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後記
最快樂的歌出場!
哲也
其實大人也要和孩子一樣,來讀這本書,因為小孩子比較快樂,大人比較不快樂。
你看,大人常常皺眉頭,當然,小孩也會皺眉頭,不過那常常是因為玩得太專心的關係。大人常常嘆氣:唉呀!你看世界亂成什麼樣子!他們常這樣說。大人有很多想做的事不能做,很多好玩的事不是對健康不好,就是不合規矩。大人要擔心的事很多,擔心錢,擔心時間不夠,擔心被別的大人罵,還要擔心那些玩得正高興的小孩子。
至於小孩子呢,我不知道,也許也有不高興的時候,比方說要走去拉正在不高興的大人一起玩,而被臭罵一頓的時候。
從小孩變成大人,我一直想找到一種能夠一下子把不快樂全忘了的「快樂藥」。我找到了一些,它們是「幽靜山谷裡的清晨」,是「所愛的人的笑臉」,是「一本好書」,是「朋友」,是「跑跑步」,是「想通一個道理」,是「沖個澡」……但是,我更發現了一種「特效藥」:音樂。
是的是的,這就是這本書的主題。音樂,可不只是上音樂課呀,「Do、Re、Mi、Fa、Sol,來,跟我唱一遍。」老師說:「啊,你唱錯了一個音,上課不專心。」、「可是老師,我喜歡這樣唱呀!」、「你喜歡?你是大音樂家啊,敢頂嘴!」這種音樂課多無聊啊!不!多可怕啊!
有些音樂老師真是想起來就讓人生氣。
不,不是上音樂課。音樂,是能夠讓人哭、讓人笑、讓人跳舞、讓人大叫的那種,當然,還有的音樂只是讓大家靜靜坐著,想起來很久以前的往事,還有的音樂聽了會讓人好像換了個人似的,第二天連走路姿勢都不一樣了……
不管沉醉落淚、 傻傻微笑或手舞足蹈……都是一種快樂。音樂,是快樂藥。
最好是全世界的人一起開一場演唱會,忘了全世界的不快樂。
啊,不知不覺就講到這本書來了。這個故事,就是想當一首音樂,一場演唱會,讓人看了如癡如醉。寫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很「少年」,我的妻子也很「少女」,我們心裡充滿了對音樂的熱情,在夏天的黃昏坐在草地上看煙火,回到屋裡寫出《最快樂的歌》……
我們把所有年輕的希望和理想都放進書裡去,把朋友的名字找來為角色命名,一股勁兒地想在書中和那些「已經知道音樂的有趣」的讀者同樂,同時去拉那些「還沒有發現音樂魔力」的讀者來加入陣營,起碼讓他們因為那群「不知道為什麼像瘋子似的」書中角色,而對音樂好奇。
你看嘛!世界上還是有人對音樂無動於衷,儘管他們把「卡拉OK」開得很大聲。
還有人很害怕音樂,因為他們聽不懂巴哈、莫札特、貝多芬,而他們聽人說只有古典音樂才是最「深奧」、最「好」的音樂。他們真不應該相信別人說,應該相信自己的耳朵。
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最愛的音樂。
在《最快樂的歌》裡音樂全都不分種類,不分派別,《最快樂的歌》裡的國家沒有國名,時代撲朔迷離,街道取的是漫畫似的名稱。這本書原先獲得的是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的少年小說獎,如今則被歸於童話出版……
因為聽音樂「聽到最高點」時,本來就是「一切都混在一起」的,沒有分別,時空消失,世界統一,身心統一,真像是「開悟」似的。啊!真希望能寫到這種境界,雖然這本書完全是一副「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寫法──技巧不是滿分,但是,但是熱情卻十足。我希望能保有這份熱情,並希望感染很多人,讓大家都有這種永遠對生命中美好事物的熱情──對朋友、家人、希望、理想……
而不只是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