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5
user-img
Yuki

72則書評

72本書評分

5位追蹤者

113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72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史瑞伯:妄想症案例的精神分析
讀者評分
5.0
|
2025/06/19
此書以病人史瑞伯的病例來做為妄想症的一個探討指標,分成病史、分析的嘗試、妄想症的轉機三大章,有層次地帶大家了解個案史瑞伯妄想症狀的起末(狹義)以及以精神心理學的方向解釋妄想症的各種種類(廣義)。史瑞伯是一名非常聰明的法官,不過他因妄想導致精神崩潰,好幾次被送進療養院。他的妄想主要是以宗教妄想(自認是救世主)開始發展,因為宗教的使命對他來說是「女性化」的存在,所以意識進而妄想自己是女性、是上帝的妻子,在他的思想中,神可以分成「上層上帝」(善神)以及「下層上帝」(惡神),他會以此投射到自己現實生活中認識的人身上。妄想症本身就是不穩定的精神疾病存在,所以史瑞伯的妄想會隨著病程而不斷進展或是變形。回朔到史瑞伯的童年,可以發現到他與父親的關係其實並不單純,因此佛洛伊德認為他的妄想症可以用父親情節來解釋,他幼年時與父親曾發生過的衝突,決定了他宗教妄想的矛盾、知識與細節。

以佛洛伊德的理念來思索,妄想症並非完全沒有邏輯的存在,看似顛三倒四、令人匪夷所思的各種奇怪言語或是行為,這種現象必然有它發展之前的「緣由」,而解析緣由等於就是為荒謬妄想賦予了邏輯。在〈妄想症的轉機〉一章裡,佛洛伊德把妄想分成了幾種情況和思考方式(以「愛」與「恨」的情懷來解釋),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被害妄想:「我不愛他──我恨他。」這種與某人的否認關係是在無意識中進行,如果逐漸發展成病態,就有可能會轉化成:「他(恨)害我,所以才讓我討厭他。」這種想法說明了迫害者曾是妄想者曾經愛過的人,不過這種愛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無法傳達給對方或是對方沒有接住,讓妄想者產生了敵意,有了自己被害的錯覺 (對特定認識的對象,自己可能在對方身上投注了金錢、時間或是其他自認有價值的意念,然而只是單方面),最後產生了恨意以及被害者情結。在本書第95頁有句話我覺得很正確:在妄想症症狀形成過程中,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投射」。內在的感知被壓抑之後,代之而起的是它的內容會經過一定程度的扭曲變造,並以外在知覺的形式進到意識──這個觀念傳達出了「妄想與邏輯之間的關聯性」,作為負面知覺發展的中介就是「抑制」。

綜觀《史瑞伯:妄想症案例的精神分析》,雖然沒有藥理學的知識,不過心理醫學剖析的知識論非常豐富,把經典個案病史以及心理發展論說結合得出關於妄想症的深度分析,破除了「妄想沒有邏輯」的觀念,我覺得這算是為這個症狀做了一個善意且思考範圍更加廣泛的實驗。我們碰上這種症狀(或是其他種精神疾病)的人,大部分只會關注此時此刻的對方哪裡奇怪、與眾不同,然後與對方保持很大的距離,不過這種症狀背後的「成因」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即使我們沒辦法做到主動關懷,也不該對他們施予歧視。
展開
只要還活著(《餘命十年》作者小坂流加最後遺作)
讀者評分
5.0
|
2025/06/05
這是一本會讓人深思起「生命意義」的戀愛小說。作者小坂流加利用想輕生的十二歲少年作為阿姨的「郵差」以此為劇情發展建立重要契機,我很喜歡這種情感豐富的編排。從一封「信」延伸到阿姨春櫻與阿姨的戀人秋葉昔日的戀愛故事,讓千景想對生命和感情有了新的體悟。從讀者的角度來看待春櫻這個角色,我個人起初有點不適應,因為春櫻如此突然對秋葉有了好感,不可思議的性格像是另外埋藏了其他秘密似地持續膨脹,一直強調「春夏秋冬」四季互相牽連的意義和美好,看似真的只是因為男主角的名字有「秋」這個字所以春櫻才會喜歡上他,但她心中情愫的產生並未如此膚淺。

《只要還活著》的角色情感力道非常充足,除了戀愛之外,親情在本作中也占了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不管與父母手足是否有血緣關係,今生有此緣分成為一家人,必然有它的意義所在,我們無須刻意尋覓意義,因為與親人相處的模式必然會反映在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上,「經驗」就是「意義」的反照。這個故事是因為有了複雜的親情感觸,才足以進而產生出令人難忘、無可取代的四季戀情。我很喜歡千景想稱呼自己阿姨的方式,用「小春」來代替「阿姨」這個尊稱,由此可知阿姨在千景想心中的形象是非常豐沛且親人的。

只要還活著,我們會認識到更多人,從不同的關係中看到人生百態。人生就像四季輪替一樣,花開花謝、潮起潮落都是一種緣分。隨著劇情發展,本來想輕生的千景想從小春與秋葉的戀情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重量」,開通了他眼前的死路,讓他產生了「只要還活著」的想法──這是一種期許、盼望和憧憬,因為自己對人生還抱持著對未來未知的願景,所以才會誕生「只要還活著」的感想,這是阿姨小春送給千景想最美好且實際的成長禮物。
展開
推理 (287):慶
讀者評分
5.0
|
2025/06/01
「一個精神病患先是被貼上了攻擊性思覺失調症的標籤,接著再被貼上犯人的標籤,那麼,他的供詞是否有可性度?」──這個觀點在提子墨老師的〈鏡像反射〉裡用了另一種角度呈現出來,讓「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說詞」不再只是完全的虛幻,而是有真有假,而「假」(虛構記憶、病識感不足)的地方,就是需要去深入理解、推理的部分。

當我們不滿意自己,否定自我性格,有時候就會不知不覺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覺得厲害、憧憬的人身上。(這種狀況通常發生在孩童、青少年或是情緒長期處在高壓環境、性格定位不穩定的人身上),但自己是否有能力變得跟對方一樣,這就不一定了。所以這時候產生類似意識解離的「妄想」,其實等同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在〈鏡像反射〉裡,這種機制的存在意義是主角為了撫平被家暴、性侵的創傷。

思覺失調症的判定其實大多還是由醫生主觀的觀察和問診來診斷,除非有特別去照MRI或是NIRS,才會得到一個「客觀」結果,來佐證病患罹患的就是思覺失調症。〈鏡像反射〉最讓我感到有趣且新穎的地方是從思覺失調症延伸發展出來的另一個心理疾病「面具人格投射症候群」,以此來解釋「妄想」和「記憶缺失」的部分,而這些問題都需要追溯到主角的悲傷童年來一一釐清,劇情敘事手法非常精湛。

很高興看到一個不再只是「否定」精神病患存在價值與意義的推理小說。

在提子墨老師的訪談錄裡,有一句話──「要相信自己的創作」,我相信這句話一定會激勵到許多正在創作路上的人!

