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6
user-img
張立健

196則書評

196本書評分

11位追蹤者

237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196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發明的倫理:技術與人類未來
讀者評分
5.0
|
2025/03/27
作者 Sheila Jasanoff 是哈佛大學教授,科技與社會研究學者,此書先以英文出版於 2016 年,手上為2018年簡體中文翻譯本。全書主旨為不要受技術誘惑 (not be witched by technology) ,雖然科技改變世界,但該正視這亦改變了人類,要讓新科技為人類、未來而發明。書中分為九章,分別探討:與科技相關的風險、責任、倫理、知識、產權與未來。

首先,作者提出科技文明的三大棘手問題。第一,潛在的毀滅性風險,從氣候變化、核戰到流行病的危機。第二,持續的不平等,科技甚至會擴大利益差距。第三,科技顛覆連續性、價值與意義,尤其是人類的本性。

其次,書中又指出科技是一種治理的工具,塑造倫理、法律和社會環境。而且科技像法律一樣管理人類,時而像交通燈一樣,規定人們的權利與義務。這乃是法律和科技的結合,背後更由專家、政治和科技所決定。當然背後又反映了如何監控科技發展的問題,如何決定人與人的界線。

再者,作者亦嘗試反駁三種對於科技和社會關係的傳統想法:科技決定論、技術專家治國神話、結果意外論。第一,科技決定論認為科技獨立於社會,科技發展難以阻擋並會重塑社會,但問題在於假設科技有其自主性,忘卻其背後的價值與政治。第二,技術專家治國神話認為只能由專業人士來管理科技,形成政府機構「第五部門」的科學專家影響政策,同時將一般人被排拒在外。第三,結果意外論認為技術故障是無意為之,因此責任不在設計者,也許在使用者身上。

因此此書反駁了不少我們在坊間見到對科技的解讀,作者認為好些解讀是十分危險的,忽略了人權與民主。尤其在人工智慧愈來愈受重視,而且AI代理人可能真的出現之前,此書提供了極佳的參考,反思人與科技的關係、自然與人的關係,新科技發明曾經、將會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思想和溝通。
展開
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夾在中印之間,非線性發展的多文明世界
讀者評分
4.5
|
2025/03/25
作者石澤良昭曾是上智大學的教授、著名的東南亞研究學者,此書原以日文出版於 2009 年,手上為台版繁體中文譯文,印刷十分精美、列表甚具參考價值,而且有鄭永常教授作簡介也十分精彩。全書乃石澤教授畢生研究東南亞的精華,包括他帶隊到吳哥考古考察的成果,主旨探討吳哥千年前的歷史,並以來反映東南亞的歷史流變。書中分為十二章,分別探討吳哥城的地理、歷史、都城設計、思想、吳哥與東南亞的關係。

首先,作者於第一章綜論東南亞地區。又指出印度文化、華人、伊斯蘭教、歐洲人如何一步步進入東南亞歷史。而且從南洋、南海、南天箝,到近百年前被稱為東南亞,到今日的東盟國家,乃非線性的發展。這亦反映歷史上被中國和印度引牽動,由梁啟超、孫中山到甘地的啟發,都帶動了東南亞內部的震動,甚至部分社會更嚮應了社會主義的思潮和革命理想。

其次,書中說明法國人在 1860 年發現遺址,然後才慢慢發掘出吳哥的歷史,雖然百多來的考證仍未能解開不少謎團。又引用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說明與元朝同一時代的吳哥晚期時,仍十分繁榮、人口眾多、佔地宏大。作者更按其城廓、儲水池、農產、巴戎寺、高棉文字石碑等,推算出當時吳哥城內可能有20萬人居住,而同期約在公元一千年前後的城市,北宋的開封才約40萬人、君士坦丁堡約有30萬居民。

同時,作者提到東南亞的水田、森林和海各不一樣,各自形成獨特的形態。又指出吳哥都受印度教、大小乘佛教影響,而且當時設計乃條條王道通吳哥,更從中國人學會使用弩砲,時用象背或小推車來搬運使用,這都反映東南是個複雜而且多樣的世界。雖然第十二章的內容未能總結全書,令人感覺與之前的十分不一樣,而且比較散亂,但是我認為全書突出吳哥的歷史已是重大價值。
展開
Nationalism
讀者評分
5.0
|
2025/02/26
作者艾尼斯特‧葛爾納 (Ernest Gellner) 是著名社會人類學家,此書由兒子 David N. Gellner 整理遺稿而成,以英文出版於 1997 年,手上的版本為繁體中譯本,由聯經於2000年出版,亮點是由前總統蔡英文博士導讀。故全書主旨在於反駁國族主義的必然性、普遍性和偶然性,同時國族屬於現代主義,不是原生主義,而「國族主義乃是一種政治信條,主張文化的相似性就是最基本的社會關係連帶」。

