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塔的所有評鑑

透明的螺旋

透明的螺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7/17

天才物理學家湯川學回來了!這次他又要運用自身的專長學識以及邏輯思考力來解開某個看似超自然現象的案件還是難解的謎團嗎?很顯然不是,因為出版社文宣主打的可是「湯川學從未說出口的愛與憂傷,系列最大秘密即將揭曉!」,而從出版社提供的試讀章節內容來看,本次的案件也的確沒有難解的科學謎團。

序章從戰後時代說起,但場景很快就來到現代,當讀者還在試圖從有限資訊中爬梳兩個時代登場人物之間的關聯時,那對熟悉的刑警組合便登場了。兩人所追查的案件本身並不複雜,遭通報失蹤的男子,成了海上浮屍,然而當初報案的同居女友卻在報案後與一名身份成謎的繪本作家一同消聲匿跡…。

一件不存在超自然現象的案件,看似沒有湯川學出場的機會,但是湯川學的名字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現,為了釐清湯川學與繪本作家的關係,這回草薙不是帶著難解的謎團敲開帝都大學第13研究室的大門,而是帶著伴手禮走進湯川學位於橫須賀的老家。

那個總是被形容成「只講科學,不懂人情世故」的湯川學,居然在老家協助父親一同照顧失智的母親?一開始不願意協助警方「誘騙」繪本作家出面的湯川學,卻在草薙離開時,主動表示願意考慮看看,是什麼原因讓他轉變如此之快?

在等待湯川學的同時,警方也沒有閒著,於是又一名關係人浮現,巧合的是,這位酒店媽媽桑也是草薙熟識的人。三個不同世代、生活圈也不同的女性,究竟有何關聯?她們之中是否有人殺了失蹤男子?湯川學在其中,又扮演何種角色?至此,雖然作者丟出一個又一個的謎團,但沒有一個與不可能的犯罪手法有關,再加上安排湯川學以不同以往的方式登場,在在證明這次的作品將跳脫科學的範疇,回歸人性面,又或許,解開湯川學的秘密,才是作者真正想帶給讀者驚奇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古茶布安的獵物

古茶布安的獵物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07/29

從母親手中接過郵差先生送來的包裹,我迫不及待地走回書房,拆開了包裹,從牛皮紙袋中取出的是旅情推理小說《沙瑪基的惡靈》的續作《古茶布安的獵物》。以冷色系的藍色搭配中色系的黑白兩色再加上那顯眼的一抹紅來做為書封色調的設計,似乎隱約暗示了故事內容走向。(沙瑪基的惡靈傳送門)

雖然原本是打算一收到書就來翻閱,但我想我需要一些心裡準備,好面對接下來將看到的晦暗劇情,於是先依序看了書後的故事簡介、折口以及目錄和名家好評。這才知道,原來「古茶布安」是屏東的魯凱族部落,而隱藏在封面中那一片陰暗的藍黑色底下的景物,是被「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列入「2016世界文物守護」名單的魯凱族石板屋。

說來慚愧,雖然我生在台灣長在台灣,但對台灣的歷史地理卻是所知甚少。沒辦法,誰叫我受教育的那個年代,課本上的史地盡是中國的歷史,因此我只知道「漢滿蒙回藏、五族共一家」,卻記不得台灣有哪些原住民族。所以像這樣,在閱讀小說的時候,一點一滴地了解關於這塊土地的種種,也讓閱讀本身又多了另一種樂趣,即便當中可能存在著部份的虛構,但一想到自己所生長的這塊土地也能有「故事」,那些就顯得一點也不重要了。

言歸正傳,回到小說的內容。不知名男子的一句「墜入地獄吧」,故事於焉展開,而且以極快的速度進行著。

以「古茶布安」的古老傳說為引,很快地事件登場,不只是凶手不費吹灰之力就奪去了兩條人命,就連李武擎所背負的過去、秘密帳戶的關係人,這些作者在首集中緩緩鋪陳的伏筆,都在短短的第一章中揭露出來。