287期推理雜誌以及其他刊期都有各式各樣不同精彩的短篇小說、翻譯小說,以及更多元化的評論。
每一期的主題都反映、匯集了人性和社會的多種繁雜面向,期待推理雜誌的成長。
展開
接下來,只記得快樂的事:讓心靈重獲自由的5個內在練習,活出理想的第二人生
讀者評分
5.0
|
2025/05/23
有些人會覺得「遺忘」是很可怕的事情,將「遺忘」與「失智」兩者劃上等號,開始為自己「記性差」這件事感到無比焦慮,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遺忘都是疾病所導致。日本精神科權威保坂隆醫師所撰寫的心理勵志書籍《接下來,只記得快樂的事:讓心靈重獲自由的5個內在練習,活出理想的第二人生》歸納出了〈讓心輕盈:忘卻心中的羈絆〉、〈如何釋放陰鬱思緒:不讓美好或痛苦的回憶成為包袱〉、〈去除無謂的事物:讓心靈疲憊的,往往是我們自己〉、〈跳脫「應該如何」的束縛:答案絕不只有一種〉以及〈讓浮現於腦海中的事物隨之流逝:重要的是,全心全意活在每一個當下〉共五大章節。保坂隆醫師把主軸焦點放在「記憶段捨離」的技巧上,告訴讀者們:我們並不需要把人生的所有回憶都長期放在心裡,我們的性格由生活中的總總回憶所構成,過去的好壞記憶終究成了過往,把幸福的感覺保留在心中,試著放下長久的負面繁雜記憶,腳踏實地活在此時此刻,人生將會變得更加寬廣。

大腦在處理龐大的記憶時,心理有時候會啟動「防衛機制」,最常見的防衛機制是「壓抑」。保坂隆醫師在第一章〈讓心輕盈:忘卻心中的羈絆〉提到了一個觀念──與其「封存」,不如「釋放」。帶有壓力的記憶長期封存在我們的心中,漸漸會變成一種私人負面情緒,長久壓抑下來可能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影響,這時候其實可以試著把這種記憶釋放出來,試著利用創作(寫文、畫圖、音樂或是舞蹈)的方式,讓這些負面記憶向外轉化成一種藝術,也等於是在為回憶們找到一個「歸屬」。痛苦記憶並不是被自己拋棄,而是被我們放在一個得以「昇華」的地方。人生中的總總記憶都有它獨一無二的存在價值,我們如果能夠看清其中的意義,將會親身體會到這些記憶的存在意義就是要我們從中成長,最後放下它們。不是活在過去,也不是活在未來,而是活在眼前的現實中,感受著瞬息萬變的人生。

此書除了適合老年讀者閱讀之外,也非常適合給其他年齡層的讀者們閱讀。許多人習慣被回憶所困住,覺得自己應該要永遠記得所有的事情,遺忘就像從沒發生過,會使自己感到些許不安,但是我們每個人的大腦和內心其實負擔不起如此龐大且紛亂的記憶,選擇性的遺忘並不是可怕的事情。保坂隆醫師在結語〈不再將自己放在次要的位置〉提到了一句非常溫柔且勵志的話語:「在悲傷、憤怒、怨恨或嫉妒的漩渦中,人們會祈禱:希望自己能忘掉這些,重新向前邁進。忘卻、其實也是一種生存的力量。」,如果可以放下一些對自己無益或是負面的記憶,學習清理「心靈的垃圾」,選擇保留美好的回憶,實踐「順其自然,隨遇而安」的精神,我們的人生將會因此減少許多過往促成的壓力。
展開
我們在「解讀」上犯了錯誤(02)
讀者評分
5.0
|
2025/05/16
第二集的主題章節圍繞在莎士比亞的名作上。劇情以「找尋美女現役高中生作家」作為有趣的推理開頭,因為繁雜的誤會結果,因此為男主角竹久優真展開了為話劇社撰寫劇本的任務(反正優真是典型的文藝青年,這種事難不倒他)。這集把各個角色(尤其是笹葉更紗)豐富的情感思緒反映在學園祭的話劇表演上,能從文字中感受到自己的確在看青澀高中生們正在舞台上表演戲劇,這種以「戲」來展現「真實情感」的敘事手法雖然常見,不過作者水鏡月聖把高中生內心殘存的夢想、愛慕以及理想展現在戲劇中,所以在閱讀上能感覺到所謂的「青春自由」是非常美好的。

我很喜歡開頭優真的獨白──人云,與其因為沒做而後悔,不如做了再後悔。──該做,或不該做……這才是問題所在。以高中生的視角來思考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有哲理。人生無時無刻都在做抉擇,有時候思考太多反而無法做出抉擇;有時候太魯莽反而會搞砸。雖然很多事論結果來說都是後悔,不過每一種後悔的價值其實都不一樣。該不該為之並非問題所在,問題在於時機──更紗的這段獨白,延伸了優真起初的獨白,讓讀者對於書中角色們的情感思考範圍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

《我們在「解讀」上犯了錯誤》是典型的青春戀愛群像故事,每一章節都利用了不同的古典文學來塑造、反映不同角色的形象和思考。第二集的情感線隱約有了進展,大家的內心都表示出了「該不該做」與「時機」等問題,會有這種思考模式其實代表了「改變現況的慾望」。宗像瀬奈維持著一如既往的活潑、天真可愛,是我個人最喜歡的女角,她不像優真或是更紗對文學如此熟識,瀬奈在本作的定位就是典型的「陽角」。即使對文學不熟,不過她並不排斥文學,也因為如此,才能一直與文學少年竹久優真有所交集;笹葉更紗的氣質則是屬於文靜且穩重,在故事中與瀬奈成了一種對比,這種反差讓她們彼此的相處模式形成一種互補,成為了要好的閨密(我很喜歡這種友情搭配)。期待作者能繼續寫出第三集,讓這些纖細敏感、同時享受著文學的少年少女們能夠逐漸釐清自己在情感解讀上誤會了什麼,藉此成長留下難忘的青春。
展開
絕美展翅瞬間:鳥類飛行圖鑑
讀者評分
5.0
|
2025/05/07
這是一本很精緻的圖鑑,很值得喜歡鳥類、賞鳥和鳥類攝影師買來珍藏。書中的照片質量很高,以「振翅飛翔」作為拍攝主軸,收錄了140種鳥類、超過200張的鳥類照片,可以很清楚看到每一隻鳥獨一無二的羽毛色澤及狀態,還有雛鳥與親鳥;公鳥與母鳥之間的相異之處。

