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臺灣人都應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

中文書
人文社科
79折$ 379
4 /5
19位讀者評分
5
69%
4
5%
3
5%
2
0%
1
21%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9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3/10/08
以戰術角度看,「源頭打擊」會有幾些問題。

其一,「源頭打擊」通常會採短中程飛彈攻擊。若是國軍發射點遭受敵軍攻擊,就失去「源頭打擊」的攻擊能量。而即使國軍飛彈順利發射,在飛越台灣海峽期間,仍有不少時間空間被攔阻。即使飛彈順利到達福建等敵軍集結點,敵軍的地面防空系統也會進行攔截。「源頭打擊」戰術,有不小機率會失敗。

其二,先不論戰術成功與否,基於飛彈的造價與保存問題,數量是有所限制的。即使飛彈全數都毫無阻擋的擊中敵軍,但後續已無多餘飛彈可用,「源頭打擊」只能作為次要輔助戰術發展。

其三,即使國軍秘密研發出長程或彈道飛彈,企圖從源頭攻擊北京或三峽大壩,在一兩千公里以上的射程中,又要經過中國沿海敵軍作戰區,被攔截機率實在太高。北京的防空能力,美軍都無法輕易攻克,更行何況是國軍。三峽大壩的防空能力,即使國軍飛彈真的擊中三峽大壩,不見得能輕易破壞壩體。而若真的破壞大壩,造成長江下流大淹水(包含上海在內),死傷百萬的無辜平民,也會讓台灣在國際輿論上,被大力譴責與制裁。

以戰術角度看,「本土防衛」才是最終關鍵。中國要武統台灣,最終還是必須派兵越過台灣海峽,登陸台灣本島,這是必然結果。台灣防衛以「濱海、灘岸」是無法避免的必然結果,而一旦國軍在敵軍登陸戰中敗退,「城市戰、巷戰」就是最終的決戰點。當然,屆時雙方的短兵相接,死傷人數都會非常驚人。

