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Lv.4
user-img
愛自己不阿雜

31則書評

31本書評分

1位追蹤者

43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31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長照4個90歲老人的我,將如何面對老後生活?
讀者評分
5.0
|
2024/07/08
這本《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 》的書名非常直白,感覺就是在吶喊,說出不說的,這也是很多 #家庭照顧者 的心情吧!身心沉重的疲憊感,還有經濟的負荷,已經不是一句「盡孝」可以解決,有這樣的書可以鼓勵我們,也有被同理的感覺,「我不是一個人」!

一翻開書更停不下來,作者 #小梶沙羅 用幽默的筆觸寫下自己長照四位加起來總共360歲老人的心酸血淚,狀況百出的長照現場看了讓人哭笑不得,好多栩栩如生、歷歷在目的畫面,只有身在其中的人能體會,希望目前還沒承擔照顧的人可以多一份理解。

到底是修行是折磨?

作者在自序中寫:「帶孩子有上幼稚園、上小學等階段之分,孩子隨著年齡增長也會變得更為懂事,不久之後就漸漸自立。守護孩子的父母可以笑咪咪的享受孩子成長的喜悅。然而,高齡者的照護卻正好相反。不但看不到盡頭,而且失能的狀態也與日俱增。」
面對嬰兒是充滿期待的喜悅,但看見長輩退化成老嬰兒卻是凋零的失落,這本書提醒我們遇到類似的狀況,要如何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抑或是可曾想像過自己老後的生活,該如何尋求協助或照護呢?
跟老爸媽沒有「講理」這件事,他們會提出更多無理的要求,還有很難處理的情緒,但照顧者也是人,也有情緒和疲憊的時候,作者遇到的各種狀況,會讓人鬆一口氣:「這些狀況稀鬆平常」、「不是只有我家發生」,因而能有更多的耐心與勇氣去面對。
非照顧者也可以捫心自問,哪天這些事輪到我頭上,我也有相同的毅力、智慧及EQ面對嗎?看見電視上的 #老老照顧 的悲劇,能不能少一些批判和袖手旁觀,而是多一些同理和包容?

責無旁貸還是不得不的無奈?
如作者所述:「照護生活長達十年、二十年的現象已經不稀奇,甚至陷入照護破產的人更是有增無減。對於有高齡父母的家庭來說,由誰來照顧老人,已經是個刻不容緩的麻煩問題。」
我們對於已垂垂老矣的雙親或家人,應該很難選擇「放生」,或許是怕法律究責、怕被道德綁架、怕被說「不孝」,更多是基於生而為人的良心與責任感,畢竟都是至親,誰捨得說放就放?
有手足或其他家人就可以免除照顧的責任嗎?多人照顧真的會比一個人輕鬆嗎?家人全程照顧就是最好的選擇嗎?撩下去義無反顧當超人也罷,與兄弟妹妹分工合作也好,申請各種長照服務及補助也行,或是送到安養院、長照機構也可以,都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和身體強度。
這樣的書可以預習自己老後,我們終究會一個人,但要如何過得好又無慮呢?這本書給予我們很多省思,不只需付出的金錢、勞心勞力,還有老年的自己。

一百分的照顧?
很多超有愛、全力投入的照顧者,最後是疲於奔命或自己也成了照顧者,或是看著生命力逐漸消失的對方,有了 #無價值感,會感慨:「這一切是為了什麼?我做這麼多有什麼用?」
如同作者說「做過照護的人,在喪禮上哭不出來。」因為那是一份只靠漂亮話或親情絕對無法克服的工作。請先確認「是你想要還是對方需要的?」,不要用框架要求自己,或是硬要將「對老人好」的各種標準加在他們身上。
這本書也讓我們思考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因應,萬一陷入照護破產的解方?政府各項政策、社會福利如何調整?照護者與被照護者怎樣保持最適當的距離?照顧不可能完美,更無法盡如人意,能盡多少力,就做多少事,其他的要放手,#放過自己、放下他人的眼光和議論,也要適時放給外人和外援。

臉書:愛自己,不阿雜
Instagram:chinchintseng
方格子:愛自己理好生活
展開
焦慮是你的優勢:平凡的人害怕焦慮,卓越的人善用焦慮
讀者評分
5.0
|
2024/07/08
我們常陷入思考陷阱,甚至因為無益的反應和壞習慣讓我們心更累,如果加上完美主義,就會一發不可收拾變成大災難。世界上沒有非黑即白,更多的是灰色地帶,先放下「完美」的過度期待,完美不可能發生卻可能打擊和傷害自己。

焦慮者常有的思考陷阱是「全有或全無思維」,也就是二元對立或非黑即白,極端的表現形式就是 貼標籤:失敗、無能、不夠格、糟糕⋯⋯,也可能妄下結論,或是 #過濾 所有的正面訊息,只收到所有的負面細節,做出錯誤的情緒推理。

很喜歡書介的這句:「焦慮不是敵人,而是一個等待溝通的朋友。」是呀!其實沒有人不焦慮,輕重遠近而已,就算是成功人士,也會受焦慮所苦,但他們能不被打倒的關鍵就是:懂得正確看待及善用自己的焦慮。

書中寫:「焦慮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人類處境的一部分,它經常伴隨著領導力,所以你、你的團隊和你的組織應該學習如何管理它,讓它成為一種力量。」
很多人常認為焦慮是一個需要打敗的敵人,因為不想被焦慮控制,所以極盡所能地「#過度努力」,想要擊退他,結果變得更焦慮。其實,焦慮是一種大腦的求生模式,也是提醒我們準備改變思考的時刻,只要將焦慮運用得宜,就能把恐懼化為前進的動力。

我們或許也不懂自己為何如此不自在、不安心,很常亂了套,別擔心,作者是一位曾深陷人生低谷,憑藉掌控焦慮而讓它變成自己的優勢,成為到達人生巔峰及美夢成真的優秀人士。我們不須要登峰造極,但可以更理解及善待自己,運用「低度焦慮」的激勵,提前準備或洞燭機先,並擴展同理心、有效溝通,避免過勞、讓完美主義壓垮自己。

