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Lv.3
user-img
教育界走跳

15則書評

15本書評分

0位追蹤者

19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15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拿鐵因子:最小又最強的致富習慣
讀者評分
4.0
|
2024/05/04
大部分理財書籍,讀起來要不「說教」味道濃厚;要不充滿表格、數據、公式、專有名詞等,讓人目眩神搖;再不雞湯式的激勵語言,彷若「童話故事」的成功經驗,餵養讀者。但是今天要介紹的這本很不一樣。

《拿鐵因子》以其小說體裁,鶴立雞群;以流暢的翻譯文字,簡淺明確的財務觀念,異於坊間書籍。我覺得裡頭有三個觀念,值得與讀者分享:


一、收入增加,花費不增加

大家以為理財的關鍵是增加收入,但真相是,收入增加,不會改善財務處境。收入是水,支出是船,很多人在收入更高後,水漲船高,花了更多的錢買東西,產生惡性的財務循環。換言之,財務問題的關鍵在於支出習慣,而收入(賺更多的錢)是不會改變花錢習慣的。

舉個例子來說吧!多數人加薪後,理所當然想著要犒賞自己,花費也就跟著「加薪」。然而,是否想過,人類的欲望無窮,賺多少就花多少,只會讓自己如轉輪上的老鼠,努力工作,到頭來卻沒有存下半點錢,只留下唏噓與惋惜。況且,尚未加薪時,能以未加薪前的額度過日子,何以加薪後就無法呢?

因此,外在通膨固然恐怖,但是支出通膨(花費每年增加)更恐怖!


二、好習慣勝過列預算

眾多理財書籍都會強調「記帳」與「預算」的重要性,然而真正付諸施行的又有多少人呢?

「記帳」本身相當細瑣枯燥,讓人興趣缺缺,縱使記完帳,分析花費的種類與比例,又有多少人能進行「修正」呢?人們消費常常有慣性,很難立馬改善。另外,我們常常過度自信地擬了「不可能」達成的預算,就會發現每個月都得追加預算,時間久了,自然也懶了……。

本書針對這類人類的「惰性」,提出解方。既不要你列出預算,也不要你認真記帳,而是希望培養「好習慣」。首先,要有消費意識,當你開始對每筆花費有自覺與警覺,你就會把錢當錢看。其次,不要一次到位,而是逐步、漸進地達成,例如每天都要喝一杯星巴克咖啡,改為每天一杯超商咖啡,再而每天一杯罐裝咖啡……,依此類推,降低花費。


三、現在就過富足的人生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出自李白〈將進酒〉,是我很喜歡的詩句,期許自己能有這樣豁達的態度享受生活與生命。

你在吃排骨便當的時候,是先吃排骨,還是白飯?我想多數人應該跟我一樣,是一邊吃排骨,一邊配白飯!

誰說人生只能先苦後甘(先白飯後排骨),以及先甘後苦(先排骨後白飯)兩種選擇呢?那麽對於財務與人生,應該有「第三選擇」(吃排骨配白飯),小孩子才做選擇,兩個我都要。

拿鐵因子不是要你做一個吝嗇的人,不去享受生活,而是去除那些非必要的消費習慣。

以我來說,到處旅遊走走看看,是個人的興趣與調適身心的方式。旅遊開銷較大,我就必須削減其他生活上不必要的花費,例如串流平台訂閱,省下的錢就可以拿去支應旅遊平台的行程。

這麼一來,既可以享受我要的人生,對生活又沒有太大的影響,取得一個平衡。我不想等到退休、年老的時候,或許手邊有一些錢,卻被醫生禁止,無法來去自如,或拍下一張張老態龍鍾的照片。

整體而言,這本書對於理財初學者來說,如謳歌牧園般,輕鬆愉快讓人吸取財務知識。對於老手而言,又可以在某些情節,看見自己的影子,並有所啟發。推薦大家閱讀。
展開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讀者評分
5.0
|
2024/04/05
《被討厭的勇氣》多年來一直是熱門暢銷書籍,書中藉由青年人與哲學家的對談,娓娓道來阿德勒心理學的真諦,並期許讀者們找到人生的幸福哲學。因此,這本書多半被歸類在心理學、勵志類、人生哲學等範疇。然而,在閱讀的過程中卻發現,書裡有幾項觀念很適合投資人,以下便與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一、甘於平凡的勇氣

  以往我們的教育無不強調個體多麼特別,多麼優秀,甚至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名言佳句,無不述說自己的獨特性與優越性。

  阿德勒則以為每個人都很平凡,我們必須接受如此不突出的自己。唯有如此,你才不會與他人進行比較。

  他認為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假若今天宇宙只有你一個人,其實你並不會感到孤獨,有點類似道家「相對」的概念。既然所有的煩惱都是比較而來,我們只能跳脫這既有的局限與框架,承認自己與他人相較,一點都不優異,才能解脫與幸福,這就是甘於平凡的勇氣。

  從另外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人性的偏誤。奧利維‧席波尼《不當決策:行為經濟學大師教你避開人性偏誤》曾分享過這個例子,請人們自我評估時,往往會高估自己,例如覺得自己駕駛技術比別人優秀,但其實並沒有;覺得自己比同儕更有創造力,遺憾的是,還是沒有。一言以蔽之,我們時常認為自己比別人厲害。

  於是乎面對投資,常常自我催眠,以為自己是少年股神,動不動可以獲利百倍,更妄想自己是巴菲特的傳人,總能掌握市場獨家的消息,做出最好的投資判斷。然而,在查爾斯.艾利斯《指數革命:巴菲特認證!未來真正能獲利的最佳投資法》就已經說得很明確,這在過去(30、40年前)或許行得通,當年資訊不發達、法規未齊全,是散戶在主導市場。時過境遷,現在股海中充斥著法人與公司高層,你一位散戶能與之抗衡嗎?你有比高層知道更多訊息嗎?

  查爾斯.艾利斯另一本著作《投資終極戰:贏得輸家的遊戲──用指數型基金,打敗85%的市場參與者》將賽門的網球研究應用在股市。他發現專業的網球選手比的是誰得分多,業餘的網球選手則是比誰失分少。所以身為散戶的我們屬於後者,失分少就是成功,因此最好的投資方式就是投資大盤,拿到市場的平均報酬就好了,做個甘於「平凡」的投資人。

  與股神比起來,這個績效的確不怎麼好,但相信我,它絕對不差,至少是平均值。坦白說,如果扣除投資標的低成本,還會勝過一半以上的投資人呢!甚至長期下來,絕對打贏一票主動選股或持有高成本標的的投資者。

  不要再迷信自己選股,你不會比這些電腦、高層、學有專精且認真的股市分析師聰明。你的唯一出路,就是阿德勒所說的「甘於平凡的勇氣」,無法戰勝大盤,我們就買進大盤!

二、重視現在

  阿德勒心理學與佛洛伊德心理學最大的差異是,前者是目的論,後者是決定論。

  佛洛伊德努力分析你的過去,試圖找出你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原因,稱之為決定論。阿德勒則以為要拋棄過去,不要找尋原因,而是把眼光看向未來,從此刻開始改變,稱之目的論。

  阿德勒認為即使你把過去分析得再好,so what?又如何呢?過去已經過去,時間無法重來,無法改變,你所能夠掌控的只有現在。

  我很喜歡英文的一個單字:「present」。它有兩個解釋,一個是當名詞「禮物」,另一個是形容詞「現在」。對我來說,最棒的禮物就是現在,我們得好好掌握,這也是我們唯一可以把握的。

  身為投資者,最好的投資時間點永遠是現在。過去無法挽回,面對當今通膨加劇、低薪政策、房價高漲、退休金不足的時代,只能靠著此刻開始投資,才是給未來的自己最好的禮物。

  另外,如果你是指數投資人,那麼更簡單了,只要有閒錢,隨時都可以買,「buy right ,hold tight」是不變的原則,只要買進低成本的全市場指數,並且長期持有,就能夠有一筆可觀的報酬。

  你知道台股破萬點時,就已經有人高喊要出場了嗎?你知道當破萬五時,就有人告訴你要全盤賣出了嗎?如今,台股持續創新高,想必在今年年初或者去年年底獲利了結的投資人,內心有多扼腕。此外,一直被「創新高」消息與新聞洗腦的投資人,是否一直遲遲不敢進場?結果是,錯失了今年的漲幅與配息。

  知名的古典諷刺小說《儒林外史》,裡頭有一篇〈范進中舉〉,主人翁范進說了句至理名言:「自古無考場外的舉人」。言下之意,沒有不參加科舉,而能考上功名的人。同理,「自古無股市外的投資人」,股市裡沒有不買股票而能獲利的人(賺價差,也賺配息)。記住,阿德勒告訴我們,不要在乎過去,要注重現在,並且去做,未來才會改變!

