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11個暖心對話練習,走進孩子的心

中文書
親子教養
79折$ 300
5 /5
19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9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2/09/19
蠻喜歡胡展誥心理師的文字風格,溫暖而體貼,同時能幫助我們有更多的反思與覺察。
與孩子溝通相處,關鍵的不是方法,而是要跳出框架。
我們在框架裡,那是我們的舒適圈,可以覺得安心、熟悉;然而就會有許多應該/必須/絕對。
比如說:你認為,孩子回家應該先寫完功課。把他該做的事情先做完,這讓父母感到安心。這就是框架。然而這個應該可以有點彈性嗎?可以有多點空間嗎?
這些標籤,來自我們的觀點,形成個人的自我認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動向,通常帶著評價。
這是一本深入淺出,可以在生活中練習實踐的好書。
非常適合親子教養。
展開
user-img
4.5
|
2022/03/27
|
電子書
面對孩子高中時的青春期,當媽的我因為手足無措,還好在孩子小的時候有存下陪伴的時間,不至於有大的衝突,但慢慢累積起來溝通上的挫折感,還是讓為娘的我感到難過,孩子長大了我的教養和溝通方式有些跟不上孩子的長大速度,上網找了相關資訊,看到了這本書,趕緊閱讀完,update我的教養方式,書中作者不只給觀念也教方法,在書裡找到了孩子現階段最需要的_被理解和認同,我想在這個青春期,媽媽給孩子除了陪伴以外,也有更重要的心靈成長養份!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3/01
維持良好親子關係的必讀書籍👍 如果早點出刊的話,跟現在讀大一的女兒,應該可以安全度過火爆青春期才對😂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2/24
很喜歡 胡展誥心理師的書 很暖心.貼切.實用 .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爸媽要見招拆招心好累.
胡展誥心理師 說出大人與孩子的對話狀態 .讓大人更了解孩子的需求看見孩子的渴望
讓大人看見問題 孩子需要的狀態 .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2/24
光看書名就覺得深得我心!我們大人自己都期望被理解,卻常在和孩子互動時忘了自己也曾是期待被理解的孩子。喜歡展誥總是用溫暖的故事觸動我們心靈深處的共鳴,也開啟我們進一步去實踐的智慧。
展開
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光是看完作者自序不禁令人心驚---老師的一句話,可能來自對孩子的期待,可能來自小時候自己的傷痛,無意間卻成了孩子長期的夢魘,成了孩子另一個深深的傷害,這一定不是每一個父母、老師願意樂見的事。

透過作者溫暖的文字敘述帶領讀者從新的觀點視角去聽見孩子內在的聲音,掌握正向思考,提供師生、親子最有品質的對話技巧,從表面行為深入理解孩子的內在需求,每個章節都提供了幾個對話練習可以實際體驗,有體驗才有覺知,才能拉近孩子與我們的距離。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2/23
閱讀本書的過程中覺得小時候的自己被同理了,「如果大人們都有看過這本書就好了」不禁會這樣想。逝者已矣,來者可追,或許可以從我們這代開始好好傾聽孩子的需求和建立良好的互動。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2/23
展誥的文字,跟他的人一樣,溫暖中帶著力量。
簡潔易懂的文字,不疾不徐緩緩道來,安撫了在教育現場打仗般的高昂情緒,彷彿有光。
這道光溫暖而不刺眼,指引了方向,也溫暖了大人小孩的心。
特別推薦给~教育現場的你、家有小孩的你、以及,還沒跟童年記憶妥協的你。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2/23
藉由作者細膩的文筆、傾聽孩子的對話、了解孩子的需求、說不出口的、「真的」更需要被聽懂、值得推薦的好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2/22
很適合家長看的一本書
很多孩子遇到的事或心理的話在面對父母親、師長或是大人時是難以說出口的
怕被罵怕被誤解
這本書協助我們重新思考如何和孩子的互動,瞭解孩子,協助孩子,並和孩子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2/22
劇透警告
是一本非常溫暖的書。每一句話、每個練習,在自己讀的時候,都有一種被觸碰到心的感覺。在日常生活中也幫助我更理解身旁的人和孩子。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2/16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更明白為什麼我從來不覺得自己的孩子們在青春期時,從來沒有叛逆期。
因為每當我與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時,他們也有說話的機會。而且當他們在說話時,我也不會急著打斷他們或者馬上給建議。跟青少年溝通,不是說服他們,而是認真傾聽,並理解他們的想法。
本書非常推薦給想要拉近親子關係的家長們,也很適合在教學現場的老師們。
展開
非常喜歡作者書寫的文字,字裡行間流露出暖意,就像南台灣的陽光一樣,融化心裡被冰冷的部分,而他也貼心細膩的用文字接住受傷的心,提醒我們要照顧好自己。我發現作者的書都有不同的焦點,這些內容常真切的打中我的心,當我在親子、親師的衝突中感到疲累,或束手無策時,他的文字話語常成為我再多試一下的動力。非常推薦展誥心理師的作品,值得花時間去閱讀、學著練習。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2/14
我喜歡這本書裡的幾個句子,在覺得疲憊、信心動搖的時候,總覺得可以瞬間鼓舞自己:

