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5
user-img
IG:繪本備忘錄

69則書評

69本書評分

3位追蹤者

3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69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神奇的白色飲料
讀者評分
5.0
|
2025/04/30
作者提到故事的源頭,是常常會在圖書館借了書忘記還。

但是我一開始看到圖書館被拆掉了,身為本身會買書、也是重度使用圖書館的讀者,感覺很惆悵,卻完全沒想到起源會是借的書逾期。

開頭甚至會覺得哭笑不得的心酸,發現圖書館被拆掉的,居然不是來借書的、而是逾期要還書的讀者,反諷性很強的黑色幽默。

IG:繪本備忘錄(picturebook_memo)
海邊的畫室
讀者評分
5.0
|
2025/04/30
堀川理萬子《海邊的畫室》(海のアトリエ)有著不可思議的質地,固然繪本的文字量並不算少,但那些畫外音只是輔助,真正能夠進入心底的是無聲勝有聲的圖畫,彷彿可以聞到海的氣味、風拍打頭髮的聲音,同時能夠消弭觀看者內心的浮躁。

許多細節之處值得玩味,女畫家一開始沒有過度搭理小女孩,小女孩伴著黑貓看著她畫未完成的作品,但到了晚上女孩可以自在欣賞她的繪本、畫冊、攝影集。

不論是拿白紙讓小女孩畫畫、到美術館欣賞羅丹的作品、互相畫臉,女畫家會陪伴在旁,讓小女孩自由發揮美術形式和觀點,不會一直張嘴指手畫腳。

故事描述的並不是真正的日常,更精確地說,是屬於海邊女畫家的日常,而非屬於小女孩的。

小女孩是走入了女畫家的日常。女畫家並沒有真正教小女孩什麼,一如往常的過著自己的生活,差別在於家裡多了個小訪客。

作者有提到女畫家是有原型的,源自於她小時候的學畫經驗。如果真要說小女孩有學到什麼,並不是透過語言去吸收,而是把女畫家的身影映入眼簾、記在腦海,並內化成自己生命和創作道路的一部分。

IG:繪本備忘錄(picturebook_memo)
展開
阿公的跟屁蟲
讀者評分
5.0
|
2025/04/30
《阿公的跟屁蟲》細節很多,不一定在第一次翻看就能掌握所有細節。奧黛莉圓簡介有提到,有一半的生命經驗,是在台北的文山區,小時候阿公會帶作者爬山,所以很喜歡綠色。

有兩頁很重要,串聯起整個故事。

左頁是阿公有別於其他頁數的樣貌,穿著綠色的外套、右頁則是書上積了灰塵,唸故事的人也轉換了。繪本看完後,再跳回來這兩頁,才發現原來都是暗示和線索。也很喜歡收尾的那片阿公雲。

IG:繪本備忘錄(picturebook_memo)
看煙火的日子
讀者評分
5.0
|
2025/04/30
田代千里《看煙火的日子》(はなびのひ)。即便故事的走向能完全預判,依然無損情感的渲染力。

小狸貓碰吉的爸爸是煙火師傅,本來各司其職的動物們,得知放晚上要放煙火的情報後,紛紛放下手邊正在做的事,全都跟著碰吉移動。

「期待」是一種心情,照理來說,要化為具體的圖像,處理得不好要不是虛無飄渺,就是沒有共鳴。這本繪本有魅力與否,取決於能不能用圖像把「期待」具象化,以成品來看,作者的表達手法是成功的。

像是俯瞰視角的跨頁出現不只一次,我覺得有兩個正向的效果,其一是讓繪本有了強烈的電影感﹔其二像是概念的翻轉,《看煙火的日子》最驚人的視覺奇觀,反倒不是由下往上發射的煙火,而是由上往下的壯闊視角,創造出史詩般地張力感。

IG:繪本備忘錄(picturebook_memo)
西瓜游泳池
讀者評分
5.0
|
2025/04/30
夏日的消暑繪本,首推安寧達(안녕달)《西瓜游泳池》(수박 수영장),手邊有一杯西瓜汁或西瓜牛奶一起享用就更對味了。

文字的語感非常貼合,圖文合一,尤其是狀聲詞的運用。像是踩地不絕於耳的「啪噠 啪噠 啪噠」走上西瓜的「唰 唰 唰」還有孩子的腳底板想好好感受西瓜果肉的觸感,右腳左腳交替踩著果肉的「啪噠 啪噠」。

就算是同樣的「啪噠」文字,但顯然聽到的聲音是不同的,一種是接觸實地的「啪噠」,另一種是深入西瓜果肉纖維的「啪噠」。

有一頁直立三格的排版,先是看到腳底、接著是穿著櫻桃泳衣的三分之二身體、最底一格才公布答案,原來是老奶奶也從西瓜皮溜滑梯下來,有種油然而生的感動湧上心頭。

當大人不再是和小孩說「很累了…」、「等一下再和你玩!」而是能忘卻年齡和孩子忘我地玩在一起,也許就是孩子的嚮往的烏托邦吧!

