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思維: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博客來獨家書封版】

中文書
商業理財
79折$ 331
4.5 /5
140位讀者評分
5
69%
4
7%
3
7%
2
5%
1
12%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35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3.0
|
2024/04/18
內容不錯,翻譯越後面越糟糕,最後看不下去…….
浪費了這本書想傳達給讀者的優質想法,希望能重新找人翻譯,會想多瞭解這些概念。
展開
user-img
1.5
|
2024/04/07
|
電子書
買這本書的原因是想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維,啟發另外一層的察覺,學習不同的理解方式。

但沒想到打開看了幾頁後不禁懷疑是不是自己的閱讀能力不到位,一頁的篇幅看了好幾次差點睡著。

翻譯的確有很大的問題,還是看原文比較實際。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4/02
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以「個人」、「人際」、「集體」三個部分去拆解人們待在舒適圈內的思考習慣,並佐以豐富有趣的故事實例與科學證據,促使讀者重新檢視自身思維邏輯路徑,帶來全新的理解與體悟
展開
user-img
0.5
|
2024/03/20
本書的翻譯完全顛覆我的理解,從未看過如此差勁的翻譯文章。一段話每個字、詞都看的懂,但是串在一起很明顯的文句完全不通順。無比後悔購買此書進行閱讀,只讀了一個章節決定放棄,直接買原文書來閱讀比較實際。
展開
user-img
0.5
|
2024/02/11
一開始看還好,看到後面發現整個句子讀起來很吃力,翻譯語句不通順,感覺是英文直翻,完全沒有順過語句,大概跟google翻譯,一本看起來還不錯的書,馬上掛上二手網賣掉,可惜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1/26
這是一本讓你把「鐵鎚」丟掉的書。查理蒙格曾說:「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眼中的世界就像一根釘子」,《逆思維》提醒我們:不要被過往的思考模式限制了,成功經驗常常阻礙我們的多元思考的可能。因而,「正向心理學」權威亞當.格蘭特要我們用多元角度去思考,避免成為拿著鐵鎚的人,在原地踏步,甚至陷入「黑莓機」的悲劇。一本書提供我們再次思考的可能,透過案例、實驗,深入淺出介紹思考的另一種渠道,解決人生困境其實很簡單。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1/26
身為喜愛閱讀的法律人,很高興能讀到這本非法律書的「法律書」。

書中提到四種思考模式:傳教士模式,是一種布道、保護並宣揚我們理想的思考模式;檢察官模式,是在看到別人的論據有瑕疵時列舉理由來證明別人是錯的,並且打贏這個案子;政治人物模式則是爭取遊說選民的認同。但,作者強調上述三種模式的風險,在於會讓我們無法費心去「重新思考自己的觀點」,而這,正是本書的核心所在,亦即重視培養「科學家思考」模式。

有趣的是,檢察官模式,某種程度很可能是典型一般人對全體法律人的印象。要打破這種刻板印象,無疑需要「科學家思考」這種現代刑事司法的逆思維。正因為所謂「科學家思考」,強調重新思考,不斷察覺自己的理解限制,時時懷疑所知,對不知保持好奇,根據證據更新觀點。

進一步來說,現代型的司法或許可從融合這四種思考模式著手:堅持以「無罪推定原則」為基礎,找出任何可能形成冤案的漏洞,直到無合理懷疑的確信。為免冤案發生,司法系統應學習科學家的思考模式,在正當程序的原則下讓證據說話,隨時重新檢視自己的觀點,

