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7
user-img
書宙中的原子

234則書評

234本書評分

25位追蹤者

266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234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52赫茲的鯨魚們
讀者評分
4.5
|
2025/05/06
「52赫茲的鯨魚」是世上最孤單的生物,因為牠的歌聲頻率太特別,其他鯨魚都聽不見。在町田苑香筆下,這個象徵孤獨的意象不只是自然生物的孤獨嘆歌,更是人類社會裡無聲求援的隱喻。小說以沉靜卻深刻的筆調描繪那些在人群中被忽視、被傷害、無法訴說的靈魂。每一個角色都像是發出52赫茲聲音的鯨魚,希望有人,哪怕只有一個人,能聽懂他們的訊號。

故事主角「貴瑚」帶著創傷逃離都市,搬進海邊的老屋,卻意外與一個幾乎不說話的男孩產生連結。這段人與人之間彼此理解的過程緩慢而艱難,卻也溫柔有力。町田苑香用細膩的筆觸描寫創傷後的重建,讓讀者在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與角色產生共鳴。小說裡的痛,不是大聲喊出來的劇痛,而是藏在日常細節裡的悶痛,是傷口被包紮太久後開始長出瘀痕的那種痛。

讀《52赫茲的鯨魚們》的過程,讓人不禁想起凪良汐的《流浪的月》。兩部作品皆以精微動人的筆法描寫社會邊緣人的深刻創傷:破碎的原生家庭、扭曲的愛情關係(都有家暴且控制欲強的男朋友)。東京被描繪為壓迫與創傷的根源之地,令人無法呼吸,而九州則像是能療癒心靈的溫柔海岸。甚至同樣以吃冰淇淋來代表短暫獲得喘息與平靜的時刻。角色的那些創傷都以平緩近乎沉靜的語調呈現出來,卻更讓人感受到潛藏其中的尖銳與疼痛。

如同52赫茲的鯨魚發出無人能聽見的聲音,本書的角色也像是在黑夜中不斷發出求援的訊號。讀者就像那個偶然聽見聲音的人,透過文字與他們共振,與他們一同回望過去、擁抱創傷。即便人生的某些傷口無法癒合,只要有一個人願意傾聽,就足以照亮黑暗。
52ヘルツのクジラたち
讀者評分
4.5
|
2025/05/06
「52ヘルツのクジラ」是世上最孤單的生物,因為牠的歌聲頻率太特別,其他鯨魚都聽不見。在町田そのこ筆下,這個象徵孤獨的意象不只是自然生物的孤獨嘆歌,更是人類社會裡無聲求援的隱喻。小說以沉靜卻深刻的筆調描繪那些在人群中被忽視、被傷害、無法訴說的靈魂。每一個角色都像是發出52赫茲聲音的鯨魚,希望有人,哪怕只有一個人,能聽懂他們的訊號。

故事主角「貴瑚」帶著創傷逃離都市,搬進海邊的老屋,卻意外與一個幾乎不說話的男孩產生連結。這段人與人之間彼此理解的過程緩慢而艱難,卻也溫柔有力。町田そのこ用細膩的筆觸描寫創傷後的重建,讓讀者在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與角色產生共鳴。小說裡的痛,不是大聲喊出來的劇痛,而是藏在日常細節裡的悶痛,是傷口被包紮太久後開始長出瘀痕的那種痛。

讀《52ヘルツのクジラたち》的過程,讓人不禁想起凪良汐的《流浪の月》。兩部作品皆以精微動人的筆法描寫社會邊緣人的深刻創傷:破碎的原生家庭、扭曲的愛情關係(都有家暴且控制欲強的男朋友)。東京被描繪為壓迫與創傷的根源之地,令人無法呼吸,而九州則像是能療癒心靈的溫柔海岸。甚至同樣以吃冰淇淋來代表短暫獲得喘息與平靜的時刻。角色的那些創傷都以平緩近乎沉靜的語調呈現出來,卻更讓人感受到潛藏其中的尖銳與疼痛。

