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7
user-img
書宙中的原子

253則書評

253本書評分

26位追蹤者

279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253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新修典藏版)
讀者評分
4.5
|
2025/05/23
在金融市場充斥演算法與高頻交易的今日,本作(原德文書名直譯為「思考金錢的藝術」)像是從舊世界寄來的一封手寫信,信紙微黃,字跡清晰,語調帶點嘲諷,卻也溫和地提醒你:關於錢,我們以為早就懂了,其實還差得遠。

André Kostolany 不是現代那種戴著耳麥盯著四台螢幕的操盤手,他是經歷過戰爭與通膨、瘋狂與恐慌的老派投機者。他筆下的股市像是一座19世紀的劇院,人們進場時滿懷希望,散場時卻常帶著沉默與破產。書中雖談金錢,卻更像在講一段段歷史與人的故事,帶點懷舊、帶點煙酒味,彷彿老巴黎的咖啡館裡傳來的碎碎唸。

Kostolany 自詡為投機者,更像是賭徒多過一名投資者,因此這顯然不會是一本能教你致富的書。他明白告訴你,市場短期靠情緒、長期靠經濟,而人總是先被情緒擊潰,才來得及學會經濟。他的觀點不一定準確,卻總耐人尋味;他的語錄不一定正經,卻句句有感。

閱讀本書就像在聽一位經歷風浪的長者傍晚在陽台抽菸講故事。他沒打算教你投資秘訣,只是用親身經歷默默讓你發現,原來錢這東西,不是只靠帳本與投資報酬率就算得清楚的。
傑西‧李佛摩股市操盤術:史上最強股票作手唯一操盤手稿(中文新譯版)
讀者評分
2.0
|
2025/05/22
本作在投資圈帶有一種傳奇色彩,只因作者是美國20世紀初期的傳奇股市作手傑西‧李佛摩。但如果將內容當作投資建議參考,恐怕只會害人不淺,或許勉強可算是一部人物傳記吧。

若把它當成交易指南,風險可謂致命。書中充斥的自信、直覺與投機手法,也許在一百年前的市場還能奏效,如今卻只會讓散戶血本無歸。更別提作者本人一生四次破產、最後選擇自殺結束生命。這不是什麼股神傳奇,而是「投資別這麼做」的實例教材。

即便作為傳記,這本書也稱不上完整。過度自我神化,欠缺深度剖析,更像是他晚年想替自己留下些什麼而寫下的片段自述。與其說是反思,不如說是一種求生式的自圓其說。

與其說這是一本經典,不如說是時代遺物。就像你永遠不會成為巴菲特,你也不可能成李佛摩。這本書的內容對於當代讀者,就像是懸崖前的警告標語:「李佛摩在此墜落,你真的想繼續往前走嗎?」,作為紙類回收應是本作最佳去處。
簡愛
讀者評分
4.0
|
2025/05/21
《簡愛》常被視為女性自我覺醒的經典之作,但它同時也是一扇觀察十九世紀英國的歷史之窗。Charlotte Brontë 筆下的簡愛,不僅是一位獨立堅定的女性,更是那個時代社會壓力下的個體縮影。透過她的視角,我們看見女性在寄宿學校中受壓抑的童年、在莊園中被愛與階級左右的命運,以及在親情與道德之間掙扎的靈魂。

宗教信仰貫穿整部作品,既是人物的行動依據,也是社會價值的主軸。簡愛的寄宿學校每天得朗誦經文數次;羅徹斯特明知已有婚姻在身,仍一度試圖說服簡愛接受宗教戒律上難以跨越的愛情;聖約翰則將傳教視為天命,甚至以上帝之名要求簡愛與他結婚。小說尾聲的讚美耶穌,更顯示信仰在當時人心中的分量,無論是自由的選擇還是壓力的枷鎖,都離不開上帝的影子。

小說的時代感透過生活細節一一展現:點蠟燭要剪燭芯、出門靠馬車、晚宴需敲鐘提醒賓客,甚至對精神疾病的理解也仍停留在迷信與恐懼的階段。這些元素讓讀者能具體想像當時人們的日常與限制,也讓簡愛的選擇與堅持更具說服力。她不只是逆風而行的女主角,更是時代規訓下試圖保有真實自我的人。

至於翻譯版本,我對能夠讀到貼近台灣語感的中譯古典小說始終心懷感謝,但本書譯筆雖稱得上佳作,卻略顯平淡,恐怕不足以支撐當代讀者穿越敘事節奏緩慢的六百頁。若以故事性與譯文品質來說,我個人會更推崇Elizabeth Gaskell 的《北與南》,同樣描繪十九世紀的英國社會,卻更具戲劇性與可讀性。

