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小釗的所有評鑑

房間裡的大象:日常生活中的緘默與縱容

房間裡的大象:日常生活中的緘默與縱容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4/04

從《房間裡的大象》感受震耳欲聾的沈默,something wrong?
《房間裡的大象》日常生活中的緘默與縱容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Silence and Denial in Everyday Life
當初看到這段書籍簡介時,就被這三段論述所欲處理的龐大議題給淹沒
每一個家庭,都有心照不宣的祕密。
  每一個組織,都有集體避談的話題。
  每一個國家,都有拒絕面對現實的政府。
  明明大象就在眼前,大家假裝沒看見,絕口不提,甚至否認有大象。
  我們以為,閉上眼睛,日子好過一點。
  我們以為,沉默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於是當面對難堪與痛苦現實,我們寧可相信無知是福。

直到連假期間,碰巧與朋友聊到這個現象Elephant in the Room
(隱喻)一個問題雖然明顯,但是太過於麻煩而沒有人想去理它。
看來,現在就是造訪這隻《房間裡的大象》的絕佳時刻。

#為何人們選擇集體沉默
心理學會探究:個人為何選擇用沉默或否認來處理他無法解決或判斷的情境。
社會學會著墨:當這些沉默的個體數形成聚落後產生的現象以及潛在的規則。
這本書的七個章節,由個人、家庭到國家、探討個人選擇、權力操縱到政治正確;是一本看似輕鬆好讀的社會學書籍,最讓我驚訝的點莫過於作者寫序的時間點是在2005年6月,直到2022年2月才初版中文,難道是因為政治不正確?還是話題真的太敏感!?

#看不見的猩猩
在探討房間裡的大象前,我想先討論那隻看不見的猩猩。
The Invisible Gorilla: How Our Intuitions Deceive Us
這是心理學上最著名的實驗之一。在1’23秒的短片裡,被賦予「計算白衣球員的傳球次數」的你,是否也漏看了那隻「看不見的大猩猩」。當大腦的注意力資源被占據時,人們往往會忽略如此明顯且龐大的圖像(figure),而專注在看似動態混亂的白衣球員傳球次數裡。更多請(參考)天下文化《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作者訪談
首先,你必須先注意到某件事,才能真正看見眼前的事物=看見不等於看到。
一開始的指令,就能影響人們判斷這些是雜訊或是資訊?是圖像還是背景?
這個實驗也說明了人類有稀缺的選擇性注意力且偏見是多麼常見與局限我們。

#沈默的串謀就是在餵養大象
書中不斷強調沉默的串謀。我覺得這是最難描述的一部分,畢竟,你寫的是沉默現象,當人們沒有說出來或是”選擇”沒有說出來,你拿什麼依據去認定他們串謀!? 研究人們討論些什麼,比研究他們「沒討論」什麼容易多。沒發生的事情是很難觀察的。
因此,作者從顯性的動詞來彰顯隱性的串謀;很欣賞他的積極作為,討論了:
否認,也是一種積極的迴避;否認,是刻意克制自己去「留意到」某件事 。
禁忌,就是約地俗成的迴避;世故,則是禁忌的婉轉版本,更婉轉地迴避。
世故,往往涉及不讓別人看穿「我們注意到了他們的一些糗事」的體貼展現。
沈默,是一種集體努力。 必須非常有默契的知道『發聲』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再加上沈默具有蓄積特性、沈默具有自我強化的本質,沈默越久,就越需要用更多的沈默掩飾(我們的)沈默。今天的沈默,明天越難打破。 沈默可以自行擴散,對話中止越久,越難找到話題;(事情(拖越久)不討論,日後越難討論。
怎麼有一種安靜離職/熟齡離婚/集體霸凌/性侵害等社會事件或現象的既視感!?