書中分為十六章,分別探討文化與組織的關係、現代性而不是原生的、人類社會三大階段、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下的國族、歐洲國族主義的變遷、國族的地區差異、國家與文化的聯姻、道德的三階段、宗教與國族的關係。書中並以互相相關的六大面向來理解國族主義:文化與組織的關係(1、2、16章)、原生論與現代性(15章)、人類社會三大階段(3、4、5章)、五大變遷階段(6章)、四大地區差異(7章)、道德三階段(9、10、11章)包括信仰與國族的關係(12、13、14章)。

而且作者認為文化和組織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兩大支柱,而且兩者瓜不可分,組織需要文化支撐,同時亦在制掌文化。而國族主義正以文化相似性,尤其是 high culture,來判別一個人是否屬於一個團體的成員。可是國族主義為建立一種文化、一個國家(one culture, one state),將政治單元與「族群的」單元一致,卻導致極端暴力。因為社會經濟條件改變、文化/組織傳統因素或意識形態,當然宗教也會有一席位。而作者在第十六章中展望將來,指出先進工業主義帶來更大的政治單元、地方自主兩大趨勢。一來文化結社組織脫離領土(deterritorialisation),二來政治單元再次與文化單元不一致!

此外,Ernest Gellner 的另一本《Nations and Nationalism》,也順道推薦給讀者!
展開
平成時代
讀者評分
5.0
|
2025/02/24
作者吉見俊哉是著名的日本社會學家,此書首先以日文出版於2019年,手上為2023年的簡體中文版。全書主旨為延續前書《後戰後社會》分析1970年至1990年代,並從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四個角度,來討論平成年間三十年的失敗,以及日本面臨全球化、訊息化、少子老齡化的三大潮流。書中分為主要六章,分別探討日本的企業、政治、社會、身份,並將平成三十年分為四次時期的衝擊。

首先,作者於序章中引用 Gilian Tett的《穀倉效應》和Naomi Klein的《震撼主義》,來說明日本的企業和政治如何失去了三十年。可是吉見俊哉卻認為幾次衝擊,與日本自民黨上台有關,而且更帶來公部門私有化(如2005年將郵政私有化)和國家級盛會。他又指出在日本受衝擊的不在經濟與政治,更能體現在文化和社會之中。

其次,書中第一章討論《廣場協議》下,日円匯價急升,而加息卻遲了兩年半,既打擊日本製造業又加劇經濟泡沫化。作者於第二章討論日本政治的保守化、民粹化、世襲化,經歷了新黨當政、工會分化、社會黨自我毀滅、小泉改革、民主黨政權失敗、安倍內閣等等。

再者,書中於第三章討論日本社會如何受內外所衝擊,出奇的是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對日本影響甚微。固然兩次大地震與福島核電廠事故衝擊大和社會,令民眾質疑日本的城市發展和能源基建的安全性。而奧姆真理教沙林毒氣事件、宮崎勤殺人事件,則教日本人反思社會中存在令人恐懼的他者。加以,作者指出日本文化在平成時代,充滿末日感、憧憬美國和網路形成新集體意識。

而吉見俊哉指出經歷了平成的政治紛亂、經濟衰退後,日本綜合國力和企業競爭力下降,失去先進國家的地位。日本該充份理解危機意義,才能帶領結構性改革。吉見教授更推演日本的超少子老齡化,將在其他亞洲國家出現。比如中國在2040年代前後,也許會面臨同樣的困局,也許會重覆日本平成時代的一系列挑戰、失敗、迷茫、痛苦和復興,拭目以待!
展開
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
讀者評分
4.5
|
2025/02/23
作者 Naomi Klein乃來自加拿大的著名女記者,於 《震撼主義》一書提及的兩種醫生:卡麥隆控制人的心理與記憶來改變行為,傅利曼來操弄價格、債務、貨幣與秩序。而且還有第三種叫做政變的震撼,令人想像如此在人的身體、集體的政治管經濟中,如何帶來痛苦與恐懼,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尤其從經濟思想、武器到政策的包裝,雖然時有良好的藉口,但是實際行動可以十分暴力。而且不為公眾所知,別人當災,有人卻享福。這樣一反「世界是平的」美好想像,將新自由主義和全球化帶來的問題,在2025年風雲變色之時,更值得大家深思。
展開
民族的虛構:建立在想像上的集體認同,如何成為現實的族群矛盾?
讀者評分
5.0
|
2025/01/27
作者小坂井敏晶,是來自日本的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心理學副教授,此書於 2000 年以法文出版。全書主旨為民族論述來自建構的同一性 (identity),但不流於虛構,必須找出其開放性。書中分為7章,分別探討:虛構與現實、記憶與紐帶、從界線到開放。

首先,作者認為民族並不來自自然的、血緣的存在,民族的同一性是建基於虛構故事。民族乃內在與外在的分際來形成,在虛構與真實之間,而不損其民族的真實性。比如象牙海岸在西非出現,以及貝帖人的出現。因為虛實、遺忘與記憶是一體兩面的事,其關鍵點在於界線,差異化建構出同一性。

