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藤森照信 建築偵探放浪記:順風隨心的建築探訪

藤森照信 建築偵探放浪記:順風隨心的建築探訪

藤森照信の建築探偵放浪記:風の向くまま気の向くまま

  • 定價:990
  • 優惠價:9891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84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50年路上觀察學集大成
跨越5大洲,解說80件世界重要建築
 
  藤森照信的建築探訪足跡遍及全世界,這是他首度推出建築偵探主題書,也是與建築進行相撲角力勝負過程的全紀錄。他從各種線索推敲、追本溯源,將對建築的感覺化為具體語言,讓讀者透過文字與實地拍攝的照片,也能身歷其境般感受觀察現場的熱烈氣氛,加上豐富扎實的建築學養,相關人事時地物信手拈來皆為精采歷史與逸事。
 
  藤森照信以建築偵探之眼、建築史家之心以及建築師之藝,挖掘出隱身在建築與人背後的諸多故事,他的建築評論與探索歷程,從表面的建築外觀到深層的精神內涵,不管是風格形式的介紹或素材工法的分析,看大局看小節,都很有趣味與啟發性。
 
  最完整!含括希臘風、仿羅馬式、哥德式、新藝術、包浩斯、現代主義等建築
  最詳盡!從工法、造形、素材到整體結構與裝飾細節,鉅細靡遺逐一探究解析
  最精采!關注建築的社會性、文化性、宗教性、歷史性背景,信手拈來皆故事
  最獨特!隨心自在、東張西望,特有的碎念風格,是讓人會心一笑的建築讀本
 
好評盛讚
 
  王俊雄 李清志 林芳怡 洪秀華 凌宗魁 曾光宗 黃士娟 黃俊銘 謝宗哲 
  (排序按照姓氏筆劃)
 
  在這本「自由奔放」的專書中,可以充分感受到藤森照信同時作為建築史學者及建築師的敏銳度及志向,以及其個人強烈的日本主體性格。
  從建築史學者的視野來看,雖然此書的架構是以工法、造形、素材、人物、宗教、歷史等建築議題為主,但在書中的不同主題中,藤森不斷地探討日本建築師對西方的初次接觸,或是相同建築類型的比較等撰述內容,皆可深深理解到藤森嘗試將日本建築融入於世界建築史脈絡中之意圖。
  另從建築師的角度來看,藤森作為一位具有強烈「紅派」性格的建築師,書中被挑選出來的世界各國作品,似乎可以馬上聯想到他的建築作品風格;不論是在設計意圖、材料、形式等方面。而這些建築作品,最終都會回歸到藤森認為未來藝術表現的原理是「生命」之建築信念。
  整體而論,藤森照信是一位具有建築史學底蘊的建築師,全書的內容跨越了建築時空間,值得慢慢品味與優游想像。——曾光宗(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
 
  這是一本一打開就捨不得放下的建築書籍,時常帶著滿腔熱血踏上旅途追建築的我,常常是辛苦地到達目的地,看著夢想中的建築出現卻不知該如何好好地了解它,這本書的出版無疑是建築旅行愛好者的解藥。鑽研建築史的藤森照信整理了從1974年起,跨越十八個國家,超過八十件建築作品,分別以四個面向帶領讀者進入建築的世界,沒有過度艱深的建築專業語彙,而是以謙遜溫暖又風趣的文字來介紹一場從日本出發邁向全世界的建築旅行,以建築觀察者的角度,專業分析造訪的建築作品,其中穿插著自言自語式的介紹口吻,讓讀者彷彿也一同在他的旅途裡。
  這是一本充滿對建築歷史有著忠誠信仰,以及對建築旅行有著絕對熱忱的經典著作,也是在無法自由建築旅行年代的救贖。——洪秀華(藝術建築行旅策展人)
 
