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酉的所有評鑑

萬物藍圖:看晶片設計巨人安謀的崛起與未來

萬物藍圖:看晶片設計巨人安謀的崛起與未來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19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你可能沒有聽過安謀(Arm)這家公司,但肯定都曾對他們的營收做出過貢獻。

先揭露一些數據,或許你就會明白為什麼。

Arm 在行動應用市場的市占率超過 90%,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更是高達 99%;在物聯網和嵌入式計算市場的市占率約為 65% ,同時積極參與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

這是截至 2022 年財報的數字。

也就是說,只要你擁有智慧型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裡頭就有 Arm 的產品與服務。

如果是半導體產業的朋友,應該對 Arm 並不陌生。

這是是一家從事微處理器設計知識產權(CPU IP)的授權、市場推廣和和研發的公司,客戶包括 Intel、Apple、Qualcomm、TSMC、Samsung 等科技巨頭。

這本書可以說是 Arm 的發展史。

如何從一家小型的英國企業,成長為全球科技產業的巨頭?他們的微處理器設計如何改變了這個世界的科技發展?這家公司和眾多科技巨頭之間,又存在著什麼樣的競合關係?以及未來的發展與潛在風險等等。

...

那麼,這家企業的商業模式是什麼呢?

想像一下,有個人畫了一張圖畫,可以告訴電腦怎麼做事。但是他並沒有直接將圖畫賣給別人,而是授權讓其他人可以複製這張圖畫去使用。於是,很多人就可以用這張圖畫來讓他們的電腦做很多有用的事情,像是打電話、玩遊戲,甚至幫助醫生治療病人。

Arm 就像那個畫圖畫的人。

不是製造電腦,而是設計一種特別的圖畫,一種叫做微處理器設計的藍圖,可以告訴電腦怎麼工作。

然後將藍圖授權給其他公司,來製造自己的電腦微處理器晶片,可以用在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甚至汽車和冰箱裡。

創造出讓電腦變得更聰明和省電的設計藍圖,讓世界上很多頂尖的公司都可以使用這些設計來製造各種各樣的電子產品。

這就是 Arm 提供的服務,而且很擅長。

超過五成的營收來自於行動應用市場的版稅收入,市占率超過九成;另一部分則是來自於非版稅收入(技術授權、客戶支持服務等),涵蓋了物聯網、嵌入式計算市場與人工智慧等市場,市占率也高達六成五。

這不僅顯示出 Arm 在這些市場中的強勢地位,也代表著在全球技術市場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這麼說或許還不能讓你感受這家企業的重要性。

不如讓我用另一種視角來告訴你,如果沒有這家企業,這個世界會變成怎麼樣?

...

微處理器對於電子產品的重要性,就如同大腦。

你所能想像到所有的電子產品,都需要靠這個大腦來運作;而 Arm 的微處理器設計在許多科技產品中都發揮著關鍵作用,特別是在行動設備領域。

如果沒有這家公司,會發生什麼事呢?

首先,我們現在使用的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可能會更大、更耗電,也沒有那麼快的處理速度。

其次,所有科技產品的創新與發展速度,可能會減緩許多;物聯網的發展可能會受影響,也無法普及;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發展,可能會走向與現在截然不同的方向。

最後,整個市場競爭的態勢會是另一番面貌。

Arm 的低功耗、高效能設計,使得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變得更加輕薄、續航力更強,對於行動裝置的普及和創新有著深遠的影響。

低功耗對於智慧家庭、智慧城市和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的發展,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此外,Arm 的設計支持了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運算需求,從而推動了人工智慧在各種終端裝置上的應用,包括智慧型手機、自動駕駛汽車和其他應用裝置。

他們的技術確保了從雲端到邊緣到終端,人工智慧處理使用的數據都是安全的,這對於資安考量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也反映在行動裝置市場極高的市占率。

...

綜觀 Arm 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專注在行動裝置市場(1990-1999)

Arm 於 1990 年在英國劍橋成立,最初的目標是設計一種能在電池上運行的電腦,後來專注於開發低功耗、高效能的微處理器設計。然後在 1994 年開始進入行動裝置市場,並於 1998 年公開上市。

二、成為全球供應鏈的一部分(2000-2009)

隨著行動裝置市場的興起,Arm 的微處理器設計開始被廣泛應用於智慧型手機和其他可攜式裝置中,使得 Arm 的業務和影響力迅速擴大,成為全球科技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最小的感測器到智慧型手機、汽車乃至數據中心的各種裝置中,都可以見到 Arm 的設計應用。

三、推動智慧型手機革命(2010-2015)

Arm 的技術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也推動著智慧型手機的革命。

首先,是處理器設計的標準化。

成為了全球智慧型手機中的標準配置,幾乎所有的高階智慧型手機都使用 Arm 的技術。

其次,是性能與效率的平衡,以及遊戲體驗的提升。

Arm 的 CPU 設計在高性能運算和電池壽命之間取得了平衡,使得智慧型手機能夠執行更複雜的任務,同時保持整天的續航力。GPU 設計則使得智慧型手機也能夠輕鬆處理 3D 圖形渲染,提供了更好的遊戲體驗。