IG:繪本備忘錄(picturebook_memo)
青蛙出門去(2版)(精裝)
讀者評分
5.0
|
2025/04/30
高畠那生《青蛙出門去》(カエルのおでかけ)依然充滿他個人風格的傑作,總是能選擇一個意料不到「欸!?」的切入角度,將故事的對比和衝突感無限擴張,作者是擁有有趣的靈魂的人類。

除了作者不按牌理出牌的切入角度,構圖上面也有可觀之處。作者給了美味豬排堡一頁大特寫,像極了Andy Warhol的普普藝術風。

到了公園,青蛙在水池的一側放上了椅子。身體泡在因雨造成的積水裡,水變成了畫面的水平線,一半的身體露出水面,可以拿著漢堡﹔另一半的身體浸泡在積水中,身體和衣服的顏色也因此一分為二,這些小巧思大大豐富了雨天溼答答的體感和視覺意象。

IG:繪本備忘錄(picturebook_memo)
今天 Today is the day
讀者評分
5.0
|
2025/04/30
《今天》的構想來自於英國58歲的Enid Jones,房子要被拆掉變成大型超市倉庫的新聞真實事件。繪本裡奶奶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娓娓道來,但依然能感受到強烈的疏離感,照理來說第一人稱敘事是最有臨場感,能夠保持一定距離,我想是在於顏色的選擇。作者有提及自己不喜歡顏色會直接撞進眼睛的高彩度,而是偏好低彩度,甚至還會在低彩度加上一層灰。

作者也分享到,她看電影最不喜歡有些電影的橋段,很明顯是在告訴你「這裡是淚點…來流個眼淚哦…」這點我和作者也有一樣的感覺,弦樂在各個鋪陳段落出現都沒意見,但如果是情感最濃烈、核心的戲加上弦樂,企圖太昭然若揭地「催哭」,我個人也是會覺得很抽離。

如果要用兩個字去形容《今天》—「節制」是最貼切的。

顏色的節制、情緒的節制、畫面的節制。繪本裡的老奶奶沒有流淚,也許是情緒都壓在心底、也許哭了很多回導致淚已流乾、也許是哀莫大於心死、也許純粹是淚腺不發達。

流淚了,不代表一定難過。

沒有流淚不代表就不難過。

IG:繪本備忘錄(picturebook_memo)
展開
情緒大飯店
讀者評分
5.0
|
2025/04/30
憤怒並不是真正的主要情緒,而是最表象的情緒,內心一定藏著其他不為人知、真正的情緒,那潛藏的情緒,可能被憤怒所驅動的當事者都不清楚。就像繪本裡所說的,可能是「愧疚、沮喪,甚至是丟臉。」當然,這種概念並不罕見,自己有在心理學相關的書讀過幾次。

藝術就是能否讓他人有所感受、共鳴。我對欣賞繪本、看電影、小說、表演的感覺是,只要出現一個強而有力的閃光點,就會讓我難以忘懷。

最喜歡的是作者用繪本的形式,來講述憤怒是「次要情緒」這件事。用文字講述還是容易有說大道理的感覺,聽道理畢竟有點門檻,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去聽道理。用文字結合圖像就不同了,大人看得懂,也能讓小孩體會到。

莉迪亞.布蘭科維琪( Lidia Branković)《情緒大飯店》(The Grand Hotel of Feelings)憤怒入住飯店的大客房會造成噪音,但一旦將憤怒放到小房間又會分裂成其他的情緒,光是這個設計就覺得很巧妙。文字的解釋是輔佐,用圖像去串起寓意才是繪本的魅力所在。

IG:繪本備忘錄(picturebook_memo)
外公的大衣(《媽咪在哪裡?》作者──繪本大師芭芭拉‧麥克林托克代表作,年度最佳繪本&國內外童書大獎肯定!好書大家讀X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X閱讀起步走推薦書單)
讀者評分
5.0
|
2025/04/25
劇透警告