最後不得不提的一個細節,是作者幾次透過亞黛兒的出身對法國人貶抑歧視。這種用筆下角色投射國族情感的做法,或許反映了當時英法之間難以掩飾的競爭與隔閡,也讓人在閱讀之餘不禁莞爾,從這點來看,《簡愛》恰如其分地展現了古典文學作為文化心理與歷史記憶載體的價值。
展開
金融的世界史:泡沫經濟、戰爭與股市
讀者評分
4.0
|
2025/05/21
內容如副標所示,本作圍繞著泡沫、戰爭與股市三大主軸描繪金融史。由於這些題材已相當熟悉,加上對日本作者在小說以外題材的掌握一向存疑,並未考慮購買。返鄉時偶然翻到,降低預期後閱讀,倒意外地獲得了一些啟發。

印象最深的是中世紀宗教對利息的看法──「利息不是財富的產物,而是時間的產物。時間只屬於上帝,任何人都無權索取。」這段觀點讓我重新理解2021~2023年間土耳其總統艾爾段的貨幣政策。即使驚人的通膨幅度導致人民購買力大幅下滑,他卻因伊斯蘭信仰拒絕升息,這並不僅是政治頑固,而有其宗教邏輯背景。這也讓我驚覺,基督教與伊斯蘭其實有著更多共同源頭,那些彼此不休的爭戰與論戰,反倒顯得更荒謬與愚蠢。

全書也多次引用日本本土的研究與觀點,顯然有提升在地學術能見度的用意,但對非日本讀者來說,這樣的引用反而略顯權威性不足。關於戰爭與泡沫等日本經驗的敘述也未見新意,反倒是對布雷頓森林體系與尼克森衝擊的細節描寫較為出色,最後一章從隨機漫步理論到技術分析的發展史也頗具可讀性。

整體而言,這是一本略顯尷尬的作品:對入門者來說少了點故事性,對熟悉者來說又不夠深入。雖然多少打破了我對日本人撰寫專業非虛構作品的偏見,但也看得出其天花板尚在。而書中出現二三處明顯翻錯之處,可能是翻譯或校對環節的問題,倒不至於怪到原作者頭上,對金融史有興趣者仍可一讀。
撒哈拉歲月(三毛典藏新版)
讀者評分
4.5
|
2025/05/21
你願意為了理想中的生活,承受多少不確定與孤獨?《撒哈拉歲月》不是一本純粹的旅遊記錄,也不只是愛情與異域的幻想,而是三毛用一種近乎偏執的堅定,去實踐心中理想生活的書寫。她走進的是沙漠,但她真正探索的,是自己如何活著、如何愛、如何承擔生活裡的苦澀與荒謬。

與西班牙丈夫荷西共築沙漠之家,三毛的撒哈拉時光既浪漫又苦澀。她用質樸的筆觸描寫與當地人互動的趣事,也毫不避諱困難的生活條件:缺水、炎熱、文化差異、孤立感。在閱讀這些日常片段時,讀者或許會笑,或許會皺眉,但都無法忽視她一再重申的主張──這是她自己選擇的生活。

三毛的語氣中帶著天真與固執的混合,她不被文化、語言或傳統性別角色所限,她用行動證明,生活可以有無數種樣貌,最重要的是選擇一種貼近靈魂的方式去活。她從不裝作沙漠有多美好,而是在浪漫與現實之間,坦率地書寫它的滄桑與她對這選擇的喜愛。也正因此,這本書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異域風情的新鮮,更是一種勇敢面對選擇的誠實。

讀完《撒哈拉歲月》,或許會質疑她的選擇、驚嘆她的堅持,也可能只是輕輕放下書本,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樣貌。你願意為了理想中的生活,承受不確定與孤獨嗎?三毛願意,而且甘之如飴。
反市場:JG股市操作原理
讀者評分
3.5
|
2025/05/21
本書是JG分享他多年交易的心得與原則。不同於許多主流投資書籍強調基本面、成長故事或技術指標,JG提出的是一套極度反直覺的系統:市場的平均行為通常是錯的,因此必須逆向思考、逆向操作。

JG強調「暴賺」才是健康的股市態度。他認為市場不是穩定賺取小利的地方,而是應該等待極端機會,當機會來臨時,集中資金、果斷出手,一次性取得超額報酬。這種思維背後隱含著對市場不確定性與人性貪婪的深刻認識:既然市場大多數時間是混亂且錯誤的,那麼耐心等待,再用暴力的賺法收割,反而比每日小心翼翼追逐獲利更符合生存之道。

