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肯特的所有評鑑

崩堤之夏

崩堤之夏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4/01

一個城市的偉大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建造,但毀壞,卻只要一瞬間……

朱建玄在IT產業工作才幾個月即已遭解聘,同時因港人陳同佳在臺灣殺害其女友的議題發酵,直接面臨「反送中條例」抗爭帶來的衝擊,使得他被捲入了其中……

在許多抗爭現場中,都會出現一名戴著貼有卡通象頭盔的少年,不僅公開地向警方宣戰,在某次面臨警方的追擊中,更在眾目睽睽之下,與約五十名同伴消失在隧道之中。

某夜一名被趕出自家的黑衫青年柴進賢被發現死在公園裡的廁所,第一發現者王良摩是名警察,在面對記者詢問時,其所供訴的證詞卻被當時也在場的朱建玄識破內含謊言;而大學編委會記者楚佩心則為了調查柴進賢的死因搭上了朱建玄,兩人遂聯手,想要揭露柴進賢死因背後所存在的真正動機。

與此同時,「反送中」團體中有人死諫、也有人堅持抗爭到底,而港府以愈發強硬的手段,甚至結合香港當地黑社會、中國解放軍的勢力,也要讓這股抗爭勢力瓦解。爆發衝突已是司空見慣,雙方隨時處於臨界點。

柴進賢的死,在這場抗爭中帶有什麼樣的意涵?而屢次出現在抗爭現場的象頭盔少年,其來頭為何?更讓人關心的,等在諸多香港人前面的未來,到底是哪方的願望得以實現?

黑貓C的著作《崩堤之夏》,以2019年六月初迄今的「香港反送中抗爭運動」為背景,藉由一個參與抗爭的黑衫青年之死,以及書中角色的訪查,讓遠在臺灣(或其他地方)的讀者思考著幾件事:2014年臺灣太陽花學運促使臺灣第三次政黨輪替,而且民進黨首度成為國會最大黨,那這次的抗爭活動,會如何影響著香港的前景?「抗暴」手段日益不計後果的警方(甚至還無差別地性侵、輪姦女子),與黑衫軍之間互相自比為正義的一方,那正義的標準該由誰來認定?最後,經歷了高張力的衝撞與拉扯,未來仍將在香港繼續生活的每一個人民,又將如何重啟信任與對話?

書中柴家是個很耐人尋味的對比:柴家兩老挺政府與警察,認為黑衫軍不僅是亂源,更讓香港蒙塵,而他們辛苦拉拔長大的孩子,在大學畢業後本該有美好前程,卻因挺「反送中」而極度活躍。保守與激進、傳統與熱情,如此大相逕庭的價值觀,柴家三口之間的衝突,似乎只是將傳統受中國文化影響極深的家庭之爭,更推向白熱化。

這其間,尤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的一番話,最能體現中國文化荒謬與矛盾之處:「作為一個母親,如果縱容孩子小時候的任性,當他長大後後悔了,『為何那時媽媽沒提醒我』?」這樣的思想,不僅錯比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係,更加深世代的對立與衝突,發生柴家的悲劇只是其中一例而已。

而由於媒體的監督權興起,加上網路科技的發達,有心者也無不意謀如何藉由媒體、科技來掌控人心。在《崩堤之夏》中,我們可以看到港民逐漸被激化成兩個群體:挺反送中派或挺政府派,因著彼此各自群組的運作,簡化而偏頗、帶有惡意與攻擊性的訊息快速傳遞,加上同溫層的取暖與加溫效果,使得對立的雙方越來越無法接受對方所想表達的訊息,於是,柴進賢就成了這股氛圍下的祭品。

2020年臺灣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以史上最高票再次當選總統,鄰近幾個亞洲國家也都在思考,何以臺灣的年輕人有如此強大的動能,能對臺灣政壇局勢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力?除了香港的殷鑑仍是進行式外,更多的是在提醒著以傳統儒家思維作為內隱價值觀的每個人,「吾愛吾家,但吾更愛真理」!

