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島莎拉的所有評鑑

情緒解鎖:讓感受自由,釋放關係、學習與自在生活的能量

情緒解鎖:讓感受自由,釋放關係、學習與自在生活的能量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4/15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先從作者個人的故事開始。
馬克有一個很悲傷的童年,學校的霸凌及鄰居的性侵讓他無法掙脫日復一日的痛苦。除此之外,他還要面對的卻是許多孩子也同時面對的窘境:沒有人願意好好聽他說話。或者應該說,沒有人知道如何與這個充滿痛苦和憤怒的孩子溝通。大人只知道用自己的方式:命令他遵守規矩,閉上嘴巴;或是討好他,然後轉移話題。如果不是他的馬文舅舅來到家裡,有一天對他說:「馬克,你現在覺得這麼樣?」而且是敞開心胸、不帶評判地與他對話,他的人生可能就是繼續在困境裡打轉。
在舅舅的帶領之下,馬克也開啟了對「情緒」這檔事的興趣與探索,不但後來創立了耶魯大學情緒素養中心,也帶領研發出了「RULER」,一種系統性的社交及情緒學習方法。
情緒對人的影響無所不在,但很多人對情緒的回應能力卻顯得非常不足。而且,我們常有個錯誤的認知:情緒穩定才是好的性格,情緒起伏太大是非常糟糕的;所以,我們要盡量表現出「好的」情緒,絕對不要「情緒化」。
作者告訴我們:要讓感受自由。
這其實並不容易,牽涉到技能的層次。先有表達感受的能力,才能自由地與人溝通;而且要先能了解情緒,我們才能真正善用它,讓它成為生命中的禮物。
馬克是很有理想的一個人,他想要讓更多的人能知道自己是可以經由學習這套「RULER」 系統來認識情緒並與情緒好好相處,而非總是被情緒牽著走,無能為力。於是他積極地將「情緒素養」的觀念及操作技術在全國各地推廣開來。雖然之前經歷了不少的挫敗;但也因為這些挫敗讓他和團隊不斷地進行修正,致力要將情緒素養推廣到全世界的各個角落。
我真的認為:這是台灣教育非常需要落實的一塊。如果,老師們學到之後,懂得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之餘,也就能夠將這些寶貴的技能傳授給學生,讓他們帶回家,與家人分享。
只希望,如此一來,就不會有更多墜落的靈魂。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最高學以致用法: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

最高學以致用法: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4/15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輸入改變的只有『大腦世界』。唯有輸出,才能改變『真實世界』」--樺澤紫苑
最近常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並不是因為最近看了很多書。這些書大多是以前就看過的。之所以會在這個時間點開始著手寫,主要是受到這本《最高學以致用法—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的激勵。
以往我所認知的「讀書」,就是盡力去理解書上的每一行文字,每一個圖表;然後,透過做筆記、或是各式各樣的記憶法,讓書本的內容餵養我,成為我大腦的養份。這樣一來,知識經過日積月累地增加,想必職場與生活也會更順利吧!
但是,總覺得很不對勁。即使讀書的數量持續向上攀升,自身的能力卻好像破了洞的米袋,沒有等比例增加。原來,讀書不能只有這樣。
「最有效的輸入,其實就是輸出。」
身為精神科醫生,樺澤紫苑在本書的前言就開宗明義地強調:以大腦運作的方式來看,唯有透過「運用」知識,我們的大腦才會把這樣的知識當作「重要情報」,也才會將其轉換成長期記憶來儲存。因此,他在書中的第一章先用腦科學的概念來解釋:為何輸出比輸入更重要?也在後面四章羅列出各種的輸出方式,包括了「說」、「寫」、「做」等等。最後一章,則是提供讀者簡易可行的自我訓練方法。
閱讀本書,終於恍然大悟,「閱讀速度太慢」並不是自己最大的問題;真正核心的問題是:我自始至終都把「輸出」放在最後的順位,是不得已時才想要做的事。因為要交作業,只好開始動手寫;因為要上台,只好先把看過的內容講一遍。只要沒有期限的壓迫,所謂的讀書,畫畫重點、做些筆記,不就功德圓滿了嗎?原來,這充其量只是自我滿足罷了。也只是在其他人講到這本書時,可以自信地說:「我讀過這本書!」一絲小小的勝利感油然而生。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於是,受到本書作者的鼓舞,我決定開始做一件事:寫讀書心得。一來,是因為從小到大讀過那麼多書,卻沒能好好運用,真的很對不起那些書,也很對不起自己花費的那些光陰。很想要用不同的方法去重新認識這些老朋友。二來,是作者在最後一章〈提升輸出力的七大訓練〉所提供的一個寫讀書感想的公式,非常好上手,於是就很想要試試看。
所謂的公式,指的是以下的「三行架構」:
Before>在讀這本書之前,我…
發現>讀了這本書,我發現…
To Do>今後我打算…
一開始先寫出這三行架構,接下來就可以填入更多內容;將一行句子衍伸為一段文字,再將一段衍伸成兩段、三段。最終,就能寫出三、四百字的文章了。
以往不是很愛看別人所寫的讀書心得,總覺得那是別人自己消化過的東西。現在的我才知道,寫讀書心得,成長最多的是自己。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用乘法讀書法建構跨界知識網,提升自我戰力,拓展成功人生