三、要有導引之星

  人生最難的事,不是知道,而是去做,正所謂「知易行難」。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阿德勒心理學的概念,可是真正去做的有幾個?能堅持到底,持之以恆的,又有幾位?是以,阿德勒提出「導引之星」的概念。就像當我們迷路時,知道要判斷方向,可卻又不知從何下手,此時北極星就如同導引之星的存在,帶領你釐清現在的位置,判別確切的方向,往正確的道路前進。

  投資的概念與之相仿!

  不過,這邊要澄清一點,有人的導引之星是股市老師、投資網紅。我個人是不太贊同,不是說他們不能成為自己的導引之星,而是你要去檢視他們。譬如說他們的投資策略,是不是常常變來變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請相信我,它不會是你股海裡的導引之星,你有看過北極星變來變去的嗎?

  我想分享一則「智慧之鮭」的故事,梗概如下:

  傳說中有一隻奇妙的鮭魚,第一個吃到的人可以得到大智慧,所以又稱為「智慧之鮭」。有一位詩人伊瑟斯追蹤了這隻鮭魚好幾年,好不容易終於捕捉到牠。於是請一位善於烹調的學生為他烹煮,想要成為第一個吃到這隻鮭魚的人。

  大家猜猜看,伊瑟斯確實是第一個吃到這條鮭魚的人。然而,他有得到大智慧嗎? 答案是沒有! 因為他的學生烹煮時不小心被魚油盪到,下意識舔了一口,成了第一個嘗到智慧之鮭的人。

  我很喜歡這則故事。除了是它具備小說的意外性外,更重要的是它告訴我們:「不要假借他人之手」。

  有人不會煮飯,卻冀望將來能夠娶到或嫁到一位懂得烹飪的配偶;有人不懂投資,所以希望未來能夠娶到或嫁到會理財的另一半。他們不就跟「智慧之鮭」的故事一樣嗎?為何不自己學習呢?為何要假借他人之手呢?萬一未來分手或離婚,自己豈不餓死?窮死?靠山山會倒,靠海海會枯,只有靠自己最好。

  與其盲目追求股市老師、投資網紅,甚至是銀行理專,小心將財富拱手送人,正因為你不懂,所以永遠不會是第一位嚐到「智慧之鮭」的投資人!職是,我覺得最棒的導引之星就是自己。

  那麼如何讓自己具備導引之星的能力呢?我以為唯有透過不斷閱讀,方可摸索出自己的投資哲學,便能不被市場與新聞媒體所影響,而有自己的判斷力。

  網路上曾有人說,指數投資就是無腦投資,連書都不必看。真的是如此嗎?我深深不以為然。大家思考一下,教會何以辦理「聖經讀經班」?何以每周聚在一起禮拜、唱聖歌?

  事實上,這些都是強化自身信仰的方式。有著一群同溫層的夥伴,一起研讀具有共同信仰的典籍,才能夠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所以,建議指數投資人更應該時常翻閱相關的投資書籍,透過一次次的閱讀,一次次加強自己的投資理念,就不會被股市老師左右,不會被任何訊息影響,「坐懷不亂」,堅定自己的投資策略,尤有甚者,還會因為能夠指出質疑者的謬誤,而會心一笑,臻至「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的高妙畛域。

  此外,亦可多方涉略不同投資作家的著作,互相補足彼此間的看法,讓你在投資的道路上,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如此一來,便能走在正確的道路而不迷茫!

四、結論

  閱讀《被討厭的勇氣》一書,收穫頗豐,不只是心靈上的成長,對我來說更有投資上的啟發。

  首先,阿德勒告訴我們要有甘於平凡的勇氣,勇敢買進大盤,得到平均報酬,忘記飆股、忘記白日夢式的投機高報酬,做個甘於平凡卻不凡的投資人。其次,也教導我們要把握當下,忘卻過去。最好的投資時機是十年前以及現在,而如今的你所能選擇的只有現在,「buy right ,hold tight」,學學Nike那句名聞世界的廣告詞:「Just do it」。最後,多多閱讀,透過閱讀吸收新知,也強化自己的投資信仰與理念,股神巴菲特每天可是會看500頁的書呢。

  這是一本投資人必備的心理、哲學書籍,誠摯推薦給大家。

Ps.如果喜歡我的分享,歡迎臉書或在方格子搜尋「教育界走跳」。
展開
哲學的力量:踏進法國高中教室,想想台灣哲學教育
讀者評分
4.5
|
2024/03/31
吾人以《哲學的力量》一書分享的「法國」經驗,對台灣的國文教育進行思索與思考。眾所皆知,法國以「哲學」教育獨步全球,引領法國出現許多偉大的思想家與文學家。尤其特別的是,高中升大學的考試,無論社會組、自然組,一律得應考哲學。哲學科考題並不容易,不是隨便亂猜的選擇題或是非題,而是一道道扎扎實實的申論題,一題一題耗費考生四小時心神的魔王考題。法國哲學教育對臺灣國文教育有何啟發與借鏡,我有以下四點分享:

1.關於法國哲學:「哲學」是動詞
不同於德國、瑞士、瑞典的選修,異於義大利、西班牙的「哲學史」課程內容。法國的哲學課,不論是文組還是理組,無論是普通高中還是技術高中(高職),都是必修,甚至沒有考過哲學會考,還無法拿到畢業證書。

哲學教導「批判性思考」,誠如康德所言:「我們不是學哲學,而是學習哲學思考」,是以法國的哲學課重點在思考,是動詞,而非名詞。目的不是讓每個人成為哲學家,而是培養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公民!與台灣「溫順」的課程,希望服膺權威看法,很不一樣!

之前我曾告訴一位老師,每篇選文我都能找出值得批判的點,然後她就對我白眼了XD(ps.國文課本也好,參考書也罷,針對選文,永遠告訴你它使用了什麼技巧,然後多麼厲害與偉大……我就會跟學生補充它的不足之處在哪~)對!我專門拆台,但這何嘗不是教導學生懂得思考的方式與素材呢?個人以為「批判思考」,是國文科教師可以教授給學生的能力!

2.關於語文表達:丟掉選擇題的包袱
語文領域應當重視語文表達的訓練,亦即培養「聽、說、讀、寫」四項能力,缺一不可。法國所有語文科目都有口試,反觀台灣,考試領導教學下,高中國文側重於「讀、寫」,分別對應學測的國綜、國寫兩門考科,「聽、說」兩項能力,付之闕如,不受重視。

教學現場可以發現學生每每台下一條龍,上台一條蟲,言之無物,毫無條理,遑論講出什麼個人觀點。英文科的狀況也類似,學了這麼多年的英文,高三生遇到外國人,真能以英文侃侃而談?

至於寫作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在臺灣的教育體制下,我以為有值得借鏡法國之處。首先,各科老師都該肩負起寫作訓練的任務。在法國,小學數學不是單純的加減乘除的制式運算,而是應用題,除了要寫出算式答案,還要能用「文字」說明原因。換句話說,光是寫答案沒有用,老師要看你答案怎麼來的,並且還得以順暢的語言表達。可見寫作這件事,不是語文科的責任,而是各科都有責。

其次,以問答題取代選擇題。台灣花費大把時間訓練選擇題,常常為了一個無關痛癢的選項爭個臉紅脖子粗。反觀法國,不陷溺於無謂的錙銖必較,而是利用問答題,訓練寫作,從小學兩行、五行、十行,慢慢學會書寫,到了國中老師會要求加長字數,一路寫到高中,自然能洋洋灑灑,健筆應付四個小時的哲學申論題。同時,透過不斷地書寫,讓思考更清晰,讓自己更有主見、更有想法。大腦清楚了,文字就流利了!