在回憶裡閃耀

《外公的大衣》(My Grandfather's Coat)故事改編自意第緒民謠「我有一件小外套」(Hob lkh Mir a Mantl),改寫的版本把「傳承」這兩個字詮釋地不落俗套。

繪本裡的外公遠渡重洋到美國打拼,最後成了專業的裁縫師,為了新婚自製的藍色大衣隨著每次的磨損,被改造成了背心、領帶,物件一次次地縮小,最後變成孫子和貓咪的老鼠玩具。

隨著時間的推移,老鼠玩具被玩到變成了破布,外公的反應不覺得可惜,而是覺得沒關係,因為已經將最初的布料用到淋漓盡致。後面還有個像是彩蛋的延伸劇情,也是我覺得最出色的地方,前面的鋪陳已臻完美,很難想像結局還可以再次昇華。

這不單只是惜物的觀念,而是一種「用物」的邏輯、價值觀的傳遞,與其品質不好的東西買個一、二十樣,不如一開始選用好一點的品質,只有一、兩樣也無所謂,然後將它用好、用滿。哪一天物件壞了可以心懷感謝,但也不要過度眷戀,畢竟過度眷戀,會導致囤積太多捨不得丟的東西。

物件可以當作回憶的證明,但倘若回憶夠強大,即使物件不復存在,還是可以在回憶裡閃耀。

最後什麼也沒留下來,但彷彿什麼也都留下來了。

IG:繪本備忘錄(picturebook_memo)
展開
蔬菜逃家了
讀者評分
5.0
|
2025/04/25
廣川沙映子《蔬菜逃家了》(ぞろりぞろりとやさいがね)的主題,將絕大多數人日常發生過的事,轉化成非日常的故事。如果動物當主角的繪本,已經看到習以為常,一定要來試試這本蔬菜們當主角的作品。

蔬菜們被長期遺忘在冰箱無人聞問,全都是一臉哀怨之氣,偏偏又有種難以言喻的可愛感。

當這些被遺忘的蔬菜聚集在一起,貌似要對人類們展開報復。我有點擔心會不會難以收尾,但居然出現了蚯蚓大師和西瓜蟲小和尚!?

大師和小和尚的出現,除了是要渡化蔬菜們的暴戾之氣,還做出了一番開示—蔬菜們應該要放下,原諒人類,回到最初生長的地方。

劇情確實超展開,但仔細一想不是亂扯,脈絡是成立的,蔬菜排隊走入了泥土洞中,經歷再一次的「輪迴」。

至於會把冰箱塞滿又忘記食用的人類們,看到這是不是該心生懺悔之意呢?

IG:繪本備忘錄(picturebook_memo)
展開
等啊等,在排什麼隊呀?(小小思考家1)
讀者評分
5.0
|
2025/04/25
高畠那生《等啊等,在排什麼隊呀?》(まってるまってる)以日常生活切身的排隊當主題,與其說是講了個好故事,不如說是把節奏、形式玩到透徹。

形象各異的角色們。排隊吃著不同的點心,每吃一種,就臃腫一些,尤其是棒球選手的反差感最為強烈。

連續兩個跨頁切遠景,非常有效果,也是作品的閃光點。我自己看時內心「哇!」了一聲。

本來隊伍的長度是聚焦在8個角色,第一個跨頁多了一倍,第二個跨頁又多了將近一倍。沒有使用任何立體或摺頁的效果,就創造了平面的視覺奇觀。

IG:繪本備忘錄(picturebook_memo)
讀者評分
5.0
|
2025/04/23
劇透警告

一期一會

欣賞劉旭恭《雨》,首先我想到了「一生懸命」這四個字。追求某種極致的心。

但仔細想想又不太對,寫著「雨」的和尚,並沒有在追求什麼,直到遇到了乾旱。

有個成語叫「呼風喚雨」。諸葛亮可以用他的聰明才智去借東風,一個不會唸經、只會寫一個字的和尚,究竟要如何召喚雨、去滋養乾旱?