如果還是高度焦慮而影響日常作息,試著利用成就清單盤點成就,降低無止盡的追求與不安;透過運動、冥想和減少咖啡因攝取,釋放壓力;轉移注意力避免「反芻思考」,跟雜亂思維喊卡。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用幽默的方式來面對壓力與焦慮,自嘲說出心中的焦慮,讓自己笑一笑,或許也能獲得他人的呼應及迴響,會發現這些煩惱是大多數人共有,而不是一個人在為此苦惱。

最最重要的是,找到能為我們帶來快樂的東西,什麼時候會讓自己感覺最順暢、有成就感?做什麼事會讓我的行動特別有意義?自己想要改變的時候是什麼?記得,焦慮會掩蓋潛在的快樂來源,如果任由它發展,而不去管理它,可能會偷走我們所有的快樂。

臉書:愛自己,不阿雜
Instagram:chinchintseng
方格子:愛自己理好生活
展開
朵朵小語:讓自己豁然開朗的100則提醒【朵朵小語25週年紀念作】
讀者評分
5.0
|
2024/04/09
這本25週年紀念作,就如博客來書介所寫:「汲取文字的能量,使你內心強大。有時候,一句話就可以讓自己從谷底揚升,豁然開朗。」是的,跟著讀者長大、全新長出的朵朵小語,是面對6種情緒的溫柔力量。

沮喪失落時、悲傷心碎時、憂慮不安時、自我懷疑時、憤怒委屈時、難熬難過時,都可以在不用力、親切平實的文字中找到能量,會發現每件事情都沒有好壞,每次的挫折磨難,都要試著找出它的意義,才不會白走一遭。

那些我跟「朵朵小語」一起長大的日子,是人生最多變化的20幾年,她也是滋潤我心靈的「小雨」。

那時還不流行勵志文學、心靈雞湯、金句語錄這些詞彙,但「書」對在人生跌跌撞撞的人們依然很重要,與眾不同的是,《朵朵小語》除了美麗的圖片,一篇篇的文句好溫暖,好像跟讀者在說話,讓人有被撐住、照顧的安全感。

考試、畢業、求職、戀愛、結婚……,坎坎坷坷、跌跌撞撞,我也逐漸長大成熟,但生活中有些時刻,總有苦悶無法向人傾訴,閱讀是我的出口。

每次翻開「朵朵」寫的系列小品,自己彷彿就化身成一朵花的花苞,感覺有一股能量蓄勢待發,彷彿有了雨水的滋潤,陽光的啟發,空氣的打氧,花兒獲得了無限開展的力量。

有一種書,只想趕快讀完,很想知道結局;有一種書像出發的油門,催促自己要往前進;有一種書則像一幅幅的畫,讓人看見生命裡的風景。

「親愛的,你的意識就是你的全世界,你可以決定你的世界愁雲慘霧,你也可以決定你的世界豁然開朗。」

是的,我這株獨一無二的花朵,會跟哪一種心情相遇,抬頭會看見什麼樣的星星,都是生命的驚喜。
展開
孩子的不凡,來自你的不厭其煩:神老師的陪伴全教養,讓每個孩子的價值都能被看見
讀者評分
5.0
|
2024/04/09
看見這本《孩子的不凡,來自你的不厭其煩》除了佩服 #神媽咪 過人的意志力,也對書名很有感覺,「天下父母心」的心情被同理。在我的心中,我的孩子雖然沒有不凡,但絕對不平凡,她是獨一無二的美好,我仍舊想不厭其煩地給她愛的叮嚀。

一篇篇與學生們及孩子互動的故事,在平實的文字敘述下,會被 #神老師 的「耐磨耐操」莫名打動,也小小慶幸自己的「功課」沒有她的難,也勉勵自己要像她一樣,繼續鍛鍊過人的耐心、平穩的情緒、細緻的敏銳度,我將書中的智慧,轉化到與我家已長大成人的女兒身上,繼續練習。

「我們的愛不該理所當然,不要習慣把所有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再來怪罪孩子擔不起責任。……適時地放手,讓孩子獨立、去面對過錯、去接受處罰、去想辦法解決問題,一一修正、改過,孩子才能從錯誤中成長。」真的,鬆緊度都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啊!

我決定當「愛的陪跑者」,讓所愛的人知道他們是不凡的。

臉書:愛自己,不阿雜
Instagram:chinchintseng
方格子:愛自己理好生活
展開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讀者評分
5.0
|
2024/02/22
最近讀這本書愛不釋手,每個篇章可獨立閱讀,它讓我「看見」很多思考的誤區,也發現很多事情的原理原則,看穿了都是相通的。

書中提到「從現象看到事物本質」,普通人只能看到事物的現象,優秀的人總能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這就是 洞察力,照著做而缺乏個人思考,照著想而失去個人判斷,都帶來很大的風險。

我得到的三點體悟是:
1.將事情做完還要做快、做好
是要「行禮如儀」按著既定流程走,卻一錯再錯,或是突破現狀、看見盲點、優化流程,進而除錯改善、建立較完備的機制?這涉及流程、制度和系統,還有個人智慧的積累。

2.最有效率的優化就是要改變系統
很喜歡書中提到的「分粥」案例,完全破解工作效率的本質,也看懂流程、制度、系統。
什麼是流程?流程就是基於時間線做完一件事的整個過程。流程是線性的、連貫的、客觀的,凡事皆有流程,只是效率有高低之分,流程管理(優化)就是不斷的優化一件事情的過程。
什麼是制度?制度就是做一件事的行為準則,它可以是權力機構發佈的規定,也可以是一種契約,屬於剛性的。
什麼是系統?系統就是若干部分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某些功能的整體。
「流程」是分粥的線性、連貫的過程;「制度」是藉由順序輪流分粥、分粥人最後取粥讓結果公平公正;「系統」是選出德高望重人的系統、輪流分粥的系統、分粥人最後拿的系統。

