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_春季特談
媽媽,死亡是什麼?

媽媽,死亡是什麼?

Memento Mori

  • 定價:360
  • 優惠價:79284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0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用哲學思考的方式談論死亡,
給孩子不帶恐懼理解死亡的機會


「媽媽,誰發明了死亡?」「生命。」
是不是所有活著的都會死去?
我們會怎麼死呢?死亡跟生命在玩躲貓貓嗎?
死了以後會怎樣?我們可不可以殺死死亡?

透過法國哲學式的問答,一如親子間各種日常對話,
讓生死議題不再是禁忌,賦予自在討論的空間。
不只培養思辨能力,更能引導孩子想一想活著的價值。
如何跟孩子談論死亡?這部作品或許正是你的解方。

一本談論死亡,卻充滿生命力的繪本

▍專文導讀
林偉信|台灣兒童閱讀學會顧問

▍驚喜推薦
林希陶|臨床心理師
徐永康|國立政治大學實驗教育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兼執行長
徐瑜亭|習惜親子教育中心創辦人
芬妮說書|閱讀推廣人
陳欣希|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
曾品方|臺北市萬興國小閱讀推手
楊俐容|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潘小慧|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兒童哲學家
盧本文|台灣兒童閱讀學會理事長
蒙特梭利媽媽在北加(Jocelyn)|蒙特梭利教師、教育碩士、親子部落客

▍本書特色
.用繪本跟孩子談論死亡:這個議題一直是童書會重複出現的主題,但大多數會利用溫暖但略帶悲傷的故事來切入,譬如祖父母、父母或寵物的離世。這本書卻能跳脫以情緒主導的固有模式,反而用世界萬物的凋零與消逝來讓孩子理解,別出心裁。
.哲學式的問答討論,文字中性不煽情:藉由孩子不斷的提問、媽媽耐心的回答,就像親子間討論各種日常大小事一樣,不帶預設立場,引導孩子逐步釐清死亡的定義。
.2D平面圖像,色彩繽紛:和過往同類型主題不同,反而利用高彩度的中性畫風來表現,同時以黑色代表死亡,譬如落葉、市場上的魚、故事裡的白雪公主等,讓議題的討論更加輕鬆自在。彩色世界與黑色世界的並存,更暗示了生與死本是一體兩面。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宮絲.高蒂納Conce Codina
出生於巴塞隆納,現居巴黎。在學校學的是純美術,之後投入攝影、錄像等當代視覺藝術領域。攝影作品散見於出版品中,錄像作品不只在電視上播映,也會在藝術節和當代藝術空間展演。

譯者簡介

李欣怡Gaëlle Hsinyi LI
畢業於輔大法文所。現任職於信鴿法國書店,亦從事中法文口筆譯。交流信箱:gaelle0318@gmail.com

繪者簡介

奧若兒.珀蒂Aurore Petit
法國新生代插畫家,畢業於頗具影響力的史特拉斯堡裝飾藝術學院,現居南特。除了童書創作,也為雜誌繪製插圖,並從事舞台設計工作。

 

【專文導讀】理性思考「死亡」的兒童哲學繪本

台灣兒童閱讀學會顧問 林偉信

《媽媽,死亡是什麼?》是一本與兒童談論死亡議題的極佳繪本。它不同於以往這類型的童書,多以傷痛療癒或是情感修復做為故事主軸,而是邀請兒童理性的來思考「死亡」這件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繪本中的媽媽為教養者做了一個與兒童討論時的絕佳示範,她認真面對孩子的提問,藉由各種實物的舉例與不同可能性的分析,引領兒童去探究死亡的發生與狀態,進而了解死亡是大自然的一種必然現象,人終會死去,但生命仍會繼續。在死亡來到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握生命,好好活著。

