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是我們的義務:那些瑞典老師教我的事【新公民素養暢銷口碑版】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324
4 /5
1位讀者評分
5
0%
4
10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3/02/02
隨著世界各地氣候異象頻傳,不禁讓人聯想起在201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瑞典「氣候少女」葛莉塔當初鏗鏘有力的呼籲。姑且不論後續其引發的各種爭議,北歐瑞典的教育制度,能培育出擁有批判性思考、主動為公眾權益發聲的青少年,實在讓人欽佩。自網路媒體盛行後,法制規範卻未能與時俱進的調整,形成不實或惡意言論/資訊的溫床。而「批判性思考」或稱「思辨」能力,正是保護自由世界免於分崩離析的最佳解藥,必然也將會成為未來公民必備的智識能力。

「思辨是我們的義務」介紹了瑞典在國民教育課程設計上,針對如何培育學子思辨能力上的一些觀察與經驗分享。從中讀者可以反思,在訓練自身、子女的思辨能力上還欠缺什麼?書中點名所謂的「民主素養」是包括了「自由」與「制衡」,具體表現上一邊是「批判、思辨、論述與發聲」,另一邊則是「負責、自律、同理與尊重」。在台灣大家常說的「民主亂象」,追根究底不外乎是只講求自己的自由的「權利」,不執行自己自律的「義務」。在北歐針對這種人,有個特別的詞彙叫「訴權者」,在台灣,可能舉目皆是。

在語文科中,瑞典教育採非文學與文學類雙軌並行制,一方面訓練學子徹底掌握各種實用文的讀寫能力,把語文能力當做「通往其它知識的基礎工具」。另一方面培養學子欣賞、創造純文學作品,用以陶冶品性與心靈,建立對他人與世界的關懷與同理心。而在建立媒體識讀能力上,特別要熟練四大原則來判識資料的真實性與可靠度,原則有:

1.時間點原則:距離事件時點的遠近?
2.第一手原則:事件轉述次數?
3.可信度原則:發表人、機構的專業度和知識能力?
4.傾向原則:發表的目的和價值?

未來對於各種網路訊息的取捨,善用上述四點即可粗略辨識真偽。

在歷史科中,有別台灣著重歷史事件、人物的背頌式教學,瑞典將重心放在非特定人事物的唯物史觀。藉由教導勞工運動史,描繪出國家(公權力)、資本家與勞工三個勢力彼此的消長,進而體悟在民主制度下,在「衝突」與「妥協」中求取平衡的重要性。國共內戰後退居台灣一隅施行戒嚴,加上白色恐佈時期的陰霾尚未散去,執行者當然不希望出現民眾集結抗爭,站在資本家與統治階級對立面的勞工運動。長久下來,勞運抗爭始終不是社會普遍接受的主流價值。也因此相較歐美各國有左派、右派政黨可供人民選擇,台灣政黨則都是右派政黨,不同政黨間只有國家認同的差異。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