3.優秀的人會善用治理的方式管理組織
改變流程、改變制度是管理;改變系統、改變模型是治理。「改變制度是改變結果,改變流程是改變原因,改變系統是改變模型。」作者劉潤 的說法很激勵:「一般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最優秀的人改變模型。」

在職場上關注的焦點決定我們是什麼層級的工作者,有管理思維的人會去思考建構制度,執行者至少要試著專注在流程與系統,這兩個環節涉及到跨團隊或部門,優秀的工作者除了關注結果,還要增進工作效率、擴散影響力,優化流程與系統。

或許有人對這本書的架構有不同看法,作者的觀點、立場和信仰當然會影響一本書的呈現,閱讀時得到了自己可以據以行動的,就是書的最大價值。

臉書:愛自己,不阿雜
Instagram:chinchintseng
方格子:愛自己理好生活
展開
專案管理:玩一場從不確定到確定的遊戲
讀者評分
5.0
|
2024/01/12

人生最大的專案是追尋夢想。

很適合工作者,也適合感受到中年危機,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進入生命的停滯期,但不知道怎麼重新開始的人。

「人生就是一個專案管理的過程」,非常適切。

書中提到以終為始,還有彈性應變,滾動式管理和調整,實現夢想是從「不確定到確定的過程」,所以會有所變動是正常,因為這就是多變的人生和社會環境啊!他認為目標不是用來達成的,是用來開始的,隨時可以開始,又說「心法更勝於技法」,有些事無法sop,先做了再說,先行動後思考,循序漸進、與時俱進,可以打破很多人「想太多、做太少」裹足不前的拖延症吧!

從頭到尾把意見事情做完,就是一件大事,人生是大大小小的賽局,心法就是「願意、利他、學習」,他的3「不」曲跟別人大不相同,「不知道,好驕傲;不一樣,好獨特;不要怕,好有趣」,這樣的另類觀點也突破了我的思維,做就對了!

這本書的「專案的6」T讓我逐夢踏實。
主題(Theme),努力,更要關注 #選擇。「犧牲短期的小利,或許長期的大利」,「選擇永遠沒有最好,隨時調整修正就好」。
目標(Target),少就是多。夢想可以很偉大,但目標必須從小做起,因為每一個小目標,一直持續累積,一直不斷往前,就會像滾雪球一般。
任務(Task),隨時同步,緊盯目標,任務跟目標對準,不要埋頭,要抬頭。
工具(Tool),夠用、好用、常用,匹配需求就好。
時間(Time),有意義,有壓力,要知道為何而戰,避免可有可無。
團隊(Team),意願、能力、默契,當作一個整體,成為一個系統,放在一起考量。

看了郝旭烈寫的這本書,覺得能將複雜的理論寫得簡單,真的需要專業和實務的功力,我也將專案管理當做生活的工具,還有持續追尋夢想,繼續「愛自己,不阿雜」。
展開
心控:日本NO.1讀心師最強人心掌握術!8秒之後,所有人都在你的掌控中!
讀者評分
5.0
|
2024/01/12

如何讓閱讀有趣又有用?就從這樣的書開始。

有陣子很流行 讀心術, 8秒讀懂人心?非常讓人匪夷所思。最近看到這本書,發現這不是玄學,而是非常實用的溝通技巧。

心控是一種超自然力量?
沒自信和對方輕鬆說話、為職場溝通所苦、叫不動屬下、不知道怎麼跟上司相處……,面對這些只要掌握一個核心,就是抓住對方的心思。學會技巧、消除恐懼感,掌握溝通節奏,讓溝通不再有壓力。
第一步當然要破除對方的心防,雖然要有 被討厭的勇氣,但不成為 被人討厭的人,所以別讓自己變成 自我中心、不識相、消極被動 的那種人。

印象操控 是種騙術?
作者認為「好感」是可以操控的,其實簡單地看,討人喜歡和討人厭的差別,就是在於是否具有 他人本位 的精神。自我中心 的人總以自己為優先,就算要助人,也會以自己的利益或好處為出發點。
其實要贏得別人的好感,不必學習什麼特殊技能,也不用徹底改變性格,重要的是關心及體諒對方的心意,不是控制,而是理解,才能借力使力、互惠更好。

遇到不聽人講話的人怎麼辦?
遇到對方不喜歡聽我們說話,書中也有提到簡單的「3不」因應:不把話題導向自己想聽的方向、不要歸納對方的話題、不要搶對方的話。
人會跟自己相似的人產生親近感,這是一種鏡像效應,可以用聲調或話語的節奏呼應對方的喜怒哀樂,讓對方感覺到彼此的情緒是同步的。

8秒或許沒辦法做到事業成功、人際暢通、感情如意,但可以讓對方感覺自己的善意和誠懇,然後善用說服力及達成影響力。
溝通的技巧需要熟悉,但不要刻意使用,這樣才能讓情感自然的流動。

這本書提供許多在人際溝通時「愛自己不阿雜」的好方法。
展開
允許自己活成想要的幸福模樣:幸福不是擁有最好的一切,而是有能力把一切變成最好的
讀者評分
5.0
|
2024/01/12

「換一種人生新演算法,找一種人生新活法」很喜歡作者這樣的論點。

作者的序中寫:「這個世界上有不同的人生演算法和活法,有人用力地辛苦著,付出一切、犧牲一切,然後以此來追逐自己想要的,這是一種活法。但是如果我們可以把辛苦變成快樂,把努力變成享受,這也是另一種活法。三十歲以後的我,換成了後者,所以過著現在這種新生活。」

在懷疑「真的是這樣嗎?」之前,請先檢查自己的「人生方程式」,是不是提前將自己判了死刑?並將一時的困難誇大成永久的困境?試著來點 #逆思維,不要輕易說「不可能」、「沒必要」、「沒有用」,給自己一個嘗試的機會。