但是,這同時也造成了許多家庭面臨分崩離析的危機,不同群體因為受激而都像高速行駛的跑車一樣,也許享受著其間的快感,但卻也同時造成視野的窄化,極度的二分化思維更讓溝通受阻,而這除非雙方都能認知到,我們都期待未來的日子過得更好,而前方最大的障礙並不是彼此思維的差異,而是企圖利用其間的矛盾來製造自己利益的政客。

反送中事件的遠因早在數十年前即以鑄下,直到2019年的六月開花,正如書名《崩堤之夏》一樣,期盼香港過去所戴的假面得以崩解卸下,重新建構一個多數港民們所期待的未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地震鳥(Netflix同名電影原著小說)

地震鳥(Netflix同名電影原著小說)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12/12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露西因為朋友莉莉的死,被認為是重要關係人而被帶到警察局,然而露西卻對警方的訊問三緘其口,更加添了她的嫌疑。

生長在不被期待與關注的家庭,露西自小就被哥哥們霸凌、父母也沒有對露西給予適度的關注;即使在學校也被當成如同空氣般不存在。在這樣的環境長大的露西早早就下定決心,希望盡可能越早離開自己的故鄉英國越好,於是帶有神祕氣息的日本,就成為露西的最佳選擇了。

獨身在日本的露西,僅有一位好友夏子,夏子對露西傾訴了很多自己的事情與夢想,但露西卻鮮少分享自己的故事。有天她遇見在水坑中拍照的貞治,兩人彼此對上了眼,開始了她超越能用言語說明的一段情感。莉莉則是她受友人之託,一個為了逃離醋意大發的男友,從英國躲藏到日本尋求容身之處的同鄉女性。

如果開口就能洗刷自己一切嫌疑,何以露西不發一語,寧可讓自己置於命案的泥沼之中?而貞治的失蹤,又帶有什麼樣的秘密?

在閱讀蘇珊娜‧瓊斯的《地震鳥》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一種奇特的氛圍:全書都圍繞在露西的視點與回顧,這一切是事實?還是來自於露西的想像?

對露西來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似乎是不得不的選擇,然而她的周遭雖然很多人來來去去,她卻沒有跟任何人深交,也不主動修正別人的錯誤認知,這樣的她也顯得跟整個環境更加格格不入。再加上全書雖然以第一人稱的角度書寫,但當露西在提到自己時,總是以「露西」而非更簡單的「我」,這樣的感覺,讓人不禁聯想到日本作家沼田真帆香留《百合心》裡書中作品「百合心」的自述者。

實際對照露西的人生,除了近來失蹤的貞治與死亡的莉莉,在其成長背景中也有哥哥跟琴友們的意外死亡,而莉莉的殞命,更是在露西看到貞治與莉莉的親密接觸之後,也有鄰居表示曾看到兩人之間起激烈爭吵;再觀照露西與別人的互動,讓讀者聯想到她也沒有「百合心」(同理心),她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許不會為了好奇、自己的念頭去傷害別人,但也不會有主動想協助別人的想法。

本書中的每個女性角色的性格也耐人尋味。露西的媽媽辛苦地生下露西,而即使在露西之前已有七個兒子,卻仍不願給唯一且最小的女兒多一點關愛;露西求學時代的好友麗琪跟她一樣被認為是怪咖,而且體弱多病,時常缺課;來到東京後認識的最要好的朋友夏子,時常想著未來的美好生活,然而多年過去,卻仍只停留在想像,日復一日過著平淡而無奇的生活;躲藏暴力男友追蹤、而逃到東京的莉莉,看似嬌弱無法自主,卻也可能扮豬吃老虎,搶了露西的男友;最後則是貞治在認識露西之前的女友幸子,這個只出現在照片中的女性,從容光煥發到面貌憔悴,彷彿因愛而生,卻也因愛而枯萎。

在地震發生時,會有種細小呱呱聲,好像因為地震而被震出鳥巢的鳥鳴,隨之而來都發生了不祥的事。這就好像在暗指,每當露西遭遇了人生間的重大轉折,總會有大事發生。

然而,起源於露西的自述與想像之說詞,會不會這一切,也只是露西的一種創作?或者,這些女性的角色,其實都是露西心境的一部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是誰在說謊(全球獨家雙面特殊設計珍藏書衣,隨機出)

是誰在說謊(全球獨家雙面特殊設計珍藏書衣,隨機出)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12/0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謊言,有時看似微不足道,卻也可能在我們始料未及的某一刻,張開大口噬盡了我們所想珍藏的一切美好。

對基特來說,追逐日食就像一種使命,是種可以持續終生、甚至傳承給下一代的任務。有次他和女友蘿拉在英國南端參加音樂祭並欣賞日食時,蘿拉目睹了一場性侵害的發生,她也鼓起了勇氣,毅然地在法庭上作證,只為了幫助曾經軟弱無助的女孩貝絲。只是,為了讓陪審團認清加害人詹米的惡行,她在作證時多說了段自己憑空捏造的證詞,這也成為她日後惡夢的開端。

貝絲開始介入了蘿拉與基特的生活。然而貝絲對於彼此相處的界線之模糊讓兩人感到不自在,經歷了偷拍事件後,彼此間更存有些疙瘩。一次不歡而別後,基特的手被玻璃割傷、不久後他們的住處更被縱火,而他們兩人都認為,這一切都是貝絲所為。

貝絲更追著他們的腳步,出現在他們欣賞日食的行程中,於是兩人只得開始隱姓埋名,刻意地不張揚自己的存在與足跡。但這真的能幫助他們遠離恐懼?或者遲早有一天仍將不可避免地被逮個正著?