  記得第一次到東京是1991年吧,我在東京的書店接觸到藤森照信、陣內秀信等建築學者的出版著作,他們的文章、專訪、對談出現在《東京人》這樣的雜誌中,大量關於「城市學」的研究,關於引發更多大眾認識身處的城市空間與建築的興趣及關注。「#建築探偵」這個關鍵字,令人好奇且嚮往!
  1989年《建築探偵の冒険〈東京篇〉》、1993年《路上観察学入門》、2014年《建築探偵術入門》,都是藤森教授的重要著作,他把建築學帶出教室、推向大眾,從大眾有興趣的話題像是建築上的動物奇獸等,拉出歷史、神話、材質、構法的種種面向與線索,內容總是引人入勝。
  在這次集大成之作《藤森照信の建築探偵放浪記——風の向くまま気の向くまま》,帶著讀者在世界的時空中趴趴走,也透過編輯架構清楚地拉出都市建築偵探的知識框架,讓我們看到他練功的祕訣檔案抽屜,前半部是與建築學具體物質有關的「工法.造形.素材」,後半部則是用人文知識的內容從「人物」、「宗教」、「歷史」三大類來歸納。對於每一件作品,這位建築偵探宗師用遠觀與近身的拚搏技巧來剖析解讀,顯然跟一般只是想欣賞或看懂建築路數的人有所不同,透過研究、考證、科學、邏輯推論,把畢生功力與拚搏的過程紀錄分享給大眾;有建築背景的讀者相對較易進入,非專業背景的恐怕需要先蹲過馬步才有辦法輕鬆愉快地閱讀此書,真的是一本很棒的「進階版」建築偵探讀本,推薦給有心練功的朋友們!——林芳怡(前雄獅集團欣傳媒/欣建築資深總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藤森照信
 
  1946年出生於長野縣。為建築家、建築史家,專攻日本近現代建築史。東北大學工學部建築系畢業,東京大學工學博士,曾任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教授、工學院大學教授,現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工學院大學特任教授、江戶東京博物館館長。
1974年與堀勇良等人結成建築偵探團,與日本各地的研究者共同調查地方殘存的西洋建築。1986年與赤瀨川原平、南伸坊等人組成「路上觀察學會」。1998年,以日本近代都市.建築史的研究(「明治的東京計畫」以及「日本近代建築」)榮獲日本建築學會獎論文獎。
 
  建築處女作為1991年的設計案「神長官守矢史料館」。1997年以「赤瀨川原平邸溫暖餘裕的空間」獲得日本藝術大賞,2001年以「熊本縣立農業大學學生宿舍」獲得日本建築學會獎作品獎,2006年擔任第十屆威尼斯雙年建築展的日本館主辦人。近年來創作重心為茶室建築,或小巧具童趣,或充滿實驗性,展現了人與自然、土地的親密連結。
 
  除了建築作品、論文論述,尚著有多部建築史、建築偵探以及建築設計的相關著作,其中《日本近代建築》(五南)為日本近代建築史經典之作,《建築偵探冒險.東京篇》獲三得利學藝賞肯定。其他還有《藤森照信之原.現代建築再見》全三冊、《人類與建築的歷史》、《天下無雙的建築學入門》(暖暖書屋)、《藤森照信論建築:建築是什麼》(遠流)、《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遠流)等書籍。
 
譯者簡介
 
謝晴
 
  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現為文字工作者。譯有《這樣看醫生更有效》、《不該忍耐的18種健康警訊》、《5分鐘走路治痛法》、《就是喜歡有氣質的自己》、《每天都是好心情》、《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合譯,以上皆遠流出版)等健康、設計、心理勵志類書籍。
 