#再談國王的新衣
每個人都知道說實話是危險的;連同「說實話是危險的」本身,都是不可以說出來的。把”權力”放進這個沉默的串謀來看,整間房間的張力就會相當有感。此時,打破沉默需要勇氣、正直或天真無邪(這也是國王的新衣,選擇用一個小男孩來戳破整個謊言大泡泡)。
作者提到:權勢越高的人,越憎恨搖晃船身的麻煩製造者。打破沈默的串謀,不僅會傷及一個族群的公共形象,也會破壞其組織結構。王國畢竟需要國王,即便是沒穿衣服的國王。 身邊沒有人承認「大象」存在的事實,也容易使得大象變得可怕。的確,沈默不僅是恐懼的產物,也是恐懼的一大來源。這也凸顯出漠視「大象」所能產生的龐大好處。

#MeToo運動與 #吹哨者
「世上許多不幸,源自……沒有說出口的事。」──杜斯妥也夫斯基
真相的頭號大敵,是多數。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對於大象的存在,或者房間裡的大象,我會聯想到#吹哨者或#MeToo運動,通常都伴隨著不幸的真實故事;接著,我想起#黑暗榮耀,沈默會導致道德淪喪,因為它打開了傷害的大門。殘酷跟墮落都在黑暗中成長,要驅除它,必須投以最明亮的光芒。
所以,打破沉默,就是停止餵養房間裡的大象的第一個步驟;是否有些你覺得卡頓的地方想找人聊聊?有沒有人跟你一樣感到疑惑? 否認個人感受是非常耗損精神的。還記得職涯中的某一份經歷,我曾經合理懷疑:到底是我誤闖瘋人院? 還是,其實是我瘋了!? 為何,我的同事們看起來都好好的,我卻有越來越多覺得詭異、不正常或不適應的地方? 還好,當時我有一個同期進來的同事,我們會一起討論彼此的感受與對現象的看法,互相支持與分享觀點,這都是很好的社會支援系統,也能有效避免把房裡的大象越養越大,終究有一天會壓垮整間房子。

#不要去想粉紅色大象
最後,我想用另一個心理學的概念來做為對《房間裡的大象》的讀後感。
心理學很喜歡挑戰或挑明人類的底層慣性(冰山下的潛意識、渴望、期待或觀點)。當我們越想用意志力去對抗思想或注意力,那隻「不要去想的粉紅色大象」便會清晰浮現。所以,當你覺得身邊有一隻粉紅色的大象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更仔細的打量牠、撫摸牠、探索牠;再找人一起討論牠、想辦法安置牠……最後,牠肯定會找到回家的路,回家。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英國管理大師韓第寫給你的21封信

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英國管理大師韓第寫給你的21封信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7/17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比起書名,我更喜歡『告訴我,你打算拿這瘋狂而寶貴的人生怎麼辦?』


本身就很喜歡韓第,特別是《你拿甚麼定義自己?》。我心目中的韓第是個有著哲學家的靈魂、組織行為的研究精神與跨國企業經理人的實務經驗,高齡88歲的傳教士,孜孜不倦地埋首寫書,透過寫作把經驗與個人觀點,用文字的方式傳遞與影響他人。


這本書,是獻給韓第的孫兒們,以21封信的方式闡述21個主題。在後疫情時代,閱讀這本書,特別有感。或許我們都需要停下來思考我們的工作、人生,還有我們對待他人與地球的方式。有些基本原則是恆古不變的。


我挑選了五封信的簡單摘要,與大家分享之:

1. 第三封信:人生大哉問→適當的自私,才能證明人生的價值

2. 第四封信:信仰與理性→亞里斯多德的12個輔助性美德

3. 第八封信: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你終究得跟自己賽跑

4. 第十一封信:你不是人力資源→沒有人喜歡被當資源管理

5. 第十六封信:「我們」總是能打敗「我」→有夥伴,是莫大幸福



[第三封信]人生大哉問

存在主義哲學家的信條是『存在先於本質』,也就是說,每個人都獨一無二、各不相同,可以決定為何要活著,以及如何過我們的人生。這非常誘人,但終究也很困難。之所以誘人,是因為可以讓你擺脫社會上所有的規範與教條、自由做自己。