艾琳‧凱利在《是誰在說謊》中,過去與現在夾雜並敘、蘿拉與基特的視角輪番切換,我們可以看到,恐懼的蔓延與茁壯,是隨著時間而成長的,同時也因著時間,逐漸走向我們無法控制的方向。

在獄中的詹米,每週一定寫兩封信給蘿拉,非常懇切而有自信的語調,幾乎讓人以為他真的是無辜的了;而貝絲在事件後,卻被爆出過去私生活的不檢點,指證歷歷地讓人感到她被性侵真是咎由自取;蘿拉則因有誤的證詞,一直懷抱著罪惡感,也害怕受到基特的鄙視;基特則對蘿拉的恐懼與焦慮感到不捨,也因而對貝絲屢屢闖入他們的生活感到不滿。

東野圭吾筆下的加賀恭一郎曾說過:「人會說謊有三種原因:一個是為了欺騙別人、一個則是為了保護自己、最後則是為了包庇別人。」

書中出現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謊言,有的謊言是出於正義感並掩飾自己的軟弱、有的謊言則是怕別人擔心而加以掩蓋、有的謊言則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有的謊言是因為說著說著就以為是真的了、更有的謊言,以許多事實為基底,聽的人在無意間就被誤導了。

言語,是人類最常用來與別人溝通的一種媒介,也同時涵蓋最多不實與欺瞞的表現方式。有意思的是,沒說出口的事實,算不算是一種謊言?而導致人們說謊的三種原因,是否真能區分得那麼清楚是哪一種?

我們常以為有穩固的關係,在面臨考驗時必能迎刃而解,然而也是每次在挑戰來臨時,人們才發現彼此間的信任,竟多半是那麼不堪一擊。這或許也是蘿拉一直對自己所撒的謊感到罪惡感的原因。

只是或許我們更需要去釐清的是,如果因為撒謊而存有罪惡感,那是否能代表是我們過於害怕失去某個人、而以此獲得諒解呢?而當這個謊言可能傷害到第三者,我們還能心安理得地說出這樣的謊、並且值得原諒嗎?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少女與夜

少女與夜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10/06

真相,有時會被深邃的夜晚所吞噬,然而也正是這個時候,適合挖掘被埋藏起來的過去。

受邀參加聖修高中50週年校慶的知名作家托馬,得見求學時代的老友、回憶過去的求學時光並不讓他特別懷念,只因這趟旅程他不得不回來,因為,在25年前,他和至交麥辛,為了一個特別的女孩梵卡,殺害了他們的哲學教師雅勒希,並把屍體埋在還在建設中的體育館……

梵卡,是當時許多男孩的女神,同時在她身上也有許多流言:她吸毒、酗酒,同時又與老師談戀愛,而最神秘的,就在托馬與麥辛以為雅勒希性侵了梵卡、氣憤地將他殺害之後,她也離奇失蹤了。根據警方的調查,梵卡隔天曾與一個男人出現在某間旅館,但一早即已退房,然後自此渺無音訊。

因著體育館的重建工程、昔日同學今日記者史蒂芬的報導,梵卡的去向再次受人矚目。本已隨時間而逝的過去,卻在托馬收到了恐嚇信,即將重新被挖掘出來……

紀優‧穆索的《少女與夜》,特地營造著懸疑小說般的氣氛──有人想為25年前發生的殺人事件報仇,並將魔掌逐漸伸入事件的當事者。正當讀者在心中暗自恍然大悟之際,卻又突然橫插入一個個讓人為之措手不及的事實,當年的真相已不再那麼理所當然。

時間的跨度一向是個有意思的題材,有時我們得站在很遠的未來,才能清楚地看見曾經的單純與荒唐、魯莽與天真。也得站在很久的以後,我們才會發現,原來過去並不總是如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清晰與明白。