如同52赫茲的鯨魚發出無人能聽見的聲音,本書的角色也像是在黑夜中不斷發出求援的訊號。讀者就像那個偶然聽見聲音的人,透過文字與他們共振,與他們一同回望過去、擁抱創傷。即便人生的某些傷口無法癒合,只要有一個人願意傾聽,就足以照亮黑暗。
哥教的不是歷史,是人性:呂捷親授,如何做一隻成功的魯蛇
讀者評分
4.0
|
2025/05/04
對不熟悉歷史的人而言,很容易認為歷史只是年代與戰爭的排列組合,或是豐功偉業的人物誌。呂捷則認為歷史是人性編織成的自白書,是可供現代人借鑑的絕佳範本。本作是他多年在教室、演講與人生現場中,對人性、選擇、價值與台灣社會所累積下的深刻觀察。

書中呂捷不改他一貫犀利的語言與幽默的態度,將課本裡那些你以為枯燥無趣的歷史事件,變成一場場充滿人性辯證的討論。他講韓信,就說他是魯蛇鼻祖;講蘇格拉底,又說他是酸民始祖。他要我們看到:歷史上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原本都只是眾人眼中的輸家,而輸家並不是一輩子揮之不去的烙印,只是你願意用心就能洗刷的塵埃。

書中還有呂捷自己個人的魯蛇故事,非常接地氣地使用許多台語俚語。有時他的語氣近乎挑釁,例如「pH幾近於零的網路世代」但這正是呂捷的風格。他不掩飾自己的立場與情緒,反而讓人感受到:原來老師也可以有血有肉,有脾氣有判斷。他要我們相信,歷史的價值,不在於被記住,而在於能改變人。

如果你喜歡呂捷的風格,也可以去看他的Youtube頻道,有更多關於歷史故事與新聞事件結合的幽默影片。
廣告人手記(2014增修版)
讀者評分
4.5
|
2025/05/04
初版由時報出版於1997年,2013年改由大辣發行增修版。表面上,這是一本關於廣告業的圖文漫畫筆記,書名也確實這麼寫。但翻開書頁後,你會發現作者小莊筆下真正描繪的,不只是廣告圈的笑與淚,而是一段段你我都曾經歷、也可能正經歷的人生片段。

書中的簡短篇章,從職場日常寫到家庭瑣事,從第一次拍內衣廣畫到維也納之秋,從「媽媽的一天」的疲憊與溫柔,到「雜草」那篇對頭髮與追求女性的自嘲與體悟,還有以狗為主角的生活寓言。這些故事跨越了專業與私人,讓人笑過之後,有一絲微微的鼻酸。

小莊的筆觸樸實,線條簡單卻情緒飽滿。他使用剛剛好的力道,讓一個個小場景能在心裡留下共鳴。這不是一本只有廣告人才看得懂的書,相反地,它反而用創意人的眼睛,把「活著」這件事拆解得更幽默、更溫柔,也更誠實。看完之後你或許會靜靜闔上書,心裡說一聲:我不孤獨。
烏合之眾:為什麼「我們」會變得瘋狂、盲目、衝動?讓你看透群眾心理的第一書
讀者評分
4.5
|
2025/05/01
當代群眾心理學的濫觴之書,由法國社會心理學家 Gustave Le Bon 於1895年出版,儘管時代久遠,書中對於群體行為的深刻洞察,至今仍能見於政治動員、媒體操控與社群網絡的操作手法之中。

Le Bon 的核心主張是:個人在群體中會失去理性與判斷力,轉而服從一種集體潛意識的驅使。他認為群眾是「本能衝動的奴隸」,而領袖的影響力來自他們喚起群眾情緒的能力──無論是恐懼、憤怒還是愛國熱情。這種觀點與現代對於假新聞、網路極化與意識形態傳播的焦慮不謀而合,使得本書儘管帶有19世紀的語境與偏見,依然值得當代
讀者審慎對待。

然而 Le Bon 的寫作風格頗為武斷,論述也缺乏現代社會科學所講求的實證基礎。他常以「群眾愚昧」「缺乏理性」等貶義詞描述集體行為,這使得本作不僅是一本社會心理的經典,更是一面照見作者身處時代的菁英主義與社會觀念的鏡子。今天的讀者閱讀此書時,應抱持歷史距離與批判視角。
本書影響深遠,包括希特勒與墨索里尼都曾引用 Le Bon 的理論來進行群眾操控,因此它也常被視為極權政體的心理學工具。但它同時也提醒我們:理解群眾不是為了控制群眾,而是為了避免被群眾情緒淹沒,保有個人判斷的空間。