隨著主角對案情的深入,新的角色一一登場,節奏緊湊,沒有過多的枯燥背景敍述,在每一個場景鋪陳中,作者丟出了大量的線索供讀者推敲,但同時也設下一些文字陷阱,阻撓讀者(我)思索。雖然我不是以解謎為樂的本格派,但畢竟看的是推理小說,免不了在看到某些線索時會萌生「哎呀,那凶手就只能是那個人了」之類的想法,通常到了真相大白的時候,多半結局會是「果然不出我所料」,但這回,我卻是完完全全敗下陣來。

對「善惡」的好惡,不只讓我完敗,還讓我完全無法接受真凶的身份及其結局,並且也對序章裡那個不知名男子的身份,產生懷疑。因為以真凶犯案的動機來說,他應該不是那種會對不相干的人下手的反派,所以序章裡那個冷眼看著四名工人倒地的男子,其實另有其人?一個疑問未解,作者又在尾聲裡丟出了炸彈,看似一口氣把所有事情交待完,同時卻又預留了伏筆。但最叫我在意的,還是李武擎被前女友問起現在是否有喜歡的人時,李武擎想也不想的秒答:「唐聿」,這是彩蛋吧?應該不是煙幕彈吧?短短兩個字,居然就勾出我一直潛水的腐女魂!

前陣子,媒體報導了「台灣西南海域鑽獲可燃冰」的消息,當時我腦中第一個浮現的念頭便是「啊,《沙瑪基的惡靈》!」,這次續集出版,剛好碰上中國的假疫苗事件,真實的世界是黑心商人為了錢而製作假疫苗;而二次元的世界,則是為了靠疫苗賺錢而打算散播致命病毒,雖說是巧合,但這也表示作者在題材的選擇與取材上,下足了工夫吧。現在我只希望第三集別又是隔了兩年才千呼萬喚始出來,因為我已被那些伏筆撓得心癢難耐,期待在第三集就能看到信心滿滿的某人,玩火自焚的下場啊!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

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4/18

  這些年來,看過不少內容精彩的推理小說,這些作品,作者都以精湛的文筆,描述一個個令人目不暇給的故事,但是看完小說我心中總會浮現一些疑問:「他們所寫的內容,到底有多少反映出真實的世界?又或者是否有哪個角色,是作者本身思想的投射?」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在虛構的二次元小說裡追求真實,未免也太不切實際了,但個人以為,一本好的小說不論是內容是如何的天馬行空,應該要讓讀者在閱讀完之後,除了對內容擊節讚賞外,還能抛出一些質問,留待讀者細思量。

  唐墨的《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以日治時期書寫台灣奇案的風格,對於未曾經歷過日治時期的我來說,其實是充滿衝突的。即便那是實際存在過的年代,但「住持」和「藝旦」等日本元素用語與熟悉的台灣地名及台語語調的對白交錯出現,還是需要一點時間去適應、去想像。

  但隨著故事的進行,閱讀此書就像是一趟發現之旅,帶領我們走向過往的年代,勾起許多人心中塵封的記憶,也提供未曾接近過那個年代的人一個進一步了解上個世代的機會。
  
  故事背景在日治時期的府城臺南,人設則是採用常見的「偵探與助手」的設定,偵探是具有日本血統、在退休後出家的前法醫,助手則是推著「鈴瓏仔車」在街道販賣什貨的台灣小販,一個負責解謎,一個負責收集線索。透過這兩人查訪案件真相的腳步,讓讀者一窺眾說紛紜的台灣四大奇案的面貌。

