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弱建築從《道德經》看台灣當代建築

弱建築從《道德經》看台灣當代建築

  • 定價:360
  • 優惠價:932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8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接續《新人文建築》與《十人》二書觀察台灣當代建築人的設計走向與成果所作出的記錄,第三本《弱建築》,同樣是針對台灣當代建築的人與作品,只是在作品屬性上,由90年代蔚為舞台焦點的室內設計,轉到已開始被目前社會所注目的建築設計作品上。

  本書前半部的八位設計人,約略是以《新人文建築》的同一世代為主,在整體作品特質上,顯現出延續90年代空間美學革命、回歸現代主義脈絡的傳統,以及對80年代以降過度受制於商業體系的媚俗性格,所作出對抗性格的顯現,並開始有探索台灣現代建築究竟為何,這樣思索觸角的出現,這諸多現象的觀察。

  而這部分的記錄書寫,是架構在作者閱讀老子《道德經》的思索上。而所以選擇其作為思索主軸,主要緣於過去的建築書寫,一直無法與自體的文化思想有系統上的連結,明顯有過度依賴片段與橫向移植西方知識體系的傾向,本書是嘗試以本體文化(本書以《道德經》)的思想作出發跳板,來重新觀視台灣當代的建築現象,看是否可以建立起另一種觀看的視角。

  在書的後半部份,則以優秀的新生代建築人為記錄對象,這個世代的建築人大半的建築作品都才開始陸續完成,因而還未能以更清晰也完整的看出其整體面貌,因此書寫是選擇以較貼靠近對方內裡的私自剖析,作出一些偏向主觀的視看,期待他日可有機會再作更全面的探討。

  書中所列十五名台灣當代建築人,是許許多多同樣為台灣建築付出努力建築人的抽樣代表。在新世紀起始的此刻,他們向我們顯現出對建築熱情的懇切付出,對現實大環境不合義理的勇敢承接,對社會真實情境善意的關懷,這本書是對他們這樣不懈態度的致意。

作者簡介

阮慶岳
  現任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著書20餘本,其中文學類《林秀子一家》,入選香港亞洲週刊「2004年度十大華文書籍」,《重見白橋》獲2003年「巫永福文學獎」,《凱旋高歌》獲2003年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建築類有《城市漂流》、《屋頂上的石斛蘭》等。

  策劃建築展多次,包括2004年於台北市當代藝術館與安郁茜聯合策展的《城市謠言:華人建築2004》,並將擔任2006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

 

目錄

序文 採玉須水碧

繁花

  • 曲建築──看姚仁喜的「實踐大學東閔紀念大樓」
  • 離建築──看簡學義1988-2004的建築作為
  • 復建築──向謝英俊學習 
  • 渾建築──廖偉立與雜木林美學
  • 荒建築──試探王為河的紙上建築
  • 弱建築──初論程紹正韜∕水草之歌
  • 常建築──黃聲遠的一生邀請
  • 恍建築──原相(龔書章+吳建森)的建築觀

    飛形

  • 洪蒼蔚「無得無說」的建築作為
  • 陸希傑的假建築
  • 第一人稱的吳建森
  • 無宗教年代的信徒──看施工忠昊
  • 樸華風景,高牆內──毛森江的建築
  • 老樹接枝綠更綠──劉國滄的建築觀
  • 河是玻璃蛇──我看連浩延

    無有

  • 野渡無人舟自橫──空間是甚麼?
  • 棄與襲──美是甚麼?
  • 光的啟示錄──談建築的宗教性
  • 請勿干擾和尚──從「常」的觀點看永續
  • 無有入無間──談建築的社會性
  •  

    採玉須水碧

      我在1991年從美國鳳凰城搬回台灣,當時是因為我工作的公司Leo A. Daly,派我參與現在墾丁海生館的設計工作。隔年,我決定辭職由高雄回台北自行開業,就開始了接續近十年我一邊進行建築實務設計,一邊也為報章雜誌撰寫建築專欄與評論的工作(到2002年我停止事務所業務,正式赴華梵大學建築系專任教職,2004年轉任實踐大學建築系)。