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用乘法讀書法建構跨界知識網,提升自我戰力,拓展成功人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4/15

從認字以來,閱讀就是我從來沒有斷過的習慣。但總是有一個疑問在心裡:讀這些書,到底有什麼用處?
如果是教科書,當然是為了考試;如果是英文,可能是為了找工作需要;讀歷史、文學、哲學這類所謂「人文素養」的書,到底有什麼用處呢?
一直以來都得到不少抽象的答案:擁有正確的人生觀,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而有人反問我:「難道你學什麼都一定要有目的嗎?」但我相信,必定是因為有某種動力驅使著我們去閱讀並理解這些書籍,即使它並不一定是輕鬆有趣的。
在這本《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裡,作者將「人文素養」(在書裡是翻成「人文教養」)稱之為「知識的武器」。認定這類的知識不但是「有用」,而且相較於其他專業知識,在這個資訊暴增、知識折舊率飛快的時代,是最重要的「有用」知識。
歷史、文學、哲學等人文素養學科,除了能提高「提問」、「懷疑」的技術,也能幫助我們不被眼前現況限制,看得更高更遠,更能成為溝通的武器。在所有優點中,我認為作者所提出「成為橫跨領域的武器」,是最直接的用處。
在專業分工愈來愈細的社會裡,跨領域的人才—能夠站在整體的觀來思考並提出解決問題方向-勢必有愈來愈高的需求。
身為一個「歷史人」,雖然不曾有效地向別人解釋念歷史有什麼「用處」。但在看完作者所提出的論點後,至少我自己可以更肯定自己在做的事情的價值:推廣歷史教育。在這個立足點上,就能夠有自信地在教育體系外,讓更多人了解歷史、看見歷史,並運用從學習歷史時所得到的益處,創造更好的人生。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像史家一般閱讀:在課堂裡教歷史閱讀素養