最後,作文考試不限文體。現行學測的國寫測驗,知性題第一題,常常有標準答案,第二題的感性題又為了評分的方便、客觀,常常「不得用詩歌體作答」。法國的法文科考試,不只沒有標準答案,你若論證舉例能力佳,固然可以洋洋灑灑論述,倘若文思泉湧,想像力豐富,亦可以選擇創作,用詩歌,用小說,均無不可。寫作目的應該是清楚表達自身觀點與立場,而非限制文字書寫的形式與取向。

3.關於人文素養:從小扎根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法國教育是以「語文」為核心,進而拓展其他領域、學科的知識能力,最終再以哲學進行總結。緣此,可以看出法國相當重視人文學科的薰陶與培養。

值得反思的是,台灣教育輕人文,重理工,看看板上鄉民們的輿論,或是政治人物的發言,就是明證。史地老師在台灣走路無風,所教的社會組學生,常常素質不佳。然而,法國人卻覺得史地科目,是全球化時代,培養宏觀思考的關鍵樞紐,無論是自然組還是社會組,都是必備的一項能力!因此,社會組可以不考數學,但自然組不能不考史地。

另外,法國從小學起每年都要看一場戲劇,高中的法文老師(也就是我們的國文老師)不僅要帶學生看戲,還要分析劇本、角色,甚至教導學生寫劇評。台灣這部分似乎是交給藝術領域,在考試領導教學下,看戲人口少,懂戲的人更少!

筆者以自身為例,課堂上常常會運用電影分析文學,電影有許多技巧與文學雷同,同屬藝術的範疇。一來觸發學習興趣,二來透過文學連結藝術,讓學生理解「國文」是有用處的。這些東西,是無法用考試測量,卻對人生有幫助的。試想多年後電影散場,學生若能深入鑑賞、體悟一部電影,而非流於「很好看」、「很有趣」等大同小異,十分膚淺的心得感思,我想就算對他們人生有些幫助了吧!

4.關於哲學的適應性:在地化、語言與思考,缺一不可

作者承認「哲學」融入高中教學,之所以能在台灣引起些許波瀾,肇自「舶來品」。換言之,正是台灣社會對於先進國家的正向想像。因此,書中介紹的種種還是必須保持「適應性」、「在地性」的思考,切勿妄自菲薄,法國哲學絕不是萬靈丹。

這本書雖是鼓勵哲學列入高中課程的書籍,但並沒有一味說明它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反而,希望學界要先有共識,確定教什麼、怎麼教等相關配套後,才宜施行。切莫因一紙公文,由上而下,躁進施行,讓人無所措其手足。思索台灣的雙語教育與本土語推動,似乎都有點粗暴強推……。

書中以爲哲學是無標準答案的開放式討論,且能切合時事現實議題的學科。吾人以為彌補了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儒家獨霸思想(該科目現今已經被廢除,且現行國文課本有著先秦各家思想,不局限於儒家)。比起生命教育(目前這科是新課綱顯學),有這著更寬闊的眼光視野,更能觸碰生命的本質。相較公民課(學測、分科測驗之考科)以規訓、符應現有體制為主,哲學帶著批判功能的視角去看,更切合現代公民的需求。因此,我們可以說哲學補足了部分科目的狹隘。

此外,書中訪談法國學生,發現一個共同點,無論是否喜歡哲學,學生對於老師的教法與方式,很大程度影響了學生對於該科目的想法。師資重要性,不言而喻。這讓作為老師的我們要謹惕,我們對任教科目的理解,決定學生對該科的認知!

最後,哲學對國文教育有以下三點的啟發:第一,不要安於標準答案。第二,要勇於說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即使答案一模一樣,每個人的用詞也不一樣。第三,哲學需要高度的語言能力,而語言能力的培養,便是思維邏輯的訓練。凡此三者,都是我們在教授國文時,可以努力的方向!
展開
風險之書:看人類如何探索、衡量,進而戰勝風險
讀者評分
4.0
|
2024/03/28
這是一本講述人們如何掌握風險,從而控制風險的歷史。讀下來的結論是:「風險控制仍有許多未知!」

「風險」本身就很違反直覺的思考。天縱英明如巴斯卡、高斯等等,難免也會被自己的時代或所知侷限。只解決其中一項問題,卻沒想到另外的問題,或者所謂的「解決」,只是「肇始」、「開端」,還不到全面、精準的程度。

從而,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觸:「對於風險掌控愈有自信的人,往往會承受自己不應該承受的風險。」舉個例子來說,通常溺水的人,多半都是會游泳的人。不會游泳者,知道自己的不足與對水域的掌握度不夠,反而不會下水。反之,懂得游泳的人,仗勢著泳技,忽略可能存在的風險,如水域的安全性、身體狀況等,讓自己承擔了不應該承受的風險,最終溺水而亡。

現在進入大數據、AI時代,常常以為有超級工具——電腦,引領著人類突破難關,戰勝風險。殊不知電腦能回答你問題,卻不會問問題!電腦是由人類設計發明,它有很強的運算與邏輯能力,但少了後設思考,無法看出你所問或想解決問題的核心,是否方向正確?是否隱藏著盲點?

另外,書中承認大自然是相對可以精準掌握的,但人類所知仍有限。何況是充滿人類的場域?國際爭端、股票市場等等,都很難有一套具體的規則可循,畢竟人們是不理性而難以預測的。凡此種種,體現在金融市場,就是充滿不確定性與未知!

衍生性金融商品原本設計來控制不確定的風險,後來人們益發自信,最終演變出你我熟知的2008金融海嘯!

總之,風險的管控還有許多需要努力的地方。老話一句,分散以及承擔自己能承擔的風險才是正道。如此,萬一被黑天鵝打到,被灰犀牛撞到,才能全身而退。
展開
投資,是放大人性的機率遊戲:善用數理邏輯解鎖投資心理戰,超人氣數學家用血淚悟出的市場硬道理
讀者評分
3.5
|
2024/03/27
我覺得這本書可以提供給自己一些投資上不同的思考🤔

作者以為一旦人們認為股票風險較小,股票就開始變得有風險。相反的,人們認為股票風險較大,股票風險就降低了。大大打臉網紅或一堆理財書,對於股票歌功頌德,忽視報酬與風險的關係。股票就是風險資產,可能會賠的!抑或是說,報酬不如過去與預期,是有可能的。在股市高點的此刻,這個想法值得我們深思與警惕。

根據最新統計,2024年全國1月同時有房貸、信貸人數達36萬3580人,刷新歷史新高,如果與2014年相比,人數成長25.1%,平均房貸金額增加70.4%,平均信貸金額暴增88.7%,槓桿似乎開好、開滿!作者提醒我們面對極端波動並不像正常曲線預測那樣少見。比起常態分佈,似乎有肥尾的情形。這顯示股票、指數或整個市場出現崩盤和泡沫的可能性,比許多人願意承認的還高。事實上,有一些證據顯示,股價的大幅波動最好用「冪次法則」,而不是用常態曲線的尾部。許多人忽視了「風險」,只放眼關注眼前的「報酬」而已。

當然,作為數學系的教授,也呼籲投資者要有一定的數學能力。雖然投資不僅依靠數學,尚有經濟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多元的領域,不過數學對投資確實會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幫助。例如大多數投資者的報酬低於平均報酬。原因在於不同報酬率的算數平均值,總是大於這些報酬率的幾何平均值,後者才是報酬率的中位數。而奸詐的基金公司則採用「算數平均數」迷惑投資人!

至於市場可否預測?作者假設隨機市場被編碼為0和1的數列,而我們自己也被編碼成0和1的數列,由於隨機市場遠比我們複雜,所以市場超出我們的預測程度。從複雜性來看,一個數列不能產生比自己更複雜的另一個數列。因此,如果一個人要預測隨機市場,市場的複雜性必須低於人的複雜性。可見預測市場有一定的難度。

總之,想得對,跟看對市場是兩碼子的事。自己的看法不重要,重要的是猜中別人的看法。投資是結合數學與人性的一門藝術🎨
展開
流浪者之歌〔首度德文直譯本〕
讀者評分
4.0
|
2024/02/14
參加科上同仁母親的告別式後,閱讀<<流浪者之歌>>,更有共鳴,其字句富含道家與佛家的色彩。茲摘錄有所感發的句子二十三句,以饗讀者:

1渴求知識的人,不要落入識見的叢林和文字之爭。

2沒有人會因為法而解脫啊!