其次,書中提出民族不該以文化內容來界定,比如語言、宗教、習俗等文化要素,經濟的自律性,政治組織的型態,地理的鄰接性,或是民族的名稱等等各式各樣的因素。這些要素時而有所衝突,甚至形成不相容的差異、難以和平共存、利益有所衝突。

同時,常識之中對民族有四大謬誤:一、分類過度簡化,造成認知錯覺。二、習慣性想法主導。三、偏見由社會成員普遍共享。四、產出引證偏見的思考循環。雖然個人記憶、集體記憶、自主性、意識、歷史,都充滿了歪曲、刪減、隨意性之處,但並不會令民族同一性失去其真實性。也正因如此,虛構之處必需要被隱藏起來,不被世人所看穿。
展開
帝國
讀者評分
5.0
|
2025/01/19
作者 Michael Hardt 和 Antonio Negri 分是來自美國和意大利的政治哲學家,此書原以英文出版於 2000 年,後來被翻譯多國文字。全書主旨為無形的帝國在全球形成中,如此秩序下形成新的主權、國家與人民,作者尋求另一種政治典範來取而代之。書中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分別探討:現時政治的構成、主權來時路、生產來時路、帝國的衰落與覆滅。

首先,作者強調諸眾不是人民,諸眾能與帝國對抗。帝國有三種工具來控制諸眾:核武、金錢和通訊。諸眾該爭取全球公民的移動權力為終極要求,亦要爭取公民收入,也要重用撥用的權力,來保障使用和控制勞工生產工具的自主權。諸眾也有可能遊牧、放棄、出走的可能,不像鼴鼠而似蛇的形態抗爭,全球思考,全球最行動。

其次,書中提出帝國主義與帝國之間的差異,歐洲所發展出來的體制是帝國主義的,但不是帝國。而全球結構分為三層:第一層為美國,第二層七大工業國、達沃斯論壇、巴黎或倫敦俱樂部,第三層為人民或非政府組織,而諸眾卻不在此列。帝國的工具要素為差別的(differential)、包含的(inclusive)、管理的(managerial)。

再者,作者認為美國並不是帝國的中心,而帝國主義透過美國,由三種機制來演化成帝國:去殖化、生產去中心化、規訓式生產與治理全球擴散。這亦反映在全球市場和跨國企業的形成,福特和泰勒式的工資與勞動,以及凱因斯的總體經濟管制。因此企業,尤其是跨國企業,有效超越國家的管轄與權威。

此外,手上的繁體中文版,全書五百多頁,有來不少自台灣的學者包括陳光興教授寫導讀,都值得參考。也建議讀者可以將《Empire》、《Commonwealth》、《Multitude》三部曲,三本書反出兩位作者政治哲學的三大面向,一起閱讀獲益良多。
展開
連結:從石器時代到AI紀元
讀者評分
5.0
|
2024/12/29
作者哈拉瑞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此書中英文版同步於 2024 年上線。全書承接「人類歷史三部曲」的討論,志在指出人類建立資訊網絡在歷史上主要協助維持秩序,而不是為了保存真相,而且人類的網路正被非生物網路取代,這正可能引領人類自我毀滅或矽幕分裂的未來。書中分為主要的十一章,分別探討:什麼是資訊、故事、文件、錯誤、決擇、電腦、民主、監控、極權和矽幕。

首先,作者討論的是民粹主義看資訊成武器,天真論者又假設資訊愈多愈好,因此兩者皆不可取。資訊該是網絡的接合劑,而與真相、知識、智慧都不一定有關,比如美國的憲法精神也是虛構故事。而故事是人類社會中最早有用的資訊,而這些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亦有可能是建基於不平等的狀況而來。因此作者分析資訊有兩大重點,認為資訊網絡比個人重要;秩序與真相是對立的。

其次,書中最令我好奇的是,為何我們不該借用自己無法控制的技術,尚待我慢慢發掘下去。而且AI 並非人工的智慧,更像是外太空來的智慧,甚至其極強大的資訊處理能力能取代極權政府。因此此書三大部份針對人所建立的網絡,系統性地反思電腦正在建立的網絡以及未來,包括可能成人類分對立的矽幕(silicon curtain)帝國。

最後,此書又論及美中之間的科技競賽、俄烏之間的軍事衝突和未來冷戰的可能性,對於大家工作、學習和投資都十分有啟發。因此在2025年在即之時,推薦大家閱讀,開卷有益!
展開
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含32頁珍貴歷史圖片)
讀者評分
5.0
|
2024/12/23
作者戴蒙 (Jared Diamond) 是地理學教授,此書以英語出版於 2019 年,正是全球新冠疫情之前的重量作品。全書主旨為說明國家在動盪之時,處理辦法可分為十二個重要指標,找尋個人、群體、企業到國家和全世界的變革辦法。書中分為主要的十一章,分別比較芬蘭、日本、智利、印尼、德國、澳洲、美國的危機與回應,展析這七個國家的經驗在面對內憂、外患與隱憂,可有不同的決策可能性。