與其說我們相信事實,不如說我們選擇相信那是事實。

中學時代的托馬眼裡只有梵卡,甚至為此成績一落千丈,卻沒能注意到另有個女孩芬妮也在望著他,曾經有過死黨麥辛、還有麥辛的爸爸--那比自己父親更親近的鄰家叔叔,雖然是青澀而苦悶的歲月,卻也不算孤單。

但隨著故事的鋪陳,讀者看到托瑪的法文老師因單戀不成而自殺、久未回家卻只得到母親一句「你為何回來」、父親的冷淡對待等,再次對照法文老師說的,書是他最好且唯一的朋友,我們也可看見,托馬的故鄉蔚藍海岸,雖然沒有令人恐懼的小丑潘尼懷斯,卻也是讓他不願回首與寧可遺忘的過去。

只是潛藏其中的幽暗,卻也會一直啃噬著當事者的內心,而為承擔過去的祕密而付出代價的,卻不僅只托馬跟麥辛,其中還有芬妮、托馬的父母、法蘭西斯、史蒂芬,當然還有那不知真面目的復仇者。

本書也蘊藏了大量隱微卻豐沛的情感:有死黨般的友情、對人單相思的愛意、還有戀人間的激情、父母對兒女的親情、同儕般的競爭與敵意等,這些情感雖然隱微,卻濃郁得比黑咖啡還苦、雖然豐沛,卻像炎熱天氣下的蜃樓幻影。

直到最後,也許走向不一定符合讀者的期待,但也如同托馬所說的,這是作家的特權,也是他所希望的另一個結局。

面對讓人卻步的過去,與其忘記或害怕想起來,或許更該好好做個了結,我們才會發現也有能回甘的苦澀咖啡、蜃樓幻影並非總是虛無。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冬日花園

冬日花園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9/30

過去像幽靈,雖然已經不復存在,卻仍一直啃蝕著為其所困者的內心,直到獲得救贖的那一刻;或是早在那之前,受困其中的人,也致使他所愛的人遭受無以回復的傷害。

當梅芮迪絲還小時,為了討母親的歡心,跟妹妹妮娜在一場宴會中將母親所傳講的童話故事改編演出,卻沒料到一向冷漠的母親反應卻很激動,也讓梅芮迪絲不再試圖跟母親拉近距離。

長大後,梅芮迪絲不僅跟自己小時候的白馬王子傑夫結婚、生下兩個女兒,也將父親的果園經營得有聲有色;而妹妹則在烽火連天的非洲各國,試圖捕捉最真摯動人的堅毅女性的照片。

儘管兩姊妹在各自的領域有所成就,然而在她們心中,一直有個無法填補的缺口,使得她們也都逃避去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與需求。直到兩人的父親臨終之前,囑託兩姊妹,好好聽完母親的童話故事,並且好好照顧她;當母親一點一滴地敘說著童話故事,兩姊妹也開始懷疑,這會不會「不只是」個故事?她們也懷疑,故事中的角色與母親是否有關?

克莉絲汀‧漢娜的《冬日花園》,不僅是在敘說著渴望被愛的人的故事,同時也是一個在愛裡受到傷害的人,如何在愛中再次獲得滋潤,得以重生的故事。

我很喜歡書中的幾個經典場景:

梅芮迪絲懷疑母親因父親之死而促使失智症的發作,她跟家庭醫生表示,母親的孤獨讓她無法窺其內心,然而醫生卻建議,那就一起孤獨吧!我們總期待生命圓滿,與人相處一派和氣,似乎即使只是假象,只要不揭穿就沒問題了。但其實陪伴才是最好的孤獨終結者。

傑夫受不了梅芮迪絲將太多重擔攬在身上,然而卻沒看見他們之間已快觸礁的婚姻關係,簡單的「你還愛我嗎?」梅芮迪絲竟無法回答。為了補償自己的罪惡感,梅芮迪絲總會打電話給兩個女兒,藉以讓自己能好過一些。只是,梅芮迪絲卻不知道,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妳為何不能先多愛自己一點?