3我要向我自己學習,我要當個學生,認識我自己。

4樂在服順,很少思考。這些人就像孩子一樣。

5我會思考,我能等待,我能齋戒。

6大多數的人就像落葉一般,在空中飄啊轉的,搖擺著翩翩落地。然而,其他人,少數人,卻有如星辰,走在穩定的軌道上,無風可及,他們的內心有著自己的規則和道路。

7我非得經過那許多愚行,那許多累贅,那許多錯誤,那許多厭惡、失望和哀嘆,只為了重新變成一個孩子,好讓我重新開始。

8河水流了又流,不斷流動,然而河水依舊,永遠且隨時都是河水,然而每一刻都是新的河水。

9難道一切苦不都是時間,所有的自我折磨和自我恐懼皆是時間,一切重擔,世間所有敵意都會離去,都會被克服,只要克服時間,只要不考慮時間?

10一個真正追尋著,真正想找到什麼的人不可能依循任何法。然而找到的人,他就能接納任何、任何的法,任何道路,任何目標。

11我們的想法不會是這孩子的,我們的心境已老且平靜,和孩子的有著全然不同的道路。

12隨著兒子而來的不是快樂與平靜,而是災難和憂慮。然而悉達塔愛這孩子,他寧可因愛而受苦擔憂,也不要沒有這孩子的快樂和平靜。

13即使你為他死十次,也不能為他省略一點命運的道路。

14一切重新來過,凡是沒有堅忍到最後、未曾消解的事,就會一再不斷重複,讓人受同樣的苦。

15知識可以傳達,智慧卻沒有辦法。

16我們周遭以及內在一切存在物卻從未是單面的。一個人或一種行為,從未只有輪迴或是涅槃,沒有一個是完全神聖或是完全罪惡的。

17如果時間不是真實的,那麼世間與永恆之間的對立,苦與樂,邪與善之間似乎存在的對立也只是假象。

18尋求之人很容易眼中只見追尋之物,卻不能察覺自己無能接納任何東西。

19這世間沒有不完美,或是即將趨於圓滿:不,世界每一刻都是圓滿的,所有的罪人都已舍藏恩典,所有的孩子內在都有個老人,所有的嬰兒都面臨死亡,所有死者都有永生。

20這個石頭是石頭,它也是動物,也是神,也是佛陀,我崇敬它、愛它,並不因為它可能將會變成這個或是那個,而是因為它早已是也永遠會是這些動物、神、佛,只是今日示現成一顆石頭,因此我愛它。

21言語並無益於密傳的真義,一切都會因言語而立即有些不同,如果把它以言語傳達,都會有一絲造假,有些愚蠢。

22沒有任何東西會是涅槃,只有涅槃這個語詞而已。

23偉大的老師,我愛他的實質面更勝過他所說的話,他的作為和一生比他說過的話更重要,他的手勢更勝於他的想法。我不是從他的言論,不是從他的思想看出他的偉大,而是他的作為,他的一生。
展開
權謀至尊司馬懿
讀者評分
5.0
|
2024/02/13
對於司馬懿的印象僅止於與諸葛亮的對戰,相關事蹟,幾無所知。本書採用小說式的筆法,勾勒出歷史的全局與人物、人性的幽微變化,十分耐讀。

  「一隻鳥不肯叫,怎麼辦?曹操會逼他叫,劉備會求牠叫,司馬懿會等他叫」,一語中的評價了這位「厚黑學始祖」。裝病多年自抬身價,總算進了曹操法眼,對宿敵諸葛亮以拖待變,耗死了孔明,向曹爽罷官裝病,等出了高平陵之變,奠定未來西晉政權的基礎。在在說明司馬懿,以時間換取時機的戰略原則。

  除天時、地利外,吾人以為他成功的要素有幾個:

1多讀書,化為己用,厚積而薄發。一如齊藤孝《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所述,閱讀一本書可以體驗自己生命中沒機會獲得的體驗,有了體驗才會開始思考,並真正獲得知識,改變人生價值觀,少時司馬懿就是靠著讀經典,厚植自己的眼界與能力。

2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勸諫朋友,孔子的建議是:「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也就是適可而止,不堅持己見,讓事實證明你是對的,別讓自己被邊緣化,司馬懿正是如此讓君王體會他的好,而非一股腦兒說教,引起憤恨。

3要做自己擅長的事。司馬懿富有軍事才華,百戰百勝,立下功績,從而獲重用,進而奪權,即使後來被削權,也能靠著這項才能,重新東山再起。所以,人固然要遠離舒適圈,但必須以自己能活下去為前提,否則不如重操舊業。

4低調做人,高調做事。以往儒家強調不患人之不己知,就是才華不被了解也沒關係。錯!現代社會詭譎多變,必須大張旗鼓告訴老闆、告訴社會你做了什麼,他人才得以了解你的智慧與付出。此外,要低調沉潛,拉攏自己人。

  最後,本書讓我感觸最深的部分,是司馬懿與曹爽對決的那一晚。那次的勝負,不是取決在司馬懿的手上,而是曹爽自己。當時洛陽雖然為司馬懿控制,但曹爽只要聽取桓範建議,挾天子以令諸侯,便能掌握天下,進而逼使司馬懿就範。可惜,曹爽之所以不聽取桓範之謀而身喪人手,我以為有三點。第一,曹爽世家大族出身,嬌生慣養,不諳受苦,故不願意放棄原本所擁有的一切,重新打拚、開始。第二,遠見不夠,不若曹操白手起家,身經百戰,方致高位。第三,讓我想起投資理論,過於安穩的投資組合,闕又上《阿甘投資法》曾言是短時間安全,長時間危險。曹爽放棄冒險,只求安穩,當然結果不如司馬懿賭身家般,獲取甜美果實。

  因此,是曹爽自己讓自己滅亡。讓我想起「東坡棋」,相傳有一次東坡與人對弈圍棋,模仿對手棋路,依照對方落子的位置,在對稱的位置處落子,等於讓對手,自己打自己。那場棋局,最終結果當然是東坡獲勝了,畢竟人世間能戰勝對手的人很多,但戰勝自己的人卻很少,曹爽亦若是。

  曹爽集團結合當年懷才不遇之士,為這紊亂的世局,開出一條康莊的坦途,可惜不能持盈保泰,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笑到最後的才是贏家。滿腹熱情的才子將士,隨著這汙濁的時局,忘記了初衷,忘記了理想,司馬懿當然也是這樣的與世浮沉,但他可沒忘記要浮出水面呼吸、自保。

  綜觀司馬懿一生,符應了易經乾卦的六爻變化,從早期潛龍勿用的韜光養晦,見龍在田的經營關係網絡,終日乾乾輔佐太子曹丕,對抗曹植,奪得大位,或躍在淵逐漸取得軍事權力,龍戰於野對戰諸葛亮、掃平公孫淵,飛龍在天位居太傅、掌握實權,亢龍有悔堅辭九錫、相國之位。司馬懿在儒家《易經》典籍中,體悟出道家任隨自然、依時變化之理。

更多書評:
請搜尋🔍 方格子「教育界走跳」
展開
你沒有學到的資產配置:巴菲特默默在做的事
讀者評分
5.0
|
2024/02/12
這其實是作者闕又上第二本書(原名:《你沒學到的巴菲特》),改版後重新推出。

近年來股市一直屢創新高,心中不免也擔心起來,何時會泡沫化?何時會崩盤?前陣子重拾書本,反覆閱讀咀嚼,有一句話深深烙印在我心中──「要有自己的投資哲學」。當一個人有自己的哲學時,便能處變不驚,因為這是自身面對生活的態度,投資也是。同樣的在這本書《你沒學到的資產配置》,也提到巴菲特說:「投資態度要符合我們的態度與生活方式。」隱隱呼應。

裡頭先是簡述了巴菲特的人格特質與投資智慧,分析他的成功之處,說明他與我們的相異之處,也常信手拈來股神的名言佳句,讓我們對他的哲學思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隨後提出巴菲特不認同現代投資理論的部分(效率前緣、標準差、β),論述相當精彩,同時也提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以及我們能夠學習的部分。

接著介紹資產配置(跟「資本配置」不一樣)的方法,這也是這本書主要著墨的部分,並提出實際的操作方法與過去的驗證。以往投資理財書籍雖強調資產配置,但論述不多,即便是作者的《阿甘投資法》也是,所以可以相互補充參照。