首先,作者定義什麼是危機,危機是轉捩點,而且可以將個人危機與國家危機做比較。他先從自身的研究生時期困難說起,說明危機會挑戰一個人的身份認同、價值觀與世界觀,反思什麼可以保留、什麼要選擇性改變,從而耐心討論出彈性的新做法。作者從個人危機的心理分析,從而提出影響國家危機結果的十二點因素。

此書在說明國家在動盪之時,展析七個國家的經驗在面對內憂、外患與隱憂,可有不同的決策可能性。書中亦說明個人與社會在面臨危機之時的處理辦法,有相似之處,並分為十二個重要指標。原來面臨社會經濟危機之前,每個社會的反應都不一樣,有時候可能帶來不可想像的後果,政經精英和社會民眾的掙扎求存之道都不一樣,也會因為時機而導向不一樣的後果。

2024 年底讀此書令人反思個人和國家的危機,以及如何轉型。比如日本明治維新來成功面對西方的挑戰,而智利與印尼都是在社會危機之後,卻助長了國內的極權統治。這一切其實在美國、東亞社會或其他國家都有可能發生,在哪裡都有機會改變,踏在 2025 年之時不可不察⋯⋯
展開
深度數位大掃除:3分飽連線方案,在喧囂世界過專注人生 (電子書)
讀者評分
5.0
|
2024/11/25
|
電子書
作者紐波特 (Cal Newport) 是大學教授、電腦科學專家,此書出版於 2019 年。全書主旨為人人要建立一套成熟的科技使用理念,以價值為基礎來決定用什麼工具,什麼可以忽略不用。書中分為主要七章,分別探討:數位極簡主義、數位斷捨離、獨處的好處、要對話而不要按讚、重拾優質休閒、加入注意力抵抗運動。

首先,作者指出電子產品和應用程式的商業模式,如同玩角子老虎機利用別人上癮來賺錢。在 2004 年 Facebook 面世和 2007 年 iPhone 面上市之時,用戶雖然不自知會平均每天花兩小時上社媒,而且不自覺地按今天查自手機 85 次。但是螢幕被精心設計成為令人上癮的新科技,令人難以抗拒,一再重複行為而不顧後果。

其次,書中否定坊間那些改動行為模式的建議,說明小行為改變無法回應如此宏大的科技問題。數位極簡主義著重令生活更美好的大事,精心選擇數碼工具,而容許自己錯過一些小事。原則有三:雜亂有代價、貴在優化、有意識地做令人滿足。比如《湖濱散記》的作者梭羅指出擁有愈多,可能體驗愈少。而時間可以作為衡量收入付出的單位,因為它是重要的資源。此外,作者指出科技產品亦有其報酬遞減定律,並不是多多益善的,優化才能獲得真正的效益。另一個例子是艾美許人,如何權衡科技對社群的利弊,來說明選擇本身令人有滿足。

此外,書中最有趣的是,指出我們可以大玩手提電話和社交網絡,但要在限時之內做,做完便要重新投入生活。面對來自矽谷的手機和社媒正吞噬我們的靈魂,要主動奪回注意力、時間、生活與未來,由價值決定生活,而不是科技!
展開
150年歷史的哈佛寫作課祕訣:讓哈佛學生一生受益的寫作課程,贏得讀者信賴、提升文章價值的「O.R.E.O MAP」寫作法則
讀者評分
3.5
|
2024/11/22
作者宋淑憙是來自韓國的寫作教練。此書的繁體中文版出版於 2020 年,全書主旨為寫作十分重要,而以意見、理由、例子、意見的公式寫來,肯定能寫出具說服力的文章。書中分為主要六課,分別探討:為何要學寫作、如何寫作、O.R.E.O MAP、如何運用此公式。

首先,作者花了第一章來論證為何要學寫作,因為名校如哈佛從 1873 年起便以十至十五人為一班,來教說明文,而且約九成畢業生都稱讚為最受用。而且寫作反映了一個人的思考、表達、創意與邏輯,並達致作者想要的讀者反應,因此如何寫作絕對值得認真學習,尤其學習美國歷史最悠久名校的寫作課。

其次,書中提出所謂「O.R.E.O MAP」的寫作方式,似乎並不是原創的,在英文世界也似乎十分普及。這個的方法就該按意見、理由、例子、意見強調或提案,順序來寫,作為文章、段落的安排。而文章應該是一句話,而且不要超過 15 個字,全文最好在一千五百字,要約三分鐘之內讀完。尤其文章只有零點八秒之間,就可能被選中或淘汰,而大家閱讀的集中力只就有八秒而已。

