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tenbysophie的所有評鑑

消逝之行

消逝之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8/05

又來清書的時間,在我的書桌上有兩個書架,一個不夠高放書,我用來放女生的小物,像是指甲油、香水、唇膏、手錶之類的東西;第二層是我放書的地方,但這一層所放的是那些我買回來後只揭過幾頁的書。當初把它們放在如此當眼位置的用意,是要提醒自己:「喂,你再也沒有碰過它們了。」結果當然是它們繼續被忽視。(《漢娜的遺言》前年因為拍成了影集就被我寵幸了一下,脫離了冷宮。)

抗疫期間,圖書館關閉了,而且我窮,按着自己不要去買書,加上一點點的良心發現,以致這個塵封的書架得以重見陽光。照道理,Jodi Picoult應該不會被我打入冷宮,她是我所喜愛的作家之一,她亦被我追棒為寫倫理類別之中寫得最優秀的小說家,我特別期待她的法庭場面,一來一回的交詰盤問總是讓我讀得咬牙切齒。如果我腦子裡沒進水的話,那本《消逝之行》(Vanishing Arts)應該是某年的香港書展中,我看到了有特價優惠而入手的。當然在書展中我會買六至七本書,然後有兩至三本是拖着沒看、延後到往後一年才讀。這本書很有可能是因為我當時手上有更精彩的讀物,所以我讀了幾個章節就放下了。不過今次重拾起它,並且一氣呵成把它讀完,我發現其實它根本不那麼值得期待。

三十出頭的Cordelia過着不錯的生活,有個可愛的女兒、慈祥的爸爸和當律師的未婚夫,在小鎮從事搜救工作,直到有一天警察找上門,拘捕了她的爸爸,原來爸爸是個通緝犯,他所犯的罪行是綁架,而綁架的對象正是當年年幼的Cordelia。沒錯爸爸真的是爸爸,不過原來她以為已經去世了的母親依然健在,二十八年前,雙親離異,媽媽取得了她的撫養權,在以前的年代撫養權多歸母親所有。可是母親並不算是個好母親,她會酗酒,喝到不醒人事,根本無法好好照顧三歲的女兒。父親在一次探視女兒的周末中,決定帶走女兒去展開新生活,放棄了原有的專業工作,搬到了國家的另一邊改名換姓,成了一名生活在陽光底下的逃犯。在爸爸被捕後,Cordelia第一次得悉了自己的秘密身世,開始對過往、現在及將來的人生產生了一股莫名的迷惘感。

我之所以說那是一股「莫名」的迷惘感,因為那真的是太莫名其妙了,簡直算是無病呻吟。你沒了三歲以前的記憶,就覺得這廿八年來爸爸給你所建立的美好生活是假的?你為自己的人生而付出的努力都白廢了?就算你真的感到困惑,也用不着每三頁向旁人訴苦一次。忘了說,她還有一個單戀她的好朋友,嗄?法庭戲也沒甚麼精彩之處,主要就是辯護律師因外地人的身分,不斷被警員、法官及控方律師恥笑。

再查一查這本書的出版日期,排在《姊姊的守護者》(My Sister's Keeper)之後,怎麼可能的?它不是早期的作品,應該不至於如此不值一讀。好,我的遣詞有點太過份。不過愛之深,責之切,實在不能怪我。然而,其實我的書櫃中還有另一本「未開光」的Jodi Picoult作品《凡妮莎的妻子》(Sing You Home)……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深夜女子的公寓料理

深夜女子的公寓料理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8/04

我喜歡漂亮的、美美的、精緻的食物。唸大學時,我會用一整個下午去Tumblr上不斷找食物的照片,只是看看,偶爾下載收藏起來,各種的料理、蛋糕、點心、飲料都教人心情美滿,看着看着就會想吃了。不為什麼,因為人類只有一個任務,生來我們就會吃,不用學也不用教。後來從事了消閒生活類似的編輯工作,順理成章地把這個興趣擴展到文字上,喜歡讀跟食物有關的故事,用自己的想像力,把文字化成畫面、動作,而且還可以想像得特別美好。


幾個月前里人文化閉業清倉,我買了一本毛奇的《深夜女子的公寓料理》,因為翻了一下覺得她的文字讀起來很流暢,也很舒服,當中還有一些彩色照片,甚具收藏價值,當然價錢也十分吸引,便買了。