1.如果希望對方好好跟我說話,那我得先成為一個令人安心的聽眾

2.你本來就是很努力、也很棒的大人

3.看見問題只能處理問題,看見需求才能從根本幫助對方

4.處理事情要重視效率,陪伴孩子重視的是效能

5.說服是訊息的單向傳遞,溝通則是訊息雙向流動

6.暫時放下手邊的工作,專心聽孩子說話,就是有品質的陪伴

7.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8.沒有人不希望自己能過得好,除非他怎麼努力都辦不到

9.沒有正向連結的關係,就不會產生歸屬感

10.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2/07
劇透警告
胡老師書裡有這麼一段話:
「即使是同一種行為,背後也可能對應著不同的需求。
唯有深入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訊息,
你才能從眾多策略中,
挑選出真正適用於當下的應對方式。」

其實,我個人認為,看完這本書,
我所改變的認知和學習到的方法,
是可以運用在任何人身上的,不只是孩子;
而且我正在實行中,很受用。

誠如胡老師這段話所說的,
每個人行為背後的資訊不同,
對應的方式也會不同,
但,有沒有真正
讀懂對方背後的訊息,才是重點。

每次讀胡老師的作品,
都感覺「如沐春風」,
有一種溫柔的力量
促使自己去使用老師分享的理念和方法,
一步步的實行它。
然後,最終受惠的
不是讓別人變得情緒更好,
而是讓我自己變得情緒更好了!

謝謝胡老師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1/28
📚書中金句採摘—

📌『原來關係中最親近的片刻,是我們能夠看懂彼此真正的需求,然後溫柔地問:「親愛的,我可以為你做些甚麼呢?」』

📌先理解情緒,再處理事情

★慢慢來,比較快。情緒被理解、接納了,就會慢慢穩定下來。情緒穩定之後,注意力才更能專注在思考。

–允許孩子暫不回應

–傳達陪伴的意願

–給予等待的邀請

★「情緒的傾聽」是傾聽最困難,卻也是最能夠快速拉近距離、修復關係的關鍵。當你聽孩子講述某件事情的時候,不要急於探問細節、提供意見,而是先去感受:「他在經歷這件事情的時候,可能會有那些心情?」

–當孩子訴說他在學校被占便宜時,不要急著教他方法,而是試著去回應他難受的心情。

–當孩子覺得被你誤解時,不需要急著解釋,也不要急著反駁他,試著先去回應他被誤解時的委屈、害怕或焦慮。

–當一個孩子動不動就大哭時,請不要急著罵他懦弱,而是先回應他無法清楚表達需求的挫折感。

📖📖📖📖📖📖📖📖📖📖📖📖
看這本書時,我先跳過一堆推薦序,直接進入自序,從這裡看到作者之所以寫這本書,成為高考高分的心理諮商師,為許多孩子內心話發聲的起由,來自於小學時期一個被深刻的羞辱與誤解。

走在心理諮商為孩子心理輔導的路上,並且努力想要引領更多人聽見孩子說不出口(沒說出口),卻需要被聽懂的內心話,絕對是生命課題所賦予的試煉,如果我們只專注在孩子的行為表象或成績結果,一味要求孩子乖、聽話、禮貌、上進,那些隱藏在表象下的壓抑與情緒,有可能最後演變為讓大人頭痛的行為表徵(打架、偷竊、拒學、說謊......),重複地一再演示著,其實行為背後真正渴求的是,被聽見、被理解、被接納。

書中從【打造理解的視框】,帶領讀者從打破慣性框架、去標籤、掌握正向思考的訣竅以及提供有品質的陪伴,再到【理解】從表面深入核心、【療癒】 掌握內在的需求。文字非常容易理解與操作,搭配練習題易於上手。

讀著這本書時,我在想,不只眼前(我們的孩子)需要這些對話練習,事實上,我們內在的小孩也需要這些對話,當我們被這世間許多框架與舊習所束縛制約,那曾經受傷的過往,當遇上相同的情狀再次引爆我們深埋的情緒地雷時,或許我們可以當一回成熟的大人,用最溫柔的方式,安撫自己的內在小孩,試著給予自己未曾被善待的溫柔承接,也許,我們跟孩子一樣,只是希望被理解啊!