然而本書也有明顯的限制。首先,它高度依賴個人經驗,並沒有嚴謹的統計驗證;其次,JG本身是專職交易者,他的操盤模式未必適合一般散戶。更重要的是,這種成功故事本身就有強烈的倖存者偏差。他成功了,所以他的方法看起來正確,但在無數失敗者當中,我們永遠只聽到倖存者的聲音。

如果讀者抱持著學習「另一種思考市場的方法」的心情閱讀,本書確實可以帶來刺激;但若想依此制定自己完整的投資策略,則必須非常謹慎。相較之下,我仍然推薦真正的投資經典作為基礎,例如《漫步華爾街》《投資金律》《致富心態》或《Thinking, Fast and Slow》,這些書提供的是經得起時間與廣泛驗證的核心觀念,而不是個人英雄式的特例經驗。或許JG在書中提供最有價值的就是他的第一原則「股票市場就是賭」。
惡血:矽谷獨角獸的醫療騙局!深藏血液裡的祕密、謊言與金錢
讀者評分
4.5
|
2025/05/19
在充滿創新語言與創投金流的矽谷,本作紀錄的是一場精心包裝的騙局如何一步步建立,然後一步步崩潰。Theranos 這間公司原本宣稱能用一滴血完成數百項檢測,創辦人伊莉莎白・霍姆斯 (Elizabeth Holmes) 更被形塑為新一代的賈伯斯。但作者 John Carreyrou 抽絲剝繭地揭露:伊莉莎白迷人的願景全是謊言,她利用虛假的技術,在長期無法兌現承諾的情況下,仍持續從市場與政商高層騙取信任與資金。

書中精彩劇情有如驚悚小說,但卻是一場真實發生過的災難。Theranos 並非單憑一人作惡,而是靠一整套矽谷生態系的推波助瀾:媒體的吹捧、投資人的盲信、顧問與董事的放任,甚至連美國軍方都一度差點與其合作。這讓人不得不思考:創新的語言是否已成為掩蓋真相的煙幕?我們是否過於迷信那些自稱會改變世界的人?

書中最讓人驚愕的,不只是技術的荒謬與內部的混亂,當真相即將曝光時,Theranos 並沒有選擇收手或認錯,而是砸下鉅資聘請頂尖律師,對內部吹哨者與媒體進行法律威脅與恐嚇。這種以金權壓迫真相、試圖讓證據「噤聲」的行徑,不只是商業詐欺,更是一種道德敗壞,讓人讀來感到噁心不已。

《惡血》是一部精準犀利的商業調查報導,更是一束揭穿假象的聚光燈,暴露出創業圈對成功的迷信與對誠信的輕視。在這個講求「顛覆」、「快速擴張」與「說好故事」的年代,Theranos 的崩壞是一記警鐘:理想若無實際根基,願景終將變成煙霧,神話亦會崩塌,關鍵在於,我們是讓殘骸化為悼念過去的墓碑,還是打造未來更清醒世界的基石?
雪國(川端康成 諾貝爾獎作品集1)
讀者評分
4.5
|
2025/05/19
東京男子島村到新潟溫泉鄉旅行,與當地藝妓駒子展開一段若有似無的感情。兩人來自不同世界,一邊是疏離觀望的都市人,一邊是真情投注的地方女子。他們之間沒有繾綣難捨,也沒有明確結局,只有如雪般靜靜覆蓋的哀愁與距離。

川端康成的筆觸簡潔,卻能寫出極細膩的情感與風景。小說中的雪、山路、溫泉旅館、火車窗景,不只是背景,也是角色內心的延伸。島村像是在欣賞一幅畫或一段表演,駒子則像在表演中燃燒自己。讀著讀著,會意識到這不只是愛情故事,而是關於人生中那些無法真正觸碰的關係與時刻。

《雪國》帶著某種說不出的靜默壓力。它讓人了解到,很多感情並不是因為不夠深才無法走到最後,而是因為彼此注定站在不同的雪地上。讀完也會想找個時間,再讓新潟的雪靜靜地覆蓋在身上,好好體會那種美得讓人心碎的寂寞。
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
讀者評分
4.0
|
2025/05/18
許多被稱為天才的人,實際上只是比別人更早、更正確地開始訓練。本書作者之一 Anders Ericsson 是「一萬小時法則」背後最關鍵的研究者,他在書中強調:不是練得久就能成功,而是要「練得對」。書中提出「刻意練習」的概念,主張卓越來自針對弱點、不斷挑戰極限並接受即時回饋的訓練方式。