  在看到「二林金錶案」的解謎部份時,赫然發現自己曾在作者臉書上看過解謎過程的連載,當時由於沒看到完整的故事,所以沒留下深刻印象,但這回完整的故事經緯閱讀下來,當下只有一個想法:「這些村民明明就是共犯,怎麼有臉對著盧章怒目相向,不恥他的犯行?」進而聯想到當今社會一再上演「曾參殺人,未審先判」的「全民公審」現象,當發現真兇另有其人,眾人批判的矛頭又會指向他人,完全忘了上一次的「未審先判」曾經影響別人的人生,也不曾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一絲歉意。

  不知作者將「二林金錶案」做此改編,是否正有此意圖?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達達戰爭

達達戰爭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12/10

首篇的〈達達戰爭〉才看沒幾個字,就讓我想起了過去曾待過的某家公司。雖然不是員工數百人的跨國企業,但也是員工人數破百、頗具規模的公司;明明是台灣公司,但公司從上到下也都是以英文名字稱呼彼此;表面上是和樂融融的大家庭,實際上卻是為了爭大位而派系林立。

  雖然我對那些明爭暗鬥完全不感興趣,但也無法置身事外,因為部門主管是頗具野心的人,當他選邊站卻站錯邊,我們部門也從公司組織表上徹底消失,部門同事也做鳥獸散被分發到其它部門。本來作為一個上班族,部門及職務調動就是工作的一部份,沒什麼大不了,但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讓可以簡單完成的工作變複雜,就讓人難以忍受了,最後還是決定拍拍屁股走人。這些年,偶爾會聽說,誰又上了、誰又下了,一想到那些人依舊以鬥爭為業且樂此不疲,就只能搖頭,只能說是「人各有志」了。

  天地無限筆下的〈達達戰爭〉遠比我的遭遇更為誇張,但因為作者用了詼諧的手法來描述,讓原本應該是沈重嚴肅的職場日常變得有趣,但一樣發人深省,最後的結局,嘲諷意味十足,也大快人心。到了第二篇的〈新創殺手事業群〉作者更是反諷火力全開,現實世界中層出不窮的酒駕事件,在作者筆下竟成了新創事業,創意十足到讓人不禁覺得這已經不像是作者的幻想而是現在進行式了,而創業者最後的下場,也是一絕,比起洗大體,這招搞不好更有用?

  相較於前兩篇的篇幅,〈洩密者〉、〈雨季‧日記〉、〈消失的VIP〉這三篇的篇幅明顯少上許多,但仍無損其完整度及吸睛度,短篇作品往往還沒搔到癢處就曲終人散,所以很難讓人感興趣。但《達達戰爭》這部短篇合輯實在太有意思了,特別是〈新創殺手事業群〉這一篇,拍成電影應該也很精彩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0 人(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人偶輓歌

人偶輓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9/23

"人偶脫離人的控制,而逐漸有了自主意識,進而想取代人。它們的執念是很強的,可以影響人的意念,就像是用著一條無形的細線把人的四肢關節全部綑綁住,然後將人當成傀儡操作著。人被操作久了,自然連反抗、思考的能力都消失了,就真的像是尊大玩偶般任憑擺布,逐漸失去身為一個「人」的自尊。"~~P.076

  受到過去看過的人偶電影所留下的刻板印象影響,一看到「人偶」二字,不自覺的認為故事會朝著惡靈附身人偶的情節發展,但是在看完導讀就知道自己猜錯了。而實際閱讀故事,作者的確在楔子就透過布袋戲偶營造出詭譎懸疑的氣氛,也藉由登場人物的說明將戲偶塑造成可以奪走人類靈魂取而代之的存在,但隨著故事發展,讀者很快就能明白,戲偶只是這一連串事件背後的藏鏡人,用來掩飾身份以及取人性命的工具而已,戲偶本身不具備危險性,人類依舊是地球上最邪惡的生物,為了一己之私欲,操控人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即使奪人性命也無妨。