再來,是帶動功能創新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

Arm 的處理器技術支持了創新功能的實現,如增強實境/虛擬實境(AR/VR)和人工智慧,這些功能也進一步豐富了智慧型手機的用途。

同時也由於 Arm 的技術具有高性能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推動了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被收購後的多元化發展與創新(2016-Present)

Arm 於 2016 年被軟銀收購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從一家依靠技術授權的公司,轉變為軟銀集團旗下的一員,因此獲得了更多資源來推動技術創新和市場擴張,同時也開始積極進軍物聯網、人工智慧和數據中心等新興領域。

Arm 的營收目前呈現下降趨勢,反映了市場對其評估和期望的變化;加上地緣政治的因素,國際情勢的緊張和中國市場的經濟衰退,對不少科技巨頭都帶來了衝擊,也會進而影響 Arm 整體的營收表現。

隨著 RISC-V 架構的崛起和市場競爭的加劇,Arm 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與隱憂,包括四個層面:

首先,是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隨著全球半導體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Arm 需要持續創新以維持其市場領導地位。特別是開源的 RISC-V 聯盟崛起,可能會對 Arm 的 IP 授權業務和市占率構成挑戰。

其次,是法律爭端的負面影響。

Arm 與 Qualcomm 之間的法律爭端可能影響其業務和財務表現,並對其 IPO 持保留態度的投資者和市場關係造成不利影響。

再來,是新興領域的技術發展。

雖然 Arm 試圖拓展資料中心市場來填補營收的下滑,不過在這個領域的技術實力不足,目前仍處於落後競爭對手的狀態。

最後,是控股結構的發展限制。

Arm 由軟銀控股,計劃只在美國上市少數股份,這種控股模式可能會拖累公司的估值,也限制了未來發展的空間。

...

總結來說,這本書透過一家英國企業的獨特視角,展現了科技產業中的競爭和合作的複雜性。

也描述了他們是如何創造了微處理器的的藝術品、如何在手機革命、數據中心、汽車和人工智慧、超級電腦等領域扮演了關鍵角色。

此外,Arm 與 Apple 、Qualcomm 等科技巨頭的長期關係,以及如何被日本軟銀的孫正義以數十億英鎊收購的過程,也很值得一讀。

對於想了解半導體產業與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或是單純想知道這家企業的崛起,我想這本書都會是一本不錯的參考資料。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好好休息:心不累、身體不疲憊、大腦不報廢的好眠人生實踐法

好好休息:心不累、身體不疲憊、大腦不報廢的好眠人生實踐法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19

如果你有聽過《哇塞心理學》的Podcast,應該對這本書的兩位作者不陌生。

如果還沒聽過,我建議可以試著聽聽看。

說到好好休息,你會聯想到什麼呢?充足的睡眠、什麼也不做讓自己放鬆一下;還是想到自己根本沒時間好好休息,不禁悲從中來?

如果你覺得休息就是睡覺,等到工作做完或是累了再來休息,那麼你可能就誤解了休息真正的意思。

「每一天,請允許自己好好休息。」

這本書告訴你:真正的休息,是需要學習與練習的;也需要你主動排入每天的重要事項之中。

...

整理書中三個重要的觀點:

一、休息有其功能,不是被動或無用的。

休息,不僅可以幫助恢復先前消耗的的體力、腦力和心力,也可以對大腦神經系統進行重整與強化,甚至還能對未來將要進行的目標啟動而做準備。

二、完整的休息,包含三種不同的形式。

在一天之中,完整的休息應該包含微休息、休息和睡眠這三種不同的形式。

微休息指的是在工作中的短暫休息,例如每工作一小時後起身、喝杯水或聊聊天。而睡眠則是最完整、最全面的休息,除了恢復在白天的精力消耗以外,也讓大腦跟身體都可以回到一個精神飽滿的狀態。

三、休息,應該視為日常生活中的必要部分。

腦科學學研究已經證實了休息對身體和大腦健康的重要性,特別是夜晚的良好睡眠對於大腦健康、減少失智症的風險都是很重要的。

「管理精力,就像存入一筆應急款。」

不少人將休息視為工作完成後的次要活動。事實上,休息和睡眠是身心修復的重要過程,也會影響工作上的表現,應該被視為日常生活中的必要部分。

...

健康和情緒管理,是我認為相當重要的議題。

而休息在這其中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功能,即便你是個高效工作者,也不該忽視好好休息的重要性。

以我自己為例,雖然每天的睡眠時間很短,但我會有意識的安排休息時間、正念冥想、伸展運動,以及和家人朋友聊天,包括看書也是,來讓自己獲得充足的放鬆與休息。

這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科普了腦科學和心理學的實證研究,說明身心疲憊的成因、生理機制及解方。也提供了生活上可以應用的練習。

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休息方式,而不是跟隨或套用他人的做法。好好休息,也會對於你的學習、產出和工作效率帶來正向的影響。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解局思考:如何突破無解的死局,找到自己的活路?