當我們和兒童共讀這本書的時候,對於繪本中的媽媽透過各種實例,對孩子說明「什麼會死?」、「所有活著的東西都會死嗎?」,或是「會怎麼死?」等問題時,我們可以在每一張畫頁都多做一些停留,邀請兒童來搜尋圖畫裡所隱藏的文字元素,並且想一想,除了媽媽所舉出來的例子之外,還有什麼會死?或者,還有可能會以哪些不同的方式死去?等等。

而在繪本的後半部分,當媽媽針對孩子一連串的「死了以後會怎麼樣?」的提問,做各種可能性(消失、分解、無限、深層睡眠、失去、第二幕等)的分析時,我們也可以和兒童逐一的討論這些分析是否合理,能否被他接受?同時,也鼓勵兒童再想像一下,死了以後,還有沒有其他什麼樣的可能狀況會發生?

最後,讀完繪本,我們還可以和兒童聊聊:以他的看法,在他們這樣的年齡,要怎麼樣過生活,才叫做「好好活著」

藉由上述的閱讀討論,我們引領兒童對書中的觀點,不要只是單向的接受,而是要不斷的再想一想:「一定是這樣嗎?」,或者「還有沒有什麼其他的可能?」。當兒童逐漸習慣這樣的思考作為時,他不僅能在閱讀中深化理解,同時也能在生活中養成為自己思考、以及為自己的思考找意義的思辨習慣


【驚喜推薦】

◆此書對於死亡的叩問,深入人心,也可回應小孩的疑慮。──林希陶 臨床心理師

◆無可避面地我們都需要面對生命的消失,內心傷痛如同自我割裂,需要時間療癒。故事中的媽媽很有智慧的讓孩子理解,隱喻的說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珍惜生命也就是要能好好活著!──徐永康 國立政治大學實驗教育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兼執行長

◆哲學是通往幸福的捷徑,卻是臺灣家長陌生的道路。《媽媽,死亡是什麼?》以哲學式的對話,示範親子對談的多種可能,為看似難言、沉重的死亡議題,增添了自然、輕快的生命色彩,透過親子共讀,將能喚醒住在孩子心中的哲學家,讓孩子從小累積豐厚的幸福素養。──楊俐容 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對許多事物感到好奇,包括生命與死亡。孩子藉由不斷發問來探索世界,而父母通常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本書描繪出法國人重思辨和理性對話的親子互動典型,值得東方父母和師長參考借鑒。──潘小慧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兒童哲學家

◆對於沈重的死亡議題,這本書,用敞開的態度談論,用平和的口吻訴說,用鮮明的色彩襯托,讓孩子認識死亡就像認識動物、認識氣候、認識朋友一樣自然。生命有開始,也有結束,帶孩子看見生命旅程的全貌,才是完整的生命教育。──蒙特梭利媽媽在北加(Jocelyn) 蒙特梭利教師、教育碩士、親子部落客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038147
  • 叢書系列:繪本滴
  • 規格:精裝 / 40頁 / 28 x 21 x 0.8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4歲~10歲
 

書籍延伸內容

介紹影片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
|
2022/04/15
劇透警告
當初看到這本書封面的瞬間,就被它的書名跟各種鮮豔顏色並置的衝突感吸住目光。談死亡這麼沉重灰暗的議題,為什麼會是這樣五顏六色的?當翻開書頁會更驚訝,因為每一個頁面,都是色彩繽紛,花花綠綠。若是不讀文字只看插畫,或許還會誤以為這是一本藝術美感主題的繪本。

呼應書名「死亡是什麼?」,一對母子以十個問題一問一答,從具體到抽象,逐漸深入死亡的核心,直視死亡,理解死亡。這十個問題包括:什麼會死?所有活著的東西都會死嗎?誰會死?我們會怎麼死?這世上死掉還是活著的人比較多?人死掉之後會去哪裡?如果我們死了,會持續很久嗎?死亡跟生命在躲貓貓嗎?死了以後會怎麼樣?可不可以殺死死亡?