毛奇是台灣一位副刊專欄作家,很熟悉台灣各種的風味料理。在她北上工作的兩年期間,開始自煮自寫的生活,把老家的料理、台北的都市飲食、以至旅行時的見聞都寫下,成為一本滿載滋味的飲食心情筆記。她的形容很生動,總是很快就可以為讀者勾勒出一個大約的畫面,即使我對台灣的鄉土料理完全沒有概念,例如剝皮辣椒雞湯、燙虱目魚魚皮、瓠仔煎餅等(我的見識真少),也總算學到新知識,而且不自動地垂涎。書裡面有好幾道我意想不到的菜式,如炸花,真的有點嚇了一跳。除了描寫了食材、菜式的烹飪方法,她還會寫一些歷史資料,也寫一寫每道菜跟自己的關聯,背後的故事,為甚麼想要煮想要吃,讀起來頗有趣味。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我在貴族學校的日子

我在貴族學校的日子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7/26

最近,看到一篇報導說HBO有意把《我在貴族學校的日子》(Prep)拍成一部電影劇,還要是喜劇,所以很多媒體都把這件事說成HBO要拍一部Gossip Girl。我只能夠說,如果硬要把《我》拍成Gossip Girl,恐怕它完全捉不住原著的精粹。

《我》當初出版時,被譽為《麥田捕手》的女生版,(我沒看過《麥》,可是我書櫃上倒有一本新版的《麥》,新的設計很簡潔美觀,又是堂堂的經典大作,我就要了,不過一直沒讀完。)因為《麥》說的是一個男生在寄宿學校的日子,而《我》是女生Lee Fiora在寄宿學校生活了四年的故事,注意是一個,不是兩個。在外國有這一類Coming of Age的文學,意思不只是青春期,而是成長、如何找到自我,在外國的文化中,自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類型的題材很受歡迎,如《壁花男孩》(The Perks of being Wallflower)和《尋找阿拉斯加》(Looking for Alaska)。

Lee 是個生於普通家庭的女孩,是小鎮的初中的優等生,看到貴族高中的小冊子後,心裏很嚮往名校的寄宿生活,在家人的反對下申請入讀,並獲得獎學金。只是這家貴族學校的生活並不如她想像中的理想,每個同學都來自有錢的家族,又漂亮又聰明,Lee本來來低調一陣子,才向其他人發展她值得注意的一面。可是一開學學業就接連發挫,又遇上不喜歡她的室友,同學很多早在小時候就互相認識,她漸漸發現自己落在一個個圈之外。更糟糕的是,她看不起那些追着最受歡迎學生後面的小跟班,她又不想跟一些古怪的同學做朋友,她寧可獨處。在這四年高中生活中,她跌跌撞撞,爸爸覺得她看不起家人所以跟她關係很差,發現企圖自殺的室友是個不願公開的同性戀,她一度徘徊在被退學的邊緣,暗戀良久的對象視她為洩慾的玩具,直到畢業時她始終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我之前都說過,Curtis 其實對女孩的敏感心思描述得很細膩,在這一本著作最為突出。Lee那種迷失、思前想後、語調尷尬的性格,她拿捏得很準。距離我讀完這書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為了重新鈎起記憶,我上網找了其他讀者的看法,發現他們幾乎一面倒地認為Lee是個不討好的角色,認為她交不到知心好友,只是她的自卑心作崇。我覺得我有需要為她而平反一下,可能因為某程度上我跟她有相似的地方,很怕被注意到,又很怕不會被注意到。試問一下,叫你回想你十五、六歲時期的你,你能說自己是個討好的人嗎?我們在青春期時,都不是一樣的迷茫尷尬嗎?然後我又發現大部份這樣自信的讀者都出身於不錯的小康家庭,我想這樣的你大概沒嘗過自卑的滋味。

有一章說到Lee的父母去學校參觀家長放開日,Lee不敢告訴其他同學她的父母是開了十八個小時車過來,而不似其他父母一樣坐飛機頭等艙。Lee一直很介意自己的爸爸不是律師醫生學者企業家,為此怕被看不起,整天表現得很不耐煩,最終導致爸爸大發脾氣,父女關係幾乎破裂。我記得小學時的家長日,我就是有點怕帶我的爸媽去,因為他們不像其他爸媽那麼新潮年輕(我父母晚婚),而我爸是個玻璃技工,給人的感覺有點粗魯,我也會自卑心作崇,不經意地帶他們坐到一旁,不讓他們跟其他人聊天。那年我才當滿七歲,就懂得看不起人這回事。後來我當然知道其實沒甚麼好自卑,而且我爸賺的錢應該比其他爸爸多。(看,我還是這副德性子。)

在書中的半後,Lee會提到成年後的生活和其他同學的去向,然後讀者會發現她成年後和這些同學的關係都比以前在校的時候好得多,但她並沒有像他們一樣變得有錢,或者是升上甚麼名牌大學,只是她看開了。她以前不會自動融入,因為怕自己不夠格會被拒絕,但成年後的她知道根本不需要注意太多,世界還有很多地方有待探索,大家都不過是大世界中的一個人,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際遇。

