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三國的故事.英雄崛起(共四冊)

三國的故事.英雄崛起(共四冊)

  • 定價:720
  • 優惠價:964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57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三國的故事.英雄崛起》(全四冊),內容緊接《漢朝的故事?盛世經營》,從張角黃巾起義,到三分天下,一統歸晉,以《三國志》等正史所載為基礎,一百二十個故事按時間順序編排,既獨立成篇,又相互聯屬,基本勾勒了三國時期的歷史概貌;取材準確,剪裁精當,是理想的三國歷史入門讀物。

【寧我負人】

  《三國的故事.英雄崛起》(全四冊),內容緊接《漢朝的故事.盛世經營》,從張角黃巾起義,到三分天下,一統歸晉,以《三國志》等正史所載為基礎,一百二十個故事按時間順序編排,既獨立成篇,又相互聯屬,基本勾勒了三國時期的歷史概貌;取材準確,剪裁精當,是理想的三國歷史入門讀物。

  「三國」是傳統中國史上最生動的集體想像,一方面也許因為忠奸、好壞、智愚、強弱、利害、勝負都有輪流上場的機會,不至於一面倒而乏味。另一方面,更因為虛構比正史生動,讓讀者不禁浮現「有為者亦若是」的豪情,所以樂於參加這個想像的共同體,也很難不把虛擬的情節投射到現實局勢上。

  用三國的心情看時事,時事就愈像三國。我們彷彿既是觀眾又像演員,既是活人又像死人。難道生命不正奔向死亡,死人不正抓住活人?

  論雄才大略,非曹操與諸葛亮莫屬。曹操評點當時人物更是一絕。在貶抑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等人以後,他定義「英雄」如下: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但他出道時實力有限,為了求生,「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更是毫不猶豫。對這隻既談不上體能、也沒有忠誠可言的狐狸,理所當然犧牲別人以壯大自己,就成為他畢生的「大志」與「良謀」。

  曹操不可能任用諸葛亮,反之亦然。兩個個性截然相反,卻又同屬絕頂聰明的天才,不可能有機會合作,這兩人只好保持星座般的距離,才能相互欣賞。

  亂世中,眾人即使有意同盟除暴,終究同盟不同心。設身處地細想,值此瞬息萬變的局勢,到底誰能負了誰?

【火燒赤壁】

  曹操善攻,一生不斷在風險中擴大規模,認定資本總是自己的好,所以壟斷是他不變的興趣。諸葛亮善守,被視為「興周旺漢」的大才,向來擅長在絕望處看出希望,是務實的多頭,並有過人的口才,可拉攏立場搖擺的對手增資買進,以迎戰主要敵人。

  因果的鎖鏈往往從小處繫上。正如曹操罷三公,啟用司馬仲達為文學掾,怎麼知道這就是自掘墳墓的第一步?或如劉備躍馬過檀溪,早已命懸一線,又怎知會遇上司馬德操(水鏡先生)指點,還能三顧茅廬,敦請臥龍先生主持大政?這或許只是小說家穿鑿附會,但回想「千金難買早知道」的感慨,讀者似乎也不能不參詳這些虛構中的理路。

  諸葛亮正是劉備最不可多得的操盤手,而「隆中對」精湛的架構,更預告往後的布局如何可能。換言之,為了三分天下,有心人若能詳細檢查因果環節,層層扣合,這個戰略就能爆發驚人的威力。

  西元二○八年赤壁之戰,小說中二十八歲的諸葛亮向五十四歲的曹操鬥智,似乎也代表一場世代交替。曹操固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氣概,但後生可畏,相對年輕的劉集團與更年輕的孫集團攜手合作,終於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

【攻心為上】

  鬥力不如鬥智,強出頭不如避風頭,以勇力見長者大多沒有好下場。盛極一時的「人中呂布」被縊死後梟首,關雲長走麥城敗死,張翼德遇刺而絕,黃忠中箭身亡,明顯透露出有勇無謀的後果。諸葛亮帶隊南征孟獲、五度北伐中原,採納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指導原則,成就「七擒孟獲」的美談。孔明網開一面,只求限制孟獲的活動範圍,這種近於自治的政策,對穩定蜀國大後方的秩序大有效力。然而魏、吳的「心」皆不為所動,前者只想與蜀互爭正統,後者只想亂中取利,三國的局勢,依舊充滿變數……。