像史家一般閱讀:在課堂裡教歷史閱讀素養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4/15

在教書的前幾年,總覺得在歷史教學現場,培養「閱讀史料的能力」這件事,對學生非常重要,卻又有很大的難度。
一來,是現在的孩子對於文字的專注度及理解力普遍都在下降,閱讀以文字為主的史料很難有耐心,何況還要抓內容重點、比對其中的矛盾點及重疊之處、爬梳其間的隱微關聯;但是,如果不透過這些史料下手,硬要學生去進行歷史的思辨,根本就是空中樓閣。
二來,每週只有一節或兩節的歷史課,光是課本上的內容要解釋及補充、進行問答及小測驗,加上不時會占用時間的課堂秩序管理,使得「閱讀史料」就只能當作回家後的功課。至於能掌握及了解多少,除非孩子很主動,否則常常淪為「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放生狀況。
這本《像史家一般閱讀—在課堂裡教歷史閱讀素養》(以下簡稱《像史家一般閱讀》)強調的是,歷史老師要「在課堂裡」教孩子歷史資料的閱讀能力及技巧,讓孩子透過老師的指導,與課堂上和老師、其他同學的對話及討論,慢慢建立起對一個歷史事件的探索過程:面對教科書,面對檔案文件,面對耳熟能詳的故事等種種類型的歷史資料,能有提出好問題的能力以及不斷懷疑的心態;並且秉持實事求是的精神,也有足夠的能力尋找到證據及資源來作為下一步探問與追尋的基石。
最後,孩子也能在整個探索過程結束後,形成一種動態的史觀:不是像看照片一樣,期待真相只有一個;反而是像個鬼魂似的繞在主角的周圍,想要看到更多事實,想要聽到更多真話。卻也必須承認:自己並非上帝,永遠只能「靠近」真相,而非「知道」真相。
《像史家一般閱讀》的作者們羅列出美國教科書上的八個重要事件作為每一章的主題,例如「林肯是一個種族主義者嗎?」「為什麼要教哥倫布紀念日?」「教古巴飛彈危機的意義?」,在這八個章節中,涵蓋了政治、種族、性別,甚至自然環境等議題。作者們就以上的每一個歷史事件,提出給中學歷史教師的建議教法及提供非常實用的豐富史料與學習單、上課討論方法等等。不只這樣,每一個主題都會提出三至四個方案,讓歷史老師可以就學生的程度及授課時間長短不同來作選擇,彈性運用。
在這本《像史家一般閱讀》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第四章〈哥倫布紀念日:是1892年不是1492年〉。作者將一份1892年美國哈里遜總統宣布「哥倫布紀念日」為國定假日的文告資料給高中生研讀並在上課進行討論。作者發現,美國高中生對於這個紀念日有很多人採取非常不認同的態度,並花了很多時間在探討:哥倫布其實只是想發財的一個凡人,而且,就是他開啟了美洲原住民悲慘的命運,有何偉大?
我看到這裡,也認同美國高中生的歷史教育已具有批判思考的氣氛,就像現在的我身處的歷史教學潮流,不再像早年我們自己當學生的時代,一味地講鄭成功多偉大,或講到袁世凱只有禍國殃民的那一面。這樣,應該就是歷史老師期盼學生能學到的「批判性思考」了吧?!
作者說,這是「批判,毫無疑問。」但這並不是真正合格的歷史閱讀素養。
作者說:不是每一個歷史學者都對美國史很熟悉,但歷史學者們一看到這樣的史料卻會採取一個共同的作法,就是對文獻證據的「定位取向」。就猶如把它放到證人席上,用不斷的詰問,使歷史的真實與虛假全部呈現。
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是要把這個資料放回到歷史時間的脈絡裡。
這份文告出現的時間是1892年,距離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已400年,身為總統的哈里遜為何要設立這個紀念日來表揚哥倫布?一旦回到歷史時間的脈絡裡來檢視當時的美國,重新以此為起點蒐集同時期的更多資料,全部攤開來檢視,就會發現:哥倫布跟這個事件其實沒太大關聯,文告宣布後三個星期即將舉辦的總統大選與爭取天主教移民(尤其是義大利籍移民)認同才是這個歷史事件真正的主角。
這樣一來,是不是就更靠近真相了呢?與其用我們現在的眼光去批判或評價哥倫布適不適合被表彰,不如盡力去還原歷史事件發生的當下,到底是存在著怎樣的條件,才會出現這樣的文告內容?
我一直覺得,學習歷史,「了解過去」其實只是在學習「方法」,真正的現實目標畢竟還是為了要「認識現在」。當下所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有其根源,也許複雜不可考,但卻不可不考。因為人類來到地球三百萬年,即使文明已從洞穴時期成長到摩天大樓,但是人類的生理、心理,卻與茹毛飲血的祖先們差異不大。因此,歷史就是人類行為的大數據,若能透過學習歷史方法,深入研究人類的行為,對現今的我們,絕對是有幫助的。
所以,下次看到新聞記者所寫的文章及發出的照片,先別急著罵那個「哥倫布」,可以先試著停下來,想想發這則新聞的「哈里遜」到底有什麼目的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你很特別(經典版)

你很特別(經典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4/15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你喜歡被貼上金色星星還是灰點點?
其實,你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

