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未來都市新趨勢
  • 定價:349
  • 優惠價:931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9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Airbnb Japan對我們今後生活的大膽預測!★
★疫情是最蠻橫的都市規劃師,我們如何在蠻橫之下找出生存之道?★
★當遠端工作已成日常,都市規劃、置產投資、房屋格局勢必發生巨變。★
 
  COVID-19爆發前,人們選擇都市作為生活據點時,首要判斷標準是「距離工作地點遠近」的方便性,以及「生活機能」的功能性。我們長期忍受上、下班通勤「擠沙丁魚罐頭」似的大眾運輸,背負高額的房貸或付出過半薪水的租金,住進狹窄房型的居所,以換取都市生活。
 
  然而,隨著大疫後的新日常已漸來臨,社會數位化發展需求加速,人與人因隔離、居家等防疫習慣開展出截然不同的相處關係,網路經濟順勢成為社會活動的主流,對於居住的概念也不再僅限以「距離公司的遠近」做計量。
 
  《未來都市新趨勢》藉遠端工作的契機,引導我們重新審視住家所需功能與位置:什麼樣的地點、什麼類型的房子,才能讓疫後的工作和生活變得輕鬆?
 
  都市專業解析‧「工作X居所」嶄新觀點
  ✔ 新型態工作模式,你準備好了嗎?──大疫時代的社會趨勢與企業發展
  ✔ 翻轉居屋價值,怎麼租房買房怎麼住──都市規劃與房地產價展望觀測
  ✔ 為你的新日常取得最好先機──未來都市生活建議
 
  作者長田英知,曾任埼玉縣本庄市市議會議員,現為Airbnb Japan執行董事。從事都市研究與相關建設20餘年,熟稔社會趨勢,對「住在哪裡」、「怎麼工作」、「怎麼賺錢」等問題瞭如指掌。書中,他研析多項日本和他國勞動、居所相關的先進案例和調查,指出因應疫情的各種新嘗試,並藉工作轉型的大趨勢,進一步解析居屋與生活模式的發展方向,搶先描繪出未來都市的新觀點與新機會。
 
  此刻我們正站在世界重整的重要轉折處,《未來都市新趨勢》協助讀者釐清社會脈動,整理自身能力與工作期許,精準選擇理想住宅,進而掌握美好生活願景的實踐之道。
 
好評推薦
 
  「Workation」的概念十分迷人,如何在台灣也創造兼顧工作與休假的場域,值得一試。──富里製造農村實驗基地|青年培力工作站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長田英知(NAGATA HIDETOMO)
 
  Airbnb Japan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出生於1974年。東京大學法學院畢業後,曾任職日本生命保險公司。1999年當選埼玉縣本庄市市議會議員,成為當年日本全國最年輕的市議員。後來於IBM商業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PwC Advisory LLC擔任顧問一職,負責為政府、民間企業在智慧城市與物聯網等相關領域擬定策略。2016年進入Airbnb Japan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起擔任執行董事。此外,2018年起擔任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的評審委員、2019年起於京都藝術大學擔任跨設計學科客座教授。著作有《Professional Meeting》、《現在就想知道的共享經濟》(いまこそ知りたいシェアリングエコノミー)、《只要「100天」,凡事皆可進展順遂》(たいていのことは「100日」あれば、うまくいく)。
 
譯者簡介
 
雷鎮興
 
  中日口筆譯工作者。從小就是哈日族,喜愛關注與研究日本的各類文化。踏入譯界後,深感語言、文字帶來的不可思議力量,期盼渺小的自己也能參與其中,盡一分綿薄之力。
 
  譯稿賜教:kaminari1218@gmail.com
 

目錄

第1章 COVID-19疫情前,日本社會趨勢與住宅情況
2019年的景象/武藏小杉・加奈子的日常
2019年的景象/下北澤・圭介的日常
1970年起:「通勤地獄」的產生・人口遷往東京首都圈集中
2000年起:「勝利組」與「失敗組」・高塔式住宅大樓的產物
2010年起:「東京市中心的昂貴小窩」還是「郊外或鐵路沿線的大房」?