母親在說故事時,總是要在漆黑一片的房間裡,也不許女兒提問,娓娓道來的故事,是烽火連天的黑暗時刻,也是遭到國家背叛的人民的黑暗歲月。有些事,讓人感到過於痛苦而說不出口,卻也因為共享陪伴的感覺,而重新又有了勇氣。

當姊妹倆在回憶中各自細數母親如何的冷漠並不在乎她們時,三人的關係卻隨著故事逐漸來到尾聲,而有所轉機。原來,母親不是不愛她們,而是她怕那無所保留的愛,又將再次讓她心痛欲絕。

敘說生命故事是種昇華傷痛的方法,藉由故事把那令人痛苦的曾經包裹起來,排出體外,讓自己的內在生命可以又重新安放新的能量。很喜歡作者的鋪陳、也很心疼母親的遭遇,形體縱使已然消失,然而當我們為失去的摯愛在心田裡保留一席之地時,他們就永遠存在。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下町火箭

下町火箭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9/10

人們時常在做抉擇:決定安穩過日子,而不願承擔風險,卻也沒有前景可言;或者為了某個榮景而努力,卻可能遭遇無法回復的失敗,至此再也無法站起來?

佃製作所的社長佃,原先在從事火箭引擎的研究,卻在一次發射失敗後,被迫扛起責任,因而回家接任父親所遺留下來的工廠。儘管如此,他仍沒忘記曾懷抱的夢想,而持續在自己的工廠裡研發火箭引擎,終於成功取得了專利。

然而難題卻接踵而來:首先是老客戶基於組件內製化的政策不再下單、接著是對手公司用惡質的訴訟手段想要讓佃製作所破產以其便宜地取得其專利、大型企業帝國重工想要買斷其專利,然而佃卻希望為帝國重工提供零件,以為公司未來的發展做預備,卻得不到公司內年輕員工的支持。

在自己的夢想與員工的期待中,佃如何選擇一條彼此都能滿意的路?

池井戶潤以《下町火箭》獲得了直木賞的肯定,在他的筆下可以看到,中小企業在公司經營上的困境與掙扎,以及如何去克服這些難關。

對佃來說,繼承家業也許是無奈的選擇,畢竟前一份工作已沒有他的位置,而雖然在與員工的互動也算是不錯,卻也曾因故而無法發放年終獎金使得員工銘記在心。事實上,在作者其他的著作上,往往都可以看到中小企業為了苦撐下去而顯得焦頭爛額,畢竟,生存就是一場戰爭,不管是企業或是個人皆是如此。

書中有提到兩個不確定因素,一個是未來的挑戰,另一個是專利的廣泛性應用。收下為數龐大的權利金可以讓員工至少有筆額外的收入,而且未來的事未來再去面對就好,為何得要現在去考慮?這也是公司內部分年輕員工的主流意見。比起公司未來的發展性,他們更希望公司能多考量到他們的福利。

而佃製作所所研發出來的專利,目前也僅適用於火箭的引擎,一旦被問到其他的前景,總是推以「未來再去找看看」之類的回應。然而目前的窘境在於,一旦跳脫了火箭工程,該專利就沒有用武之地了。要找到合適的應用,談何容易?

兩個不確定因素,不僅讓佃製作所內部產生認同的危機,同時卻也是作者提醒讀者去思考的,在競爭激烈的場域中,安穩也不過僅三、五年的事,未來還是得面對許多挑戰,今天如果當餘力時卻安於現狀,那怎麼去跨越未來可能出現的難關?

風險管理一向是公司經營中很重要的課題,因為一旦失敗所需面臨的,不僅是祖傳工廠的泡沫化,更是影響著許多家庭的生計。是以不管是佃社長的考量,或是其他年輕員工的心聲,我們都很難斷定誰的主張更符應著現實。

然而我們卻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佃社長的成功並不在於他下對了賭注,而在於不管是贊同或有微詞的員工,他都能關注到他們的想法與需求,並試圖從中找到一個最佳解,是可以讓彼此都獲得幸福的。

閱讀著《下町火箭》,很容易隨著情節起伏而為之揪心或歡喜,劇情也像少年漫畫元素「友情、努力、勝利」的成人版,或許這也是某種啟示,鼓勵著讀者,也許在成長過程中因為挫折或其他因素而失去了某些理想,但願《下町火箭》能成為一股推進力,進而再次讓自己最初的熱情得以延續。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福爾摩斯家族:夏洛特的研究

福爾摩斯家族:夏洛特的研究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9/03

對於推理文學的經典,首推的一定是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系列,而其中最讓人興味盎然的地方,就是福爾摩斯跟華生兩人的互動,在百年前的英國,若非兩人都是男性,肯定會是古代版的歡喜冤家了。

而如果在過了好幾十年,兩人的後代在偶然的情況下相識,並再度攜手解謎、破案呢?

