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G這是心理學的所有評鑑

僧人心態:從道場到職場,訓練你的心,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

僧人心態:從道場到職場,訓練你的心,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5/2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生活常讓你感到焦慮、心煩?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過著內心平靜的生活,成為現代人遙不可及的目標。有沒有方法,可以讓人學習好好照顧自己的心,Jay Shetty 的這本《僧人心態》,成為現代人心靈最好的良藥。

被譽為「數位時代下的心靈導師」的謝帝(Jay Shetty),過去其實是商學院的高材生,後來因緣機會下當了三年的僧人。

另外,也非常推薦他經營的Podcast節目《跟傑﹒謝帝一起找到人生目的》(On Purpose with Jay Shetty)。

如果你有印象社群曾經瘋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Everyone has a different clock.)影片,正出自己於他。在這段演講中,他也提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和步伐,別讓任何人用他們的時間表來催促你。」

【《僧人心態》究竟是什麼?】

在深談什麼是「僧人心態」(monk mind)之前,先來談談站在僧人心態反面的「猴心」(monkey mind)。

猴心喜歡在不同念頭、活動之間切換,常常為了小事分心,會因此過度思考、猶疑延宕。

這樣的心態,也讓人的情緒變得更容易抱怨、比較、批評,讓負面心態和恐懼佔據自己的內心,更容易讓外在事物,掌控自己的人生。如果人生是一艘船,擁有猴心心態的人,比較像是船上的乘客。

講到這裡,哪個是想像中的你呢?

謝帝認為人要走向僧人心態,會經歷三個階段:放下、成長和付出。而《僧人心態》整本書的架構,也就是圍繞在這三個階段。

關於放下會談到,該如何放下外界的聲音、負面情緒和恐懼。關於成長,如何找到自己的目的(法)、好好照顧自己的心智。接著,關於付出,則是去感謝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也成為服務他人的人。

不同於猴心,僧人心態更聚焦在專注於問題的根源,會努力破除負面心態和恐懼,比起擔任船上的乘客,擁有僧人心態的人更像是船長,帶著意圖,並有意識地生活,掌控自身的情緒與精力,尋找意義。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2 人(66.67%)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

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5/2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你知道越早開始存退休金,老的時候就不用擔心無法支付生活開銷等問題。但要人做出為未來30–40年後儲蓄,根本超反直覺。畢竟,沒有人能夠抵擋「及時行樂」的選項。這時候,就需要來點「推力」(Nudge),改變大家決策方向。

想要改變壞習慣的你,在讀完了《原子習慣》後,知道「每天只要進步1%,一年後你就會成長37倍」。你下定決心戒除愛吃垃圾食物、抽菸等會讓身體變差的壞習慣。

但心情不好的時候,還是不知不覺地會拿起手邊的洋芋片,為什麼會這樣呢?畢竟選擇不吃桌上的洋芋片,對我們來說,根本太難…

【這本《推出你的影響力》,它在說什麼?】

我們每天需要做出約3500個決定,大多數的決策有個共通點,那就是「無論如何,人都會選擇那個阻力最少的選項」。

在現代社會生活,我們不太可能對每個決定都深思熟慮、仔細評估各種答案。更何況其中也受到許多認知、決策上偏誤影響。為了更加快決策速度,我們可能擅長用捷思法,受到現狀偏誤影響等,

我們可不可以藉由「選擇的設計」,讓人們做出更好的決定?基本上,這就是《推出你的影響力》想要回答的問題。

身為行為經濟學創始人、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塞勒(Richard H. Thaler)和桑思坦(Cass R. Sunstein)拆解各種案例是如何默默地改變人們的行為。

「只要輕輕一推,就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好,」這個概念貫穿整本書。只要在原先的設計上,做一點巧妙的改變,不用太多的成本,過程沒有我們想像中的複雜。