解局思考:如何突破無解的死局,找到自己的活路?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19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高松智史,是一位商業思考教育家,曾在波士頓顧問公司(BCG)有多年的工作經驗。

他出版過多本書,我想說說其中三本。

第一本是《コンサルが「最初の3年間」で學ぶコト》(商業顧問在「最初三年時期」學到的事)

第二本是《「答えのないゲーム」を楽しむ思考技術》(享受「沒有答案的遊戲」的思考技術)

第三本是《コンサルが「マネジャー時代」に學ぶコト》
(商業顧問在「經理時期」學到的事)

前兩本有繁中版,分別是《BCG思考入門課》和《解局思考》看不出關聯性,但日文書名就很好理解。

...

對於商業顧問來說,問題的思考與解決能力就是吃飯的工具;然而多數的商業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甚至連問題在一開始也是模糊的。

因此,商業顧問的養成與本事,很大一部分與如何定義問題?如何處理或解決沒有答案的問題?

而高松智史的這三本書都與這有關。

他在第一本書《BCG思考入門課》中,以 BCG 的經歷闡述了成為顧問的頭三年應該具備哪些能力?

當你具備了這些能力並以此鍛鍊自己,三年的時間就相當於一般人工作十年所能達到的水準。因爲從思考上就能避開不必要的錯誤,也能縮短達成目標所需要的時間成本與精力。

那麼具備了一般問題的思考與解題能力之後,隨著經驗和職位的提升,開始要應付一些沒有答案的問題,或者說是無解賽局,這就是第二本書的主題。

在這本《解局思考》中提供了賽局思考與無解問題的思考及解決技巧。

而第三本書則是在進入第四年成為經理後,所要面對的挑戰和需要具備的能力又有哪些?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不久就能看到繁中版了。

有別於一般的「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我認為這三本書所談的是「商業問題的思考與解決」技術。如果你所面對的大多數商業問題,那麼這些書會很適合。

解釋完三本書的脈絡關係,來說說第二本書。

...

所有問題,都可以視為一場賽局。

然而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經常會遇到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這些就是所謂的無解賽局。

面對這些情況,可能會陷入困境。

比方說,執著於追求標準答案的思維模式,而讓自己陷入死胡同;因為固守自身觀點而忽略其他可能的解決方案,陷入一種隧道效應;面對未知挑戰時,可能過於防禦、堅持自身立場,而不願意接受新的訊息或觀點;缺乏創新思維而無法找到解決方案。

因此,你得學會用「賽局思維」來解決問題。

在這本書中的主要觀點是:

一、運用賽局視角看待問題,找出解題之道。
二、不同的賽局視角,延伸出各自的解題方向。
三、找不到解題對策,就改變看待問題的方式。

簡單來說,要應對沒有答案的問題,需要學會獨立思考和創新;並且能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才能在沒有明確答案的情況下找到自己的活路。

包括多元化視角、開放式溝通、創新性思維,以及系統性思考,都是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倡的思考技巧,不過著墨不多,建議可以另外尋找相關知識內容來學習。

這些技巧不僅有助於解決當下的問題,也能提升個人在面對未來挑戰時的應對能力,從而實現人生破局。

即使沒有標準答案,也能從容前行。

...

高松智史在書中的五個章節提到的觀點:

一、把問題解決的過程當作遊戲。遵守三個規則:過程要有趣、選擇要多元、討論要充分。

二、懂得從事實中找出隱含的意義。可以用三個關鍵問題來幫自己歸納和抽象化這些意義,包括「看起來是這樣嗎?」、「這代表什麼?」與「這是多少比例?」

三、不要直接否定別人提出的觀點。而是用「如果⋯才會⋯」的形式,來檢視對方觀點成立的條件,並且試著去反駁這些條件,而不是否定觀點。

四、結合「賽局理論」來解決「無解賽局」的四個步驟:建立論點、從事實中找到啟發、建立假設、檢驗假設。

五、培養「賽局感覺」來掌握賽局視角的切換,以適應各種問題場景與目的。

而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反而是最後一個章節。

當你在面對一個問題時,應該用什麼樣的賽局視角來看待問題?這會影響你提出的論點基調,以及接下來找尋對策的方向。

比方說:應該念文組、還是理組才有前途?

你會如何看待這個問題?通常會認為這沒有標準答案,應該算是無解問題或賽局吧?

不對。當我們這樣描述問題時,其實就已經預設了二擇一的選項,不是選文組、就是選理組,我們是希望從中選出一個標準答案的。

是用「有解賽局」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的,那麼可能就因此陷入了困局之中。

如果換作「無解賽局」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就會收集客觀事實來理解與評估,思考的方向可能會轉化為以下的論點:應該學習哪些知識與技能才有前途?

