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有一天的所有評鑑

明亮燦爛的你【網書限量.〈是誰拯救最寂寞的她〉雙面書籤】

明亮燦爛的你【網書限量.〈是誰拯救最寂寞的她〉雙面書籤】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2/18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如果有人在某天跟我說,我會因為一隻章魚而迷上一本書,甚至還會只期待牠出現的段落,在看完《明亮燦爛的你》之前,我應該會告訴你想太多XD

開頭就預告自己生命即將迎來倒數的馬塞勒斯,是隻在水族館內棲息的北太平洋巨型章魚。聰明、真性格、毒舌、甚至在夜深人靜時會爬出水族箱.…..溜噠享用其他水槽的鄰居??XD待了三年幾乎看透人類,人類還會在牠面前得意洋洋地展示自己的知識。牠的心聲大概像「我見人類多笨蛋,料人類見我應如是。」(不要亂改詩詞)

在所有人類只會拍打玻璃叫牠現身時,只有一位老婦會試著與牠「對話」——在水族館擔任清潔員的托娃,痛失愛子又接連送走丈夫、哥哥後就工作至今,而這隻大章魚竟然知道三十年前她兒子失蹤的秘密!(相信我,看到這段時你會雞皮疙瘩滿身!)

★「人類啊。大多數情況下,你們愚笨糊塗。但有時候,你們也可能是異常聰明的生物。」

整本書非常淺白好讀,開頭就以自敘又諷刺人類的方式,讓我深深被這隻大章魚給圈粉,聰明的牠能感受到人類所隱藏的各種情緒,可以說大家在最後都被這隻章魚拯救,但是馬塞勒斯也從托娃身上發現人類好像不只牠想的如此,他們看起來哀傷卻又堅強,總是誇誇其談卻又極度脆弱,牠也逐漸改變對人類的整體看法。
馬塞勒斯的出現讓托娃空缺的心被彌補,也透過牠的眼睛從第三視角看待自己失去、跟傷痛共存的過程,治癒了我。

最後我也不得不提一下書名,從頭到尾我就只記得「那本大章魚」(好失禮XD)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物種源始:韓國科幻先驅金寶英短篇小說選(作者致臺灣讀者小語印簽扉頁)

物種源始:韓國科幻先驅金寶英短篇小說選(作者致臺灣讀者小語印簽扉頁)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1/21

這是一本需要時間「進入」、但讀完後堆疊的情緒會讓人再度愛上科幻小說的一本!

在我們今天還在驚恐、爭辯究竟會不會被AI機器人取代時,一邊卻也期待的以我們的形象,塑造出一個個越來越擬真的機器人。而這裡的「擬真」,當然是人類標準。但有沒有想過,或許機器人也正透過它們的雙眼,看著眼前你這個與它相似的生物,究竟是否真有生命?
過往科幻作品的世界觀往往都從人類視角「過渡」至機器人世界,但在〈物種源始〉中,人類已成為遙遠神話,現存的是機器人主宰的世界。所有機器人以型號劃分:看起來與人類更相似——當然這是以我的視角比較,在書裡可沒有人類比較標準的——功能複雜的四位數機器人是備受歧視,而沒有情緒、功能性極強的三位數、雙位數機器人反而備受重用。開頭這樣的設定很有意思,近似一種存在主義探討。

這樣的題材或許可以說是一種硬科幻,但其背後的人性省思卻是很溫暖的。
正如先前很喜歡的韓國科幻小說家金草葉、千先蘭都在故事概念中提過:不同物種間能不能相互理解?跨越這之間的溝通是否存在?我覺得金寶英在第三部曲的收尾,給了一個不是完美,卻是最適宜且觸動你我的答案。我相信,任何有自我意識的生命體,都值得被尊重、也有權利保有自我。

也是看到結尾我才欣然明白,金草葉為何會說金寶英前輩的故事深深影響了她,那些深刻的情感,就藏在看似沒有感情的冰冷機器下,末尾的反轉,讓人深思現今人類社會的存在意義。
永遠以挑戰你認知,卻也讓生命故事有所連結的哲學,這正是我喜愛科幻小說的本質!
(全文可至IG:storyteller.1001觀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尋找母樹:樹聯網的祕密