先著眼於完成小小的任務,當作對挫折的抵抗,在取得小成果後,及時用它們來激勵自己,慶祝每一個,「自己真的可以做到一些事情」本身就是一種鼓舞。有時讓我們無助的,僅僅是無助本身,甚至是還沒發生的想像,這樣抽象的感覺卻壓倒我們。或許可以將它具體化一些,比如「我遇到了什麼事情(具體的),讓我感覺很糟糕」,這樣,我們就可以問「現在這個情況下,我還可以做些什麼?」

多數的負面情緒,都來自於內心的恐懼和脆弱,人世間有太多令我們害怕的東西了,像是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忌妒別人比自己優秀……。不妨試著去承認「就是有人不太喜歡我」「就是有人比我優秀」「就是有人不認同我」,願意承認的恐懼和脆弱越多,內在的種種不安便會越來越少。

如何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作者說:「成年人真正的快樂是需要強大的智慧來支撐的,因為快樂是一個成年人明白『自己是誰、自己的優勢是什麼,這一輩子能夠做什麼、做到什麼』之後的樂天知命。成年人的快樂,它回答了『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將到哪裡去』這個幾千年來的哲學思考問題。」

信念經過攤開、打碎、重整,才能在這個從眾的社會中找出一條屬於你的路。我們常在愛情、人際、課業、工作、生活中有許多非理性信念,常把自己的期待套在對方身上,希望對方活出自己心目中的樣子;以「超完美」的標準苛求自己、永遠不滿意自己;批判自己或他人,總覺得好還要更好、還要更多……,唯有尊重自己與他人依生命的進程前行,才能互相鬆綁,讓愛得以自然流動。

別設限自己和別人的人生,就有無限可能,作者的 #相信 也是我的:「我一直堅信,找到自己的快樂,很重要。我們很多時候都以為『只有成功才能獲得快樂』……我將向你展示另一種找到屬於你的快樂的新可能,你就能獲得屬於你的成功。」

更多的書評,可以看臉書粉絲專頁「愛自己,不阿雜」,享受閱讀生活味。
展開
如果尼采是獨角鯨:不那麼聰明,卻活得更幸福【博客來獨家書封版,台灣版限定附贈「動物智慧藏書卡」】
讀者評分
4.5
|
2023/12/05

我們跟尼采一樣都是想太多?

讀《如果尼采是獨角鯨:不那麼聰明,卻活得更幸福》,剛開始其實有點燒腦,因為豐富的哲學探討和動物行為知識交錯,並不輕鬆好讀。但讀到一半越來越有興味,閱讀本身就是樂趣,根本不需要糾結在部分的句子或觀念。

我們很容易問為什麼,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不是那樣,還常思考生命的本質、存在的意義,成為「為什麼專家」,有時卻是問題製造者,就像本書破題即言:「假如我們可以像動物一樣思考,一切是否會變得更美好?」

知識和智慧帶來幸福還是困擾?

書中以大量趣味橫生的動物故事舒緩嚴肅氛圍,引導讀者對人類與動物心智的討論,也以謙卑心態反思自身,為何號稱高智力的人類,是能為所有生物創造價值的物種,卻常用於破壞、侵略,甚至以宗教、道德為名,一再掀起戰爭或環境浩劫呢?

作者賈斯汀.葛雷格是心理學博士與動物行為學家,他認為人類的複雜思維有時是種負擔,想太多不見得有好處。而擁有單純、美麗心智的動物,遠超出人們所知,能做出許多有益生存的有效決定。「人類這個物種是『為什麼專家』,是將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其他動物區分開來的少數幾項認知特徵之一。然而,這股了解因果關係的強烈渴望,不見得總能助我們一臂之力。」這段文字會敲醒我們的 #自以為是。

明明人類是少數能理解「快樂」重要性的動物,但因思考的複雜、知識的誤用,或是「一句話各自解讀」,多思多慮易陷入種種煩惱,即便人在當下,思緒卻沉浸於不可挽回的過去與未曾發生之將來,煩憂、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排山倒海而來。

這本書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人,思考人生,智慧不僅是知識,而是如何運用知識的能力。也許我們不是要追求聰明過一生,而是要如何快樂幸福過好人生,不那麼聰明,卻更幸福的人生智慧。過「愛自己不阿雜」 的 「好好生活」。
展開
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30年紀念版)
讀者評分
5.0
|
2023/11/15

引領我進入寫作的一本書,《心靈寫作》作者 娜妲莉·高柏的文字,直指入心,她提到「決心開始寫她知道的事,開始相信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去顧盼自己身外的事物」,我想或許在與人交際的時候,因為過度拘泥於想要表現什麼,反而讓自己無法放鬆,也無法直接而深入的與人互動。

書寫帶來微光
「重回初寫者的心靈狀態,重拾我對寫作最初的想法和感受。… …每一回都是一趟新的旅程,而且沒有地圖。」
她在書中提到她常辦理聚會,不見得是聊天談話,而是一起寫作,每個人在一小段時間寫完後,分批輪流朗讀,讓自己越來越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寫出內心的想法。這樣的聚會真令人嚮往,去除過多世俗的應對,只要專注的面對自己,安靜的傾聽與注視他人的朗讀,坦誠地分享及自由書寫,即使故事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也會因為同理而釋放、療癒了自己。