像是,要如何解決便斗週遭,尿液外濺的情形?只要一隻蒼蠅。

對,你沒看錯,就是「蒼蠅」。只要在便斗畫上一隻蒼蠅,就能讓瞄準率提高,這也解決清潔人員需要不斷打掃尿液外濺的情況。

#看更多,請至IG帳號 omgthisispsychology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BCG問題解決力:一生受用的策略顧問思考法

BCG問題解決力:一生受用的策略顧問思考法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5/24

不管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有各種問題。等待被解決,但我們所看到的問題,真的是問題嗎?還是背後有更深層、更根本的原因,等待我們去發現。該如何問對問題,有效解決問題,是《BCG問題解決力》的核心。

這本《BCG問題解決力》,是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的徐瑞廷 JT Hsu 所撰寫的。

雖然以策略顧問如何解決商業問題的角度出發,但無論你是否要從事策略顧問,也能從中帶走實用方法。

這也是為什麼副標,要寫著「一生受用的策略顧問思考法」,因為它確實提供了不同思考框架來幫助你解決問題。

像是,該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將資源達到最有效的運用,進行「策略性思考」。或是,面對各種不同嚴重性問題時,你該如何問對問題,並解決哪種問題,才會達到解決問題的「SWEET SPOT」。

#看更多,請至IG帳號 omgthisispsychology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1 人(5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促進寫作、學習與思考,使你洞見源源不斷,成為專家

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促進寫作、學習與思考,使你洞見源源不斷,成為專家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5/23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該怎麼做才可以讓輸出、寫作毫不費力?」光是擬封信、想貼文,都要花上半小時構思,更不用提寫出千字文章。《卡片盒筆記》將打破你對寫作的刻板印象,重新用筆記定義寫作,解決你的寫作痛點。

有時,心血來潮想要來寫作,常常寫到一半就卡住。或是有想寫的衝動,但不知道該寫什麼內容才好。這些都是知識工作者超常見的寫作痛點。這也是我很想改善的問題。

不得不說,《卡片盒筆記》對於筆記、寫作的觀察和洞見,真的蠻值得參考的,而且很顛覆我們對於筆記的做法、對寫作的假設。

像是「你需要的不是更多寫作心法,而是好的工作流程」。

好的筆記系統,能幫助我們在輸出過程上減少摩擦。這也是高效又多產的關鍵:「避開阻力」。

只要改變小小的工作習慣,就可以為人們提高產能。只要在輸入的過程中,停下來做個筆記,就會對未來輸出過程有莫大幫助。

就如同社會學家魯曼所說:「我從來不強迫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

他也提到,「我只做容易做的事。我寫我當下知道怎麼進行的東西。如果有片刻猶豫,我會先擱在旁邊,去做別的事。」(Luhmann et al.,1987)

「透過筆記,產生更多筆記」的正向循環
減少摩擦的好系統,理想上會形成「飛輪效應」。也就是說,雖然在一開始要讓靜止飛輪轉起來,需要耗費許多力氣。一旦接著一圈一圈地轉動起來,要讓飛輪傳起來就更加省力,而且飛輪會轉動得更快。

舉寫作來說,在閱讀的過程中、用自己的話解釋特定概念,記下筆記、透過反覆閱讀不同筆記,同時我們也在思考和產生新連結。

接著,在回顧這些不同筆記中,也會有新的想法、洞見,從中發想出合適的主題,和主題相關的筆記整合、修改,就是寫作。

這四個步驟,是不間斷的正向循環。

假如當你反覆閱讀過去筆記想寫出和「寫作」有關的內容,但始終少了一點理論依據、案例實務,或是故事等,這也會引導你去閱讀相關資料。

這也挑戰大眾、各式工具書,對寫作的假設。


#看更多,請至IG帳號 omgthisispsychology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6 人中有 5 人(83.33%)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逆向工程,你我都能變優秀的祕訣:全球頂尖創新者、運動員、藝術家共同實證

逆向工程,你我都能變優秀的祕訣:全球頂尖創新者、運動員、藝術家共同實證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3/21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想在某個領域上有更多成長,你會怎麼做?」除了持續學習外,《逆向工程,你我都能變優秀的祕訣》的作者要提供另一種做法,找到這個領域厲害的作品,一步步逆推得出專屬於你的致勝方程式。但是又該怎麼做呢?