如果你對群體行為、群眾運動,甚至是現代民主與極權的心理基礎有興趣,本作年代久遠卻不顯過時。想想動輒數萬人的示威遊行,想想社群媒體鋪天蓋地的多方論述,當你身處之中,還能保有理智,明辨自我嗎?
撒哈拉歲月【三毛逝世30週年紀念版】
讀者評分
4.5
|
2025/04/29
你願意為了理想中的生活,承受多少不確定與孤獨?《撒哈拉歲月》不是一本純粹的旅遊記錄,也不只是愛情與異域的幻想,而是三毛用一種近乎偏執的堅定,去實踐心中理想生活的書寫。她走進的是沙漠,但她真正探索的,是自己如何活著、如何愛、如何承擔生活裡的苦澀與荒謬。

與西班牙丈夫荷西共築沙漠之家,三毛的撒哈拉時光既浪漫又苦澀。她用質樸的筆觸描寫與當地人互動的趣事,也毫不避諱困難的生活條件:缺水、炎熱、文化差異、孤立感。在閱讀這些日常片段時,讀者或許會笑,或許會皺眉,但都無法忽視她一再重申的主張──這是她自己選擇的生活。

三毛的語氣中帶著天真與固執的混合,她不被文化、語言或傳統性別角色所限,她用行動證明,生活可以有無數種樣貌,最重要的是選擇一種貼近靈魂的方式去活。她從不裝作沙漠有多美好,而是在浪漫與現實之間,坦率地書寫它的滄桑與她對這選擇的喜愛。也正因此,這本書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異域風情的新鮮,更是一種勇敢面對選擇的誠實。

讀完《撒哈拉歲月》,或許會質疑她的選擇、驚嘆她的堅持,也可能只是輕輕放下書本,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樣貌。你願意為了理想中的生活,承受不確定與孤獨嗎?三毛願意,而且甘之如飴。
反市場:JG股市操作原理
讀者評分
3.5
|
2025/04/29
本書是JG分享他多年交易的心得與原則。不同於許多主流投資書籍強調基本面、成長故事或技術指標,JG提出的是一套極度反直覺的系統:市場的平均行為通常是錯的,因此必須逆向思考、逆向操作。

JG強調「暴賺」才是健康的股市態度。他認為市場不是穩定賺取小利的地方,而是應該等待極端機會,當機會來臨時,集中資金、果斷出手,一次性取得超額報酬。這種思維背後隱含著對市場不確定性與人性貪婪的深刻認識:既然市場大多數時間是混亂且錯誤的,那麼耐心等待,再用暴力的賺法收割,反而比每日小心翼翼追逐獲利更符合生存之道。

然而本書也有明顯的限制。首先,它高度依賴個人經驗,並沒有嚴謹的統計驗證;其次,JG本身是專職交易者,他的操盤模式未必適合一般散戶。更重要的是,這種成功故事本身就有強烈的倖存者偏差。他成功了,所以他的方法看起來正確,但在無數失敗者當中,我們永遠只聽到倖存者的聲音。

如果讀者抱持著學習「另一種思考市場的方法」的心情閱讀,本書確實可以帶來刺激;但若想依此制定自己完整的投資策略,則必須非常謹慎。相較之下,我仍然推薦真正的投資經典作為基礎,例如《漫步華爾街》《投資金律》《致富心態》或《Thinking, Fast and Slow》,這些書提供的是經得起時間與廣泛驗證的核心觀念,而不是個人英雄式的特例經驗。或許JG在書中提供最有價值的就是他的第一原則「股票市場就是賭」。
動物農莊(暢銷改版)
讀者評分
4.5
|
2025/04/28
若說《一九八四》是極權主義的未來寓言,那麼《動物農莊》則是對極權主義的起源與墮落過程的犀利縮影。喬治・歐威爾以簡單直接的語言、明喻清晰的角色,打造了一場看似天真卻殘酷的動物革命。這是一本讀來輕巧,餘味卻沉重的「童話」。

故事從一場豬領導的革命開始,農場動物推翻了人類主人,建立一個理想的平等社會。然而隨著故事發展,一隻名為「拿破崙」的豬與其同類逐步集權,最終成為比人類更為冷酷的剝削者。原本「所有動物一律平等」的信條,也被悄悄加上了「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加平等」的尾巴。

這部作品最常被解讀為對蘇聯共產主義背叛理想的批判,特別是對史達林主義的猛烈諷刺。每個角色都可對應現實人物或集體:如老少校代表馬克思或列寧,拿破崙即史達林,雪球對應托洛斯基,而那些勤奮卻盲從的動物,正是歷史中千千萬萬的「服從者」。

