看法了。
 
另外,想要特別推薦收入在書末的十條守則,這些Tips好讓讀者們能夠以更宏觀的角度看待「人性」,它們分別是:有疑慮時,假設最好的情況/思考雙贏的局面/多問問題/緩和你的同理心,訓練你的同情心/試著了解他人,就算不知道他為何有那種想法/愛你的自己人一如別人愛他們的自己人/避開新聞/不要揍納粹分子/出櫃:做善事不必羞愧/要切乎實際。
 
我深信人性絕對沒有我們想像中的惡,只要你開始相信善的存在,它就會擴散!
 
好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雖然它很厚,但值得。
展開
user-img
4.5
|
2021/09/06
劇透警告
1942年世界正處二戰期間,戰火煙硝,一位來自維吉尼亞州、23歲船廠木工德斯蒙德決定投身兵役。他的父母親分別是木匠與鞋廠工人,在大蕭條的時代與常人無異,唯一不同是德斯蒙德家庭是虔誠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教徒,而這件事與軍旅生活有著微妙衝突。

因宗教信仰之故,德斯蒙德拒絕攜帶武器,也拒絕殺害敵軍,在受訓期間遭到軍營夥伴們嘲笑、迫害以及反對。如果你是士兵,前線作戰,你願意把生命安危託付給他嗎?德斯蒙德因而被分派到第 77 步兵師擔任軍醫。

1944 年在關島、菲律賓服役時,德斯蒙德幫助受傷士兵而獲得兩枚銅星獎章。在沖繩戰役期間,在第 96 師鋼鋸嶺地區解救了數十名伙伴,後來被授予榮譽勳章。德斯蒙德是第一位出於良心拒服兵役(實務上),卻憑藉勇氣獲得榮譽勳章的軍醫。戰爭終究會停止,神祇卻仍看顧人們一輩子,這段故事後來被改編為電影《鋼鐵英雄》。

演化生物學家、社會學家及科學家的大哉問是:

人是自私的嗎?是。
那麼人是無私的嗎?也是。
人是天生善根的嗎?是,或至少我認為是。
那麼人是存有惡行與劣根性的嗎?也是。

與其抽象地去談人類的善惡與自私無私,不如嘗試理解人性的複雜,再做出評斷更有意義──羅格.布雷格曼《人慈》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演化讓我們更為友善

在上個世紀,柳德米拉.卓特 (Lyudmila Trut)追隨先師開始一項銀狐馴化實驗,重複遴選友善的銀狐繁殖,最終會繁殖出無懼人類、被馴化而無攻擊性的銀狐。這個實驗成果補遺了野性的狼變成狗、發生於文明創始之初的生物故事,也告訴我們,人類也能從猿猴進化為『幼犬人』,懷抱著人性、友善且群聚的現代人祖先。這個偉大的長期追蹤實驗,後來由卓特與李‧杜加欽 Lee Dugatkin 寫進《馴化的狐狸會像狗嗎?》一書中。

文明不只讓人類更有效率,也讓我們懂得經濟學。舊石器時代,人類從游牧生存的狩獵採集者,走到農耕與圈養的新石器時代。文明加速了人類的進步,也讓『供給和需求』的資源分配成為文明背後的必要之惡。人類為了追求資源、保護資源無所不用其極,最後人們已放棄辨認是非,端以利益天平為考量。

#理性犯罪簡單模型與聚焦偏誤

199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蓋瑞‧貝克 Gary Becker 有一回開車去開會,由於會場停車位太少,他決定冒著被開單的風險非法停車。事後,他回想起當下的考量,發現其決定是取決於評估『可能付出的代價』(被開單或吊走) 與『可能得到的好處』(準時抵達會場) 利弊之間的比較。在權衡過程的同時,壓根沒想到這麼做是對還是錯,而只是單純比較了可能的正面與負面後果。

貝克由此得出了一個『SMORC』(Simple Model of Rational Crime),中文稱為『理性犯罪的簡單模型』。這個模型的實例在生活中層出不窮,闖紅燈、紅燈右轉、在小考中作弊,或者是酒後駕車。

時常看到酒駕車禍新聞,你會以為滿街上都是酒醉駕車,走出門外就面臨酒駕車禍風險。西元 2019 年 7 月全台灣(包含離島)的酒駕事件有 4,854 件,臺北市與新北市分別佔 502 件與 542 件。經過兩年大力整治之後, 2021 年 7 月酒駕事件為 1,779 件 (下降六成),臺北市與新北市分別佔 32 件與 86 件。全台灣犯罪率每十萬人口中,有 7.58 件酒駕案件 (在 2019 年這個數字是 20.57 件)。

那為什麼我們總以為酒駕車滿街跑?