第2章 COVID-19疫情帶來的社會變化
2020 年的景象(政府要求民眾自律不外出)/武藏小杉・加奈子的日常
2020 年的景象(政府要求民眾自律不外出)/下北澤・圭介的日常
變化1:移動與面對面的限制
變化2:消費模式轉為網路經濟
變化3:不需通勤上班、上學的生活
變化4:以網路為中心的生活

第3章 新日常時代的社會特徵
特徵1:購買自宅的選擇基準出現轉變
特徵2:離線時間很重要
特徵3:「親手做」的價值提高

第4章 工作與學習型態的轉變
2025年的景象/從武藏小杉搬遷至練馬・加奈子的新日常
工作與學習的變化1:藉科技促進網路化發展
工作與學習的變化2:從「勞動工時」轉為「工作產能」的考核方式
工作與學習的變化3:公私分明是重要關鍵

第5章 休閒娛樂的型態有何變化?
2025年的景象/從武藏小杉搬遷至練馬・加奈子的新日常
休閒娛樂的變化1:在鄰近地區追求「真實體驗」
休閒娛樂的變化2:花費時間、精力享受完成目標的成就感
休閒娛樂的變化3:從大量消費轉為地區循環消費

第6章 思考生活與居住的方式
2025年的景象/從下北澤搬遷至藤澤・圭介的新日常
居住方式的變化1:相較於「從住家到職場的距離」,更重視「居住的環境是否舒適」
居住方式的變化2:找到「全新的日常」
居住方式的變化3:從垂直都市轉變為水平都市

第7章 設計全新的「住家」
COVID-19疫情發生前的不動產價值標準
COVID-19疫情後對於住宅選擇的考量
選擇全新的住家1:選擇地區、建築物的5項基準
選擇全新的住家2:選擇住宅的2項觀點

第8章 設計新生活
思考符合「新日常」的生活
規劃住家的生活區域
規劃住家生活區域時的4 項重點
透過實例了解房屋的分區規劃
理想的居住方式1:東京市中心+東京市中心雙據點(三軒茶屋)
理想的居住方式2:東京市中心+偏鄉地區雙據點(三軒茶屋+地方區域)
理想的居住方式3:在郊區市鎮或郊外地區,確保單個空間寬敞的據點
理想的居住方式4:只在鄉下地區擁有據點
買,還是租?

後記

參考資料
 

前言
 
長田英知
 
  流行世界各國,引起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以下簡稱COVID-19),其傳播速度又急又快,瞬即劇烈改變了我們的社會。
 
  日本東京奧運延期舉辦,出國、跨縣市移動也都遭到限制。日本政府籲請民眾「自律」(原文「自肅」,意即克制與他人接觸、群聚,防止病毒擴散)的期間,多數企業改為居家辦公,加速了數位化的發展。餐廳也提供外帶與外送的服務,想盡辦法在夾縫中求生存。
  
  這些變化,必然對我們的生活與工作造成重大影響。COVID-19流行前,大概沒有人質疑每天要出門到公司上班這件事情吧。
 
  儘管有人痛恨企業要求員工在颱風天、大雨或大雪的日子照常出勤,但多數人均理解:必須每天準時到公司辦公室工作,在這個場所待滿一定的時數才能下班,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然而,隨著COVID-19大規模流行,日本政府宣布「緊急事態宣言」(類似我國的二、三級警戒,但規定不同,也不具法律上的強制效力),要求民眾自律、避免外出。突然之間,企業紛紛半強制性地要求大家待在家裡工作。
 
  學生的情況同樣如此。疫情剛開始時,政府要求民眾自律,盡量待在家裡的期間,學校多半採取網路線上授課。因此,學生也必須適應這種在家學習的上課模式。
 
  COVID-19疫情彷彿過去的全球金融海嘯般,改變了我們的社會系統,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也就是說,我們社會結構的重心,從原本人與人面對面接觸為前提的實體經濟活動,轉變為以網路交易、線上付款為主的虛擬經濟模式。而且,這種社會結構的轉變是不可逆的。
 
  2008年開始,我在IBM 公司從事智慧城市等促進ICT(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資訊與通信科技)的相關發展事業。2016年,我進入Airbnb Japan 工作,致力推展以民泊旅宿事業為主的共享經濟,期望能普及日本各地。
 