唯有提升本土作戰能力,才能讓共軍有所顧忌,當敵軍要付出極大的代價,進行登陸作戰時,才能達到嚇阻戰爭的作用,才能有效保衛台灣。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4/10
很可惜,總長並未能透露更多他所知道的軍事機密,也只能單純地描述一些非軍事上的論點,奢望如此就能提升民心士氣,對此,我針對任何人都可以從網路上查看的資訊做補充:1. 台海戰役將會是戰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棲登陸戰,對共軍來說根本是不可能贏的戰爭,這就是為什麼總長或國防部等等總是提出決戰於灘頭的論點,但很多根本不懂的人老是以一般戰史論述著自己根本不懂得所謂戰略縱深:在二戰時,以美軍為首的盟軍要在仁川登陸,守軍僅3000人,美軍動用超過十倍軍力,也是打了一星期,而台灣現役守軍就20萬,在幾天內可動員到200萬,換言之共軍在第一波攻勢就得動用200萬兵力,同時戰爭開打一陣子後,台軍動員完成,共軍最終要增援到2000萬兵力,試問共軍有這種數量的兵力可以攻台?即使不懂戰爭,光從數字上來看,就可以很清楚知道共軍根本沒實力打得下台灣,除非台灣自己沒有守衛家園的戰意,這就是為什麼中共總是不斷地試圖讓台灣人感到害怕,而非大幅提升軍力至根本不可能的2000萬兵力。2.共軍導彈洗地,純粹只是一種宣傳戰,實際上根本不可能重創台灣防禦實力:台灣島的地形特色就是山坡地特別多,平地很少,因此台灣很容易開鑿山洞,讓重要的軍事設施藏在山洞裡面,即使解放軍導彈再厲害,也沒辦法真正造成破壞。舉例來說,台灣國防部後方有個大直山,台灣北部防空指揮中心在台北市公館附近的山洞裡面,更多軍事裝備平常都藏在山洞裡面或是掩體裡面。花蓮佳山基地在山洞裡面就有戰機跑道,離開山洞就能起飛,因此佳山基地為台軍空軍主力就是這道理,其次共軍導彈數量也不可能實現摧毀大部分台軍重要設施與基地,因為依據美國最近公布的中國導彈部隊的配置資料來看,真正威脅台灣的短程導彈(1000公里)旅大概只有五個,由於發射車數量有限,1波只能發射190枚飛彈,總數只有540枚,即便台灣防空導彈(大小總共6000-7000枚)攔截率只有50%,中國導彈在一波攻擊,只能破壞 2-3個基地,3波攻擊頂多摧毀6-9個基地,即使不清楚台灣軍事基地與機場的數量,也應該可以猜到中國導彈實力根本沒辦法瓦解台灣的防禦能力。如果中國用中遠程導彈攻擊台灣,這樣將無法威脅到美日的軍事基地或船艦。又加上,台軍軍事武力基本上全部都是帶有輪子可以到處跑,共軍根本不可能靠導彈能夠摧毀台軍防空實力,即便雷達被全數摧毀,台軍仍可依賴美日所提供的即時軍事情報,進行部屬,防禦。3. 台灣空域其實不大,共軍在軍機數量上的優勢無法發揮,共軍基本上不可能取得空優:台灣空域大概只能容納200台軍機(包含敵我加總), 而台灣空軍擁有美軍現役主力F16 約140架,同時已經採購66架F-16C/D Block 70,預計2023年開始交機,加上其他軍機,總共550架飛機(2021年),因此台軍空軍在軍機上的數量並未屈居於劣勢。結論:台軍防空實力與戰機都能有效保存下,共軍導彈數量也只能摧毀少數台軍軍事基地下,共軍在無法取得空優之下,共軍根本不可能實施兩棲登陸戰,同時共軍根本沒有足夠兩棲登陸艦可以實施人海戰術,因此決戰於灘頭的戰略是絕對正確的,共軍根本毫無機會打得下台灣,除非台灣多數人只是貪生怕死之徒,只會想各種投降方法
展開
user-img
5.0
|
2022/11/08
不想看的,快點拿去二手書店賣,愛看又愛嫌
預算有限,不可能大陸軍備競賽,惟有錢花在刀口上,精準打擊,其餘大海軍、大陸軍思想,都多的
展開
user-img
5.0
|
2022/11/07
偶然從范琪斐節目聽到李喜明總長的專訪,激起我對這本書的好奇。
書非常厚,雖然進度緩慢,但隨著一章一章的推移,也讓我開始對國際局勢有所警惕。
是本讓人受益良多的好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22/11/07
這本書是李喜明總長為了在台灣順利推動【整體防衛構想】的嘔心瀝血之作,
內容從美中台戰略互動的分析,到國軍目前建軍的問題,至整體防衛構想的概念說明,最後提供其為台灣版整體防衛構想所擘劃的藍圖。
對於所有關心台灣防務的讀者、或是想了解台灣軍事防務的普羅大眾是一本非常棒的書,其鉅細靡遺地講解整體防衛構想概念,也讓民眾再閱讀完這本書時多了些警覺。
展開
user-img
5.0
|
2022/11/02
裴洛西訪台、美國參議院排定審理「二○二二年台灣政策法案」到最近的中共二十大報告,
種種國際新聞讓臺灣再度躍上國際注目焦點,兩岸緊張關係也隨之升高。
書中具體解釋何謂「不對稱作戰」,精準規劃臺灣整體防衛藍圖,
該如何「避免戰爭」、「嚇阻戰爭」、「打贏戰爭」呢?

從范琪斐的【斐姨所思】單元開始注意到總長,
我也從原本對國際局勢的漠不關心,到認真翻閱這本書,
李喜明總長的書厚達500多頁,書中理論清晰明確,也句句懇切。
是本非常發人深省的著作。
展開
user-img
0.5
|
2022/10/15
劇透警告
以下摘引黃澎孝〈李喜明的「整體防衛構想」究竟是《台灣的勝算》?還是《美國的勝算》?〉:

我們與烏克蘭最大的不同是,台灣有海峽天險,敵人要想登陸殊非易事,我們大可在視距外,將來犯之敵,殲滅於海峽半渡之中。
另一方面,台灣缺乏戰略縱深,我們當然要儘量發展或籌獲遠火打擊的武器,以火力的延伸來彌補我們縱深之不足。儘量在遠距甚至在源頭去打擊敵人,儘可能的讓戰火阻絕於台灣之外才是正辦啊!
但是,李喜明的所謂「整體防衛構想」,卻否定了「源頭打擊」的構想,而把決戰拉近到「濱海」、「灘岸」甚至於「城市戰」、「巷戰」。這對人口稠密的台灣,將造成多大的死傷啊?
其實,內行人都知道,李喜明的所謂「整體防衛構想」或所謂的「不對稱戰略」,基本的「原創」都是來自於美國。
事實上,美國只要肯提供「C4ISTAR」(指揮、管制、通訊、資訊、情報、監控、目標獲得、偵察)的設備給我們,以國軍現有的武器,就可以達到「源頭打擊」,甚至於遠距攻擊的能力了。何需與解放軍打「巷戰」呢?
展開
user-img
0.5
|
2022/10/08
我深感作者離台灣人很遠,已經21世紀了,還在說同文同種,要把中國和中共區分,指台灣年輕人對中國問題的敏感等等,他的思想很死且落伍,當他說到鄧小平是類偉
人的領導人,那六四事件是誰下令的。我有非常多點可以反駁他。當然發展輕型對空作戰的武器是重要的,當今中國要發動戰爭已經不若往昔,自主研發高階晶片也無法做到,還談尖端武器。這書騙騙不懂的人還可以,如果讀者有選擇建議讀余杰所寫的偽裝的改革者-破解鄧小平和蔣經國神話。當今為禍最大且影嚮全世界的就是認知作戰。中共的百年情報系統是最深層的作戰方式,所以以前的黨國軍事教育真是可怕,可以知道過往的軍事教育是真的培養出人才嗎?我給半顆星,謝謝他花時間寫了這本爛書,買了又不能退,勉強翻翻。大家可以去看黃澎孝先生的評論,一針見血。
膨風水雞殺無肉,這書不讀也罷。
我個人強力主張國防軍事教育要打掉從練,不要妄自菲薄,慎思多讀,不要只看一本書便下定論,中國的作為往往都是內政問題的移轉,現在內政不修民怨沸騰的中國,未來如何尚未知曉。單單他對中共領導人的無知,就是敗筆,此點他還不如曹興誠對中共的認知。不建議購買,以上。騙軍事門外漢可以的書。對中共的無知對中國的無知,真是讓人膽寒。還有很多槽點無法一一說明,如果要體驗軍事爛書的爛,就買來看吧,但不要被洗腦。同文同種,英國人也跟美國白人也同文同種嗎?笑話,美國白人的組成也是多元的。
展開
user-img
5.0
|
2022/10/02
|
電子書
刚刚读完这本书作为对岸的大陆人,觉得李喜明将军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也庆幸台湾当局并未按照李将军的计划实行,这本书最关键核心应该是围绕军心士气展开来的整体防卫构想。大陆军方应该重点研究瓦解动摇军心士气则整体防卫构想就可瓦解。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9/28
閱讀了李將軍所寫的書,真的是顛覆了我一直以來的許多觀念,作者強調弱國在諸多不利條件下,應發展出適合自己且創新一格的軍事戰略,砸大錢做對稱作戰方式將是徒勞無功。論述看似簡單,但細細研讀才發覺要如何制訂戰略、改變觀念、改變作法,如何落實「不對稱戰略」這才是最困難的

「不對稱戰略」其實並不是什麼很新穎的觀念,自古以來便有之。南北朝的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就曾使用「卻月陣」,以不足3000名步兵擊敗北魏3萬名騎兵; 南宋時,岳家軍以奇招擊破金兀朮的鐵浮屠和拐子馬,都是用類似的觀念應用在戰場上。自古以來,敵我雙方若戰力不平等下,訂奇謀、出奇兵,往往都能獲勝。戰法就是講究一個「奇」字,我相信就是在這時代也是如此

現今美中台三角關係詭譎多變,加上地緣政治牽扯的又複雜,可說是牽一髮動全身。作者在本書詳細分析美中台之間的政治、軍事現況,以及強調兩岸在軍力已失衡的情況下,應發展出適合自己的「不對稱戰略」。作者對於如何發展「不對稱戰略」有詳細說明,讓我讀了真是驚嘆不已,雖然我只是一名微不足道的小老百姓,自身對國防的參與只是義務役退伍的小兵,但閱讀完也讓我對現今我國的國防掩卷沉思