心理學家提出『聚焦偏誤』,當你眼見周遭都是明星、藝人、美女照片,而後看到長相一般的女子,就會感到對方醜得多。過多瀏覽或接觸美女的照片,會讓你的認知適應,並把美貌女子視為常態 (趕緊把家裡的美女海報撕下來吧)。

聚焦偏誤告訴我們,接觸頻繁過多的雜訊會導致你對現實有根深蒂固的認知。當新聞播報大量且密集的壞消息時,你會以為社會正處於分崩離析,世界戰亂頻傳,人人自私自利且橫行霸道,無法合謀並取得共贏共好。但其實人類並不自私,無論是團體或是個人。

#群體無私與個人無私

2010 年 8 月 5 日在智利聖何西礦坑發生了一場礦災,礦坑意外塌陷導致三十三名礦工受困於地表下七百公尺深處,這些礦工分別是三十二名智利人以及一位玻利維亞人。政府當局即刻開始施行救援。光是 2009 年智利就發生了十九萬件工安意外,導致 443 名工人死亡,不難想像人們對這三十三名礦工的命運下了結論。甚至有人嘲諷:「有人死不是新聞,有人活著才是!」

十七天之後的 22 日,鑽孔機鑽進地底下 688 公尺,聽到敲打鑽孔機的聲音,拉出鑽孔機看見上頭繫著紙條:『我們 33 人全都平安待在避難處』。之後的就是歷史, 10 月 13 日救援隊將 33 人全數救出,這個真實故事被改編為《33:重生奇蹟》。然而,真實情況的細節才是核心。

失聯的十七天,礦工沒有因此大亂,第一時間進入避難所確認傷亡,分為三組輪班負責打掃環境、測氧氣含量和礦坑補強作業,在高溫、高濕度的黑暗環境內共謀了活下去的規矩:每天兩湯匙鮪魚、半片餅乾跟半杯牛奶。其中部分礦工有專業,礦工巴里沃斯充當護士,採集血液和尿液樣本、分發藥品;有牧師背景的礦工帶領大家禱告。最後獲救的領班則在事發當下指引大家疏散逃生並分派工作。

一當面臨厄境,人們會自發地聚集並互相幫助,屏除算計與利益得失,以人命為優先。 1995 年日本阪神大地震與 311 東日本震災,救援組隊包含一般人畏懼的日本黑道,山口組動員各地組員協助救災,載運物資前往各地避難所。不到一個月前, 8 月 17 日海地發生了規模 7.2 強震,傷亡數字飆升兩千人。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當地首都太子港,惡名昭彰的黑幫「G9 革命衛隊」與其他幫派協議停戰,呼籲隊員前往災區協助當地居民脫離困境。由這些實例,或許抱持懷疑,卻無須質疑人性光輝與互助精神。

人類學與演化告訴我們,人類是群聚動物,根深蒂固的原始設定裡,群體的利益大於個人利益,而個人私欲總能破壞無私整體。歷史給予教訓,當人們存有私利念頭,理性犯罪便會一再上演:侵占為數不多的食物與資源、在一列隊伍中意外插隊。然而,現實世界裡沒有自利念頭的人很少,但願意為群體如社會、國家利益考慮的人卻也不罕見。

1994年,被關押長達二十七年的曼德拉已於四年前出獄,他面臨自黨派非洲民族議會的鬥爭主張,以及南非白人陣線康斯坦德將軍的強大武裝部隊。當時正值政權移轉的氣氛上,曼德拉心底明白,如果兩黨武力鬥爭,絕對不會有任何好結果。