本書以照片為主、文字為輔,不過基本的鳥類名稱、分類、習性等基本介紹,拍攝者都有正確標示明確,所以即使對相片中的鳥類感到陌生,我們至少還是可以先知道它們的名字和科別。本書閱讀起來不會有壓力,有些照片還會讓人感到幽默(像是在跳舞的雞冠水雉、努力求偶高聲歌唱、張開雙翅的大、小裙風鳥等等)讓我內心產生:這些小傢伙未免太可愛了吧!(唯一讓我覺得有一點可惜的大概是拍攝者有拍攝雪鴞,卻沒有拍攝草鴞)

拍攝者懂得捕捉鳥類展翅飛翔的瞬間,把牠們的日常記錄起來──無論是捕食、求偶、與同伴玩耍、鬥爭、照顧幼鳥或是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飛翔,拍攝者都清晰地把鳥類日常的點點滴滴記錄了起來。雖然是透過圖鑑來間接認識各式各樣的鳥類(平時很難有機會遇見這麼多稀有的鳥),不過並不會覺得「書」是隔閡,反而覺得自己好像真的置身在雨林、高山還有雪地,在這些地方近距離看到牠們。我想,這除了拍攝者本身攝影技術高超之外,鳥類朋友們生動、華麗的姿態不會輕易讓書本或是螢幕成為阻礙,讓觀賞者很容易會產生親切感,這也許是讓愛鳥人士喜愛圖鑑的重點之一。
展開
文鳥飼養日記:照顧x教養x遊戲,一起度過親親時光!
讀者評分
5.0
|
2025/04/25
對於初次養文鳥的人而言,這是一本很詳細的書,作者伊藤美代子把公文鳥和母文鳥的習性和外觀差異分類解釋的非常詳盡。裡面也有提及到在不同季節裡,身為養鳥人的我們該如何整理籠內籠外的環境,讓文鳥能舒服過日子。即使我們再怎麼細心關照,生命總是有始有終,作者把文鳥可能會罹患的疾病歸類成一格一格的表格,如果發現到家中文鳥有不尋常的行為,可以翻閱檢視一下,不過立即把文鳥送到動物醫院給醫生檢查才是上策。書中的疾病知識可以讓我們避免家中的文鳥罹病,但是治療方面我們還是得交給醫生。

書籍裡有非常豐富的文鳥照片,看著可愛的文鳥照片,也會讓自己不知不覺幫家中的小文鳥照了許多照片。牠們不只是寵物,相信對養鳥人來說,牠們都是珍貴、無可取代的小家人,與牠們相處的時光非常快樂,也希望牠們同樣能感受到幸福。《文鳥飼養日記》雖然是文鳥飼育知識類的書籍,不過內容不會沉重繁雜,沒有在讀教科書的感覺,反而有種貼近人心、讓人能耐心閱讀,並且反覆翻閱,氛圍極為溫暖輕盈的感觸(書中的文鳥照片、作者可愛的用詞以及介紹文鳥相關周邊商品可能是原因之一)。書中也有表格讓我們紀錄文鳥的身體健康狀況,整體來說就像日記一樣,作者希望我們能細心觀察文鳥每一天的作息和心情。

非常推薦這本書給初次飼育文鳥的新手們,同時也希望大家不只是把牠們當作自己排解壓力的夥伴,而是把文鳥們當作家人一樣照顧,這才是我們最大的責任。書本可以增加我們對於「飼育」的知識,不過其他的經驗,就必須靠我們的愛心、耐心、包容力還有體貼來維持了。書本只是輔助,自身日積月累的經驗想必更加可靠。
展開
她的L~騙子們的攻防戰~
讀者評分
4.5
|
2025/04/18
日本輕小說家三田千惠的著作《她的L》把重點聚焦在「青春」和「謊言」上,男主角遠藤正樹擁有看穿他人謊言的能力,在學校平時與他交好的女生川端小百合是個不會說謊、真誠直率的女孩,而在班上有另一位看似相反的女生佐倉成美,她是每個同學都喜愛、宛如偶像般的可愛女孩子,但遠藤正樹知道她說的每一句話幾乎都是謊言,她擅長用謊言包裝自己。就角色性格安排來說,遠藤正樹(能看穿謊言,但自己並非完全不會說謊的人)、川端小百合(不會說謊、但不盡然討厭謊言)、佐倉成美(說謊成性、但其實討厭謊言),這樣的構成很平衡。

在《她的L》裡,將性格各不相同的角色牽起來的契機就是「謊言」。「謊言」是有很多種含意、並兼具「思考」的說話模式。有善意的謊言也有惡意的謊言,但不論是哪一種謊言,人會說謊其實很大一部份是為了「生存」。當我們為了要維持與某人的關係,就會養成時常說客套、好聽話的習慣,即使心裡並不這麼想,還是會口是心非;當我們刻意要疏離某人,可能就會說出過激、難聽的話來傷害對方。故事以川端對遠藤的請求「拜託你一起找出殺了美沙的兇手」為開端,讓劇情主軸「探討死亡的同學小林美沙是否為自殺?或是他殺?動機為何?」得以進展下去。隨著故事前進,可以發現到這些角色心理都存在著一些矛盾的地方,像是川端小百合起初直言認為佐倉就是殺了美沙的兇手,但之後又表示自己覺得佐倉是好人;遠藤正樹看似對說謊成性的佐倉也很反感,不過為了川端,他必須接近佐倉,然而隨著相處的時間越久,他發現到與佐倉相處的時間是很自在的;佐倉成美看似完美無瑕,私底下卻不是如此,只有在「畫圖」的時候才能對自己誠實……也許青春就是如此,自己看似很討厭某人,卻又會質疑自己的厭惡是否有意義;自己看似跟每個人都很要好,真正能讓自己喜歡的人卻只有一個。

