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異議的聲音:民國在野期刊雜誌述評

異議的聲音:民國在野期刊雜誌述評

  • 定價:500
  • 優惠價:945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2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全書最大特色有三:一為以青年黨期刊為場域,敘述該黨從創黨迄於來臺之言論內容與主張。二為以第三勢力代表刊物為探討對象,述評《自由陣線》與《聯合評論》的政治訴求及觀點。三為以具代表性之在野雜誌為例,詳論其對時代與政局的讜言宏論和刊物立場。探討時間由清末至五四,北伐前後到抗戰期間;以及戰後迄於1960年代,以在野雜誌為平台,發出振聾發聵的異議聲音。      

本書特色

  欲探討青年黨的政治主張與訴求——盡在本書
  欲瞭解五0年代第三勢力政治立場——俱在本書
  欲研究民國在野期刊雜誌——請看本書
  本書是:《異議的聲音——民國在野期刊雜誌述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正茂  


  學歷
  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

  教職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授
  宜蘭大學博雅學部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縱谷跨域書院兼任教授
  真理大學講師

  著作
  期刊論文
  〈國府治臺初期「再中國化」政策之探討〉、〈文化資產與觀光產業之研究——以臺灣布袋戲為例〉、〈另一條道路——左舜生與香港第三勢力運動之研究〉、〈文化資產與觀光產業之研究——以臺灣歌仔戲為例〉、〈投機或被利用:「政建協會」、蔣渭川與「228」〉、〈文化資產與觀光產業之研究——以臺灣京劇為例〉、〈最後的訴求與迴聲——以50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聯合評論》為場域之分析〉、〈初試啼聲:謝澄平與《自由陣線》集團的緣起緣滅〉、〈自由主義者從政的悲劇——論「吳國楨事件」及其始末〉等近80篇。

  專書論著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少年中國學會史」》、《曾琦先生年譜》、《左舜生年譜》、《在野的聲音》、《傳記與思想》、《中國青年黨研究論集》、《醒獅精神——青年黨人物群像》、《各擅風騷——民國人和事》、《臺灣早期政黨史略(1900—1960)》、《敝帚自珍——陳正茂教授論文自選集》、《逝去的虹影——現代人物述評》、《文化資產、第三勢力及政治人物——陳正茂教授杏壇筆耕集》、《韓戰前後臺灣政治史上的巨變與紛爭》、《大陸邊緣的徒然掙扎——冷戰時代滯港及流亡海外的第三勢力滄桑錄》等10餘部書。
  另編有《中國青年黨史料叢刊》(21冊)、《曾琦先生文集》、《左舜生先生晚期言論集》、《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史料蒐秘》、《被遺忘的學者——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聯合評論》、《新路周刊》、《自由人》、《少年世界》、《嚮導》、《民聲》等。 
 