好書,推薦!
展開
user-img
4.5
|
2022/01/24
劇透警告
如果你是為人父母師長可以想想看對子女有沒有這樣的想法...你腦子裡想什麼,我會不知道嗎?

接下來就說:「你是不是就是[...]」而括號內容可能就是「懶、愛玩、不乖」等所有負面的形容詞都可能成為刮號裡的內容。彷彿真的作為長輩的就是孩子身上的蛔蟲。

請各位讀者回想一下,你知道你的爸媽喜歡什麼嗎?他們愛吃什麼?知道他們喜歡去哪裡嗎? 作為別人子女的這些父母往往都說不出來,你跟父母在一起的年歲比孩子跟你在一起的時間長多了,什麼原因無法瞭解自己的父母,但又了解自己的兒女呢?「框架」是父母看待自己的孩子主要原因。我們有了框架以致於有了預設立場,展誥心理師分析了這些框架的形成與如何透過練習,讓這些習以為常的想法能夠被刻意的排除。

在第二部分,理解,找到問題背後的問題-要協助他改變,而不是命令他改變,作者以建立關係,讓孩子發現自己需要改變加上孩子是否有能力改變,三個方向可能影響孩子改變與否的意願。孩子有時不是不願意改變,而是因為父母師長的語氣不好,而讓他們不想改變。譬如,父母說:「我這個孩子就是笨,所以考試成績才那麼差。」孩子聽到了的反應便是:「我既然那麼差,就不用再努力了,反正不管怎麼努力都一樣。」

「關係不好」往往是讓子女不想改變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也常在課程中跟學員提到「想要改變一個人,需要先感動他。」無暇建立關係就要改變一個人是非常困難的。很多父母都會趁著一些事情發生的時候,順勢教訓孩子該怎麼作,美其名是「機會教育」,實際上是平常沒有建立關係,沒有機會讓孩子改變,趁某些事情發生,而讓他知道要改變。

其實,「機會教育」是相當的沒有效率的,甚至會成為反效果,原因在一家長與子女之前沒有建立好關係,兒女們聽到這個「教育」只會覺得,又在說教了。 原因二則是,一次性的教育無法讓孩子真正知道問題背後的問題,讓孩子只知道表面該如何做,但內容含義都不知道,到頭來還是會打回原形。第三個原因,父母自己常常言行不一說的和做的都不一樣,以至於孩子會學到你們都這樣,我也可以。所以當遇到需要調整的問題,父母親該做的是協助他們找到方法改變,而不是用命令,指責就可以改變他們。

本書的最後一部份在掌握內在需求,孩子的需求而不是父母師長的需求,常用孩子的成就滿足長輩自己的欠缺,自己過去想當老師就要孩子去念教育學程,自己覺得醫師收入好,就要孩子學醫。作者展誥心理師以歸屬,價值與希望幸福三元素,作為內在核心需求,以這三個需求為起始,孩子會因為這三個核心需求而願意改變自己,成為他所想要的樣子。

在這本書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在於,每一部分都有學習的策略,再加上書中有很多作者閱讀的書籍內容和自己手中的案例,讓這本書很容易按圖索驥,學習該如何改變孩子!

非常建議為人父母,師長或是與孩子相關的工作者學習相關的應對技巧和法則,讓自己在生活中或是工作上,與孩子的關係更加融洽。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1/10
這本書對我幫助最大的是附錄的部分。作者提供了一百個例句,對於工作結束後很累、也沒辦法再有太多心思閱讀複雜理論的父母而言,是很棒的參考。

拿到這本書之後,每一天都找一個句子試著用來回應孩子或家人。希望透過練習,可以改善過去那種動不動就吵架或者沒話說的窘境。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1/08
這一本書很好讀,也很難讀。好讀的部分在於架構非常清楚,從預備、理解到療癒,一步一步清楚的說明,家長該如何與孩子對話。