當然,政治人物模式,可能就是司法系統要審慎應對的了。在國民法官制度實施後,判決要如何避免討好,又儘量貼近國民的法律感情,勢必得依賴更多更成熟的社會背景動力。

附帶一提,無論是已故日本民法學者平井宜雄提倡的「反論可能性」,或者日本法哲學者井上達夫所主張的「反轉可能性」這種換位思考方式,似乎都與本書提倡的「科學家思考」有異曲同工之妙。
展開
user-img
1.0
|
2024/01/21
劇透警告
翻譯真的蠻糟糕的…毀了一本好書。有些句子的語意不通順,因此得多讀幾次來進行腦內重組。建議出版社找人重新翻譯。若真的想閱讀,看原文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1/17
書中提到「順思維」、「逆思維」的概念很有趣,為什麼多年來許多知名品牌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我們卻渾然不覺?這其實都是「思維」造成的,這何嘗不是一種「溫水煮青蛙」?
資訊爆炸的現在,加上最近選舉更是深刻有感,非常需要這本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1/17
簡單講,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就是「重新思考」與「再學習」的重要性。概念很單純,但是能夠把內容寫得這麼精采就是功力,另外,其實三個版本封面都很好看,選了半天還是選博客來版XD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1/17
受人以漁,給我們覺察自身慣性思考以及覺察後如何再展開思考的支點。
例子也生活化易懂,可以考慮入手的思考書。
展開
user-img
4.5
|
2024/01/17
被最近剛公布的暢銷排行榜燒到,也看到好多有名的KOL分享這本書,感到非常好奇這本書究竟有什麼魔力?

沒想到一看就停不下來。原本以為會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理解的商管書,但實際上卻很好理解的自我成長的思維教科書,覺得作者的文筆也太好了吧!書中分別用三個單元去說明不同面向的「重新思考」,分別是個人、人際、群體,提供我們更有趣且有益的思考方式。

看完本書,我不認為本書只有要我們「再想一下」這麼簡單,而更重要的是,是否有自我覺察到正處於某種偏頗或「順理成章」的思維模式裡?就好比或許有許多書看見這本書的書封/書名,就會直覺又是在講所謂「如何成功」的商業書籍,這正是落入本書所提到的思考陷阱裡。

進一步思考就會發現這本書的觀點對當代社會來說有多麼重要!因為現在的資訊量爆炸,我們輕而易舉就能獲得從四面八方而來的聲音。但是,我們的思辨能力卻跟不上這樣資訊飛快的腳步,而誤以為所看到的新聞、消息都是真的,缺乏評斷真偽的能力。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也非常可怕,許多是非黑白輕易被顛倒。這些人便是掌握我們的思考慣性,加以利用讓我們陷入謊言的處境。

而這,僅僅只是《逆思維》裡所提到關於「個人」的部份。

ps留言評論時,看到有一些讀者針對本書翻譯作一些指正。我這邊也比對了一下自己的新書,發現不少地方好像都被改正了。我想應該是出版方有看到大家的回饋而修改了吧?自己是覺得蠻有心的~
展開
user-img
0.5
|
2024/01/14
翻譯得超級爛,越看越煩躁,但還是忍著把他看完了。譯者簡秀如是直接丟google翻譯的嗎?

如果可以耐心看完,並理解以下這段文字,再接受三百多頁的不知所云考驗吧:

「我們大多數人會丟棄那部機器,因為我們重視行動與存在,而不只是體驗,因 為我們不想把自身的經驗限制在人類能想像及模擬的範圍。後來,哲學家主張,假如我們確實拒絕那部機器,可能不是為了那些原因,而是由於現狀偏誤:當我們知道現實之後會遠離它。為了調查這種可能性, 他們改變了假設,進行一項實驗。想像你有天醒來,發現你的這一生都是你在多年前選擇的一部體驗機 器,而現在你能選擇要拔掉插頭或者把它再插回去。在這種情況下,40%的人說他們會想把插頭插回去。 假如有人告訴他們,拔掉插頭會把他們帶回到「真實人生」,成為住在摩納哥身價數百萬美元的藝術家, 有50%的人還是會想把插頭插回去。看來許多人不願放棄熟悉的虛擬實境,換來不熟悉的真實生活,或者是可能有些人不喜歡藝術、財富及最高領袖的地位。」