【三分一統】

  司馬懿經歷曹操、曹丕兩代而不墜,並奪取曹魏的實權,其子司馬昭重施故技,榨乾曹家,以煽情的言辭收買天下人心。

  諸葛亮寫下流傳千古、嘔心瀝血的〈出師表〉後,病逝於北伐途中,後主劉禪,只顧享樂,無打天下的雄才偉略,諸葛亮逝後,蜀漢痛失大將,朝內大臣奪權鬥爭,在此時節姜維仍力主北伐,耗損國力,對內又與宦官黃皓內鬥。

  東吳則在孫權死後,陷入末代皇帝孫皓暴虐無道的恐怖統治。司馬氏篡奪曹魏王朝,滅蜀漢、平孫吳,劉禪亡國後樂不思蜀,當了八年的安樂公。司馬氏三分一統,創立晉朝,天下大勢,又展開新的局面。

作者簡介

林漢達(1900-1972)

浙江慈溪人,中國著名的教育家、語言文字學家和歷史學家。

  1924年畢業於上海之江大學,1937年赴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並獲博士學位。1947年任遼北省教育廳廳長兼遼北學院副院長。1949年後,歷任燕京大學教授、教務長,並曾任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等。

  林漢達從1920年代起即從事研究和寫作,著作豐富,涉及面廣泛,極具影響。教育方面的著作有《向傳統教育挑戰》、《西洋教育史講話》等;文學研究著有《中國拼音文字的出路》、《中國拼音文字的整理》等;通俗歷史讀物有《上下五千年》、《東周列國的故事.王者風格》、《漢朝的故事.盛世經營》、《三國的故事.英雄崛起》等,共達六十餘種。他的通俗歷史讀物,深受讀者的歡迎。

 

《英雄崛起之寧我負人》導讀  裴元領

  歷來談三國、演三國者不計其數,即使吉川英治、柴田?三郎、陳舜臣等人的改寫版也相當有名,更不必提當代的三國電玩、動漫畫、影集,或層出不窮的三國謀略書籍。我認為,「三國」是傳統中國史上最生動的集體想像,一方面也許因為忠奸、好壞、智愚、強弱、利害、勝負都有輪流上場的機會,不至於一面倒而乏味。另一方面,更因為虛構比正史生動,讓讀者不禁浮現「有為者亦若是」的豪情,所以樂於參加這個想像的共同體,也很難不把虛擬的情節投射到現實局勢上。

  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象徵互動論說明,倘若既非甲、也非乙可以決定最後的結果,則丙就代表兩方必須利用或消滅的對象。因此,任何一方都必須觀察別人已有的動作,並模擬後續動作,誰能模擬得愈多、愈準確就愈聰明,以便在互動中修改原有的模式,但又引導別人不要改變對自己期待。當自我評估到了可以削弱或消滅對手時候,就斷然出手,但總不忘再披上一件禮義廉恥的外衣。

  這種謀略可以反覆練習,而且每位練家子都必須知道「別人也在練習」,無論老虎或老鼠都有贏的機會,所以玩家的地位相對平等,而仁義道德無非也只是一副漂亮的籌碼而已。依照客觀的遊戲規則,端上小賭本,也能操作大槓桿,這就是引無數英雄盡折腰的英雄塚。

  用三國的心情看時事,時事就愈像三國。我們彷彿既是觀眾又像演員,既是活人又像死人。難道生命不正奔向死亡,死人不正抓住活人?

