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ent的所有評鑑

312號公路:一趟橫貫中國、由上海到哈薩克邊界的312號國道之旅,帶你見證中國的隱憂與展望

312號公路:一趟橫貫中國、由上海到哈薩克邊界的312號國道之旅,帶你見證中國的隱憂與展望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9/07/27


公路之旅是很吸引人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旅程中会有什麽人、什麽事情在等着你,長途貨運的駕駛,公路旁經營小餐\館的老闆,同車的手機業務員,每個人的想法與故事,都反映著這個社會的真實面貌,那是國家電視台與少數媒體的論點中所看不見的,來自地方的聲音,沒有一個宣洩的管道讓我們得知,但這不代表它們並不存在,

中國今日的繁榮只是淺薄的銅臭外表,主要是頂層的貪官與高幹才得享受,卻遮掩了一缸子沸騰的都市社會問題,例如失業、犯罪與老舊的房舍。如果輕忽、如果仍舊以既有的觀點來看這世界,那,你將無法正確的認識,而且,當動亂發生之時,會發出如此的驚嘆之聲:「怎麼會這樣呢!」殊不知在改革開放以後,這擁有世界最多外匯存底的崛起之龍身後,也有著無所不再的貪瀆、勒索與嚴重的貧富不均,以致於中國的鄉下每天發生兩百件以上的騷亂事件,而這,是中央電視台與人民日報不會告訴你的。

在中國擔任記者已經有6年的作者,從學生時代至今已經與中國打交道近20年,在即將離開中國之際,他決定走上從上海出發,終點在新疆的國道312號公路,這條路就像是美國的66號公路,串連起這個國家的東西兩端,而這段旅程中的每個城市,正好見證了中國歷史的數個朝代以來的發展,繁榮的上海是這一百多年的中國象徵,溯著長江而上經過的蘇州、南京、河南,則是宋代以來中國繁榮與進步的代名詞,漢唐盛世的首都西安,漢民族與外族交會的蘭州,走出了嘉裕關,踏上了絲綢之路,酒泉從一個綠洲都市變成了中國的航天中心,吐魯番的風吹過了結實纍纍的葡萄架,20年前烏魯木齊的二道橋伊斯蘭市集,今日已無法再見……

「西方國家的人民內心有個道德標準,它深植於心。中國人內心沒有道德標準。如果外在不能制止他們,他們就會為所欲為,毫無是非可言。」說這話的是312國道上的一個單車騎士,在他的後輪上貼著一個黃色的大招牌,上面寫著「反貪腐中國之旅」,因為他被中國南部的貪腐官員騙走了十萬美元,去投資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旅館興建案,他不奢望法律能幫助他,只能用這種方式表達內心的不滿與憤怒;安徽省內一個名為武岡的城外鄉下,驅趕著牛在田裡耕田的66歲老農吳發良說道,共產黨的苛徵重稅和放任地方官員霸佔土地只說明了一件事,黨已經背叛農民了。廣大的中國人民沒有我們想像中的笨,他們之所以還能繼續堅持下去,是因為持續不斷發展的經濟是最有效的麻醉劑,不斷的麻痺著人民的精神,今日的西藏與維族青年會往上海前進,只因為他們更關心自己的工作遠勝於族群的未來。但是共產黨很清楚,只要經濟成長不再,伴隨而來的就是社會的動盪不安(有經濟學家推算,每年必須創造2400萬個新工作,才有可能讓中國的經濟持續成長)。今日的中國是矛盾的,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共產主義,或者說具有資本主義特色的共產主義,怎麼說都行,在鼓勵人民努力「奔小康」之時,卻又不斷加強正統教條以維持統一,也難怪漢學家白魯恂(Lucian Pye)會這麼評論到:「中國是一個假裝成國家的文明。」是的,中華帝國仍然沒有滅亡,只有繼續維持著龐大的武力與高壓的統治,才能將這個有著56個民族的大國維持著表面的團結,或者說,實質的統一。

「我們全都對中國感到困惑。」穿梭在戈壁沙漠上的長途巴士上,作種子買賣生意的周先生說道,「這是很多人都覺得困惑的時代,改變太大了。」毛主席的紅皮書收到了抽屜的最角落,曾經顛撲不破的道理如今以為所有人遺忘,忍受,是從北京到霍爾果斯,從知識份子到平民百姓唯一能作的,畢竟這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唯一不曾忘記的本能,直到某一天,忍無可忍之際,起而反抗、再創新局,然後,又繼續忍受著,就像是312號國道上往來於上海與烏魯木齊的貨運一樣,不斷的循環著……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到葉門釣鮭魚