儘管「一萬小時法則」因《異數》一書而廣為流傳,Ericsson 本人卻直言這根本不是什麼法則,只是該書為了迎合大眾對單一因果關係的渴望而被過度簡化的概念。他指出,一萬小時既不保證成功,不同領域成為專家的時間需求也天差地遠。與其追逐數字,更重要的是理解背後的訓練品質與結構。

他認為能夠使用刻意練習方法的領域必須發展得相當成熟,佼佼者的表現水準和新人有極大差距,例如音樂演奏、芭蕾和其他舞蹈、西洋棋等等。同時必須有個老師提供可以幫助學生改善表現的練習活動,在乘以一定程度的時間後,就能達到某種技能水準。

本作提出一套長期、可複製、基於實證的進步系統,為教育、職場、甚至個人成長打開了新的思考空間。對想打破自我設限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全新的學習觀。與其仰望天才,不如設計一套能讓自己進步的練習機制,而真正重要的,不是練了多久,而是是否在進步的邊界上精準練習。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讀者評分
5.0
|
2025/05/18
《原子習慣》不是第一本談「建立好習慣、戒除壞習慣」的書,但它可能是最清楚、最好懂、最容易被實行的一本。James Clear 提出一個簡單卻強而有力的觀點:「1%微小的改變,如果持續進行,會產生指數級的成長」。書中的技巧從來不華麗,卻充滿「啊對欸」的實用智慧,比如他建議你不要設目標,而是設計系統;不要靠意志力,而是靠環境和觸發點。

本書的立論也極具可操作性,作者將行為改變拆解成四個法則:讓提示顯而易見、讓習慣有吸引力、讓行動輕而易舉、讓獎賞令人滿足。這不是空泛理論,而是可以馬上應用在生活中的原則。想養成閱讀習慣?把書放在枕邊;想減少滑手機?把通知關掉、把 App 埋進資料夾。你會發現,習慣的關鍵不是靠「多努力」,而是靠「少阻力」。

但本作也不是萬能神書,它對於根深蒂固的成癮問題或心理創傷型行為改變,著墨不深,畢竟這本書的設計是「輔助一般人優化日常生活」,而非提供深層行為矯治。它的成功來自於一種恰到好處的「理性勵志」語氣——讓你不會覺得自己失敗是「不夠堅強」,而是「沒有設計好」。

本作中譯本自 2019 年出版以來,不僅長年穩居排行榜前段班,還催生出一系列以「原子」為前綴的模仿書,儼然變成一種品牌、甚至是一種生活哲學的代名詞。能在泛勵志書籍一片紅海中長銷近六年,背後反映的不只是內容本身的可讀性,更是這本書成功觸及了現代人的某種焦慮與渴望。

《原子習慣》作為一本幫助普通人啟動「變好」機制的工具書,它不僅改變了個體,也改變了整個「改變」的說法與想像。它適合放在每個想要小幅但穩定自我提升的人的手中。如果你對人生有點不滿意,卻又不想大刀闊斧地革命,而願意從一個小習慣開始,James Clear 已幫你開門,就等你進入書中世界。
展開
一人創業:創業就是,做好一件你真正想做的事!
讀者評分
4.0
|
2025/05/17
創業夢人人有,但在真正開始之前,更多人面對的是各種「還沒開始就想放棄」的焦慮。坂本憲彦把創業初期最常見的六種不安完整攤開,這些內心的疑問每一個都很基本,但也是最容易讓人卡關的。他逐一拆雷,並佐以案例實證,希望這混合著操作手冊與心靈雞湯的解方能幫助讀者跨出那一步。

書中六大不安依序是:1)找不到生意點子、2)商業概念不明確、3)資金不足或無法籌募、4)擔心無法持續經營、5)收入不穩定、6)對自己的知識技術沒信心。作者透過案例分享與觀念梳理讓這些「模糊的不安」變成「可以處理的課題」。例如沒有生意點子,他建議想想小時候對什麼事情最熱衷、最著迷的事物,或者做起來得心應手的事情,甚至反向思考,寫出自己的弱點,因為有可能擁有相同弱點的人正需要你的幫助。對於資金焦慮,他提出各種借貸方法,甚至認為沒有資金也可以創業,兼職賺取運營資金也可以,打工的經驗對自身夢想也會有幫助的。