還有一小段插曲,就是在我決定要寫一寫《我在貴族學校的日子》(Prep)時,知道自己已經忘了大部份的內容,於是在晚餐前一刻急忙趕到圖書館閉館前五分鐘,因為我記得以前在圖書館見過這書。




我是說,出差錯的不是我的外表,問題的所在是我的個性。
但我怎麼會知道是哪個部份呢?我完全沒有頭緒。
我曾經努力試着去想,究竟是哪個個別的部份呢?
還是所有的部份整個湊在一起?
或者我能做些甚麼來改過呢?
或者我要怎麼做才能說服你?
然後我想,也許問題出在我的外表,也許我之前是對的。

——《我在貴族學校的日子》(Prep)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暢銷電影原著小說】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暢銷電影原著小說】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7/26

一個文思枯竭的加拿大作家特意去印度生活了一段時間,寫了一本連自己也不太想讀、關於葡萄牙的小說,後來在那邊一個名為朋迪榭里的小鎮,結識了一個老人家馬馬紀,馬馬紀說他有一個故事,聽完之後,能讓人相信上帝真的存在,而故事的主人翁現在就住在多倫多。回到加拿大後,作家去了拜訪這位中年的印度移民,他就是Pi。

早幾年看過李安導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的朋友相信對故事的大鋼一定不會陌生,就是少年Pi 在輪船沉末後,如何單獨跟一頭成年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了二百二十七天。情節我就不說太多了,主要我會介紹一下小說的描述的手法。小說分為四部份,第一部份是作家解釋他在哪裏聽到Pi 的故事和認識Pi 的經過,之後就是作家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去講述Pi 的故事,主要分為他在印度的童年生活,之後在他在船難後在漂流橫渡太平洋的日子,最後就是他被救起,在醫院給意外調查員講述經過。Pi 的故事是在大海裏發生,而他的一生卻是從一座泳池開始;他是以某座泳池而命名,他的叔叔馬馬紀是個熱愛游泳的人,給他起了個泳池名。而多虧有這位叔叔,他是家中唯一學會游泳的人。

然後他開始訴說家族的故事、精彩的童年生活和他認識信仰的故事。Pi 的爸爸經營了一個動植物園,是個科學主義者,他小時候受病痛煎熬,在病床上日夜對眾神祈禱,後來卻是現代醫學治好了他,自此他只信科學是一切的答案,總是帶着Pi 在動物園內走來走去教他大自然中的弱肉強食;媽媽雖然是個植物園學家,但她同時是個印度教徒,Pi 自小在媽媽循循善誘的薰陶下,信仰多神主義的印度教,還跟着媽媽一起茹素;而哥哥就跟天下的哥哥一樣,以捉弄兄弟為樂。隨着他的長大,他接觸到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且同時信奉這三個宗教。我很喜歡書中Pi 對宗教的迷思,特別是基督教,他想不明白為甚麼全能的聖子會是個凡人,在他的認知中,神明應該是光芒萬丈,法力無邊,而不是要靠兩條腿走路、會汗流愛說話,最後還死掉了的凡人。

之後Pi 的爸爸把動物園的動物賣了給北美洲的動物園,帶着家人一同坐船移民到加拿大,然後輪船沉掉了,只剩下會游泳的Pi 和一藍子的動物(包括了老虎Richard Parker)逃到救生船上,開始了在無盡的太平洋上漂流的故事。其實呢,這一部份開始很悶,因為只剩下Pi 一個人,而且後來其他動物都死了,只有Pi 和老虎Richard Parker,大部分時間都是他如何跟凶猛的老師角力。我知道這一段其實很有趣,因為Pi 曾經有機會殺死老虎,但他沒有這樣做,反而讓他活下來,嘗試跟老虎一同共存亡。(這一部份很重要,當你明白到老虎背後的象徵意義,你就會發現若要流落荒野,你也會想跟老虎在一起。)但只靠文字去描寫,真的很催眠,我用了兩個星期去讀這部份,幾乎每一天都被悶得睡着了。

最後就是Pi 終於得救了,船公司派人來詢問他事發的經過,而Pi 說的故事令他們驚訝不已,在重重疑問之下,他們最後選擇在調查報告中寫下對Pi 駭人聽聞的讚美之詞,相信了神的存在。其實故事還要複雜很多,但我一說就會劇透了,所以大家還是去看電影吧,我強烈推薦,不只是忠於原著,而且敍事手法超好,還有令人讚口不絕的視覺效果。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抉擇

抉擇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7/26

讀過Nicolas Sparks的《幸運符》(The Lucky One)後,我相繼讀了他的《抉擇》(The Choice),今年年初它的改編電影也上映了。兩部作品比起來,不論是電影還是書本,我都比較喜歡《幸運符》,因為這書好像比較有內容有意思。