尋找母樹:樹聯網的祕密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5/07

如果你看過《阿凡達》,好奇他們如何利用發光的樹根進行意識交流,甚至轉移生命,這一切都是來自一場真實的實驗。
如果你看過理查.鮑爾斯的《樹冠上》,當中角色派翠西亞.威斯特弗德,就是參照蘇珊博士本人。
甚至當蘇珊稱呼「樹人」是如何拯救我們的生命時,也馬上讓我想起《魔戒》第二集中,陪伴皮聘與梅里上戰場的樹人。
而蘇珊一開始描述的伐木業生態,也讓我連結起《哪阿哪阿神去村》中,平也勇氣這個男孩誤打誤撞進入林業,手工伐木的苦與喜。

在我們看過那麼多的作品累積對生態的想像後,蘇珊博士告訴你,這一切不但都是真的,自然界的互利共生,也超乎我們想像。


蘇珊.希瑪爾在這本新著中,挖掘出一道道數萬年來我們不曾細想,卻早已發生的事實。面對自然生命,我們總是如此後知後覺。
森林之間的樹木是彼此互相扶持,甚至透過地下網路——泥土與菌絲體,跨物種地把自己的長處和弱點,與群落的其他成員分享,而不是互相競爭。
比如理應被除去的雜木白樺樹,是如何幫助在完全被遮住光線的高級松木旁,利用根部真菌傳送養分與碳?而快要枯萎的千年母樹,又是如何把信息智慧傳送給下一代幼苗,警告物種即將來臨的病害?


然而,這不只是一份森林調查,更是蘇珊本人的回憶錄。
我們在樹木與樹木之間,看到蘇珊如何在都是男性的伐木工人間找尋自己的地位;在意外痛失至親的悔恨如何透過樹木療癒;在研究成果與夫妻和諧的平衡崩塌後,如何重新發現愛;甚至在抗癌最辛苦的療程中,仍站上TED演講,不吝分享自己對於森林數十年來的研究,與如何拯救了她。

這本書在科學研究中交雜著蘇珊的過往,探究樹木生長的秘密,更是一段發現自我之旅。看似線性的時間,其實也為我們展示一個環形生命。
看著蘇珊的人生,彷彿也像看著一株幼苗如何生長成對於人類生態有所保護的巨木,而她將記憶傳承,也如老樹傳遞訊息給周遭幼苗。正如她所言:「森林就是一個互助合作的社會,其實跟人類並無不同。」

真正的樹,根柢互相連結,菌種互相溝通,造就一片片我們以為是競爭,其實是互利共生的一片密林。自然生命正在我們腳底下道出數不盡的耳語,而我們何時才能細耳傾聽?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9 人中有 9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天鵝與蝙蝠【光影迷離版】

天鵝與蝙蝠【光影迷離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4/08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要為一部推理小說寫推薦,在不暴雷的情況下實在太難,只能說確實是東野圭吾將故事推理與人性幽暗複雜結合的傑作!讓大家跟著敘事線進入推理過程,舞台也讓出來,將故事角色究竟善或惡的評斷交給觀者本身,也是繼《空洞的十字架》後,再次讓我反思司法矛盾與人性灰色地帶的作品。

東野圭吾掀開屏幕,盡可能地將社會上不會重視的細節,也極有可能在定案後無人追究正當性的案件化作故事,如同作家吳曉樂在序言中提到,這樣的題材即是「現實愛能莫助,創作綽綽有餘」,也讓故事一再提醒我們單單一個判決並無法解決所有事情,更多是留下來的人們生命中的空缺。


|你有沒有勇氣去推翻已然貼上標籤的事實,即便是司法判決?