到葉門釣鮭魚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9/07/04

「因為不可能,我才相信。」

19世紀的偉大科學家,John Hopkings的天文學教授Newcome說過「搭乘比空氣重的機器在空中飛行----就算不是完全不可能,也是不切實際的。」他相信人類必須先發現一種新金屬或某種未知的自然力,才有可能飛上天,他認為用一種強力的機器即使可以把人帶上天,最終也會為過重而摔下來,這篇人為飛行是不可能的評論,發表於 1902年,一年後,腳踏車技工萊特兄弟的飛行器在空中停留了12秒。人無法飛上天;在平面的世界盡頭,有著怪獸等著將擅闖禁區的船隻大口吞下----同樣的,在遍地黃沙的阿拉伯半島,像電影『大河戀』中Brad Pitt 那樣優雅、帥氣的釣鮭魚?怎麼想都是天方夜譚,於是故事開始了......
海事工程背景出身的作者,以60歲的「高齡」發表了文壇處女作,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寫成了此本小說,細分成34個小節的段落安排,乍看之下會讓以為這種編排不理想,但閱\讀時卻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傑出寫作能力將此格式運用的流暢自如,故事裡的許\多關鍵角色都因為這樣的筆法而有了生命,不在只是故事中的「配角」,特別是那本來就很討人厭的首相助理,那令人發噱的未出版自傳,更讓他的嘴臉與個性有了鮮明的詮釋,不禁讓我們自嘆,怎麼沒有如此的遠見與能力,早些運用此種寫法呢。
好的故事所講述的核心概念,一定會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看見,正是那些曾經或是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經驗,使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更能融入故事,在那一刻,我們是劇中人,隨著故事進行,一起開心、憂傷、享受著愛。故事也許\有許\多可有可無的枝枝節節,畢竟這就是小說之所以充滿生命力的原因,而這本書的每個細節卻又安排得恰到好處,不似近年來閱\讀的許\多翻譯小說那樣冗長、令人生厭,讀完此書,我們也許\會忘了工於心計的政客,單純執著的漁業科學家,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放棄家庭的妻子,失去愛人的女經理人,但始終停留在腦海中的,是那有著聖者般面容,崇高理想的大公。
到葉門釣鮭魚,為什麼不可能呢?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我的西域,你的東土

我的西域,你的東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9/07/04

要瞭解一個人,先要成為那個人,刑事犯罪科學家要逮捕犯人,是這樣做的;人類學家為了理解欲研究對象的生活形態及其社會組織結構的意義,與其朝夕與共,貼近,從「他者的角度」重新審視問題,方能理解這件事的另一個面向,而多面向觀點的確立與獲取後,我們會得到一個趨近於事實真相的答案。這是漢族作家王力雄再結束對西藏問題的探討後,(按,他的西藏問題專書為『天葬』,因為寫這本書而結識了藏族女作家唯色,進而結為夫妻,是的,我正是因為看了唯色的書才知道王力雄),興起了研究新疆問題時的想法,他很清楚,西藏、東土(新疆)問題將會是中國將來不可避免的問題,唯有確切瞭解這課題,方能做出正確的回應與處置。

1999年,王力雄結束了西藏研究後,走了一趟新疆,希望能在旅途中認識幾個維族朋友,以利之後開展的研究,然而漢維之間的對立與緊張出乎他意料之外,使他的想法落空,而他這個「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為政府提供民族政策的研究」,在官方的認知下是「竊取國家機密」,正如檢方的觀點:「國家養了這麼多研究機構,花了這麼多錢,豈還需要你這一個普通的作家?」於是他進了看守所,40多天的異鄉牢獄生活,他一度以為將會在新疆度過下半輩子,甚至也因此自殺未果,然而正因此次機緣,他結識了維族青年穆合塔爾,正因這同在一個鐵窗下求生的難得體驗,方能拉起漢維之間的聯繫繩索,維族人的想法,也才能透過他的筆,讓遠方的我以及更多人見到。這,也許\正是古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最佳例證。

因為認識了穆何塔爾,2003-~2006年他四次重返新疆,在維族朋友的帶領下,有著與1999年截然不同的見聞,維族的生活,維族人的想法,再遊記式的筆法記載下,有了發聲的舞台,雖說這種寫法稍嫌陳舊,結構也略顯鬆散,但尚能接受。與穆何塔爾的對談記錄是本書的骨幹,厚達156頁之多,篇中兩人分別代表漢維兩,族針對獨立自治、教育、社會現實等面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維族人為了爭取平等、自由,甘願採取激進的手段,以及何以至此的種種原因,在穆何塔爾略顯躁動的語氣中,我們找到了答案。也許\這段記錄並不能代表每一個維族人的心聲,但我們得以見到追求獨立自主的維人有何等堅定的信念,以及不得不此的理由,我知道了所謂的東土(新疆)獨立運動,為的是爭取自己的生存,因此儘管阻擋他們敵人是如此巨大,又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使其從自身內部加以改變(民主),那,剛烈的維族人民,無助的維族人民,也只能效法巴勒斯坦的伊斯蘭弟兄們,用暴力,吸引國際的目光,也,試圖在這之龐然巨獸身上,留下一些刺痛。