目錄

序 言

上 篇
第一章 無政府主義的「烏托邦」——劉師復與民初的《民聲》雜誌
一、前言:劉師復與無政府主義在中國
二、師復的生平、思想與《民聲》創刊始末
三、「師復主義」的論述與建構
四、《民聲》雜誌的言論述評
五、結論:烏托邦的幻滅——「師復主義」的時代意義
第二章 救國下的覺悟——記五四時期的《國民》雜誌
一、前言:反日下的學生救國行動
二、《國民》雜誌的創刊與問世
三、《國民》雜誌之體例及內容述評
四、結論:風流雲散——《國民》雜誌的停刊與結束
第三章 常燕生與五四時期的《平民教育》雜誌
一、前言:早慧的教育思想家
二、常燕生與「平民教育社」
三、常燕生在《平民教育》雜誌的教育主張
四、結論:教育創見及其他
第四章 領航者:陳獨秀與《嚮導週報》
一、前言:《嚮導週報》發刊前的革命背景
二、《嚮導週報》之創刊及其內容簡述
三、陳獨秀與《嚮導週報》
四、結論:書生議政的悲劇與《嚮導》的結束
第五章 《現代週刊》研究(1945-1946)——兼論其反映戰後國民黨的「再中國化」政策
一、前言:略論戰後初期台灣的雜誌文化
二、《現代週刊》作者群及戰後國府的對台政策
三、《現代週刊》對「再中國化」議題之論述
四、結論:「再中國化」政策之失敗與檢討
第六章 動盪時代下的堅持——記《新路》周刊
一、前言:「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會」之成立
二、《新路》的發刊與言論立場
三、《新路》周刊之內容
四、《新路》的主張——以吳景超理論為例
五、結論:《新路》之結束
第七章 第三勢力運動的初試啼聲——以《自由陣線》週刊之論述為例
一、前言:五○年代香港的第三勢力之背景
二、《自由陣線》週刊簡介
三、第三勢力理論述評
四、結論:兼論第三勢力之挫敗
第八章 第三種聲音——《自由人》三日刊始末
一、前言:《自由人》三日刊創刊之背景
二、《自由人》三日刊誕生之經過
三、《自由人》之命名與經費及發刊宗旨
四、《自由人》的艱苦經營
五、結論:從《自由人》到《自由報》
第九章 最後的訴求與迴聲——以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聯合評論》為場域之分析
一、前言:《聯合評論》創刊之背景
二、「第三勢力」一詞的重新定調:自由民主運動
三、《聯合評論》論述之內容
四、結論:第三勢力的落日餘暉——《聯合評論》的風流雲散

下 篇
第十章 記晚清末年的《醒獅》月刊
一、《醒獅》之創刊及內容
二、愛國民主為其特色
三、前後《醒獅》互相輝映
第十一章 少年中國的理想與追求——記《少年世界》月刊
第十二章 中國青年黨史料研究——以期刊為研究場域
一、前言:「中青」成立簡介
二、重要經過階段(含主要代表刊物)
三、主要期刊略述
四、主要期刊內容
五、結論:青年黨其他刊物
第十三章 日治時期台灣人的言論喉舌——《台灣民報》
第十四章 「澄社」、胡適、《獨立評論》
第十五章 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史料之介紹與略評
一、中國第三勢力運動發展史略
二、第三勢力運動研究概況
三、第三勢力運動重要文獻述評
四、結語——建議與期許  

 
 

序言

  報章雜誌期刊出版事業於中國之興起,約起於晚清中葉,算來也不過是近百年的事,此輿論平台的問世,受西方在中國傳教經商之所需因之趁勢而起有關。當時外國教會為傳教所需,出版類似像《萬國公報》之宣傳喉舌非常普遍,此做法亦帶動雜誌期刊出版業在中國的流行。迄於清末,國內雜誌期刊之出版,如雨後春筍般呈現蓬勃發展之勢,當時,不論中央或地方各省,均將期刊雜誌的功能,定位為宣達政策或展現民意之利器。

  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以及近代化社會機制的發展,期刊雜誌的發行也漸漸普及而成為公共領域建構的重要媒介,更深刻地影響著公共領域的形成。民國時期的期刊雜誌,受到政治因素影響甚鉅,使得在野雜誌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制約。五四時期,軍閥當政,奉、皖、直各系軍閥間的亂鬥,自然無暇顧及到文化事業。是以,劉師復無政府主義刊物《民聲》;及其後的《少年世界》、《國民》、《平民教育》等期刊,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下,高談闊論、眾聲喧嘩,百家爭鳴而無所忌憚,五四因此有了「中國文藝復興」之美譽。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建黨,迄於其後國民黨的北伐統一中國,在國、共兩黨嚴密組織及意識形態下,姑不論1949年後中共建國後的監控滲透了,即便在國府統治大陸時期,對言論的打壓也毫不手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觀之二、三○年代對在野政黨刊物的取締;甚至如胡適《新月》的再三警告,即可見一斑。然而,透過雜誌傳媒來論述理念,本就是天經地義之事,在野勢力並沒有因受到強大的政治壓力而退縮消聲,同樣的,它們藉由雜誌傳媒來對抗統治當局,並勇敢無畏地表達其異議的聲音,形塑民主社會多元的意見,亦為在野勢力的天職。

