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美的演化:達爾文性擇理論的再發現
  • 定價:600
  • 優惠價:79474
  • 優惠期限:2024年06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除了「天擇」,「美麗」也在推動演化!

重新詮釋達爾文性擇理論的演化生物學鉅作,
解開天擇無法解釋的動物特徵與行為模式之謎。

★普立茲獎決選入圍
★《紐約時報》、《史密森尼》雜誌、《華爾街日報》2018年度選書
★《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伊麗莎白‧寇伯特 力讚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動盪》作者 賈德‧戴蒙 推薦
★清華大學生科系助理教授 黃貞祥(Gene)導讀

從鳥羽特徵到求偶行為、人類的外貌改變與審美觀,
「性擇」為背後最為強大的驅動力量,
它不僅開創了這美麗多樣的世界,也為天擇的不足之處,指引出顛覆性的思路!

人們從未真正明瞭達爾文的偉大之處:他解釋了生物之美從何而來。
演化生物學界的主流意見認為,達爾文與華萊士共同倡議的天擇理論,足以解釋「生命之樹」的每一根枝幹與分叉:哪些物種會繁衍成長、哪些物種會終結滅絕,以及每個物種的演化特徵。

然而達爾文卻說:「每當我看到孔雀尾巴的羽毛,就覺得惶恐不安。」孔雀尾巴羽毛誇張的結構和顏色,顯然沒有任何有利於生存的地方,這和其他任何由天擇打造出來的遺傳特徵都不一樣。他苦思許久,終於有了新的看法:這是「性擇」發揮了作用。但對於認同他《物種起源》天擇理論的適應主義者來說,這是一個無法原諒的背叛。因此,達爾文的性擇理論從那個時候開始就經常受到誤解、排擠、甚至遺忘。

為此,耶魯大學鳥類學家、麥克阿瑟獎得主理查.O.普蘭力圖復興達爾文的觀點。憑藉在全球進行三十餘年的實地觀察研究,從嬌鶲與花亭鳥的肢體和羽色、求偶演示行為和築巢的裝飾品,還有雌雄鴨子的生殖策略和性衝突等行為,重新審視性擇理論的重要性。原來,審美能力與伴侶選擇是獨立於天擇之外,推動生物演化的驅力之一。所有動物的特徵與行為模式,都在天擇與性擇的光譜中取得平衡。

《美的演化》一書提出了嶄新且獨特的科學視角,不但藉以理解人類與美的演化過程,更能全面客觀地了解我們自己。

【各界推薦】
這本書有時教人神往,有時又充滿顛覆,但總體來說極富趣味性。任何一位對科學、藝術或性別有興趣的人(換句話說所有人)都會想要拜讀的。 ——伊麗莎白‧寇伯特,《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一本教人嘆為觀止的紀錄,詳述鳥類等其他動物的外表與性擇。你將會發現許多鳥類為了交配而做的古怪行為。你也將會發現為何人類不分男女都有腋毛;為何哺乳動物的陰莖大多有骨頭,人類的卻沒有;到底伊甸園裡發生了什麼事呢? ——賈德‧戴蒙,普立茲獎得主、《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動盪》作者

生命不僅僅只是為了生存的沉悶意志。從繁華的羽毛到奇特的求愛儀式,它洋溢著勃勃生機。 普蘭在本書帶我們進入了這個充滿驚喜的世界,並發現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想法:美是生命歷史的核心。 ——卡爾·齊默,《寄生蟲雷克斯:自然界中最危險的生物的奇異世界》(Parasite Rex and Evolution)作者

一個巨大的智識成就,促使演化理論採取更廣泛的討論空間。相信達爾文也會激賞不已。 ——尼克‧羅密歐,《華盛頓郵報》

普蘭的職業生涯是豐富多彩的,因此,閱讀這本引人入勝的書,我們將可以了解恐龍羽毛的生長規律、人類女性性高潮的進化基礎、學術父權制的專制以及宛如巨大開瓶器的鴨陰莖。 深入研究及實地考察與出色寫作相結合,得出豐富而吸引人的文字。 普蘭展現的「科學之舞」將說服你接受他的見解,它的智識值得欣賞。 ——阿德里安·巴奈特,《新科學人》雜誌

讀起來宛如回憶錄、討論起來像宣言,整本書因為普拉姆對鳥類學的熱情而閃閃發亮。 ——艾瑞卡·洛林·米蘭,《科學》雜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理查.O.普蘭Richard O. Prum
耶魯大學鳥類學教授,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館脊椎動物館館長。他在世界各地進行田野調查工作,曾於中國研究過獸足類恐龍化石。2010年獲頒麥克阿瑟獎。

譯者簡介

鄧子衿
科學編輯與譯者,翻譯生命科學、與食物相關的書籍。
近期翻譯作品有:《我愛讀科學的故事》、《雜食者的兩難》、《廚藝之鑰》、《醫學之書》、《章魚的內心世界》。

 