適當的自私。我認為每個人自然而然會關照自己的需求和慾望,這沒甚麼不對,也很適當;因為你必須先自我感覺良好,才能對別人有所助益。但如果你只是拼命取悅自己,不但對自己沒什麼用,到頭來也不會令你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假如你從一開始就不投資自己,對別人也同樣沒什麼用處。



我發現,真正的滿足來自於看到關愛的人心滿意足。邱吉爾曾說:一個人藉由獲取來維持生活,透過付出來證明人生的價值。



[第四封信]信仰與理性

你相信上帝嗎?或你是否信仰某尊神明,或其他任何神祉?有些私人問題唯有自己才能回答,這個問題正是其中之一。牽涉到超乎我們理解範圍的事情,千萬不要聽別人說該信什麼。這純屬信仰,而信仰從來不是能靠推理解決的事情。的確,信仰始於理性耗盡之時。



或許,我們可以參考亞里斯多德的12個輔助性美德

1.勇氣:勇敢,願意挺身捍衛你認為對的事情。

2.節制:自我控制和克制。

3.寬厚:仁慈、慈善、慷慨。

4.美好:容光煥發,享受生活樂趣。

5.自豪:滿足於自己的成就。

6.光榮:尊敬、敬佩、推崇。

7.性情好:冷靜沉著。

8.和善:友好、合群。

9.誠實:直接了當,坦承直率。

10.機智:幽默感。

11.友誼:同志情誼、友情。

12.正義:不偏不倚、公平公正。



但也要注意中庸之道(The golden mean),避免過與不及。太勇敢會變成傲慢、缺乏勇氣變成怯弱;缺乏自豪會變成自我貶抑……要記住幸福,是符合美德的自我實踐。



[第八封信]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人生是否就是一連串的競爭,如果是的話,我是否該選擇更艱難的跑道,雖然表現較差,但或許會學到更多東西;還是我應該參加輕鬆一點的比賽,因此更容易勝出?到頭來,這些好勝心究竟有何意義? 如果贏了,我會受到激勵,想要贏更多嗎?如果輸了,我會努力求進步,還是乾脆放棄,承認失敗?



這是競爭帶來的問題,不僅在學校裡,還會出現在人生各個層面。



人生漫長正如馬拉松,唯有自己才會不斷考驗自己。但只要跑到終點,每個人都是贏家。起步維艱,我得採取新的策略。除非我想辦法,不然什麼事都不會發生,沒有人會替我寫我想寫的書,甚至沒有人會問我要不要寫書,這是我為自己設定的任務,而且我發現我自己是個嚴厲的監工。我正在跑自己的馬拉松。真正的馬拉松選手都會承認,跑馬拉松已經變成強迫性行為,但因為跑馬拉松是出於自己的選擇,他們總是跑得很愉快。



[第十一封信] 你不是人力資源

想想看,會將優秀人才或技術人才視為重要資產的組織(例如大學、劇院、法律事務所、教會等),都不會用「管理者」這個詞來形容組織負責人,他們會稱之為院長、資深合夥人、主教、主任或是團隊領導人。



管理者的頭銜只會用在管理事物(而非管理人)的人身上,這些人負責管理組織中偏物質、無生物的部分,例如運輸、資訊系統、建築物等。更糟的是,你把人當物件看待,他們就會表現得像個物件,只做非做不可的事,以履行合約。



『有趣的是,我發現只要一開始就選對人,而且他們很清楚自己該做什麼,他們就會自動自發,根本不需要任何查核,也不用你操心。』我稱之為領導。希望你記住,組織、領導和管理是三種不同的活動,必須運用得當,因為我真的相信,一昧管理而不領導是錯誤的做法,許多組織因此機能失調,員工也不快樂。你不只是人字資源而已。



[第十六封信] 「我們」總是能打敗「我」

希望你運氣夠好,這輩子說「我們」的時候比說「我」還多。有人為伴,可以分享希望、分憂解惑,這非常重要。不過,別人不會告訴你的是,不管是合夥關係、親密友人或工作小組,在任何關係中,如果想要充分享受到「我們」的真正好處,你必須先投資,才會有收穫。在真正的親密關係中,沒有免費的便車可以搭