但今日讀之,《動物農莊》的諷刺並未過時。在許多政治體系中,我們仍可見到類似的語言操弄與權力堆疊。它讓人意識到:即使革命起於理想,若缺乏監督與清醒的人民,權力便會以新的面貌重新壓迫眾生。

歐威爾將這本書稱為「童話」,或許是為了讓它看起來無害,進而跨越審查制度。但真正令人膽寒的,是這部「童話」在世界各地重複上演——只要權力未被制衡,只要語言能被操控,歷史便會再次騙過我們。
一九八四
讀者評分
5.0
|
2025/04/27
我真正開始關注《一九八四》這本書,是從一次新聞事件開始。2018年,中國政府去函聯合航空與美國航空,聲稱他們違反中國法律與美國的「一中政策」,要求將網站上的「台灣」標註為「中國台灣」。當時,美國政府公開批評中國此舉是「歐威爾式胡言亂語」(Orwellian nonsense)。那時我並未多想,只覺得以外交詞彙而言這個批評頗為直接,但後來漸漸發現「喬治.歐威爾」這個名字,竟反覆出現在各種書中:不論是歷史、財經、還是地緣政治,作者們總會提及他。

也因此,我開始認真去讀《一九八四》,一本在1949年出版、也是喬治.歐威爾生前最後的作品。小說描寫一個監控無所不在的極權國度,大洋國,統治者不僅控制言行,更試圖消滅人類的思想自由。他們發明了一種語言叫「新語」,透過創造新詞與刪減舊詞,最終讓語言只剩下符合黨意的概念與結構。沒有語彙,就沒有思想,這正是「語言即思想」的極端版本。

閱讀過程令人窒息,也令人驚愕於其中的許多設定竟如此貼近現實:電屏無所不在,公民的一舉一動隨時受到監視;歷史不斷被修改,以符合當前政權的敘事;語言與真相遭到扭曲,人民最終喪失了分辨謊言與現實的能力。小說中的「雙重思考」「思想犯罪」「真理部」等名詞,彷彿已逐步滲透進我們今日的語言與政治邏輯。

所謂「歐威爾式胡言亂語」,指的就是這種扭曲語言、顛倒是非的政治話術;而「歐威爾主義」的代稱,也正是對極權主義的批判。當你發現這些詞早已穿透小說,成為現實中不可忽視的現象時,你才會明白《一九八四》為何至今仍如此重要。它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本活在當代世界中的預言錄。
東京人(台灣首次出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畢生最長篇巨作)
讀者評分
4.5
|
2025/04/26
一部節奏緩慢、氣氛低迴的小說,描繪戰後東京的生活片段與人物之間含蓄難明的情感關係。這本書不像《雪國》那樣強烈地以自然意象與男女情愛為主軸,而是轉向一種更內向、更都市的情感描寫,彷彿用安靜的鏡頭,紀錄著人們日常裡的孤獨與微妙距離。

我在閱讀這部小說的過程中,曾因為節奏太過緩慢而中斷了三個月。當時對書中角色的沉默與壓抑感到無法投入,也無法抓住閱讀的節奏。但有趣的是,三個月後的某個午後,我無意間又翻開書頁,那種遲緩與疏離,反而正好與我當時的心境貼合,讓我能靜下來,把整本書讀完。

這樣的體驗也讓我意識到,《東京人》是一本需要「相遇時機」的小說。它不像一般小說那樣追求高潮或劇情推進,而是讓角色彼此繞行、擦肩、停滯,然後悄悄淡出。我們讀的不只是故事,而是一種存在的狀態——那些在都市裡默默生活的人,怎麼在無言與失落中彼此錯過。

如果你讀過《雪國》,喜歡川端康成那種冷靜又哀傷的筆觸,也許你會願意給《東京人》一點時間與耐心。它不適合匆匆翻閱,而是適合慢慢咀嚼,在你與它的步調對上的某個日子裡,悄悄滲入心底。
大賣空:祕密布局,等待時機
讀者評分
4.5
|
2025/04/25
當我們回顧2008年金融海嘯,幾乎沒有人會否認它是當代資本主義最戲劇性的崩潰時刻之一。而本作不只是對這場風暴的記錄,它更像是一場精準而犀利的剖析,讓我們看清金融世界的虛妄與人性的荒謬。