當事件看似落幕,「形式上的公平」作為解答之時,受害者女兒白石美令、兇手兒子倉木和真卻不是這麼想的,當這兩個不可能交集的角色同框,就是書名天鵝與蝙蝠的隱喻。

或許選擇接受人生較為輕鬆,但就像受害者遺族美令所呼喊的:「我人生的齒輪卡住了,絲毫轉不動」、「我追求的是真相,能不能判死刑是其次。」
她的呼喊也是召喚讀者,不要因為既定事實,而選擇違背心中對真相追求、對自身道德的判斷。
.
所以說到底,我認為真正的真相並不會隨著時間被掩蓋,隨著時間越長,它將以排山倒海的氣勢逆衝而來,然而有時真相卻又是如此難堪。
我喜歡這部故事的收尾在於,並不是破案後就迎來歡喜美滿的大結局,而是考慮了人會有的真實情感反應,讓我們彼此知道,人生的長路,並不會因為一部故事結束就收尾,而我們的現實,也將因故事的起頭而有了更多思考的可能。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

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3/27

我們所想像的未來世界,向來有著現階段無法駕馭的科技,移居到宇宙上的我們有更多美好的可能。
而科幻小說往往是這想像的載體。讀韓國作家金草葉初試啼聲之作《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便有著能將死去之人的心智上傳的科技;能利用蟲洞隧道實現穿梭於不同宇宙的太空旅行;能將血液換成奈米溶液,將身體打造成賽博格(cyborg)。她透過書寫,將我們現階段所遇到的各種人體極限與生命遺憾、對新事物的極致追求,化作七篇探索人類與宇宙之間各種可能性的諾亞方舟。
然而如此向外追求的我們,隨著這樣烏托邦的誕生,我們將經歷的會是更美好的未來,還是更孤獨的世界?

真能創造出適用於所有人的世界嗎?金草葉並沒有於此留下解答,如同她在作者後記所說:「雖然至今仍沒有找到答案,但我還是想繼續去尋找。」

好奇是我們開始的理由,上路者無一不是以這樣的心態來探索未知,不論是故事中的黛西或是作者金草葉本人,即便答案永遠不是如此易得,但你永遠都能跟故事、跟這個世界反覆對話,提問的本身,或許就能化解二元對立論的世界,奉為圭臬的「完美」,並不是人類存在的證明。

觀看金草葉筆下的故事框架屢次讓我想到科幻小說家姜峯楠,將細膩卻複雜的人類情感,包裹在先進科幻的外衣之下,細讀卻更有著哲學思維,得以讓你反覆思辯。貫穿這七篇的概念不外乎都有著「尋找真相」後,如何「相互理解」。

嘗試理解,不正就是弭平彼此界線與差異的開始?

七個短篇,看似獨立,通篇卻皆為愛的詩篇。
因科技發達而轉變的世界看似因果線性關係、但金草葉為我們展現一個環形時刻——
正因愛的能力永遠不變,那個看似更美好的世界,其實就在你我身旁。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她的世界史: 跨越邊界的女性,伊莉莎白.馬許與她的十八世紀人生

她的世界史: 跨越邊界的女性,伊莉莎白.馬許與她的十八世紀人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3/09

|我們都是過去的見證人,卻同時在創造歷史

■小說家,同時也是知名評論家 #約翰伯格 (John Berger)曾寫道:
「一個個人所作的遷徙決定,通常浸潤著歷史的必然性,但是他自己或是他遇到的所有人卻都對此一無所知。」

撇除因為戰事、國內動盪而不得不的逃離,這看似高一個生命層次的理解,好像是在說著,不管我們如今做了什麼決定,要前往何方,似乎都是已經決定好的。

抱著懷疑的理解,直至看到了琳達.柯利所著《她的世界史:跨越邊界的女性,伊莉莎白.馬許與她的十八世紀人生》才漸漸理解約翰.柏格的意思。

主角伊莉莎白.馬許真的就是一個小人物,你讀過的歷史課本上不曾出現過她的名字,然而她卻能經由海路,足跡遍及四大洲,走得比那個時代的女性都還要遠。
她的一生,也正是動亂世界史的縮影。


十八世紀已是歐洲列強開始崛起,帝國主義盛行之時,她曾經可能是個奴隸,因為不列顛海軍勢力擴張,父母才得以離開牙買加前往英國落腳,擺脫代代奴隸的命運,也讓在英國出身的她才有長大的可能;她能夠獨自在海上航行,甚至被海盜俘虜至摩洛哥,那是不列顛帝國在跟周遭國家明爭暗鬥;而她之所以又能再遠渡重洋至印度,甚至成為了一位奴隸主,懷著矛盾的心情協助因為戰爭而債台高築的丈夫,背後更是因為美國獨立革命。
彷彿蝴蝶效應般環環相扣,幾乎超出了一個人活著能理解的範圍,伊莉莎白或許每次的出發都有自己的理由,但卻同時有著歷史的必然性,她是「動態世界」中的一份子。