  本書《異議的聲音——民國在野期刊雜誌述評》,收錄作者新文舊作共15篇文章,其中以研究論文居多;兼亦放了兩、三篇短文。全書的特色有三:一為幾乎都是在野勢力所辦的刊物,除《現代週刊》以外;二為時間點由清末至五四;北伐前後到抗戰期間,以及戰後迄於1960年代,在這六、七十年中,挑選幾乎沒人寫過的期刊雜誌做研究,姑不論成果如何,至少有其開山的原創性;三為論述重心以青年黨期刊和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刊物為主,這兩部分的研究也是本書的主要亮點。

  茲將書中的期刊雜誌略敘如下,吾人常將期刊雜誌區分為官方與在野;或稱民間經營者,若準此而論,將雜誌二分為執政官方與被統治的在野民間兩種型態來分析,這其中,可能外緣因素的變數會很大。基本上,如書中提及的中國青年黨期刊之簡介,因著青年黨與國民黨關係的演變,而於各時期的言論立場也有所不同,在抗戰前,該黨刊物以批判國民黨居多,如《醒獅週報》至《新路》(李璜與張君勱所辦);甚至到《民聲》(青年黨領袖陳啟天辦)與《國論月刊》等期刊,其反抗執政當局,基調都是如此。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基於全民一致共赴國難的前提下,青年黨代表左舜生致書國民黨總裁蔣介石,表明該黨擁護政府、政黨休戰、共同抗日之意願,青年黨取得合法政黨地位,國、青關係始獲得和解改善。職係之故,此一時期的刊物如《國論週刊》、《國光旬刊》和《國防線半月刊》等,論述重點幾乎都圍繞在如何支持政府抗日的議題上,因此也得到政府的認可與肯定。

  然身為在野黨還是有其政治理想的堅持,「愛國、民主、反共」一直以來都是該黨的創黨宗旨,在抗戰中、晚期,國府專制獨裁的本質又逐漸顯露後,青年黨為追求在抗戰中推進民主的理念,除以實際行動參加「民盟」外,言論宣傳也開始以民主立憲為主軸而逐漸轉向,此期間的《民憲》半月刊,其內容大體即是如此。1945至1949年,國、共內戰時期,青年黨發行的雜誌呈現出兩種現象,一為已參加政府,故積極支持政府戡亂剿共;另一方面,有鑒於國府的貪腐無能,民心喪失,青年黨刊物亦苦口婆心,連篇累牘的呼籲政府,在各方面加緊改革以收拾民心。如《青年生活》、《青年中國週報》、《風雲半月刊》、《中國評論》、《青年台灣》等刊物的言論,幾乎口徑一致皆然。然情勢逆轉太快,國、共內戰結果,國府戡亂失利播遷來台,大陸則全部陷共。

  值得一提的是,五○年代於香港喧騰一時的第三勢力刊物,仍是青年黨與國府關係序曲的延長,在美國及桂系李宗仁金錢的奧援下,一部分南下困居香江的青年黨人,如左舜生、李璜、何魯之、謝澄平等,打著反共、反蔣、民主的口號,出版宣揚第三勢力理論的刊物,前有《自由陣線》;後有《聯合評論》,此二刊物堪稱是第三勢力承先啟後的雙璧,也是第三勢力刊物的代表。它們的言論批判犀利,尤其對五、六○年代台灣島內所發生的反蔣連任、「自由中國事件」、「雷案」等,發出勇敢無畏的異議聲音,將媒體監督政府、發揮「第四權」功能的角色,詮釋的淋離盡致。