《抉擇》講述的是男女主角在生命中的兩個意外而要作出的的重要抉擇,我們且叫做Defining Moment,不同的選擇引領人走向不同的道路,面對更多不同的選擇,沒有一個答案是絕對的、永恆的。兒科醫生Gabby帶着狗狗搬到新買的房子,那是她第一次置業,為了這風景絕美的房子,她搬來了一個陌生的城鎮,而住在她旁邊的Travis名副其實是個懂得享受人生的年輕人,Gabby每天看着他下班回家就去滑水、開船,一點負擔都沒有。他們的相遇源於Gabby的小狗懷孕了,而她很肯定「經手人」就是Travis養的小狗,於是她是理直氣壯去找他去負責任。Travis其實是個獸醫,他也很清楚他的狗狗已經結紮,絕對不可能是小狗寶寶的爸爸。Gabby也得接受現實,在小狗臨盤之際,她也只能請求Travis的幫忙。相處過後,二人自然戀愛起來,永恆的宇宙定律。只是忘了告訴你,Gabby本來就有一個很好的男朋友。抉擇來了,她要放棄無可挑剔的男朋友,還是正跟她打得火熱的Travis?

另一邊廂,四十三歲的中年Travis要面對一個可怕的抉擇。他跟妻子吵嘴了,還沒有來得及和好,妻子就遇上了交通意外,成了植物人。甦醒的關鍵九十天已過,Travis必需要簽字讓妻子轉移到護理院,沒有呼吸機和先進的設備,妻子醒來的可能性會逐步降低。假若他不放手,妻子就會醒來嗎?

書寫得不過不失,應該描述的交待的都足夠,只是沒有太多起承轉合,有點悶。至於電影選角方面,我是十分支持Teresa Palmer,她有一貫Nicolas Sparks想要的美貌、吵起架來還是讓人很愛他的特質,至於男主角Benjamin Walker,首先他的頭髮很土,跟女主角的現代氣息不太合襯,還有他那濃濃的南方口音,聽他就情話令我很不自在,覺得很格格不入。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廚房裡的家教課

廚房裡的家教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7/26

我給自己訂出幾個條件,第一,不可以太厚;第二,不可以是舉世知名的人,因為對我這個維基百科的百科來說,太知名的人的維基頁我早已看過多次了;第三,不可以是歷史人物或者藝人,明顯地華盛頓給我留下了陰影。這三個苛刻的條件把很多書都排除在外,我自動剔走了令人注目的兩本Steve Jobs傳記,還有一大堆歷史傳記,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希拉莉和奧巴馬的回憶錄,這兩本也太厚太知名,剩下來的大部份也被拍成了電影,這我也略過了。說了那麼多垃圾,我究竟挑了甚麼?

我選擇了這本《廚房裡的家教課》(Bittersweet: Lessons From My Mother's Kitchen),由前戰地記者撰寫,講述多年來他跟母親的相處和不尋常的關係。

2005年,Matt McAllester是個三十五歲、經常出入戰場的記者,但他最近開始有點厭倦自己的工作。他有時會去探望他那住在護老院的母親,然後有一天他收到了母親的死訊。他感到巨大的悲傷,覺得人生開始失衡,他試着回憶過往跟母親一起的美好時光,但這些日子已經在很久遠的童年,因為母親在過去的廿多年一直患有精神病,除此之外,她還酗酒、濫藥,缺了Matt大部份的人生。在整理母親的遺物時,Matt翻出了一本又本屬於母親的食譜,讓他想起未患病前的母親經常在廚房做飯的日子。他的母親是個從前是個不會入廚的人,但結婚生子以後,她開始鑽研不同的食譜,為家人做出滿桌的佳餚。對Matt來說,這個就是他記憶中的母親。他回憶兒時的快樂時光,然後是發病的母親、自我放棄的母親,到最後她被身邊的人都遺棄了,包括Matt。他把這些食譜收藏起來,決定跟住它們和母親的修訂來做出童年時經常出現在餐桌上的菜式,一邊用做菜來哀悼母親,一邊沿住食譜追索母親的腳印,嘗試找出她當年患病的原因。他用了兩年多的時間,終於讓自己不覺得那麼痛苦,終於放開了母親過去種種的瘋狂和疏忽,放下了母親死亡的事實。