「十八世紀是啟蒙運動、七年戰爭、美國獨立革命、法國大革命的時代。也是大不列顛帝國擴張,洲際貿易、洲際移民、奴隸買賣盛行的時代。」
看到這句話的你,大概不會有什麼感受,歷史往往一句話紀載著事件,背後卻是有血有肉的小人物組成。伊莉莎白.馬許就是那麼一個小人物,佩服作者琳達.柯利的深厚調研功力,在那個私人紀錄往往流離失所的時代,還能從伊莉莎白交往的人中細細探究其背景,才得以讓我們望見這本少見、以女性視角寫成的全球史。

■而在這本書你還可以看到
:國際移民史-在那個時期的人口流動甚至奴隸買賣都達到恐怖的規模,也能讓我們反思,已經廢除了奴隸制度的現今,還是讓很多人不得不背離家鄉上路的理由有什麼?

:女性寫作史-伊莉莎白.馬許將自己在摩洛哥被虜,甚至差點成為後宮小妾的經歷,自費出版了一本回憶錄。在那個時候因為印刷業的蓬勃發展與人口流動,女作家於英國新出版的小說數量,是1750年代的兩倍。

:全球貿易史-幾乎不用多說,海上貿易的蓬勃帶來的必然,到後面又如何因為戰爭,而變成毀壞國家的手段?

:台灣出現了?-伊莉莎白的夫家祖先,曾是第一個抵達台灣的英格蘭商人,還跟當時的統治者鄭經提議,希望讓台灣成為一個「貿易重鎮」。(現在也正是...歷史進行中…)

我不知道伊莉莎白.馬許活在我們這個世紀,是不是也能造就這樣的代表性,但我想我們這個時代的移動者,也一定正成為歷史觀看者,甚至成為撼動歷史的可能吧。
人的生命可以如此渺小,活不過一個變動的世紀。
人的生命卻又可以如此宏大,活在世界地圖上的廣闊,造就其不可抹滅的代表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迷宮中的將軍

迷宮中的將軍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2/08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歷史上的名人走下自己創建的舞台後,是怎麼面對人生的?
.
魔幻寫實主義的代表作家,文學大師馬奎斯,若要寫出歷史上真正存在過且領導拉丁美洲各國獨立的名人,感覺就像是早已創造出自我風格與燒腦世界的大導演諾蘭,改編歷史上著名的撤退《敦克爾克大行動》般,在既定的歷史上,用自己獨特說故事的方式,挑戰既定時間軸,形塑出一位又一位鮮活的人物。

小說並不是要講那些網路查得到的歷史,馬奎斯以「將軍」一詞取代他的全名,用這個威權的名稱來看他失去權力、人民不挺後,心灰意冷走向他人生最後14天的旅程。

「荷西.帕拉西歐斯看見他瞪大眼睛,赤條條地漂浮在浴缸地淨身水裡,即使是他這個服侍再久的僕人也以為他淹死了。」與《百年孤寂》類似,開頭就充滿死亡意象,我在想,馬奎斯是否想透過一個已知結局的限制,讓人看透這些掙扎與徒勞,反思生命中自我存在的意義?拉遠來看,馬奎斯的書寫始終不脫拉丁美洲的興衰,這也是一位作家經歷過殖民、內戰後的國家長大,所尋求自我認同的方式。

「我反而迷失在一個夢裡,尋找某個不存在的東西。」
而最後將軍終究還是走不出自己的迷障,身體與野心悖離,人生行將就木之際依然緊抓的虛幻大夢,在人民眼前如同一縷幽魂。走下舞台不難,而是要面對自己真正的命運,看清自己最後所待的樸素房間才多麼困難。
.

將軍玻利瓦爾的衰敗也是拉美眾多國家的歷史,即便在我們的生活中較少接觸到南美新聞或歷史事件,但透過這些能夠反思,我們的土地也有我們自己的故事,是什麼樣的歷史背景,造就我們現在喜歡的風格、有共鳴的作品與印象呢?