難讀的部分在書中的舉例非常貼切,老師列舉的親子對話,都會不禁讓你覺得老師可能在你家裝監視器,直接把你家的親子相處情境copy到書裡面。一邊讀你會一邊反思自己的教養方式,當故事和現實太貼近的時候,反而在閱讀時身陷其中,需要邊讀邊思考自己該如何調整。這本書陸陸續續讀了一個禮拜,終於可以慢慢沉澱下來。

回到這本書的大架構,分成三部分「預備」、「理解」和「療癒」。

【第一部分】預備-打造理解的視窗
老師提到要「#打破框架」,其實就是從不同的角度看。貼標籤就是指從一個角度看,就斷定一個人的樣貌。所以要撕下標籤,就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一個人。

🔖#問為什麼的提醒
當我們想要從不同角度去認識孩子,想要深入他的內心,我們可能第一個想到的是問:「為什麼?」我很喜歡老師在這個部分的提醒。

「為什麼」用在孩子有好表現的時候是好的,但如果是孩子表現不好、心情不好時,就要審慎的使用。否則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被否定,
引發不舒服的感受。例如「你為什麼要難過?」「你為什麼考這麼差?」「你為什麼當初不聽我的話?」

相反的如果是用稱讚或欣賞孩子時,整個感覺就不一樣了「大家都欺負小華,你為什麼願意為他挺身而出呢?」「大家都害怕大隊接力,你為什麼自告奮勇當第一棒呢?」「為什麼這次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好好說話,而不是生氣呢?」大人們常常覺得孩子表現得好是理所當然,通常不會再探究為什麼有這樣的好表現,但這時候多問一句為什麼,會讓孩子知道大人真的有注意到他的進步和成長。透過一次一次對好事問為什麼,增強孩子想要挑戰自我,變得更好的動機。

🔖#慢慢來比較快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常常覺得自己被拉到空拍機的高度,一樣的親子議題,卻有更全面的觀點。你說,改變很難? 或許真的不容易,但作者提供一個很簡單的作法,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開始-「慢下來」。

作者說「著急會讓你的善意大打折扣」。我想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對孩子好的,我們開口都是想傳達對孩子的愛,但往往因為我們的擔憂和著急,說出來的話不但孩子沒感受到善意,反而把孩子越推越遠。慢,可以幫助我們有「更細微的理解」,而且讓我們有「帶著知覺的行動」。

我覺得這種感覺就很像用自動導航和看地圖的差別。父母必須關掉平常對話的自動導航,練習拿著地圖按圖索驥「雖著孩子的情緒、表情、期待,決定自己下一步要怎麼走。」雖然會繞一點遠路,雖然會耽誤一點點時間,還是會 抵達父母和孩子共同的目的地。反之,如果直接開自動導航,用父母覺得的最短時間、最短距離,這樣只會直達父母的目的地,
但 距離孩子的目的地越來越遠。

【第二部分】理解-從表面深入核心
這部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所提出的「#ATM行為分析法」。
☑️A-Action 行為
☑️T-Target 目標
☑️M-Motivation 動機

「行為是達成目標的手段,目標是引導行為的方式,動機是推動行為的核心因素。」老師說:「看見問題,只能處理問題,掌握動機,才能提供孩子最根本的協助。」

【第三部分】療癒-掌握內在的需求
這部分老師提出「幸福三元素」:
☑️ 歸屬感-與他人
☑️ 價值感-與自己
☑️ 希望感-與未來

「歸屬感」是人與外界的正向連結,能促進個人和他人與環境有良好的互動。擁有歸屬感的孩子,不會因為要滿足自己的福祉,而去傷害他人的利益。

「價值感」是個人喜歡自己或覺得自己好不好的主觀感受,一個孩子能欣賞自己的好,接納自己的不足時,比較不會因為他人的評價而受傷。

「希望感」在孩子心中扮演著燈塔的角色,在漫長且充滿未知的人生旅途中,指引孩子朝特定方向前進。有希望感的孩子很少看見悲傷和憂鬱的影子,因為希望感帶給他們源源不絕的熱情與活力。


【結語】開啟正向對話的100個句子

如果你還是覺得還是有點難的話,這本書的最後提供了「開啟正向對話的100個句子」。完全不需要動腦思考,請一天選一句跟你的孩子對話。我想過100天後,你家的親子關係一定會跟現在不一樣。

你會發現,你如作者書中所說:「你本來就是很努力,也很棒的大人!」我們一起學習、一起當個很棒的大人。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