      這樣一段時間產學雙重角色扮演的經歷,讓我有機會以相對比較接近的距離,觀看台灣當代建築人的設計走向與成果,也生出想以斷代橫面向方式,對台灣本土建築的發展,作出個人記錄的意圖。這樣的思考與整理,目前包括本書共有三本作為呈現,第一本是針對解嚴後的90年代,出現新一波的空間美學「革命」(因其與前一世代斷裂性較大,故暫誇口戲稱之),我以十三位建築人及其作品,整理出來的《新人文建築》一書,目的主要是在陳述當時的建築設計界,對材料、工法、空間與形式美學,作出全面性轉變演化的時代現象,而所以取「新人文」為書名,是在見到其整體成就,似乎有偏向視覺性傾向之餘,對或能同時兼顧人文內涵的期盼與呼喚。

      其後,又接續出了《十人》,這書是針對較前一批更為年輕、90年代後期逐漸展露頭角建築人的記錄。這批人承接的建築理念,有明顯轉向兼顧及歐陸(尤其英國)的更多元源頭影響特質。但整體在觀念與信仰上,並未與前批人有斷代上的絕對差異或對立,只能算是同樣時代大脈流下,所衍生的新變奏與辯證罷了,若最終從台灣建築史的角度看,可能還是殊途同歸的應屬同脈。

      這第三本《弱建築》的撰寫與出版,同樣是對台灣當代建築的人與作品,接續前二書所作出的記錄,只是在作品屬性上,由90年代蔚為舞台焦點的室內設計,轉到已開始被目前社會所注目的建築設計作品上。取樣的前段共八人,約略是以《新人文建築》的同一世代為主,在整體作品特質上,顯現出延續90年代空間美學革命、回歸現代主義脈絡的傳統,以及對80年代以降過度受制於商業體系的媚俗性格,所作出對抗性格的顯現,並開始有探索台灣現代建築究竟為何,這樣思索觸角的出現,這諸多現象的觀察。

      其中姚仁喜與簡學義,認真經營建築多年,以實力成功跨越新舊世紀的分界線,兩人在對建築的堅持度與專業表現上,同樣令後輩敬佩與效法,也讓人對他們的未來寄予長遠的期待;謝英俊則顯現出極為殊異的勇氣特質,他想以一己的作為,來對抗資本主義大巨人,對現代建築是否只能依附資本主義以生存,提出發人深省的個人異議;廖偉立以中台灣為發展據點,深思建築美學與在地紋理連結的可能,對台灣現代建築美學的自體建立,具有啟發性意義;黃聲遠則長期深耕蘭陽平原,對地域與全球間的辯證、單體建築與都市空間的關連,都有在台灣當代不可忽視的標竿意涵;龔書章∕吳建森雙人組,展現出極強韌也豐沛的全面性設計能量,不管在內在思惟或外在演繹上,都屢屢讓人驚豔;程紹正韜以簡約內斂的美學風格,意圖對空間本質裡的人文意涵作出關懷,也扣問建築在對應大地時的倫理究竟為何;王為河極具內省特質的「紙上建築」,則對我們展現出建築另類的形上美學可能,與其價值或也能超越實體構造物的作品證明。

      對這八人的記錄書寫,是架構在我閱讀老子《道德經》的思索上。但因目前這樣的思索仍嫌不夠圓熟,在書寫以及與作品對話的流暢度上,仍有鑿痕歷歷的不足處,這是我必須對被書寫者致歉處。而所以選擇《道德經》作思索主軸,主要緣於我認知到,過去我個人長期的建築書寫,一直無法與自體的文化思想有系統上的連結,明顯有過度依賴片段與橫向移植西方知識體系的傾向,而這樣的事實是讓我近年來一直自覺不安的。這次的書寫,是想嘗試以本體文化(本書以《道德經》)的思想作出發跳板,來重新觀視台灣當代的建築現象,看是否可以建立起另一種觀看的視角。

      這種另一視角的必要性,也是我這幾年越來越覺得迫切需要的。

      台灣當代建築所賴以架構而生的平台,是西方的現代主義與其背後的價值體系,在整個二十世紀華人建築歷經對異質體系蹣跚學步的痛苦後,自我體系與價值觀的建立,以及多元的建築次文化中心(非西方單一中心)的逐漸形塑,或是建築界不當避免、必須勇於承接的挑戰吧!