唯有當你關心別人甚於自己,才會懂得給予。



仁慈寬容是友誼的黏著劑。只要你心存善念,尊重別人和你意見相左的權力,那麼即使和朋友爭辯,不同意他們的政治或宗教觀點都沒關係。朋友之間,真理會越辯越明。愛爾蘭人說:『我怎麼知道自己是怎麼想的,直到聽到我說出的話。』



珍惜身邊這群特別的朋友,一旦失去他們,你將會無比懷念。



我很幸運,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我們」陪我一起度過低潮與難關。也很清楚,人生的賽道上,他們是最佳的應援團,但還是得靠自己不停地往前奔跑邁向終點;希望自己能時時關注亞里斯多德的12美德清單,還有在組織中如何發揮人力資源的真正價值,做到適當的自私,好好投資自己,才能對他人有所貢獻。



在後疫情時代,或許我們都該適度的停下來來反思一下,有哪些事情做對?有哪些事情可以採取不同的做法。如果缺乏這樣的省思,我們永遠不會改變或進步。期許大家都能盡己所能,充分發揮,找到符合美德的自我實踐。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8 人中有 18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在花床上午睡

在花床上午睡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12/30

這是我的第一本吉本芭娜娜的小說,是櫻花的招喚,我買了首刷。

拿到書後,竟然在有點倦怠的午後開始翻閱⋯⋯以為自己會有一搭沒一搭的看著,竟然從書裡頭獲得了能量。是小書沒錯,但,是讓人覺得安定剔透的小小光芒。作者本人也說:透過書寫的力量,她從黑暗的隧道中看見光芒。

我不了解吉本芭娜娜的風格,從這本《在花床上午睡》我彷彿能跟著小幹一起生活,生活在日本鄉下獨有的節奏裡;感受那非親非故卻能緊密連結的關係裡;是單純甘願平靜卻又愉快的人生。

我喜歡「站在視野好的地方,也可以看見自己的心。」也喜歡「做著和當時一樣的事情,回憶都變成一種幸福。有一種當你失去一個人後才能體會的幸福。」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我談的那場戀愛

我談的那場戀愛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12/30

這是一本時常聽到的經典小說,直到新作品《愛的進化論》問世,連同這本經典一起設計了同系列的封面後,引起了我的注意,進而採取行動買下它們。

這也是一本從男性觀點出發的愛情小說,定位成小說實在委屈了艾倫·狄波頓的才華與文彩。不同於小說的娛樂性質,我覺得這本書兼顧了哲學思想的反芻與真實愛戀的實況。

戀愛初期的狂熱甜美、適應期的磨合包容、穩定期的安適恬靜⋯⋯到最後的疑心猜測與不安賭氣,那場戀愛往往在出乎意料又心裡有底的瞬間'結束'。

我喜歡蔡詩萍的導讀,其中提到:
愛情,讓我們此生第一次有機會看到「自己」,我指的是,我們自以為已經熟悉的形象之後的「自己」。戀人以愛情的特權身份,恣意闖入我們的生活,檢視一切,我們心甘情願,為戀人釋放潛力,改變習慣。我們不知道的是,這些生命領域的擴大,伴隨愛情而來,卻極可能在愛情退去後,繼續成為我們最好的品質。如果我們熬得過失戀。

我們理當熬得過的。若愛情最大的悲劇,是必須在時間向度裡煎熬⋯⋯但時間的長河無人能抗拒,我們若嚐過美好的滋味,包括愛情,即使短暫,也是一輩子不虛此行了。要記住,你總該有一場能對別人細說的,你難忘的戀愛。起頭應該是這樣,那年,我談的那場戀愛⋯⋯

男生也是有如此細膩的情感與不安,在愛情裡,大家都很渺小也很卑微。它讓我窺見在愛情河岸另一端的風景。期待《愛的進化論》帶給我的禮物,談論的不是愛情,而是關係的經營:愛了,然後呢?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5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天生變態:一個擁有變態大腦的天才科學家

天生變態:一個擁有變態大腦的天才科學家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12/30

靠⋯⋯靠⋯⋯真的有這種人!
嗯⋯⋯嗯⋯⋯他就是這種人!