最後以安潔莉娜裘莉選擇切除乳房、NBA小皇帝勒布朗詹姆士,拿下當時季賽最高分,但騎士隊卻敗給公鹿隊為例,闡明資產配置重要性,相當有啟發,不只是對理財,對人生也是。防守有時比攻擊更用,當年在桌球隊,我的實力並不強,對手攻擊力也比我強大,我當時就採取守備態,想著如何扎扎實實一球球往回切,結果對方失誤比我多,後來由我取勝,是以作者提出的這個觀點,心有戚戚,只不過沒想到能與投資做結合。

至於最後附錄的書信,保有一貫的風格,除了理財外,健康、愛情、家人也不可缺少,同時提醒跨界、斜槓的必要性。

本書總能將深奧的財經知識,化為明瞭的生動案例,巧譬善喻,並以大量的圖表數據證明,輔以飽蘸文學的妙筆,讀來真如有如田園牧歌,悠緩並富含生命情調,常常能從投資中照見人生難題,與其他的理財書籍相當不同。

更多書評影評,請搜尋 方格子 教育界走跳
展開
雪國:凝視人間最純粹的悸動與徒勞,川端康成歷時13年雕琢的唯美代表作【精裝典藏版】
讀者評分
4.0
|
2024/02/11
川端康成《雪國》談論葉子、駒子與島村三人間微妙的情感糾葛。

島村是閒來無事又有家室的紈褲子弟,駒子卻對之傾心。這段看似徒勞的作為與感情,貫穿了整部小說。

其中駒子對於島村感情的執著與堅持,讓初看的讀者會有迷濛、突兀之感。我想這或許與她的職業與經歷背景有關。

駒子從事藝伎,是為了行男的醫藥費。行男則是駒子師傅的兒子。行男對駒子有感情,但駒子對行男只是報答(為了師傅)與友情(當年前去東京時,行男是唯一為她送行的)。

從事藝伎並非她心中所願。藝伎生活的諸多身不由己,以及無法自由選擇,讓她在愛情上更加勇敢,並且願意為自己付出追求。陳千武《獵女犯》也有類似的例子。身為「慰安婦」的伊吉,已經有了未婚夫諾可馬尼,卻還是對台籍日本兵林逸平獻愛。肇因於戰爭下,被日本軍使役過的女孩,過著沒有愛的性生活,忍受強暴與凌虐的苦楚,為了推翻這惡夢而主動求愛。此刻,她(駒子、伊吉)才覺得自己是一位真正的人!

另外,島村與駒子初次見面時,島村對駒子彷若「哥兒們」的談天與對待,讓身處習於說假話的駒子,找到了說真話的出口。

當然,這些都是理性的分析,也可能駒子對島村如《牡丹亭》所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罷了!

「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車在信號所前停了下來。」這是《雪國》的開頭,同時,預示了島村與駒子的最終結局。隧道將二人劃開,分屬不同區域、階級與人生,情感則一如雪下的夜空,蒼茫、白淨,一塵不染。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展開
財富是這樣養成的:韓國暢銷No.1財經書!讓錢為你工作,邁向財富自由
讀者評分
5.0
|
2023/04/23
劇透警告

《財富是這樣養成的》是一本很特別與精彩的理財書!
  過往的理財書籍,無非教你如何賺大錢,或者如何提早財富自由,使用什麼工具?運用何種策略?無論如何聚焦的重點都是「讓自己賺大錢」!
  你說這不是廢話嗎?難道要讓別人賺大錢嗎?對,沒有錯!就是讓別人賺大錢!嚴格說起來,是讓自己跟國家社會一起賺錢。
  本書作者覺得投資是一項「利人利己」的雙贏作為。
  上市一段時間,在博客來看到這本書的評價,似乎不高,覺得相當可惜。對我來說,這是一本相當棒的書籍,很適合理財初學者,特別是對投資感到極度恐懼的人閱讀。

今日就來聊聊這本書帶帶給我的三個投資理財啟發:

一、投資,不只幫助自己,更幫助國家

  很多人害怕投資,大概有兩項原因。其中一個理由是:覺得這是一種不務正業的行為,甚至覺得賺取的是旁門左道的「偏財」,而非開大門、走大路的「正財」。第二個理由是:覺得投資股票是一種會傾家蕩產的投機行為,感覺錢錢只會「有去無回」。
  正因如此,大家只敢選擇最保險的理財方式——定存。
  當大家把賺到的錢,保守地放進銀行儲蓄,而不去消費、投資,金錢失去流動性,公司企業無法得到資金的挹注,就沒有辦法投入更多的資源,少了研發、製造、擴廠等等的經費,發展就會開始停滯不前。
  「缺乏投資資金、無法投入資源、公司發展停滯、獲利慘淡」,惡性循環下,經濟會蕭條不前,國家社會就呈現一片死寂。
  《財富是這樣養成的》舉了自己國家韓國為例,認為韓國人保守理財,不投資股票市場,造成市場估值過低,缺發資金挹注下,企業無法得到充足的發展,進而影響整體經濟的競爭力,乃至國家的富強。
  是以,投資股票既不是邪魔歪道、旁門左道,也不是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的作為,更非造成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原因。反而是正確幫助自己積累財富,促進國家社會與經濟正向進步的動力!說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也不為過!

二、搞清楚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

  共產主義,希望大家同工又同酬,打造公平的社會。理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是骨感、悲慘的。
  這個理論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考慮到人性。缺乏誘因下,人類的惰性很容易就顯現出來。不信你問問自己,能躺著,你願意坐著嗎?能坐著,你願意站著嗎?這是生物的本能,能偷懶就偷懶,能休息就休息,不必做太多,反正同工又同酬,何必勞神苦思,既耗時又耗力,為誰辛苦為誰忙呢?
  當大家不願意努力,也不思長進,社會發展就會裹足不前。
  反觀資本主義,提供「利益」讓人們追求,只要你肯付出,願意花心思,做到與眾不同,或者開創第一,制度自然會給你不同於他人的豐厚回報。換句話說,依照智力、勞力,不同工,也不同酬。
  因此,在人類願意彼此相互競爭,不斷追求進步與卓越,國家、社會、經濟自然而然就會持續向上發展。
  當然,資本主義也不是一味好棒棒、好處多多。每個人的生理、心理、家庭背景等等各有不同,於是不平等就產生了。優秀的人懂得如何運用腦袋、制度賺錢,讓錢去滾錢,愈賺愈多,人們彼此間的差距就會愈來愈大,經濟學稱之為「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越弱。於是乎經濟上就會逐漸呈現出M型化的現象,即是我們常聽到的「M型化社會」。
  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是資本主義下的必然。「勞工」與「資本家」就形成了兩個不同的世界與階級,這是資本主義之惡,同時也是必然得面對與解決的嚴肅課題。
  如何解決?書中作者以為只要勞工持有股票,就可以消弭彼此經濟上的差距。
  股票即是股權,擁有股票就是公司的股東,可以參與決策、治理,也是公司的一份子。換句話說,當公司賺錢時,不只老闆(資本家)會分到公司的盈餘,身為股東的勞工,亦能分得一杯羹。
  勞工為企業付出勞動力,獲得薪資,再將薪資拿去投資股票,隨著公司成長茁壯,就可以就躋身資本家的階級,這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遊戲規則。唯有運用並掌握這項規則,勞工才能打破階級的限制,免於「馬太效應」的困境。
  換句話說,勞工不再是領著那一份死薪水,而是可以如同資本家般,隨著公司的成長,一併茁壯,產生財務的複利效應。 