  雜誌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其發展牽動著整個社會文化的形構,在風雲詭譎的動盪年代,或新舊政權交替的時代,國家面臨重建的命運,而雜誌不僅成為國家形塑的工具,且因各種力量的滲透介入(如美國與桂系),反而自行建構出一套特殊的雜誌特色,五○年代發行於香港的第三勢力刊物,從《自由陣線》到《聯合評論》,其屬性即為如此;而《自由人》三日刊則類似其外圍。總之,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刊物,呈現的雜誌文化,頗有可供探討之處。

  其他異議的言論,則表現方式不一,劉師復的《民聲》,左批江亢虎的中國社會黨無政府主義之謬,右評孫中山民生主義理論之非,而獨獨高舉「師復主義」的無政府主義才是最正確無誤的。至於許德珩、張國燾等北大學生於五四前後所創刊的《國民雜誌》,在五四狂潮中與《新潮》、《國故》鼎足而三,其言論立場頗能代表彼時激進學生的心聲。另外,同樣參與《國民雜誌》,後來加入「平民教育社」的早慧教育思想家常乃悳(燕生),在該社的喉舌《平民教育》上,撰寫闡述其「平民主義」的「全民教育」之主張,對中國教育思想史有其一定的影響。更需要關注的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份機關刊物《嚮導》,陳獨秀為其主編,陳在《嚮導》針對彼時中國政壇所發生之諸多大事均有所評論,此不僅代表陳的看法,某種程度也代表了共產黨的立場。

  至於如《少年世界》、《台灣民報》、《新路》及《現代週刊》等,或以實際調查文章,彰顯五四時期最大的社團「少年中國學會」之另一務實面向;或在政權交替之刻,以天下為己任的專業知識份子,以《新路》為平台,在國家危亡之際,真心為社會把脈所提出的種種建言,解決當時財經問題之策略;亦有如戰後的台灣社會,在日本殖民政權剛去,國府初來接收台灣青黃不接之時,《現代週刊》所訴求的「去日本化」與「再中國化」政策之時代意義。

  另有若干小文章,像晚清的《醒獅月刊》,是留日學生基於列強欺凌中國的義憤,所刊行的一份具有高昂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刊物,希望中國如睡獅般快快甦醒,不要繼續沉淪為「東亞病夫」。無獨有偶的是,1924年由青年黨創辦的《醒獅週報》,其言論要旨幾與晚清的《醒獅月刊》同。而由「澄社」聯想到當年胡適與《獨立評論》,胡適的風骨與《獨立評論》的諍言,對照當今台灣的知識份子與言論氛圍,還是頗令人感慨懷念的。至若五○年代「第三勢力」刊物之簡介述評,此為作者近十餘年來的研究主題,曾經蒐集大量相關資料,今就其最具代表性的刊物作一簡介述評,目的在提供學界或有興趣之研究者,一個方便入門的捷徑。

  最後,作者想談談對雜誌文化的一點心得想法,民國以來,辦雜誌以遂行其理想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因歷史時刻的轉變,辦雜誌的動機與目的也會有所變化,間接的也會影響雜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如五四或抗戰期間的雜誌文化,它們無所忌憚地批評執政當局或政治社會問題,雜誌內容出現大量的政論性文章,這正是時代精神的展現,同時也表示雜誌作為公共論述,形構的場域似乎有更成熟的發展。而在野勢力透過文字批判評論統治政權,更代表著雜誌傳媒的政治解縛,且擴大了公共領域中對話的空間。雖然批評力道各有不同,但足以看出,批判性文章成為此時期雜誌文化的特色之一。