那麼接下來解題的方向就會有多種組合可以選擇,而不是拘泥在文組、還是理組了。

像這樣「有解/無解」的視角切換只是一種。

如果以「有解賽局」來看待一個問題,自然會想要找出標準答案是什麼?但是以「無解賽局」來看待同一個問題時,可能思考的方向會是有哪些選項可能?如何達成共識?有沒有更好的問題定義?

高松智史在書中還介紹了另外四種賽局的視角,包括包括完美/完成、理解/行動、低風險/低勝率、利己/利他。(這裡我用自己理解的方式陳述,而不是用書中的名詞)

...

舉例來說,公司在做年度計劃。

你可能會發現做出來的計畫,老闆怎麼樣都不滿意,到最後卻壓出一個遙不可及的遠大目標,對吧?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員工大多會以「完成賽局」的視角來看待年度計劃,所以思考的方向會希望找到一個明確目標並完成它。

然而老闆是以「完美賽局」的視角來看待問題的。

擔心員工會認為達成目標就可以了;萬一景氣大好,還可以做得更好呢?因此不會輕易給出一個明確的目標,所以而是希望愈高愈好,將員工逼出一個近似完美的目標值。

視角不同,得出的論點假設也會有所差異。

要突破這個困局,就必須學會切換賽局視角,比方說站在老闆的立場用完美賽局的視角提出三個方案(保守、合理、積極) 讓老闆更願意去探討什麼是合理的目標?而不是你給的目標合不合理?

也可以採用「低風險/低勝率」的賽局視角,來提出不同方案的勝率及風險來評估。

像這樣運用不同視角的轉換來看待一個賽局,並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論點,就是一項重要的日常練習。可以幫助你在面對看似無解的困局中,找出突圍之道。

...

那麼,最後請你思考一個問題。

「書中的方法只能用來解決沒有答案的問題嗎?」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深度學習力(暢銷新裝版):學歷貶值時代,MIT博士教你從大學就脫穎而出的75個成功法則

深度學習力(暢銷新裝版):學歷貶值時代,MIT博士教你從大學就脫穎而出的75個成功法則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19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卡爾.紐波特的幾本書都值得一讀。

身為MIT博士與電腦科學領域的教授,他深入研究了數位時代的技術對於工作世界帶來的影響,並出版許多暢銷書,包括

《優秀到不能被忽視》
《深度工作力》
《深度學習力》
《沒有Email的世界》

如果你是個高效工作者或是樂於學習的人,會發現書中的許多概念放到現在都是顯而易見的,所以讀起來不會有太大的負擔。

如果還沒看過,我建議你可以找來看看。

卡爾.紐波特後續出版的著作都可以說都是源自《優秀到不能被忽視》這本書的核心概念所展開的。

...

在《優秀到不能被忽視》中提到的三個觀點,對專業工作者來說相當關鍵:

▌觀點一、工匠思維:以產出為中心

相較於激情思維,關注在世界給自己帶來的價值;工匠思維更關注在自己給世界帶來的價值。

在這個時代,要有產出世界才會記得你。

工匠思維,意味著要有產品思維;完成比完美重要,即使是服務也要產品化。另一方面,行動比發想更重要,特別是幫助別人的事,因為能創造機會、帶來啟發。

▌觀點二、複利效應:職場上的交換與累積

你該累積的職場資本,包括知識、技能與信任。

做好了小事,總會有機會做大事,只怕你做不來;初入職場,你的時間和精力,就是你最不值錢的資本,因為沒經歷、沒視野、沒人脈,所以能交換到的只會是小事。

但任何事都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到了一個點,才會爆發、被看見。在這之前的累積,是漫長痛苦而且不會有人看見,但是必須的;在這之後,累積的複利效應將會給予巨大的回報。

關鍵在於你相信,才能願意持續的刻意練習。

▌觀點三、刻意練習:出類拔萃的必要過程

不只是大量練習,而是獲得針對性的反饋和改善後的大量練習。目的是為了持續拓展自己的能力邊緣,也就是擴大舒適圈。

比起一萬小時的練習,一千小時的淬鍊更有價值,其中的方式與強度是持續提升的,反覆循環「做對的事」與「把事做對」這兩件事。

想成為更厲害的人,時間是資本,不是成本。

...

這些觀點放到現在看來,彷彿都是理所當然的事,也都能在一些暢銷書籍中見到,如《刻意練習(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和《複利效應(The Compound Effect)》這兩本書。

當然,也延續到後來的《深度學習力》這本書中。

終生學習的時代,人人都需要深度學習力。

這是一種可以培養與提升的能力,能提高學習效率和品質,也是深度工作力的基礎,獲得足夠的知識和技能來應對工作中的挑戰和問題,更好的解決問題與完成工作任務。

卡爾.紐波特總結了七十五個美國名校頂尖學生的實用法則,涵蓋時間管理、讀書方法、課外活動、師生互動與寫作技巧等面向。

像是運用深度工作的時間管理原則,幫你提高學習效率和品質;採用有效閱讀和筆記技巧,讓你快速抓住要點和論證;參加有意義的課外活動,能豐富自身經驗和技能;建立師生良好關係,獲得更多學習資源和指導;培養寫作能力,懂得如何清晰有力的表達想法和觀點。
  