這本書最大價值是讓你理解「原來這些焦慮是正常的」,甚至是每個創業者的必經路。坂本不只提出解法,也用實例告訴你:「這樣開始就夠了」。與其說是創業指南,它更像是創業心理輔導書,幫你把內心那個一直在說「不行啦」的小聲音,稍微調小一點音量。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專門寫給「想做卻不敢動的創業初心者」看的書。如果你早就訂好公司名、找好會計師,那它可能太溫和了。但如果你還在每天通勤時偷偷想著「我是不是可以創業」,那這本書可以幫你從幻想跨出半步,踏上實踐的起點。創業不是天生的冒險,而是逐步拆解焦慮之後的理性選擇。
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英國BBC調查記者揭露!他們怎麼創造了問題,然後把答案賣給我們
讀者評分
5.0
|
2025/05/14
本作不是爆料哪位權貴暗中操控世界,而是揭露一種更令人不安的現實:世界上看似「正常」的制度,其實早已在會議室裡被悄悄「談好」。Jacques Peretti 帶我們穿梭在主權基金、跨國企業、政府與顧問之間,追蹤那些不見得違法,卻深刻改寫規則的交易與協議。

他指出 BMI 並非醫學標準,而是保險公司為了讓原本不胖的人顯胖,胖的人更胖,以此提高費率而發明的工具。美國富人吃的藥是墨西哥裔窮人的兩倍,但未必真的需要。實際上是醫院與藥廠共同設計把藥變成口香糖,讓健康的人每天吃,就像降血脂藥。

同樣的邏輯也藏在我們口袋裡,現代手機產業利用「計劃性不滿」操作升級:舊手機不會突然壞掉,但總在新功能出現時慢一點、卡一點,同時讓你誤以為「升級」就代表「進步」,勾引你腦中的多巴胺。這種雙重控制助推Apple成為全球市值第一個公司。

書中也談到中國在天安門事件後轉向「經濟發展優先」的戰略,如何在國際資本與製造鏈重組的配合下迅速崛起。與此同時,美國一座座曾經蓬勃的工業小鎮走向衰敗,而這些被拋下的社群,幾十年後成為川普崛起的核心民意基礎。「中國奪走了我們的製造業」,其實是一場早在全球化初期就完成的交易,只是當年美國人並不覺得這是個問題。

這個世界的樣子,從來不是自然長出來的,而是被一連串結盟、妥協與取捨談出來的結果。我們沒參與其中,但無一倖免。那些決定手機怎麼設計、藥怎麼定價、產業怎麼轉移、國力如何傾斜的交易,從來不會經過選票或公聽會。它們發生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卻具體形塑了你今天的選擇、薪水、健康、焦慮,甚至你的政治傾向。你以為自己的人生是自由選擇的結果,但在讀完這本書後,你可能會開始懷疑:你選擇的,其實是某場談判後留下的選項。
找個理由來退休:夏韻芬富樂中年學
讀者評分
4.0
|
2025/05/12
會買這本書,是因為幾年前疫情肆虐時就起心動念要退休。除了對工作的厭倦,更是想看看能不能用另一種方式過日子。一開始吸引我的是書名,但真正留下來的,是夏韻芬對中年人生誠實又不煽情的整理方式。書中除了理財規劃,更多的是一種有意識過中年、走向人生下半場的生活哲學。她用輕鬆卻直白的語氣,談自己的轉變歷程,也分享了無數選擇與迷惘。退休不只是離開職場,更是一種主動重整人生的契機。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提醒退休後的日常花費其實可能比上班時還高。這點乍聽反直覺,實則非常貼近現實——工作時許多時間早已被排滿,一旦退休,生活的空白必須自己填滿,通常不外是學習、旅遊、社交等實際的支出。這不只是一個財務提醒,更是對「時間如何被活用」的探問。

書中也提到幾個重要的建議:提早找幾個學習榜樣,以此富足完全掌控的時間,也讓自己不至於在轉換時手足無措;過去是養兒防老,現在是養老防兒,要把老本顧好,防止兒女來借錢;甚至連寫好遺囑這件事,也被她溫柔地說出口。

這本書沒有什麼驚天大祕密,也不會幫你精算「幾歲可以退休不用吃土」,但對我這個早早開始盤算怎麼退場的人來說,它還蠻實用的,就像是中年生活的備忘錄,偶爾認真,偶爾戳中笑點,最重要的是提醒我:退休不是要「放空人生」,而是要開始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幹嘛。畢竟人沒了老闆,還是得對自己負責。
祕密結晶(本屋大賞《博士熱愛的算式》作者小川洋子最震懾人心之作.《紐約時報》年度百大名作)
讀者評分
4.5
|
2025/05/12
小川洋子的《密やかな結晶》描繪了一座島嶼與其居民,在一種詭異法則下緩慢遺忘各種事物的世界:從鳥與香水、日曆與糖果,甚至是小說,一切都悄悄被「消滅」,彷彿記憶本身正被有系統地抹除。主角是一位女作家,面對這個日漸凍結的世界,她繼續寫作與記錄,並與編輯及「老爹」一同維繫那逐漸稀薄的人性與連結。