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陪孩子讀繪本的美好經驗。念著書本裡如詩歌一般優美的文字,傳達一個趣味盎然又深含寓意的故事,再加上各式各樣生動精美的插畫,彷彿回到無憂無慮的小時候,那是可以對未來充滿夢想的時期。說故事給孩子聽的同時,自己內心的那個小孩,也得到了安慰與滋養。
當初為孩子挑童書,其實有70%以上是看畫風。我很喜歡粉彩風,有浪漫及溫暖的感覺;再加上這個書名很吸引我,於是我們家就出現了這本《你很特別》,直到現在,我們還是會偶爾拿出來溫習一下。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個村子,裡面住的全是木匠伊萊所雕刻出來的小木頭人,他們每個人都長得不一樣,但是每天他們都會重覆做同一件事,就是給別人貼上貼紙。表現好的,例如會跳舞的、木質比較光滑的、可以把大木棍舉過頭的,就會被貼上金色星星貼紙;如果是表現不好的,例如主角「胖哥」,不小心摔個四腳朝天,就會有人跑過來給他貼上灰點點。摔倒後刮傷身上的漆,又會再次被貼灰點點。甚至有人一看到他身上那麼多灰點點,就決定再給他貼上更多灰點點。
胖哥因此不太想出門了。不只其他人,就連他自己都深信自己不是一個好木頭人。就算出門,他也只喜歡跟身上有很多灰點點的木頭人在一起。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露西亞。露西亞很不一樣,她的身上既沒有金色星星也沒有灰點點;並不是沒有人要給她貼紙,而是他們給的貼紙根本貼不上。
胖哥於是問露西亞:要怎麼做才能像妳一樣?

從小到大,我們每天都會接受到別人給予我們的「金色星星」或「灰點點」。這並不是壞事,畢竟我們必須學習與別人相處,學習融入這個社會,而這些「貼紙」的確可以教導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比較安全、比較順利,也可能比較有成就。
但是,《你很特別》讓我們知道:無論是「金色星星」或「灰點點」,都只是別人給的東西,並不等於真正的你。別人給的這些「貼紙」也只是代表「他」喜歡或不喜歡你的某部份,並不能拿來證明「你」是好的或不好的。
這些道理,很多是因為我們長大了,成熟了,自然而然就明白的。但孩子還小,心智還很幼嫩,即使我們講道理給他們聽,他們也不一定能懂。很有可能會把別人給的標籤照單全收,就像書中的主角胖哥一樣,連自己都認為自己是不夠好的孩子。
一個好的故事,就像一個翻譯機一樣,把世間複雜難懂的人生道理,讓孩子漸漸明白,讓孩子慢慢體會。陪孩子讀故事的我們,有些心中的糾結,可能就在翻譯機的幫助下,就釋然了。
多陪陪孩子讀書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發現東亞:現代東亞如何成形?全球視野下的關鍵大歷史

發現東亞:現代東亞如何成形?全球視野下的關鍵大歷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4/15

什麼是東亞史?簡單地來講,就是在東亞區域內各個民族、國家的歷史。包含了各國政治的消長、經濟發展、文化之間的交流等。例如,中國在盛唐時期為東亞文化的先進主體,周遭的日本及朝鮮各國皆自唐朝吸收文化及制度,對這兩個地區的發展有莫大的影響。
以往我對東亞史的概念,猶如拼圖:先認識東亞各個國家本身的歷史,再透過其間的互動軌跡,將成拼綴成一個大區域的歷史圖像。
但這本《發現東亞》卻透過作者的文字帶我們重新「發現」一種看待東亞史的新角度。
例如〈滿洲崛起〉,作者挑戰了以往由中原為中心來遙視滿洲的觀點,而是改為滿洲這個地域為中心來縱觀東亞的一種新視角。作者提出一個名稱「大黑龍江區域」。與其說此區域是中原王朝的邊緣地帶,不如說它其實是東亞的文化、經濟、交通樞紐。若以此區域為中心來觀察「高句麗擴張到忽必烈進犯日本」,其間的發展邏輯及歷史脈絡將更加清楚。
又例如〈耶穌會士〉,透過不屬於東亞體系的這些外來份子,他們在東亞傳教的過程及其間掀起的文化波瀾,更能清楚剖析出當時東亞各國之間文化與政治的碰撞。
史學研究由早期的國別史、政治史獨霸,到近代漸漸出現社會史、婦女史、族群史的呼聲。但由於以國家、政治為中心的歷史,其框架、脈絡較為清晰,易於深入人心,仍是歷史教學的重心。於是東亞史也容易落入這樣的框架。
但是,容易理解的內容並不等於事實的真相(看過網路新聞懶人包的人就知道)。欲分析現今東亞的情勢,不能再宥於以往國別史的思維,必須更著重地理方面的因素:在同一塊區域上的人民,擁有的共同性可能比隸屬同一國籍卻相距遙遠的同胞更多。而外來對東亞地區的剌激,即使並非長期、有系統的改變當地生活的樣貌,也絕不能忽視其「後勁」及「餘韻」可能造成與本國(族)文化的差異。即使資訊複雜,即使明知不會有單一的明確答案出現,我們還是必須盡量最大化我們的觀點,去包容更多的想法及視角。
學習歷史,不是為了找到「你錯我對」的理直氣壯;而是為了發現「我懂你為什麼這麼想」的平心靜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你真的不需要這麼忙:做自己喜歡的、快樂的、有意義的事,拒絕崩潰的無壓生活練習