  這種現象具有兩層意義:1.在抗戰與五○年代香港時期,是中國政治遭逢驚天動地遽變之刻,眾多政論批判文章,正好呼應時代的轉變及政黨本身的政治訴求(含第三勢力在內)。2.在政治力量的嚴厲監控之下,在野雜誌尤其是政論性雜誌,幾乎不是遭到查禁就是壽命不長,此現象其實也反映了一套知識與權力的關係,由於雜誌傳播與社會文化之間存有一種互動的關係,因此,在知識與權力是相伴而生的邏輯下,取得雜誌傳播權就是取得知識建構權。雜誌出版的場域,也存在執政與在野勢力相互競逐的情況,此亦可更清楚看出雜誌出版場域中各種權力型態的展示。總之,民國以來的政治、社會結構中,確實存在錯綜複雜的權力關係,此關係網絡也呈現在雜誌文化的場域上,各種權力集團紛紛以雜誌期刊的出版,作為權力鬥爭的工具,而使得雜誌文化的發展,呈現複雜多元的樣貌。

  本書是作者退休後的第二本書,還是要感謝陳添壽教授的鼓勵,陳教授著作等身,古稀之年仍筆耕不輟,實為後生晚輩學習的楷模,承蒙陳教授抬愛,將拙著列為其主編的「臺灣政經史」系列叢書之一,深感榮幸之至。另外,感謝元華文創的慨允出版,在出版業不景氣的當今,有勇氣發行較無市場的人文或社會科學之書,是需要有文化使命擔當的。以上聊贅數語,表達對添壽教授及元華文創最深之謝忱。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7112880
  • 叢書系列:臺灣政經史系列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十二章       中國青年黨史料研究──以期刊為研究場域
 
一、前言:「中青」成立簡介
 
1923年12月2日,於法國巴黎成立的中國青年黨(以下簡稱「中青」),在民國政黨及政治史上,無疑有其一定的歷史地位。「中青」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五四時代的「少年中國學會」之國家主義派,其後由於山東臨城劫案的發生,引起國際共管中國鐵路之議;兼以旅歐中共黨團的興起,為謀與之對抗,乃由曾琦聯合旅歐愛國青年如李璜、何魯之、胡國偉、張子柱等人於巴黎近郊之玫瑰城共和街所發起。其成立宗旨為:「本國家主義之精神,採全民革命的手段,以外抗強權,力爭中華民國之獨立與自由;內除國賊,建設全民福利的國家」。
 
二、重要經過階段(含主要代表刊物)
 
「中青」成立於1923年,迄今已屆百年,此百年中經過之歷程,約可分為十個階段,茲略述於下:
 
(一)海外建黨時期
 
從建黨日起,到1924年10月10日《醒獅週報》在國內出版止。「中青」甫告成立,隨即與中共在歐洲展開激烈之鬥爭,雙方初以言辭互相唇槍舌戰,後且演成流血衝突之爭,故謂「中青」為中國最早之反共團體實不為過。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刊物為《先聲週報》。
 
  (二)擴大宣傳及統一組織時期
 
從《醒獅週報》創刊起,至1925年10月10日發表〈中國國家主義青年團〉宣言主張及簡約止。隨著國內外環境形勢的遽變,1924年起,「中青」黨務由海外轉移至國內。是年10月,「中青」於上海創辦了《醒獅週報》為言論之機關,該刊之立論,主要在闡述國家主義之理論,兼亦嚴厲批判國民黨「聯俄容共」政策之非。於此期間,「中青」雖遭受國、共兩黨之夾擊,但仍能吸收廣大優秀之知識青年加入,黨務拓展甚速,茁壯亦快。
 
(三)反對聯俄容共及外人干涉中國政治教育時期
 
從1925年「五卅運動」起,迄於1927年7月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前止。此期間主要工作為極力糾正國民黨「聯俄容共」之謬誤;及提倡國家主義的教育,最終目標則希望收回外人在中國之教育權。表現刊物除《醒獅週報》外,尚有與「中青」關係頗深的《中華教育界》。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獨步文化全書系
  • 經典漫畫展(止)
  • 寵物書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