照顧自己的心和情
「你的世界因而變得比原來的寬廣,而初始的意念隨即顯現出來。它們並不掩飾眼前正在發生的事情或感受。」
表面上我們同時在寫,但其實每個人心中在運轉的都是自己的生命,速度與節奏都不用跟別人一樣,也無需照顧其他人的感覺,只是把專注力放在自己身上。
這和我參加其他團體的經驗不同,不用在意別人,不必怕自己說錯話,只要看著剛剛自己寫出來的文字,有時笑,有時想哭,生命的一切答案,心都知道。
和我自己一個人書寫,有著很幽微、隱密的情緒不同,不是日記式的絮絮叨叨喃喃自語,也不是對已知事件的紀錄和整理,而是對「自己」這個生命個體進行的小小探索和冒險,原來,一群人聚在一起書寫,也很好。
有時因為寂寞,我們需要有個人聽我們叨叨絮絮訴說心情,但比起語言,我更喜歡用文字進行對話,寫給要溝通的人、寫給我愛的人,寫給脆弱的自己,寫給想對他說話的人,書寫是最動人的自我陪伴,就像一篇又一篇寫給自己的情書。
在書寫中可以被了解,被接納、被愛,也是一種敘事方式,可以大膽放肆地說出真正的感受,讓內心的東西流出來,讓它自由,讓它被看見,更是自我接納的過程。當說不出來、難以啟齒的話,能夠被「聽見」、被穩穩地接住、被充分的理解,就是自我療癒 的過程了。

用書寫來調心
「用寫作來修行,幫助自己洞察生活,使自己心神清澄。」
這些年因為照顧老母親,有時很累、會生氣,更多時候要面對老和病的無奈,每個人面對壞心情的方式不同,只要有效、不成癮、不傷害自己或他人,基本上都是很好的。若要及時、不受限場地或時間,也無需擔心「倒垃圾」給朋友造成負擔,拿起紙筆「自由書寫」是頗好用的方法,不用考慮文筆、會不會寫,就像幼兒拿起紙筆塗鴉般自然自在。
曾經在生命的低谷、重要他人的離去、生命歷程的創傷,寫下許多的文字,那些當下都曾想找人訴說,但有時詞不達意,有些話說不出口,有的事不好明說,有些時間不合適,更怕情緒快結疤的傷口經過再三撕開,會難以癒合,所以選擇用日記、手札、部落格、臉書當作心情的照護所。

我,愛自己不阿雜。
展開
思考101:耶魯大學改變人生的一堂思辨課
讀者評分
4.5
|
2023/10/23

我們落入了什麼樣的思考陷阱?

「為什麼我會被他這樣說/那樣對待呢?」、「為什麼我沒被別人認同呢?」、「為什麼我就是不討那個人喜歡呢?」以前的我在人際關係或群體裏,有時會有這些疑惑,百思不得其解,然後就落入自怨自艾的情境中,心情也跟著低落。

看似一直在「想」,其實是無效的思考,陷入負面偏誤的漩渦,總覺得是自己的問題,其實不僅「眼見不為憑」,甚至根本沒發生,很多是自己的臆測。而且很常過度檢討自己,不斷情緒反芻,陷入 負面漩渦,進入 慣性思考、認知偏誤。

我們被怎樣的偏誤綁住了?《#思考101》是有趣又有深度的書。談思考?!原本以為是一本不容易讀懂的書,翻開卻讓人一讀再讀,欲罷不能!很多生動、生活化的例子,讓腦洞大開!跟著書,可以跟自己的思考進行一場場的辯證,平日因為生活節奏快速的關係,我們已經常常被迫要「快思」,卻忘記要有邏輯、合乎常理的「慢想」。

為什麼不要一直問「為什麼」?這會挑戰我們的預設認知,所受的教育不是告訴我們,要常常發現問題,問「為什麼」,然後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嗎?作者提到,我們要怎麼判斷一個「為什麼」問題是可回答還是不可回答?嚴格來說,沒有哪個「為什麼」問題是可以回答的,我們絕對找不出任何結果的所有真正原因。當我們一直執著於那些或許無法回答的問題,試著找出答案,我們的感覺可能會愈來愈糟。

自己的生活經驗中也多次驗證,或是從自我檢視中發現,有時候問「為什麼」其實是一種自我免責,只是要表示有在思考,或是以為可以找到「正確答案」,其實只是找到可接受的答案,希望下次碰到類似情況,必須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只想要歸因或指責會讓事情陷入負面漩渦?「反芻思考」會讓我們不斷思考同樣的想法,以及問更多的「為什麼」,更極端是不當地指責自己或錯怪他人,或是全數歸功自己,這都是落入錯誤思考。有學者提出我們在檢視他人的失敗時傾向於使用內在歸因,也就是覺得別人犯錯是因為他個人特質;但當犯錯的人是自己時,則比較會用 #外在歸因,就是將錯誤歸咎在環境因素或他人身上,而非負起個人責任。

成功的時候也可能會有錯誤歸因,在自己成功時,比較有可能使用內在歸因,但面對他人成功時,卻傾向使用外在歸因,認為是他人「運氣」較好所致,錯誤的因果歸因,一味地「想當然耳」,就偏離了事實的本質。有一部分人失敗是因為壞運氣或者外在環境影響,這樣對我們來說既方便又具有防禦作用,但也有一部份人會過度自責 或將不舒服的感覺不斷地 反芻,也就是所謂的「鑽牛角尖」及 過度思考。

這種思考方式,會大量地消耗自己的心力,跟失眠、情緒困擾的關係密切,也使得好好生活的能量被干擾。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充滿謬誤的慣性思考中,卻認為自己並沒有「想錯」,因為落入 #慣性思考 中,沉迷於偏誤認知而不自知。因此,我們必須從這個狀態中醒過來,直視人的本質,承認自己的慣性思考是偏頗的,而且想得快,卻不一定想得正確。

作者對於思考的目的想得也很中肯:「為更好的生活學習如何思考。」是的,我們面對大大小小的事,不就是在生活中嗎? 是地,要記得「愛自己不阿雜」。
展開
MBTI 我,和我的使用說明書:雪力獻給16型人們,找到最舒服的自己
讀者評分
5.0
|
2023/10/23

讀這本,就是打開自己的使用說明書。

「每個人心中都有16個房間,最符合的人格類型,只是你最喜歡的房間,不代表你永遠只能待在那裏。」這是對近年很流行的 #MBTI 的最佳詮釋。MBTI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用4個光譜的傾向組成16種人格類型,E/I是指專注的焦點,是「向外探求」或「向內聚焦」;S/N是指獲取訊息靠「感官細節」或「推理全局」;T/F是指做決定時,偏向「理性思考」或「情感同理」;J/P則是執行決定時喜歡「按部就班」或「隨機應變」。