每個寫下的「雨」字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

原來「雨」字也只是某種載體。一筆一劃所刻下的,是當下的心境。

有自己的身世之謎、和師弟的回憶、悲傷的過往、被欺凌的經驗。

每個「雨」字,都代表生命的「一期一會」。

拋下自己的生父生母永遠不會回來、小師弟不會有第二次的五歲、老和尚不會擁有肉身再活一次。對!即使是被欺侮的經驗都無法完全複製。

故事的意象圍繞在「雨」,但整本繪本講的都是「悟」這個字。

一樣看完同一本《雨》,每個人得到的「悟」會不一樣。

這是一本不需要去理解,只需要去感受的繪本。

語言在很多時候很管用,但能召喚一場雨的,終究不是那些喋喋不休唸著經的。

IG:繪本備忘錄(picturebook_memo)
展開
書怎麼做出來的?:故事怎麼寫、插圖畫什麼?完整公開一本書的誕生過程!
讀者評分
5.0
|
2025/04/23
《書怎麼做出來的?》,在台灣是2022年發行的,我本來以為是近10年的書,但直到發現裡面的電腦看起來極有份量感,翻到版權頁發現也很有歷史了。是將1995年《What Do Authors Do?》、1999年《What Do Illustrators Do?》整合在一起,透過一頁多格、漫畫式的表現,交代故事作者和插畫家的工作內容。

相較之下,聚焦在插畫家的內容更為有趣。分成兩個插畫家,要來詮釋同一個故事《傑克與魔豆》。

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創造出的兩位插畫創作者,對於圖像視角的考慮、比例的拿捏,以及對於跨頁設計的忌諱。不是單單用文字紙上談兵,而是直接「畫」給你看,可以接收到圖像的調整所帶來的種種差異。

IG:繪本備忘錄(picturebook_memo)
How a Book Is Made
讀者評分
5.0
|
2025/04/23
《如何做一本書》(How a Book Is Made)\出現的大型電腦、磁碟片、磁帶已是時代的眼淚,彷彿藉著繪本坐上時光機,穿梭回將近四十年前的時空背景,去了解繪本出版是如何運作。

撇開時代變化的不合時宜,對於孩子來說,內容相當淺顯易懂。

IG:繪本備忘錄(picturebook_memo)
媽媽真的不知道嗎?
讀者評分
5.0
|
2025/04/23
《媽媽真的不知道嗎?》單看封面,不是能馬上抓住目光的類型。不得不說書名取的真好,即使還沒翻開書,光是書名就很有故事感了。

是小男孩做了頑皮的事?媽媽對小男孩不夠關心?原來都不是,而且有跳脫出制式的脈絡,給足了驚喜感。看完時,更能意會到書名的扣題和巧妙。翻看第一次時我直覺想到了約翰.伯寧罕《莎莉,離水遠一點》(Come Away from the Water, Shirley )、《莎莉,洗好澡了沒?》(Time to Get Out of the Bath, Shirley)。

角色的狀態相似,繪本呈現的形式有所差異,氛圍則是大不相同。莎莉明顯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莎莉就像深海潛水員,潛入了父母無法到達的海域。

繪本的起頭,是小男孩媽媽沒有信守去動物園遊玩的承諾,以至於後面的內容,雖然是在不同時間地點發生的,總是會有向媽媽撒嬌的感覺。雖然沒有莎莉系列的藝術性,但路線很鮮明,親切又討喜。

IG:繪本備忘錄(picturebook_memo)
慢慢與我
讀者評分
5.0
|
2025/04/23
劇透警告

慢慢走下去

繪本的媒介,有個長篇紙本著作(如小說)的優勢,因為篇幅是想到就能翻閱,而且可以一次專心的看完。當我不知道第幾次看的時候,看到國小低年級的慢慢認不得黑板上的字,然而全班都會念,她只能像金魚嘴巴開闔假裝念時,突然有個回憶閃現。

那就是恐怖的「直笛經驗」,我小學時一個指法也不會(現在也是),所以音樂課直笛個別考試,等同於凌遲。

團體練習或比賽時反而比較放鬆,因為我可以吹空氣笛子。

用餘光瞄同學的指法,雖然永遠都會像是慢上一拍,但只要不要把笛子吹出聲音,自己心底默念三個口訣—「眼神一定堅定、指法可以混亂、絕對不吹聲音」,沒有聲音就沒有傷害。

本來以為過了國小的直笛經驗,一切就會好轉。唉…中學有童軍課,我也不會綁那些童軍結,在以前會體罰的時代,還要被老師拿椅子木條打屁股…

一開始會買這本繪本,是想和常被老師說節奏慢的孩子共讀。我知道老師沒有惡意,也清楚同學們速度能趨於一致,在管理上也比較便利。

但每個孩子終究有自己不一樣的小宇宙,要孩子快,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快不太起來。或許就像《慢慢與我》裡阿嬤的那句話:「只要走對路,慢慢走也是會到的。」