學期中從英國轉學到美國的華生,雖然心中百般不情願,卻也心存一些期待,因為在那裡可以看到夏洛特,福爾摩斯的曾曾曾孫。他對她的事蹟早就瞭若指掌,並期盼著也能跟曾曾曾祖父一樣,跟福爾摩斯的活躍成為一篇篇膾炙人口的著作。讓他始料未及的是,彼此剛認識沒多久,兩人就因為一起衝突而蒙上了殺人嫌疑,而且其中的橋段還刻意參照著《福爾摩斯》裡面的幾則故事,彷若是諷刺般地設計兩人隨之起舞。

福爾摩斯如其先祖一般,聰明、總能預想著好幾步以後的未來,卻也沉溺於藥物濫用、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飲食也不均衡,滿腦子只想著如何做好自己的實驗,以及獲得不虞匱乏的藥物量。華生則沒有知心好友,腦袋總是幻想著能成為一個有名氣的作家,讓他跟福爾摩斯的歷險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卻又無法控制胡思亂想的腦袋,總擔心萬一無法證明自己是清白的,那該怎麼辦?

於是向經典致敬又有點中二的現代福爾摩斯與華生的歷險,自此展開!

布瑞塔妮‧卡瓦拉羅在《夏洛特的研究》中,重新詮釋了福爾摩斯與華生兩人的搭檔關係,讀者也可以看到,身處青少年時期的兩人,表面上的從容,其實只是為了掩蓋著心中的焦慮。

不管是原著或電影,裡面的福爾摩斯總讓人感覺神通廣大,只要一看對方的眼神、穿著與動作,就能分毫不差地說出諸多細節,而跟在後頭的華生總是被耍得團團轉。但本書包含中二元素的兩人,除了更加添故事的趣味性外,卻也更多了一些成長的苦澀。

壟罩在家族與兄長的光環底下的福爾摩斯,想證明自己也繼承著優秀的血統,而夾在離異的父母之間的華生,則想弄懂自己人生的定位。但這一切談何容易?

尋求認同、自己的價值並獲得肯定,一直是青少年時期很重要的人生任務,無法像哥哥一樣隨處都吃得開的福爾摩斯,努力地想讓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的能耐;活在假想的觀眾底下的華生,深怕有一天自己真的會以莫須有的罪名而踉蹌入獄。即使是眾人皆知的天才,其實也面臨著跟普通人一樣的困境呢。

其中我覺得作者用女孩來重新詮釋福爾摩斯的角色是個很有意思的嘗試,這讓華生看起來,更像是個面對著驕縱而任性的女友、手足無措的男孩啊!另外,儘管華生自認對福爾摩斯知之甚詳,卻也好幾次面臨信任的危機,這期間的描寫也讓讀者更加認識到,口頭上的信任真的容易多了!

不過也因為書中提到了一些柯南‧道爾版的《福爾摩斯》的劇情,建議可以先看過相關原著,這樣不但不怕被劇透,也可以更加享受在其中唷!

最後,我還真想看看那份,華生爸爸提供給華生的,福爾摩斯的照顧手冊啊!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青澀的傷痛與脆弱

青澀的傷痛與脆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7/23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年輕人常懷抱著理想,總以為世界繞著自己打轉,卻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發現,慢慢地學習到何謂現實。只是現實與理想,真的那麼涇渭分明?

田端跟秋好是在大一的課堂上認識,以「不否定他人」為價值觀的田端,雖然對秋好凡事都很理想化的信念感到無奈,卻也逐漸受她吸引,並一起共同創立了摩艾,一方面尋找理想,另一方面也是思考著自己存在的意義。

只是,隨著摩艾的壯大,那份理想性已不復存在,不僅活動宗旨變成與業界的交流,而「做自己」的主張,卻更常是在迎合業界的所好,讓人失去了自我。

已獲得公司內定的田端,與唯一好友董介兩人,誓言在畢業前,重新尋回摩艾的理想性,就好像《20世紀少年》中的那群大人們一樣,宣示著要奪回那個屬於他們的記號。

住野夜在《青澀的傷痛與脆弱》中描述著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歷經過的──被誤解、被忽視、被背叛,然後形同陌路,因而對人性失去信心──的那種讓人感到椎心刺骨的痛楚。

作者一開場就描述著田端的價值觀,不跟別人走得太近,也不造成別人的不悅,這樣的他,很自然地跟秋好成為一種對比:秋好能近乎白目地,在課堂上藉由向老師提問,來宣揚她的理想觀。相較於田端,秋好很顯然「讀不懂空氣」,但也是這份執著,使更多人受到摩艾的吸引,卻也埋下往後裂痕的隱憂。

作者讓讀者從田端的眼看著這個讓人著急又不甘心的遺憾,「我跟秋好的理想,怎能因著秋好的不在,我又被趕出來的此刻,而因此讓它變質?」就好像在《20世紀少年》中那個代表「朋友」的記號,被轉換成一種具有高度政治、扭曲的意義,同時也失去它最原初的純粹性,朋友是不該用算計來換取交情的,就好像理想,也不該因為現實的困境而有所妥協。

只是在看的過程,讀者會很自然地產生一種疑惑,改寫自郭董的某句名言可以這樣說:「理想,是不能當飯吃的」。那麼,消滅或改造摩艾的正當性及意義又在哪裡?