Michael Lewis 以他一貫的敘事功力,將一場抽象而複雜的金融災難,轉化為一部節奏明快、角色鮮明、情節緊湊的紀實小說。我們跟著 Michael Burry 等少數幾位看穿泡沫本質的「異類」進入華爾街看似神聖不可侵犯的結構中,一層層撥開它的黑箱與詭辯。這些人有點怪異、甚至反社會,但正是他們的不合群,使他們得以跳脫集體思維,看出即將崩壞的系統。

書中最令人震撼的,不僅是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BS)、信用違約交換(CDS)等複雜金融工具如何被用來掩蓋風險、製造幻象,更在於整個金融體系如何因為貪婪與自欺而自我毀滅。而那些應該負責的機構、評等公司、監管單位、媒體,幾乎全都缺席,只留下幾個「賭它會垮」的少數派,孤獨地見證與獲利。

本作揭露的不只是華爾街的貪婪與荒謬,更是一般人如何在不知不覺中被牽進金融遊戲而不自知的恐怖故事。你可能不懂MBS或CDS,但只要你有貸款、信用卡、退休金,就早已身在局中。讀懂這場災難或許無法讓你一夜致富,但至少讓你在下一次風暴來臨前,能稍微站穩腳步。
賈伯斯傳(紀念增訂版)
讀者評分
4.5
|
2025/04/24
在這本 Steve Jobs 的官方授權傳記中,Walter Isaacson 交出了一份野心極大、細節繁多的報告。這不僅是一個創業神話的回顧,更是一個性格難以捉摸的天才的心理剖析。不同於坊間流傳的諸多傳奇故事,這本書試圖還原一個完整的 Jobs,包括他的遠見、固執、冷酷與脆弱。

讀這本書像是在看一齣人性實驗的現場紀錄。你看到一個人如何用美學與控制欲驅動科技革命,也看到他如何不斷傷害身邊的人,無論是夥伴、員工、家人還是朋友。Jobs 可以因為一個設計細節暴怒,也可以因為一場幻覺般的直覺堅持到底。他活在一種黑白分明的世界裡,人與事不是「天才」就是「垃圾」。

Isaacson 的筆法冷靜、平實,沒有過度煽情,也正因如此,反而讓書中許多場景更具衝擊力:年輕時拋棄親生女兒 Lisa,進入 NeXT 後宛如孤島的傲然歲月,回歸蘋果後建立神一般的產品團隊……每一個階段都是對權力、控制與理想的實驗。

然而,本書也因為 Jobs 的高度主導而顯出一種「自我敘事的陷阱」。Jobs 要求 Isaacson 誠實,但他也深知傳記的力量。於是我們看到的,是他願意被人看到的樣子:不完美,但令人敬畏。Isaacson 雖然努力訪談無數身邊人,呈現多面觀點,卻難免落入被主角魅力籠罩的侷限。

2011 年 Jobs 過世時,我剛好人在舊金山,清晨打開報紙,頭版上就是他逝世的消息。那一刻雖然沒有太多情緒,但內心確實感受到某種巨大時代的終結。他曾改變我們使用科技、觀看世界的方式,也在他的缺席中,留下了對「創新」與「完美」的長久疑問。

這本書,是對一位傳奇人物的全面描繪,也是對一個移動時代誕生與代價的提醒。Jobs 透過 iphone 徹底改變改變人類的日常圖景,近未來的數個世代都將無法解除這項裝置的枷鎖,它不只是科技產品,而是文明的一部分。那是我們難以擺脫的觸控世界,一種深植於生活、記憶與社會結構的數位延伸器官。這是 Jobs 留下來的最大遺產,也是無可逆轉的宿命。
展開
吃佛: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
讀者評分
4.5
|
2025/04/23
Barbara Demick 繼《我們最幸福》之後,再度將筆觸投向封閉政權下被邊緣化的生命。這一次,她來到西藏,講述一座小城「阿壩」的故事——那裡是藏人自焚抗議最頻繁的地方,也是一個歷史、宗教、政治與命運交織的焦點。

書名《吃佛》乍看駭人,卻來自一則震撼人心的真實歷史事件。1930年代,毛澤東領導的紅軍在長征途中經過藏區,糧食短缺下洗劫寺廟,甚至吃下以酥油與麵粉製成的佛像。對藏人而言,那不只是物質的毀損,更是對信仰的踐踏。這個事件成為書中象徵性的隱喻——信仰被吞噬、文化被壓迫、個體在極權之下被迫吞下無法咀嚼的命運。

