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雲少女:一場邁入非核家園之前的虛擬冒險,德國熱賣兩百萬冊暢銷得獎作

中文書
文學小說
9折$ 342
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2/01/12
「唉..」我那12歲的兒子,嘆了一口氣。
我注意到,他正在翻我之前放在書架上的《穿雲少女》。
「怎麼了?」
「唉,真希望有乾淨又安全的能源,可惜這世上還沒有完美的能源。」
「你看完這本書了?該不會只是看完開頭與結尾吧?哈哈..」
「才沒有呢!我都看完了呀~ 你還不趕快看~~」他說,「這故事的結局,跟一般的不一樣…」

▊ 穿雲少女

《穿雲少女》[ Gudrun Pausewang 著,黃慧珍 譯,菓子文化 出版 ] 寫於 1987年,車諾比事件發生後的次一年。故事以14歲德國少女為視角,在一個浪漫溫暖的五月天裡,核電廠事故災難像是沒有來由地突然發生,將所有人都捲入。

然而,災難真的是沒有來由的嗎?真的是偶然發生的嗎?跟隨著小說的鋪述進展,姊弟逃生、親友遭遇、社會經濟動盪,沉浸其中的虛擬體驗,浮想為之聯翩。機率會騙人,現在沒發生,之前沒發生,不代表以後永遠不會發生,何況已經有發生過的案例。莫非定律告訴我們,「如果有可能出錯,就一定會出錯」,我們以為的「偶然」,其實是一種「必然」。機率不會騙人,真正會騙人的,是自己騙自己。相關的資訊,發生過的歷史,只是自己刻意忽略,自己扭曲自己的認知,然後說:「我們都不知道」。

災難真的發生了,美好的結局是否能到來…..

我讀《穿雲少女》,除了感於小說本身的跌宕起伏,喟嘆災難的發生,不禁一口氣讀完它,更感到小說的寓意,實能自個人層面到群體層面。

之前讀《鼠疫》[Albert Camus 著,顏湘如 譯],記得裡面引用了《魯賓遜漂流記》的一段話:
「以一種禁錮來表現另一種,就如同以任何不存在的東西,來表現任何真正存在的東西,一樣合理」。虛構的小說,往往比現實更真實,而且能以一種「表現」另一種。

就像最近相關閱讀社群裡,討論分享很熱烈的《原子習慣》,個人能夠透過微小的習慣,持續地實踐所帶來的複利效應,從而發生巨大的正向改變。反之,微小的風險與不良習慣,最終將導致相關方面的弱化,甚而引爆個人災難。

而群體….,《穿雲少女》書中一度提到了納粹、戰爭,再加上作者的德國背景,不禁讓我引發聯想。
《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Stefan Zweig 著,史行果 譯] 的〈希特勒上台〉一章裡說道:「有一條不可抗拒的歷史規律:在決定時代命運的龐大行動開始之初,往往是歷史本身阻礙了那個時代的人對它的認識。」
「他們以為希特勒只不過是在啤酒館搧風點火的小丑,絕不可能有多大的危險性。」

要破除歷史本身的迷障,直探核心根源的第一步,就是打開我們自己的認知。
就像《穿雲少女》書裡〈前言〉所引錄的 ──

現在我們
不能說,我們
什麼都不知道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