      這本書就是我在這樣思考下的初步嘗試。

      台灣正處在後工業全球化大環境裡,在資本、技術及論述上,只能扮演著分工體系下追隨者的角色,因此目前的「橫向移植」現象(向西方與日本求經),自有其不可免的時代必要性,但是「縱向生長」(與自己文化思想及社會現實接軌)的需求,因著時代主客觀環境的演變,也當會開始有其可共生同存的角色位置出現來。以台灣建築現時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處境來看,對客體的學習模仿與自體的聯繫生長,都有其各自強烈的需求必要性,二者間也應當不是零和的鬥爭,而更可以是多元價值關係裡的互補共生。

      所以選擇《道德經》作出發跳板,是因為我私心對其的喜愛,與相信其或具有能力,可以平衡西方文明自文藝復興以降,個人中心價值過度膨脹,卻缺乏真實本體信仰可憑靠(上帝逐漸淡出),與殖民帝國世代思想延續下,不能容許客觀異體思想體系作己身參考制衡的問題,以及近世代對科技發展的過度依賴與崇拜,且太過相信積極作為與優勝劣敗,是人類唯一可行進的價值方向。是企圖在這些觀點或有的偏差下,以東方哲學作逆向平衡思考的嘗試,也同時作為台灣當代建築自身定位時的另一座標可能。

      我除了以《道德經》作為論述這八人作品的思考依據外,另外也依此思考架構,試著針對五個建築的基本議題,包括空間、美、社會性、永續與宗教性,作出同樣衍生的思考與書寫。

      在書的後段部份,我收入了共六人,除了延續《十人》一書裡,優秀的新生代建築人陸希傑、洪蒼蔚與吳建森三人,作為此世代的抽樣書寫呈現代表;也因這個世代的建築人,大半的建築作品都才開始陸續完成,可能還要再等一段時間,才可以更清晰也完整的看出其整體面貌,因此在書寫時,暫時不以《道德經》的遠距觀點作論述依據,而選擇以較貼靠近對方內裡的私自剖析,作出一些偏向主觀的視看,期待他日可有機會再作更全面的探討。

      另外也對具殊異特質的建築人施工忠昊,以及兩位同以台南作發聲地的劉國滄、毛森江作出觀察。施工忠昊選擇一條寬廣的多面向建築路途,來對有自我窄化危險的當代建築以及台灣社會發聲,強度與意涵都值得仔細閱讀;劉國滄近兩年以一種對在地本質追索的態度,以及由下而上的思考方式,從面對施工、材料與社會等真實問題,發展而得的建築風格,受到廣泛注目與期待;毛森江從素人出發,紮實由營造體系與商業機制雙向入手,展現出亮麗的個人成績,他的戰略位置與對建築的熱情,都值得注意與肯定。

      書中所列的十四名台灣當代建築人,是許許多多同樣為台灣建築付出努力建築人的抽樣代表。在新世紀起始的此刻,他們向我們顯現出對建築熱情的懇切付出,對現實大環境不合義理的勇敢承接,對社會真實情境善意的關懷,這本書是對他們這樣不懈態度的致意。

      此外,也同時希望台灣建築在思考與論述上的自體性,能早日更完整的建立起來,讓建築人的努力與不斷湧現優秀的在地作品,能真正得到客觀多元也貼近真實處境的合理價值評斷。

      本文的題名是摘自我喜歡的唐詩人李賀,意指在採玉與水碧間,某種不可迴避的必然牽連關係,也可以引申說是主體努力與客體應和間的關連性,是對台灣當代建築現況的聯想與祝福。再看兩句李賀寫馬的詩句吧!

      迴看南陌上,誰道不逢春

      這本書承蒙所有書內建築人,慷慨提供作品圖像作為出版使用,在此表達最大的感謝;各篇裡的個人照片,除部份是由建築人自行提供外,其他大半是由攝影家鄒昌銘及葉偉立義務提拱,也一併致上謝意。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7705983
    • 叢書系列:建築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7 x 21 x 1.0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現代出版,由此開始。商務印書館暢銷展,精選滿888現折88。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