幾年前我看過一本同樣是以跟住食譜做菜為目標的回憶錄——《美味關係》(Julie & Julia: My Year of Cooking Dangerously),那是由一個紐約博客集結成書,當時的Julie正處於事業的低落期,她從前熱愛寫作,但畢業後卻做着不相關的刻板負面工作,住在又窄又吵的公寓。她打開名廚Julia Child的食譜,決定用一年的時間嘗試完成書中五百多道的料理,並把過程記錄在博客上。結果,她真的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她的博客在當年互聯網剛普及的年代成為了熱話,她獲得出版的機會,故事更被改編拍成電影。

當年我即將從大學畢業,覺得前路茫茫,Julie讓我明白到低谷其實是會過去的,沒有人會一輩子待在谷底,而且即使在谷底,也能做出精彩的成就來。今次再讀關於入廚的回憶錄,雖然幸運的我擁有一個溫暖的家庭,也未承受過失去至親的痛楚,但我也了解到失去所造成的一個洞。這個洞,你無法填滿它,你也不能無視它,唯一可以做的事是等時間過去了,你會麻目,好運的話會有很多東西分散你的注意力。但一個洞始終是一個洞,它永遠都在那裡。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不存在的妹妹

不存在的妹妹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7/26

根據我為自己所訂下的原則:第一,不可以太厚;第二,不可以是舉世知名的人;第三,不可以是歷史人物或者藝人。

我選擇了《不存在的妹妹》(Off Balance: A Memoir),它符合以上三項要求嗎?其實有點可圈可點,第一,它不算薄,第二,Dominique Moceanu是個前世界冠軍,第三,她曾經做過很多體操表演。坦白說,在此之前我完全不認識她,後來我去找資料才知道原來她14歲的時候已經是個奧運冠軍,是當年唯一一隊為美國贏來女子團體體操金牌的成員之一。話說當年是最後一屆容許14歲選手參賽的奧運,而她亦成為最年輕的奧運體操金牌得主。

以前看奧運的時候,我對體操沒特別大的興趣,我會看,但看完就算,認識幾個最有名的選手就覺得OK了。不過在去年的里奧,我忽然不斷地追蹤奧運的新資訊,看得最多的就應該是女子體操,學懂了各種計分的標準,還竟然說得出甚麼是羊跳、狼跳等專有名詞。我想我的熱切應該是因為對芭蕾舞的喜愛隨着年月的升溫而相對加深,藝術體操我也會看,但覺得動作不夠體操的快和爽,說優美又不似芭蕾舞般有詩意。所以我想基於我對體操的好奇,我選擇了Dominique Moceanu的自傳。

我覺得《不存在的妹妹》這書名有點嘩眾取寵,因為其實書中講述Dominique那個「不存在的妹妹」只是佔全書的四分一,其餘四分三是她自述從小到大的體操生涯,與家人的關係,包括她的飲食失衡、在取得最年輕全美及奧運冠軍的路上經過甚麼困難、與父母打官司脫離關係等等。原版英文名字叫《Off Balance》,意思即是失衡,眾所週知體操講求平衡,作為一個體操運動員一定要有很好的平衡力,而Dominique想讓讀者看見的就是一個離開了運動場的她。

Dominique成長於一個貧困的移民家庭,父母由體操大國羅馬尼亞移民到美國,她在八十年代中的美國出生。父母都是運動好手,從小就刻意讓她接觸體操,結果她由四歲起一學就愛上了,而且很短時間內表演出驚人的潛能,於是父親很快就打算把她栽培成精英的種子選手。童年時的大部份時光,她不是在學校上課,就是耗在體操館中,而且她遇上了幾個充滿啟發性的教練,在少年組別的比賽中獲獎無數。她的父親是個典型的羅馬尼亞男人,一直用獨裁的手法管治家中大小事項,一不順意就用吼的、打的去解決,加入開支大收入小,令Dominique時刻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在她十歲的時候,父親設法讓她接受著名體操教練貝拉夫婦的訓練,一家人由一個洲搬到另一個洲。貝拉夫婦早年是羅馬尼亞的國家團教練,曾經是當年拿下數個完美十分Nadia Comaneci的教練,後來向美國投誠,為美國培訓出不少獎牌選手。能夠跟着顯赫有名的教練,Dominique當然很興奮,但她很快就發現根本不是那一回事。貝拉夫婦根本很少親自指導她和其他受訓的運動員,而是聘請很多不同的教練去訓練選手,貝拉做的事只是有空時就看選手做出不同的動作,然後恫嚇、威脅她們。幸好她遇上了一個不錯的前俄羅斯教練(蘇聯果然是體操大國),不斷讓她完美地做出更高難度的動作。可惜是臨近大賽,貝拉就把這位教練開除了,親自用可怕的手法去訓練她。十三歲的Dominique在全美錦標賽獲得全能冠軍,是歷史上最年輕的冠軍。但她發現每當在電視直播的大賽時,鏡頭前的貝拉總是表演得很親切,但背後卻是個冷漠、無視她的人,而且對她和她的父母也非常無禮。她以為他的做法是為她好,但後來也明瞭到貝拉根本不喜歡她,只是看中她的潛力,而且接近奧運選拔,她爸爸覺得這個時候換教練並不是的好方法。除此之外,他還嚴格限制她的飲食,要她和另一個選手看着他們吃飯,但她們只能吃少得可憐的食物,導致Dominique對食物的慾望因為過度的抑壓而演化為後來的飲食失調。