這些法則不僅適用於大學生,也有益於任何想要提高自己學習能力和競爭力的職場工作者。

如果套用到工作場景中,可以歸納出幾個關鍵:

一、學習在於有收穫,而不是完成。
二、拆解任務,可以降低難度、提高意願。
三、環境條件與儀式感,有助於提升專注力。
四、學會放棄低效無益雜事,聚焦要事。
五、清晰有說服力的表達力,能幫你成功。
六、結識學有專精的對象,創造互利互惠。
七、保留餘裕,安排獨處與休息的時間。

最後,輸出能反饋更好的輸入。

也就是說,實踐才能檢視學習成效,也能反饋更好的學習成效。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心智建築師:21世紀最佳自我精進手冊,重新架構自己的心智,升級能力並獲得幸福與成功

心智建築師:21世紀最佳自我精進手冊,重新架構自己的心智,升級能力並獲得幸福與成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19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如何透過自我精進來重塑個人心智?

「想像心智就是一台電腦,透過改寫演算法就能提升效能。」

書中結合了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提供了一套系統化的方法幫助讀者來升級心智能力,從而達到更高的幸福感和成功。

「我們可以像程式設計師一樣重新編碼我們的心智模式,刪除那些限制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並安裝新的功能來提升我們的判斷力、情緒穩定性和行動準確性。」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這樣的核心概念。

並從四個層面來探討心智的建築:記憶、思考、情感和行動。(構成心智架構的四個要素)

一、記憶:透過記憶訓練來提升學習效率。
二、思考:避免認知偏誤,透過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維來提升決策品質。
三、情感:善用情感力量,管理和調節情緒。
四、行動:關於行為背後的心智機制,設計個人行為和習慣的策略。

這是一種持續的自我精進過程,而不是一次性的;作者建議將這些知識和技巧應用於實際生活中,以實現個人成長和成功。

書中也結合了多位古今哲人的見解,包括老子、尼采、亞里斯多德、塞內卡、笛卡兒、蒙田、馬斯洛等,巧妙的將這些智慧融入現代心理學的框架中。

總結來說,書中有三個重要觀點:

一、心智演算法的影響

心智演算法,就是我們的思考和行為模式。

你怎麼想、做什麼,都會深刻影響著自己的生活。許多人認為這是與生俱來的人格與環境所養成,是無法改變的,因此有一種宿命感。

作者認為,如果我們能理解這些內在的演算法和程式碼,是有機會和能力重新設計它們,從而改變生命的路徑。

二、內觀與情緒的平衡

作者提倡內觀的實踐,這是一種自我反思的過程,幫助我們達到理性與情緒的平衡;不僅可以戰勝負面思維,還能在內心培養出不可撼動的寧靜。

三、善用自我引導的力量

識別和克服阻礙我們成長的內在和外在因素;透過自我指引,可以將欲求轉化成為推動我們前進的動力,而非苦難的來源。

...

在你閱讀與理解這本書之前,我想可以先思考一件事。

「為什麼要優化我們的心智?」

作者給出的觀點是:為了學會更好的思考、更合理的管理情緒,以及懂得如何設定並達成目標。這些能力可以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應對挑戰、提升自我效能感,並達成個人目標。

那麼,該如何將書中的觀點運用到生活中?

一、讓思考成為一種每天的習慣,書中有不少技巧可以參考。
二、察覺自己的情緒波動,學習穩定情緒、不被他人牽著鼻子走。
三、面對艱難挑戰,將大目標拆解為小步驟,每達成一個步驟就給自己一點獎勵,可以讓自己保持動力,逐步實現。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麥肯錫最強團隊協作力:激發組織士氣與終結隔閡,每個人都能自我貢獻的回饋策略

麥肯錫最強團隊協作力:激發組織士氣與終結隔閡,每個人都能自我貢獻的回饋策略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19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這本書談的是「回饋」的重要性。

不懂回饋,就無法有效表達或接收有建設性的意見,可能導致溝通障礙而產生誤解與衝突;也會限制了個人技能成長與專業發展的機會;甚至是影響團隊成員之間的信任與協作。

反過來說,掌握了回饋的能力,包括如何給予回饋、接收回饋,可以改善個人的工作表現與專業技能;對於管理者來說,若能懂得建立開放回饋的文化,有助於提高團隊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也能增加工作滿意度、提高工作投入感。

如果你自認工作能力很強,也有很好的專業技能,但總是沒能獲得很好的機會、在組織中的人員也不太好的話,也許你欠缺的正是回饋能力。

...