有沒有過,隨著你在寫作、專業能力等其他領域上的經驗,越來越多後,開始覺得自己已經很自動化地進行這一切,不太需要在像新手時期的自己,有過多思考和疑惑。

但是在某程度上,當我們太擅長、太習慣特定模式後,也會限縮了在專業能力成長的可能。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困境,就成為我想要閱讀《逆向工程》這本書的契機。

「想變優秀,有祕訣可以讓人學?」是《逆向工程,你我都能變優秀的祕訣》作者傅利曼(Ron Friedman)企圖用整本書說服讀者,只要學會「逆向工程」,你也能變更優秀、更卓越,活出你的Best version。

眼前有成功模式,你一定聽過複製它,那麼你也會成功。但是真的是這樣嗎?不禁會讓人懷疑,單純的模仿和複製,就會成功的話,好像把成功想像得太簡單。(只要複製巴菲特的投資方式,但大家依然是大家….)

其中,「一定有更關鍵的細節是常常被我們忽略的,」身為社會心理學家的傅利曼,用各種故事,再加上有趣的心理學研究結果,幫助讀者理解,每一個他所提出的「逆向工程」方法,可以如何實踐,以及背後的概念。

像是,逆向工程,不止是拆解成功模式具備的元素,同時也需要「找出重要變數/差異」,是什麼關鍵原因,讓成功作品和平凡作品有極大差異,或是成功作品和自己的作品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等。

接著,「做出預測」。我可以如何調整,應用在自己的作品中。換句話說,就是不斷實驗到最適合自己的模式。

#看更多,請至IG帳號vickyho_onpostit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7 人中有 4 人(57.14%)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投資大師奉行的致富金律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投資大師奉行的致富金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2/23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如何可以變有錢、變得更富有?」在低薪、通膨時代裡,成為大家都在爭相回答的熱門問題。除了積極投入本業外,能否掌握投資理財的知識,也成為財富自由的關鍵之一。

先說結論,《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投資大師奉行的致富金律》整本書真的超級好看!(完全不呱張啊)

但是,這不是一本會報明牌、讓人一夜致富的理財書。反而,是一本關於投資、經營人生的指南,你會隨著作者的文筆,一步步反思自己現在的人生方式,哪裡可以更好等。

和這本書的機緣,說來也是蠻有趣的。有天,在社群看到閱讀前哨站瓦基分享讀者留言,寫道《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是他在2021年最喜歡的書之一。

而且,在國外書評網站Goodreads有超高評價4.55顆(滿分5分)。在博客來的評價上也都表現蠻好的,都讓我忍不住想要來讀這本書,到底有多厲害,竟然可以擁有如此高評價?!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偷學、實踐那些「值得複製的構想」

雖然《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只花不到500塊買下,但它能帶給我滿滿的啟發,而且是超乎想像的那種書。

讓作者格林(William Green)寫下這本書的起點,正是他想「和讀者分享我所謂的『#值得複製的構想』」。

身為《財星》、《富比士》和《經濟學人》等知名媒體撰稿人的格林,在過去25年來,他貼身採訪全球最成功的投資大師、一流企業的執行長等。

他拆解、分享這些投資大師奉行的原則和紀律,無疑可以讓讀者在投資和人生上有更多的啟發。

而且書中沒有過分的說教意味,作者反而用流暢的文筆,把這些投資大師的故事、對投資的洞見,成了他筆下一篇篇的財富與人生的經營課。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你能感受到作者的真摯。不見得要照單全收所有投資大師的洞見或建議,但總能找到些許「值得複製的紀律與構想」,那麼這本書就物超所值了。

更重要的是,雖然不同大師的原則看似在談投資,但其實放到人生中,也都蠻適用的,推薦給大家~

📌最優秀的策略擺在面前,你選擇忽略,還是複製?