再者,作者亦提出可以像「股神」巴菲特的年度致股東書一樣,以結論、原因與理據作為文章的順序,亦有其道理。另一個可以學習的例子,便是以「如果⋯⋯,就⋯⋯吧。因為⋯⋯。」句式來寫作,的確可以吸引讀者讀下去,值得參考。尤其她提到要讓讀者從第一句,讀到第二句然後第三句,再繼續下去,一套有用的方法的確有用。

雖然作者提出找出主題才是寫文章的最大困難,可是她似乎並沒有為此提供解決方案,而且全書六課似乎有部分重重覆覆,而點子單一,略嫌其內容太單薄。而作者的另一本書《高手詞彙必修課》則展現 70 種不同的風格,也值得大家一同參考。
展開
革命的年代:從十七世紀至今的全球化、科技化、地緣政治的衝擊
讀者評分
5.0
|
2024/11/19
作者 Fareed Zakaria 是自由派公共知識份子,前《外交事務》主編、哈佛大學博士畢業,此書出版於 2024 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前夕。全書主旨以整理出舊有的五大革命,以及現時的四大革命,在引領進步與返回舊秩序之間中掙扎,來分析美中俄三國現時面臨的處境。書中分為主要的九章,分別探討主要的九大革命:尼德蘭的自由主義革命、英格蘭的光榮革命、失敗的法國大革命、不列顛的工業革命、美國的革命、經濟全球化、資訊科技自由、復仇的身份認同、地緣政治的雙重革命。

首先,作者試圖定義革命,第一個意思是按規律運轉,第二意思是反轉或推翻,像法國大革命般。而作者認為現時我們正處於革命的時代,一來自由市場與貿易受質疑並帶來了不確定性,二來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下的數位革命和人工智慧,三來超越左右派的新運動衝擊舊有國內政治秩序,四來崛起中的中國與復仇主義的俄羅斯挑選了國際之間的體制。

其次,作者亦指出在後冷戰的美國成為三十年來的單極霸權,帶來兩個重要影響:一是全球穩定的局面,二是美國鼓催的全球化、自由化、民主化成為全球主流思想。可是科技、經濟與身份認同三股力量合流,帶來了新的政治型態,而中國、印度、巴西、土耳其亦漸漸崛起,帶來不一樣的國際間的地緣政治。

同時,作者指出川普的民族主義、沙文主義、保護主義、孤立主義,違背共和黨數十年來所擁護的自由市場、貿易開放、寬待移民的「列根公式」。這亦反映了舊有的左右派立場對立,已經不再,取而代之是開放或封閉的分歧,決定選舉結果、政策辯論與意識形態。

最後,全書結論十分深刻。書中提出我們正面臨全球自由主義危機,失去對宗教、專家、規範和制度的信心,正走向非自由民粹主義。作者提到的辦法便是參照新加坡模式,在現代化面前,亦鼓勵保留語言、習俗、節慶與信仰的根。在極端主義面前,作者希望能有漸進的改革,不讓現代化腐蝕一切,同時爭取自由、開放的古典自由主義理想。
展開
符號經濟與空間經濟
讀者評分
4.5
|
2024/11/09
作者 Scott Lash 和 John Urry 當時皆是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的教授,此書出版於 1993 以英語發表。全書主旨討論後工業時代的符號經濟與空間,受流動網絡和反身性現象所影響,分為 12 章,書中分別探討四大主題:客體與主體、符號與他者、空間與時間、全球化與現代性。

首先,作者在引言回應了馬克思理論,認為馬克思對工業資本主義的矛盾分析已成過去。作者提出馬克思主義者,應該將資本主義分成三個分期:十九世紀盛行地區性的自由主義資本主義 (liberal capitalism)、二十世紀進入國家級的組織化資本主義 (organized capitalism)、二十世紀末則是去組織化資本主義 (disorganization capitalism) 延伸到國際層次。

其次,作者並且在首章指出流動網絡和反身性的現象為貫穿本書的主要原則。書中討論客體與主體,主體指的是勞動力或可變資本,客體指的是貨幣、生產資本和商品,但在去組織化資本主義下流通越來越遠、也越來越來快。主客體流動會造成失去意義、 失序 (anomie),但書中樂觀指出能開啟出不同的可能性。

然後,作者又討論三大課題:符號與他者、分析空間與時間、作者討論全球化與現代性。此書的確不失為重要的社會科學參考書,值得在 2025 年將來臨之時,用來瞻前顧後推測未來。
展開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讀者評分
5.0
|
2024/10/28
作者杭亭頓 (Samuel Hungtington) 是哈佛大學的政治學教授,此書第一版以英語 1997 年,此譯作也以第一版為藍本。全書主旨以文化和文化身分認同作為主軸,多元版塊碰撞和斷層線 (fault lines) 作為世界秩序的比喻,為學者和政策制定者推翻當時流行的四種猜想,提供一個後冷時代全球政治的文明分析框架,以及重建世界秩序的啟示。書中一共有十二章,分為五大部分分別探討:多文明的世界、變動中的文明均勢、正在湧現的新文明秩序、文明的衝擊、文明的未來。