  論雄才大略,非曹操與諸葛亮莫屬。前者幼時「好游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又被許劭指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凡此不正經的形象皆非儒家樣板;這與自比管仲、樂毅,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的諸葛孔明大相逕庭。但縱觀三國故事裡最精明的兩大巨星(第三位是司馬懿),曹孟德卻多了幾分人味:他很快就知道要殺誰、打誰、拉誰、用誰,也很清楚自己比一大堆老闆更聰明,有言不從,就自己來。這種創業精神歷久彌新,也難怪許多人罵曹(書生輕議塚中人),卻始終不能深入骨髓(塚中笑爾書生氣)。

  曹操評點當時人物更是一絕。在貶抑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等人以後,他定義「英雄」如下: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坦白講,這確是他努力的目標,但他出道時實力有限,為了求生,「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更是毫不猶豫。對這隻既談不上體能、也沒有忠誠可言的狐狸,理所當然犧牲別人以壯大自己,就成為他畢生的「大志」與「良謀」。

  曹操不可能任用孔明,反之亦然。兩個個性截然相反,卻又同屬絕頂聰明的天才,不可能有機會合作,這兩人只好保持星座般的距離,才能相互欣賞。除此之外,一般資質的老闆既請不動孔明坐鎮,也不敢請曹操操盤,只好沿用「三個臭皮匠」的俗諺來自我安慰。無奈的是,效法曹操的老闆們多半「少其才而師其詐」,且因目露阿瞞式的凶光,所以大小諸葛也不敢投靠。這樣一來,眾人只好窩在日漸緊縮的地盤裡,玩著更不入流的遊戲。反正躲進小樓成一統,大家高興就好。

誰能負了誰?這可要細想。

《英雄崛起之火燒赤壁》導讀  裴元領

  曹家天下最後落入司馬家手上,遠從劉備稱王、關羽遇害時,司馬懿在曹操面前賣弄計策時就埋下伏筆;而雲長昔日於下邳降曹,往後就變成華容道縱放曹軍的遠因。關、曹兩人終究沒有為對方痛下殺手,這絕非司馬氏的風格。只是曹操殺華佗後,隨後命赴黃泉。江山難得易失,歷歷分明。

  就境界論,曹操拾得,孔明捨得。就計謀論,孟德善搶,諸葛善借。前者欲罷不能,所好者志在必得;後者借力使力,到手者物盡其用。用現代的話說,曹操善攻,一生不斷在風險中擴大規模,認定資本總是自己的好,所以壟斷是他不變的興趣,「吾為漢相,漢即吾也」,頗有「朕即國家」的氣象。諸葛亮善守,被視為「興周旺漢」的大才,向來擅長在絕望處看出希望,是務實的多頭,並有過人的口才,可拉攏立場搖擺的對手增資買進,以迎戰主要敵人。正因為資本大多是別人給的,他也無意竊據,所以孔明運籌帷幄時特別灑脫,代理操作的績效讓人刮目相看。反之,曹操為了替後代留資產,南征北討無不用上全力,儘管本人有不凡的思想高度,卻只能在自己親手建立的霸業牢籠中度過一生。

  「我該有什麼?」回答是,因果的鎖鏈往往從小處繫上;自認「我該有的」往往伴隨「我一點也不想要有的」事物,反之亦然。正如曹孟德罷三公,啟用司馬仲達為文學掾,怎麼知道這就是自掘墳墓的第一步?或如劉玄德躍馬過檀溪,早已命懸一線,又怎知會遇上司馬德操(水鏡先生)指點,還能三顧茅廬,敦請臥龍先生主持大政?這或許只是小說家穿鑿附會,但回想「千金難買早知道」的感慨,讀者似乎也不能不參詳這些虛構中的理路。

  孔明正是劉備最不可多得的操盤手,而「隆中對」精湛的架構,更預告往後的布局如何可能。換言之,為了三分天下,有心人若能詳細檢查因果環節,層層扣合,這個戰略就能爆發驚人的威力。

  西元二○八年赤壁之戰,小說中二十八歲的諸葛亮(一八一─二三四)向五十四歲的曹操(一五五─二二○)鬥智,似乎也代表一場世代交替。儘管研究者指出「史書上亦無孔明參加赤壁之戰的記載」(余明俠《諸葛亮評傳》),或諸葛亮在這場戰爭中「大多時候只能冷眼旁觀而已」(陳文德《諸葛亮大傳》);但據陳舜臣所言,當時劉備四十八歲、關羽四十七歲、張飛四十一歲、魯肅三十七歲、周瑜三十四歲、孫權二十七歲、曹丕二十二歲,東吳主帥孫權的年齡只有曹操之半,帥哥周瑜也和曹操差了二十歲,這些人可都是當時的青年才俊。曹孟德固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氣概,但後生可畏,相對年輕的劉集團與更年輕的孫集團攜手合作,終於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十二年後,曹丕於三十四歲登基,恰好也是赤壁之戰時周瑜的年紀。

