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給父親的一封信

給父親的一封信

  • 定價:260
  • 優惠價:79205
  • 優惠期限:2024年06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我的寫作都與你有關,我在作品裡申訴的,
是那些無法在你胸懷裡申訴的話……」
─── 卡夫卡的熾誠家書 ───
文學史上最著名的一本「父愛創傷」
 
  //
  你是我衡量所有事物的尺度。
  你沒有覆蓋到或者你無法覆蓋的領域,才可能是我的生活。
  而根據與你高大身軀一致的想像,這樣的領域寥寥無幾……
  //
 
  ▍「親愛的父親,最近你問我,我為何聲稱對你感到恐懼……」
  ▍現代主義文學大師寫給巨人父親的控訴與傾吐
 
  卡夫卡的文學作品充滿壓抑、疏離與絕望,始終在與權威、自我拉扯,他的寫作動機乃至人格養成,都和其父赫爾曼有關。
 
  卡夫卡在他離世前五年,寫了一封長達103頁的信給父親,道盡對父親既崇仰又恐懼,急於逃離又交織著歉疚的矛盾情感。信中細述宛如巨人強大的父親對其施加的壓力,如何使他喪失全部的自信心──他渴望肯定,而父親給他的更多是言語上的羞辱與暴力;他亟欲獨立自主,結局卻是終生恐婚,難逃父親龐大的身影。
 
  這封信最終被母親退還回來,未成功交到父親手上,但仍被留存下來。它是後世讀者親近卡夫卡、認識其寫作起源的一把鑰匙,也是一個始終追尋父愛、飽受童年創傷的男孩,對父親沉重而赤裸的控訴與傾吐。
 
  //
  你幾乎沒有真正打過我,可是你的咆哮,你漲紅的臉,
  你急匆匆解下的褲子吊帶,它垂掛在椅背上隨時待用的狀態,
  對我來說更為糟糕。就像一個人即將被絞死那樣。
  如果他真被吊起來,他就死了,一切就結束了。
  而如果他必須目睹整個準備絞刑的過程,一直到絞繩已垂在面前了,
  才得知自己已被赦免,那麼,他可能會為此痛苦一生。
  //
 
  ★特別收錄:卡夫卡不同時期之肖像及其家族成員照片。
 
名人推薦
 
  ● 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專文導讀:「《給父親的一封信》不是文學作品,是卡夫卡對原生家庭的控訴。或許自覺與卡夫卡有類似經歷的讀者,能在卡夫卡的信中找到認同,因為他說過:『只是為了那些絕望者,希望才被賜予我們。』」
 
  ● 平路(作家)專文推薦:「我始終記得第一次讀到這本書的震撼。閱讀時我很年輕,想著到底是怎麼樣的情境,一句接一句,卡夫卡寫下如許絕望的句子?……翻開卡夫卡,段落間如果您不覺歎口氣,某些字句刺到了痛點?甚或悄悄流下淚水?那麼,經歷的或許是另一個意義的『成人禮』。回顧困擾您的父子關係,您內心將會出現通透而舒暢之感。」
 
  ● 張亦絢(作家)專文推薦:「卡夫卡對父親『既糾纏又挑戰』,對現在的讀者來說,應該是『太可疑的暗黑療癒』。然而,不同於現今的『乾淨俐落』,卡夫卡『並不直接來個過肩摔』──如何解釋?我不傾向套用『他優柔寡斷』這種浮泛說詞。我以為,卡夫卡是視他的創造者與虐待者為『自己的一部分』。因著大大忠於自我,無論多痛苦或多見笑,他都不以失憶與拒認為手段──這也是『寫信給父親』,但『非常反家書』的這封『陳情表』,值得我們思索的方向。」
 
  ● 周慕姿(諮商心理師)、凌性傑(作家)、鄭宜農(創作歌手)、蕭雅全(導演)|動容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
 
  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也是現代主義、存在主義文學的奠基者。
 
  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的中產階級猶太家庭,大學攻讀法律,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後,進入勞工保險局任職,並利用下班時間專心寫作。1917年,卡夫卡被診斷出結核病,1924年病情惡化,6月3日逝世於療養院,享年40歲。
 