  以戲偶為引,巧妙的將一連串的事件及看似不相關的人物連結在一起,故事緊湊不鬆散,也順理成章地為故事增添恐怖懸疑的氣氛,讓人一不小心就差點忘了《人偶輓歌》實質上是本推理小說。雖說「推理小説」與「恐怖小説」關係密切,但畢竟還是不同,推理小説終究仍須在符合邏輯理性的結構下給讀者一個交代。

  「人偶+心理學+催眠」的三層架構,的確豐富了故事的戲劇性,但也弱化了合理性,因為科學上雖然已經證實催眠確有其事,醫學上也將催眠視為一種獨特的心理治療技術,但催眠在「犯罪」與「尋回失落記憶」上仍存有爭議。除非有心者刻意隱瞞,否則一般人對催眠的認知是催眠無法讓人違反善良風俗、無法用來強迫他人做出反社會行為,也不能讓人挖掘出幾十年前的記憶或改變成長過程。對於「動機」與「手法」缺一不可的推理小說來說,在無足夠的論述來證明犯人的手法確實可行的情況下,真相有點讓人難以信服。

  另外,作者在後記中提到篇末結局旨在突顯情節的轉折及人生的無力與不盡如人意,但如果犯人已經自負到,不將自己的偉大犯行告訴某人,會覺得空虛的時候,又何須做出這如同買保險似的回馬槍部局?這一點也讓身為讀者的我,小小糾結了一下。

  題外話:幾十年沒看布袋戲的我,最近因為看了台日合作的布袋戲-《東離劍遊記》,才發現布袋戲已經進化到如此精緻的地步,戲偶的做工也精細到讓人會浮現想要買來賞玩收藏的衝動,不過在拜讀完《人偶輓歌》後,我想……還是算了,我可沒有興趣自己嚇自己。

"這每一尊人偶都是有生命的,也具有人的慾望,在沒人看見的時候它們會活絡筋骨,四處去做著比擬人類的行為……如果你平常對它們不好的話,它們會在夜裡出現在你的身邊,以你的生來作為報復的終結。"~~P.077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下地獄吧!(限)

下地獄吧!(限)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8/04

"人類是那種越是被禁止的事物,越會想去碰觸的生物。"

  一想到第三十二屆橫溝正史推理小說大獎得獎作品到了台灣,卻被列為十八歲以下不得購買的限制級作品,就不免好奇,作者究竟寫了什麼才會被列為限制級?「恐怖變態的殺人網站、殘酷血腥的身體改造…」雖然書腰上清楚可見許多NG字眼,不過光憑這樣的內容就必須被列為限制級,還是有點讓人難以釋懷,畢竟光怪陸離的獵奇元素早就已在推理小說中自成一派並有著不少支持者。

  實際看完小說,有種「果不其然」的感覺,雖然那些關於身體改造(在我看來根本就是自殘)的描述,的確有點不忍卒睹,但也還不到會讓人背脊一涼的程度,直到女主角小滿揭開了事件的真相──「原來這才是被列為限制級的原因啊」這樣的想法,第一時間便浮上心頭。為了不影響閱讀的樂趣,容我在此賣個關子,不說明我所認為會被列為限制級出版物的理由。

  光是書名《下地獄吧!》已讓人充滿想像,內文也不遑多讓,SM、藥物成癮、身體改造(自殘)、刺青、殺人獵奇等各種「光是看就覺得好痛」的情節,怎麼想都應該是本沉重的書,但很奇妙的是這些情節並沒有帶給我沉重感。原因在於全書並未散發出負面情緒的「惡意」氛圍,所以不像真梨幸子的作品那般,令人致鬱。而且,不僅不會讓人致鬱,反而還有種前方就是光明的感覺,這當中的關鍵在於作者對主角小滿所做的設定。