IG:繪本備忘錄(picturebook_memo)
展開
我來幫你開
讀者評分
5.0
|
2025/04/23
劇透警告

萬物的窗

《我來幫你開》以繪本的篇幅就能做到時而幽默、時而感動,最後還能再次翻轉,去回扣著書名。

小男孩光光想幫忙「開」的初心,是證明自己的價值,孩子都是這樣的單純,也因為如此,常常被惡意的大人利用。

一開始光光想開的都是日常生活的用品,從他拿著星星魔法棒,自許爲「開開俠」,像是某種開關被按下,光光腦中的狂想曲開始播放。

當光光爸想到孩子長大後,可能會不需要自己的感嘆,所以要趁孩子年幼時,成為他認識萬物的窗。我心想「欸⋯居然是這麼感性、溫情(但平凡無奇)的收尾嘛!?」

吉竹伸介果然沒有讓我失望。最後的「餅乾」橋段,是個超級幽默的笑彈,不僅能感受到父子之間的默契、情感,還和書名完美契合!

IG:繪本備忘錄(picturebook_memo)
海之生
讀者評分
5.0
|
2025/04/23
劇透警告

意象的昇華

為了要畫《海之生》,更是要克服童年的恐懼,原本畏懼水、也完全不會游泳的她,因此學會潛水。

她的圖像不是單純配合著文字,而是去昇華意象。

《海之生》裡的太一,為什麼最後不用刺魚刀刺向內海之王七繪魚?每個人都有自己解讀的空間,我的感覺是當太一看到牠溫柔的眼神,意識到七繪魚並不是「殺父」的始作俑者。父親為了捕七繪魚而喪命,但那終究都是自己的選擇,也是潛水漁夫的職業風險,但至少父親是死於「天命」。所以太一選擇放下了一決勝負的心,讓七繪魚的生命延續,也可視為父親活過的某種證明。

《海之生》也可以看出伊勢英子對梵谷的喜愛,悼念與吉爺爺的那片夜空,讓我想到了梵谷的《星夜》。

IG:繪本備忘錄(picturebook_memo)
山之生
讀者評分
5.0
|
2025/04/23
劇透警告

生之哀

《山之生》花了三年多考察山林。

《山之生》的靜一是個很久沒去上學的寡言男孩,被要去國外出差的父母送到祖父家。祖父看都不看自己的兒子一眼,而是對著靜一呼喊著兒子名字「良一」。

難道是祖父失智了嗎?但從後面的故事來看,祖父不論是表達能力、運動能力都優於同輩之人,所以更像是祖父因為長期過著山居生活,時間感和常人相異,看到孫子的臉,想到的卻是兒子的孩提時期。很明顯故事像是有個沒有講透的前傳。特別之處在於,靜一從頭到尾都被叫成良一,木訥的良一不曾更正過任何一次。

祖父的那句:「良一,活著,是一件悲哀的事。在死之前,都得戰戰兢兢的。這傢伙,一定很害怕。」物之哀(物の哀れ)的句子是全書的靈魂所在。

拒絕上學又被出差父母拋下的男孩良一,在繪本裡唯一說的一句話,是看到喉頭被劃破的鼬鼠之死,說出:「好可憐。」

究竟講給誰聽呢?對人在現場的祖父?

還是對死去的鼬鼠呢?

又或者是缺席的父母?

有沒有可能,是對他自己呢?

IG:繪本備忘錄(picturebook_memo)
展開
被罵了,怎麼辦?
讀者評分
5.0
|
2025/04/23
《被罵了,怎麼辦?》就是一種反向思考,孩子在圓桌煞有其事地兒童會議,討論主題是「惹大人生氣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孩子各自舉手發言提出想法,但比大人的會議有趣多了,公司的會議各種階級劃分,基層連參與會議的資格都沒有,更不用說在會議裡提出意見。

孩子的會議沒有那麼複雜,舉手就自由地提出意見,反對派就只要開口說出反對的理由即可。

把爸媽在家的生氣的樣貌形容成魔鬼、妖怪、怪獸,又為了可怕的程度而爭論不休,這一點果然還是孩子啊!

至於最後想到的解法,果然還是小時候很渴望,長大後被遺忘的「那招」…

IG:繪本備忘錄(picturebook_me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