透過James Fallon對自己的「反省」與解剖分析,我能充分感受他''鐵定''是個有趣的瘋子(或者借用他的說法是個「親社會的心理變態」)

這本書在2016/9/2號預計出版,而我早在出版前一週就已經「盯」上它。這個設定太有趣,一個長期研究心理變態、阿茲海默症的腦科學家,意外發現自己的大腦結構跟這些變態一模一樣;在經過基因檢測結果,沒有意外地發現他天生攜帶者「戰士基因」⋯⋯這活生生的科學證據,他究竟該如何看待?

所以拿到書以後,念茲在茲地找時間拜讀⋯⋯總算在一週後,帶著心滿意足的微笑,完結這本帶點黑色幽默的半自傳式勵志科普書籍!

如果你沒有心理學背景,前三章會看得有點吃力,特別是他涉及了大量的生理與認知心理學基礎;第四章簡直是幫我複習了大四選修的生物化學課,關於DNA有詳盡的描述。接下來是大腦結構與基因序列的交互作用,當然也少不了血清素等單胺系統問題⋯⋯

如果這些讓你卻步,那就從第七章開始看吧!
{愛情、友情和那些不堪回首的韻事}有很多作者的自辯與行為特質描述,一直到最終章{心理變態存在的必要性},我深刻瞭解有些事情,因為大腦的結構、神經傳導物質、我們天生設定好的基因,會讓世界的解讀有所不同、甚至天差地遠。但,透過「理解」他們,你才能「瞭解」世界就是這樣運作的。

「變態人格者不會體驗到普通人具有的情緒,所以他們不會像普通人那樣露出馬腳。他們的冷認知能力要比熱認知,即情緒認知能力超凡得多。真正的(或者說成功的)心理變態者可以憑空編織出一個不可思議的謊言,卻不流露出一絲一毫的愧疚和懊悔。」—摘自最終章{心理變態存在的必要性}

最後,讓我感動的是他的坦白,即便他的坦白可能也是操弄的一環。但他說到了一個重點「真正優良的教養可以戰勝先天不足的基因」,後天的環境,真的很重要!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1 人中有 9 人(81.82%)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蒼蠅王

蒼蠅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12/30

198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小說家威廉·高汀說自己只是普世的悲觀主義者,但卻是宇宙的樂觀主義者。《蒼蠅王》是他第一本小說,出版於1954年,這個作品使他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也讓他在20多年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

老實說,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很漫長。
原因在於媽媽內心的躊躇與對人性觀點的矛盾。

主角是一群在英國念公學校的男學童,年齡介於6-12歲之間,謙恭有禮,是培育為紳士軍官的小小棟樑,不料因為飛機失事摔落於一座無人島,而且沒有成人倖存,於是這群先備小大人要獨立學會如何在島上生存並且想辦法得救。

我讀了書封跟書底,我猶豫了。《蒼蠅王》隱喻著獸性戰勝人性的道德議題,故事裡的孩子最後⋯⋯

看著身旁的四歲兒子,在媽媽心中像是個天使。我怎麼想像他也是極有可能變成書中多少無知的孩童般,成了野獸人,連自己的名字都忘了。

再者,我是個「人性本善」論者,也有著無可救藥的樂觀。我要怎麼面對以「人性本惡」為主軸的論述,怎麼讀都是認知失調⋯⋯

但,最終,我,還是完成了《蒼蠅王》的閱讀,而且我甚至是「細讀」,因此,是漫長而深刻的。

我不去著墨書中每個角色背後的設定與隱喻,但我認為這絕對不是一本可以簡單定義或者歸納的書籍。除了人性面的刻畫以外,我想到好多團體動力的議題。當然,一定要提的是一開始這兩個男孩,傑克與拉爾夫,分別代表了狩獵、謀略、狂歡和力量至上的美妙世界,有肉吃是王道;另一頭則是渴望常規、建立秩序與滿足生活所需,求溫不求飽的挫折世界。