也就是從哪裡獲得能量?如何接收資訊?如何做決定與執行?了解自己在每個向度的傾向後,就可以把這四個字母拼起來,那就是最傾向個人的人格類型。
是「傾向」而不是「等於」,因為我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會學習到最適合的生存方式,除了的人格類型外,也有其他類型跟自己相似的地方。

我是哪一型?有準嗎?其實如果沒有正確理解 MBTI,只是給一個定義的名稱,或當作是做坊間的心理測驗的話,信度與效度都會受影響,測出來的結果也容易被誤解。
測出來的只是「慣用思考模式」,就像《#MBTI 我,和我的使用說明書》的作者是「雪力」所提「找到貼近真實自我的解答」。我覺得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幫助讀者了解自己的思考模式,而不會被誤認是人格測驗。

可以預測他人和自己的未來嗎?MBTI 不應被用來做任何的「預測」,因為每個人的行為和反應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先天性格、成長環境、當下的狀態等。它或許是一種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特質,但不能因此給人貼上標籤或帶著偏見。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這個世界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沒有所謂好壞優劣,當然也不可能粗分成16類。不需要所有人都很務實,這會阻礙創新;也不需要每個人都是領導者,因為每個角色都非常重要,都有獨特性。

我們要放被社會框住的價值觀,覺察及真實地面對自己,只有找到自己的優勢,才能發揮潛能;只有發現自己的盲點,才能突破 #自我侷限;只有理解及 #自我接納,才能認可 #自我價值。

對自己有何幫助?運用這個工具,可以有效了解「我」這個產品如何使用,又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和升級,不用跟他人比較,就像是對自己的人生可以有不同的見解,沒有什麼絕對的對與錯,可以由自己定義及詮釋。不要執著在「我到底是哪一型」,我們每個人都有這16 個人格類型的部分特性與潛能,所以多專注在覺得對自己有建設性的建議上,透過這本書的協助,找到自己的內在力量,開啟新的蛻變,好好鬆口氣,重點是「不當完美的自己,成為最舒服的自己」。

我們都是有潛力的種子,MBTI的結果其實只是告訴我們是哪一種種子,有的人或許是像花兒的種子,有些人可能是蔬果,也有人其他植物的,就算是同類型的種子,放在不同的土壤、溫濕度,長出來的樣貌是不一樣的。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生長,會影響我們的成長狀態,但我們的行為和思考方式可以跟著因應及調整,因為內在特質是穩定的。

找到並接受自我壓抑的那一面,我們可以努力成為一個更完整、更成熟的人,並從多元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人都不需要完美,但要能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多元性,並不帶批判的眼光看待彼此,更能「愛自己不阿雜」。
展開
一筆入魂:怡慧老師的創作人生課!隨書限量附贈6款「掌中的創作攻略」手跡書籤!【博客來獨家書封版】
讀者評分
5.0
|
2023/10/23

《一筆入魂》,雖是給創作者和閱讀者的實用手冊,但細膩敘述了寫作與人生的密切關聯,我在書中劃下了很多橘色、黃色的線條,因為字字句句常打中我心啊!是的,「閱讀是生命的氧氣,那麼寫作就是心靈的呼吸。」

我的人生就是最好的素材,「每天累積一點美好的文字,在跌跤時,仍舊能自信優雅地持續寫下去。」

不需要帶有強烈的「目的性」,而是自己日常的事情,跟自己喜歡的題材結合在一起,這個時候,寫作就成為了一種享受,而公開發表自己的文字,就像是跟別人分享自己的快樂。怡慧老師寫得唯美又有重點:「你總明白:書寫陪伴你走過多久的人生困頓、歲月顛簸。你總明白:生命的樂章因他人鏗然的足踏,因你有情的簽署,形成靈魂與靈魂相奏的人生賦格曲。」

看似可以在公開場合與人交誼的我,其實是內向性格者,我常在閱讀裡尋回自在穿梭的樂趣與內在呼應,還有安靜地優游,這本書更說出我近年在粉專寫長文的心情。

重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始終相信:文字善意的回應。讓文字成為和解的甜釀,再苦的關係,都能化苦為甜。」因為與文字相遇,我得到了轉化的可能,如果還在困頓的你,可以從這本書當作起點,細細咀嚼它並化成人生的養分,更能 「愛自己不阿雜」。
展開
愛與錢:史丹佛最熱門的人生規劃課,用5C架構做重要的選擇
讀者評分
5.0
|
2023/10/23

不想變成老窮,就先做好老化準備和老年規劃。

跟 重要他人 討論「人生終點規劃 」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摯愛的人無法再照顧自己,該由誰來照顧,這不單純是愛的問題,《愛與錢》這本書很務實地提出了 #5C架構。
啟動對話、討論晚年,可以讓至親安心,我會覺得老了就是悲劇,讓他們知道沒有被拋棄,更沒有被嫌棄,而是為他們量身打造。

第一步是 釐清,確認自己在老年照顧的立場是什麼,比較容易跟對方談,也要知道自己能夠花多少時間、精力與金錢照顧他們,考慮自己的人生,代表的是負責,而不是自私。

第二步是 溝通,早一點談會讓彼此更自在,在發生危機前先面對問題,比較可能以優雅的姿態度過艱難時刻。

第三步是有 廣泛的選擇,我自己知道有哪些選項,尤其是生活的安排,也可以會用不同的選項組合,例如依照老化的身體狀況,選擇在地終老、與家人同住,或是住進機構。

第四步是與親友和其他資源 保持聯繫,可以跟有類似經驗的朋友聊聊,曾經遇過哪些問題,怎麼解決?因為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盡量多徵詢幾種觀點。