本作推理的部分,雖然男主遠藤正樹能看穿謊言的能力看似很方便,不過有些線索還是有點牽強,以及故事後段發現兇手卻沒有讓他被揭發受到法律制裁、媽媽的死似乎沒有人在意(要是能去查證一下媽媽的死活會比較好……),這幾點讓我有些糾結。如果作者可以把(事件真相揭曉的部分)表現得更自然的話,應該會更好。(個人想法)

不過我還是很喜歡這本小說,因為作者把青春最脆弱、矛盾又容易自負的情懷刻劃地極為深動。每個人都會說謊,不過僅限於青春期的謊言是脆弱、任性、不成熟的構成,因此我們才能從中窺探出他們的成長。
展開
日日朵朵
讀者評分
5.0
|
2025/04/15
《日日朵朵》是台灣勵志散文作家彭樹君的眾多著作之一,書本裡總共收錄了三百六十五句心靈小語,每段句子都有它獨一無二的正面力量,可以撫慰正處在低潮之中的自己。每天閱讀一段句子,或是隨意翻開書頁,看看今天的自己適合讀哪一段句子,書中細緻的花朵插圖映入眼簾,這段閱讀旅程是沒有壓力的,反而像在大自然中散步一樣,令人感到心曠神怡。彭樹君的文筆自然樸實,帶有極為深刻的寧靜感,把人生中的總總負面情緒化為一朵朵生命中不同季節綻放的花朵。我們每個人都會在生命中遇到令自己悲傷或是痛苦的事情,相對的,快樂和幸福的事情也同樣存在,這些情懷都會成為自己的人生經驗,無論是陰沉沉的雨季還是暖洋洋的春季,這些景色都是我們生命中的禮物。

在繁忙的社會中,我們習慣時時刻刻關注外界的動向,把生活重心放在工作或是人際交友上,不知不覺產生出了壓力。偶爾不妨試著把眼光放在自己的內心,注意自己的情緒流動,就會發現其實找到讓自己感到自在的事情,暫時擺脫外界給予的外衣是非常重要的。《日日朵朵》搭配了春夏秋冬四季輪轉的意象,也讓我們知道人生就像四季一樣,有春暖花開也會有天寒地凍的時候,不過四季是流動的,生命也是如此,不會永遠停留於一個當下,每一個片刻都有它的意義所在。

勵志文句可以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樂觀朋友,要讓書中的句子成為能實質幫助自己的力量,首先就是必須先讓它們進入自己的心中。我很喜歡《日日朵朵》第兩百六十九句心靈小語:「信念是你所擁有的最奧秘的力量,你相信什麼,什麼就是事實。」,相信此時此刻的低潮並非永不止息的惡夢,它只是短暫、會流逝的存在,這種負面處境存在的意義終究會使自己成長,相信快樂會來到,但在這之前,自己必須先接納目前憂鬱的情緒──如果能抱持著這樣的信念度日,那麼這就是一種心理成長最具體的表現。
展開
少女地獄:幻滅與墮落交織的華麗書寫,夢野久作推理短篇傑作集
讀者評分
5.0
|
2025/04/09
日本變格派推理小說家夢野久作的小說《少女地獄》總共收錄了三個短篇作品,分別為〈什麼都不是〉、〈連續殺人〉以及〈火星之女〉。這三篇小說雖然都是獨立完結的存在,不過它們共通點都以「少女」和「心理」為主軸,深刻精闢地描寫出了「女人心海底針」這句話的本意。

少女與幻謊症
〈什麼都不是〉以倒敘手法來解開主角姬草百合子身上的謎團,隨著故事發展可以看出這位看似優秀的護士其實利用了許多謊言來包裝真實的自己,從起初「有意識」的說謊到最後已經逐漸發展成「無意識」的病態習慣性說謊。這種特性有點類似幻謊症(pseudologia fantastica),自尊心和依附不穩定的人,有時候走向不斷說謊的道路其實是為了「保護」真正的自己,謊言就像抵禦外界善意或惡意的盾牌,這類心態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Defense mechanism)。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只要當事人越陷越深、時間拉長,就會越來越難以判別自己說的事情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進而到達「妄想」(delusion)的階段。即使姬草百合子周圍的人都已經知道她說謊的習慣,她依然獨自沉溺於這種自己虛構出的完美形象之中,連在遺書中也不忘說謊來掩蓋真相,由此可知這位姬草百合子早已陷入無盡的謊言妄想之中,不能自拔。

少女與戀愛吊橋效應
〈連續殺人〉以六封「信件」來構成(闡述)車掌小姐們的悲劇命運,信件有層次地推理出了事件的始末以及由愛生恨的心理。富美子抱持位朋友著想的「復仇」心態接近司機新高龍夫,殊不知自己一度墜落情網,愛情就像蜘蛛網一樣,只要一墜入網中就難以掙脫──這點反映出了戀愛吊橋心理效應:當自己身處在隨時可能會發生危險的處境中(需要一直想著復仇一事),在高度緊繃的情況下,莫名開始發現身旁的某人(復仇對象)似乎很有魅力,產生「生理激發的錯誤歸因效應」(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不過即使自己看似對司機有了愛,富美子心中的「仇恨」還是沒有減退的跡象,所以在殺死司機後,自己也選擇走上絕路。這種又愛又恨的心理是矛盾盲目的,主要的轉變契機從富美子發現自己肚子裡有新高孩子開始,才會淤生出如此極端的自毀心理狀態──富美子是孩子的母親,一想到孩子的父親是自己恨之入骨卻又是深愛過的人,就會覺得肚中孩子的誕生也許會是個「悲劇」,因此只好帶的這個自己孕育出的悲劇一起死去。