在第一章裡,作者格林採訪到在這世代中最傑出的投資人之一帕布萊(Mohnish Pabrai)。他的投資策略,完全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複製巴菲特,這也是為什麼這篇章直接就取名為〈複製巴菲特的人〉。

「最容易的賺錢方法,莫過於複製明擺在你眼前的優秀策略,」帕布萊分享一段警示故事提到。他也毫不諱言,「我在投資生涯的每個重要想法,都是從巴菲特(還有蒙格)那裡偷來的」。

開篇第一章,格林筆下的帕布萊靠著複製優秀的構想,不只自己的投資職涯有巨大的成就,也改變印度貧困家庭學生的生命軌跡。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對自己的誠實,也深深地吸引我,直接一口氣直接看完這整章。

格林體會到帕布萊是如何將「複製」和「逆向工程」這兩件事發揮地淋漓盡致後,在自己的備忘錄寫下,「我應該複製甚麼致勝習慣?我該複製誰?」。

同樣,也是我在思考的。並提到身為紀實文學作家的他,會想模仿《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作者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作者薩克斯(Oliver Sacks)等自己欣賞作家的作品。

複製,和原創相比,是個聽來不是這麼正面的詞彙,但卻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扮演無比重要的角色。看完這章後,我還是反覆閱讀了好幾遍。

總是在想,對啊,比起自己花上大把時間慢慢摸索,如果已經有個成功且優秀的模式在眼前,那為什麼不複製,並將這樣的模式內化成我自己的呢?

其實,這樣的概念你我可能都知道,但卻很容易忘記。

📌找到人生的北極星,堅持做對的事情

當你閱讀完一本書後,下本書該讀哪一本,其實已經決定好了。詹宏志在《旅行與讀書》中提到過類似的概念。

〈尼克與札克的奇妙冒險〉其實是我最後才讀的一章。只是因為它的標題有點讓人困惑,讓我暫時先跳過閱讀後面的章節。

在Goodreads其實有很多讀者大推這章,看完之後也發現,天啊這章竟然提到了波西格(Robert M. Pirsig)《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這本我曾經看過的書(但還沒看完…是時候重新拾起)。

身為美國投資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史利普(Nick Sleep)在20歲時曾閱讀這本書,並時時奉行書中提到的「質素」(quality)的概念。類似人生的真義、核心信念價值。

「你真的會希望帶著質素去做每件事,因為這樣才能獲得滿足和平靜。」史利普說道。而這也呼應波西格在書中提到,即使看似正在維修、處理摩托車,但實際上是「自己」。

「重點要擺在做對每件事,」這句看似簡單到不行的紀律,卻蘊藏著深刻的哲理。不管在工作或人生,甚至是在做什麼事,這樣的概念依然受用,就像電影三個傻瓜所說,追求卓越,成功自然會來到。

#看更多,請至IG帳號vickyho_onpostit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複利效應:6步驟引爆收入、生活和各項成就倍數成長

複利效應:6步驟引爆收入、生活和各項成就倍數成長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2/01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複利效應》:只要5步驟,幫你完成新年計畫

誰沒聽過「複利效應」?大家都知道積少成多、從小處開始累積,也會慢慢變大的老派成功法,但是有多少人真正付諸行動呢?恐怕是少之又少。以下5個步驟,帶你找回人生掌控權。

此時,你腦中是不是想起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那句超經典名言,人生就像雪球一樣,你所需要的就是找到濕漉漉的雪和一條長長的坡道。只要時間拉長,雪球就會慢慢變得越來越大顆。這就是「複利效應」。

當然,大家最常聽到複利效應,主要都是用來談如何把自己的資產翻倍再翻倍。但是,《複利效應》這本書不一樣。作者戴倫哈迪教你如何把它用在生活中。
-
為什麼還要讀複利效應?
-
1.《複利效應》不只是個談老派成功法的書,它還會改變你對於人生的看法與期待。其中,書中作者提到有次被問到「你維持一段人際關係,你有幾%的共同責任?」