小說有著揭穿歷史上不能說出的秘密的力量,也有著慢慢尋得自我認同、重新面對自己的力量。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合境平安

合境平安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2/02

一讀《合境平安》時,哎呀不得了,每篇都讓我腦袋深深湧入回憶潮水,國台語夾雜,什麼歸欉赫赫、來紅洽、歪戈起挫…就像小時候對著不諳國語的外婆講話,還要透過舅舅姨媽們的翻譯對話,書中語氣就像有人親自對你訴說一段陳年往事,那些很久很久以前,做囝仔時陣的各種古早味,還有隨著歲次丙子、己卯、丁丑...一次又一次的媽祖遶境,跟著不同年份的大小富閔,歡騰開場,卻也有著被時間追著跑,人們終究還是一個個離開,成長後的廟會已不辦桌,再回來家鄉書寫這些是為什麼?


▍在家鄉書寫之林中,造出自己的樹

有關家鄉主題的書寫,是我即便長大在異鄉漂泊,閱讀到時始終能撩撥我心弦的那一塊。有時離家鄉太近,看著看著反而變成鬥雞眼,身在林中早已不見樹,要有一段距離才能看到他的美。
.
對於小鎮曾有的榮光直至人口外移後的欲墜,楊富閔的書寫中也有,但他又在這片林中種出自己的樹。
那是不同時空的富閔,在觀看當下的自己,彷彿導遊帶你遊覽媽祖遶境、看藝閣花車廟前鬥熱鬧,但主角卻是場邊花絮,那些小插曲,共同塑造出一個集體記憶,也用新時代眼光,看待童年的習俗。
所以這位在媽祖廟邊長大,能夠在私佛仔神壇寫作業、在聖誕樹王公邊夜騎、尾隨祭祀用滴血的白公雞穿梭大街小巷的小孩,讓這些記憶符號長成他的文學之路,點點匯流,寫進你我成長過程中,或許曾經珍愛、一起笑過哭過,時而跟隨隊伍,時而獨自走過的回憶,在歲末年終之時回望一一拾起,再期許未來,統稱為多麼大的「合境平安」。


▍然而若沒有經歷過這樣的過往,就會對此書沒有共鳴嗎?當然不會。

跟著楊富閔穿梭在「廟文法-從天而降的故事」,那些文轎武轎、香灰茶、踩高蹺、廟會服裝、平安符、媽祖遶境的涼水車,彷彿多拉A夢從百寶袋拿出的各式廟會小法寶,等燈愣登登~各式來頭傳說都讓人忍不住一件一件看下去,這些寶物有著各自的民俗傳說,這本於我更像是因著一個物件延伸出去的記憶書寫,我想隨著傳統漸漸消失,有些文字可以證明:看!我所經歷過的他人也有,記憶傳承不會因此消失。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婚姻生活

婚姻生活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1/30

我們常視婚姻為修成「正果」的完滿結局,然而翻轉到試卷B面,這才是真正生活的起點。

初讀《婚姻生活》,以為是一對夫妻如何在充滿摩擦生活中理解彼此,進而克服萬難通過考驗的平凡故事。然而書名似乎更著重在後面兩字——生活,就在人生的B面,大家以為婚姻是修成正果的終局後,因為一場意外,驚心動魄地展開了兩人、甚至是我們對於愛情理解的起點。

沒有要賣弄任何寫作技巧,書中很公平地給予三人視角,各自訴說在同一件事情下的不同理解。當我們因片面了解而對當事人貼上「對婚姻不忠」、「渣男」這樣的標籤前,三人的視角幫我們釐清同一事件之中不同的選擇,讓讀者換位思考,當我們面對愛情的選擇時,人性所具有的多重面向。

「跟我一起承諾要走到終生的人如今怎麼變了?」「若當初做了其他決定,我是不是會過得比較好?」大概是在我們面對難以承受的打擊時一定曾有的自我詰問。然而生命是沒有捷徑的,經驗無法用更短的時間推演而來,隨著這些經驗我們做過大大小小的決定,如果一生中我們所做的無數決定累積成為自己的人格,那麼不管回到過去多少次,你所做的決定也一定符合你的天性。

因為選擇,只對當下的自己有意義。

但即便選擇有過任何一次差池,也並不代表你的人生從此完蛋,有了這些經驗才得以真正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所謂終點,其實是決定面對不完美卻真實自我的起點。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倖存者,如我們