閱\畢此書,維族人的生活困境,心中無處宣洩的怒氣,漢維之間的對立,清晰、立體,彷彿就在身邊,而本來不懂維族何以要求獨立,使用炸彈攻擊的暴力手段所為何來,也有了解釋。我不知道是否該給予同情,還是該給予譴責,因為暴力,是弱者在面對難以撼動的巨人之際,所能做出的唯一選擇,想想台灣的白米炸彈客楊儒門吧!他又何嘗願意用如此激烈的手段?只為了,爭取那本來就該屬於自己的生存權?

起義與暴動,革命與叛亂,又是誰有資格認定呢?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聽說西藏:發自西藏現場的獨立聲音

聽說西藏:發自西藏現場的獨立聲音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9/07/04

「聽說西藏」,這本是長期關注西藏議題的漢人作家王力雄和妻子唯色的新作,說是新作,其實是整理自兩人這幾年以來,每週為自由亞洲電台藏語廣播所寫的稿子,再由主持人翻譯成藏語,以衛藏、安多和康三種方言進行廣播,而這本集子,即是在應聽眾及朋友的要求下集結而成的。因為寫作的對象是藏人,因此文字不難,但卻極為真切,談到許\多議題時,兩人幾乎是抱著悲憤的心情在議論,2006年發生在國境交界的槍殺,2008年的西藏事件,激動的文字,緊緊揪著讀者的心,這是本讀完心情會很沈重的文集,每一篇的文字都不長,不難消化,但那數百字所形構出的一個世界,卻是需要數千萬字的背景知識積累方能讀懂,而且,這是殘酷的現實,而現實,是每一個人都想要逃避的。

如果想要讀這本書,建議先從兩位作者的其他作品讀起,因為我們不是西藏人,至少試圖成為西藏人之前,要先瞭解他們的過去與現在,才有可能看到未來,也才能體會到為何兩位作者看到的西藏未來,只剩下獨立一種選擇,不然大中國主義份子豈能接受西藏、新疆這麼大一塊領土自「祖國」中分裂呢?然本書的前6章推薦給每一個對西藏抱有幻想的人閱\讀,當我們還以為西藏是「神秘的」「異國氣氛濃厚的」「人間最後的淨土」,那不妨先瞭解一下事實的真相吧,至少到了後不會有受騙上當的感覺。

生存權如果被剝奪,人們只有起而反抗,而反抗的箭頭,即是敵人的所在,那敵人,絕對不是自己人。(在瑞士WHA大會嗆葉金川的大小姐是不會懂這句話的)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9/07/04

「為什麼不回家呢?」已經喝完了杯中飲料的我,用手中的吸管翻攪著冰塊,美式速食店裡的冷氣開的有些強,我們都覺得有些冷,但是看著窗外那刺眼的陽光穿透了中山北路茂密的行道樹,放置在人行道上的金屬垃圾桶反射出火花似的光芒,想著那樣的陽光與溫度,決定繼續留在店裡。「回去?回去要作什麼?」說這話的時候,她拿出隨身攜帶的一張照片,照片上是兩間對比極強烈的屋子,又邊那棟有著高聳、刷得粉白的圍牆,呈三角形向上延伸的屋瓦下,是仿希臘的柱式建築,乍看之下還以為是哪個大戶人家的豪宅,而左邊的那間,則是最傳統的鄉下傳統建築,低矮的屋瓦,陳舊的牆面以及狹小的門,兩者放在一起極不協調,「左邊是我家,右邊的則是我在新加坡幫傭的表姊,這房子是她三年工作的成就之一,今天是這回來台灣的第17個月,從上個月開始我才還完仲介費,才有可能開始拿錢回家,我希望等到回家時,房子已經像表姊的那樣漂亮!」

已經來台灣工作兩次的Jessica,在母國可是小學老師,而坐在她身邊發呆的jennie則是國家銀行的職員,都是國家經濟不振的最直接受害者,她們不願讓家鄉的親友知道,有著國立大學學歷的她們竟然在國外從事著最低下的幫傭工作,諷刺的是,Jessica在這照顧著雇主的小孩,而她在家鄉也請了一個鄉下來的女孩幫忙照顧家庭!身兼雇主與聘僱工的雙重身份,並沒有對她造成太多困擾,因為她很清楚知道,這些年的辛勞付出,除了能夠扛起持家的重擔之外,更能讓女兒一路讀到大學畢業,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