Demick 以一如既往的敘事力與敏感度,透過多位藏人的生命故事串聯起整段歷史:有貴族後代、有僧人、有學生、有在中國體制中長大的新世代。她從1950年代中國進入西藏講起,歷經大躍進、文革、改革開放、到21世紀的新監控體制。這些人物的命運或悲壯、或矛盾、或無奈,但都真實得令人動容。

在閱讀這些人物的命運時,我們可以清楚感受到藏人作為個體如何在權力巨輪下掙扎。他們的痛苦不是抽象的,而是每天的語言選擇、宗教實踐、家庭教育與政治態度中的糾結與妥協。書中有一種沈穩卻堅定的情緒,那是長年沉默之後仍不願遺忘的力量。

本作不只是一本關於藏族的書,更是對於「生命與文化被現代國家吞沒」這一命運的轟聲質問。它讓讀者理解,中國所謂的發展或統一,往往是一場訴諸國家暴力的文化犧牲。同時讓我們看見在極權下活著的各種屈從與困頓。

這是一部人文紀實的佳作,寫給關心邊緣聲音、文化存續與人性尊嚴的讀者。讀完後,你也或許會開始思考:我們能否承受集體記憶與個人信仰被抹滅殆盡,當這一天發生,我們到底還剩下什麼?我們又要如何生存下去?
展開
山椒大夫(與夏目漱石齊名日本文學雙璧‧森鷗外超越時代的警世之作)
讀者評分
4.0
|
2025/04/22
本書收錄了森鷗外三篇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山椒大夫〉、〈高瀨舟〉、〈雁〉,雖然篇幅短小,卻各自像切面鏡子,映照出日本近代轉型期的人性光影與社會壓力。這三篇作品在主題、風格、語氣上各異其趣,但共同展現森鷗外對人類處境深沉而內斂的關懷。

〈山椒大夫〉以古代民間傳說為基礎,改寫出一則關於苦難、忍耐與寬恕的寓言。兄妹淪為奴隸的悲劇故事中,安壽的自我犧牲與廚子王的成長,不僅批判了封建制度對人性的壓迫,也發出「善」是否可能在黑暗中綻放的提問。

〈高瀨舟〉則是極簡筆法下的倫理寓言。透過一名押送者與死囚在流放途中的對話,觸及安樂死、生死選擇、與苦難承受之間的倫理辯證。作者讓這段短短的對話承載了驚人的哲思張力,讀來令人駐足沉思。

〈雁〉則是三者中最為現代的作品,它聚焦於一名醫學生與被富商包養的小妾之間的微妙情感,以都市中細微的人際觀察與階級流動為背景,展現溫潤、內省的敘事筆法。透過這樣一段充滿錯過的關係,描寫了情感的無聲與時代的無情,也透露出對個體命運的哀憫與惋惜。

三篇作品各自獨立,卻如三個層次的命運隱喻:從極端壓迫下的人性選擇,到死亡與生命意義的思考,再到日常中微妙情感與社會拘束的描繪,交織出一幅既殘酷又溫柔的近代日本人性畫卷。

然而,儘管這三篇作品在題材與結構上各有巧思,或許是受限於時代語言的轉譯,或許是森鷗外本身偏好以一定的距離感來敘述,與同為明治時代作家的夏目漱石的《心》相比,森鷗外的筆調相對含蓄,少了一層撕裂與糾結,更多的是一種淡淡的、旁觀式的悲哀,因此給人的衝擊也就不那麼猛烈。
展開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新版
讀者評分
5.0
|
2025/04/21
在資訊封鎖、謊言當道的國度裡,我們該如何想像一個陌生且扭曲的現實?本作提供一扇罕見的窗口。記者 Barbara Demick 透過六位脫北者的生命經歷,拼湊出一幅令人震撼卻極其真實的朝鮮日常圖像。這些故事沒有政治高談,也不強調意識形態,而是從最平凡的個人出發,讓我們看見在極權體制下,人們如何愛、如何受苦、如何掙扎求生。

這些人物的故事跨越階級、性別與年齡,卻有著相似的壓抑命運。他們是體制內被迫自欺的教師、是愛情受制於階級審查的戀人、是深信政權卻因醫療無能痛失親人的母親。這些人只是再普通不過的一般人民,卻在一個不允許懷疑與選擇的社會中,被迫面對痛苦與背叛。他們的經歷映照出朝鮮社會在飢荒與壓迫下的崩解:家庭分裂、鄰里彼此監控、學校變成灌輸中心,而「逃亡」竟成為唯一的生機。Demick 不僅寫下了這些人的生命片段,也讓讀者看見真實生活與官方宣傳之間那巨大的落差。