  卡夫卡曾與兩人三度訂婚,又因對婚姻的異常焦慮而解除婚約,終生未結婚。
 
  卡夫卡在世時只出版過包含《變形記》在內的幾則中短篇小說。臨終前,他交代摯友馬克斯.布洛德(Max Brod)焚毀自己的所有手稿,但布洛德並未遵守,並將其遺作整理出版,包括長篇小說《審判》、《城堡》》;書信集《給父親的一封信》、《給菲莉絲的情書》、《給米蓮娜的信》;中短篇小說《沉思》、《判決》、《司爐》、《蛻變》、《鄉村醫生》、《飢餓藝術家》、《在流刑地》等。
 
譯者簡介
 
禤素萊
 
  生於馬來西亞馬六甲,畢業於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留學日本、德國,進修語言學、比較文學,並曾在台灣淡水短暫居住。
 
  自小身處東西方文化匯聚之地,啟發她對語言學習的興趣,通曉中、英、德、日、馬來語。曾於聯合國「特遣北約維和部隊」擔任隨軍翻譯,專職提供軍隊語言與文化上的訓練。著有《隨軍翻譯──一本聯合國維和部隊隨軍翻譯者的文化筆記》(寶瓶文化)以及《戰地情書》(有人出版)。
 

目錄

【導論】我跟我的朋友都不是害蟲 ◎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卡夫卡家族照
 
給父親的一封信
 
【推薦文】你與我一直在決鬥? ◎平路(作家)
【推薦文】並不直接來個過肩摔:罪玫瑰的害怕權與話語力 ◎張亦絢(作家)
 
 

導論
 
我跟我的朋友都不是害蟲
◎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一九一九年,卡夫卡想與新戀情茱莉.沃里契克(Julie Wohryzek)結婚的事,受到他父親強烈的反對,讓卡夫卡感到憤憤不平,這就是《給父親的一封信》的起因。通常我們寫信,不論寫得再長,信的結尾總是攤牌的時刻。《給父親的一封信》也是一樣,卡夫卡在前面提了許多父子關係的陳年往事,但到了最後,還是點到整件事的關鍵,卡夫卡寫道:「但像我們現在這般情形,婚姻的大門對我是已經關上了,因為那恰恰是你的個人領域……只有你沒有覆蓋到或者你無法覆蓋的領域,才可能是我的生活。而根據與你高大身軀一致的想像,這樣的領域寥寥無幾,無法給我多大慰藉,婚姻尤其不在其中。」
 
  父親巨大的身軀壟罩了卡夫卡的生命。巨大的身軀這個意象,是源自卡夫卡童年的經驗。當然,每個父親的身影都是巨大的,只是他們的父親同時也是慈愛的,但卡夫卡覺得他的父親不是。在信的一開始,卡夫卡第一次提到巨大父親的段落,是「那個巨人,我的父親,那終極權威,會幾乎不需要理由地在三更半夜把我拖出被窩並拎到屋外過道去,對他而言我什麼都不是。」
 
  卡夫卡並不認同這樣充滿巨大身體力量的父親,為了對比自己與父親的不同,他在信的開頭提到:「把我們倆相比較:我,簡而言之,是一個帶有些許卡夫卡脈絡的洛威。」卡夫卡在這裡展示了對母系的認同,洛威是母親(本名Julie Löwy)的姓氏。卡夫卡強調,母親這邊是「洛威式的鞭策,偷偷地、羞怯地……」,而父親這一方剛好相反,「你則是個真正的卡夫卡,強壯、健康、胃口佳、聲線宏亮、能言善道、自滿、對外界具優越感、有毅力、沉著、有識人之明、相當大方……」
 
  除了母系這邊的洛威,我們不能不提另一個洛威,那是卡夫卡年輕時認識的猶太劇團演員洛威(Jizchak Löwy)。如果讀者有興趣,可以參考《卡夫卡日記》(商周,2022),您將會發現,從一九一一年十月五日到一九一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卡夫卡在這段期間的日記裡,寫下了大量他與洛威的密集互動。洛威是來自波蘭的猶太人,他所參與的猶太劇團當時於布拉格的薩伏咖啡廳(Café Savoy)巡演,卡夫卡在日記中詳細記錄他的觀戲經驗。後來不少學者都認為這個猶太劇團的演出,對正往文學之路邁進的卡夫卡在創作上,有著關鍵性的影響。比如,卡夫卡於一九一三年發表的小說《判決》,其結構與內容上就與當時猶太劇作家戈爾丁(Yakov Gordin)的另一部作品《神,人與魔鬼》(Gott, Mensch, Teufel)類似,卡夫卡於一九一一年十月二十六日的日記裡,提到他去聆聽洛威朗誦此作。
 