這本書值得台灣各政黨高層與國防部裡面那群肩掛一堆星星的將軍們閱讀,讓他們知道購買戰機、軍艦與坦克的政策是沒錯(這些武器應付灰色地帶衝突是必要的),但至少要思考如何能因應台灣地形與民情,發展出適合的「不對稱戰略」與獨特的軍事武器,否則一昧的投資購買雄壯威武的軍艦、坦克和戰機,甚至耗費大量資源研發源頭打擊性質的飛彈,怎麼追都追不過中共的軍事實力

古人曾說軍事是政治的延伸,但在台灣這奇特的政治環境中, 軍事也可說是為政治服務,或許發展「不對稱戰略」的武器無法立即讓國人有安全感,讓執政黨怕掉了選票,也或許是不知兵的政黨高層反對改革創新,讓國防部被迫繼續投資購買大型傳統武器,也或許是牽涉到複雜的利益關係…等等,實在是很可惜
展開
user-img
4.5
|
2022/09/26
我是一個從事服務業的無名百姓,剛偶然間看到公視訪問李總長的節目,引發我的好奇搜尋此書。
大陸與臺灣之間一直是強國與弱國間的競爭。大必盈小是千古不變的道理,若我們不能改變固有的典範,創造出新的作戰模式,如何抗衡?
這本書告訴我們要轉變觀念,請各位務必支持。
展開
user-img
1.0
|
2022/09/18
本書完全符合美國為台灣設計的被武統時的構想,簡言之是美方反對台灣軍方「拒敵於彼岸、擊敵於海上、毀敵於水際、殲敵於灘岸」之用兵 ,因為美國不想賣這類能阻止大陸渡海的武器,美國只想讓解放軍登陸後和台灣軍隊、人民打血淋淋的城鎮戰,因為可以更有效的拖垮大陸,台灣人如果還天真的相信美國,只能說無知者真的能亡國,有些訊息多讀書,不要偏聽美英媒體,多了解中東局勢都可以知道。

美國是為了阻止大陸威脅其霸權,故意挑釁兩岸戰爭,使台灣變成烏克蘭,然後美國漁翁得利,這只需去參閱Tim Weiner所著的《CIA--罪與罰的六十年》、琳賽·奧羅克所著的《隱蔽的政權更迭:美國的秘密冷戰》、布熱辛斯基的《大棋盤》即可知道美國的動機。

還有法國出版了一本研究阿拉伯革命的專書,叫《阿拉伯「革命」隱藏的另一面》指出美國是「阿拉伯之春」的背後推手,詳細介紹了美國如何培訓骨幹,利用互聯網等手段,促成這場阿拉伯之春。

《大棋盤》作者布熱津斯基是美國戰略大師,要用戰爭拖垮蘇聯,發起了「阿富汗陷阱」,就是1979年美國動員和支持外國聖戰者入侵阿富汗的秘密計畫。因阿富汗局勢變化,可利用當地反動勢力和外國戰士製造足夠大的混亂,讓阿富汗政府請求蘇聯提供軍事支援,總體目標是「讓蘇聯軍隊陷入困境」,因此有大約600萬阿富汗人成為難民,逃離混亂和戰爭。

多年後,布熱津斯基接受採訪時,仍很自豪此一戰略,當被問及是否對阿富汗幾十年的混亂感到後悔時,他明確表示:「後悔什麼?那個秘密行動真是個好主意。結果把俄國人拉進了阿富汗的陷阱你想讓我後悔嗎?」