  天下大亂,就是年輕人出頭的機會。想出面穩定社會秩序,武力、腦力與幸運缺一不可。號稱八十萬大軍的曹陣營實際動員二十餘萬人(張作耀《曹操評傳》),卻敵不過孫、劉共五萬人聯軍作戰,此中學問甚多,亦可為倚老賣老者戒。正如劉備可以依賴小他二十歲的諸葛亮,如何發掘並重用德智兼備的年輕人,也還是當代不能逃避的課題。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英雄崛起之攻心為上》導讀  裴元領

  「如國家無孤一人,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從此可見曹操的心機與耐力,他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邊際效益發揮得淋漓盡致。直到西元二一九年劉備自任漢中王,這臺假戲也到了不得不真做的時候。當年結束前,關羽遇害。

  西元二二○至二二二年間,陸續出現魏文帝曹丕黃初元年、蜀漢劉備章武元年、吳王孫權黃武元年(孫權於二二九年稱帝,名為黃龍元年)的稱號。這些走馬燈般的稱號,固然可以滿足稱孤道寡的欲望,但誰也不能徹底擊倒對方,所以彼此不斷試探,大家都在鞏固自己的樁腳之餘,企圖挖空別人的牆腳。

  回顧三國故事,以勇力見長者大多沒有好下場。盛極一時的「人中呂布」被縊死後梟首,關雲長走麥城敗死,張翼德遇刺而絕,黃忠中箭身亡,只趙雲、馬超病死,明顯透露出有勇無謀的後果。雖說趙子龍名揚長阪坡,馬孟起甚至讓曹操在對戰中割鬚棄袍,但許褚一出,就挫了馬的銳氣。所謂強中自有強中手,在體力上向來沒有絕對的強者。

  鬥力不如鬥智,強出頭不如避風頭。即便歷史記載裡的周瑜(一七五─二一○)並非小心眼的凡夫,但「三氣周公瑾」的故事栩栩如生,「既生瑜,何生亮」的名言更深植人心。看來只有穩紮穩打,忍一時徐圖壯大,才能深得三國精髓。

  三國也是識人之書:魏延腦後有反骨,馬謖言過其實,諸葛恪聰明外露、威震其主,以上說明決策者必須注意部屬致命的缺點。反之,若有老臣建言,則須細聽。如趙雲指出「國賊」為曹操(主要敵人)而非孫權(次要敵人),這一針見血的判斷卻不為劉備接受,寧可枉費成本做傻事(伐吳),連諸葛亮都勸阻無效,只好說「亡蜀漢者,始於劉備」。

  兩個無法團結的弱者想對抗一個強者,竟還各行其是,只好自取滅亡。遙想戰國七雄中的六國被各個擊破,近者如「赤壁經驗」也化為塵煙,劉集團成長的極限已成定局。至於缺乏願景孫集團,在孫權(一八二─二五二)死後更是毫無作為。

  劉、孫結盟無望,就算有孔明的才華也成不了大事。國際關係的矛盾如此,大材也只能小用。所謂「小用」者,就是從攻擊性的防禦中謀取和平。

  三國各有繼承大位的問題,惟蜀國最輕,所以孔明可帶隊南征孟獲(二二五)、五度北伐中原(二二八─二三四)。有趣的是,諸葛亮在發動第一次攻擊前,採納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指導原則,所以才有「七擒孟獲」的篇章。坦白講,馬謖對南征的建議完全正確,導致孔明在街亭一役敢放手讓馬謖、魏延等人主持。事實上,兩者戰果差之千里。

  因為恩威並施、軟硬兼具的領導統御難以拿捏,要讓戰敗者心服口服更難,所以「七擒」之說充滿傳奇色彩,然而「攻心」或「心戰」的方針倒是充滿智慧。「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對付一個無法徹底消滅的對手,用趕盡殺絕的策略只會引發強烈反彈,所以孔明網開一面,只求限制孟獲的活動範圍即可。這種近於自治的政策,對穩定蜀國大後方的秩序也較省力。然而魏、吳的「心」皆不為所動,因為前者只想與蜀互爭正統,後者只想亂中取利。