  卡夫卡將洛威視為好友,他的纖細與敏感,讓卡夫卡覺得像是找到新的同盟,可以一同對抗父親。卡夫卡對父親的負面經驗,也來自父親對洛威的不友善。卡夫卡邀請洛威來家裡玩時,父親卻對客人指指點點,很不禮貌,讓卡夫卡相當生氣,他在日記提到此事時說:「……寫著寫著我簡直恨起父親來了。」卡夫卡的氣憤,不是沒有原因,因為他認同洛威,而父親對洛威的否定,讓他看清楚自己與父親的差異。卡夫卡寫這封長信的一九一九年,當時他已經三十六歲。可是八年前父親羞辱洛威一事,他依舊懷恨在心,在信中他就抱怨說:「像意第緒演員洛威如此天真無邪的人,也不得不為此受罪。在不了解他的情況下,你用我已忘記的可怕方式,把他比作害蟲。」這件事就發生在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三十一日,卡夫卡在日記中記錄了他因父親說洛威壞話,而跟他頂嘴的事。
 
  「害蟲」,卡夫卡用了Ungeziefer這個字,這個字也是小說《蛻變》提到那隻蟲時,所用的德文字。父親罵我最好的朋友是害蟲,那不就等於間接說我也是一隻害蟲嗎?我想卡夫卡內心的潛台詞應該是如此。
 
  這封信的另一個重要的隱藏訊息,是關於他最小的妹妹奧特拉(Ottla)。在卡夫卡的妹妹當中,就屬奧特拉跟他最親。但是奧特拉與天主教徒約瑟夫.大衛(Joseph David)交往一事,跟父親起了激烈衝突(兩人最後於一九二○年七月結婚)。卡夫卡在信中替奧特拉抱不平,因為奧特拉也是屬於母系這一邊,是他的盟友,卡夫卡在信中形容奧特拉:「她那方面是洛威式的反叛、敏感、正義感、不安。」
 
  卡夫卡於一九一九年十一月十日至十一日或十三日間,寫下這封一百零三頁的手稿之後,他再打字成四十五頁的長信,並請他的母親轉交給父親。但是卡夫卡的母親並沒有依照兒子的想法,最後是將信退還給他。雖然卡夫卡與茱莉的婚約於一九二○年七月取消,但他隨即又談起了戀愛,這次是捷克記者米蓮娜(Milena Jesenská),卡夫卡寫了大量的情書給她。當然,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一個重視俗世金錢價值的父親,自然很難忍受自己的小孩以文學、哲學或藝術為人生志業。根據美籍猶太裔政治學者漢娜.鄂蘭的看法,班雅明與卡夫卡在面對原生家庭的糾結,有不少類似之處。她為《啟迪:本雅明文選》寫的導言提到:「這個時代的文學中充滿了這種父子衝突。如果佛洛伊德是生活在其他國家,使用其他語言,而不是在提供他病例的德國-猶太人社會環境進行研究,我們可能永遠不會聽說伊底帕斯情結。」
 
  《給父親的一封信》不是文學作品,是學法律出身的卡夫卡對原生家庭的控訴。如同卡夫卡在兩個洛威身上尋求支撐,或許那些自覺與卡夫卡有類似經歷的讀者,能在卡夫卡的信中找到認同,因為他說過:「只是為了那些絕望者,希望才被賜予我們。」
 
  ※另有作家平路、張亦絢精采專文推薦,詳見本書。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063208
  • 叢書系列:Island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4.8 x 20.8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最親愛的父親,
 
最近你問過我,我為何聲稱對你感到恐懼。我太了解你了,一如往常,我沉默以對,部分原因恰恰是出自於對你的恐懼,部分原因也正是解說這恐懼會牽涉許多細微末節,根本難以讓我在談話中概括。而當我在此嘗試以書寫回答,它也將是殘缺不齊的,因為就算在文字裡,對你的恐懼及其後果阻擾著我,何況素材之繁多遠遠超出了我的記憶力與理解力。
 
