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é Kostolany 不是現代那種戴著耳麥盯著四台螢幕的操盤手,他是經歷過戰爭與通膨、瘋狂與恐慌的老派投機者。他筆下的股市像是一座19世紀的劇院,人們進場時滿懷希望,散場時卻常帶著沉默與破產。書中雖談金錢,卻更像在講一段段歷史與人的故事,帶點懷舊、帶點煙酒味,彷彿老巴黎的咖啡館裡傳來的碎碎唸。
如果讀者抱持著學習「另一種思考市場的方法」的心情閱讀,本書確實可以帶來刺激;但若想依此制定自己完整的投資策略,則必須非常謹慎。相較之下,我仍然推薦真正的投資經典作為基礎,例如《漫步華爾街》《投資金律》《致富心態》或《Thinking, Fast and Slow》,這些書提供的是經得起時間與廣泛驗證的核心觀念,而不是個人英雄式的特例經驗。或許JG在書中提供最有價值的就是他的第一原則「股票市場就是賭」。
除了面對死亡與情感的流轉,本書同時也觸及了「歸屬感」的主題。主角在幽靜的死林中既是旅人也是守護者,身為一個「不完全屬於兩個世界」的存在,他不僅在引渡他人,更在摸索自己的位置與意義。這份對於歸屬的追尋,讓我聯想到一本繪本 「Goliath: The Boy Who Was Different」(by Ximo Abadía)兩本書都以奇幻形式,包裹著極真實的生命經驗。無論是死林中的靈魂引渡者,或是城市中的孤獨男孩,他們都面對「我和別人不一樣」這件事所帶來的排斥與寂寞,也都在旅途中發現:原來不同不等於缺陷,孤單不必然永遠。他們都在學習如何將悲傷與不被理解的痛苦,慢慢轉化為愛、為連結、為重新看待自己的方式。
Scott Galloway 的《疫後大未來》原文出版於 2020 年底,正值全球對疫情未來走向充滿焦慮與不安之時。書名聳動、切中時勢,似乎要提供讀者一張走出危機的地圖,實則內容多聚焦於疫情前早已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如科技巨頭壟斷、教育不平等、貧富差距擴大與政治兩極化。疫情只是催化劑,卻被擺在最顯眼的位置,為全書披上一層「看似關鍵時刻觀察」的包裝。
本作是 Michael Lewis 在《大賣空》之前的最廣為人知的成名之作。書中 Michael Lewis 不僅講述了一段棒球史上的革新,更藉由奧克蘭運動家隊總經理比利・比恩的真實故事,揭開專業體系中長年被忽略的非理性與偏見,並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呈現了一場「數據革命」如何動搖職業美國大聯盟根深蒂固的傳統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