你真的不需要這麼忙:做自己喜歡的、快樂的、有意義的事,拒絕崩潰的無壓生活練習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4/13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均衡兩個字聽起來很棒,但它…是一個空洞的承諾。」
--《你真的不需要這麼忙》

每當有人不經意地說出:「妳看起來很悠閒嘛!」這個時候,不管對方的表情或語氣如何,下意識總是感到不舒服。通常的反應是,認為自己被「酸」了。於是,心虛的我只想趕快找點事來忙,或者,有幾次真想開口反駁:「我可是從一早就忙到剛才,五分鐘前才稍微喘息一下。」但是,我卻從來沒有想過,對方也許是在稱讚自己:在忙碌的工作之中,居然還能氣定神閒、不慌不忙。明明面對的是中性的詞語,我為什麼總是往負面的方向思考呢?
也許是因為,在我心中有一個敘說已久的「範本故事」。在這個「範本故事」裡,現代社會的人愈來愈忙碌;工作來的更多,處理速度也一定要加快。唯有增加自己的工作效能,在一樣的時間內解決比以前更多的事情,劃掉更多的待辦事項,才是好員工、好媽媽、好太太。如此一來,就有可能擠出一點點的空閒時間,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也才有希望得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言之成理,是吧?
這本《你真的不需要這麼忙》,是一本討論關於如何提升現代人生產力的書。不過,作者並不是要教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任務。而是在第一章就先打破一個活在你我心中的幻想:工作與生活達到平衡的狀態。請注意,作者在這裡指的並不是說,我們若要達到這重狀態是非常困難的事;而是,她認為我們壓根兒就不該把「工作與生活達到平衡」的狀態當成是一個我們應該努力的目標。因為,這無異於緣木求魚;即使費了大把勁去追求,肯定是徒勞一場。
作者認為,我們不但不該努力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反而應該勇於打破平衡:先決定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因為,我們的專注力、精力、意志力,都是有限的資源。若我們不先勇敢地為自己做好決定,心裡那些範本故事:好同事的範本、好媽媽的範本、好兒女的範本,就會不斷地下命令,要我們接下所有「應該」做的任務,並「應該」盡全力完成每一項任務,以符合範本故事裡的設定。
例如,作者心裡的「好媽媽」範本故事,就明確寫著「好媽媽要親自幫孩子烤生日蛋糕」。於是每一年,無論再忙,她都一定會為孩子做這件事。直到有一天,她在疲累的工作之餘,依然想盡辦法抽出時間,陪女兒一塊兒到超市採買烤生日蛋糕所需的材料,才驚訝地發現到:女兒其實真正想要的,是超市冷藏櫃裡那個花俏的鮮奶油蛋糕!雖然有一點小小的失落,但作者這時卻也真正意識到:自己就算不親手做蛋糕,也仍然是一個真心關愛孩子的媽媽啊!
就連準備考大學的高中學生都知道以下這個事實:把心力平均放在全部的科目上,是自找麻煩。因應未來的入學考試,自己必須及早做出取捨,才能在競爭中善用優勢、脫穎而出。回過頭來想想:為什麼我們這些扮演多重角色的成年人,卻意想天開地要逼自己將所有資源平均分布在每一個身份上,甚至還時時要求自己,全力以赴,不准有任何一點保留?
讀完這本書,我了解到一個觀念:在現今的社會裡,提高自己的生產力的確是非常重要的事。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前提是,我們得先釐清自己的「優先事項」。作者說:「當我們平等對待每件事時,就代表優先事項並不存在。」唯有大膽地做出選擇,並在腦中對自己的力量做好有效的配置,才不會一再陷入「明明很忙碌、卻總是覺得自己什麼都還沒做」的空虛感與愧疚感。
廣告詞說:「小朋友才做選擇,我全都要!」如果我們真的以為自己可以什麼都要,不如,還是謙虛一點,多跟小朋友學學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真正的快樂處方:瑞典國民書!腦科學實證的健康生活提案