對你來說,事物往往極其簡單,至少相對於我,以及沒有選擇地,相對於許多其他人而言。事情看來是這樣的:你一輩子辛勤工作,犧牲一切,全都為了兒女,尤其為了我,我因而得以過得「奢華」,享有完全的自由去學習自己想要學習的,無須為五斗米折腰,什麼也不必操心。你未曾期待兒女的感激,你明白「兒女的感激」是怎麼回事,但起碼兒女們該有些因應之道,以顯示一點同理心。反之,我卻老是躲著你,躲到我的房間、書本裡,躲到瘋瘋癲癲的朋友群以及浮誇的想法中。我從未對你敞開心胸聊天,在教堂不曾走近你,在弗朗茲溫泉(註:Franzensbad,位於捷克西部的一水療小鎮。)我也從不去探望你;此外我也不具備家庭觀念,對生意以及你的其他事務我毫不在乎,由你去肩負工廠重責並離棄了你。我支持奧特拉(註:Ottla[1892-1943],卡夫卡最小的妹妹,也是卡夫卡最喜愛、親近的妹妹。)自身的意願,而對你卻連一根手指頭都懶得動(連劇院門票都沒給你帶來過半張),為朋友我又願意赴湯蹈火。如果你總結對我的看法,結果即是,雖然你沒指責我徹頭徹尾地不合禮數或惡劣(例外的或許是我最近的結婚意向),但卻指我為人冷酷、陌生、忘恩負義。你如此這般指責我,彷彿這是我的錯,好像我就可以像扭轉方向盤那樣,把一切轉向,而你沒有丁點過錯,若有的話,也只錯在你對我太好了。
 
你的這些慣性陳述我認為只有一點正確,即連我也相信,我們的疏離全然不是你的錯。但也全然不是我的錯。如果我能讓你承認這點,那麼或許──不是指一新生活的可能性,畢竟我倆都有點年紀,但至少會有種平靜,不是去終結,而是緩解你持續不斷的責難。

會員評鑑

4.5
11人評分
|
1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2/10/14
劇透警告
《給父親的一封信》這文章名是小時候老師很愛出的作文題目,但本書可不是什麼小學生的偽情作業,作者乃是大名鼎鼎的《變形記》卡夫卡。

從卡夫卡幾本比較出名作品中都有父權壓迫的片段描述,應該都是源自作者自我投射。他父親是一個高大威武、事業有成的人,培養成性格強橫主觀強的行事風格,尤其對於年幼的卡夫卡而言更是強大的仰望和陰影。當然他父親並不是會家暴的那種爛人,他認真賺錢養妻小,也有怕吵醒生病的孩子,半夜悄悄探視的舉動,但多數時候給卡夫卡的都是壓力和貶抑。成人性格上太自我,許多的不經意言行,對於敏感的孩童都是很大的傷害。

雖然本書很短(畢竟只是一封信而已),卻非常感動我,閱讀時就心情深受震動,閱讀越覺得心驚。父親對於兒子而言像座山,兒子仰望期盼一點鼓勵。但成人常把對付社會的強硬應用在孩子身上,孩子有點出色表現可能換來「這沒什麼,我見過更好的」,或是「我小時候啊......」的言語。看似說當年勇,可是小孩就受挫折,覺得父親的標準訂很高,自己永遠無法達標;心理學說男人與兒子之間有著難以言喻的敵對對抗心態可能也是其中原因。我覺得本書應該要列為教科書,讓每個為人父母者時時閱讀反思,想想你也曾經是孩童,也曾這樣仰視父母,期盼他們的認同,對家庭關係一定有很大的幫助。
展開
user-img
4.5
|
2022/10/05
許多研究的結果都指出幼時成長過程是影響人生很關鍵的一個時期,家庭是最早的學校,家人是幼兒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孩童的安全感通常來自父母,父母對待孩子和教育孩子的方式,影響既深且遠,成年後追溯人生一路行來的軌跡,會發現來自於父母親對待我們的、給予我們的,往往是形塑我們現今模樣的根本。
讀卡夫卡的《給父親的一封信》,可以深深的感受到,卡夫卡對於父親帶給他的陰影和傷害的控訴,但又渴求父親更柔軟的愛和對自己有更多的理解和肯定。父親的威權式教育、否定式鼓勵、責罵式關懷…種種教養方式也許並非刻意苛刻他,卻讓他在成長過程中漸漸失去自信而變得脆弱、消極,並且終其一生都在這段父子關係中痛苦的拉扯不已,想要脫離父親對他的影響,由自己全然地掌握自己的人生和未來,卻又無法完全無視父親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