第五步是 探索可能的後果,承擔起照顧者的角色,就失去了某些自由,也要付出照顧成本,影響之後的退休人生。

只有誠實面對自己,才能量力而為對待 #被照顧者,不會覺得愧疚,也不要因為自我犧牲 而感覺到痛苦,因為是自己的選擇。提早規劃,愛自己不阿雜。
展開
十字屋的小丑【愛恨救贖版】:東野圭吾對讀者下的挑戰書──前所未有的反轉再反轉!
讀者評分
5.0
|
2023/10/23

原來,讀小說也可以讀出人的關係。

它,人稱「悲劇的小丑」,雖然不能動彈,也無法說話,但看得見、聽得著,也感覺得到,而它只告訴讀者它所知道的一切秘密……。

《十字屋的小丑》最特別的是「小丑之眼」,東野圭吾 在小說中以小丑人偶的第一人稱視點來呈現。它所代表的是一個具有單純意識的旁觀者,用幾乎不帶感情的思維來告知讀者一些連故事中其他角色都還未知曉的內情。

推理小說會採用物品視角來敘事,十字屋的小丑,有時採用第三人稱視角,也採用小丑人偶的角度,以交替的方式來進行,若沒有透過小丑的敘述,就會缺了一塊,也象徵人際關係的複雜多元。

有趣的是,小說家巧妙地運用人偶的不可抗力來平衡小丑人偶對讀者透露的訊息。雖然會思考,但本質上終究是人偶,因此它可能會被燈光、盒箱、他人移動等因素所阻礙,進而讓它所透露出的情節能夠維持某種程度上的客觀和均衡。

雖然它會觀察與思考,因不抱持特定目的對所見的事物做出過於主觀的評論,具有保有獨立思考和純粹人偶的特質。結尾有著巧妙的安排,正當讀者跟書中的角色一樣認為事件告一段落時,從人物的對談中又提出另一種可能性、加上某個人物的獨白,會讓讀者在闔上書本之前再度受到一次衝擊。

故事中的謎團已是啟人疑竇,當人們大多傾向恐懼並懷疑這是不是詛咒的小丑人偶所帶來的不幸時,卻有意無意地逃避面對複雜人性相互作用下所產生的各種負面因子,才是造成悲劇的普遍因素這件事。

從中也可看出家族之間,源出於人性光暉的光明面。但所謂弱者真的只能是居於最劣勢嗎?實則未必,只要善用他人同情弱者的心意,以人際離間的心計,往往最後笑著離開的,卻會是那最意想不到的人啊!

人心難測?人的良善和邪惡往往是一念之間,人際的緊密或疏離,也是刀刃的二面呢!
展開
在夜空中綻放星星【直木賞得獎作品】
讀者評分
5.0
|
2023/08/15

擅於刻劃人性幽微情感的日本作家 #窪美澄,在《在夜空中綻放星星》書中,巧妙地以夜空、星座作為連結,浩瀚星空背後想傳達的感受隱含深意,就如同她自己所言:「每個人都像星座一樣,有看不見的絲線將我們連結在一起,就算感覺到悲傷、絕望,意想不到的其他人事物,或許仍能成為我們的助力,為我們帶來無窮的希望。

珍珠星角宿一、隨星逐流 兩篇故事讓我的眼淚噴發。唯有能與曾受傷的自己共處,我們才能由傷痕中看見帶來的啟示。

「珍珠星角宿一」 這篇描寫在學校遭遇霸凌的女孩,因為有車禍逝世的母親的幽靈陪伴,讓她得以逐步走出生命的低谷,也有勇氣在失去媽媽及幽靈陪伴後,學習自己面對接下來的人生。

「隨星逐流」這一篇故事中的小男孩「想想」有好多的心事,卻不能跟大人說,於是他一直等著愛⋯⋯。


「連接星星和星星的線雖然用肉眼無法看到,卻牢牢地連在一起,維持了星座的形狀。我的家人也一樣。」

是的,就像書的封面寫的,夜空中總會懸掛著澄亮的心,明滅閃爍,守護每一個渴望愛的靈魂。就像離去的家人,成為天上的星星,他一直都在。

無常和挫折是生活日常,挑戰總是悄然而至,猝不及防闖進生活;但即使再難、再痛苦,抬頭仰望天上的星星,終會明白,深呼吸、吐口氣,再難過的關都會過。
展開
思考101:耶魯大學改變人生的一堂思辨課【博客來獨家書封版】
讀者評分
5.0
|
2023/07/18

如果擔心自己會落入了思考陷阱及偏誤迴圈,不斷反芻負面情緒,《思考101》是打開腦洞的救星,落入自怨自艾的情境中,心情也跟著低落。

「為什麼我會被他這樣說/那樣對待呢?」

「為什麼我沒被別人認同呢?」

「為什麼我就是不討那個人喜歡呢?」

看似一直在「想」,其實是無效的思考,陷入負面偏誤的漩渦,總覺得是自己的問題,其實不僅「眼見不為憑」,甚至根本沒發生,很多是自己的臆測。而且很常過度檢討自己,不斷情緒反芻,陷入 #負面漩渦,進入慣性思考、認知偏誤。


《#思考101》是本有趣又有深度的書。談思考?!原本以為是一本不容易讀懂的書,翻開卻讓人一讀再讀,欲罷不能!很多生動、生活化的例子,讓腦洞大開!
跟著書,可以跟自己的思考進行一場場的辯證,平日因為生活節奏快速的關係,我們已經常常被迫要「快思」,卻忘記要有邏輯、合乎常理的「慢想」。


「反芻思考」會讓我們不斷思考同樣的想法,以及問更多的「為什麼」,更極端是不當地指責自己或錯怪他人,或是全數歸功自己,這都是落入錯誤思考。


有一部分人認為失敗是因為壞運氣或者外在環境影響,這樣對我們來說既方便又具有防禦作用,但也有一部份人會 #過度自責 或將不舒服的感覺不斷地反芻,也就是所謂的「鑽牛角尖」及 過度思考。


這種思考方式,會大量地消耗自己的心力,跟失眠、情緒困擾的關係密切,也使得「好好生活」的能量被干擾。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充滿謬誤的慣性思考中,卻認為自己並沒有「想錯」,因為落入慣性思考 中,沉迷於偏誤認知而不自知。因此,我們必須從這個狀態中醒過來,直視人的本質,承認自己的慣性思考是偏頗的,而且想得快,卻不一定想得正確。


作者 安宇敬在耶魯大學 開設了最受歡迎的思辨課,她對於思考的目的想得也很中肯:「為更好的生活學習如何思考。」是的,我們面對大大小小的事,不就是在生活中嗎?