其實Jessica有些話沒說,她之所以回不去的原因,除了母國經濟衰退、蕭條外,已經習慣海外相對於母國的「高收入」,且通常會養成的「多消費」習慣,以及回到家鄉時出於「愛面子」而過著近乎炫耀式的消費行為,原本計畫在海外辛苦工作多年以供從事小生意、買賣的計畫,遠遠難以達成。而三年的低技術工作,也使得她們原本具備的人力資本價值大大貶值,回國通常只能從最基層開始,諸多種種的不習慣與不適應,使她們漂泊於各個國家之間,而這個惡性循環並不僅存在自身,其子女從小耳濡目染父親或母親的境遇,還有受到良好教育所具備的外文能力,使得這樣的經驗將在兩代、甚至三代人之間複製、傳承著,終究造成了「移工家族」。

不知是否我倆都體會到這課題的嚴肅與感傷,覺得店內的冷氣好像又更強了,「走吧!出去外頭逛逛!」Jessica起身說道,每週日的寶貴休息時光也不應該是在如此的情緒中度過,我們決定,讓附近賣著家鄉商品的店家沖淡有些感傷的情緒,也許\在消費後帶來的感傷與空虛會更勝現在,但那也是之後再去煩惱的事情。推開了有些沈重的玻璃大門,午後的陽光,其實很溫暖……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9/07/04

曾幾何時,作為台北繁榮、進步象徵門面的台北車站,已經成了外勞的聚集地,每到假日,台北車站東西南北四處的數個出口處,只見他們或者席地而坐,或者在地上鋪了報紙、帆布,就這麼吃喝、聊天了起來,愉快、幸福的笑容在臉上蕩漾著,自在、開心的笑聲在空間裡迴盪,對比於路過的台灣人緊繃的神情與皺起的眉頭,他們是懂得在生活中找尋小小幸福的快樂民族,吹著車站的免費冷氣,躲著台北盆地炙熱多雨的夏日,又有什麼地方,更適合這群來自他鄉的社會基層勞工呢?這個難得的休息日,他們用最省錢的方式,找到打發時間的方法。「你看,這些外勞把台北城的門面弄成什麼模樣,每一個來到台北城的人,只要看到這些外勞在這的模樣,一定會想,這地方到底是怎麼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台鐵真的很爛,連自己的車站都管不好,你看看,那電扶梯髒成那樣,地下層昏暗的照明,都已經泛黃的磁磚,到底有沒有在管理阿?」某位台北市議員在台北車站對276名台灣旅客進行調查,有70%的人認為外勞在週日製造的噪音和混亂感覺「噁心」or「壞」,有90%的人認為這是「不良的次文化」,會影響到台北車站作為台北現代形象的象徵地標。

2007年10月,台北車站的牆壁依然泛黃,地下層的照明依然也很糟糕,但是已經看不到外勞的身影,假日的台北車站又重新回到了台灣人的手裡,不再是外勞的天下,改變的原因在於,台北城奢華、名貴象徵的百貨公司---微風廣場進駐了車站二樓商圈,而為了要讓台北車站的空間概念,從本來的人潮流逝轉變成人潮聚集,方能為微風台北車站帶來商機,因外勞佔據車站大廳所造成的龐大推力,勢必要有所改變,於是,在持續不斷的巡邏保全人員的驅離下,外勞的活動空間轉移至台北車站外面的空間,也許\有人會說,這樣仍然會影響他們去台北車站消費的意願阿,但是自從捷運台北車站通車後,還有多少人還會踏上台北車站外的地面呢?當然,事實的真相是,台北車站的地下一樓到二樓是微風廣場的經營範圍,站外並不是。

其實移工的聚集,絕對是1989年落成的新台北車站設計者從沒想過的,因為設計師當時的設計理念即是要強調車站的流動感,並預防無家可歸的遊民在此聚集,因此將車站最重要的等候區設計在地下樓層,這也就能解釋偌大的台北車站大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找不到任何一張可供休憩的座椅。設計師也許\是從台灣人的生活習慣去思考,認為只要沒有了座椅,有著充足的光線與廣大的空間,這些外在的環境因素即能將流浪漢排擠在外,但是沒有料到,10年之後在台灣出現的移工中,以13萬人位居首位的印尼人,有著席地而坐的習慣,「台灣人覺得這樣不好,坐地板很醜、很髒。不管他,我們習慣了。我們在印尼那邊,睡覺是地板、看電視是地板、吃東西在地板……在這裡(火車站),我們吃印尼菜、說印尼話、買印尼東西,好像我們在印尼,不是台灣。」