首先,作者認為後冷戰的世界,正由以往西方主導,走向非西方的多極 (muitipolar) 和多元文明 (multicilizational) 的世界政治。而且以權力與金錢支撐的國族國家並沒有消失,也由於冷戰的意識形態政治走入歷史,文化與族群比社會階層或貧富更能引起矛盾。由於不同文明之間的哲學假設、基本價值觀、社會關係、風俗和人生觀不同,作者認為其異同決定了國家之間的利益、對抗與聯盟。

其次,書中同時否定四種對未來世界政治的猜想,四者既不相容,兩股對立的趨勢仍在,而極簡主義無法簡化成兩個統一的單位,現實主義卻有局限。第一,一個和諧的世界像一戰、二戰之後一樣不太可能,包括種族滅絕、宗教基本教義派、新法西斯或新共產主義卻方興未艾。第二,兩個世界的方式分別我們與他者,以經濟將世界分為南北,以文化分為東西。第三,現實主義的國際關係,每一個國家務實地按利益而行動。第四,正在形成一個無政府的世界,面臨難民、分裂、種族與宗教衝擊升溫。

因此作者提出既能兼容極簡 (parsimony) 與事實 (reality) 的想法,提出從文明的方式來自世界。由於世界愈來愈融合,但文化主張與文明意識成為了反制力量。雖然世界仍似乎分為兩,但是一個西方與許多非西方國家,而國族國家仍為國際事務主體,卻以文與文明力量仍主導。世界也有其無政府主義的狀態,但對穩定最大的危險來自於不同文明之間的國家與群體。文明重臨世界政治舞台!

在 2024 年美國總統大選之前,又在日本自民黨眾議院選舉結果出來,而伊朗、黎巴嫩介入了以巴戰爭,同時北韓亦參與了俄烏之戰的大背景之下,此書值得一讀。而且在其文章〈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一文出版二十一年之後,反思冷戰後的過份樂觀,而又擁抱新自由主義、技術全球化和美式生活的今日,似乎我們又回到當時四大對世界政治的猜想,以及杭亭頓的一問:到底如何重建世界秩序呢?
展開
從海洋看歷史:東亞海域交流300年
讀者評分
5.0
|
2024/10/26
編者是羽田正、小島毅,前者乃是世界史專家,後者是中國思想史專家、教授。此書於 2013 年以日文出版,全書主旨從人、物品和資訊出發,以東海和黃海作為舞台,重新審視以往以陸地政權為中心的東亞史,提出以海洋為中心的民間史。如此東亞海域交流可以分為開拓海疆的 1250-1350 年,相互爭奪的 1500-1600 年,分棲共存的 1700-1800 年。書中分為主要十三章,分別探討:朝貢以外的海商、蒙古西征的影響、大倭寇時代、華人海商與交易圈、白銀時代與歐洲介入、近世國家的出現。

兩位編者開宗明義指出,以往官方所修的歷史以陸地為本,海域就變得像是黑盒般的難以辨識。其實海域亦是個屬於人類的生活空間,滿載了人們、物品、資訊的移動與交流。而人有三種:與官方來往甚密之人、與航海或貿易有關的人、沿海生活的人。物品反映東亞海域經濟特徵,資訊則包括技術、信仰、思想或文藝作品的流傳。而且書中指出這三百年來的交流趨勢由人,慢慢走向物品和資訊。

其次,書中亦提及歐洲勢力,乃隨著華人海商早已佈下的網絡而來,再加入自己的文化、信仰和科技。令在 16 世紀的東亞海域,各種勢力並存,文化融合、交流是常態。可是在近世國家在 17 世紀出現,比如德川幕府、清朝建立,朝鮮半島和琉球的重整,又為東亞海域重新劃線,亦重新將視點回到領土之上,海洋卻少了軍事和外交紛爭,多了一份和平。

此書十分有用,提及以往的歷史只顧及陸地,而不看海洋的盲點,而且史料仍集中在陸上。海洋故然不是黑洞,是滿載了歷史故事、經濟機會與生活,它既是陸地的邊界,也是連結其他陸地的窗口。因此世界歷史應該要一分為三,除了我們熟悉的由陸上帝國所建立的王朝衰榮史之外,該有由歐亞之亞草原游牧民族的東西交流史,亦該有海上貿易、外交、戰爭的國際史。
展開
The Future of Freedom
讀者評分
4.5
|
2024/10/19
作者 Fareed Zakaria 是前《外交事務》雜誌主編、著名作家和政治評論家,此書英語版出版於 2003 年。全書討論自由與民主之的緊張關係,主旨為當時美國重視民主而少自由,務必重新找到兩者的平衡。書中分為主要六章,分別探討人類自由史、走上歧途、不自由的民主、伊斯蘭的例外想像、民主過份地多、威權之死等,最後結論從各國案例中提出解決方案。