Demick 的文字平實而克制,卻足以讓讀者感到窒息。原文書名《Nothing to Envy》來自一首朝鮮愛國歌曲,但在書中,這句話成為最沉痛的諷刺。儘管官方不斷宣稱人民幸福,「外面的世界沒什麼好羨慕的」,實際生活卻是權力、貧困與飢餓編織的牢籠。這部作品並不煽情,也不誇張,而是讓受訪者的聲音本身,說出最無法否認的真相。

在閱讀之後,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從未如此深刻地意識到「自由」與「資訊」的可貴。那是一種無法選擇電視節目、無法隨意說話、甚至無法選擇愛人的日常,一種我們習以為常卻在某些國度被剝奪殆盡的生活權利。《我們最幸福》不僅是對朝鮮體制的控訴,更是對我們自身所擁有的警醒——我們是否珍惜那些能夠自由討論、懷疑、選擇的空氣?這本書讓人明白,「知道世界長什麼樣子」原來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看完之後,可能你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楚:無知不是福,而是被奴役的開始。
疫苗商戰:新冠危機下AZ、BNT、輝瑞、莫德納、嬌生、Novavax的生死競賽
讀者評分
4.0
|
2025/04/20
本作是一場緊湊又令人屏息的紀實追蹤,記錄著 2020 年人類與Covid-19病毒之間的決戰時刻。記者 Gregory Zuckerman 將這段科學、商業與政治交織的疫苗研發歷程寫得像一場全球驚悚小說,卻是真實發生的歷史。

書中不只是記錄 mRNA 疫苗如何從實驗室走入數十億人的手臂,更是關於一群科學家、創業家與決策者如何在極端壓力下做出抉擇。Pfizer、Moderna、BioNTech 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在書中展現出他們不為人知的一面——懷疑、自負、失敗與堅持並存。尤其 mRNA 技術的漫長等待與突圍,更像是對創新與科學信仰的一次最高致敬。

同時本作沒有將一切矯飾成「人類的勝利故事」,而是揭露了疫苗競賽背後的不確定與政治角力,包括川普政府的「曲速行動」、各國之間的疫苗民族主義,乃至臨床試驗的道德壓力與製造鏈的混亂。這些細節讓本書不只是對疫情的回顧,更是對未來全球公衛危機的警示。

在視角上,本作更專注於疫苗的技術與企業競爭面向,但同樣具備敘事驅動力與知識厚度。它不止是一段抗疫歷史,更是一本關於希望、科學與人性的書。在資訊爆炸與陰謀論橫行的年代,這本書或許無法說服所有人相信疫苗的必要,但它讓我們理解:疫苗是無數人用時間、知識與勇氣換來的成果,正因如此,才更值得我們珍惜。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1914-1933回憶錄(2017年新版)
讀者評分
4.5
|
2025/04/18
本作是一部極端個人化卻又穿透歷史縫隙的傑作,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孩童時期,到希特勒掌權前夕的德國社會,Sebastian Haffner 以親身經歷為引,呈現一位普通德國人如何在國族崩壞、民主失序中醒悟與掙扎。

本作最令人動容的地方在於它揭示了「沉默」的危險。面對納粹逐步鯨吞民主制度,太多人選擇了觀望與服從,甚至自我催眠地相信「事情不會變那麼糟」。哈夫納對於中產階級的道德怠惰與政治放棄提出無情的批判,這樣的洞見也延續到Haffner 另一部名作《破解希特勒》中對希特勒崛起社會土壤的解析。

與《破解希特勒》相比,兩書既互為補充也形成對照。《破解希特勒》中,他如歷史評論家般冷峻地剖析希特勒這一歷史人物的七個面向,試圖理解一個「人」如何成為「怪物」;而《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則更像一場靈魂的告白,是 Haffner 面對自己、同輩與整個德國社會良知的懺悔錄。