阿富汗是美國對抗蘇聯的一個棋子。美國非人道的外交政策,從1978年對阿富汗的破壞一直到到目前美國凍結阿富汗政府儲備造成的饑荒。

本書作者說:「不用發展國造潛艦與長程飛彈,以及不採購M1A2T戰車。」其實很反直覺,臺灣遠程飛彈可做源頭打擊,在中國準備集結軍隊時,直接原地摧毀。

當然,中國也可以不用外科手術式的攻台(斬首而不傷及平民),改成大規模的轟炸,別忘了台灣沒有核武,而美國絕不會為了台灣和大陸核彈互射。

M1A2T戰車很重要,臺灣現有戰車已逾30年以上的,如果中國軍隊登陸,才有進行灘岸殲敵的能力。

我強烈質疑本書寫作的動機不單純,因為很想美國的套路,去搜尋城鎮戰,一堆宣揚城鎮戰好處的文章,Google的大數據應該也被武器化了。
展開
user-img
4.5
|
2022/09/15
1. 潛艦很重要,但是台灣的IDS,沒有AIP(絕氣推進),一下水就落伍了,躲在"狙擊區",好啊,沒有AIP是要要躲幾天。再來,潛艦最大的敵人是共軍的潛艦,光傳統動力攻擊潛艇(039、039A、039C)就超過24艘了,我們的潛艦讓你以一敵三吧,光應付完039,就全部進忠烈祠了。然後,老共還有093核能動力攻擊潛艇,嘴砲應付嗎?

2. 源頭打擊超棒的,但就先問一個問題,台灣有這麼長的偵搜能力嗎? 再者,你覺得中共,裝備那麼多飛彈,有能力對美國做完整源頭打擊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台灣有辦法對中國做完整源頭打擊嗎? 可以做並不表示對戰局有影響。最後,為什麼渡海攻擊要在你可以打擊的範圍內集結? 人家有大型兩棲登陸艦啊(075),在青島在大連上船就好,打得到嗎?

要對抗共軍,不拿出相對應的國防預算是天方夜譚,偏偏,對岸的經費是台灣的22.5倍,只靠傳統武力怎麼玩? 所以需要看這本書充實知識,不是戰前嘴砲,戰中嚇尿,只好直接投降!!
展開
user-img
0.5
|
2022/09/14
李先生說:不用發展國造潛艦與長程飛彈,以及不採購M1A2T戰車。

A.潛水艇很重要,是最佳的不對稱武器 :
(1)中國航空母艦,最怕潛水艇,因為中國海軍反潛能力很差,潛水艇很難被發現。在臺灣東海岸部署 潛水艇,足以嚇阻並限制 中國航空母艦的活動。
(2)潛水艇在臺灣西岸,只要機動躲藏在<臺灣海岸外的伏擊區>,等中國船艦來,靜靜地擊沉他們,中國反潛機艦根本找不到。

B.臺灣遠程飛彈 是要專打中國的 軍事基地,政府機構 以及 民生水電油設施(如三峽大壩),做<源頭打擊>。在中國準備集結軍隊時,直接原地摧毀。更可直接打擊中國的水電油等基礎設施,對中國進行斷水斷電斷油,軍事補給與民生經濟都會重創中斷。

C.M1A2T戰車 是要汰換臺灣已逾30年以上的戰車,如果中國軍隊登陸,才有進行灘岸殲敵的能力。

這書 寫來誤導台灣大眾,不需要買來看,浪費寶貴時間!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9/13
內容詳實,觀點清楚。
總算有一本書能讓人更了解國防現況,也深入探討不對稱戰略。
即使有些策略很難在台灣實行。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9/13
劇透警告
請出貨快一點!
此書很好,李上將的見解有利台灣的防衛作戰,與早年的"不對稱建軍及其實現,倪耿"著作,一書可相呼輝映,希望盡快分送好友!
展開
user-img
3.0
|
2022/09/12
劇透警告
1. 內容詳實、論點清晰且主觀,是「非傳統派」的理論與意見
2. 整體書的重點以「傳統戰力無效論」帶出「不對稱戰法」的主幹,加上過多瑣碎的枝葉來輔助說明主要論點,太繁雜且重複論述頻率太高
3. 感覺是看到「官方的○○研究計畫書」
4. 以一本書而言,可以買來閱讀看看前軍官防衛台灣的規劃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9/10
書評
梅復興/「整體防衛構想」是以小制大的可行戰略?──讀《臺灣的勝算》

《臺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臺灣人都應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是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闡述他的心血結晶「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簡稱ODC)的著作。ODC不是台灣賴以單獨抗共的萬靈丹,甚至還不是可用來暫時讓我們忘卻無法應對之軍事威脅的百憂解,但它確是一個具體、務實的解決倡議,一個理性辯證台灣防衛戰略的起點。