「他經常承受失去父母的心痛,以及為了應付愛罵人的主治醫師而引起的頭痛,而眼前的路似乎看不到盡頭。」第三三四頁。

1. 所以這個人經常死了父母,已經死了好幾個
2. 以及後面的句子沒有動詞連接
3. 最後一句的而和前一句中間的而出現太頻繁。

譯者簡秀如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1/13
非常好的一本書,雖然書名翻譯不是原名,但絲毫不妨礙閱讀理解,書內文的專有名詞並未改動。這書我大概買了30本送朋友,朋友反應後來經幾次再版,出版社有改善很多翻譯問題,也加了很多註,現在可以放心購入,真心推薦給大家
展開
user-img
1.0
|
2024/01/12
能理解近年出版社難做,能行銷到有一本暢銷書不容易,但這種失了翻譯品質的書籍越多只會導致更多讀者流失,如同留言所述,近年看過的幾個翻譯較差暢銷書有名的第一快思慢想,第二就是這本了。

對於標題一直有很大的疑問,邊看書邊想著譯者當初是看到什麼樣的內容才會將"THINK AGAIN"翻譯成"逆思維",現在已經將整本書看完了仍然找不到解答。把複雜的社會現象用簡單能理解的方式表達我覺得一直都是社會科學上的目標,但這翻譯反其道而行,看完仍能讓人感到困惑到底"逆"在哪?
這本書內容大多用意是請讀者不妨"再"一次使用科學家思考的方式衡量當下狀況,從過去經驗、刻板印象或既有模式等方式得到的解答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思維"就讓人覺得比較固定為名詞,並不會讓人有動作的感覺。

內容部分,前半部還行,後半部看起來個人覺得也頗刻板,如340頁的圖表,"長大想當什麼"這個問題本身難道一定會形成早閉型認同嗎? 什麼樣的程度為"不當"的壓力? 提出社會現象或觀察到某些事件與自己的認知有出入是好事,但對這些現象或事件後面的解釋是不是有科學驗證量化結果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2022年11月版)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1/07
《逆思維》
作者:亞當.格蘭特
類型:商業/自我成長
出版:平安文化
喜愛程度:4/5

我們喜歡劃地自限,只用習慣的思維模式,導致我們陷入各種思考的誤區?

簡介———

作者從探討個人日常思維模式入手,指出人們常常不喜歡懷疑和挑戰自己而劃地自限。然後提供改進思考模式的建議。接著,作者擴展話題,討論了人際溝通和互動方面的建議,並呼籲重新思考職場和學校體制與文化。

心得———

作者舉例的思考誤區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不論自己或他人都可能陷入類似的思維模式。根據不同的思考誤區,作者提供的思考建議有助於跳出舒適圈,嘗試用不同的角度思考各種議題。

實用收獲———

介紹大家避免掉入思考誤區的小方法

- 重新思考的循環:發現→謙遜→懷疑→好奇
- 思考時像科學家會實驗、仰賴證據,避免像傳教士只靠信念動作、政治人物攻擊他人。
- 別讓看法定義你是誰
    - 別依附在過去的信念,不滿他人的立場
    - 優雅地接受信念或許並非真實無誤
- 避免變得盲目,時常詢問「什麼證據能改變你的看法?」
- 與人溝通
    - 不修正、建議、說服對方,展現尊重及達表達關切,讓對方清楚表達想法
    - 聚焦在了解及學習而非爭執與說服﹐思考如何有效率處理爭論
展開
user-img
4.0
|
2023/12/14
劇透警告
從書名來看,逆思維,想要從事得到以上些改變現況舒適的想法。
滿心期待的收到這本書,
但目前看完第一章感到很生硬,還在努力試著讀完它。
展開
user-img
5.0
|
2023/11/20
當窗簾都被拉上時,你如何讓再想一次的光照進?

我發現逆思維這本書,在2022年出版後,到了2023年仍然保持著極高的熱度,甚至還在排行榜上。這本書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主要是因為在 創意閒聊好朋友社群中,許多朋友都熱烈推薦它。

於是我主動地與 皇冠文化集團晴方爭取,但開始閲讀過後,發現真的非常地吃腦力、眼力與心力,曾經好幾次,我都想放棄閱讀。

每當我快要放棄時,看著書封上的字樣 THINK AGAIN。我開始思考,作者想要傳達的究竟是什麼,他到底想要我們「再想一次」什麼呢?