不似菲籍移工可以在中山北路的聖多福教堂一帶找到家鄉的感覺,伊斯蘭教禁止女性進入清真寺的律令,使得為數廣大的女性移工在寶貴的假日無處可去,相較於每週日固定放假的菲籍移工,強調「吃苦耐勞」、「放假少」的印尼移工,對於這座城市是很陌生的,於是台北車站的大廳,幾乎是她們的唯一去處,而40分鐘車程外的桃園後火車站,則是桃園工業區大批的男性移工假日的天堂,方便的鐵路交通,將兩座城市串起之時,也串連起不同國度之間,同樣寂寞的兩顆心。原本金華百貨經營的二樓商店街店面,則因與台鐵有著業務上的糾紛,得以讓經營外籍移工生意的店家得以進駐,移工能在這邊吃到家鄉口味的食物,看到家鄉的新聞、刊物,不需花錢又有冷氣吹,還可以藉機認識新朋友,有什麼地方比這更適合他們打發時光呢?因此台北車站成了許\多移工休假日的最佳去處,在微風廣場進駐前,在車站隨機受訪的外籍移工中,平均每週日花費5.8小時於火車站大廳。

今日的台北火車站已經看不到外勞聚集的蹤影,被趕出的外籍移工,如今何去何從也不是許\多台灣人所關心的,我們可能喜歡自己的城市有個地方被稱為「小菲律賓」、「緬甸街」,也會在每年的4月跑去台北縣的中和參加潑水節,但是那是初於我們想要去體驗異國風光的時候,有更多的人也許\還不能接受,這些有著深遂五官與暗沈膚色的異鄉人出現在住家附近,每天晚上台北市定點定時的垃圾收集點附近的家庭幫傭,以及每週日中山北路聖多福教堂一帶的外勞,又有多少人是沒有用歧視與鄙棄的眼,看著她們呢?我們其實一點都不關心這些為台灣奮鬥、努力的外籍移工,也不關心養育新台灣人的外籍配偶,幫他們貼標籤、污名化是人類對待其他族群最擅長的事,但我相信,只要經過長時間的教育與宣導,種族的議題終將消失,當台灣人已經能夠接受變性人成為電視娛樂節目的「天后」,出櫃的男同性戀作家在節目中暢談自己的專業與感情,有著悠久種族問題的美國能出個黑人總統,那還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想當年,我也曾經用複雜的眼神,看著外籍移工過……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藝術創業論

藝術創業論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8/01/19


藝術家不是才華的問題而是缺乏自我省思與面對現實的勇氣,當我們瞭解藝術家應該被珍惜與重用的背後,是提供平台與進行創作者所共榮雙贏的合作……藝術的積極意義是,讓藝術真正的與人的生活結合。」---富邦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翁美慧

村上隆的「藝術創業論」一書中,就屬這個推薦序讓我想最久
是誰說藝術家就一定要過著三餐\不繼的日子?
就是因為到了36歲還得靠從便利商店後門撿拾過期的便當為生,甚至畫好的畫作所需打包寄出的紙箱,也得從人家不要的廢紙堆中拾得
村上隆特別瞭解,這種所謂清貧的藝術家生活,根本就是狗屎
這種強烈、深刻的失敗經驗,激發了村上隆之後的成功\,也是他現在繼續創作的很重要契機
「強韌才是藝術家勝利的秘訣,因為光靠才能而想要在社會生存下去,幾乎是沒辦法、不可能的事情。」

村上隆體悟到這點,而且他更清楚的瞭解,藝術界真正的天才,其實沒有多少,只要你懂得包裝、行銷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你也可以成為畢卡索和梵谷(這點恕我愚昧,無法評斷)

他在分析日本藝術市場和現實環境後,表示了對日本藝術教育的深刻批評
這些被大學餵養、保護的「藝術家」,所談的理想,根本就是夢想
從來沒有在社會上實際打拼、行銷自己的藝術家大學教授們,又怎麼可能把現狀告訴學生,讓學生不致落入窮苦的慘狀?
而這些已經被所謂的現實社會馴化的生物,自然不能做出奮力撲擊的動作,
「大膽放手實際去行動,這才是能通行於藝術世界的勝利法則。」村上隆這麼說道

所以他敢直接挑戰御宅族文化,將只屬於少年、阿宅的幻想,用藝術的方式呈現在世界舞台之上,「本的藝術來自漫畫御宅族」、「時尚與藝術的結合」、「藝術可以用單純的規則來解釋。」看似荒誕得想法,都被他實踐了

然而要能全心投入激盪自己腦內的創意,需要大量的金錢與時間,沒有,那一切都是白搭,所以他得出結論:「如果沒有生意手段、經營手段,是無法持續藝術創作的。」(寫到此段,上街賣票的蔡導,還有許\多靠打零工為生,只為堅持藝術創作理想者,是不是也是這種情形?)

