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想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有聲書)

405
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 提要

提到戰爭,人們通常會將焦點放在實際參與戰爭的軍人、游擊隊,或是被迫害的受害者身上,我們可以說是幾乎不曾想像過,孩童眼中的戰爭會是什麼樣子?他們有些人的年紀還這麼小,真的能記得什麼嗎?

作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延續了《戰爭沒有女人的臉》一書,「為聲音較小的人發聲」的精神,訪談了數百位當年都還是孩童的受訪者,並記錄了他們對於二戰期間的回憶,再將其整理、編寫並彙集成此書——《我還是想你,媽媽》。

在此書所收錄了101篇故事中,當年的受訪者年紀多在四至十二歲之間,童年都已被慘痛的經歷覆蓋——有的看著家人替自己挖墳、被沙害,有的父母為了參與游擊隊而無法照顧他們,有的還沒長大,就得獨自逃跑求生、擔起照顧弟妹的責任,甚至因曾持槍沙敵而作了十年噩夢……。

◆ 心得

我想,無論讀者是否身為父親或母親,《我還是想你,媽媽》都是非常讓人揪心的一本書。它甚至是我所讀過的第一本,才讀到第一篇就讓我落淚的書。讀完後更是嘆氣連連:「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應該受到這樣的對待啊。」

在閱讀的過程中,除了感到難過之外,最強烈情緒肯定是憤怒了。真想知道這些德軍在虐待、沙害孩子時,可曾想到過自己的孩子,或是親朋好友孩子的畫面呢?他們怎麼下得了手呢?更想知道的事,成為戰俘後的他們,在面對他人的善意之時,是否真心感到愧疚?

還記得我曾經和曾先生討論過,如果我在此刻離開人世了,荳荳會記得我多少?我們(不太認真的)討論出的答案是,可能會有印象,但會隨著時間淡忘。讀完這本書後,突然覺得不盡然,如果我離世的方式很「震撼」,想必是可以記得很久很久的。

雖然那些受訪者當年的年紀都很小,但在數十年後的受訪當下,那都是很不想被提起的記憶。我甚至可以透過文字,聽見他們顫抖的聲音。

🖋️

除了書摘裡節錄的,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好幾篇(都是不同人):女孩失去媽媽後被保育員阿姨認作乾女兒,但他終其一生無法真正相信自己能夠得到幸福;女孩得到善心人士的豐盛食物,卻擔心一碰到食物就會消失而不敢吃;十一歲女孩為了救還是嬰兒的小外甥,學姊姊以乳頭哺餵,最後就不動了……。

最讓我感到驚悚的一篇,是在中槍後死裡逃生的六歲孩子。他看著敵人拿著名單清點人頭、開槍,包括他自己。第一次醒來時聽見的第一個聲音是母親的血滴在地上的聲音,下一次醒來,便是房屋著火……。

🖋️

在此書中的每篇故事都不算長,最短的故事甚至只有一個頁碼,加上因為作者都是以受訪者視角說故事的關係,內容都是非常淺顯易懂的。

但我認為此書內容沉重,不太適合一口氣讀完,或是在出遊時閱讀。篇幅之間也沒有連貫性,也可以跳著讀。只是建議大家閱讀前先做點心理準備。

推薦給大家。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