目錄

前言
第Ⅰ章 工法‧造形‧素材
①工法
No.01 東京車站‧之一──日本人喜愛的紅磚
No.02 東京車站‧之二──鋼骨與磚塊
No.03 豐平館──美國風格木構造、雨淋板
No.04 氣仙沼Rias Ark Museum──鋼板構造
No.05 富岡製絲場──木骨磚造
②木造
No.06 瑞士小木屋──最古老木造建築
No.07 出雲大社──揭開古代高層建築之謎
No.08 威爾德和唐蘭露天博物館──組立木造建築
No.09 夏之家──現代的木造建築
No.10 聖保羅天主教堂──日歐的傳統與技術的融合
No.11 聽竹居──設計木造建築
③混凝土
No.12 約瑟夫‧莫尼爾的水塔──鋼筋混凝土的歷史
No.13 邯錫教堂──世界最初的清水混凝土建築
No.14 留在慕尼黑的兩項遺產──特奧多‧費舍爾
No.15 烏姆軍營附屬教堂──小鑿面裝修
No.16 歌德堂‧之一──自由曲面清水混凝土的先驅
No.17 歌德堂‧之二──混凝土與木
No.18 中國碉樓──百年前的「超」高層住宅
No.19 本野精吾邸──混凝土的表現
No.20 舊鶴卷邸──各種混凝土的表現
No.21 雪梨歌劇院──預鑄混凝土
④造形
No.22 水戶藝術館──作為都市景觀的造形
No.23 歌舞伎座──極度炫耀的純粹造形
No.24 舊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 鎌倉──階梯與鋼骨交織成的立體構成
No.25 京都車站──青綠山脈與深谷
No.26 布赫達內奇溫泉之家──立體主義建築
No.27 慕尼黑奧林匹克競技場──鋼索
⑤素材
No.28 伊豆長八美術館──漆喰
No.29 雄勝天然石板──震災下生還
No.30 坪川家──茅葺屋頂的力量
No.31 Majolica House──磁磚
No.32 多治見市馬賽克磁磚博物館──滿懷對磁磚的愛的博物館
No.33 東京遞信醫院與大島測候所── 外牆建材白磁磚之謎
 
第Ⅱ章 人物
①丹下健三
No.34 國立代代木競技場──完工半世紀的戰後日本建築傑作
No.35 戰殁學徒紀念館 年輕人的廣場──丹下健三夢幻傑作
No.36 香川縣廳舍──丹下健三創造的戰後公共建築標準
No.37 聖保羅美術館與SESC POMPEIA──巴西女性建築師的代表作
②柯比意
No.38 詹努勒邸、許沃柏邸、史托札邸──從早期作品探索巨匠起源
No.39 通往西部的門──不鏽鋼板
No.40 巴西利亞──柯比意偏好的材料
No.41 薩伏伊邸──柯比意的遺產
No.42 瑞士學生會館與國立西洋美術館──柯比意的本質
③阿道夫‧路斯
No.43 穆勒邸──白色箱形空間的元祖
④密斯‧凡德羅
No.44 圖根哈特邸──玻璃與鍍鉻鋼
⑤法蘭克‧洛伊‧萊特
No.45 落水山莊──自然與建築的一體化
⑥丹尼‧卡拉凡
No.46 內蓋夫旅紀念碑──丹尼‧卡拉凡的清水混凝土
 
第Ⅲ章 宗教
①伊斯蘭教
No.47 奧米亞大清真寺──心靈綠洲
②基督教
No.48 死海聖書之龕──黑與白的驚奇
③教堂
No.49 聖墓教堂──探索基督的足跡
No.50 聖家堂──教堂建築家高第無止盡的挑戰
No.51 錫納亞修道院──羅馬尼亞的基督教堂
No.52 沃羅內茨修道院附屬教堂──充滿壁畫的教堂
No.53 舒爾代什蒂村的教堂──渾身祕密的拱形結構
④修道院
No.54 邁泰奧拉的修道院──向天空攀往更高處
No.55 多宏內修道院──在照進來的光裡看見神
No.56 莫瓦薩克修道院──神職者與石匠創造的樣式美
No.57 聖米歇爾山隱修院──窮盡技巧的哥德樣式巔峰
 