這讓我想起這次的美國大選,好像也是如此。

總之,我喜歡作者的收尾,也喜歡他引人入勝的功力,對於場景的描述栩栩如生,在細讀的同時,大腦似乎也能跟著想像那樣的空間與畫面。

實至名歸,值得推薦。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陰屍路的黑暗療癒:團體壓力‧道德兩難‧生存競爭……24位心理學專家剖析令人又痛又撫慰的人性掙扎命題

陰屍路的黑暗療癒:團體壓力‧道德兩難‧生存競爭……24位心理學專家剖析令人又痛又撫慰的人性掙扎命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12/30

先說,我沒看過《陰屍路》,也沒膽看,大概看一集就會把整周的心跳拍數用盡的狀態》》根據我看《屍速列車》的經驗,大部份的時間都是透過我的手指縫看字幕以掌握劇情,整部片下來,手很酸、心很急。

就在《屍速列車》上映後沒多久上市的這本書《陰屍路的黑暗療癒》,主打著本書收錄24位心理學、哲學與臨床專家,從各種角度剖析解答《陰屍路》引起粉絲們狂熱追隨的誘因;為什麼看見殘酷的人性、血肉橫飛的砍殺暴力,可以帶來紓壓的療癒感?

完全激起我的好奇心!活屍議題怎麼跟心理學、哲學掛勾?臨床學家會說什麼!活屍是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走動肉體,唯一的生存動機就是吃活人。而且一定要炸爛它的腦袋才算徹底消滅(據說這是陰屍路電玩最刺激的且易上癮的設定)

首先,要大大感謝B先生的情義相借,在歸還了《蒼蠅王》之後,就是這本《陰屍路》了!很厚的一本卻格外的輕,選用的紙張緣故。雖然胖了點,但不減我帶著它出門的慾望。

活屍末日之際,沒有日常生活的瑣事,你不用上班、接送小孩、繳水電費、採買日用品⋯⋯你要面對的是「生存」議題、「自我」價值與「人性」拉扯。我們面臨最深層的恐懼時,還能保有人性嗎?如果我是劇中的主角,我也會這樣做嗎?

(我好怕自己長篇大論下去⋯⋯)

透過24位學者專家對於《陰屍路》的點評與分析,我慢慢拼湊出《陰屍路》的角色與脈落,也不小心知道了角色內心的拉扯與轉折、更清楚哪些人經過末日考驗後,成了自己的英雄;當然,還有令人心折的結局設定。

最喜歡的部份是用佛洛伊德、阿德勒與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陰屍路》帶出來的議題。臨床心理學對於「變態」的判定,也頗有趣。最後的個案分析更讓我能一窺這些角色的內心世界與童年創傷。總覺得,我能懂。

最後,面對活屍末日、面對死亡隨手即是,我們人類究竟為了什麼而活?我喜歡這樣的思考脈落。正因面對死亡,才要更清楚、更有意識、更有意義的存活一分一秒。

(哇~突然覺得自己說出了很勵志的話)

沒事,推薦給走過路過的朋友;p

我們得以討論人類行為當中最好與最壞的一面,同時又不會讓觀眾產生反感。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12/30

初看這本書名,覺得心有戚戚焉,人總是對於理想的生活與工作有一定的想望,如果時間夠多,這句話在你腦中停留夠久,想得再深一點,你就會想到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但,人們是「習慣」忽略落差的,特別是與自身相關的概念。生活已經夠苦、工作已經夠悶了,何必自討苦吃。

是的,這就是「習慣」,不知不覺中,我們被習慣牽著走而不自知;不知不覺中,我們來到了「此時此刻」的自己。如果自覺不夠強烈,我們是抗拒改變的。這本書強調的是「習慣的力量」,但並不是要我們屈服於習慣,而是在了解了習慣「形成」的路徑後,花點心思,找到屬於自己的「轉變」迴路,然後默默地,不要花費過多自制力的,讓習慣漸漸轉變接近我們理想的模樣。

第一部「個人的習慣」總讓我想起年初讀的那本「練習改變」Trigger,概念非常雷同,在改變的路途中,「提示」很重要、「環境」很重要、「決心」也很重要⋯⋯

第二部「成功組織的習慣」則列舉了許多成功與失敗案例。與其說是習慣使然,我總覺得它比較像是文化的塑造。

第三部「社會的習慣」提到的社會運動,是否有點牽強呢?老實說這一章我跳過了(吐舌頭)。但緊接著的「自由意志的神經學」則讓我深深著迷,混合著哲學、心理與腦神經科學的論述,好過癮!