真正的快樂處方:瑞典國民書!腦科學實證的健康生活提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4/07

明明知道運動很重要,但總是無法持續太久。理由除了工作很忙、情緒不好,還有一個最常發生的狀況:我又忘了。
如果光用「偷懶」來解釋這諸多原因,我還真沒有辦法做任何的辯駁;不過,光是指責自己「沒意志力」、「懶惰」似乎也不構成任何積極意義。要真正找出能推動自己的因素,以及任何阻擋我踏出那一步的因素,才有可能改變目前的困境,不是嗎?
這本由究竟出版社出版的《真正的快樂處方》,是瑞典精神醫學專家安德斯.韓森的作品。
看完這本書才知道,原來運動並不只是能讓肌力變強,血液循環變好,以及預防疾病的產生。這些理由都非常好,也非常重要,相信所有人都明白。但作者透過大量而詳盡的科學數據告訴我們,運動對大腦的好處比我們想像到的還要多。想要擺脫焦慮及憂鬱,想讓注意力更集中、創造力源源不絕,甚至是想要提升孩子的數學成績,一個最快而且免費的方法:「現在就動起來吧!」
回到我原先的問題,到底為什麼會忘了運動這麼重要的事?我想,那是因為習慣:先做看得見成效的事。
交出主管交代的作業,可以讓自己自己免受被催討之苦;追一部劇,馬上讓自己跳到另一個「元宇宙」開開心心;甚至動手把桌面清理乾淨,也絕對是比穿上運動鞋更好的選項。
不誇張,這本書真的給了我開始運動的理由。從沒想過運動居然能給予的禮物如此之多,尤其是它居然能帶來精神上的快樂,這不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境界嗎?這實在是太吸引人了。另外,作者不斷地強調,不管你幾歲,只要從現在開始運動,並且持續下去,即使只是散步,經過一段時間(一到兩個月),一定會顯現出成效來。
不敢講什麼大話,不過我真的深深受到了激勵,因此又重新開始每天運動。也許不像十年前,為參與路跑賽事充滿了興奮與激情;現在所謂的運動,也不過就是白天每隔一段時間做一些伸展,晚上舞動個30分鐘(跟著XBOX做心肺拳擊之類),睡前再加個幾下仰臥起坐而已。
也許心跳強度還不夠,也許肌力也沒突飛猛進。而且,體重減輕的速度也極為緩慢。但是,只要開始了,只要不停下來,應該就有希望看到改變,不是嗎?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一日一冥想:25堂名畫課帶你走向靜心、活出完全覺知的自己

一日一冥想:25堂名畫課帶你走向靜心、活出完全覺知的自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4/06