少女與自我毀滅行為
〈火星之女〉以高等女學校發現一具焦屍為開端,之後藉著大量的新聞、報紙報導以及多封信件來為這此事件做出一個看似客觀的闡述。隨著女性焦屍的出現,校長突然失蹤之後竟發瘋,女性教師自殺等等一連串「突然」出現的匪夷所思事件發生,直到愛子留下一封信,才指明出火星之女(焦屍)的真實身分是自己的同學甘川歌枝。從故事中段開始,夢野久作利用甘川歌枝寫給校長的信件,來細膩表現出火星之女本人的成長經驗、在學校的所見所感、對自身外貌的自卑和孤獨,在剖析自己內心狀態的同時也把校長的總總醜陋惡性揭發出來,讓故事開端的離奇謎團有了清楚的答案。夢野久作用「火星」一詞來體現出甘川歌枝的身軀在熊熊大火中被燃燒的意象,同時不忘「身而為女」的身分,因此才有了「火星之女」的稱號。本篇後段對話利用了大量的擬聲詞,讓故事的「驚悚感」大幅提升。
展開
恐懼的原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
讀者評分
5.0
|
2025/04/07
每個人都會有「恐懼」的情緒,恐懼也是人類最原始的情緒本能(很多時候為了生存下去,「恐懼」其實是不可或缺的心理防衛機制)。不過如果讓這種情緒長期在淺意識裡扎根,它的存在意義會變成一種思考的「極端」,間接影響到自己原本的人格,發產成一種「病態」。害怕把自己交出去、害怕做自己、害怕改變、害怕既定的規律……綜觀來思考,所有的「害怕」都是建構在現實環境的「不確定」之上。我們不知道之後的生活會變得怎麼樣,假如認識了某人,對此時此刻的自己會不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如果我在對方面前展現自己真正的樣子,會不會因此失去一段自己非常看重的關係?為了確保不會喪失對生活的安全感,必須避免任何的改變;約束本身就是一件不確定的事情,必須遠離那些長久固態的理論──每一種「恐懼」都表示了人生千萬個「不確定」(無法預知)。

心理學家Fritz Riemann把恐懼衍生出的病態人格分為分裂人格(孤僻型人格障礙症SzPD)、憂鬱人格、強迫人格(OCPD)和歇斯底里人格(表演型人格障礙HPD)四大類,每一種病態人格面對恐懼的反應機制都不一樣。
▌分裂人格:
分裂人格代表了「自轉」心理。擁有此人格的人通常會把「自我」看得很重,在與人交流時會產生各種不安全感,怕自己的安全領域被他人踏入,所有的「陌生」都會產生新的「懷疑」,為了保護自己所以採取封閉,只要查覺到與某人的關係似乎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就會啟動「迴避機制」來避免自我被侵犯的可能性。
▌憂鬱人格:
憂鬱人格代表了「公轉」心理。此人格的人們會把他人看得比自己還重,因為害怕「失去關係」,「失去」是人生中最大的恐懼,所以儘管無法做自己也沒關係,只要對方喜歡就好,對方永遠勝過自己,這也隱約表示了他們心中的「低自尊」是發展成憂鬱人格的其中一個重要誘因。
▌強迫人格:
強迫人格代表了「向心力」心理。生活只要有一點改變便足以威脅到強迫人格的人,每一次「改變」之後的動向都是無法預期的,沒辦法掌控,自己沒有把握能適應每一次的變化,所以只能死守著自己熟悉的事物和認識多年的朋友,不去接觸新的事物或是關係。
▌歇斯底里人格:
歇斯底里人格代表了「離心力」心理。他們害怕生活的「規範」和「約束」,覺得無時無刻的變化才能保護自己的內心,「被綁住」的感覺是此人格人生中最大的威脅,因此他們必須盡可能無視各種「社會既定規則」,也因為這種無法固定的心態,所以導致在人際關係上無法擁有長久的情誼。(必須不斷接觸新的人)

在《恐懼的原型》一書裡,心理學家Fritz Riemann利用了多個人格疾患患者的故事來讓我們對各種極端人格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許多成因都可以追溯到患者的童年時期。童年時期是人類在形成獨立人格的關鍵期,如果在這段期間遭遇了讓自己難以承受的事情,身為小孩的自己就會採取極端的方式來避免讓自己再次受到傷害,這種習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我們的「人格」。但是,這些人格(性格)偏激的人們其實也沒有想要傷害他人的意思,他們比誰都想要與他人好好互動,只是因為恐懼再次受到傷害,所以心理防衛機制反應比一般人還要大。
展開
禮物
讀者評分
5.0
|
2025/03/31
「成長」是每個人必經的道路,成長的總總酸甜苦辣將會成為我們每個人的記憶,記憶也是造就出此時此刻的我們重要的一部份。台灣作家宋文郁用了樸實自然同時兼具細膩情感的文筆,把自己的成長經歷,兒時到長大成人的所見所聞,自己對於「家」深刻的體悟利用散文體記錄下來。即使某些記憶是負面的、受傷的、憂鬱的,宋文郁也能把這些回憶化為自己成長的禮物,告訴一樣正處在低潮期、在名為「成長」的迷宮裡迷了路的讀者們:你們不是一個人。

閱讀《禮物》,可以從中感悟到愛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存在。不管是親人、同學還是朋友,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避免不了美好關係的「離別」,離別後的「憂鬱」更是難熬,而且會伴隨著無數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但是所有的悲傷都有它的意義所在。其中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我們成為能夠感受到他人痛苦,擁有「共情能力」的人。同理心並不是情感的濫用,而是為這個冷漠的社會添加一些溫暖色彩和希望,無論是快樂還是絕望,我們都要知道自己並不是一個人。

宋文郁在《禮物》一書裡真摯地寫下了自己對於家的感情、升學的茫然以及用年輕的眼光來思索現代社會的價值。「家人」是我們人生中第一個接觸到的群體,是我們最親密同時也最陌生的人。能看出文郁對舅舅的感情充滿了無數的自責和懷念,年幼的她起初並不知道舅舅有精神疾病,所以展現出符合年紀的任性是正常的。年幼的我們理所當然地無知,這是一種短暫卻深切的美好,所以直到自己長大成人,兒時的片刻依然記憶猶新。當自己知道了什麼是精神疾病,什麼是思覺失調症的時候,正是步入人生下一個階段的開始──自己吸收了越來越多的知識和情感(不分正面或是負面),處世的態度會逐漸成長,知道了有愛就會有分離,我們會在其中感到無數的矛盾,但終究會一直走下去,因為自己知道這就是所謂的「成長」,是成長的「禮物」。
展開
章魚嗶的原罪 下
讀者評分
5.0
|
2025/03/28
《章魚嗶的原罪》把家庭和學校間的「關聯」表現地極為細膩、讓人刻骨銘心。在這個故事裡,三位小學生看似極端的善惡並不是相互反面的存在,他們性格都反應出了「家」的問題,以此投射在自己的個性上,之後再間接把這種偏激的個性照應在「校園」和「人際關係」上面。長期被霸凌,在家裡也沒有容身之處的孩子,心裡思考的是什麼?自我毀滅、期盼欺負自己的人可以遭受報應、希望有人能夠接住自己……在《章魚嗶的原罪》(上)可以深刻感受到小靜起初內心的絕望有多深,即使章魚嗶就像哆啦A夢一樣有許多道具,她依然沒有感受到「夢想」,直到章魚嗶的道具剷除了長期以來一直欺凌小靜的女同學茉莉奈,小靜才雙眼發亮,直覺這就是「魔法」──由此可知,小靜的心理其實一直都有著一顆「童心」,只是這份純真發展的方向偏移了。