我們的社會批評者眾,但實做者寡,能夠或敢於提出具體可行建議者更少。在國防領域,這種現象尤為極端,居高位者在位時針砭時弊並提出具爭議性改革建議者幾乎絕無僅有。國軍整體文化過去30年來日趨過度保守,厭避風險,怯於實驗創新,那自然就日益難以有進步或推動痛苦的改革了。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下居然會有「整體防衛構想」這樣的倡議橫空出世,實出人意表。

ODC的構想早在李喜明擔任參謀總長期間就受到美國國防部與國安會的肯定與支持。他所提出的戰略概念也與美國國防部前副助理部長柯比(Elbridge Colby)去年(2021)出版的美國抗中戰略專書《拒止性嚇阻》(The Strategy of Denial)所闡述者不謀而合。可見,無論在理論還是實務層面上,其論述都受到高度專業認同。

勇敢面對國家資源有限的現實

ODC最大的價值就是大膽地勾勒出一個可行的方向,賦予全民對此國家大政進行討論與辯論的空間。它勇敢地面對了台灣在有限的國防資源下所必須做出的務實捨取課題。那些資源限制包括的不僅是財政(預算),也是政治資本/全民意志,更包含了時間。

政治人物,無分黨派,都不願也不敢對民眾坦白說清楚當中的限制與現實。意即,我們面對的事實是:面對有限的財政資源,有限的時間,在社會大眾所能夠接受的痛苦門檻,以及政治人物敢於承擔的政治成本內,台灣沒有可能單獨長期抵抗中共傾舉國之力來犯。

正因為我們一般人都是「既要又要」的心理(譬如:既要國家安全、主權獨立,又要少交稅、少服兵役等等),我們的政黨和政治人物也自然怯於面對這個難題。

一方面,政府提出來的國防政策與防衛戰略必須能讓民眾安心,堅信能夠保衛他們的安全,但另一方面,一般民眾並無法就國防政策與防衛戰略做細算,軍方和政府更不可能完整揭露不利於人民對國家安全信心的資訊──這甚至可能戳穿我們戰略資源與戰略目標不吻合的尷尬事實。

無論是把義務役役期縮短為4個月會否影響戰力,還是國防預算僅佔GDP不到2.2%(註),是否足夠抗拒軍費支出17倍於台灣的中共,這些問題相信很多民眾並不是沒有質疑過,但大多數人顯然都不願去深究,對於該如何解決這些難題更不敢多想。李總長的主張雖受到美方高度支持,但卻未能見容於台灣方面主事者的根本原因,可見一斑。

ODC的務實取捨,同時也是爭議之所在

ODC當然不無它的局限。那就是,它是一個以挫敗中共三棲登陸攻佔台灣、消滅我中華民國政權之任務為目的的防衛策略,但卻無法全面有效防範中共所有的威脅。

譬如說,以非對稱反登陸為主軸的兵力結構,對於像封鎖、攻打外島等威嚇式的軍事威脅(coercive military threats)就會相對力有未逮。然如前所述,即便窮極台灣的全部國力,我們也不可能構建足以獨力抗阻,並有效反制所有中共可能的軍事進犯方式的國防能力。

明白了這個冷酷的現實,在合理(且台灣人民所能忍受的)國防/國家安全資源局限下,如果只能選擇一項,那唯一理性的做法自然必是優先防範「致命」或「最(快)致命」的威脅,而那就是中共全面進犯、攻佔台灣、迅速達成政權更替使之成為既成事實。相對而言,襲奪外/離島或海空封鎖,要不對達成武統台灣之目的無關宏旨,要不就是需時冗長,還可能引來外力干涉,對北京來說風險效益不成比例。

ODC是個捨取與優先排序的概念。「只有小孩子才做選擇」這句話剛好說反了。選擇,而且往往還是痛苦的捨取,才是成人的責無旁貸。

為了台灣的存亡安全,我們不能不增加「非對稱作戰」(asymmetric operations)在台海防衛戰略構想中的比重。而這麽做勢必得忍痛犧牲一些我們希望擁有的傳統戰力,因為資源與時間就只有那麽多!這固然是ODC的爭議性所在,但更是其對台灣全民的啟發意義所在。