整本書瀰漫著一種「平靜的恐懼」:不是激烈的暴力或災難,而是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剝奪與習慣性的接受。同時小川的筆法極其溫柔透明,描寫中的風景與細節往往令人聯想到新海誠動畫裡的鄉下午後–––陽光穿過窗簾,河岸風輕輕吹過,萬物都被溫柔包裹。這種美感反差,讓人更感不安:原來世界的崩壞,也可以如此寂然無聲。

更讓人驚訝的是,這樣一部讓人聯想到《1984》與《華氏451度》的作品,竟然出自一位日本作家之手。日本文學在我的印象中,多半以日常、情緒與人際為主,很少這麼直指記憶、語言與權力間的關係。但小川用極其內省與含蓄的手法,寫出了一則深具政治隱喻與文化焦慮的寓言。她證明了即便不靠劇烈對抗與高聲宣示,文字依然可以安靜卻堅定地挑戰世界。

《密やかな結晶》像詩,也像一場漫長夢境。它不只是一本「美麗的」小說,更是一則在靜默中展現尖銳的寓言。它擁有像新海誠畫面般的光影質感,卻講述著關於消失、遺忘與語言禁錮的沉重命題。這樣的對比,也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The Undead Fox of Deadwood Forest
讀者評分
4.5
|
2025/05/11
在這本由 Aubrey Hartman 所創作的故事中,死亡並不是終點,而是一段尋找意義與連結的旅程。表面上,它是一本描寫森林動物與靈界穿梭者的童話故事,但隨著劇情深入,逐漸揭示出更深層的情感與哲思:悲傷如何與我們同行,而愛與希望又如何悄悄在冷酷的命運縫隙中綻放。

主角作為靈界的引渡者,在看似死寂無聲的 Deadwood 森林裡,內心卻逐漸泛起波瀾。故事從對死亡的無解與恐懼開始,隨著每一個靈魂的送別與理解,主角慢慢學會擁抱那些失落與遺憾,也看見了生命尚存的溫度。這不只是一場面對死亡的旅程,更是一場學會活著、學會愛的冒險。

除了面對死亡與情感的流轉,本書同時也觸及了「歸屬感」的主題。主角在幽靜的死林中既是旅人也是守護者,身為一個「不完全屬於兩個世界」的存在,他不僅在引渡他人,更在摸索自己的位置與意義。這份對於歸屬的追尋,讓我聯想到一本繪本 「Goliath: The Boy Who Was Different」(by Ximo Abadía)兩本書都以奇幻形式,包裹著極真實的生命經驗。無論是死林中的靈魂引渡者,或是城市中的孤獨男孩,他們都面對「我和別人不一樣」這件事所帶來的排斥與寂寞,也都在旅途中發現:原來不同不等於缺陷,孤單不必然永遠。他們都在學習如何將悲傷與不被理解的痛苦,慢慢轉化為愛、為連結、為重新看待自己的方式。

Hartman 在敘事上極具巧思,看似循規蹈矩的童話架構中藏有數個意想不到的轉折,既幽微又震撼。正如書中所隱喻的:「生命的空間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大。」悲傷或許不會完全消失,但它會和喜悅、記憶與愛一同構築我們的存在。書中不過度美化悲傷,而是在幽靜與神秘之中,輕聲說出:你並不孤單。那些離開我們的,某種形式上,也仍然與我們共在;而那些與眾不同的靈魂,也終將找到自己的位置與歸屬。
展開
疫後大未來:誰是大贏家?全球五十大最佳商學院教授蓋洛威剖析全新商業環境下的挑戰及商機
讀者評分
3.0
|
2025/05/10
Scott Galloway 的《疫後大未來》原文出版於 2020 年底,正值全球對疫情未來走向充滿焦慮與不安之時。書名聳動、切中時勢,似乎要提供讀者一張走出危機的地圖,實則內容多聚焦於疫情前早已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如科技巨頭壟斷、教育不平等、貧富差距擴大與政治兩極化。疫情只是催化劑,卻被擺在最顯眼的位置,為全書披上一層「看似關鍵時刻觀察」的包裝。

Galloway 在書中對美國高等教育體制的批評極其辛辣,指出它早已演變成一套服務菁英、排除大多數人的種姓制度。而經濟上的「新種姓制度」更加明顯,你未來的收入其實跟你父母的收入高度相關。此外,對大企業(特別是亞馬遜、Google、Apple)的分析雖一針見血,但這些觀點對於長期關注科技與社會議題的讀者來說並不陌生。書中有些部分甚至給人一種演講稿式的重複與概括感,未能真正提出「危機中誕生的嶄新洞見」。