  初登場的小滿,在日本應該是被稱為「寬鬆世代」的族群。對未來沒想法、對自己也沒想法、活著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因為大學同學的邀約成了SM酒店小姐,同學離職後因為自己沒有離職的理由就這麼留了下來,再加上受到童年事件的影響,極其自卑,於是藉由服用大量的抗憂鬱藥物,讓自己處於神智不清的狀況,以逃避現實。但在與青梅竹馬的阿民重逢及和同事李斯特有了深度交流之後,以腦袋空空的洋娃娃形象「走跳」的小滿開始有了轉變,而這轉變在阿民與李斯特相繼遇害後,到了極致。為了查明好友死亡真相,小滿採取的行為及其行動力已經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很難和洋娃娃形象連在一起。

  從過著隨波逐流的生活到憑自己的意志去查明真相,雖然採取的行為不可取,但過程中展現的堅強意志及臨危不亂的表現,讓人不得不讚賞。不由得猜想,普遍被認為抗壓性低的年青人世代,是不是只是還沒找到能讓自己展現堅強意志的事物而非天性如此?作者菅原和也以24歲之姿,成為橫溝正史推理小說獎史上最年輕的得主,然而年紀輕輕的他卻已經經歷一段不怎麼順遂的人生。高中輟學、隻身上京、任職酒店酒保與少爺、一度酗酒成癮…貌似會就此沉淪在社會底層卻因為文字而重新迎向人生的光明面,這也是菅原的暗黑作品能讓讀者感到光明的原因之一吧。

  題外話:和小說內容無關,但又不吐不快。一般來說,像這類暗黑系的小說,通常會書封上直接呈現暗黑氛圍(見本文底日文書封),但中文版書封設計者-井十二設計研究室/裝幀設計卻反其道而行,反而採取明亮的設計,透過相反的印象組合,強調故事的黑暗,而正面那乍看不明所以的圖案,其實是呼應書腰上「這世界上唯有傷痕和痛,能夠證明人與人之的的接觸」一句中的傷痕圖案,一片留白中的隐晦,卻能讓人感到痛楚,這樣的設計真的很棒!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8 人中有 8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出版禁止

出版禁止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7/05

  對台灣的讀者來說「長江俊和」應該是個蠻陌生的名字,但對熟知日本戲劇的朋友們來說也許並不陌生,因為在作家的身份之外,他同時也是節目編導、劇作家及導演。

  以深夜節目《放送禁止》系列為人熟知的長江俊和,擅長以紀錄片的手法加上詭譎驚悚氛圍來講述恐怖懸疑的題材,因為有著這樣的經歷,當我看到《出版禁止》的簡介中提到:一份已經完成也在雜誌上發了刊登預告的作品,究竟為何會被「禁止刊登」時,腦中立刻聯想到的是類似《七夜怪談》或者是三津田信三的《蛇棺葬》那樣的故事--所有和原稿有過接觸的相關人員皆遭遇了離奇的怪事甚至失去生命,最終導致原稿被封印…之類的,沒想到結果完全猜錯了。

  《出版禁止》並不像《放送禁止》那樣有著離奇古怪的事件,也沒有任何會讓你以為背後有人或是因為一點點風吹草動便嚇到起雞皮疙瘩的恐怖氛圍,被禁止出版的稿子是一份有關七年前某個殉情事件的報導文學,事件本身並不離奇,可說是普通到了沒有任何疑點的地步,有遺書還有自殺過程的錄影帶,警察也早早就以自殺結案,為什麼這樣的事件會成為話題呢?只因殉情的男子是國際知名的記錄片導演,而女子則是他的秘書兼情婦,再加上女子保住一命,導演的妻子又是知名女星,自然成為媒體焦點,然而隨著時間流逝,真相究竟如何,漸漸地不再有人關心。

  那麼,事隔七年,報導文學的作者-若橋為什麼要去追查一個沒什麼疑點的事件真相呢?雖說是剛巧友人對他說:「有個人想調查熊切敏(導演)死亡的真相,你願不願意幫忙解開謎團?」,但更大的原因是他個人對導演的崇拜,所以他無法理解也不願相信導演會選擇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性命,基於這樣的理由,他接下了這個委託開始積極與事件的倖存者-新藤七緒接觸,終於獲得七緒的首肯,開始進行訪談……