他們的對話始於小男孩放學,媽媽接送他回家的路上。每一個頁面看似獨立,其實都連接著上一頁,持續前進、變化。從學校走過公園,從公園走過商店,再到書店、博物館,直到回家打電動、玩桌遊、吃飯喝茶、上床睡覺。讀者彷彿跟著他們一路走,一路聽,死亡不是閉口不談的禁忌,而是稀鬆平常,可以隨時好好聊一聊的日常話題。

我認為對話發生的場景安排有幾個意義,第一是製造一種動態感,面向右邊的角色加上不斷改變的場景,自然形成步行往前的動作。第二是藉著場景的轉換表示作息的改變,從放學到回家,正是逐漸進入夜晚的一段時間。小男孩問完最後一個問題後上床睡覺並不是結局,隔天他醒來用全新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才是這場對話的閉幕。從白天到夜晚,再從夜晚到白天,不只暗喻生命的循環,也呼應媽媽對「死亡與生命在躲貓貓嗎?」的其中一個回答。

另外一個安排的意義是場景與問題及答案的呼應。當小男孩問「我們會怎麼死?」時他們正走到一間書店,媽媽便信手拈來,以各種故事裡的角色死法為答案--被蘋果毒死的、被獵殺的、上斷頭台的、離奇不知死因的。走到博物館時則來了兩個問題--「死掉還是活著的人多?」「死掉之後去哪裡?」。順著博物館的情境脈絡,這裡帶到歷史上的人物、已經滅絕的物種、文明、語言等,同樣可以看出與場景之間的關聯。我很喜歡媽媽對於「死掉後去哪裡」的回答,她的說法一點也不形而上或帶有濃厚宗教意味,而是「去祠堂」或是「金字塔」。不僅顛覆我們對這個問題可能有的刻板印象,也高明帶出某些場所與死亡之間的關係,以及活著的人有緬懷、瞻仰、祭祀等行為及需求。

每一頁都可以看出場景、問題、答案三者巧妙的搭配,我非常喜歡這個設計。

書裡談的死亡不是很狹義的,那種我們會很直覺想到的親人或是寵物過世,它談的死亡包羅萬象,比如關係的結束(愛、友情,雖然我認為這個答案見仁見智)、遊戲無法過關的"game over"、「失去」(絨毛娃娃、筆記本等),以及前面提到的文明或是物種的滅絕,都是死亡的一種形式。有一些死亡只能引起一小部分人的傷痛,有些死亡如物種的滅絕,帶來的可能是極為重大的影響。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另一個地方是兩人的口吻始終溫和平穩,一來一往,有問有答(有時甚至不是答案,而是用一個問題拋回)。媽媽的答案不見得「完美」,但是是一個可以再放射開來的起點。

我也喜歡他們不只談死亡必然會發生,無論男女老幼,無論動物植物甚至各種抽象的東西都難逃一死,他們同時也談死去的人事物留下的痕跡與資產。我們仍然讀著早已逝去的大師書寫的作品,在博物館裡展示前人的各種智慧,考古學家試圖破解出土文物的意義等,死亡是永遠的,但它們也持續發出耀眼的光芒,死亡並不是結束。

不管你自己讀或是跟孩子共讀,我推薦你(或跟孩子一起)可以先想一想每個問題的答案,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回答?也不妨在讀完媽媽的答案後想一想,你認同這些答案嗎?為什麼/為什麼不?不必多,一天或一週一個問題就好,慢慢想,慢慢談。我認為有這樣的一本書陪伴我們做這種練習是絕對必要的,因為死亡(以及失去、關係改變與結束)每天都在發生,再怎麼不想迎接它,它都是避無可避的人生課題。

同時積極想一想,聊一聊,在迎接死亡來臨之前,我們要如何「好好活著」?
#死亡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蓋亞2024★國際書展新書展|譚劍《復仇女神的正義》、星子《乩身II 3》全新上市!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雁暢銷展
  • 靈性療癒展
  • 防癌抗老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