當了父母後,讀《給父親的一封信》這類書籍的感觸特別複雜,一方面我們都曾經是孩子,在父母的保護和教養之下一路成長,都曾經感受來自父母的期待、壓力、都曾覺得不被理解,在被打罵的時候對父母有過各種憤慨、不滿的情緒,而另一方面,當我們成了父母,即便我們一再提醒自己,對待孩子要正向的、要接納的,要充滿愛的,但現實和理想往往還是有差距的,父母和孩子之間因為各種因素,親子關係的衝突或誤解在所難免。我們既能對書中卡夫卡憤慨、控訴的情緒產生共鳴,卻也能體會父親和兒子因為完全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經歷,而有著深深的鴻溝。
展開
user-img
4.0
|
2022/10/05
讀完這本書,我花了一些的時間,才能消化完情緒,有點喘不過氣。
書中的男孩,長期在被父親否定之下,也在內心自我否定了自己,那種受了傷的心情,在無人可理解之下,漸漸就轉變成自我否定的負面情緒。雖然我們總是說對於不合理的人事物,要勇敢,要據理力爭,但其實也明白有些悲哀和痛苦是說不出來的,對很多人來說,反抗是無用的,辯解是徒勞無功的,看似故作堅強,卻傷痕累累,也發現這個孩子之所以痛苦,其實是因為他不理解,為何父親要這麼殘忍地對待自己?甚至不理解母親怎麼能「事不關己」,孤立無援,於是以沉默不語代替反抗。說這是封給父親的信,倒不如說是「控訴」父親的文字,我不知道這一封信帶給他父母親的感受是什麼,但就我身為一個母親的角色,卻是充滿著不捨(孩子)與憤怒(父親),書裡有好多讓我歎為觀止的文字,句句扎心,本該是孩子身邊親近又親愛的人,怎能如此殘忍,因為來自血緣至親的那些不理解的批評、指責、埋怨,比任何武器都更傷人啊。沒遇過的人或許不會相信有這樣的爸媽,但確實是有的,雖說人不可能在完美無暇的環境中成長,但不被愛的孩子,得不到溫暖和認同,飽受某種行為或言語上的威脅,變成是一種扭曲的關係。明明知道這樣的關係很辛苦,卻又一直被勒索,無法逃離,而成了無止盡的惡夢。為了被聽見而反抗,為了被照顧而自傷,如此矛盾又糾結的執迷,其實只是想要在種種的防衛當中,找到一點點的喘息。
孩子總是將父母當作標竿,努力想要成為父母的想要模樣(因為你是我衡量所有事物的尺度),所以可能終其一生都會被父母行為語言與所影響,如果遇到無法溝通的父母,可能在孩子心中形成一個又一個黑洞,許多的孩子自此默默背著傷痕往前走。或許我們局外人可以說,卡夫卡就是因為這樣的經歷,造就他想像力跟感官的感受能力,比其他人都強,或許從正面來說,這些感受會有利於藝術創作。但自問,如果換作是自己,願意以這樣的傷害換取這樣的成就嗎?我的答案是「不要」。
家庭,是我們每個人生存的安全堡壘,然而,卻也可能是我們最感覺到無助和無力的地方。受了傷的孩子,一路上祈禱著沒人看出來他們的遍體鱗傷,卻又殷殷期盼能有人能告訴他們,所發生的一切,不是他們的錯。這封信或許是給正在當父母的我們當棒喝,因為當我們以為執行教養責任的時候,容易忽略掉的是自己與孩子的親子關係,給孩子再多的物質,不如給孩子一個和諧安定的成長環境,讓他順著天性成為自己,或許才是最好的照顧。
展開
user-img
5.0
|
2022/10/04
子女面對父親總是畏懼的,因為父親的形象是威權而嚴厲的,
他所說的每句話,做出的每個決定,是不容子女反駁。
《紅樓夢》裡的賈寶玉有祖母寵溺著,平日撒潑撒賴,天不怕地不怕的,
但聽到二老爺傳他問話,就嚇得頭頂像打了個焦雷一樣,找藉口推拖前去見父親。
賈政討厭兒子,只因寶玉不讀正經的書,喜歡跟姊妹們瞎混,研製胭脂花粉,不願求取功名。
寶玉開始上學,去父親那裡辭行,賈政當著許多清客面前,諷刺賈寶玉,說: 你快別提上學的事,再提我也被你羞死了。
還挖苦寶玉,快點離遠點,不要站髒我的地,不要靠髒我的門。毫不掩飾嫌棄感和厭惡感。
在封建年代,父權至上家庭,寶玉不能頂嘴,更不能流露不滿神色,只能忍在心裡,對父親更加畏懼了。
寫出宅男一覺醒來,卻發現自己變成一隻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怪蟲小說的法蘭茲.卡夫卡,他的小說內容充滿壓抑疏離與黑暗,
不免猜測他經歷過什麼?讀了寶瓶文化提供的試讀《給父親的一封信》,
這是卡夫卡在1919年11月,他離世的前五年,以「最近你曾問我,我為何聲稱對你感到恐懼……」為始,
寫了一封長達103頁的信給父親,道盡對父親又愛又恨、交織著強烈畏懼的複雜情感。
卡夫卡的父親是白手起家生意成功商人,個性急躁易怒,說話自大,沒有同理心,話出口就傷人,
批評羞辱的對象除了卡夫卡和妹妹們,家中廚娘、店內夥計,連堂妹也被父親批評的一無是處。
父親誇耀自己少年從軍還能寄錢回家,退役後,靠著雙手勤奮工作,才有今日衣食無憂的生活,
我可不像你們,等著享受現成生活。父親的這些話,讓他對父親懷有深深的愧疚感。
卡夫卡父親責怪的話語,讀來內心悚然驚懼,原來我們都是被這樣刺痛言語傷害長大的,
不知不覺中又學會如何傷害別人和自己。
卡夫卡三次訂婚,三次退婚,無法和自己喜歡的女孩建立家庭,婚姻既然是危險的,那麼就不要踏入。
他說因為父親長期的壓力,讓他喪失全部的自信心,成為一個脆弱、陰鬱、優柔寡斷的人。
做為子女都渴望得到父親的讚美,父親的認同,但不管父親或母親永遠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好,
聰明能幹有出息,光宗耀祖。自己的孩子只是別人的一抹影子。
從小我做什麼,父親都不滿意,都能罵得無一是處,在他眼中,我是蠢笨無可救藥。
他最常讚美我的小伴,精明能幹,口齒伶俐,連眾人唾棄的小奸小惡都是美好的。
在父親言語上的羞辱與冷暴力下,雖然沒有變成被父親扔蘋果核的蟲子,
可我的人生路是歪歪斜斜,無法走在世俗既定的標準正中間。
我尊敬父親,感謝他的克勤克儉給予我安穩生活,可是那麼多刀劍刺身的傷人言語,
是否也跟像卡夫卡這樣寫長信控訴?只是信要寄到天國不易,
就留待日後在天國見面時再當面抱怨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22/10/04
閱讀《給父親的一封信》,讓我想起這些年找尋一些書信、家書、日記等相關研究的歷程,這過程中有些時候會讓人更加立體地深化去認識一位文學家的面貌;但更多時候,亙古以來面對的親情、愛戀情誼、家族家庭、教養關係的拉扯糾葛,卻是未曾稍減過。