作者三村真宗在這本書中分享了他在麥肯錫工作期間學到的回饋技巧,並將所學應用在後來任職的公司中,建立了一個以回饋為核心的企業文化,這也使得該公司連續七年被評為「日本最適合工作的公司」。

回饋是一種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在組織中建立心理安全感。

這也是麥肯錫文化的一個重要概念,強調在一個心理安全感高的職場環境中,員工更能促進建設性思考和多樣性。

在這本書中提到關於回饋的四個核心觀點:

一、給予正面回饋,說進心坎;建立積極關係和提高交流品質。
二、實踐差距回饋,輕重有別;改變問題行為、破除關係隔閡。
三、具備接受回饋的受教力,劃分爭論與溝通的界線。
四、建立心理安全感,促進團隊的建設性思考與多樣性。

具體的回饋技巧與策略,就請自行參閱書中的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給予回饋時應該考慮的六個原則(6 Rights)包括:適當的機會、環境、語氣、氛圍、關係和動機。

這些原則構成了有效回饋的基礎,也有助於創造一個積極的回饋環境,促進個人和團隊的發展。

...

相較於麥肯錫的邏輯思考與表達、問題分析與解決等技巧,回饋技巧似乎是比較少被提及與討論的,坊間相關的繁中版書籍也不多,我知道的就是《麥肯錫主管意見回饋術》與《精準回饋》這兩本。

這也顯見回饋在台灣職場並不是那麼受重視,也常常被錯誤運用。

許多人以為的回饋,在別人耳中可能就是刺耳的說教、流於表面的讚美;事實上,有效的回饋是需要技巧和策略的。

這三本書都圍繞著回饋的主題,但各有其獨特的焦點和應用範圍。

首先,在《麥肯錫最強團隊協作力》中著重於團隊合作的各個方面。

包括建立團隊信任、共同目標和有效的團隊溝通;同時也探討如何在組織中建立有效回饋文化的重要性,提供了實用的回饋技巧和策略,來幫助個人和團隊提升溝通質量。

其次,在《麥肯錫主管意見回饋術》中教導主管如何有效提供回饋。

藉由意見回饋來促進員工成長和維持工作品質,強調建立信賴關係和傳達自身感受的重要性。具體來說,透過四個步驟來進行意見回饋,包括觀察、傾聽、傳達感受和誘發行動。

一、觀察:回饋應該基於事實,避免主觀揣測;在進行回饋之前,要記錄觀察結果,並在敘述時排除主觀意識,以事實為基礎進行溝通。

二、傾聽:建立信賴關係是回饋能否產生成效的關鍵;透過積極傾聽,讓對方感受到被重視,從而建立信任,然後給予的回饋會更好被接受。

三、傳達自身感受:在回饋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感受可以增加影響力,促使對方採取行動;但要注意需要用心平氣和的態度來表達。

四、誘發行動:回饋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對方採取行動。因此,需要清楚地表達期望,並在對方有所改善時給予及時的讚美,以鼓勵進一步的行動。

這些技巧不僅適用於主管與員工之間,也適用於團隊成員間的相互溝通。在麥肯錫公司,回饋不僅是一種溝通技巧,更是一種促進個人和組織成長的重要工具。

最後,在《精準回饋》中強調回饋在個人和專業成長中的關鍵作用。

包括如何提供和接受有建設性的回饋,以促進學習和改進;也透過實際案例來展現不同情境下應用回饋的方法。

總結來說《麥肯錫最強團隊協作力》是從團隊合作的角度出發,強調整體的協作力和組織文化;《麥肯錫主管意見回饋術》更偏重於主管層面的回饋技巧如何實踐;而《精準回饋》則更偏向於個人層面,著重於如何精確地給予和接收回饋,以實現個人成長。

對於想培養或提升回饋技巧的人來說,希望以上的分享有助於你挑選合適的書籍進行閱讀和學習。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未來力:打造不被AI取代的19種關鍵技能

未來力:打造不被AI取代的19種關鍵技能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19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創造未來。

但是該如何創造未來?又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沒有人可以準確地說出來,又或者有各種不同的見解,加總起來有這麼多的技能要學習,實在太累了。

「哦,那我還是躺平好了。」

相信有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既對未來感到擔憂,但又不知道該選擇什麼樣的工作、具備那些技能才足夠。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困擾,大多是因為想要獲得標準答案。

「我希望在對的地方努力,這樣就會有收穫。」

希望有個明確的方向、正確的答案,最好還要有清楚的方法,這樣才願意為之努力,然後獲得好的結果。這是大多數人所抱持的想法,卻也是遲遲不願意採取行動的理由;結果就是永遠在猶豫,或是在錯誤的方向上打轉。

這些人未必想不勞而獲,但希望勞有所獲的念頭同樣不切實際。

我們能做的唯有排除不好的選項來降低不確定性,抱持正確的心態去面對結果來擁抱不確定性;長期下來的期望值仍然會是正面的結果。

...

那麼,該怎麼做呢?

首先,是擺脫對未來的焦慮。

當你對未來的樣貌多一分了解,就會少一分恐懼。這本書整理了二十項商業世界必備的半永久性技能,告訴你為什麼需要的理由、也說明如何培養。

當你看完了這些內容,就會明白並非所有的工作都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仍然有許多工作是人工智慧辦不到的,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如此。而這些仍然必須仰賴人類完成的工作,所需要的就是書中提到的這些能力。

其次,是找到提升自我價值的方法。

當你擺脫了對未來的焦慮,也有了為之努力的方向。接下來,你所思考的就會是如何在這些不可或缺的能力上提升自己?如何增加自己在市場上的價值?

