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為社會把把脈/沈祖堯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出自《國語•晉語》的「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我們都會聽過。 意思是最出色的醫生醫國患,建設國家。其次 要做好醫人的工作,如建立公共醫療系統,做好預防措施,資源分配,甚或者做教導者和教師,健體育人。不要追求做醫病的而不明病理的醫生。 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 治病而不治根源的乃是下醫。
在《自由之方》這本寓言小説裡, 作者巧妙地以兩個中醫師的故事, 道出今天香港的隱疾。香港社會的問題, 政治的紛亂, 有些人認為是無病呻吟, 作繭自縛, 有些卻認為是先天不足, 病人膏肓。但大概没有人不同意香港是病了, 而且病得久, 病得深。要解決現在社會的問題, 中醫的辨症論治, 固本培元, 似乎比起西醫用猛藥抑制或手術開刀, 更溫和, 更奏效。由《現在未來式》對城市未來的寓言,到《自由之方》的當下人心病變, 作者念念不忘孕育她成長的香港,字裡行間充滿感情和集體的回憶, 像我這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此書帶出絲絲情懷, 勾起無限感慨。
認識朱順慈差不多五年了, 從沒有校長與教職員的隔膜。她活潑的笑容, 開朗的性格, 成了大學𥚃難得的開心果。順慈的創作力和想像力, 亦是吸引我的地方。中文大學的《花節》, 《漂書》, 和《中大有晴》, 都是她的「鬼主意」, 卻深受校內外師生的歡迎。她善長利用音樂, 藝術, 祥和的氣氛, 把人文精神, 正面的價值帶出來。是位難得的老師,更是學生的福氣。雖然近年社會充斥著矛盾和紛爭, 她的招牌微笑和肩膀的一縮, 往往成為一道清泉, 叫人悶氣全消。《自由之方》正是順慈為社會把把脈, 來一點清熱排毒, 加一劑保胃健脾的「廿四味」。
我鼓勵對前途迷茫的年青人看這書,推薦對香港失望的成年人看這書, 也介紹對今天社會問題磨拳擦掌的有心人看這書。讓大家一起來替我們獅子山下的母親治治病罷。
作者自序
在崩壞中追尋自由/朱順慈
起初我想寫一個關於女人看中醫的故事。不論年齡、學歷、職業、身高、體重、喜好,反正身邊有很多女人在交換各門各路的中醫資料。她們像說著某種神秘宗教,而那些把個脈便知道你前世今生的醫師,是教主,是先知,是沙漠的綠洲,是無垠人生的救命草。
醫不醫得好,不是重點。
工作以來,我幾乎不看西醫,普通傷風感冒,好好睡一覺比吃抗生素好。相對醫治,我更相信調理,中醫說的「治未病」。我看過很多中醫,誰比誰高明,我不知道,但在那些望聞問切的常規中,我漸漸熟習了一套語言,由是接觸到一種世界觀,或者一種界定「健康」的思路。
彼世界奧妙精奇,病是病,病非病,五臟六腑,奇經八脈,各司其職又環環相扣。有病醫病,無病養生。養生養甚麼?精、氣、神。精氣神又是甚麼?如何量度基準?如何判辨消長?一路追問下去,玄之又玄。末了,卻又不過是「健康」兩字。
構思有了,以為會交出一個愛情故事,然後,一如那些不斷重複自己的作者,兜兜轉轉之間,我又丟失了愛情,念念不忘的,終究是自身的處境。香港病了,病在哪?如何醫?醫生大抵不會斷然說出「你沒救了」的狠話,但在水深火熱的時刻,總無法按捺悲觀,因著眼前各種崩壞,只覺一切無力挽回,返魂乏術。
最終寫了這麼一個為自己打氣的故事,翻了很多書,麻煩了好幾個中醫朋友,謹在此致以最真摯的謝意。希望可以繼續寫徐醫師和小張的江湖歷險,由妙手回春,待我終於寫到慵懶自在的冬日,或能領會流動中醫所嚮往的自由,到底是甚麼一回事。只不知到那時,我城是死是活,還是苟延殘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