  看到這裡,我一直對於作者的人設安排感到不解,因為若橋打從一開始便帶著「定見」在追查真相,不論七緒及其他受訪者如何回答他的疑問,他都帶著偏見去質疑受訪者的回答,執意要將事件導向他所認為的「真相」,就在我覺得這樣下去能有什麼發展時,故事開始有了轉折,急轉直下的劇情,讓報導者成了事件當事者,也是作者給讀者的挑戰,原來作者早在讀者不知不覺間便在若橋那些看似平凡的記錄文字裡悄悄埋下許多伏筆與線索,讓最後結局能夠合理化,也道出了此份原稿之所以會被禁止出版的原因,在揭露原因的同時,還不忘展現自己擅長的恐怖效果,讓事件真相多了一點點的獵奇成份,至於最後揭露的真相究竟是不是事件真正的真相,就留給讀者自己去判斷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那就10月17日吧!

那就10月17日吧!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7/05

  「那就十月十七號吧!」乍聽像是約定約會日期般平常的話語,但聽在作者諾愛拉.夏特雷的耳裡卻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的震撼,因為母親所訂定的約會是場「死亡約會」,是她打算結束自己一生的宣告。

「你當然有權選擇自己的方式離去,但你並沒有權利強迫我們眼睜睜看你殺死自己。」~~電影《最後一堂課》對白

  二○○二年十二月六日,法國前總理的李歐奈爾.喬斯潘的母親-九十二歲的蜜海兒.喬斯潘為了有尊嚴地死去,在無病無痛之下選擇在家中結束自己生命,她的選擇,在當時法國社會引起眾多討論。

  蜜海兒原本就是爭取死亡尊嚴權利協會(簡稱ADMD)的成員,一直以來都在争取適求安息(安樂死)的權利,在年初的公聽會上亦曾發言發示:「我們必須致力於使這個人生不可避免的過程盡可能不那麼殘忍。但是我以法國為恥,因為這個以往對新思想採取前衛態度的國家,現在落後給比利時、荷蘭等國。我們必須趕快脫離這種困境,廣為宣導,重新取回以往的地位,成為思想領先的國家。」即便如此,當幾個月後,蜜海兒對著子女們宣佈自己已決定好「大限之日」時,一直支持她的理念的子女們卻無法接受她突如其來的決定,在衝突與溝通後,蜜海兒延後了「大限之日」,改成不告知的某日──但仍舊是在不遠的將來。

  諾愛拉.夏特雷在母親過逝一年後寫下了《那就10月17日吧!》,希望借由這本書向大眾說明母親為何會做此選擇,也告訴讀者她是如何從拒絕到接受母親的死亡宣告,進而去學習了解死亡的真義。書中盡述了從母親宣告「大限之日」後到「大限之日」來臨那一刻的心情與感受;在有期限的時間裡,與母親的相處互動、穿插著小時候的回億,回憶是那麼的美好,然而這一切即將被奪走,而打算奪走這一切的人竟是自己最敬愛的母親,這叫人如何接受?

"妳無權阻擋一個突然失去母親的女兒去感受痛苦!每人各有角色。每人各有選擇。妳選擇妳的死亡,我則是合法的哀傷。"~~P.038

  同樣為人子女,我能理解諾愛拉的不捨與感受,但若要我選邊站,我是站在母親那一邊的。之所以看到電影預告後,便想更進一步的去了解蜜海兒的生平,正是因為我對死亡的看法,與她雷同。突然得知在海的另一端,曾有一名長者與自己的想法相同時,怎能不對她產生好奇?