三、理財教育很重要

  上述「投資不是投機,而是幫助自己,也幫助國家社會」、「活在資本主義下,就要懂得掌握它的遊戲規則」,這些想法從何而來?並非生而知之,而是透過後天的習得,這部分也是作者在書中不斷反覆強調——「理財教育」的必要。 
  在講理財教育之前,我想分享另一本有名的理財書籍:《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書中有一個例子令我印象深刻。作者T. Harv Eker看好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唐納.川普會東山再起。寫書當時,川普破產中,也尚未成為總統,但作者卻看好他,為什麼?
  答案是,作者認為他有一顆「富腦袋」。歷經多次破產,卻屢屢在困境與失敗中成功爬起,代表他有著一顆當老闆的腦袋。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有多少樂透得主後來破產?又有多少賺大錢的明星後來窮苦潦倒?原因是什麼?
  先講個自己的故事,有次我到峇里島旅遊,印尼盾兌換台幣,約莫一包科學麵800元,每次一餐吃下來都好幾萬,甚至好幾十萬,那時我非常不能適應。為什麼?
  因為我沒看過那麼多錢!我沒有花過那麼多錢!光是認清楚鈔票後面有幾個0,對我而言,就是重大考驗了。這給了我一個啟示,當你的頭腦只懂得處理10塊錢的金額,你如何期待大腦可以處理1億元?
  因此,兩年前東京奧運,我請體育班學生思考,金牌得主到底要選擇一次領?還是月領?
  我的答案是,如果他有富腦袋,那麼要一次領,做最好的財務規劃。反之,如果他沒有理財概念,選擇月領就是最好的選擇,至少可以確保他不會亂花錢,每個月有一筆固定的養老金。特別運動員生涯有限,早期的收入遠大於後期,假如沒有正確理財,後半生會很辛苦。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這句諺語?
  諺語前兩句很好理解,講的是生物學上的基因遺傳。但是最後一句呢?大家有思考過為何老鼠的兒子只會打洞?
  講的是文化的遺傳、階級的複製啊!你的上一代沒有教你打洞以外的技巧,你終其一生(除非自己願意學習)也只會打洞。同理,如果沒人教你理財,你是不可能會理財的。
  因此,有錢人真的跟我們想的不一樣,他們有一顆富腦袋,懂得如何做妥適的資產配置。一般人倘若不去學習理財,就只能用「窮」思維看待金錢,貧窮文化就只能複製了。
  從小一直被我爸被教育、灌輸:「股票很恐怖,會死人,會傾家蕩產」。倘若我因此放棄理財,我是不是一輩子就只能是領死薪水的勞工呢?這樣如何面對通膨海嘯與資本主義的M型社會呢?
  傳統儒家文化忌諱談錢,孔子說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未若貧而樂」,甚至成語也教導我們「為富不仁」、「安貧樂道」。魏晉南北朝為顯現自身高尚,還諱言「錢」,而是以「阿堵物」稱之。凡此種種,可見華人社會不正視「錢」的價值。受華人文化影響深遠的韓國、日本,當然也是恐懼理財的國家,這不論對個人或社會、國家,都造成不小的傷害。
  本書《財富是這樣養成的》與經典理財書籍《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富爸爸,窮爸爸》一樣,特別闡明理財教育的重要性。理財是現代社會的必備技能,特別醫療水準發達,國人平均壽命增加,退休金的準備,與過往相較,自然不足,「下流老人」一詞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此,作者極力倡導理財教育,當知識充沛,就不再恐懼害怕,而是能符應資本主義社會的遊戲規則,不讓自己成為下流老人,為錢擔憂。同時,投資還能促進自己國家的進步發展,一舉多得。
  以上三項重點,為不敢投資的人,破除了他們對股票的錯誤印象與迷思。所以,誠摯推薦給理財初學者,或者對理財有極度恐懼的人,千萬別錯過這本好書!
展開
紫微斗數算你好工作:科系、就業、職場通通選對!
讀者評分
0.5
|
2023/02/11
劇透警告

開門見山直接說重點,如果想要學習紫微斗數,那麼這本書實在不合適。
內容只有講解主星星性、地支與星性的搭配而已,除了內容度不足外,更重要是解說上並無條理,使人難以理解、貫通,感覺只是將古書抄錄而出,加以白話文解說而已,體系並不連貫。
此外,如果僅要求做簡單的自我算命、推論,雖倒有幾分參考價值,但這些資料其實網路上都有,只要讀者夠細心,詢問谷歌大神,並不難獲得解答。
也許筆者對於紫微斗數略懂一二,故整本書對我來說幾無價值,唯一比較可以參考的點就是關於地支與命主個性的搭配。
展開
新.台灣的主張
讀者評分
5.0
|
2023/02/08
劇透警告

媒體或我們對李登輝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媚日、親日上,可我讀完整本書卻沒有那樣的感覺。我自己覺得,與其說他媚日親日,倒不如說有日本情節的知日派,或許比較合理。
  書中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自己在日本殖民下的生活與浸潤,第二部分為擔任總統的風風雨雨,第三部分是卸任總統後對於台灣的看法,最後則針對國防上,日本與台灣的關係進行說明。
  以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區分「公」與「私」,當不為一己之「私」,而為大眾之「公」來工作,貫串全書,是以為何棄學業加入二戰軍隊,以及退休後仍持續推動台灣第二波民主化,原因在於是。
  書中對於幾個爭議問題,也做了說明。當然,認不認同,可端由讀者自行判斷。
  李登輝、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被外界解讀致敬軍國主義。作者不以為然,自己的兄長為國家(當時是日本)奮戰捐軀,作為一位家人,去參拜、思念哥哥,應是人之常情,戰死之人戮力奉公,為國犧牲,死後由國家領導人祭拜,亦無任何不妥。至於備受爭議的釣魚台主權歸屬日本的主張,作者從各國主張擁有的歷史時間論述,並且認為釣魚台主權爭議,是中了中國「一個中國」的圈套,也離間台日兩國。個人覺得,以往媒體斷章取義,作成聳動標題,煽動民族主義,不妨閱讀本書,至少裏頭闡明了理由,可以提供思考辯證!
  外界質疑他曾加入共產黨,「中共是為了實施皇帝式的獨裁政治,而把馬克思主義拿來歌頌利用」,對於中共政權極度不信任,認為中共是恐怖的組織,加入後怎麼可能全身而退?另外,台灣無須刻意宣傳對中國的負面消息,但要將中國的真正面目傳達出去,向世界展現台灣特有的卓越見識,以提高在世界上的存在價值。我以為covid-19,台灣贈送口罩,甚至作為當年防疫的最前線,確實有依照這個路線。畢竟全世界最了解中共的國家,可能就是台灣。
  經濟上,台灣與日本都不可以太依賴中國,而是要以全世界為市場。最近的石斑魚、釋迦、鳳梨突然被禁,我想這就是很好的例證。兩岸關係充滿不確定,最好能做到風險分散,不仰賴單一市場,才是上上之策。
  有人說他背叛蔣經國。作者不以為然,說自己未曾批評過蔣經國。反而肯定台灣之所以能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都要歸功於他。我覺得蔣經國是他政治上的導師,對於台灣經濟上的貢獻,無法磨滅,故而這部分作者應當是很認同。反對者應該是糾結於他分裂國民黨,並加速本土化。然而,作者明確地說,曾聽到蔣經國云:「我也是台灣人」,或許作者是想要表達蔣經國有想要本土化,無奈身邊的人卻無這種嶄新的想法。
  「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與「制定國家統一綱領」,是否互相矛盾?作者指出國統綱領的三項明確條件,乃要牽制、阻遏統一,兩者並無扞格,均是為了使國家正常化、民主化。「存在,就是台灣的外交」,應該要以經濟關係、文化交流為主,追求實利,達到真正的交流才是目的,而非糾結於外交的形式,所以才有「務實外交」。同樣,並未主張台獨,而是台灣已實質獨立,台灣能以台灣之名存在才是重點,沒有必要在國際社會作出引起爭執的發言,藍綠各黨也不必在統獨等神學式議題上爭論不休,製造對立衝突與分化。另外,沸沸揚揚的「九二共識」,確實存在,不過是中國主張一個中國,台灣不同意,因此可說是「沒有共識的共識」。
  台灣內部統一、獨立兩派思維僵持,很難有共識。此外,因為移民社會,族群多元,很容易受到政客民族主義的分化。加上對外中國「大中華民族主義」喊得震天嘎響。因此,台灣必須跳脫以往大國與小國的思維,要捨棄民族國家的退步思想,而立基於自由民主。換言之,台灣不應該奠基於民族主義,不只造成內部族群分裂,也容易誤入中國圈套,而是要以民主主義的普世價值,爭取世界認同,此即作者所言的「新台灣人」。鄭用錫〈勸和論〉:「內府播遷而來,則同為臺人而已」,希望台灣民眾無論來自何處,既然踏上台灣,就要以台灣認同取代原鄉認同。不過如何進行臺灣認同,闕而弗錄,個人以為李登輝所言「民主價值」或可作為註腳。
  美國政治學者伊恩布雷默提出「G0」這個概念。由於美國的衰退,世界上已經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稱得上霸主,在全球霸主的調停功能盡失,在亞洲及中東地區,地緣政治的風險大增的時代來臨。加上國際政治並不存在可以對個別國家行使強制力的主體,有實力的國家很自然會受到展現武力的誘惑,將武力正當化。是以,各國除了自我武裝維持生存之外,別無選擇。戰爭乃是國際政治上的現實,一方面維持軍力,另一方面思考不訴諸戰爭就能維護秩序,增加國家利益的方法,才是務實之道,也才是台灣要走的方向。
  正因為美國的衰弱,日本應該扛起東亞區的責任,一改凡事依賴美國的的政治態度。首要之務就得修改日本憲法第九條,讓日本有自己的軍隊,而不是把國家安全全部託付給美國,無視於美國弱化與中國崛起的事實。日本作為東西文明融合之地,實現明治維新之處,不論是在精神文明或道德方面,都是唯一能夠成為亞洲領袖的國家,為了東亞的安全與穩定,日本與台灣一定得攜手合作。
  只是這一國防策略,並沒有反映在日本的國策上,作者認為日本拋棄了台灣。此一拋棄,除了二戰失敗後的拋棄、與台灣斷交後的拋棄,更是對中國主張「台灣是中共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時,僅表明「理解與尊重」,這種態度是對台灣人民「既不理解,也不尊重」。重視「真實與誠實」的日本人,是台灣親日的情感基礎,然而與日本民間相較,日本政府對待台灣的態度,距離「真實與誠實」實在太遙遠!所幸安倍首相上台後,日本政府態度有所鬆動與改變,作者多次提及並稱讚。
  姑且不論作者的日本情結,光是提出的方向就值得思考。以往台灣要不「親美」,要不「親中」,似乎只能二擇一的跟著大國玩博弈。他則把日本加進來,以為日本與台灣應當合作,甚至主張台灣是日本的生命線,此一看法與安倍相同(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如果日本承認台灣是中國的領土,那麼中國便可以放心增強軍備,併吞台灣後,除了日本海上航路將受到中國制約外,侵略的爪牙亦將一步步逼近日本。
  簡而言之,有人以為作者媚日,我實在無法苟同,頂多只是有日本情結。全書均從台灣利益出發,對日本也多有批判。他將台灣利益與日本綁在一起,創造共同利益,強調日本必須擺脫美國,獨當一面,創造新版的「美日台」三方關係,才得以遏止中共的擴張與適應新的國際關係。
  坦白說,這是一本半自傳式的作品,溢美之辭我想是有的。不過,無論你贊不贊同作者的政治立場或主張,都希望可以閱讀本書。誤解的人來看,可以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立場中立者來看,可以窺見不同的思考角度;認同者來看,可以加強自己的信念。
  這已經是一本距今七年前的書了!至今讀來,仍不免佩服作者的遠見與睿智,也許是真的看得遠,也許是台灣與日本的執政者剛好是蔡英文與安倍,所以都依照作者書中的建言進行著。然而,安倍遭逢不幸,兩岸關係戰雲密布之際,未來將何去何從呢?如果作者還在,他會做什麼樣的思考?怎麼樣的安排?
  這些答案都不是我能夠知道,也不是我能想出來的答案。職是,引用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教授推薦序的話,來作本書的註解:「對於像我這種人生閱歷遠遠不及,又無治國歷練的後輩來說,李總統的很多議論只能當作學習的材料,不能有絲毫置喙的餘地。」
 台海情勢緊張。作者書中提到,綜觀美國的外交歷史,都有兩股力量在拉扯,一個是議會,一個是行政部門,而最終體現拓荒者精神、自由主義民主主義等美國傳統理念,代表著人民輿論的美國議會精神會勝出。
  最後,挑出三句書中我最喜歡的話,給台灣,也給自己勉勵!
1.領導者一定要有信仰。如果沒有堅定信仰,對於各種問題容易產生疑慮,想突破卻又感到遲疑。(頁66)
2.領導人需要忍受孤獨的能力。(頁89)
3.不能只當棋子,而是要當棋手。(頁132)

