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羅興亞人:不被承認的民族,緬甸國族建構最危險的敵人

羅興亞人:不被承認的民族,緬甸國族建構最危險的敵人

Myanmar’s Enemy Within: Buddhist Violence and the Making of a Muslim Other

  • 定價:499
  • 優惠價:9449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2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辱緬!滾出緬甸!我們緬甸不需要你!
你們不是緬甸的一分子!!

為何民主化浪潮下羅興亞人的處境益發艱困?
----見證推薦(按照姓氏筆劃排列)----

林韋地 季風帶發行人
吳象元 關鍵評論網東南組資深編輯
唐南發 聯合國獨立顧問與難民與移工服務人員
翁婉瑩 自由撰稿人
張正 中央廣播電臺總臺長
陳牧民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駐印度代表處公使
楊昊 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執行長
楊智強 記者
趙中麒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廖雲章 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
ASEAN Plus 南洋誌

為什麼緬人排擠羅興亞人?因為……
緬甸有極其複雜的民族組成,而在緬甸獨立自主的過程中,緬人是絕對的核心。為了讓緬人的利益最大化,歧視少數民族的作為層出不窮,並在軍政府統治時代進一步得到強化。雖然穆斯林在緬甸的歷史發展已久,但羅興亞人大多卻來自孟加拉。跨境少數民族造成的不確定性,有可能引發國家裂解的骨牌效應,政府與人民於是將恐懼強加在羅興亞人身上。

為什麼若開人憤恨羅興亞人?因為……
若開邦在歷史上是獨立於緬甸的阿拉干王國,也是印度文化與緬甸連接的窗口。獨特的史地條件,若開人逐漸培養出自己的族群意識,尤其當英國殖民者暴力地將印度、孟加拉、緬甸合併在一個殖民地之下,百年來族群遷徙與資源分配的不公,憤怒就像壓力鍋一樣不斷累積,隨時可能爆發。終於,在民主轉型加快的同時,怒火燒毀了羅興亞人所擁有的一切。

為什麼佛教僧侶仇殺羅興亞人?因為……
佛教與僧侶,一直是緬甸歷史上的知識傳播者,其受到的尊敬當然不可言喻。在軍政府統治與民主轉型期,僧侶更扮演了為人民發聲的社會接濟者角色,佛教不受政權侵蝕,持續保衛人民。緬甸人民常年的不滿,需要有人帶頭衝破,而僧侶一馬當先,想讓緬甸更完整、更強大。新生的「佛教民族主義」,首要開刀的就是人口眾多的穆斯林與羅興亞人。

為什麼翁山蘇姬默不做聲?因為……
翁山蘇姬本身是緬人,他所帶領的全國民主聯盟也以緬人為主。長年畸形的民主發展下,全國民主聯盟缺乏能力統合民族主義、佛教勢力與國際援助的資源。而軍隊尚未離開政治舞台,他們對於緬甸「亙古不可分割」的保守心態,剛好與佛教民族主義一拍即合。左右為難的翁山蘇姬,將沉默當作是面對的策略。

「欲了解事情怎會每下愈況終成災難,非讀不可之作」──《經濟學人》(Economist)
他們曾經是鄰居、朋友──穆斯林與佛教徒。
但從何時開始,羅興亞人從出生起就不被視作「人」?
作者實地採訪,揭開這場由恐懼餵養的暴力:
為何團結國家的信念最後變成可怖的種族屠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法蘭西斯‧韋德Francis Wade
專門負責緬甸及東南亞事務的記者。從二○○九年開始報導緬甸,並與流亡人士設於泰國北部的緬甸民主之聲(Democratic Voice of Burma)新聞組織合作,之後更深入報導緬甸脫離軍事統治的轉型過程,及伴隨而來的暴力。他也為《衛報》(The Guardian)、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時代雜誌》、《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及其他媒體報導南亞及東南亞各地的消息。他現駐倫敦。

譯者簡介

洪世民
六年級生,外文系畢,現為專職翻譯,曾獲吳大猷科普著作翻譯獎,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大盜、英雄與革命者之路》、《伊斯蘭啟蒙運動》、《如何「無所事事」》等。

 

目錄

前言

緒 章、大屠殺
第一章、當鄰人反目成仇
第二章、擴大的分歧
第三章、英國人與分裂的國家誕生
第四章、仰光的特有交易
第五章、創造身分認同,操縱人民分歧
第六章、社會工程與囚犯村
第七章、二○一二年:災難形成
第八章、民主實驗搖搖欲墜
第九章、鼓吹仇恨的佛教徒
第十章、種族隔離之邦
第十一章、偽裝的身分
第十二章、脆弱的聯繫斷了
第十三章、靜默的民主與失能的聯合國
第十四章、殺戮之後

致謝
注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0767377
  • 叢書系列:Visum
  • 規格:平裝 / 368頁 / 21 x 15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歲~99歲
 

內容連載

第十一章 偽裝的身分
 

那些預告種族滅絕的辭令,看得出不同族群之間擁有無法化解的差異。共同的臍帶被切斷了,不再有個體存在。現在需要對付的是「他者」。隨著二○一二年後若開邦的管制措施更加嚴酷,大眾對羅興亞人的言論愈來愈慷慨激昂,那些辭令也更變得更直截了當。羅興亞人「像吳郭魚那樣」生孩子,威拉圖曾這樣說,這一百萬人宛如癌細胞惡性轉移,對所有共享緬甸西部山地和海岸平原的人口構成威脅。如果民主轉型後,這種晦暗的信念真的籠罩了緬甸的核心―族群差異代表的是威脅,給人的感受是如此深刻,讓消滅一個族群變得情有可原―那萬一有例子可以證明此信念是錯的呢?倘若有某個人出生自最受憎惡的族群,卻透過一番手腳,不但讓自己被接納為緬甸共同體的一員,甚至爬到權威機構裡聲望最高的位置呢?
 
儘管身分認同的爭議已讓緬甸死傷慘重,我卻聽過這麼一個事例,足以闡明軍政府據以判定誰是、誰不是一分子的那些要素有多荒謬。毛芒梭(U Maung Soe)或許只是一個人,可他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很獨特。一如我看見的其他事,他走過的路似乎反映了緬甸既神祕又不合理的權力運作方式。
 
第一次遇見這位五十歲的大哥時,我人在仰光的商業區裡。一個朋友告訴我,有個羅興亞男人曾在軍中服役。來自一個備受嘲弄團體的人,竟能進入那樣的機構,是難得一見的事,我很好奇他是怎麼辦到的,又為什麼要這麼做。自獨立後就以緬甸種族宗教同質化為首要任務的軍隊,竟然允許羅興亞人入伍,實在很奇怪。更奇怪的是,他一開始還想參與那樣的同化計畫。
 
毛芒梭一九六六年在布帝洞出生,未滿一歲就跟著雙親搬到仰光。他的父系和母系家族已世居若開邦北部好幾代了,曾祖父母都生在那裡,以務農為生。母親的家族來自布帝洞北方鄉間,父親則來自布帝洞南邊。他從小就知道雙親家族都是羅興亞人,但直到一九八○年代中期,軍政府才要求人民在身分證上註記族群。對官方來說,他們之前為人所知的只有出生地:「BTH」(布帝洞)。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