從今日回望,本作不只是回憶錄,而是歷史的預言,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如何讓歷史走到那裡」的故事。在極權陰影再度浮現的當代,它喚起我們:歷史不會重演,但會押韻;而保持清醒,是個人面對歷史的唯一責任。
我的頭頂長了一朵香菇
讀者評分
5.0
|
2025/04/18
這是一本既詼諧又富寓意的童書作品,巧妙地將「香菇長在頭上」這個荒誕可愛的設定,昇華為一場溫柔又幽默的生命課程。故事中主角頭頂在意外的情況下長出了一朵香菇,引發了一連串令人捧腹的情節;但在笑聲背後,其實藏著一堂關於分解者——香菇——的重要自然課。

書中以擬人的方式呈現香菇的角色,不僅凸顯其「分解者」的生態功能,更將「分解」的概念凝為一種內在轉化的隱喻。主角在煩惱與情緒的困境中,因為這朵香菇的存在,慢慢將那些「難以消化的情緒」一一調和,最終提煉為一種新的理解與成長。這正如香菇在自然界中將死亡與腐敗重構為可再利用的有機物,是循環與重生的起點。

建議閱讀此書的同時,也搭配 Elise Gravel 的 《The Mushroom Fan Club》 一同服用——一本以幽默視角介紹真菌世界的非小說繪本,兩書相輔相成,一個帶來笑聲與想像力,一個提供知識與觀察力,讓孩子在故事與現實之間,建立對大自然的尊重與好奇。
第五號屠宰場(全新中譯本)
讀者評分
4.5
|
2025/04/16
本作是以二戰末期的德勒斯登大轟炸為核心背景的反戰小說,作者 Kurt Vonnegut 本人曾親歷其間,以一位活下來的見證人寫下這場慘劇。書中沒有強調榮耀或悲憐犧牲,也沒有控訴或者審判任何人事物,卻用一句句「就是這樣」(So it goes) 反覆點出死亡的頻繁與無意義——它冷靜到令人不安,也誠實得令人心碎。Vonnegut 用最異想天開的方式,質疑最嚴肅的問題:戰爭的正當性,尤其是盟軍對德勒斯登的無差別轟炸——一場歷史上被壓低討論聲量的災難。

主角比利・皮格利姆在德勒斯登大轟炸中倖存,卻也在那場經歷後變得「不受時間拘束」,他會無預警地跳回童年、跳到戰爭時、甚至跳到他被外星人綁架的時光。這樣看似無稽的敘事,其實是對戰爭創傷與心理錯亂的絕妙隱喻。因為對真正經歷過戰爭的人來說,時間不是線性的,而是片段化的、反覆重播的,是創傷無法抹去的記憶殘片。

這部作品既是小說、又像回憶錄,或者說更像是一場穿梭於現實與幻想、時間與記憶之間的怪誕夢境。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種戰後創傷的記憶重建、一場對人類暴行的無聲辯論。它沒有解答,卻在讀者心中刻下戰爭的荒謬。而這,或許就是一本經典該做的事,就是這樣。
強風吹拂(二版)【平裝雙面書衣愛藏版】
讀者評分
5.0
|
2025/04/14
一部關於奔跑、友情與重拾信念的小說,也是一段青春與成長的壯麗旅程。故事講述住在破舊宿舍裡的一群風格迥異、各懷過去的大學生,在主角清瀨灰二的帶領(或者說是詐騙與情緒勒索)下,組成了幾乎不被看好的十人隊伍,挑戰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箱根驛傳」。從不協調的起跑,到彼此之間逐漸建立起信任與羈絆,最終完成賽事。

本書的情感節奏拿捏得極為細膩,它不刻意催淚,卻在某些平凡的場景、靜靜的對話中,悄悄撼動你的心,並逐漸積累成滔滔的情緒洪流。尤其是在最終的比賽段落,當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向著目標奔跑時,那份團結與自我超越的精神,讓我差點落下眼淚。

即使你對長跑毫無興趣,本作依然能以其入微的角色刻劃與豐富的心理描寫,讓人深深投入其中。每一位隊員不只是跑者,更是背負著各自故事與矛盾的人——他們的掙扎與成長構成了這部小說最打動人心的部分。尤其當終點線越來越近,那股「風」彷彿也吹進了讀者心中,喚起一種久違的熱血與希望。

無論你是青春小說的愛好者,還是喜歡在日常中尋找不平凡故事的讀者,本作都會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作品。它告訴我們,即使曾經跌倒,曾經逃避,只要願意踏出一步,就能迎向新的可能。而有時,那股「風」早已在身邊,只等待你鼓起勇氣去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