看到這裡我直覺想,當然是一半一半啊。但講者說,大錯特錯,「是100%」。無論如何你對自己的人生、選擇和種種事情的回應百分之百的責任都在你身上。

簡單來說,你對你的人生有100%的掌控。不論是人生中的作為或不作為,都由我們自己負責。好,光看這句可能會覺得有點幹話。即便我們知道這個事實,但還是在面臨挫折和困難等時,會想推卸責任、把一切怪罪到別人身上。

2. 想付諸行動,作者手把手教學,保證你一定能夠學會「複利效應」。看完書,要來實踐複利效應,但是不是會怕內容太哲學、太抽象,而難以踏出第一步呢?這個焦慮,在這本書完全不會出現。只要你按部就班、照順序寫下自我量表,改變就正在發生了。

其實,這本書真正打動我的是「想要改變的渴望」。有時候,生活或許會到一個瓶頸是你好像擁有了什麼,但卻也在這個現況中,找不到方法來成長、突破。
-
五步驟讓你順利完成新年目標
-
STEP 1:先挑選一個你想改變的領域,接著追蹤記錄你的選擇與行動。

迎向改變的第一步,就是留意、覺察自己的行為。你的新年目標可能是,希望自己的銀行帳戶錢變多,或是盡量不要花太多時間在社群網站,不想讓自己的心思在關注、羨慕別人的成就等。這些你想要改變的目標都很好。

STEP 2:找到你的為什麼 ?想像你想變成怎樣的人

你需要「找到你改變的動機」、「想要變成怎樣的人」。找到你想要做出改變的為什麼,你的選擇需要和你的渴望、夢想相關。凡事都有可能嗎?做出改變的行動時,內心一定會有很多的自我懷疑與焦慮。

但是能夠支持你繼續下去的,就是找到你的「內在動機」,可能是想要幫助更多人、自己真的很想深入研究某個領域。你的內在動機,不是金錢,也不是任何物質目標,因為這樣你一定走不長久。

STEP 3:為早晚建立屬於自己的儀式感

當你進入新模式,要達到動能,必須持續努力、維持習慣、紀律,而你的成就也會越來越多。

接著,你需要做的就是把你要做的事情,融入你每日、每週和每月的行事曆中。像是定期記錄自己的支出、回顧自身在哪些項目的支出最多,可以如何改善等等。

此外,也可以在早晚建立儀式感,來幫助自己掌控一天。

STEP 4:留心你看到的資訊、來往對象,以及你的生活環境

第四步,時時留意外在環境,也會深深影響我們的生活和目標。前面提到與「複利效應」相關的步驟和概念,多半和自己主動追蹤記錄行為、掌管例行公事有關。

作者認為三種影響力,會是我們需要積極留意的。1.)你餵養你大腦資訊的「輸入」;2.)你頻繁接觸或來往的「對象」;3.)你所身處的「環境」。

STEP 5:每天再多做一點,超越期望,飛輪就會加速

「別指望事情變得更容易,要期許自己變得更好,」這無疑是作者對讀者的當頭棒喝。

隨著挑戰變多、變難,我們的步調可能更容易受到影響。但是如果我們的要求超過期望,也就是超過剛剛好的目標,那麼我們就可能迎來更好的成果。再多要求自己一點、可能多打一通電話,多寫100字等,付出多些努力,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

#看更多,請至IG帳號vickyho_onpostit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療癒次級創傷: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指南

療癒次級創傷: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指南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9/21

「需要積極關注生還者和救災人員的心理衝擊,」今年4月初發生太魯閣事故後,外界不斷地呼籲。不論是目睹或經歷死傷慘重現場的生還者,或是協助救難的警消人員,都是創傷後壓力症、次級創傷的高危險群。

身為次級創傷高風險族群者,因工作間接接觸創傷事件,恐連帶影響身心狀況。該如何自我照護、一步步走向復原之路,是《療癒次級創傷》聚焦的重點。這不僅幫助次級創傷高風險族群走向復原,更能成為普羅大眾自我療癒的最佳指南。