但我都看不懂、看不下去,怎麼能「Think again」呢?

但我想到了 學姊Carol在《只讀20%的高分應考術》中提到的「用自己的話說一次」。

於是,我試著以這種方式仔細地思考書中的章節,最終選定了其中一個主題:「疫苗溝通者及溫和的質問者:正確的聆聽方式如何帶給人們動機去改變」,重新閲讀。

這個主題的內容,正好符合我們在過去三年經歷的Covid-19期間,讓我產生了共鳴。

這些例子就像是打開了一扇窗,讓光明進入。

果真在撥開那些被拉上的窗簾後,原本難記的人名、故事描述,有如戴上了「轉譯鏡片」,只保留了我看得懂的故事。

轉譯後的故事變成
小隻女與一位疫苗溝通師談話,她沒有批判我「是個不為孩子健康著想的母親」,或試圖說服/脅迫我讓孩子打疫苗,反而提問了我對疫苗的想法、擔憂的疫苗副作用、疫苗的安全性、身邊人是否有人施打等等,最後還告訴我「無論我是否選擇接種疫苗,她都認為我是為了孩子好,尊重我的決定。」

就是這樣看似平常的對話與尊重的自由,反而讓我動搖了原本的信念!

這樣的對話方式,不僅是一種「動機式晤談」,也和我今年參加的「敘事治療」工作坊非常相似。

用這個小小的成功經驗,再回頭去看書中提到思考容易陷入的角色 -傳教士、檢察官、政治人物與科學家,就能比較順利轉譯!

原來前面三個角色都是阻撓我們Think again的屏障,我們能做的就是認識這些角色所演繹的行為,再從中去找出科學家Think again的鑰匙。

#傳教士
當自己的信念被質疑或動搖時,會強力去維護。
像是當你覺得孩子就是要認真讀書、乖乖聽話,當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不聽從時,你就會感到焦慮、並想去掌控孩子在你可控範圍內。

#檢察官
列舉他人的錯誤,證明自己是對的。
這就讓人馬上聯想到《我是對的!為什麼我不快樂?》
當我們認為我是對的時候,就會掉入「想贏的陷阱」中,接著怨念與指責就會造成彼此關係不和睦,輸掉了關係。

#政治人物
有如政治人物尋求群眾的支持。
也像是在自我的同溫層裡尋求支持與認同。

有了這些用自己的話說一次的內容與角色轉譯後,最終獲得Think again 的鑰匙,打開被看不懂、看不下去的窗簾,再度讓光照進來!

《逆思維》不僅讓我重新思考,也讓我學會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它打破了我原本的思維框架,讓我勇敢地迎接更多的可能性。這就是逆思維的力量,它讓我們懷疑、反思,然後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展開
user-img
5.0
|
2023/10/27
劇透警告
作者作為華頓商學院的教授,不僅擁有卓越的學術背景,還具有令人敬佩的實務經驗,這使得這本書兼具學術深度和實用性。他強調逆思維的重要性,即通過反著思考問題,我們能夠找到新的解決方案,並達到更具深度的理解。
展開
user-img
5.0
|
2023/10/06
書裡提到的「我沒有偏見」的偏誤,也就是大家相信自己比他人更客觀,這樣的偏誤在社群平台熱絡的爭論中屢見不鮮,結果就是越聰明的人越容易落入這樣的陷阱裡,越難看到自己的局限性,也就是說,越是懂得思考的人,反而更難以重新思考。

知識的詛咒是它會在我們面對自己所不知道的事物時,關閉我們的心智。

好的判斷需要仰賴擁有開啟思維的能力及意願,在生命中,重新思考是一種日益重要的習慣。當然,這也可能是錯的,假如這樣的話,我們也是得要很快地再次重新思考。

是本適合在安靜時分思考閱讀的書。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