至此,讀者開始對於田端的眼睛所看到的真實,與這個世界的真實產生一種對照,就好像儘管田端跟董介找到攻擊摩艾的切入點,卻在執行之前由董介突兀地提出一個建議:「我們可以中止這個攻擊計畫嗎?」

我們無從得知何以田端養成這樣的人際觀點與處事態度,然而我們卻能隱約地察覺,田端的眼睛彷彿戴著濾鏡,可以自動過濾掉他未來可能犯下的錯誤與產生的危險。而這個濾鏡,卻也造成他更難以看見真實世界的樣貌。

也因此,造成更多無法彌補的傷害。就如同劉若英在【後來】的歌詞「而又是為什麼人年少時,一定要讓深愛的人受傷」,這種情感與觀點的斷裂,好像是一種成長的必經之痛,以期使自己成為更好/更適合的那個人。

書名其實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感覺不太能抓到作者想表達的意旨,然而在看完全書之後,卻又很能體會那種因為觀點的差異而造成的遺憾,只能說,如果像遊戲一樣有個存檔點,失敗後再重刷一次,會不會就能讓那種惆悵少一些?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她最後的呼吸

她最後的呼吸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7/23

西雅圖發生了多起舞孃被殺害事件,被害者的衣物整齊地放在一旁,也沒有財物的損失,她們全身遭受綑綁,沒有被性侵的跡象,而每個死者的死因,都是被自己給絞死的:受綑綁的肢體因痠麻而伸展,同時也因此拉緊了套在頸上的繩索,直到窒息身亡。

由於兇手謹慎狡猾,現場沒留下絲毫證據,直把崔西與調查小組成員搞得焦頭爛額,加上一心只想往上爬、與崔西有長久心結的大隊長諾拉斯克,更是不時地透漏相關訊息給媒體,讓調查小組更疲於奔命。

在調查過往的案例中,崔西赫然發現大約九年前也曾發生過類似的案件,當年調查過程顯得草率而有諸多疑點,而負責警探居然就是處處跟她不對盤的諾拉斯克!崔西深信重新調查此案件有助於尋找線索,卻也得有所覺悟,這必將因此跟大隊長槓上,而更讓她警探生涯面臨挑戰。

《她最後的呼吸》為作者羅伯‧杜格尼《妹妹的墳墓》的續作,在這部作品中,作者主要以崔西的視角敘事,時而穿插著代號牛仔的兇手的內在思維、大隊長及其他主要配角的觀點,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觀現象場中,過去從未曾真正過去,它們各以不同的形式來干擾、影響、甚至主導我們的言行,形成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從小在缺乏愛與隸屬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很難理解何謂愛與被愛,他們只能循著固定的樣板,去找尋他們想要的世界。如同牛仔,對他來說,與愛的連結通常都來自於卡通影片,在過度冷漠、強調乖巧的環境中長大的他,努力當個媽媽眼中的好孩子,然而可能忙著賺錢、或是只在乎與男性客戶的關係的媽媽,卻未曾真正地去了解她的孩子。於是,被殺害的女性都如出一轍的有高度關聯性:都以性工作或相關產業維生。

牛仔可能從中找尋媽媽的身影,進而尋求自己想要的溫暖,也可能是因為對母親不作為的懷恨,進而遷怒到每一個從事相關工作的女子。我們無法同意牛仔的作為,而對於他的兒時生活也僅止於他的主觀經驗的回溯,更無從得知他的母親是真的不愛他,還是沒有能力愛他,才導致今日的諸多憾事。

我們只能從冷冰冰的客觀數據中,去發現這一切的蛛絲馬跡。如同崔西在相關系統中所偵測的過往案件,而成為整個案件的破案關鍵。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分析犯案者的犯案動機、方法,進而去釐清不同起案件之間是否有所關聯,然而我們卻很難以理解,何以這些悲劇會不斷地發生。

書中的一般人只關注著,壞人得為他做的壞事付出代價,只是這個「壞人」,到底只是倒楣的被犧牲者,還是真的因為惡貫滿盈而遭到報應?