傳統 vs. 非對稱戰力,應是「熊掌燉魚」的混合概念

個人與李總長的理念不完全相同,但對於「非對稱作戰」與創新的作戰方式應在台海防衛構想中扮演更大比重的角色,則是立場一致的。蓋傳統兵力亦可做非對稱之運用,譬如:以火砲阻滯或任務擊殺(mission kill)共軍數量有限之高成本掃獵雷兵力,以保護雷區完整並擾斷共軍登陸作戰節奏。

另外,個人對其論述中所提及之許多概念與具體建議,亦多有同感。譬如:國軍缺乏「重點優先」概念;藉攻擊敵人執行任務的能力以迫使其任務失敗;優先講求成本效益與作戰效能;對源頭打擊思維的檢討;戰力防護措施;結合地理環境優勢、善用民間資源;國土防衛部隊之概念等。

整體而言,雖然ODC也包容部分傳統戰力,但核心思維還是著重在發展非對稱方面,對於傳統戰力的態度似較傾向聊備一格,而且也不對台灣自己構建可恃之源頭打擊能力寄予厚望。個人則更傾向於「熊掌燉魚」的混合概念,認為台灣對於ODC的辯證應該聚焦在「熊掌」(傳統戰力)與「魚」(非對稱戰力)的配方比重上,而非二者選一的無謂喋喋之爭。

俄烏戰爭迄今的教訓雖然印證了許多ODC(以及美方歷年來)所倡導的非對稱防禦概念,但似乎也同時凸顯了保障對外補給線的關鍵性、空中戰力的不可或缺性,以及遠程精準火力對於打擊敵方後勤節點的重要性。是以,我們該做的是一方面增加投入國防資源(不僅是預算經費,也包括人力/役期、政策配套、政治資本加持、民意輿論支持等),同時也應該在有限的資源下,針對如何均衡國軍的傳統vs.非對稱戰力建立共識。

既然台灣不可能光靠一己之力長期抵禦中共單一性質的軍事威脅或有效反制中共所有形態的軍事威脅,那最合乎美台雙方戰略利益邏輯的就是構建可恃的軍事分工(military division of labor)。有部分能力可(或不得不)自行籌建,但其他部分能力則必須仰賴美國(暨或其他區域盟邦)配合提供。台灣負責哪些部分的防衛作戰(如:反登陸、灘岸後縱深防禦),美國負責提供哪些能力(如: 共同作戰圖像(Common Operational Picture, COP)、局部制海/運補護航、即時情資與目標獲取、電子作戰支援等),這些都需在戰前就建立共識與合作機制,予以驗證。這也是我們務須積極向美國爭取的「最低限度承諾清晰」(commitment clarity)。

不要等敵人幫我們驗收

軍中有句話:「如果平時自己不檢討、敵人就會幫你驗收。」

在防衛戰略與建軍優先順序上,我們自己爭論未艾,但(所幸)還未待敵人實兵驗證,友邦就忍不住出重手來幫忙檢討了。

美國多年來一直建議我國強化創新、非對稱的戰力,以因應兩岸國力軍力落差日益巨大的挑戰,但我方基本上置若罔聞,還打壓ODC的理念。美國從去年下半年起,採取措施調整對台安全協助政策,並以強力手段塑形我軍購優先順序,指導台灣重點建軍備戰。

其實,拜登政府2021年11月時就已向我方預示了不支持傳統建軍防衛構想的立場,又於2022年3月起先後宣示了新政策並透過扼阻台灣數個攸關制空、制海戰力的軍購案,基本上敲響了國防部最新版「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報告(QDR)」與《國防報告書》中的戰略構想的喪鐘。而美方以非對稱作戰為核心的主導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或可算是對「整體防衛構想」的一種肯定與平反。

《臺灣的勝算》是李喜明總長對保衛國家的忠言。或許逆耳,但假如我們真正在乎國家的安危,那麽在所剩不多的時間裡,就應該認真對症、落實正確的良藥,而非繼續膠著於它是否苦口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9/02
李喜明總長絕對是國之棟樑,書中理論清晰明確,實為國人必讀之書。對於台灣而言,不對稱作戰是生存之道!如何以小博大,並且以經濟來解決軍事問題,而非以軍事來解決軍事問題,是為國防部需要深刻探討問題,傳統戰力已經不可能跟中共比拚,而台灣要如何在中國的威脅逼迫之下,勇敢奮鬥,是國人應該省思的。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