在羸得奧運金牌後,靠着名氣,Dominique參加全國性的表演、代言廣告,終於幫助家人脫貧,可是她卻沒有看過她賺回來的一分錢,所有的酬勞由鐵腕爸爸所管理。脾氣火爆的爸爸更加變本加厲,不時對她、妹妹和媽媽進行言語和肉體上的傷害,加上長年的不智投資,十七歲的Dominique離家出走控告父母,取回獨立的財產管理權。

戲劇性的人生還未就此終結,後來她遇上了更多有幸有不幸的經歷。在她懷上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她收到一個自稱是她妹妹的女生所寄來的信,這個叫Jennifer的廿歲女生天生沒有雙腿,卻是個翻滾運動員,據她的養父母所說,Jennifer是Dominique的親妹妹,但Dominique竟然對媽媽的懷孕一點印象都沒有。但當她看到Jennifer的照片時,她就知道那是個鐵一般的事實,因為Jennifer根本長得跟她和另一個妹妹一個印子。而且她發現Jennifer雖然被父母拋棄、自身殘缺,卻並沒有受到限制,她比任何人都充滿自信,多年的成長教育讓她知道她跟其他都是平等的,只是她有些不一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A. J. 的書店人生

A. J. 的書店人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2/20

坦白說,自從投身社會以後,我很少會自發地去讀一些我沒聽過的作家作品。閱讀對我來說跟社交一樣,我不會突然跑去隨便認識一些新朋友,從頭發展一個新的相處模式(除非那人非常值得我費勁);作家也如是,廿多歲人,我很清楚我喜歡甚麼的作家,也習慣了他們的寫作風格,拿起他們的書,我知道我會讀到甚麼樣的文字,我知道我會墮入一個甚麼樣的世界,我樂於墮進去。

我從沒接觸過Gabrielle Zevin,遇上這本《A.J.的書店人生》只是碰巧在圖書館的書架上拿起它,然後我這外貌協會的終身會席授予我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的權利,對了,這本中文譯本的封面是不是比原版的精緻很多呢?(譯本出版社和葛萊芬多加十分!)雖然主角是個男人,但書中的用字卻很溫婉動人,雖沒有精巧安排或者咬文嚼字的描述,但充滿楓葉氣息的文字讀起來讓人感到淡然愉悅,正適合十一月的季節閱讀。

性格孤清的AJ在不久前失去了妻子,只剩下他一人在妻子的老家艾利斯島苦守着僅存着妻子心血和回憶的「島嶼書店」,過着鬱鬱寡歡的生活,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在市價回升時賣掉書店和他那本初版的愛倫坡詩集珍本《帖木爾》(Tamerlane),然後去過退休生活,或者在這之前讓自己喝酒醉死。在一次醉酒沒鎖門的一夜後,AJ發現能夠高價賣出的《帖木爾》不翼而飛,退休夢碎。但正因為如此,原本在小島上被視作陌生人的他忽然引起了居民的關注,不少人到書店打聽《帖木爾》的消息,隨便買走一兩本書,生意算是可以維持下去。突然一天,AJ在店內發現一個棄嬰,寶寶的母親自殺身亡,臨終前留下字條向書店老闆托孤。AJ不想看着寶寶被送進惡性循環的寄養系統,決定收養她。沒甚麼好輸掉的AJ得到了一個甜蜜的負擔,他拯救了寶寶,寶寶則給了他第二生命,讓他開始恢復對生活的興趣。同情他的警長和大姨子漸漸成為了他的好朋友,幫助他決定扶養孩子上的問題,島上的居民亦開始把書店、AJ和寶寶視作一份子。

懸念一直掛在空中未決,到底是《帖木爾》是怎麼不見了?為甚麼一個年輕的單親媽媽會向完全陌生的書店老闆托孤?

我其實有點怕書名中有「人生」字眼的書,因為很顯然地內容是關於主角的整個人生,意即他會在結尾死去,讀者捨不得的情緒少不了。但我又不得不指出,通常是講述他的一生的小說,是特別值得看。

OK,來說說書中的寫作手法,每個章節都是由AJ給女兒的閱讀手記開始,他的手記沒說明這些名著的內容,只是談談他跟這本書的關係以及他為何覺得女兒會喜歡。書中引用了大量的作家和作品,真是少一點注釋也不行,老實說這也有點太拋學問了吧。不過也得談談書中一些特別的話句,雖然每句都很簡單,但是那是每個愛書人都有共鳴的句子,我自己作了一些翻譯上的調整,希望我不會詞不達意。

無人是孤島,一書一世界。
No man is an island; every book is a world.