先前爆紅、引起話題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企圖讓閱聽者去思考,我們從視聽媒體、周遭社群所接收到的訊息,是否真是正確無誤?或者其實我們的內心更只是將人間的每個問題二分化,人非善即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我很喜歡、也很心疼作者所塑造出來的主角崔西,凡人並無完美之處,她也有她人生需面對的議題,但讀者卻可以從她辦案的態度中,感受到溫度,畢竟,根據警探的調查結果,可能讓犯罪者無所遁形,卻也可能讓無辜者遭受牢獄之災,擔起他原本無須擔負的責任。

我也很喜歡作者描述著崔西跟牛仔對峙的那些畫面,對惡固然無法認同,然而當我們嘗試去理解事件發生的經過、爬梳著每個可能是關鍵點的環節時,或許我們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少女與魔馬

少女與魔馬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7/23

凜冽的北方,讓人感受到生存的殘酷,也同時鍛鍊著人的心性。

瓦希婭歷經了父親、繼母之死,也因看得到精靈而不見容於父親的領地人民,遂騎著由霜魔所給予的馬索拉維,漫無目的地行走。途中看到被盜匪劫掠的民眾,因著掛念而救回被擄走的三名少女,並被莫斯科大公、同時也是自己的表哥狄米崔所讚揚。

然而卻因她女兒身,怕因此使父家蒙羞,也擔心為自己招惹麻煩,不覺間就向狄米崔謊稱自己為男孩。瓦希婭與哥哥沙夏一同輔佐狄米崔,在一舉殲滅了盜匪後,莫斯科也正開始準備大肆慶祝謝肉節。孰料此時從南方可汗而來的使節催促著羅斯盡速繳納稅款,以免招致災禍。正當狄米崔難以抉擇之際,唯有瓦希婭一眼認出,使者正是先前不見蹤影的盜匪頭子!

潛藏在羅斯的暗影、瓦希婭的身份之謊,正有陰謀逐漸醞釀著……

承繼著前作《熊與夜鶯》,凱薩琳‧艾登在《少女與魔馬》中描繪的瓦希婭不僅更加勇猛堅強,卻也因為這段自由的人生,更加感受到身為女性的不自由。

一開始由瓦希婭的姊姊、歐爾嘉在特倫裡跟小孩講的故事,描述著由雪而生的女孩,因愛上牧羊少年,離開霜魔的庇蔭,逐漸融化而死。在羅斯的童話故事中,似乎都有點灰暗、冰冷,以及跟死亡有關,在靠近極地的環境下,要與自然搏鬥已是艱難,更何況這樣的日子,幾乎是無時無刻在發生。

或許也是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歐爾嘉跟瓦希婭等故事中的女性,雖為貴族的子嗣,卻因血緣關係較偏遠、領地也很偏僻,自小就養成與自然共存的能力。兩姊妹剛好也是一種對照:前者溫順、有教養,符合一般對女性的期待,雖感到寂寞,卻也能耐於特倫裡的隔離環境,好好地照顧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者則有如脫韁野馬,隨興所至,即使踰矩也無所謂,絲毫沒有女人的特色,假扮成男孩也幾乎無人能識破。

這時的羅斯,因著可汗後裔的內鬨,正醞釀著脫離欽察汗國掌握,開始想要完全自主,狄米崔與沙夏為此爭執不休,而要自立通常需要極大的勇氣與實力,因為一旦失敗,所需承擔的後果將難以計量。本書原文書名《The Girl in the Tower》,一方面預示著貴族女性終身得在如高塔般的特倫裡生活,如歐爾嘉一樣,有權有錢,卻沒有自由;中文書名《少女與魔馬》則雖然得因此告別衣食無虞、不畏酷寒的日子,但嚮往自由的瓦希婭,卻也能與自己的愛馬索拉維一同奔馳在無止盡的原野裡,鎮日嗅聞天空的氣味。自由但與風險相伴、抑或不自由卻安穩,不僅是兩姊妹的選擇,同時也預示著羅斯未來終究得面對的挑戰。

令人生畏的冰天雪地裡,死亡是必然得時常面對與挑戰的,造就了戰鬥民族的無所畏懼的人生觀。而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羅斯人成長的,正是那看似冰冷、實則很有溫度的童話故事,正如《熊與夜鶯》的保母敦婭在火爐前傳講給瓦希婭一眾兄妹們,而今則是由歐爾嘉傳講給她的兒女。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1412345678910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