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身為自己:人類意識的新科學 (電子書)

中文電子書
自然科普
88折$ 320
4.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4/02/16
|
電子書
閱讀意識科學最前緣的研究,總是能帶來許多啟發。書中有些哲學性的討論,不一定都能掌握,例如資訊整合理論、自由能原理,不好懂。但提到意識實驗的地方很有趣,希望這部分的內容可以再多一些。

尤其是測量意識已經有臨床應用,可以指出意識與清醒是不同的面向。也提到使用迷幻藥之後所測量到的意識有何不同,以及使用量測方法可能衍生的問題,例如「嬰兒的意識低於成人嗎?烏龜的意識又低於前兩者嗎?」我覺得雖然要避免過度詮釋量測數字(任何量測都有局限性),但如果可以先做到更廣泛的量測、取樣,將可帶來更多思考的材料。我覺得作者舉的量測例子偏少,希望可以看到更多例子。

作者提到測量意識,不同於測量溫度。因為測量溫度是測量熵值,熵值最高的狀態是完全隨機(無序),熵值最低的狀態是定型的結晶體(有序)。而意識是介於有序與無序之間。也就是複雜科學的領域。複雜科學是相當晚近的學科,還有許多尚待處理的問題(例如,如何定性、定量?)。或許意識研究有賴於複雜科學的進展。

傳統上認為「存在」指的是物理實體的存在,是某個東西。但複雜科學或許可以指出另一種形式的存在,例如突現(Emergence)的存在,是存在於動態交互作用之中。這樣的話,我們就不再侷限的問到,意識存在哪裡?在松果體裡面嗎?(笛卡兒稱松果體為靈魂之座)

作者提出意識是「受控的幻覺」,一方面是一種由上而下的建構、表徵(representation),同時也接受由下而上的資訊更新。主觀經驗,例如紅色的椅子的紅色感、自我主體感等等,都是內在建構過程的產物(重點是過程,而不是某個東西)。

但我覺得作者沒有說清楚的地方是,意識、自我意識、敘事自我、社會自我,究竟是意識的連續光譜上的不同層次呢?還是相關但不相同的面向?就例如意識與清醒是相關但不同的面向,有沒有可能意識與自我意識也是相關但不同的面向?自我意識需要內在宇宙、覺察,當然也就需要記憶。社會自我需要「感知他人正在感知我」。但意識不需要這些。

作者提到線蟲、草履蟲很難歸類出有意義的意識狀態,但沒有解釋為什麼。這點我有些困惑。可以了解單細胞生物沒有自我意識,但是如果牠們也具有上而下表徵外在世界的機制,那麼可以說牠們有意識嗎?同理,在討論機器是否有意識的章節,也有些混淆。雖則自我意識只可能出自生命體,是因為自我意識的門檻很高,但若區分意識與自我意識,則「具有意識」的門檻會低很多,那麼有意識的機器人是可能的。例如 Reinforcement Learning 訓練出來的機器人,就具有上到下、下到上的回饋迴路,廣義來說,深度學習也是建立在這樣的迴路之上。不同於作者的觀點,我反而認為,以軟體來建立意識模型是蠻可能做到的。複雜科學的重點之一就是找到建立化約模型的方式,模型的重點是呈現動態機制,而不是局部細節。

作者提到意識理論的評估準則是「解釋、預測和控制」。許多傳統的修行(例如靜坐)也都是基於某種意識理論而進行的操作。作者反而沒有提到任何與傳統修行相關的實驗,倒是提了許多AR/VR的意識實驗。我想像隨著AR/VR技術的發展,有天我們可以體驗身為蝙蝠是一種什麼感覺。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