首先,書中指出二十世紀有兩大趨勢:管制資本主義和為民主拆牆鬆綁。在上世紀之初,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未來,卻換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高通脹和大緊縮,以及管制市場的政府干預手段,包括著名的凱恩斯經濟學。在七十年代私有化和解除管制的浪潮下,亦在九十年代末引來新政府角色的思考。 

可是民主卻走上不一樣的路,正如杜威(1927)所說要解決民主的問題,便要更多的民主。上世紀大力擴充民主機構、去除間接選舉、反權威精英、為很多人充權,換言之更多政治參與。可是卻換來了,龐大、無法管治、不版尊重的美式制度,失去了權力、合法性和效率。

此外,全球化亦帶來了不一樣的挑戰,一來市場帶來了更快更劇烈的轉變,二來亦為政府制度針對長短期改革的壓力,同時民主制下的壓力團體、游說團、政治活動亦劇烈反抗。因此作者認為解決方案便是民主授權 (delegating democracy),他舉例說明美國聯邦儲備局、歐洲聯盟為其成功個案。

當然此書 20 年前出版,內容有過份的部分,包括推論某些國家的發展,都錯了。但這也不影響此書的主要論點,絕對值得在美國總統和國會大選之年,再一次閱讀的參考!
展開
海的亞細亞:濱下武志跳脫陸地中心的史學視野,海洋如何奠定亞洲的貿易、移民、世界觀和國際秩序
讀者評分
4.0
|
2024/09/18
作者濱下武志是來自日本的漢學專家、經濟史家,此書以繁體中文翻譯本出版於 2023 年,而其內容早刊於至少三本日文學術著作。全書乃為濱下武志祝壽而翻譯的,主旨在於從地政轉移看地域和海域的近代史轉變,而且意圖在歐洲中心主義之外,建立理解亞洲近代史、國際秩序和經貿移民的視角。書中分為主要八章,分三方面來探討從亞洲夷華秩序、從海洋出發的亞洲論、地域的世界史,而終章討論華僑史亦十分值得一讀。

首先,作者認為以往的東亞歷史著作普通只著重地政 (geo-politics),而忽略區域之間的交通與貿易,尤其是近代海上世界的亞洲連結。甚至連近代西方進入亞洲,亦依賴如此路徑與網路,由此作者提出英清之間的鴉片戰爭乃商業網絡之競爭,而非英國工業化並擴大市場而來的對立。其次,作者指出港口城市的影響不只在沿海的地位,更在於環海和連海的多角化文化交流、移民和貿易。比如在中國華南與東南亞有三條路線,分別是以福州和泉州為起點的東路線,以廣州為起點的中路線,以及以昆明為首的西南陸路。再者,作者亦提出新加坡、馬六甲、香港和沖繩等的重要地位,因為這些港口城市位於不同海域之間的交义點,亦反映了亞洲的多元性。不來自外在的西方,亞洲被動接受,而是本來因為華夷秩序和朝貢貿易而建立起來的國際社會。

而且全書中的圖、表製作十分精美,翻譯不見勉強之處,值得對亞洲史和經濟發展有興趣者可把握機會細讀,也可以看成縱覽日本學者看東亞史、東南史的簡要讀本!
展開
從民族解讀世界史:民族如何推動千年來的歷史進展,政治又如何利用民族來製造對立
讀者評分
5.0
|
2024/08/10
作者宇山卓榮是來自日本的補習班老師、暢銷書作者,此書以日文出版於 2018 年。全書主旨在探討民族在現今社會的意義,而且這是如何由歷史積累而來的,拆解了不少關於歷史的謎題。書中有八個部分共 24 章,分別探討:民族的起源、血統的神秘、東亞和日本的民族融合、歐洲各國如何形成、印度中東與中亞的民族統治、東南亞地區各民族的多元融合、大帝國的建立、世界民族的融合、白人的優越主義和全球主義。

首先,作者首先解釋人種、民族和國民分法不一樣:人種以遺傳學與生物學來找出血統和身體的分別,民族多以語言、文化和風俗的社會特徵的差異,國民則是以國別為主來區分不同的法律與制度。人種之分除了粗淺的白、黃和黑的說法之外,可以分為有四種:高加索、蒙古、尼格里、澳大利亞人種。

其次,語系的出現是由於相信語言相近的民族,可能出於同一個祖先。大概可以分為在東亞和東南亞的阿爾泰語系、漢藏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在歐亞大陸的閃米‧哈姆語系、印歐語系,以及其他非洲、美洲語系等。比如英國語言學者 William Jones 提出,梵文和英語的字語和文法有相通之處,試圖說明古印度與歐洲人可能擁有同一個母語系統。後來「亞利安人」的印歐語系一說,更被納粹德國利用,為了保留其純種之處。