他先是動之以情,勸服非洲民族議會改以和平協調為黨派主張。再來,他邀請了康斯坦德將軍碰面,並以禮相待告訴他:「戰爭將使國家成為難以逃脫的地獄,如果我們真的走向戰爭,將毫無贏家可言。」康斯坦德將軍接受協議,對南非的未來有不同的想像。

英國記者約翰.卡林《打不倒的勇者》不只是改編電影、激勵人心的運動故事,更多著墨的是南非政局的不穩定,以及曼德拉無私地為整體國家的利益為優先。每當全球因區域衝突動盪不安,南非「協商式革命」便浮現在人們腦海裡,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夠以如此巧妙而人道主義方式脫離獨裁政體走向民主。為此,曼德拉為其核心人物,約翰‧卡林採訪了他的友人、政敵與其他相關人士,無一不為他人格典範折服。一個人的無私作為,也能帶領整體走向太平盛世。但是,曼德拉不是唯一的『 The One 』。

為勞工階層奔走社運、維護動物權利的桃樂絲‧黛,獲頒美國平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

二戰後為復原頹圮的歐洲,美國國防部長喬治‧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劃,並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以音樂聲援人道主義、社會運動的英國歌手史汀Sting。

為窮苦人們付出一輩子的德蕾莎姆姆。

多年來捐助社會,《富比士》雜誌譽為亞洲慈善英雄人物的傳統市場菜販陳樹菊女士。

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決心留在偏鄉「翻轉教育」的王政忠老師。

身為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身為人類中的一員,就能為群體奉獻。有些人獲頒獎項與光環,但我保證,施行善舉的每個人心底都沒抱持此念頭。他們只清楚,為人,為所應為。一如遇見車禍時協助處理的過路人、看見孩童溺水時不怕弄髒褲子的人、在路旁幫女士挪抬摩托車的年輕人、或是深夜裡幫忙守護鄰里安全的社區巡邏隊。為人,為所應為。

#愛的反面不是恨

有光輝的人性,是否也有黑暗的人性呢?兩次世界大戰、盧安達種族滅絕事件、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黑色五月暴動)...這個事件名單我們可以漫長延伸。然而,事情是否比我們想像得還要嚴重呢?在《人慈》書中,羅格提出了許多見解:盲目的同理心、腐化的權力、資本主義造成的困境。由此可以掘出許多問題背後的問題:種族歧視、旁觀者效應、泯滅良知的服從權威。

安默斯特學院心理學教授凱瑟琳‧山德森在《為什麼好人總是袖手旁觀:揭開讓我們選擇沉默的人性機制》指出,人們會明哲保身而拒絕涉入緊急危難、會擔憂社交評價,權衡利弊而停止作為。幾個例子狀況清晰:非博愛座上的人看見大腹便便的孕婦站著,會思索有沒有人要主動讓座?自己讓座會否顯得突兀?在排隊隊伍裡有人插隊,期待他人譴責,自己卻默不作聲。默然接受上級主管幹著不合法的事。為了保持友誼而不揭露好友的壞事。這一切種種不純粹只是『不作惡』,而須深入思索英國政治哲學家艾德蒙‧伯克的名言:「邪惡橫行只因好人無所作為。」

《人慈》這本書如福爾摩斯般偵破了許多歷史懸案,還告訴你新聞媒體背後、未來得及被報導的真實故事。從智人時代的啟蒙、載舟的文明又如何覆舟,民主與資本主義時代的隱毒,如書名所寫,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這不是一本歷史書,也不是心靈雞湯,而是指導我們如何在生活中探詢真我,以及洞見人性的指南。

作惡、平和與仁慈,就像是人性光譜的左右兩極與中位。唯有選擇走向『仁慈』的一端,整體社會才能更為茁壯。文明世界從荒蕪的暴政來到現今的承平時代,下一步我們要做的,不光只是施行善舉、也要以善心度量並感化他人。人類珍貴的本質往往在苦難中展現,那麼,是否在此承平時代,我們依舊守護高貴的人性?

最後,我想用德雷莎修女的名言結束這一章:「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但願我們對待人事物不冷漠。但願我們行事時考量是非,而非利益。但願我們行善時不羞澀。但願我們不抱立場,勇於理解他人。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