第Ⅳ章 歷史
①戰爭
No.58 納粹德國的建築──戰爭當下國民住宅的兩面性
No.59 藝術之家與納粹本部──德國的負面遺產
②史跡
No.60 克諾索斯宮殿──克里特島的迷宮
No.61 埃皮達魯斯圓形劇場──調和的創作
No.62 帕德嫩神殿與帕埃斯圖姆神殿──受試煉的建築師
No.63 萬神殿──建築室內設計的起點
③建築樣式
No.64 草莓山莊──哥德復興樣式的震源
No.65 分離派會館──混凝土與鋼鐵
No.66 首爾車站──大正時期的新藝術風格
④中國美
No.67 瀋陽故宮──中華品味之源
⑤神話時代
No.68 華達士兄弟企業──愛爾蘭採礦技師三兄弟
⑥近代化
No.69 網走監獄──從監獄建築窺見的日本近代化
⑦茶室
No.70 萬葉亭──黑木與堀口捨己
No.71 國寶 待庵──茶室的起源
 
代後記 
 

 
  1974(昭和49)年我仍就讀東大研究所時,就與建築史同好開始合組建築偵探團。當初,我們只是一手拿著地圖、背著相機到處尋訪日本的洋館與戰前現代主義建築,後來日本列島的建築全數探訪後,又將觸角延伸至東亞、東南亞各地。
 
  當終於探索起越南、泰國與印尼時,我已年屆45 歲,除了本業的建築史研究,也經手起設計業務,不知道是否基於這個因素,我開始不論古今東西只要是想看的建築全都找機會去探訪。
 
  而我看建築的方式也與一般建築愛好者差異極大:
  「跟建築進行角力,分出勝負。」
 
  建築這種龐大的物體,是動員許多人力、耗費大量物資、花費長久時間後才得以將計畫化為可能,因此,對於這樣的建築只看了一眼就立刻做出優劣判斷的人,太對不起參與建造的人員與投入的資源了。無論給予建築好或不好的評價都無所謂,然而必須認真思考為何會下這樣的評斷,才對得起人們竭力投入資源所建造的建物。想想投注其中的人們的能量總和,我們觀看者也得使出全力,如同相撲選手一樣,正面迎向對方進行碰撞練習。
 
  具體地說,當看到建築並下了好壞的評價後,得思索為何覺得哪裡好哪裡不好,我不光是思考,還會邊素描並作筆記。因此,我的素描本上都是混雜著圖與文字的。
 
  因為是相撲,所以一定會分出勝負。就算面臨不佳的建築,只要我能將理由化作具體語言,就算獲勝。即使遇見好的建築,若是無法將其壓倒性的秀異之處以及究竟好在哪裡具體語言化表達出來,就算失敗。
 
  這樣的決勝負行為,實際執行相當累人。探訪建築、觀察、拍照、素描下來,然後開始思考,並將這些成果寫下來,讓人身心俱疲。
 
  這就是我到目前為止看建築的方式。未來也會持續下去,如果不再繼續這種碰撞練習,或者是再也做不到這點,我肯定會從建築偵探生涯引退。
 
  持續了近五十年的建築偵探業,我很了解自己的關心傾向。首先,我強烈關注的是該建築建造的社會性、文化性、宗教性、歷史性背景,對於設計建造的人也有濃厚興趣。
 
  另一方面,是建築使用的材料,例如泥、木、石或者混凝土之類,而透過這些素材各自產生何種表現與裝修細節,我對這方面也超囉嗦超多意見的。
 
  「背景」與「裝修」,這樣表達大概會被讀者認定是兩相極端而分裂的取向吧,但是在這兩相極端中間透過語言文字來回激盪,就能逐漸掌握其間開展的建築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建築史家的設計之眼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系主任、實構築季刊總編輯)
 