前句出自英國詩人John Donne的詩句,意思也挺淺白,即是就算你是個最孤獨的人,只活在自己的小島上,只要藉着閱讀,這個世界、千千萬萬個世界都可以垂手擁有,而且靠着書本,每個世界都可以聯繫起來,每個人都可以聯繫起來。

我們閱讀,以明白自己並不孤獨。
因為孤獨,所以我們閱讀。
我們閱讀,就不再感到孤獨。
我們不再孤獨。
We read to know we're not alone.
We read because we are alone.
We read and we are not alone.
We are not alone.

愛書的人通常是較孤獨苦悶的人,唯有在書中的世界,才叫人暫且忘記孤獨的感覺,然後我們只好不斷閱讀。作家就是這樣騙走我們的錢了。

還有一段是初期的AJ火光地向纏着他的好心出版業務員說明他的閱讀喜好:

「我不喜歡後現代主義、世界末日後的場景、死掉的主述者或是魔幻寫實的風格。我對於應該是很巧妙的形式設計、變化的字型或是出現在不該出現位置的圖片——基本上,任何一種花俏的手法,都難以出現任何反應。我對關於猶太大屠殺或者世界經典級悲劇的文學小說都很反感,拜託,這類主題只要非文學就好。我不喜歡混淆不清的類型,比如文學偵探或者文學奇幻小說。文學應該就是文學,類型就是類型,雜交很少會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還有,我不喜歡童書,尤其是關於孤兒的,我不想讓青少年小說把書櫃弄得一團亂。我不喜歡任何超過四百頁或少於一百五十頁的書。……」

我想說,如果你有讀過我記錄過的所有書(應該沒有),你應該會曉得以上所述完全是我的喜好,當然還有其他類別,但他講得都七七八八,我有種莫名被擊中的感覺。另外我在網路上發現不少Blogger對此書的評價很好,我不是書評人,平日濫竽充數寫寫字混日子而已,但對我這個不輕易信任陌生作家的讀書來說,能夠讓我讀完整本書已是個壯舉。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3 人中有 12 人(92.31%)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勁爆女子監獄

勁爆女子監獄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2/20

在大約半年前,好友S 推薦我去看Netflix的影集《勁爆女子監獄》(Orange is the New Black),當時香港已經屬於Netflix的服務範圍內,我沒有立即去看,但重點是我最後還是看了,也跟Netflix做了好朋友。而這影集就是由Pipper Kerman所寫的回憶錄改編而成。啊,回憶錄,我回想一下,小時候的我會看回憶錄,最印象深刻的是中學時在學校圖書館隨手拾起一本英女皇家庭教師所寫的回憶錄。可笑的是,雖然是印象深刻,但我已經忘記了大部份的內容。我很享受看回憶錄,不論內容是真是假,你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把經歷寫下來的因由,因為經歷非凡、因為控訴、因為排解寂寞、因為克服困難,而你總能夠從中找到作者跟你的一絲聯繫。沒錯我也會做一樣的抉擇,沒錯我明白你的難處,沒錯我希望你以後會過得更好,我對自己也有着同樣美好的盼望。我認為,那就是一本回憶錄最動人之處。

當然,也因為我是個原著怪,所以我想也不想就買了此書。

Piper Kerman在九十年代初是個剛從名校畢業的女孩,她出身自良好富有的家庭,當了那麼多年乖乖女,前途茫茫,她決定放縱自己,到餐廳、酒店打工,結識了一群損友,其中一個是個女毒販,雙性戀的 Piper 很快就為她而傾倒,毅然跟着一群國際毒販周遊列國,然後她沒有運毒,但她曾經帶着一個裝了黑錢的行李箱過境。那經歷讓她緊張、後悔不已,令她在回國後馬上跟這群人斷絕來往。洗心革面的 Piper 搬了新住處,找到新工作,認識了新朋友,也邂逅了她後來的丈夫Larry,過着一帆風順的日子。正在這個時候,警察找上門了,他們賭破了國際販毒集團,顯然有人為了減刑而把她的名字供出來。Piper感到錯愕無比,距離她鬼混的日子已經好幾年,她幾乎忘記了。警察沒有任何證據,有的只是一個毒販的供詞,她的律師很有信心可以為她脫罪。當時她有兩個選擇,一是打官司,但一旦被判有罪,刑期以十年開始起跳;二是認罪協議,刑期可減至三十個月以下。Piper選擇了後者,除了是害怕打輸官司要面對十年的牢獄外,也是因為出於內疚的心,她想要面對自己的錯,希望很快就坐完牢出來重新開始。