小靜和茉莉奈的同學直樹是一位在課業上認真盡責的班長,看似心理狀態沒有什麼大問題,直到他開始在小靜身上看到自己「母親」的影子,就可以知道他其實是一個遲遲無法從自己母親身上獲得安全感的小孩。自己拼命讀書,卻不如愛玩的哥哥那般優秀,這種隱性壓力到最後會混亂了自己的判斷,把「依附」寄託在小靜身上,因為小靜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章魚嗶的原罪》(下)補足了我們對茉莉奈的認知,她看似霸道、粗魯,不講理,做為一位「霸凌者」的角色,她所想的是什麼?討厭小靜、為什麼自己的家會變成這樣、希望有人能夠接住自己……其實小靜與茉莉奈最直接的共通心理就是「期盼有人能夠接住自己」。

章魚嗶在故事裡,可以被視為接住他們的救贖,同時卻也是引發「罪」的元凶。隨著故事發展,本來對「罪惡」本意一概不知的章魚嗶,逐漸感受到了「罪」的重量有多重,「命」也是如此。綜觀《章魚嗶的原罪》,劇情的張力十足,「魔法」代表「童心」;「原罪」代表「社會的險惡」,我們可以從一個議題去思索延伸下去的問題,這些問題帶來的意義就是一個社會的「寫實面」。漫畫畫風凸顯孩子的童真,卻也展現出了寫實黑暗的一面,漫畫家タイザン5在劇情和作畫功力上都展現出非常精采的故事表現能力。
展開
記憶:我們如何形成記憶,記憶又如何塑造我們?精神病學家探索解析大腦記憶之謎
讀者評分
5.0
|
2025/03/26
《記憶》是一本把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精神醫學知識來輔佐腦部神經學理論的生理心理醫學書籍。人類大腦的構成神經極為複雜,許多心理疾病除了外在環境因素導致之外,大腦其實也出了一些問題。本書以「記憶」為探究人類大腦的出發點,分成了兩大章「我們如何形成記憶」、「記憶如何塑造我們」,讓我們知道「記憶」與人類的「大腦發展」是息息相關的。海馬迴是人類儲存記憶的核心,如果自己罹患了某些精神(心理)疾病,長久下來對大腦的海馬迴功能會造成影響(海馬迴體積縮小),導致自己在進行長期、短期記憶歸納、回顧認知會退化,不過如果精神疾病有進行完善的治療,海馬迴退化的狀況其實是可以恢復的(並非不可逆)。

作者薇洛妮卡‧歐金在本作裡有提到一個值得反思觀點,那就是「虛假記憶」是如何產生的?我們過的每一天、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會成為我們的「記憶」(回憶),我們在某些時候會想起某些記憶,就會有種「往事歷歷」的感覺。但在沒有說出口的前提下,我們自己回顧起過往的記憶,讓記憶永存下去,就是一種自己不斷跟自己訴說的故事,這是一種反覆的主觀的體現。當我們要把自己的長期記憶告訴別人的時候,難免就會無意識(或有目的性)地做出一些修飾。所以「記憶」並不是客觀的,但卻是自己實際生活經驗的腦內日記本。佛洛伊德斯思想主導的精神病學時代將虛假記憶分成「被抑制」和「被壓抑」兩者,「被抑制的記憶」表示對方是處在無意識(缺乏病識感)的狀態;「被壓抑的記憶」表示對方是故意將記憶從自我意識裡拋開,是有意識的狀態。不過不管是哪一種虛假記憶間接導致的「心因性失憶症」或是「解離性失憶症」,其實這種機制對患者本人來說是一種「防禦」,因為難以將嚴重創傷記憶歸納到自己的大腦裡,所以「遺忘」(保護自己不再受傷)的機制就會開啟。

大腦和心智的關聯性是不可分割的,所以當我們在深入探析心理疾病的時候,也必須同時理解患者的大腦狀態,這樣才會得出一個客觀的結果。薇洛妮卡‧歐金在《記憶》引用了許多真實病患的故事,讓我們知道「記憶」在他們的大腦中占有的意義以及帶給了他們的病程什麼樣的影響。《記憶》把生理學和心理學做結合,兼具了文學性,作者把每個章節統整地非常清晰明瞭,大腦結構和它們的功能對於我的人類的心理有何因果關聯,薇洛妮卡‧歐金在這部分做出了客觀完善的解析,《記憶》一書才得以問世。
展開
我們在「解讀」上犯了錯誤(01)
讀者評分
5.0
|
2025/03/20
作者水鏡月聖利用了古典純文學經典著作來帶入(詮釋)每個角色的心路歷程以及對其他角色的想法和感情。「解讀」是主觀的分析,「感情」是沒有長久正確答案的情懷,如果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做個人解讀,多少會受到主觀誤判的影響,導致一連串錯綜複雜的誤會產生。《我們在「解讀」上犯了錯誤》的文學性質非常豐富,從輕小說的角度來思考,這本是很有深度的青春戀愛輕推理小說。本作推理劇情不像本格派或是日常推理派(米澤穗信)那樣有正確答案需要讀者去做解答,像是太宰治是否真的是自殺身亡?芥川龍之介的自殺意念是否是受到腦部疾病影響所致等等有關純文學作家思想和著作本質議題,這些問題是可以進行推理的,只不過就像書名一樣,還是離不開主觀「解讀」。

因為我看過作者提及延伸到故事裡的每一本文學小說,包括《跑吧!美樂斯》、《蜘蛛之絲》、《初戀》、《D坂殺人事件》、《春琴抄》、《大亨小傳》以及《第凡內早餐》,所以我可以說作者水鏡月聖在經典純文學小說的閱讀量是非常足夠的,而且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表達出每本純文學小說的本質,讓沒看過這些文學小說的讀者也能了解故事涵義,經典文學小說配合上符合本作每個角色的性格方向來擴展出另一種觀點(心境),用大量的回憶、書本感想、角色之間對人性和文學的主觀解讀來推進劇情,這種蘊含青春期獨到思考的娛樂性搭配文學性質的敘事手法很有趣。