  我是藤森老師的粉絲,書架上有一區都是他的著作。因為未諳日文,這些書都是中文,簡體繁體字都有,是我藏書重要構成的一部分。
 
  為什麼喜歡讀藤森老師的書呢?因為對於好讀建築史書的我來說,藤森老師寫的史書有著一般建築史書讀不到的內容,但這些內容卻是以嚴肅的史筆寫出來的。就像這本《建築偵探放浪記》,看似輕鬆隨性,其實內容嚴謹考據,書中談論的每一處建築和空間,藤森老師都是在閱讀文獻、親身經歷、在現場詳細研究甚至訪談後寫下。這些內容會有一種一般建築史家不願採用的拼貼性,因為這會讓論理困難或是容易出現破綻。但藤森老師喜歡讓這些不一致的內容並置,他讓歷史顯露出它該有的破綻,而不是替歷史原出歷史。藤森老師的歷史是不同於一般的歷史的。藤森老師和一般建築史家另一處不同之處在於,討論建築作品時具有設計的眼光,而非僅是史實敘述或僅是描述建築特徵。他會用設計的思維去做思考和評斷,帶著與設計者有同理心的角度去理解這些歷史性的作品。而我相信藤森老師在四十多歲之後開始其建築師的生涯,應該與他在治史時感受到的設計者的心情有關吧!
 
  然而,藤森老師的建築史著作也不乏大歷史的眼光,本書從書名來看似是建築偵探的隨筆,但事實上充滿著對於大歷史的辯證,從第一章論工法與技術,第二章論人物,第三章論宗教和第四章論歷史,都是在跟大歷史作辯詰。就是在這種又有偵探式的親身體驗、設計者的同理心和大歷史辯證三者的交叉引證中,藤森老師開展了本書。
 
  總之,這不僅是一本充滿獨特性的好書,我認為也是一本在藤森老師的諸種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本。因為它橫跨了藤森老師的五十年建築生涯,將藤森老師年輕時的腳力和年長後的腦力充分混合了起來。超過四六○頁的篇幅,說明它也是一部巨作,藤森老師的野心和才智,可以充分在這本書領略到。它也證示我的一個觀點:其實沒有客觀的建築史,存在的只有建築史家;是建築史家創造了建築史,建築史是建築史家觀念和實踐的展現。然而,我們一般看到的是建築史,閱讀時不會感覺到建築史家的存在,只有像藤森老師這樣一流建築史家,才會讓我們在閱讀他的書時,感覺到建築史家的存在,以及,人才是歷史的真正主角。
 
藤森流的建築評論
黃俊銘(中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還記得在藤森照信研究室留學時候的光景,那時他總是覺得研究生一天到晚待在研究室在做什麼?做研究的人不是在史料館、圖書室裡,不然就是在往去看建築的途中。那時每年建築學會輪流在日本不同地區的大城市舉行,除了去參加學會的學術大拜拜活動之外,就是可以順道去參觀各地的名建築。並且日本的各研究室也都有夏合宿的活動,整個研究室的師生前後輩會去參觀建築,或者混合測繪建築的活動,將近一週的時間在外一起學習生活,增進研究室成員的情誼。因為這樣得以進入許多未對外開放的重要建築,一窺堂奧。建築歷史理論裡學到的建築,活生生的呈現在眼前,所體驗、所見到的真實與細節的一面,令人理解清晰與印象深刻。藤森老師常說「親眼看過、親手測繪過的建築一輩子也不會忘記」,正是學習建築的根本之道。
 
  作為建築史學家的藤森照信,曾是東京大學日本近代建築史講座的主持人。日本的建築文化,經過大航海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之後,已不再只是東北亞建築文化圈的一部分,日本的近代建築史儼然已為世界建築史的一環。過去藤森照信的老師輩村松貞次郎、稻垣榮三等教授,尚無法面對這樣複雜的史學研究問題,直等藤森照信這輩的學者,才有足夠的條件跨足全球進行調查研究。
 