曾經看著某個東西,也許是人,是一朵花,或一面牆,看著看著就發覺,眼前的東西變了。變得愈來愈大,成了散開或流動的色塊;好像已經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看到什麼,反而比較像是自己和這些影像融合在一起了,而腦中並沒有想去分析或用文字去描述的念頭。
其實,這就是「覺知」。
我自從被碩士班的同學拉去參與一次禪學社的活動後,就對「冥想」這件事很好奇。雖然沒有繼續研究下去,但有時面臨到困頓的時刻,也會打個坐,試試冥想能否讓我身心較為安頓。
原本只知道,冥想的方法大概就是:在一個沒有人打擾的地方,光線不用太亮,可以安安靜靜,也可以播放輕柔的音樂;然後坐下來,閉上眼睛,對腦中不斷出現的念頭進行觀照而不加評判,等候時間過去。當我們練習的日子夠久,腦中不請自來的念頭會愈來愈少,心靈也會愈來愈平靜。
這本書卻是要帶領我們用另一個方法來認識冥想:透過一幅又一幅的畫作,體悟什麼是「覺知」,什麼是「當下」,什麼又是「放下」。
畫作類型很多,共有從15世紀至20世紀的二十六幅畫作,包括有林布蘭《冥想中的哲學家》、莫內《喜鵲》、老布蓋爾《伊卡的墜落》等等。
作者不談畫家的背景,也不提這些畫作的畫風流派。他只邀請我們,先放下頭腦裡那些想要分析、想要評判的所有想法,就只是靜靜地、全心全意地凝視這幅畫。去體驗一下,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其實,光是讓自己停下來,在畫作前駐足十分鐘,就能感受到一種奇異的平靜。沒有下一步要做什麼的「未來」,也沒有之前在做什麼的「過去」。現在,就只有我與這幅畫在一起,它的色彩、它的觸感、它的氛圍,以及,它本身。
作者在書中所引用奧地利作家霍夫曼思塔的文章:「一把噴水壺、一個被丟在田野裡的釘齒耙、一隻晒太陽的狗…所有這些東西都成為給我啟發的容器。…都突然對我顯現一種高貴動人的氣質。…要加以描述,所有文字都顯得貧乏無力。」
是的,練習放下,接受與感受所有一切。當我們願意停下,眼前的一朵花,就可以是引領我們找到心靈平靜的渡船。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少,但是更好

少,但是更好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4/06

以往我所知道的時間管理,就是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做完比別人多的事。這就叫做有效率,也就是邁向成功的重要關鍵。
若是以為只要單靠意志力及努力不懈,就能提升工作效率,其實有極大的謬誤。因為我們的大腦原本就不是這麼設計的。表面上是一心二用:一面打字、一面和孩子聊天。能在一段時間內完成兩件事情,完美!但實際上,大腦並非一次做了兩件事情,而是不停地在兩者之間做切換。由於大腦天生就是一次只能專注在一件事上面。當我們聊天,大腦就暫時放掉在打字上的專注力,由身體自己執行;當我們認真打字時,大腦就不去想聊天這檔事了。只是因為切換的速度非常地快,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是同時在進行兩件事。而且這會出現一個問題:每次重新進入其中一個模式,大腦就必須再「熱車」一次。
簡單地說,同時進行兩件事,就如同一次騎兩部車上路。最後,的確兩部都能抵達終點,但卻不停地「中斷」、「重新起步」,效率並不是最好的。
這本《少,但是更好》的作者提出「專準主義」(essentialism)的觀點,若我們無限制地追求更多,迎來的也可能只是很忙,而且還可以的生活。但如果成為一個「專準主義者」,就必須用更嚴格的眼光去挑選出我們真的想要投入全副精神的項目,將其他「還不錯」的選項剔除在外。這不只是需要技巧,就像是如何在生活中設下界限,以及如何快速進入「心流狀態」;其實,一個「專準主義者」最需要的是膽量。因為我們所做的事大大違反社會上的主流觀點。我們必須斷然地說「不!」,對客戶說「不!」,對朋友說「不!」,甚至對家人說「不!」如此一來,我們才能選出真正重要而有意義的事件,投入足夠的心力,創造出非常棒的體驗與成就,而非「還可以」而已。
以前聽過一個故事,關於巴菲特。他的專屬司機問巴菲特要如何才能像他一樣成功。於是,巴菲特請司機回去好好想一想,自己這一生想要達成的目標到底有哪些?隔天,司機拿了一張他列出的清單,共有三十個。巴菲特說:你先從裡面挑出五個最想要的。司機說:好,那我把剩下的排在第二階段及第三階段來完成…「不!」巴菲特說:「除了那五個,其他必須全部刪掉。」只有全心全意在這少數的項目,才有可能成功。
故事,總是帶點夢幻。真正去實行,才會發現有多少困難跟不切實際在其中。但是,無論是這本書的作者或是故事中的巴菲特,都在提醒我們一個古老的真理:「有捨才有得」。如果嚮往「極簡生活」,就絕不能怕未來自己某天需要的東西不在手邊。既然是自己做的選擇,就要學習不後悔。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212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