我個人很喜歡竹久優真這個角色,本來對閱讀提不起興趣的他,因為暗戀的女同學是個典型的文學少女,所以自己也開始深入「閱讀」這件事,越看越多,即使戀情以失敗告終(繁雜的誤會結果),他還是喜歡閱讀──經歷失敗的戀情後還能穩定善待對方給予自己的興趣,這是很厲害的事情,所以我相信優真喜歡的不只是文學少女,而是喜歡上了整個「文學」。我非常期待中文版第二集。
展開
魔鬼的顫音:舒曼的ㄧ生
讀者評分
5.0
|
2025/03/13
《魔鬼的顫音》作者彼得.奧斯華詳盡地把舒曼的一生利用傳記體記錄下來。利用舒曼留存的部分日記內容、信件和音樂遺稿內容來解析舒曼的精神世界以及看透當時年代歷史環境對於音樂家的影響。作者彼得.奧斯華親赴德國,收集舒曼的資料,因此客觀構成出《魔鬼的顫音:舒曼的一生》此書。想要了解一個音樂家或是創作者的理念和性格本質,除了從他的公開作品中來思索之外,傳記文本會是更加客觀的存在。

熟識古典樂的人都知道一些音樂家(包括舒曼)的精神狀況其實是較異於常人的,但我們對於這部分的認知大多就是停留於此,知道他們的作品還有風格,卻對音樂家本人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係客觀認識有限,所以「傳記」在這部分就會成為很重要的存在。舒曼的家人有精神疾病,姊姊在他還小的時候就自殺身亡,所以對於舒曼之後也有精神方面的疾病而言,也許這其中除了環境因素外,遺傳也占了一大部份。只要是深入藝術音樂創作的人,幾乎都偏向極為細膩、共感力極強的性格。有些人創作是靠經驗,有的則是靠靈感,對於靠靈感來創作的人來說,精神理念的纖細會是一種優勢,不過如果沒有拿捏好的話,其實很容易就會過頭,成為一種精神負擔。因此關於舒曼的傳記會稱為「魔鬼的顫音」其實也是在強調舒曼從小到大的「精神情況」是如何反應在他的音樂作品以及人際關係上。

創作就是一種遊走在現實和幻想之間的藝術。《魔鬼的顫音》雖然是傳記文本,不過讀起來並沒有死板生硬的感覺,反而有一種在看音樂歷史劇的感觸。要撰寫出傳記,作者本身就必須先具備豐富的理解能力和客觀的東西得以證明傳記的可信度,同時是精神學家和音樂家的彼得.奧斯華運用了他足夠的專業能力來撰寫《魔鬼的顫音》,並非用八卦或是謠言的手段來呈現,而是用存證的方式,讓德國浪漫主義音樂家羅伯特·舒曼的一生,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眼前。無論是舒曼的童年、學校生活、交友關係、與克拉拉婚前婚後的日常生活、和布拉姆斯的師徒關係、作品風格的變化、精神症狀的演變還有在那個年代治療精神疾病不成熟的醫術,在《魔鬼的顫音:舒曼的一生》一書裡都能很清楚地感受到──所謂的魔鬼,只是潛藏在內心深不可測的負面人性,而顫音,就如同舒曼大風大浪、高潮迭起的一生。
展開
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見的出口 全
讀者評分
5.0
|
2025/03/11
日本輕小說作家八目迷很擅長把時間穿越與微推理做結合,構思出細膩又稍縱即逝的青春感。《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見的出口》當初我是先閱讀小說,之後才去看動畫電影。我覺得電影跟原作小說不太一樣的地方是川崎小春的戲份有被刪減掉一些。也許動畫電影是為了做出另一種體現,所以重點更具焦在「隧道」。不過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有它精彩的地方。《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見的出口》是一部「迷茫心理」極為深刻的輕小說,「後悔」和「盼望」都是強烈的情感,如果未知的事物能帶著迷失在人生裡的人實現希望,那麼這將會是推動角色去行動的關鍵──故事中男主角塔野薰和女種角花城杏子就是如此。

不過在故事裡,塔野薰是因為「後悔心理」(想要挽回已逝的妹妹)才進隧道,而花城杏子則是因為「自我盼望心理」所以進到隧道裡,兩人的出發點不一樣,因此也可以從這點來思考:浦島隧道給了他們兩人什麼樣的存在意義和價值?浦島隧道與外在世界的時間差,讓塔野薰明白了自己想要活在過去還是當下,也讓花城杏子感受到活在當下其實就已經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了。即便活在當下,過去也不會因此消失;因為有了過去,才會有現在的自己;因為我們活在當下,所以才會有未來──我覺得這個觀念是《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見的出口》的核心理念。「隧道」就像是平衡「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的通道,如果一直往內走的話,我們就會一直活在過往的記憶裡,反之,如果往外走的話,不管是外表還是內心,我們終將會繼續成長下去。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遺憾、後悔還有自責,每種情緒都帶來了不同意義的失去,但是我們只能一直活在這種思緒裡面嗎?其實主要的決定權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見的出口》書名裡的「再見的出口」其實可以說是「自己決定與過往再見」,再見不代表拋棄,而是隨時都可以再見面,只要自己已經決定活在當下,那麼什麼時候想要回憶過往,能不帶著過多的歉疚與過去的記憶見面,這就是一種心理成熟的表現。
展開
過曝世代:青少年為什麼更不快樂、更缺乏安全感、自我評價更低落?
讀者評分
5.0
|
2025/03/10
我認為《過曝世代》是一本適合所有大眾閱讀的社群網路現象心理學好書。在這個網路發達的年代,做很多事都非常方便直接且快速。但是當意識到自己的社群網路狀況跟現實人際情況虛實兩者離不開「關聯」時,這時候就會產生所謂的「焦慮心理」。不只是青少年,只要是自我定位模糊、過於在乎外界評價和自我意識太過強烈的人,很容易就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社群網路上,不管是分享數、按讚數、好友量等等的數字訊息,都會間接影響到自我定位薄弱的孩子或是大人。(當然,如果自己打算從事社群網路工作,像是網紅之類的行業,勢必需要長時間注意自己的社群流量,但在這之前,把現實生活中自己的身體、精神狀況調養好,還有網路正確的道德原則必須先釐清才是上策)