"眼看這親愛的身軀受苦,被千種苦痛所噬;眼見所愛的人衰老,被時間折磨,讓我好絕望,而妳的決定和架在我脖子上的無情利刃,同樣也在凌遲我。……現在我們來到邊界,只有妳看得到妳該止步的地方。妳將放下妳人生行李,一場充實、豐富的生命,讓妳心中充滿滿足、感謝。"~~P.067

  人類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但應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死期,不只是病痛纏身者,像蜜海兒這樣雖然沒有大病大痛,但明顯因身體老化而對日常生活中許多基本需求的行為感到吃力、負擔時,也應當有適求安息(安樂死)的權利,如果剩下來的人生,痛苦大於快樂,那麼為何不能提早結束?能在人生旅程的最後時刻,以美好的回憶,畫下句點,有什麼比這樣的方法更圓滿?

"妳,身為一個自由的女人,一向自主慣了,再自主不過,那是生活的原則、生存的理由。妳告訴我妳最受不了年紀的奴役,還有讓自己的生命鎖鏈束縛到妳以外的人。
「妳知道,我尤其不想成為你們的重擔。」
這個想法讓妳湧出淚動的淚水,我允許自己陪著妳哭,情感並未被禁止……我放棄以異議反駁妳,因為妳說妳不想聽,那只會讓妳更累。"~~P.069

"我一定變了,因為儘管開始倒數,有時當我憶起某些事情,我比在日期宣佈之前,更能鎮定、冷靜地看待。我又重新想起來我曾經同意過,百分百支持,永遠贊成妳在妳覺得適當的時機做自我了斷的決定。接受妳掌控自己的死亡,做為一個自由的女人,那是妳生命中重要的一刻。"~~P.046

  情感與理智,總是矛盾的,所以我佩服蜜海兒的勇氣,坦然面對死亡、親手謝幕的勇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手中的天秤

手中的天秤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7/05

  這本書真有意思,有意思到讓我一看完便立刻恭請谷歌大神釋疑,查一查書中所寫的「被害人.遺族緩刑觀察制度」的真偽,果不其然的確是個架空的司法制度,那麼作者虛構出一個司法制度,想表達的是什麼呢?

  「被害人.遺族緩刑觀察制度」的由來是日本政府對應被害人和遺族認為自己明明是受害者但卻無法參與審判的不滿而產生的制度:在審判中做出緩刑判決時,被害人或其遺族可申請了解加害者兩年期間的生活和反省狀況,由觀察員訪談加害人及其親屬朋友,每半年一次將報告呈送申請人,兩年後,申請者可決定是否將加害者送進監獄,如申請人決定將加害者送入監獄,加害人的緩刑將被取消立即服刑;如決定不將加害人送入監獄,則緩刑依法律規定繼續執行,至期滿為止。

  如果這個制度真的在現實社會中實行,我想最後的結果應該都是加害人會被送回監獄吧,畢竟失去親人的痛,無論經過多久都不可能釋懷,觀察報告即便寫著加害人深切反省自己的行為又如何?看著寫了加害人生活狀況的報告只會提醒遺族:我的親人死了,但殺他的人卻活的好好的,傷痛只會更深,不會減少,然而就算最後親手將加害人送進監獄,死去的親人也不可能復生,那麼,「被害人.遺族緩刑觀察制度」究竟有什麼意義?

  五十二歲的大學講師井川,以過去曾任觀察員所接觸的實際案例為例,在大學教授己實施三十八年的「被害人.遺族緩刑觀察制度」的現況與未來的展望。由於井川不點名也不考試,期末只要準時交報告就確定至少得到C的評分,因此除了第一堂課外,第二堂課開始出席人數通常以等比級數的速度減少,然而這個學期,學生出席人數不但下降的比往年少,而且還不減反增,明明列舉的案例與往年相同,為什麼學生出席率會上升呢?