網站好讀版:https://vocus.cc/article/62ea2c20fd897800017cd406
展開
阿甘投資法:不看盤、不選股、不挑買點也能穩穩賺
讀者評分
4.0
|
2023/01/24
劇透警告

閱讀《阿甘投資法》時,內容上坦白說沒有多麼驚豔的部分,雖有作者一些獨特的觀點,但大多老生常談。不過有一句話深深烙印在我心中──「要有自己的投資哲學」。當一個人有自己的哲學時,便能處變不驚,因為這是自身面對生活的態度,投資也是。
因此,我更推薦本書與作者另一本書——《你沒學到的巴菲特 股神默默在做的事》搭配閱讀。巴菲特說:「投資態度要符合我們的態度與生活方式。」隱隱與作者觀點呼應。
  裡頭先是簡述了巴菲特的人格特質與投資智慧,分析他的成功之處,說明他與我們的相異之處,也常信手拈來股神的名言佳句,讓我們對他的哲學思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隨後提出巴菲特不認同現代投資理論的部分(效率前緣、標準差、β),論述相當精彩,同時也提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以及我們能夠學習的部分。接著介紹資產配置(跟「資本配置」不一樣)的方法,這也是這本書主要著墨的部分,並提出實際的操作方法與過去的驗證。以往投資理財書籍雖強調資產配置,但論述不多,即便是作者的《阿甘投資法》也是,所以可以相互補充參照。最後以安潔莉娜裘莉選擇切除乳房、NBA小皇帝勒布朗詹姆士,拿下當時季賽最高分,但騎士隊卻敗給公鹿隊為例,闡明資產配置重要性,相當有啟發,不只是對理財,對人生也是。防守有時比攻擊更用,當年在桌球隊,我的實力並不強,對手攻擊力也比我強大,我當時就採取守備態,想著如何扎扎實實一球球往回切,結果對方失誤比我多,後來由我取勝,是以作者提出的這個觀點,心有戚戚,只不過沒想到能與投資做結合。至於最後附錄的書信,保有一貫的風格,除了理財外,健康、愛情、家人也不可缺少,同時提醒跨界、斜槓的必要性。
  本書總能將深奧的財經知識,化為明瞭的生動案例,巧譬善喻,並以大量的圖表數據證明,輔以飽蘸文學的妙筆,讀來真如有如田園牧歌,悠緩並富含生命情調,常常能從投資中照見人生難題,與其他的理財書籍相當不同。
誠摯推薦大家閱讀這兩本書,在投資理財的路上,會有不同的思考與啟發。
展開
異鄉人(2020全新名家譯本,再現卡繆字句推敲的原義)
讀者評分
5.0
|
2023/01/23
劇透警告