倖存者,如我們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1/17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我們真的有辦法站在高處,凝視位在深淵的人嗎?】

看過幾部移民文學,常伴隨著來自原生家鄉的悲劇,舉凡國內動盪到戰亂不止,不得不離開家鄉,用文字記錄下無法歸根的宿命。
而這本《倖存者如我們》中的主角李福來-人稱阿福的華裔移民第三代,成長於馬來西亞的漁村,沒有經歷過戰亂,甚至沒離開過他的國家(短暫去新加坡度蜜月不算的話),貧窮卻非常努力,老實敦厚,勤奮一如所有須靠勞動養活自己的階級,也不只甘心於自己的出生,有著夢想,時間推移他甚至慢慢當上勞工領班,命運是有可能翻轉的,然而故事一開始我們都知道他殺了人,為何他走到了這一步?

「妳要我談人生,不過我談的只有失敗,這兩者似乎是同一件事。」

作者歐大旭,出生於台北,父母皆為馬來西亞籍,從小便移民至馬來西亞的華裔作家,書寫出當代不同種族間在各國邊界的勞力流動。明的暗的,在資本主義當道的社會下也帶出底層移工的哀歌。


◆「沒有因為,所以也就沒有為什麼。」

我們太多時候需要一個因果關係來尋求一個明確的解答,來回答社會上發生過的重大議題,最好這個解答出來也要與我們無關。
為什麼他殺了人?一定是因為錢吧、一定是因為身分卑微被刺激吧、一定是因為家庭問題吧、一定是因為精神有問題吧。

我們到底是想要圖個方便的因果關係?還是讓自己好過點的尋求安慰?

而有時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阿福的故事連他自己本人在監獄裡細思也找不到為什麼,進而坦然接受,反倒是他人不斷的填空,試圖要在阿福的人生試卷上寫上正確解答。
像阿福這樣階級的人,大家也很容易的做「歸類」因果,只要有人犯罪,就是一整個集體犯罪。因為他們是外勞、移工,所以偷竊、所以殺人逃逸、所以造成亂象...
如今我們可以隔著書頁在遠處觀看他國這樣的問題,然而面對台灣社會發生過類似的案件,我們有多少次也陷入這樣的偏誤?
.
書寫阿福故事的是一位留美的社會學博士譚素敏,她是第一位願意以「把你當作一個人」來描寫的紀錄者,所以阿福才被打動願意接受訪談,然而隨著看似被記錄的阿福視角,也出現了阿福觀看紀錄者譚素敏的視角,來自社會高端階層的知識份子與底層的對比,我發現了一個埋藏在心裡深處的問題。


◆ 我們真的有辦法以他們的角度來思考所謂失敗的人生嗎?

阿福陳述在法庭上聽到他的辯護律師說詞時忍不住想:「她談論的那個人很悲慘,沒受過什麼教育,簡直毫無希望,是個無法選擇人生的人。不過後來我想到:等一下,這樣不對,我很快樂,我很正常。我知道律師試圖要幫助我,可是我想要她別再說了。」

所以譚素敏訪問阿福故事的結果就是這本書,很有意思的在書中切換兩種視角:以阿福為第一人稱的詳實記錄,與阿福觀察著訪問者譚素敏的過程,明顯感受到完全不同階級與身分的差異。而我想問的是:這樣真能如實紀錄了他們的人生?


這也是我還沒思索出的心情糾結,是對我在閱讀相關書籍後,寫下評論會有的質疑,我們真的有辦法用我們的觀點理解他們的困境?
或是只能有:「噢!看哪,他們的故事終於被寫出來了。」的感想?

譚素敏的訪問後來出版成小說,發表時造成社會極大迴響,阿福從一個「變態且有精神問題的底層移工」,翻轉成了「無法選擇人生,可憐且不小心殺人的底層宿命。」。終究,他還是從這個群體跳至另一個群體代表。但多數人關注的,還是那本「書裡的故事」。


所以阿福怎麼殺了人呢?殺的人又是誰?我希望讀者們都能找這本書來看,一邊參與阿福的選擇。
我幾乎很難把這部小說作為虛構作品看待,因為虛構,向來來自真實,這沒有前後關係。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3123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