  我從事的這些工作之中,包括與不動產、物流,以及人與人之間實際的接觸連結,都透過了ICT來強化、彌補其中的不足,使其運作更有效率,目標放在建立一個使人們生活更加便利的社會。
 
  但實際上,在推展這些業務時,受到了各種法規限制與商業習慣的阻礙,因此很難說過程是順利的。然而,隨著染疫擴大,我們的行動、集會受到限制。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某種意義而言,我認為COVID-19具有強制性的破壞作用,它瓦解了我們過去在社會上、技術上一直以來受到的阻礙。
 
  疫情越來越嚴重,政府要求民眾自律、盡量避免外出的期間,相信大家一開始都感到非常煩惱:該用什麼方式、在家裡的哪個空間工作?孩子該如何學習?工作與私人時間,該如何明確區分?
 
  不過,隨著大家逐漸習慣這種新日常與新工作型態,必然會體認到一個事實,那就是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反而提升了。甚至,有不少人自認再也回不去過往的通勤生活,擠著那猶如沙丁魚罐頭般的電車。
 
  今後,隨著市面上COVID-19疫苗或治療藥物的普及,若感染風險順勢減低,我們終究會回到行動自由的社會吧。
 
  儘管這一天指日可待,我們卻已經無法想像,生活中沒有IG、Netflix、LINE這類社群媒體或影音平臺,更無法想像工作時沒有筆記型電腦與智慧型手機等輔助工具。即使恢復原來的生活,想必習慣了在家工作的我們,也很難完全回到COVID-19 之前的生活與工作模式吧。
 
  總而言之,大疫改變了我們部分的生活型態與工作方式,許多人已欣然接受,甚至有人樂在其中。
 
  我認為,在5年、10年過後的未來,當我們回首俯瞰此刻經歷的一切,應該就能明白,COVID-19 類似於柏林圍牆倒塌,發揮了某種作用。
 
  柏林圍牆倒塌後,僅僅過了1個月,美國布希(George H. W. Bush)總統與蘇聯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總書記,兩人就在馬爾他島舉行會談,共同宣示結束冷戰時代。而且,在還不到1年的時間,東德的經濟瀕臨崩潰,出現存亡的危機,更促成了東西德的統一。
 
  COVID-19同樣發揮了作用,把社會的齒輪切換到一個截然不同的未來。
 
  今後,假如氣象預報颱風即將橫掃東京首都圈,但企業仍然要求員工必須到辦公室出勤上班,這種企業肯定不會是優秀人才求職時的熱門首選吧。另外,像Zoom這類能夠在網路上進行學習、交流的視訊會議軟體,即使在疫情過後,人與人恢復真實世界的接觸生活,依然會被廣泛使用,成為一項有力的手段,將我們連結在一起。
 
  COVID-19絕非帶來我們事前無法預料的全新變化。因為,它只不過是讓遲早有一天會來的未來,稍微地提前來到而已。
  那麼,在COVID-19肺炎的衝擊下,社會結構出現巨大變化,我們生活與工作的型態,會有什麼樣的轉變呢?
  接下來,我們在人生路上,該做出哪一些選擇?又該如何選擇生活與工作的型態呢?
  
  透過本書的各項分析,在目前這個時間點上,我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與「我們可以做出的選項」,希望能夠深入探討有關我們「生存之道的策略」。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518630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3章 新日常時代的社會特徵
 
疫情衝擊下,社會從過去以實體經濟為重心,轉而以網路經濟為重心。網路經濟在疫情肆虐下的社會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疫情發生之後,社會將呈現什麼樣貌,我們生活與工作的型態,又會變得如何?本章將探討後疫情社會的特徵,以及我們社會從過去到未來的轉變方向。
 
特徵1:購買自宅的選擇基準出現轉變
 
COVID-19阻斷人與人真實接觸的機會,使得網路經濟當道。接下來,我們將討論網路經濟帶來的變化,而其中一項,就是人們購買自宅時的選擇基準出現轉變。
 
我們努力實現心中理想的生活與工作型態,在疫情發生前挑選房屋時,優先考量的重要因素,就是住家與公司、學校、公共活動等場所之間的距離。但是在疫情爆發之後的社會,住家與公司、學校之間距離的重要性,相對來說變得較低;而家裡是否擁有完善舒適的個人空間,以及住家附近的環境是否良好,就成為挑選房屋時的優先考量。
 