  在成不了大事、也打不倒主要敵人的時候,就更要善於收拾人心。這正是劉董事長與諸葛執行長的一貫作風,也為三國留下稍有人性的一面。

《英雄崛起之三分一統》導讀  裴元領

  曹魏、劉漢、孫吳於前後六十年間,紛紛過了稱帝的癮;但在培養人才接班上,三個政權都不及格。

  先不說曹家養虎貽患。蜀漢在諸葛亮死後(二三四),以姜維為主的北伐(二五三─二六三)路線不但耗損國力,而姜維又與宦官黃皓內鬥。東吳則在孫權死後(二五二)陷入恐怖統治,自顧不暇,遑論其他。

  當深具魅力的領導在世時,往往忽略繼承問題的重要性,常常狼犬不分、引狼入室,要不就庸人出頭、自亂陣腳。例如長壽的司馬懿(一七九─二五一)能經歷曹操、曹丕兩代而不墜,並奪取曹集團的實權,其子司馬昭(二一一─二六五)師其故智,把寄主吸光,只留下薄薄的外殼。以曹操的風格榨乾曹家,再換殼上市,這是司馬氏的深謀遠慮。創辦人孟德先生若地下有知,恐怕也只能說天道好還。

  劉禪(二○七─二七一)可能不像傳說中那般無能,畢竟他在位四十年,主政期間並未濫殺無辜,在亡國後還繼續當了八年的安樂公,對這種「大混小混,一帆風順」的人,若只以「扶不起的阿斗」譏諷,恐怕是過了頭。只論劉禪在位四十年而不被推翻,就表示他有些手腕。若說比起他的親生老爸來,不是打天下的料;比起他的政治乾爹來,根本沒有文才武略;或比起當年親手救他的猛將來,只是個「樂不思蜀」的弱者──只能說,阿斗是一個得過且過的小人物。

  孫權之後,東吳便無可觀。活在得過且過的時代,自然無法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慨。庸人當道的好處是可以隨波逐流。惡霸當道、軍閥混戰的時代暫時過去了,普通人只想求個安生日子,怎樣也長不出「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的氣魄。誰想一統天下,就讓他去罷!

  放眼東漢至三國的趨勢,一般的看法是:東漢雖有十二帝,但章帝劉炟、和帝劉肇以下,政教漸衰;殤帝劉隆、安帝劉祜以下,壽年不永。而靈帝劉宏與獻帝劉協,無非茍延殘喘。就在這兩位末代皇帝前後在位五十多年間,各路人馬紛紛崛起,漢室早已名存實亡。曹丕代漢,只不過宣告這早該結束的假戲就演到此為止。

  奉正朔,行朝儀,「不敢為天下先」,「三辭其請,但為蒼生,勉就大位」,是中國政治鬥爭的入門演技。反正對著自己根本不當一回事的傀儡行禮,還能勉強別人不得不從,這種「本來無一物」、「祭之如神在」的象徵互動本小利多,所以玩家都深諳其妙,不到決戰前絕不撕破臉。

  此外,《三國演義》的原作者對自己認同的陣營極盡美化,所以蜀漢在故事裡幾無缺點;如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諸葛亮七星壇借東南風,更是神人般的存在。至於曹操征烏桓(烏丸),則輕輕帶過。讀者可再參考許盤清與周文業整理的《三國演義、三國志對照本》,當有更多體會。

  為何能人異士有時也不得不效忠平庸的領導?為何虎豹豺狼有時也得偽裝成草食動物?為何開口百姓、閉口人民,向來是統治者最煽情的修辭?為何狐狸總要找獅子入夥,才能管理牛羊?為何狼虎之輩竟會生出豬狗?欲知不傳之密,請讀三國。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5227029
  • 叢書系列:聰明看歷史
  • 規格:平裝 / 80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古典文學】看見古籍之美,認識古人美學,參展電子書單書75折、雙書7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