但這並不表示本作毫無價值。作為一本快速回應時局的評論集,它仍提供了一種理解當下世界運作邏輯的清晰語言,尤其適合剛開始關注數位經濟與社會不平等的讀者。但對於期望從中讀出疫情後世界新常態者而言,它可能更像是一場穿著新外衣的舊演講,一本以「疫後」之名搶佔疫情話題風口的出版操作。
奇怪ㄋㄟ-台灣:一個日本女生眼中的台灣
讀者評分
4.0
|
2025/05/10
一本以外國人視角記錄台灣日常的輕鬆隨筆,旅居台灣的日本女子​​青木由香以親切、誠懇又帶點吐槽感的語氣,觀察台灣人習以為常的各種行為:可以用來跳舞的垃圾車樂曲、唱KTV的習慣、從日本AV影片學日文……讀來令人會心一笑,同時也產生一種「原來我們在別人眼裡是這樣啊」的文化自覺。

雖然本書出版於 2005 年,有些針對台灣社會的描述在二十年後或許已有些變化,但書中所述的大部分觀察在今日仍可見痕跡。例如早晨在公園發出「氣」的年長者們、大同電鍋與常用的紅白塑膠袋。更有意思的是,透過作者對台灣的觀察,我們也能間接更了解日本人。她的驚訝與不解,往往也透露出日本文化中的某種默契與壓抑,讀者可以在兩種文化的對比中,找到更多「原來如此」的時刻。

此外,本書以中日對照方式呈現,不只方便兩國讀者對照學習語言,更強化了其文化交流的價值。在一片觀光指南與餐廳名單為主的書市中,本作以生活感取勝,誠實又溫柔,是少見能讓台灣讀者「被觀看」而不感到不舒服,甚至覺得可愛、合理、幽默的一本書。
魔球:逆境中致勝的智慧【經典新版】
讀者評分
4.5
|
2025/05/10
本作是 Michael Lewis 在《大賣空》之前的最廣為人知的成名之作。書中 Michael Lewis 不僅講述了一段棒球史上的革新,更藉由奧克蘭運動家隊總經理比利・比恩的真實故事,揭開專業體系中長年被忽略的非理性與偏見,並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呈現了一場「數據革命」如何動搖職業美國大聯盟根深蒂固的傳統思維。

在資金無法匹敵洋基/道奇等豪門球隊的困境下,為了達成比賽最重要的目標:「贏球」,比恩挑戰球探界長期依賴的直覺判斷與主觀經驗,嘗試另闢蹊徑採用以賽伯計量學為核心的數據分析方法來選才。那些只因身材不出眾或打擊姿勢不夠漂亮而被傳統體系低估甚至忽視,但在上壘率/解決打者的數據上呈現驚人數字的球員,比恩以極低的價格搜羅並組成一支在例行賽打出過百勝場的超級強隊,狠狠搧了所有對手與球評一個耳光。

如今距本作出版已逾二十年,賽伯計量學已從邊緣理念變成大聯盟的主流共識與基本配備。當年比恩被視為異端、顛覆傳統棒球智慧的叛徒,但如今幾乎每支大聯盟球隊都有自己的數據分析部門,有的甚至聘請數學家、統計學博士、資料工程師來支援球探與教練團。 更進一步說,當每支球隊都在分析wOBA、WAR、BABIP和Statcast數據時,原本由數據帶來的市場套利空間也隨之縮小。現在的比拼不再是「要不要相信數據」,而是「誰的數據模型更先進、誰的解讀與應用能力更高階」。

比恩的顛覆性思維雖然不再「稀有」,但本作仍是一則恆久有效的寓言:當你身處一場不公平的遊戲,真正的勝利來自於敢於質疑「大家都這麼做」的勇氣與洞察。也因此,《魔球》超越了運動書籍的範疇,成為一部關於體制、資源分配與創新思維的現代經典。改變世界往往不始於資源充足者的自信,而來自被低估者的決心與方法。即使那場革命已成歷史,本作的價值仍在於提出那個永遠值得追問的問題:在現行規則無法帶你取勝時,你敢不敢重新發明遊戲?