卡夫卡的形象,於我而言,是很具體且碩大的存在,此次寶瓶出版的《給父親的一封信》的封面更是展現了那種尖銳與凌厲,而我擺置在書桌上,寫著卡夫卡面對著這有毒的世界(the poisonous world),也令我痛苦扭曲著。然而閱讀這樣的書信,靠緊著作家私密的情感嶄露無遺,加上我對於卡夫卡本身的喜愛(某種對於他理解現代、孤獨、疏離的況味,尤今看來依然巨大存在著)雖說並非要將卡夫卡的字句當成「箴言」,但從他描述父親、回應父親的權勢、力量、地位的來來回回思索,我亦學到很多難解的人與人的關係,是要用盡一生去釐清也可能始終是無解、無答案的。

《給父親的一封信》也是在讓我避免在文學家卡夫卡(或其突出的形象中)簡化地認識他,雖然私密的書信加書也是另外一門龐大可探討的議題,何況卡夫卡本身的身份也是「交織」的、「多重」的,會讓我想起近期在閱讀馬內(Édouard Manet)這位畫家,也是有法學家庭的背景;當然,卡夫卡還有自身處在猶太家族的情況,以及更多的婚姻與愛戀關係,這些都與他父親及其教養之下,成長到成為一個體人之後,所遭逢的選擇、決斷、判別世界的價值觀,有著極大的關係,同時閱讀著這樣《給父親的一封信》,也是讓身處後世的我,更小心翼翼的省思人與人關係的艱難,尤其是親情的桎梏….。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OKAPI世界閱讀日|植感閱讀】讓植物告訴你,你現在是什麼狀態,需要閱讀什麼?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獨步文化全書系
  • 經典漫畫展(止)
  • 寵物書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