  上課人數之所以會增加,和吸引我一字一句往下讀的理由一樣,因為作者安排井川在描述案例的同時也提及了他初任觀察員時,與指導他的直屬上司岩崎相處的過往,讓生硬的司法議題有了溫度,也讓人能更好好思考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

  本作雖以司法為題材,但並不是單純探討罪與罰、公平與否或正義與否,總是將「每個人情況不同」掛在嘴邊的岩崎看似做事馬虎隨便,但他在訪談時將個人情緒抽離、不與加被害者同感同化的做法,或許才是身處觀察員立場時應有的態度。「被害人.遺族緩刑觀察制度」雖是架空的制度,但它其實反應了真實的社會現況,我們每個人都是觀察員──「社會觀察員」,在一次又一次的社會事件中跟著被害者一起憎恨加害者、咒罵加害者,由於法官判決總是無法盡如人意,引進「陪審團制度」的聲浪高漲,但是,若說法官過於講「理」的判決不公不義,那麼,過於講「情」的「陪審團制度」不也是代表著判決結果將向天秤的某端傾斜?

  書末,井川出給學生的報告題目是:「觀察員應該用什麼態度和遺族接觸?」──你的答案是?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一直下雨的星期天

一直下雨的星期天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7/05

  「人啊,就必須住在巴黎」這是施韋格先生生存守則的唯一鐵律,然而,若要問他原因理由,他也說不上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真的很愛巴黎。

  如此熱愛巴黎的施韋格先生是本書的主角,他沒有出眾的外貌也不是什麼名人,只是一個生活在巴黎平民街區擁有中等收入、和你我一樣平凡的單身男子。作者菲立普・德朗以第三人稱的方式書寫施韋格先生的日常二三事,文風樸實而細膩,讓我想起國中時讀過的《浮生六記》,雖然人事時地物皆不同,但同樣都給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感覺,人生有苦有樂,活在當下,享受一切,即便是生活中的微小事件,也能讓人感覺愉悅、感受幸福。

  在這個到處充滿了百年古蹟的浪漫城市,施韋格先生以自己的步調過著每一天。閒暇時穿梭在各條拱廊街上,享受純粹當個路人的樂趣;平時不以地鐵為交通工具,卻會在特定時刻去搭乘夜間地鐵,只因那個時刻的地鐵,讓他覺得特別有人情味;習慣在潘納提咖啡館的嘈雜聲中,對著一杯啤酒,閱讀「梅格雷探系列」小說,然而,真正吸引他的只有開頭幾頁關於下雨場景的描述,之後的內容及推理反而不那麼重要了;對藝術沒有特別的好惡,但只要有大型展覽他還是都會去看一下,就真的只是「看一下」,對他而言,「看過了」比「看進去了」更重要,最後總是像完成了某種儀式般,愉悅地走出美術館……

  一個人的生活也能樂在其中的施韋格先生其實也有不知所措的時候,那就是在他墜入情網的時候。為了掩飾自己對於克萊曼絲的好感,總是以帶刺嘲弄的話語去面對克萊曼絲,幸虧克萊曼絲查覺了施韋格先生的笨拙,才讓這段戀情得以展開。相愛之初的甜蜜愉悅讓施韋格先生連生存鐵律都可以改變──開始覺得住在郊區也不錯(克萊曼絲住在郊區),然而,「相愛容易相處難」,當兩人開始嘗試長時間住在一起時才發現彼此的生活習慣是如此不同、難以協調,於是施韋格先生又恢復了單身的生活模式,不過,有什麼關係呢?反正,施韋格先生十分懂得面對寂寞、享受孤獨。

  每當看到書名《一直下雨的星期天》時,腦中總是浮現歌舞片《萬花嬉春》的經典場景──男主角金凱利在雨中一邊跳著踢踏舞一邊哼唱Singin' in the Rain的畫面。不知道喜歡下雨場景的施韋格先生,哪天興致來了,會不會也在雨中哼唱著Singin' in the Rain呢?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212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