由於村上隆踏出日本島嶼之境,前往歐美大陸直接學習、挑戰所謂的世界藝術市場
他發現,西方的藝術世界裡,藝術是無法與上層社會那種炫耀、奢華、競爭的態度相分離的,「沒錯!不過就是有錢人的無聊遊戲,但如果妳對這種事情嗤之以鼻的話,那就請不要對於國際的評價有任何意見。」這種風氣,自然與歐美社會對藝術品的價值認定有關,同樣的標準並不存在於日本,所以日本人無法體會(台灣又何嘗不是?)

「所謂藝術家,從以前就是沒有資助者就無法生存的渺小存在。」米開朗基羅、達文西這些藝術家,哪一個不是依附在強權者的身旁,方能盡心於藝術之上?
偉大的探險英雄哥倫布,若沒有西班牙女王的資助,他將永遠是個只會出張嘴的失敗者(請見電影1492:發現新大陸)

對他來說,藝術若從結果論來看,就是得在這世界上留存下來,不然一點意義都沒有
好像在現在風光一時的村上隆,被眾人唾棄為勢利、愛錢的某種象徵的他
也很清楚的知道,真正的藝術戰場,是在死後的世界,若不能在死後依然保有影響力,那是無法稱之為大師的(希區考克?)
藝術的世界裡,沒有了集中力和體力,等待你的,只有死亡
他說宮崎駿常說:「毛澤東說過,年輕、窮、無名,是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三個條件。」
村上隆持續創作的動力,除了成名前體驗過那種現實的殘酷外,他自我剖析後找到了,
「憤怒……憤怒在推動著我,是不滿,我總是有一種沒有全部表現出來的不完整感。」
「將憤怒化為機會,不斷地創造局面讓自己來解決,使自己往前進。」
只有先知道挫折的滋味,才能讓自己從挫折中爬起,然後繼續向前
「越惡劣的社會,對藝術家來說,或許\越稱得上是好環境。」
村上隆是這麼想的,但是環境的惡劣,並不是逼使藝術家邁向飢餓、三餐\不繼的因素,書末,村上隆依然強調著錢與藝術之間的聯繫
這點,就是他寫作本書的主因

雖說第三、第四章分別講述了對於創造性藝術的訓練與激發自己潛能的方法
但這些終究是建立在足以謀生的大前提下

闔起書本,我知道這本書將是我2007年看過最好看的書
我在不閱\讀他的作品之前,就已經知道藝術絕對不能置身於世界之外
窮與餓,悲慘與痛苦,並不是藝術家身上不可去之的十字架
只是很多人一直以為這就是藝術家的宿命
當然,我的想法並沒有得到印證
村上隆這本書,讓我找到立論依據,以後可以更理直氣壯著說出我的看法
有了先行者開拓的道路,我們將會更清楚自己走向哪裡。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自製男人

自製男人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8/01/19

一日,婚姻數度失敗的男子在海邊失意地散步,意外地撿到神燈。 神燈精靈:「為了答謝你放我出來,我可以完成你一個心願。」 「那麼我想到美國旅遊散心,可是我又怕坐飛機,你可以建一座跨海大橋嗎?」 「這個願望太難了。你知道這是多大的工程,這將耗費多少材料與金錢嗎?」 男子:「好吧!這個願望確實太難。那麼可以請你施法,讓我能弄懂女人的想法嗎?如果我能懂女人,就不會離婚三次了。」 神燈精靈嘆了口氣,說道:「你要雙線道還是要四線道的跨海大橋?」

告訴我這個笑話的女性朋友,覺得男女互相替換,這笑話的精髓依然存在
我同意,雖然我是這麼告訴她的
「如果女生從來都不把自己所想的告訴男生,那男生是永遠不會知道生在想什麼的。」

女扮男裝長達18個月,
並成功\打入男性群體之中的女同性戀記者Norah Vincent則更明白表示
男女之間的差異之大,幾乎快要成為地球上的兩個不同物種了

這本書,她分別從友誼、性、愛、生活、工作、自我等各個方面著手
描述在「她」變成「他」之後,親身貼近觀察男性的各個面像
如她參與一個全是男性組成的保齡球俱樂部,幾乎只能打出100分的爛成績
看到其他男性在這種團隊運動中所展現的情誼,以及閒談中蘊含的意義
走入只屬於男性的脫衣舞場,看到男性在這個充滿情慾的場合裡
也許\在一開始看到的是強壯、色欲薰心的男性
但再仔細觀察,更多的人,是把這裡當作懺悔室
告解著孤獨、內心的創傷,以及未曾癒合的傷口