關於這一點,我想以簡單明瞭的方式稍加說明。COVID-19出現以前,我們在選擇居住地點時,多數人會先想到自己的工作地點,並以住家到工作地點之間的距離作為基準點。
 
就像前面提到圭介及其女朋友的情況,他們選擇居住的區域,會先鎖定距離工作地點最近車站─澀谷站與大手町站─沿線的各站區域。這是疫情發生之前的一般思考模式。
 
通常我們思考要住在哪裡時,最重要的考量因素,無非是希望每天都能輕鬆通勤到公司上班。工作結束之後,我們與同事相處的機會也較多,因此,平日有超過一半的活動時間,需要與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社會關係。
 
另一方面,過去假日待在家裡的時間並不多,許多人傾向選擇外出從事各種活動。根據NHK 放送文化研究所於2016 年2 月公布的《2015年國民生活時間調查報告書》顯示,白天(上午10 點到下午3 點)待在家裡的人,平日為30% 左右;假日也不過50% 左右。
 
這顯示即使假日,每兩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白天選擇外出。看到這些數據就能明白,日本政府在2020 年春天發布「緊急事態宣言」之後,無論是空閒假日、平日工作或學校課業的時間,都必須待在家裡進行,外出僅限採購生活日用品,對我們來說,這是多麼特殊的情況,想必大家的感受都很深刻吧。

會員評鑑

3.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23/11/29
我最有同感的是書中提到遠距工作之後,僱傭關係的變化。對比於傳統以終身雇用換取員工的忠誠度,這樣的「交易關係」在未來將有所改變。

對於那些想提高自主性的員工,遠距工作可以讓他們有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例如兼職副業、個人專案(side project)。這在以前是檯面下做的事,在未來也可視為管理、獎勵的一環,如果能證明自主性更高的員工是更好管理、更有效率的。

有趣的是,搬家一事,似乎是多數遠距工作者會做的事。當人不需要通勤以後,他花在移動的時間會變多呢(去探索其他地方)?還是變少(長久待在度假的地方就不需要去度假了)?作者是以類似人物誌(Persona、User Story)的方式描繪,但也許有更多可能性待探討(作者並未提到鄉村)。畢竟與居住相關的地產建設、開發,是建立在規模經濟、群聚效應的條件之上,似乎能放寬條件的幅度是有限的。對比於此,建立在虛擬空間的經濟行為則較無此限制,例如線上購物的發展。

若是按照規模經濟的法則,則需要不斷提升效率,規模才能成長。但或許是疫情、遠距工作、虛擬經濟等等,讓人們可以跳脫原有的效率迴圈,重新調整生命中重要事物的順位。
展開
user-img
3.0
|
2022/05/24
作者長田英知是來自日本的都市研究專家,書中分為八章,認為大流行的影響,將如上世紀柏林圍牆倒下一樣,帶來截然不同的未來。此書以想像出的個案、問卷調查與作者觀察,來預測在疫後2025 年日本的未來都市新趨勢,比如由上班與居所分離,到工作與居所結合。

首先,他嘗試由 1970 年代丹下健三的海上城市概念說起,2000 年代起的高塔式住宅大樓,說到後來選擇市中心小窩還是郊外大房的掙扎,來表達疫前的以東京為例的房地產趨勢演變。

其次,作者預測疫後會有 13 個可能的變化,包括消費生活網絡化、不需通勤、水平而不是垂直都市等,因此這 13 個變化將深遠影響到日本社會。同時,作者指出非常有趣的 workation 的概念,既不用在家或公司工作,但在旅途中輸出工作的新趨勢,也許會帶來新的房產安排。

再者,作者認為新日常的日本社會會重視離線時間、自家親手做和產能而不是工時,也由於工作和學習愈趨網絡化,令日本人更注重居住環境舒適度,而不是跟職場的距離,令人期待日後這些生活與工作來臨。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