目錄

導讀 美麗會怎麼發生?
前言
第一章 這才是達爾文最危險的觀念
第二章 美麗會發生
第三章 嬌鶲之舞
第四章 美麗的創新與衰落
第五章 讓開,讓鴨子做愛
第六章 美麗來自野獸
第七章 嬌鶲兄弟情
第八章 人類之美
第九章 快感會發生
第十章 利西翠妲效應
第十一章 人類的酷兒行為
第十二章 美學生活觀
致謝
注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509255
  • 規格:平裝 / 480頁 / 21 x 15 x 3.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6歲~99歲

會員評鑑

4.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24/03/01
生命會自尋出路,不只適用於自然界的繽紛世界。同時也反映到學術領域的理論發展與應用。在新能源發展的世界,有一句話常說,大國全都要,小國才做選擇。為此日本汽車業迄今不肯放棄氫能源車,雖然其他國家的電動車已經大爆發。同樣的在學術發展也是如此,在物種原始的最後一個章節,達爾文語重心長的說,性擇推動演化的力量不可知,雖然整本書都是以天擇說為主而演示說明論證。

本書作者的論證與闡述就在這一條未完成的路開展出來,美麗推動演化機制!如果看完導言,大致來說本書的優缺點就可以一目了然,作者-耶魯大學鳥類學家、麥克阿瑟獎得主理查.O.普蘭,堅持美的演化。本書也算是他個人的學習歷程記錄,用心至極,閱讀本書可了解當年的作者由少年到成長對於賞鳥的堅持,對於監視鳥類的用心,如何忍受寂寞,書中照片為證,觀看與紀錄鳥類的動作,外觀顏色特徵,記錄生活行為的艱辛,比較分析屬於生物各種各樣的動作模式,領受自然人文之旅。由鳥的求偶開始,全球進行三十餘年的實地觀察研究,從青鸞、嬌鶲的求偶演示動作肢體行為及特別發展的性裝飾羽毛、雄緞藍亭鳥布置求偶築巢現場裝飾品,力圖復興達爾文的觀點。也喚起學術界重新審視性擇理論的重要性。甚至於連鴨子奇特的性器官泄殖腔(通心麵螺絲狀的陰莖及陰道)解釋為代表雌雄鴨子的生殖策略是為抵抗性暴力及爭取性控制權而發展出來的競爭性演化。巴布諾猿以性交做為和諧社會的舉動等性衝突行為,也一併紀錄與論證,優點就是爭議性問題,過於強調性擇,推而廣之,解釋延伸人類的外貌改變與審美觀,如人類是動物界唯一有固定乳房大小的生物,發情期無法外在觀察。作者有關人類的性器官大小與偏好論文,常有”需要更為強力的論證”,這一句話在學術審查中常用字眼,淺顯的說法就是關聯性不足。不客氣說就是以偏蓋全,將數個特例轉為通例發揚成文。

特別是本書中最後幾章有關人類的性擇傾向,人類的性向觀點,擇偶的美學觀點,試圖跨大解釋到藝術演化觀點作者大膽之舉。性擇不只是單純性擇,更有可能是文化演進,性擇和天擇在演化並存的不同機制,二者可以交互作用,並存而非單一使用,共同推動生物演化。但是有關人類男團舞蹈、叫聲等就稍微是過度詮釋。透過出版社及好的翻譯工作者!可以接受世界一流水準學者的研究成果及思想。也許性擇來自於配偶之間的選擇,也是無意義演化,如同性擇可能也是自然選擇的一種變形?本書為演化提出嶄新且獨特科學視角,也是另外一種學術趣味,理解人類與美程,全面客觀地了解自己。
展開
user-img
5.0
|
2022/10/09
這本書真的很值得讀。一路讀下來,跟著作者耶魯大學的鳥類學家理查.O.普蘭進行一趟自然與人文之旅。
書中重新思考演化機制,提出性擇和天擇是演化中並存的不同機制,二者會交互作用,共同推動生物演化。書中顛覆我從小學習到物競天擇的單一觀念,也讓我對演化有更深入的認識。其中書中舉了青鸞、嬌鶲、緞藍亭鳥等鳥類發展出的性裝飾羽毛、布置求偶場及男團舞蹈、叫聲.....,還有鴨子奇特的性器官(像義大利麵螺絲狀的陰莖及陰道)是為了抵抗性暴力及爭取性控制權而發展出來的競爭性演化、巴布諾猿以性交做為和諧社會的舉動(雙方談判到一半,可以突然做起愛來,以緩解緊張的氣氛......),增廣我對這世界的認識,實在是太有趣了。
想想自己不用出國去讀書,也能接觸到世界頂尖大學學者的研究成果及思想。真的要感謝國內出版社及好的翻譯工作者!
後記:讀到鴨子那一章時,我想起小時候媽媽養的雞鴨,鴨子交配後,公鴨真的就拖著那義大利麵的陰莖,當時的我心中充滿疑問,為什麼鴨子的雞雞(陰莖)是這種形狀?也比較怎麼雞沒有這種陰莖?那麼雞的陰莖是什麼形狀?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雞真的沒有陰莖,牠們只有洩殖腔,交配時是雄、雌雞的屁屁督在一起,直接把精子噴進去。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科普、飲食、電腦】高寶電子書暢銷書展:人生就是選擇的總和,全展75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