重頭戲當然是她在監獄中的生活,由於她的罪名較輕,因此被安排到低設防的女子監獄,擁有相對多的自由,但這樣並不代表她的日子好過。在她的文字中,我們了解到監獄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黑暗,充滿着黑幫、欺凌、毆打等事情,大部份的女犯人都是河水不犯井水,以種族自動分成不同的社群,甚至守望相助。而最可怕的其實是獄中不公的制度和破舊不堪的設備,獄警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而犯人連基本的私隱和尊嚴都不配有,還有充滿蟲子的衛浴間、難以入口的食物、價格高昂的生活用品以及不成正比的工資等等。不想費時讀書的人可以直接去看Netflix的影集,人物角色跟現實的差不多,獄中的環境也一樣,不過劇情當然是比較富娛樂性。

在書中,Piper一再感謝她的家人和朋友,他們不但沒有責怪,沒有離棄她,反而在驚訝過後都紛紛表示支持。在她坐牢的日子中,很多朋友寄信、寄書給她,用言語安慰她,讓她最捱過艱難的日子。而Larry更是對她不離不棄,幾乎每個星期都開上兩小時的車去探望她,讓他成為她的支柱。Piper亦一再反省她年輕時的任性是如何相傷了她身邊的人,讓家人痛心、陪她一起受罪。同時她亦意識到她是非常幸運的一人,因為她的獄友可沒有她的好運。她們大部份都是年少時因毒品而入獄,缺乏應有的教育,也沒有家人的支持,出獄後她們很難適應全新的社會,結果只有重蹈覆轍,然而她們都不是甚麼十惡不赦的壞人,卻得不到起碼的公平對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如何是好

如何是好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8/04

好熱,天氣好熱。

我怎麼一天到晚在抱怨天氣?我怎麼不能夠一天到晚在抱怨天氣?豈有此理!生活真是好艱難。我覺得我快要得精神病了。

我這種不知足的態度正好讀一讀 Nick Hornby 這本心靈雞湯,或者應該是「偽」心靈雞湯。因為這本書要說的就是「偽善」。「如何是好」這話有兩個意思,第一是如何做得好、如何做好人;第二是如何才是好,好的定義到底是甚麼?

Katie 是個醫生,有一個在家工作、負責照顧孩子的丈夫 David。婚姻生活並不如意,Katie 受不了 David 受嘲諷又易怒的脾氣,David 也受夠了潦倒的際遇和全職父親的生活,二人談及離婚,可是沒有人願意踏出這一步,也沒有人願意踏出改善生活的第一步,夫妻倆捆在侷促喘不過氣的人生中,Katie 甚至去搞外遇。一天,David 去了找一個心靈/氣功治療師,結果他的心靈得到翻天覆地的改變,他不再憤怒,變得富同情心,而且耐心地照顧孩子。原本 Katie 也為着這個新的David 感到高興,可是 David 變得愈來愈「好」。他要把這個欠租的治療師接到家裡住,二人不段計劃要將這個「好」的觀念推廣出去,勸鄰居受留陌生的流浪青年,要孩子把玩具和電腦捐出去,將煮好準備要吃的晚餐送給露宿者。

Katie 覺得那是偽善。她去工作養家糊口,丈夫卻擅自把她的勞動成果去揮霍給窮人,還要小孩子也跟着做。她的小女兒也成了其中一名小善長,她以為只要她去做那些自己不意願去做的好事,她就會覺得別人的欣賞,Katie 知道那不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善意。她在這個家庭中是個叛逆分子,經常被 David 虎口婆心地提示她做得不夠好,最令她反感的是他是非常的有耐性和遷就她,根本不讓她有發脾氣的餘地,Katie 快要被他們逼瘋了。

究竟甚麼才是好?是不是不斷付出和犧牲就是好?如果你也犧牲了別人的東西呢?是不是為了成就更偉大無私的事,這一點點的犧牲也不算是甚麼?鄰居被流浪青年偷走財物也不算是甚麼?Katie 她是個醫生,她曾經懷疑自己是個壞人(出軌)、做得不夠好(沒有把孩子教好、也沒有海量的憐憫之心),但她回頭一想,她做醫生不就為了幫助別人嗎,她不是每天都在幫助人?

很多人嘴巴說得多漂亮,滿腦子都是理想主義,還認為每個人也要跟他們一樣。在我的角度來說,其實要做個好人,不如從最微小的東西開始做起,對身邊的人好一些,正直善心勇敢,忠於自己。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212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