有時候其實可以思考自己比較想活在現實世界還是網路世界,因為這兩者並不一樣,人生往後的生活也會因為你的選擇而有所不同。本書的第二章──給過曝世代的心理疫苗,六個重點完整歸納出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形成理論。在使用社群網路的時候,我們都應該先知道一件事:自我價值不該是從社群網路上建構出來的。社群網路是個有真有假的世界,朋友的貼文內容不一定完全就是真的發生的事情,所謂的好不盡然是好;所謂的不好也不全然真的是不好,要在社群網路看透人心的真面目就是個考驗自己焦慮底線的挑戰。與其讓自己長時間陷入這種沒有正確答案的社群世界,不如正視自己所生存的現實環境,珍惜那些會在現實世界裡跟自己溝通對話的親朋好友們,而不是去在乎那些只會躲在社群網路裡傳一些搬弄是非的訊息讓自己身心疲憊的人,這類人,不值得我們花時間去精神內耗。

雖然我已經脫離了青少年的階段,但只要我意識到社群網路帶給自己負面的影響,自己過於在乎虛擬世界的言論,因而產生出自卑、自我疑惑或是忌妒等不該出現的情緒思維時,我會選擇無限期「停用社群」。這並不是逃避,而是我選擇正視自己的現實生活,因為我並不是選擇讓自己活在網路世界的人。對於家長而言,孩子第一次擁有手機,之後長時間沉迷在網路世界裡,這想必是許多家庭的困擾,但與其用責罵或沒收手機的方式讓孩子遠離網路,其實「溝通」才是最重要的。本書第四章──先覺察,再解決問題所寫的內容,就是很值得家長們思考的議題。
展開
閱讀既晴:台灣犯罪文學作家群像
讀者評分
5.0
|
2025/03/06
《閱讀既晴》是一本深入探討類型文學小說「評論」的概念書。台灣推理小說家既晴出版了許多值得讀者們閱讀並且解析的推理小說書籍,像是《魔法妄想症》、《病態》、《請把門鎖好》、《別進地下室》、《網路兇鄰》、《超能殺人基因》、《修羅火》、《獻給愛情的犯罪》、《感應》和《城境之雨》等書籍,在《閱讀既晴》一書裡,上述每本小說的概念都由台灣犯罪作家聯會資深成員解讀。評論脫離不了主觀。一本書的誕生是由作者的主觀構思得以形成,一篇評論是由讀者的主觀感悟得以構成,但在談論「主觀意識」的同時,我們必須先了解到自己是否有正確挖掘作者的意圖,自己的閱讀理解概念是否符合書本的本質,接著才能延續寫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評論。本書第四頁所寫:「做為一個評論者,需要做的是避免流於主觀的情緒影響對一部作品的解讀。」這是最基本的評論概念,也是評斷一個評論是否公正的基準之一。

在【導論】一章裡,既晴舉出了十個原則來界義「文學評論」──每一點的觀念都非常重視作品本身,作為讀者或是評論者的我們必須先理解作品的意念,才能把外圍的經驗反射(個人共鳴)帶入評論之中。我們該評論的是書本劇情,而不是利用故事來提及自身的生活經驗。至於最後的第十點──「假使你認為作品真的沒有任何優點,可以這樣做:沉默。」這點是非常和平的與書共處心態,很值得討論,因為這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到。優缺點都是出自於個人的觀感,對於自認為不好看的書無法選擇沉默的人,這時候就會採取寫「負評」的方式來出聲。負評其實是可以存在的,但是身為讀者或是評論者的自己也必須確定自己對於書本抱持的負面想法是正確無誤的。自己是否真的有讀懂這本書?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自己的想法是否有被外界因素干擾到?也許可以試著利用社群網路的方式直接詢問作者,把自己內心對於書本劇情的缺點和疑惑提出來讓作者知道(但並不是用惡意騷擾的方式詢問),以上這些我認為都是直接公開「負評」之前,自己可以先反思或是執行的事情。

總結來說,《閱讀既晴》是一本以評論的角度來解析小說故事內涵的評論研究專書。在分析這本書之前,建議沒看過既晴老師小說的讀者們可以先買幾本(或是去圖書館借幾本來看)。對既晴老師的小說有著一定程度的自我理解時,《閱讀既晴》這本書就會成為自己思考方向擴展的指引。並不是書越讀越多或是閱讀速度越來越快就能從讀者變成評論者,而是在閱讀一本書的當下,自己是否有正確理解認識書本意圖,思考自己是為了什麼才寫下評論,先釐清自己心中「讀者」和「評論者」的定位,接著才能理解到評論存在的意義。與其快速閱讀完大量的書籍,不如慢慢地深入閱讀一本書──用重質不重量的心態來閱讀書本,總有一天,一定會找到得以讓自己產生深刻共鳴的書本。這是難得可貴的閱讀經驗。
展開
野鳥散步(附贈林麗琪手繪絕對限量典藏萬用卡,一組四張)
讀者評分
5.0
|
2025/03/05
台灣自然插畫家林麗琪把平時攝影鳥類的所見所聞寫成散文,搭配上自己成熟精湛的水彩技法,撰寫描繪出極為細緻,值得愛鳥朋友收藏的鳥類水彩散文畫冊《野鳥散步》。平常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們,鮮少有機會踏入大自然,不過自然界其實有許多能使人放鬆,讓紛擾的內心得以平靜的美麗生命。《野鳥散步》總共把台灣的鳥類生態圈分為四個章節,分別是〈山林間〉、〈田野與平原〉、〈水之涯〉和〈城居生活〉,從不同的章節裡,我們能看到各式各樣,習性多樣化的鳥類。書本的節奏就像帶領讀者散步優遊在充滿鳥類朋友的自然環境中,作者的文筆不會使人感到有壓力,反而會讓我們有一種置身在自然裡,近距離看到鳥類的感觸。

從中高海拔山區森林到平地都市,每隻鳥類的習性都不太一樣,值得我們去觀察的是,牠們的覓食習性、作息時間以及遷徙路徑與我們人類的關聯有多少。發現到豐美自然的我們,不單只是抱持著欣賞的眼光來看待牠們,同時也要保護這些鳥類,不讓鳥類隨意曝露在危險之中。鳥類不只是與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夥伴,更是需要去愛護的珍貴生命。從台灣自然插畫家林麗琪的著作《野鳥散步》中,我體悟到了台灣鳥類生存的堅定意志以及熱愛自然的賞鳥人士他們對鳥類生態圈的愛護之心。

春季過境期即將來到,這個時期會有許多候鳥北返過境,像是灰面鷲還有鐵嘴鴴;而接著夏候鳥也將前來報到,像是黃頭鷺和鷹鵑等夏候烏類。四季輪轉,不只是自己平時的生活環境,自然界的景色也隨著四季的交替在變化著。我們能在台灣這片土地上觀察到許多形形色色的鳥類,這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