延伸閱讀
《聰明看棒球》by Keith Law
《K家兄弟》by David James Duncan
展開
行為:人類最好和最糟行為背後的生物學(全新修訂本,全一冊)
讀者評分
5.0
|
2025/05/07
你做出一個決定,產生一個行為,是出於自由意志,還是千層結構的神經化學與社會經驗早已替你選擇好?在這本超過七百頁的巨作中,神經生物學家 Robert Sapolsky 挑戰我們對「人性」的直覺理解,從一秒鐘前的大腦放電,倒推至演化史中的基因選擇,用生物學解釋人類「最好」與「最壞」的行為。

本書的內容與架構都極為豐富,份量足以構成一門大學三學分的課程。Sapolsky 的寫作方式有如逆向解剖手術:從「當下行為發生的那一秒」開始,逐層拆解到幾秒前的神經反應、幾小時前的荷爾蒙變化、成長經驗、文化影響,最終連演化史都不放過。在層層解構中,他不只解釋「人為何如此行動」,更讓人意識到:「理解」雖不能為惡行辯護,但它是預防未來悲劇的第一步。

其中對「我群」與「他群」的討論,格外令人不安。原來只需一些簡單的暗示,人類就能迅速做出群體歸類,進而對「非我族類」產生戒備、輕視甚至仇恨。而這些反應,不僅是文化教養的結果,更深植於大腦與荷爾蒙的機制之中。書中也指出,隱喻的使用——當我們將敵人比喻為蟑螂、病毒或野獸——會啟動人腦中與殺戮相關的區域,讓人更容易對「非人化」的對象進行暴力行為。

書中最具挑戰性的主張,莫過於 Sapolsky 對「自由意志」的否定。在他看來,人類的行動不過是生物機制、社會背景與演化過程的總和。自由意志只是一種我們暫時難以放下的幻覺。這對當代人而言可能難以接受的,我們習慣將善惡歸因於選擇,將責任與榮譽綁在個人意志上。但 Sapolsky 並不因此主張道德廢棄,他反而認為,唯有理解我們為何會做出某些行為,我們才可能打造出更具同理、預防性與系統性的制度。

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在鬆動我們對人性、道德與自我的想像。它帶領讀者站在生物學的高度去看待人類,而不是僅僅依賴道德譴責與法庭語言來思考行為的對錯。這樣的視角或許冷酷,但卻無比真實又充滿希望,因為它暗示著,只要我們願意理解,願意調整環境、制度與教育,我們仍有機會減少傷害、擴大共感。

或許我們還未準備好全面接受沒有自由意志的未來,但 Sapolsky 已經為這樣的時代預留下深刻的知識與倫理基礎。他並不強迫我們接受一個冷冰冰的決定論世界,而是邀請我們在理解與改變之間,找到更誠實也更有效的位置。這絕對是一本你會讀得很慢,不時停下思考的書,但正是這樣的閱讀,才可能改變你看待自己與對待他人的方式。
展開
52赫茲的鯨魚們
讀者評分
4.5
|
2025/05/06
「52赫茲的鯨魚」是世上最孤單的生物,因為牠的歌聲頻率太特別,其他鯨魚都聽不見。在町田苑香筆下,這個象徵孤獨的意象不只是自然生物的孤獨嘆歌,更是人類社會裡無聲求援的隱喻。小說以沉靜卻深刻的筆調描繪那些在人群中被忽視、被傷害、無法訴說的靈魂。每一個角色都像是發出52赫茲聲音的鯨魚,希望有人,哪怕只有一個人,能聽懂他們的訊號。

故事主角「貴瑚」帶著創傷逃離都市,搬進海邊的老屋,卻意外與一個幾乎不說話的男孩產生連結。這段人與人之間彼此理解的過程緩慢而艱難,卻也溫柔有力。町田苑香用細膩的筆觸描寫創傷後的重建,讓讀者在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與角色產生共鳴。小說裡的痛,不是大聲喊出來的劇痛,而是藏在日常細節裡的悶痛,是傷口被包紮太久後開始長出瘀痕的那種痛。

讀《52赫茲的鯨魚們》的過程,讓人不禁想起凪良汐的《流浪的月》。兩部作品皆以精微動人的筆法描寫社會邊緣人的深刻創傷:破碎的原生家庭、扭曲的愛情關係(都有家暴且控制欲強的男朋友)。東京被描繪為壓迫與創傷的根源之地,令人無法呼吸,而九州則像是能療癒心靈的溫柔海岸。甚至同樣以吃冰淇淋來代表短暫獲得喘息與平靜的時刻。角色的那些創傷都以平緩近乎沉靜的語調呈現出來,卻更讓人感受到潛藏其中的尖銳與疼痛。

如同52赫茲的鯨魚發出無人能聽見的聲音,本書的角色也像是在黑夜中不斷發出求援的訊號。讀者就像那個偶然聽見聲音的人,透過文字與他們共振,與他們一同回望過去、擁抱創傷。即便人生的某些傷口無法癒合,只要有一個人願意傾聽,就足以照亮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