她以男性之姿與女生約會,看到了原來身為女性的要求與想法
竟是這麼不切實際又不合邏輯

「我們一方面期盼男性跟上時代腳步,出面力挺女性主義的看法,在各方面都將女性視為等同於男性的優秀性別,另一方面又要求男人擺\出傳統價值,把女性當淑女來呵護,行路時走在前頭為淑女開路,吃飯後搶在前頭為淑女付帳。」

而有喜歡著有女性特質男性的女生,
更有的人就是需要一個有著啤酒肚、一身橫肉的粗暴男性(而且比例還不少)
她理解,原來以前身為女性時那種把男性簡單化、類型化的方式
是絕對行不通的
而即使是那些「壯漢」,也沒有他們外表顯示的那樣堅強



「每個男人外面披的那層鎧甲都是借來的,尺寸都太大而難以揮灑,而且在那套鎖子甲底下的男人,每個人都是光溜溜赤裸裸,完全沒有安全感,又很怕被人看穿真相。」

社會框架限制住了男人,他們不能顯示出太多的情緒,悲傷更是遠遠不被接受
於是他們只能不斷的處在憤怒的狀態,因為這是他們能表現的最強烈情感
因為悲傷=脆弱=女性化,在這個極為恐懼承認自己具有女性特質,
而不是別人中鐵錚錚的男子漢,是絕對不被允許\的

「我所見到的,是他們已經失去「放心享受情感」的自由;這份自由,在我當女人的歲月裡,已經無拘無束地盡情享受過了。其實他們不單單是被動失去了這份自由,更是以男性陽剛特質之名,以男性衿持、孤獨之名,以同性戀恐懼症之名,主動地去壓抑這份自由。」

這是她以靈修之名,躲入一個男性修道院生活3個星期的觀察
在這個完全被剝奪慾望的男性世界,修士們依然恐懼著自己有著同性戀的傾向
無法承受壓力與慾望煎熬者得了憂鬱症,但在其他修士眼裡,那是弱者的表現

進入打著唯有努力才能成功\,而人人都有機會成功\的行銷公司
看著公司運作模式的荒謬,男性業務員推銷產品時
把自己的工作當成老二的延伸,「他的男性氣概夠不夠,就看他辦那件事情的能力有多強。而每筆交易他都把它等同於一次把妹的挑戰,就像人家在酒吧裡面那樣。」
而裝著假老二的作者,彷彿也能體會到跨下那晃蕩著的東西,帶給了她力量
因為行銷公司,就是把每一樣東西誇張、放大
這不就是男性最擅長的?


「我甚至還發現自己當男人的時候,帶著一種又蠢又沒有根據的自信心,就跟別的男人一樣。我以前不曉得為什麼男人會有這種愚蠢的自信,現在我明白了。如果你沒料又軟弱,你又不想讓人家發現自己沒料又軟弱,那唯一的方法就是虛張聲勢。」


在酒吧、在商場、在運動場,有哪個男性會承認自己是弱者?
請看看籃球場、足球場、拳擊這些空氣中散發著男性荷爾蒙的場地
哪一個男性不是野獸?或是不被期待成為野獸?

經歷一連串的遭遇與認識
作者體會到,原來看似堅強的男性,其實新底都只是一個長不大的小男孩
「每個男人的肩頭上,都背負著一個沈重無比的擔子,叫做男子氣概。」
只要有一點點的女性氣質,就會被這社會磨掉
這社會給男性太多的壓力,女性也是這樣要求著男性
「在父權統治的系統下,女性也是共謀者,女性往往和男性一樣,積極主動地把男人侷限在固定的角色裡面。」
你可以選擇把男性打倒,用妳的高跟鞋把他們踩在腳底下,但那又有什麼好處?
身心健全的男性,才是女性的幸福阿!

作者思考自己為什麼可以成功\欺騙男性這麼久,即使她的化妝也還說的過去,
顯得女性化的動作、行為,也還不置於穿幫
她理解到,「男人的世界,在本質上就是一種需要戴著面具去面對的環境。」
「你不可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你反而是在外在的指導下擺\出一種僵化的姿態,成為『別人眼中所期盼的你』
變身成男性後,作者知道男性有多賤,但她也承認,男性有多好是她始料未及的

這場實驗,有很多人最後都知道作者的真實身份,他們多半都在一開始的震驚後
顯露出一種尷尬,原來自己是這麼笨的惱怒,但是這些有幸得知真相的人
都是好人,所以他們也能釋懷
而作者,因為長期男女互換,也沒得到什麼好處,住了療養院一陣子

挑戰結束,她回復了女兒身,有趣的是,一回到女兒身後,她那些同情與諒解又都消失了
畢竟這些男性在她面前,還是那個樣!(其實我覺得作者這裡的描述我看得不是很懂,也許\是畢竟還是女兒身吧)