作者這段文字深入我心:「一旦你不再執著於某些事為什麼會發生,特別是你恨不得沒發生的事,你就可以採取遠觀的視角,或許有助於擺脫懊惱、後悔之類的負面情緒,並且在下一次碰到棘手情況時,能夠用更有建設性的方法解決問題。
我學會建設性地處理極度困難或幾乎無解的問題,第一個方法是先讓自己抽離那個情境,讓自己可以專注在其他可掌控的小事上。然後退後一步,改採用別人的觀點,遠離自己的經驗,遠遠地觀看事情發展。再試著想想是哪些因素左右了我的情緒。


提醒自己:「好好想清楚啊!不要為難自己啊!!」,先停下來想想,這是真的嗎?還是大腦在騙我?
展開
時光洗衣舖:開張大吉!諮商心理師洗滌人生的洗衣舖
讀者評分
5.0
|
2023/06/13

屬於生活面的閱讀,每一篇都是很好讀的短小說,但乘載各種人生況味。就像喝的茶,每一杯都是以水為基底,加入不同茶葉,配合不同的溫度、濕度、茶器、時間,甚至是心情,就有每一杯的獨特,值得細細品味。

「人對物品的情感,總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有人因為珍惜所以愛不釋手,離不開它;也有人因為太在意,連使用也捨不得,只想珍放在自己獨有空間裡。而有時決定拋棄某些事物,不一定是因為不愛了,#可能只是找不到愛的方式。」

清洗弄髒的回憶、熨燙不平的情緒、縫補脫線的關係,是的,進入這間洗滌人生的洗衣舖,記憶中的不平、傷痛與糾結,該一一拿出來整理,該洗滌的、修復的、拋棄的,檢視分類後要有它的去處,不要囤積在幽暗的角落。

每個人或許都有不為人知的成長歷程與秘密,讀這本書會讓內心也像拼圖一樣,一塊塊的重新被拿起、珍視,而被安放到更適合的位子。


這段文字能安慰自己:

「對任何寫作的人來說,創作的歷程就像孤軍奮戰的旅程,在沒有成書之前,所有的情緒都得自己消化。但那不是最苦悶的是,畢竟成書之前,出版是個清晰又具體的目標,即使孤獨,未必寂寞。書籍出版後,其實才是真正的考驗。」



這是一個跨平台的時代,閱讀似乎也如此,真心希望多一些專注,給認真創作的人。
展開
療心圖書館:小鎮圖書館長告訴你閱讀改寫人生,遇見幸福的秘密
讀者評分
5.0
|
2023/06/13

圖書館是讓人安心的所在,一排排高到天花板的書櫃,是很好隱藏自己的地方,不容易被人家發現,可以自在地悠遊在書海,不用在意自己以為「別人的在意」。

最讓我開心的是,可以看到最新的雜誌,對於年輕時沒有錢坐車到遠處逛書店,也沒餘裕買課外書的我來說,真是一大福利。那個沒有手機的年代,琳瑯滿目的雜誌和書籍,就是我跟世界接軌的途徑。

從圖書館的大片落地窗往外看,有山林、有天空,也有遠處的海洋,這樣的光景很療癒,成為支持自己的力量。從小處在封閉的家庭,又讀保守的教會學校,圖書館是我對外界的想望。

翻開這本《療心圖書館》,真希望以前就能遇見像館長小編這樣的有心人,這樣除了書,我多了一位人生導師,對自己不會那麼迷惘。

是的,「你的雞婆,是無形的網;你的善意,是孩子的光。」謝謝這些認真為別人付出的人們,讓很多人找到生命的光。

資料和訊息可以從網路快速取得,但心性、態度,尤其是人生智慧,絕對不是從Google 、AI一問一答可以得到的,需要自己慢慢爬梳。

閱讀拯救了我的靈魂,感謝有圖書館和書店。
展開
終於來到不必討人喜歡的時候
讀者評分
5.0
|
2023/06/07

在20多年前還沒那麼盛行勵志書的年代,就出現《朵朵小語》這本經常摘錄成書籤的正向元氣短篇集,撫慰了無數受傷的心。我那時雖已為人妻,但世俗之人難免心靈脆弱,過得好的時候,需要佳言語錄來靜心,以免得意忘形;在谷底掙扎之際,當然更需要安慰打氣,短短幾行文字,就施展了改變心情的魔法,溫柔、療癒是最打動我的印象。

後來作者以真名彭樹君持續寫作,從正向思考的面向,延伸到更廣大的年齡層和內在議題,不只給讀者鼓勵滋養,還有面對各階段困難可能需要返璞的課題。這本《終於來到不必討人喜歡的時候》,雖是歲月累積而來的叛逆,但能放下別人,就能放過自己,追求獨特的自我價值。

我們常以為「別人說我好才會覺得自己好」,常需要外界肯定自己的存在,就是過度的情感依附,漠視「我」這個主體,自我就失去了價值。拿回自己的名字,取悅自己是必要的,才能平衡生活中那些小小但確實存在的艱辛。但沒有誰真正能折磨我們,除了自己。

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對自己的行為總是小心翼翼,患得患失,最終被外界各種各樣的要求塑造成一個「盜版」的人,會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

人生很短,短到讓我們只能活過一回,時間有限,別浪費時間去實踐別人的期望,不要等到最終才後悔沒有為「自己」綻放過一次。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