有人曾經告訴我:「我不相信人會改變。」不是那種斬釘截鐵的語氣,而是帶了點憂傷與無奈的口吻。我相信他肯定失望了無數次吧!因此不抱期望就不會失望。我記得我當時微笑地看著他說:「我相信人會改變,只是要找到方法,還有給他時間。」我們總是太吝嗇給予時間,或許也有可能是我們不善等待;或者最深層的恐懼是害怕受傷。

最後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這一段話「有些習慣很簡單,有些則很複雜,牽涉到情緒觸發,在不知不覺中提供神經化學獎勵。然而,不管有多複雜,每個習慣都是可塑的。

你必須下定決心改變;你必須有意識地不怕麻煩,找出趨使慣性行為的提示與獎勵,並找出替代方案。你必須知道你有掌握的能力,而且自覺到使用那個能力。

一旦你了解習慣可以重塑,就更能掌握習慣的力量,唯一剩下的選項就是開始努力。」

是的,展望新的一年,我們一起努力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追風箏的孩子

追風箏的孩子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7/11/26

這是一本讓我在火車上,不顧他人眼光,擤完一整包面紙還不夠的書。

故事的歷史背景是我不熟悉的阿富汗,童年的種種遊玩與經歷是有距離的。最重要的『放風箏大賽』讓我很難想像,怎麼把對手的風箏逼下來?怎麼用魚線來引誘其他風箏?手指頭握著魚線會輕微深陷而流血的感覺?然而,那種榮耀與重要,在這本書裡描繪的淋漓盡致。甚至讓我覺得『這個故事肯定是真的!有太多細節與伏筆,真實的無法考證。』

友情與背叛

故事的前半段是在敘述阿米爾(男主角)與僕人哈山的友情,在同一個胸哺養大的命運中,哈山無怨無悔的付出犧牲與阿米爾渴望父愛的強烈無知,讓他們倆在阿米爾獲得放風箏大賽冠軍中的插曲中,決裂、分散。

阿米爾的軟弱與討厭自己的軟弱,是他決定與哈山切割的原因之一。反觀哈山,一個樂觀、開朗有自信又忠貞的朋友,這樣一個童伴,讓阿米爾高興又防範。就像一個小心眼的女人,吝於分享她的服裝、首飾與隨之而來的權力。

當朋友對你挺身而出,而你袖手旁觀,這就是一種背叛。然而,這樣的背叛在哈山之後仍忠貞不二的付出下,顯得刺眼。抽離這樣的關係與環境,是阿米爾的決定。

親情與救贖

事隔20年,阿米爾重回故鄉。這一段埋藏已久的背叛又浮現、又清晰了起來。每個人都有秘密,秘密的輕重不一。而阿米爾的祕密,隨著這20年空白記憶的填補,變得更龐大與沉重,快窒息、快逃離。

他應該要像當年的哈山挺身而出的,像哈山一樣勇敢,像哈山一樣坦然。這是他最好的救贖,他跨出了一大步。遍體麟傷,卻心安理得。

就是後半段讓我顧不得他人的眼光,在火車上頻頻拭淚\+擤鼻涕。拭淚\是因為難過,事情可以有更好的發展,我咒罵阿米爾;鼻涕則是因為鼻酸,哈山應該得到更好的對待,我心疼哈山。這種感覺很複雜,我陷入了故事的情節中,我既罵又哭。

推薦不看小說的人花時間看;推薦排斥排行小說的耐心越讀。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