作者友村晉,是一位科技未來學家(Futurists)。

他以科技預測未來,從科技發展的可能與限制整理出未來不太可能被科技取代的二十項技能;我認為挺合理的,也讓我想到 KK(Kevin Kelly)這位科技樂觀主義者,總是精準預測科技趨勢的演變。

...

讓我把話題帶回到這本書中提到的二十項關鍵技能。

包括資訊處理、展現個人魅力、重新審視自我、感覺幸福四大類技能。對應的每一項技能,書中都給出了定義、未來需要的理由和培養的方法,所以讀起來不難,但做到也不簡單。

這裡無意對這二十項關鍵技能逐一說明,但我想可以試著去思考一個問題:這些技能中有哪些是現在就可以開始的,而且愈早開始就愈能展現出優勢?

1️⃣ 問題發現力(科技和專家都能幫你解決問題)
2️⃣ 個人品牌力(成為無可取代的唯一)
3️⃣ 批判性思考(不會被牽著鼻子走)
4️⃣ 閱讀自學力(只要閱讀就能自學,持續成長)
5️⃣ 幸福的狀態(本書最重要的技能)

挑選出這五項的理由,或許你已經看出來了。

這些只能靠自己,無法由他人幫你代勞。而其他的十五項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專家幫你;此外,這五項能力也能讓其他技能的養成事半功倍。

首先,問題發現力的價值是什麼呢?

比起解決問題,如果我們能在問題還沒造成太大影響時就發現,甚至是在問題尚未成形之前就意識到,就能用更少的心力來避免或阻止問題發生;這就是意識問題、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有價值的理由。

如果你不希望總是成為解決問題的救火隊,就盡早學會意識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吧,這不僅是能獨當一面的人所需要具備的,也是發掘商機的關鍵。

其次,個人品牌力、批判性思考與閱讀自學力,將會愈來愈重要。

品牌能讓人感受到有多少價值、是否值得信賴,不論你是職場工作者、還是自雇者、創業者都需要;面對資訊超載的後真相時代,能辨識資訊真偽、並透過大量閱讀來自學的人,將會獲得更多機會、也能避免掉入一些陷阱與盲點之中。

最後,幸福的狀態(Well-being)是所有技能最重要的一項。

快樂(Happy)只是一時感受到幸福的狀態,而這裡說的是「活著就持續」感覺幸福的狀態。如果無法處於幸福的狀態,渴望就永遠無法被滿足,即使其他技能有所提升了仍然會感到焦慮與不安。

能夠感受到幸福的狀態,是一種知足常樂的心態,懂得賦予意義感。

...

如果這篇文章能讓你對這本書有興趣,那很好。

不過我會建議你運用批判性思考想想:

一、這二十項關鍵技能真的適合你嗎?
二、我列舉的五項真的是更重要的嗎?
三、有沒有你自己認為更關鍵的技能?

無論如何,都希望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狀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科特勒經典行銷學:一本掌握「現代行銷學之父」菲利浦‧科特勒完整行銷理論及重點

科特勒經典行銷學:一本掌握「現代行銷學之父」菲利浦‧科特勒完整行銷理論及重點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19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有人說科特勒的行銷過時了。

我認為這樣的說法不夠精準,應該說是不夠。科特勒的理論與觀點仍然是行銷的基礎,可以省下許多摸索與試誤的時間與精力。

我聽過不少做行銷的人,說他們多年歷練所獲得的經驗往往在科特勒的書中就能找到答案。這意味著科特勒的書你得看,但光是具備這些行銷的底層邏輯,還不足以應付現代行銷的問題。

為此,科特勒的團隊也撰寫了一本《科特勒談新行銷》來補完不足之處,也有各種在行銷領域發展出新論點的佼佼者的著作。

總之,多看、多做與多想,就是做好行銷的捷徑。

但是細看科特勒的著作,少說也有五十本以上。從現在的視角,當然不會建議你去讀完全部的書。

因爲許多觀點與方法都是層層疊加的,其中許多廣為流傳的方法,我們需要知道如何用、為何用,以及使用上的限制與條件就足夠,未必需要清楚它是怎麼被發展出來的。

當然,如果你希望從這些基礎發展出新的論點,我想這些歷史沿革還是有必要瞭解的。但如果只是要具備行銷的先備知識,我想這本書會是不錯入門書籍。

作者將科特勒的行銷理論與相關書籍做了很好的萃取與整理。我不認識這位作者,單就書中的內容來評估完整度,我覺得是足夠的,適合行銷入門者。

我注意到作者在書中引用哈佛商學院教授的《行銷短視症》一文,這篇也被收錄在《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一書,也是我認為在闡述行銷本質很透徹的一篇文章;我會推薦你有機會可以看看。

話說回來這本書在談什麼呢?