此外,書中亦提出所謂中國人,不只是漢人,是以混合多元民族,並用漢字為共通語言的共同體。所謂漢人,在現代中乃是魏晉南北朝以來,與其他民族混血過的漢人,而與官方統計出來的 92 % 有所不同。作者更提出由漢人建立的政權,僅有秦、漢、晉、明而已,大多都被非漢族統治中國。而作者又從日本文獻和習慣之中,說明支那乃對「大中國」概念的說法,卻不被中國人所喜歡,認為受歧視之嫌。而「中華民族」概念,來自於司馬光的華夷之別、章太炎的中華民國想法,而且深得孫中山和毛澤東所支持。

這的確一本輕鬆易讀,而且圖文並茂的周未好讀物,尤其在 2024 年戰火與地緣政治改變之際,值得大家深思國族想像的來源、利弊與將來。
展開
移動
讀者評分
4.5
|
2024/07/30
作者 John Adey 是英國基爾大學的文化地理學講師,此書出版以英文版於 2009 年,其後於 2017 年再版。全書主旨為「移動性是根本而重要的過程,支撐許多運作於當今及過往世界的物質、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過程」(Adey, 2013: 43),因此此書提供了解世界重要的工具。書中分為六章,分別探討移動的意義、政治、實作、中介。此書涵蓋的題目甚廣,絕對值得對地理學、社會學、哲學或其他有志趣之士閱讀,尤其在後疫情的暑假之時,一邊移動,一邊閱讀,誠為美事。

首先,作者討論移動性 (mobility) 的意義,因為缺乏意義只不過是移動 (movement),而移動充滿了價值和判斷。時而移動性可能被認為是正面的進步,時而移動性則被批評成骯髒和落後,就像遊牧和移遊的諸眾 (multitude) 一樣。

其次,書中指出移動乃是政治的,因為社會與權力決定了政策與意識形態,繼而安排了移動性和移動的可能性。比如說,移動性位於權力幾何學中,塑造了誰可以移動,誰則滯留,製造了不移動性。

再者,作者討論移動的實作,與身體有關,有時是不假思索地做出來的。背後有時會再現了權力操弄,有時則與情感、身體感受相關,比如在比賽場地之中玩人浪 (Mexican wave)。

此外,書中提出移動需要中介,無論是傳播或是運輸,中介包括汽車、公路、機場或電梯。當然設計了當中的中介,也有可能帶來了數據被徵集、監控的可能。
展開
Celebration Capitalism and the Olympic Games
讀者評分
5.0
|
2024/07/27
作者博伊科夫 (Jules Boykoff) 曾是代表美國踢 U23 青年的足球員,現為太平洋大學俄勒岡州分校​​教授,此書以英語出版於 2014 年。全書主旨為挑戰文獻中僅將近期奧運發展歸因於新自由主義,博伊科夫則從多屆奧運會運作中總結出,這種依賴政府開支、私人得益的公私部門合作夥伴命為「慶典資本主義」,同時會亮出令人感覺良好、永續發展的幌子。書中分為五章分別探討:慶典資本主義定義、慶典資本主義簡史、如何從 2004 年雅典奧運和 2008 年北京奧運中成型、蔓延至 2010 年溫哥華冬奧和 2012 年倫敦奧運、以及有什麼力量正在挑戰其地位。

首先,博伊科夫於《慶典資本主義與奧林匹克運動》一書之中,討論了當代奧林匹克運動的政治經濟學,所謂慶典資本主義指出支撐奧運會和其他慶典活動的資本主義形式,尤其依賴公私部門合作。書中指出與純粹只求私人賺錢的「災難資本主義」不同,這些合作夥伴關係利用國家作為私人利潤的來源,同時保持其互相依存。而公私合作夥伴關係、強調私營部門效率和減少公共部門責任,在 1980 年代由於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契爾和前美國總統雷根等人,推動下變得普及,由此可見慶典資本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理念是一致的。

再者,回顧 1932 年洛杉磯夏季奧運會起到 2000 年雪梨夏季奧運會之間,作者發現公家付費、私人盈利動態隨時間演變,而漸漸強化其商業主義、永續發展說辭和文化奧林匹克成為國際奧委會的支柱,並融入慶祝資本主義之中。而在 2004 年雅典奧運和 2008 年北京奧運之中,安全檢測成為重點,而且十分依賴政府開支、債務,甚至造成了大白象工程和轉化安檢來增加警政與監控。蔓延至 2010 年溫哥華冬奧和 2012 年倫敦奧運,作者認為倫敦奧運成為慶典資本主義的濫觴,尤其依舊無法控制開支、無法兌現可持續發展的承諾。

此外,書中提出正在挑戰慶典資本主義地位的其他力量,反奧運的勢力越來越形成壓力,以及作者試圖出版當年仍未開幕的 2014 年冬奧和 2016 年夏奧,其在俄羅斯和巴西的主辦城市中也具慶典資本主義特點。也許在剛開幕的巴黎奧林匹克夏季運動會之際,又一本甚具可讀性的參考書。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