「存在主義」常給人冷漠、疏離感,但我卻覺得主角是我看過最勇敢的人。
  小說開頭寫下:「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能確定。」帶出主角莫梭與母親兩人關係的疏離。一反常情的態度,製造懸宕,引領讀者往下閱讀的興致。
  喪禮現場,莫梭兩度「拒絕」看母親最後一面,或者更精確地說是「不需要」。
  守靈時旁人的悲傷勝過為人子的主角本人,甚至還抽著菸,過著一如往日的生活。
  出殯當日,面對伴隨母親生前最後日子的情人菲赫茲,作者透過主角的視角描述他不斷落後隊伍、追上、落後、追上......,不斷反覆,彷若鬧劇一般,只有客觀描述,不見主觀評價,似乎對於他與母親的一切,毫不關心。
  唯一注意到的只是一位護士說:「走太慢,會中暑;走太快,會著涼。」與喪禮風馬牛不相及。
  尤有甚者,喪禮結束,莫梭感到喜悅,心想終於可以回家,倒頭就睡上十二小時。然後呢?第二天帶著女友去看電影--選的是喜劇片。
  至於女友瑪莉,莫梭是這麼與她互動的。
  與瑪莉做愛完,瑪莉問他是否愛自己?莫梭回答:「好像不愛」。瑪莉問他願不願意與自己結婚?莫梭:「無所謂。如果妳要就結」。
  後來瑪莉再次詢問是否愛著自己,「問題本身沒有意義,不過我想大概不愛。」莫梭一如往常地回答。
  莫梭兩次拒絕對女友說「愛她」。
  更引人思考的是,瑪莉詢問如果不愛,為何要娶她?莫梭的解釋很有意思:「我解釋這真的不是重點,既然她喜歡,結婚有何不可?再說,是她先來問我的,我只需要說聲好,何樂不為?」
  面對生命中的兩位女子,我們可以說他的態度非常「荒謬」。
  如果再深入問自己為何感受到荒謬,應該會得出「違反常理」這個答案。
  不錯,那接著要再問:「何謂常理?」「為什麼要有常理?」「不遵守常理會怎樣嗎?」
  這是個大哉問!每個人的答案各有不同。社會學家會說這是「社會化」的過程,政治學家會說這是讓社會穩定運作的基礎......。
  我覺得卡謬《異鄉人》就是要裂解我們這種「符合大眾期待」的思想,用魯迅的話來說叫做「禮教」。希望我們能不在意他人眼光,勇於活出自我,不受世俗羈絆,這個也是「存在主義」的核心。
  人是理性動物,平常會運用歸納法將人進行分類,譬如認識幾位魔羯座的朋友,就會想辦法用「共性」,整理出這幾位共有的特質,下次遇到魔羯座新朋友時,就會利用演繹法,先入為主、帶著有色眼光看著這位魔羯座友人,當他符應你的歸納,你會覺得正常,當他不符合你的歸納,你會覺得納悶、狐疑。
  同樣的,面對母親的死去,莫梭應當努力扮演「孝子」的角色,神情當是淒清哀悲,也要演出想見媽媽最後一面的樣子,更不可能與女友恩愛並且看著喜劇片,唯有如此才能回應社會的期待。
  你看看坊間不是有「五子哭墓」、「白琴孝女」的代哭服務?電影《父後七日》女兒縱使吃飯、刷牙,道士一喊:「女兒來哭!」隨即伏倒在棺材上,努力配合演出,才能符應外人看你的想像。
  如今莫梭一反常態,不努力好扮演「母親的孩子」這個角色。
  對於女友也是。一般人面對女友質問愛不愛自己,都知道標準答案是:「愛」,根本送分題。莫梭的回答,很明顯「不符合眾人期待」。女友給了第二次機會,沒有投出變化球:「媽媽跟我溺水,你要救誰?」而是同樣一句:「你愛不愛我?」莫梭卻依然故我。
  「結婚」只是個形式,重點在於兩人間的相處。有些人婚禮盛大,所費不貲、排場豪華,不到三天就離婚了;有些人只有簡單的結婚登記,卻恩恩愛愛、相廝相守,走了一輩子。形式只是空殼,內容的實質才是硬道理。
  《禮記.大同與小康》:「仲尼之嘆,蓋歎魯也!」孔子參加蜡祭,擔任助祭之人,感嘆魯國的祭禮空存儀式,喪失實質內容。千年前的孔子喟然而嘆的是禮儀,近百年卡謬《異鄉人》哀歎的是個人。
  當人類沒有自己的思想,只是流於形式的遵守社會規範,與禮儀徒具形式又有何差別呢?必然走向空洞、茫然,無所依存的人生。
  我們很容易用批評的眼光看待莫梭,在於他不符合社會對於我們的期望。人類是容易人云亦云的動物,譬如大家騎車等紅燈,有一位騎士忽然催動油門,我們很容易也跟著催緊油門,即使燈號尚未改變,心理學上稱作「從眾效應」。成因在於只要跟他人一樣,我們就不必忍受他人質疑的眼光,可以順勢分擔社會的壓力,類似物理學上,施壓在一個點上,很容易承受不了,分散壓力後,則可相安無事。
  但是當我們從眾後,意味著失去自我與主體性,每個人就像工業化下的產品,沒有特色,全部長得一模一樣。
  面對瑪莉結婚的要求,莫梭說:「我只需要說聲好,何樂不為?」可見莫梭不是不懂「規範」,但他知道要忠於自己的內心、自己的想法,找到安身立命的意義。
  對我來說,一開始讀到莫梭時,覺得有種疏離、冷漠感,但越讀越覺得誤解他了,他努力活出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很多人是三十歲就死了,到八十歲才埋葬。」是日本小說家本間久雄的名言,莫梭用具體的行動實踐。
  因此,讀《異鄉人》,總覺得有種感動沛然而至。他其實很勇敢,努力活出自己,面對強大的社會壓迫,並沒有選擇妥協。同時,他的悲劇來自以一人之力,對抗整個社會體制,死亡也就成為唯一的路徑。
  職場上我們常常禁不起他人的拜託,總是委曲求全,奔波忙碌了一天,為人作嫁,當一個濫好人,換來的卻只是一句抱怨自己當初的心軟答應,為誰辛苦為誰忙?何不適時學學莫梭呢?
  最後我想以大家熟悉的高中經典古文歸有光〈項脊軒志〉作結。文章裡頭談到祖母:
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老祖母感嘆家道中落,久久無人金榜有名,孫子歸有光(作者)認真讀書,肩負起「全村的希望」,於是將祖母的祖父,當年上朝使用的象笏交予作者。象笏不僅在日後蟾宮折桂之時,有實質的效用,背後更隱含著祖母對作者的期許。
  這篇文章始終無法打動我。此刻,我似乎明白原因了,總覺得他一生活在祖母給的期待中,沒有為自己好好的活一次。
展開
上一堂思辨國文課:瑞典扎根民主的語文素養教育
讀者評分
5.0
|
2022/06/04
劇透警告

「可以不考試嗎?」「高三可以不要上國文嗎?」「語言跟文學能分開嗎?」「能夠丟掉教育部審查的國文課本嗎?」「本土語與國文是互斥的嗎?」「沒有優美文辭,作文也能高分嗎?」「國文考試是考國文,還是考科普?」
  如果你想知道以上問題的答案,那麼就來讀讀吳媛媛這本《上一堂思辨國文課》!
  這本書會顛覆我們對國文課的想法,讓課堂多了一點想像與可能性。傳統上,一位國文老師歷經大學四年的專業訓練,半年的教學實習,教學知能足堪完備。進入職場後,又有同事的經驗交流與分享,加以出版社提供豐富且多元的備課資料,各式研習、增能課程繁多如牛毛,甚至近年來書店裏頭擺滿越來越多跟國文教學有關的書籍。
  身為一位國文老師真是幸福,資源豐沛。但也相當不幸。
  上述種種都是在符應體制,換句話說都是體制內的訓練與思考,彷若管中窺豹,坐井觀天,無法打破對於既有國文教學的框架,看到琳瑯滿目各國語言教育的精華。企業界很重視引進外部觀點,才有辦法為公司找出一套解決困境的活路與方法。我想這一本書就是擔任這個角色,提供一塊叩門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見瑞典,想見台灣。
  閱讀本書時,我幾乎在每一頁都畫上了重點,做了筆記,有種劉姥姥進大觀園的驚嘆。以下僅是嚐鼎一臠,統合書中想法與自己的體會,略作分享:
1.瑞典作文的評分標準極其明確,從文體、格式、內容一應俱全,甚至連評分標準都附上。反觀台灣還在立意深刻、結構嚴謹、辭情動人,「深刻」、「嚴謹」、「動人」標準太過模糊,難以讓人掌握,「評分標準」給予對象也侷限在老師,而非學生。此外,瑞典的作文訓練強調循序漸進與刻意練習,例如先學會摘要,進一步練習寫各式立場與觀點的調查報告,最後才是融合自己意見的論說文。一步一腳印,一環扣著一環,相當耗時耗力,是以文學課與語文課分開,才能給予充分的教學與練習時間。台灣的課綱雖明訂文體式的作文教學,然而除了教科書並非以這種方式編排外,選文內容泰半維持抒情傳統。職是,情意式下的國文課堂,作文就像附屬品,沒有完整的教學計畫,練習時數也相當有限。
2.有系統的課程安排。高一語文課、高二文學課、高三學術課。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所言,學習語言就像是日常做料理,是人人必備的能力,文學則類似大廚燒菜,不必每個人都會。因此,瑞典花了高一一年的時間在語文課上,強調閱讀與寫作的訓練,高二則要用不同的觀點,如社會主義、普羅主義、女性主義等,彷若戴上換位思考的眼鏡,去思考、批判,涵養成一位現代公民。高三國文課則給予有升學需求的學生,結合高一二所學,習得學術寫作的技巧,為大學預作準備。台灣在這點上,教科書清一色幾乎都是文學類選文如鄭愁予〈錯誤〉、琦君〈髻〉等,且多半是上流、貴族文學,如蘇東坡〈赤壁賦〉、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等,選材視角有所侷限,教學上也不太去批判、質疑書中的內容與觀點。難度的編排與內容的安排,亦以15篇古文為經,經典白話文為緯,看不出明顯的區分與差異性。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