三件事:行銷的本質、洞察市場的分析面向(PEST、BCG Matrix、4C、Porter Five Forces , etc)、市場與行銷策略的框架(STP、4P)

這些就是行銷的底層邏輯,我想可以讓初學者很快建立全貌和一個粗略的行銷框架,然後再透過案例解讀和實踐來逐步厚實自己的行銷功力。

最終,發展出你自己的行銷觀點與手法。

反過來說,如果覺得這些太淺薄,你已經運用的爐火純青,那麼這本書就不那麼適合你閱讀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費米推論:最強的商業思考!學會估計市場規模,快速估算未知數字的思考模式

費米推論:最強的商業思考!學會估計市場規模,快速估算未知數字的思考模式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19

費米推論,過去我也談過不少。

本質上不是在談數學,而是對事物脈絡理解的一種技術;比方說,面對一項任務需要多少時間、能創造多大價值,你能不能立刻回答出來?特別是在面對那些「已知的未知」問題時,你可以比別人更接近正確答案。

光是這樣,你就可以把握住更多機會和有更高的勝算達成目標了。

撇開那些專業的學術性文章或書籍,市面上談費米推論的科普書並不多,能多看一本總是好的,我目前看過的書中,有三本是比較推薦的。

《世界上有多少隻貓?》Rob Eastaway(偏思維概念)
《費米解題推斷》吉田雅裕(偏圖像理解)
《費米推論:最強的商業思考》高松智史(偏商業應用)

日系和美系作者在談相同主題上所側重的面向不同,各有優缺點,就視讀者的需求。我列出的這三本各有偏重的領域,如果有機會都看的話,相信能幫助你對費米推算(或費米估算、費米推估等說法)建立更完整的全貌。

在我的《高勝算的本事》一書中也有提到將費米推論運用在問題解決的脈絡拆解與數據洞察的應用上,也可以作為參考。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矛盾思考:翻轉兩難情境,找到問題的新解方

矛盾思考:翻轉兩難情境,找到問題的新解方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19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矛盾思考,是一種跳脫框架的思考技術。

人生難免有糾結、有兩難,因為問題的背後出現了矛盾。

當我們陷入了矛盾的狀況,就會感受到壓力;為了減輕這股壓力,就會盲目的簡化問題成為二選一的抉擇問題。

「到底該重視效率、還是創意?」
「其中一邊一定有正確答案,所以非得選擇一邊不可。」

當這樣的思維成為習慣,在面對問題時就容易形成一種慣性,覺得自己怎麼運氣這麼背,老是遇到這類無解的問題,也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解決。甚至不管選擇哪一邊,都無法得到自己期望的結果,於是又進而加深矛盾的宿命論。

「面對矛盾,用邏輯就可以化解。」

這也是一種簡化問題的謬誤。

認為問題要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本身就是一種邏輯矛盾;而抱持著對立的情緒而來的情緒矛盾,才是真正導致陷在矛盾困局的主因。

要想解決複雜困難的矛盾問題,首先就是捨棄非黑即白的零和思維,不再用二分法看待這個世界;其次是化解自己的情緒矛盾。這本書所談的矛盾思考,就是聚焦於藏在問題背後的情緒矛盾上,試著以系統化的方法解決矛盾與複雜的問題。

前四章談的是矛盾與衝突的不可避免與分類。

可以說是讓讀者重新認識與建立對矛盾的正確認知,我想這部分閱讀所需要投入的時間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很快就可以理解,有些人可能會遭遇不小的牴觸與抗拒,這些都很正常。抱持著批判性思維來閱讀,不對內容照單全收是對的;但也別一覺得怪,就捨棄不看下去了,這無助於我們理解與擺脫陷入偏見的可能性。

不是不看,而是快速的略讀過去,別在某處逗留太久;等到全部看過,再來思考與評斷書中的觀點與見解是否合理、適當。這是我在閱讀的習慣,也是給出的建議;避免自己陷入閱讀的偏食陷阱,只是一味的看一些迎合自身觀點與習慣的書籍而已。

後三章談的則是矛盾思考的實踐,包括三個層級的思考方法。

包容情緒矛盾、消除煩惱,是第一個層級;
編輯情緒矛盾,找出問題的解決對策,是第二個層級;
利用情緒矛盾,最大限度的發揮創意,是第三個層級。

這三個層級說明了與情緒矛盾的相處之道、解決之道,以及應用之道。

我個人比較感興趣、也推薦你一定要閱讀的會是最後兩章,也就是情緒矛盾的解決之道與應用之道。第六章談的是如何透過切換策略、因果策略與包含策略,解開情緒矛盾,讓看似彼此矛盾的兩種事物得以並存?

第七章則是進一步告訴你,除了解決情緒矛盾之外,有時我們會故意創造情緒矛盾,來幫助自己想道更多有創意的策略,創造全新的價值;這是反脆弱的一種應用,也是培養跳脫框架思考能力的一種訓練。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9123456789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