  於是當1980年代我在研究室的時候,經常會發現藤森又跑到國外看建築去了,回來之後就會在研究室的meeting時間跟大家分享他的新發現,那時的藤森已經開始進行屬於他自己的全球建築之旅(Ground Trip)。同時藤森也在豐田基金會的支助下,進行亞洲近代建築最基礎的普查工作,隨著藤森的足跡遍滿亞洲各地,亞洲近代建築研究的組織mAAN也組織了起來,輪流在各地舉辦研討與參觀活動,我們也跟著到各地看到各國建築。
 
  就在這時候,藤森卻悄悄的轉向建築創作的活動,爾後就是大家所見到作為建築家的藤森照信了。藤森創作的源頭許多來自建築歷史的知識,也來自建築偵探的路上觀察的養分,更是來自在全球建築之旅中見到的許多世界名建築的經驗。在建築的現場正如藤森的前言所說,那是一場與設計建造者的肉搏戰,藤森流的建築評論於焉而生,評論的議題經常回到建築本質性的問題,並以全球建築的史學標準看待各個建築的優劣,不論是以建築構築實際的構法、材料與形式,或是宗教、歷史與人類創造力的美學與意義來看待,都看到藤森照信豐富的建築知識、旺盛的求知慾,與幽默睿智的觀點。
 
  以前在我盡己所能看遍日本的近代建築時,藤森卻在一旁說「你也該看看其他日本的傳統建築喔」。確實像藤森照信這樣,學貫古今中外,擁有足夠廣泛而深入的知識,才能產生對建築評論的真知灼見。這本書是以短篇文章連載後集結成的專書,各篇文章分開來讀不會有負擔,讀後認真思考的話,又會覺得藤森已幫你整理了各樣理解建築知識的系統與觀點,是一本學習建築賞析、建築評論、建築歷史的好書,極力推薦給各類愛好建築的讀者。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293484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496頁 / 14.8 x 21 x 3.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京都車站 青綠山脈與深谷
 
在京都車站碰面吧
 
京都車站外觀十分奇特罕見。
 
首先從建築平面來看,巨大橫長的建築中央,採用從地板至天花板的大型挑空設計,光線穿透上面的玻璃照射進來。
 
世間有許多挑空設計,但回想起來大概多為四方平面,然而京都車站的平面不僅是不折不扣的橫長形,讓人忍不住產生宛如從冰河的冰隙間往上看、難以想像是建築的印象。
 
這座建築挑空設計之所以讓觀者有奇特的印象,在於人們由下往上眺望時發現兩端並沒有裝上玻璃,而是直接對外開放,可以看見天空。一般這種挑空建築絕大多數為封閉式的,想不出有其他對外開放式的案例。
 
沒有完全封閉兩端的開放例子,我聯想到的不是建築,而是以前歐洲鬧區大街上架設的玻璃拱廊。設計者原廣司,曾在完工當時提到布魯塞爾的案例。
 
看起來似乎是建築挑空的設計,然而並非如此,是兩座並排的細長建築物之間架設的拱廊。因此是橫長讓人以為是挑空。
 
這座細長又高的拱廊般的挑空空間更讓人印象強烈的是,從拱廊的兩端往中央有如雪崩般往下延伸的大階梯。如果這兩端設置的不是大階梯只是垂直壁面的話,挑空空間就會變得像井底一般,封閉性變強,讓人覺得窒息有壓迫感。
 
一樣是底部,比起井底,京都車站更像研缽的底部。
 
我想,曾出入過京都車站的讀者應該不少,不知道有多少人搭乘手扶梯從研缽底部到達頂樓呢?從下往上眺望,只到二樓、三樓的人很多,從這裡再往上的話人就突然變少了。從剛完工時有人導覽參觀至今已有二十年沒上頂樓,這是我第二次登上頂層。
 
上面的人數比從下方眺望時所想的還要多,雖然越往高處人越少,但是到頂樓時還是坐著數位民眾,或休息或眺望風景或讀著書,十分悠哉的模樣。
 
兩端的屋頂,為了避免強風吹拂,加上方便民眾在此眺望風景,細心地在這裡圍起玻璃牆,東端設為廣場,西端則設置了庭園。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