這本書將許多諮商理論與實務技巧講解得深入淺出,幾乎可以說是許多諮商教科書的實踐版。

而且,更找來台灣大學心理系特聘教授陳淑惠審定。她是台灣少數專做創傷研究的學者,過去採訪她與創傷相關的心理衛生議題,都能夠感受到她對於創傷研究的學識與關注。

【「次級創傷」是什麼?】

在深入介紹次級創傷前,先來談談我們常聽見的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簡稱PTSD)。

創傷後壓力症主要是,因為個人遭遇重大創傷事件後(像是曾暴露在真實或威脅性的死亡、嚴重受傷、真實或威脅性的性暴力),出現對嚴重壓力的極端反應。

不同於直接創傷(direct trauma),次級創傷(secondary trauma)指的是「他人」遭受肢體或情緒上的傷害,但我們卻間接受到影響了。因此,次級創傷又稱為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

次級創傷,主要是當事人是以「間接」的方式接觸到創傷事件,通常是聽到受創當事人的詳細描述。或是,因為陪伴而看到創傷所帶來的傷害。

#看更多,請至IG帳號vickyho_onpostit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

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9/20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生、老、病、死」只要是人就會必經的過程。但醫學教育往往使醫病關係停留在「生物醫學」層面,反而忽略醫學也涵蓋人文層面的關注。像是人際關係、社會脈絡、跨文化意涵,以及個人詮釋等諸多因素。

對於慢性疾病患者的照顧,應從「同理方式、傾聽患者的病痛經驗」。接著,將病患的病痛經驗轉譯,其象徵的意義是什麼。最後,將病痛的象徵意義,放入病患的生活意義詮釋。

這是《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作者凱博文醫師(Arthur Kleinman, M.D.)不斷強調且提醒的。雖這本書最早在1988年出版,但時隔30多年後,依舊是不能錯過的醫學人類學中的經典。

或許,不太熟悉人文臨床[註1]、臨床療癒、醫療人類學的讀者,可能會有些猶疑和退卻。但我必須誠實地說,雖然我對相關領域稍有涉略,剛開始閱讀時,以為會有些生硬難懂。結果我卻情不自禁地,只透過幾個睡前閱讀的時間,跟著作者凱博文的文字,讀完整本書。

#看更多,請至IG帳號vickyho_onpostit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

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9/20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對許多人來說,死亡本身就是件遙遠的事情。但是在這場世紀疫情之下,死亡卻又以異常的距離,貼近於我們每一個人。

這本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歐文亞隆,與妻瑪莉蓮共同撰寫的《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的出現,或許正是療癒大眾再好不過的禮物。

隨著妻子瑪莉蓮(Marilyn Yalom)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癌症,接受化療,免疫蛋白療法等,都對於病症沒有明顯地療效。期間伴隨嘔吐、疲憊,引發中風等嚴重副作用。

生命即將走到終點的她,也冷靜地與醫生討論醫助自殺的過程。未來恐怕不能再承受過多的病痛與副作用的她,於是向歐文提議兩人一起合寫一本書。一人一篇章,直到妻子的離世,歐文獨自完成整本書。

【臨近生命的終點,你會想記錄些什麼?】

《死亡與生命手記》記錄下結縭60多年的夫妻,歐文是如何面對妻子即將離世的內在真實想法與情緒。以及,在臨終照護中,歐文也不斷地在覺察自身夢境,背後的意義。

妻子離世之後,他得習慣自己生活。雖然每每看到、想到妻子也會開心的事情,他就忍不住想叫妻子過來看,停頓半秒後,又再度記起妻子已經離世的事實。從原先在葬禮上的麻木、恍惚情緒,歐文逐漸感受到強烈的悲傷與失落。

在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能夠感受歐文與妻子間的愛意,是非常深刻的。隨著書中的時間遞進,瑪莉蓮也終將離世,是悲傷且沉重的。

跟隨歐文的視角與深度的內在覺察,能夠感受到雖然身為存在心理治療大師的他,依然有面對生命的懷疑與脆弱。

#看更多,請至IG帳號vickyho_onpostit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41234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