這本書,建議給每個想瞭解男性的女性閱\讀,而男性也應該要讀
看看在一個異性的眼裡,我們最真實的一面,是這樣被開腸剖肚的掏出來
身為一個男性讀者,只能佩服她的觀察敏銳與見解鞭辟入裡
她說的那段女性化恐懼,我上週發完那篇感想後,即刻想到的就是這個
「我是不是示弱了?」「會不會很多人以不屑的口吻說到:『這個沒用的小男生』」
那一刻,我就能體會,為什麼男性永遠不被允許\承認錯誤、軟弱
「因為你已經失去了那個能力和資格」
也難怪,男性只能靠喝到茫、喝到吐,來抒發心中的鬱悶
又到了尾牙季節,告訴家中的男性,少喝一點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2 人(66.67%)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其實我沒有砍倒櫻桃樹——華盛頓傳

其實我沒有砍倒櫻桃樹——華盛頓傳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7/12/30

首先要佩服翻譯or編輯的創意,英文書名是「George Washington:the founding father」
可以掰成這樣,應該是曾經當過記者or在電影公司翻譯過片名
個人認為這在出版學術書籍上非常不妥,有嚴重誤導讀者之嫌
然當我開始閱\讀後,更令我訝異的一件事出現了!
沒有學術註腳
僅有的幾個註腳,那是形容一些專有名詞用的
這時候我知道,這本書是大眾通俗歷史書
所以一般人可以很輕鬆閱\讀,沒有負擔
但是我就要提出質疑了,那作者寫作的依據為何呢?
我要去質疑作者所言,又該從何質疑起?
不知道這是左岸文化為了省錢or讀者群考量
把學術註腳拿掉之因,還是Paul Johnson寫作時即是如此?
剛剛隨即拿起桌上放的另外一本同樣是左岸文化出版的「有閒階級論」
也是看不到任何註腳,然我記得早年左岸文化出版的世界史翻譯書籍有阿
是什麼緣故呢?待我查明在說

Paul Johnson這本是寫華盛頓的傳記,因此自然是以時間為經緯
從他的出生、結婚、成為地主、大陸軍領袖、總統等說起
他指出了華盛頓生命中一直是使用一個思維模式---「利益」
有沒有利益成了他許\多決策的重要中心

「對於並不是最有能力與最勤奮的人而言,利益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利益,人們注定要過著令人生厭的重複生活。 」----頁19

不管是在戰前的種種決定,如成為陸軍測繪,而不是海軍船員,即使出身地主上層家庭的他,強烈厭惡任何野外生活的經驗,卻又因為地圖測繪的豐厚利益而不得不往;反對蓄奴,是因無法使得農業技術得到提升,進而影響收益,但這不影響他為了快速改變所擁有的莊園經濟狀況,而大量買進農奴的決策,即使他一點都不喜歡這樣;而到了建國以後,1793年英法七年戰爭開打,他堅持中立的原因在於中立:

「符合美國利益,而美國不但要保留所有權利,同時也必須追求利益。」

身為美國首任總統的他,有必要堅持此理念

所以「利益」,是Paul Johnson描述華盛頓一生中最重要的環節,
然而在他的筆下華盛頓也不是一個惟利勢圖的愛財鬼,透過與華盛頓同時代的人之記述
我們看到了華盛頓之所以能成為美國國父的特質
他精明、高大英挺、內心善良、有著敏銳的判斷力,懂得當個好的「演員」
強烈的道德意識,善於聆聽,一旦需要態度強硬之時,他亦能堅決執行
這都是他成功\的原因

作者雖然有提到一些他的缺點,但是比起前述各章節的讚美,我們不容易記得
本書最大的缺點是在於批判力不夠,許\多章節提出的問題也不夠深刻
全引文的使用亦有許\多要加強的地方,據作者表示華盛頓留下了完整的日記與大量的書信
然並沒有看到作者適當的運用,讓華盛頓自己說出當時的想法
無法讓讀者有身歷其境的感覺,這是非常可惜的
整體說來,此書敘述平實、和緩,除了強調「利益」是華盛頓一生做人處事的重要原則外
剩下的就不多了
而隨著華盛頓的歸天而草草的結尾,連結語都沒有,譬如後人的評價都無法看到
這點更是有待加強
也許\是華盛頓在美國人心目中已經有太多既定的印象,太瞭解了
所以作者也就偷懶不多寫了?

整體說來約150頁的小書,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於台灣隨處可見的歷代名人傳記中
對於華盛頓的粗淺介紹,以及各種神話般的敘述
就如同中文書名所說的,華盛頓並沒有砍倒櫻桃樹(按:結果到底作者有沒有提到這回事是怎麼出現的阿?我好像有看到那是某個書商杜撰的結果,但一時找不到在哪!)
若想要稍微瞭解華盛頓,可以找來看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