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福音與拔牙鉗

福音與拔牙鉗

  • 定價:380
  • 優惠價:9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2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紀念馬偕牧師來台一百五十一週年,睽違二十三年重新出版,
  兒文界國寶級少年小說大師李潼,「臺灣的兒女」系列作品之一,
  滿滿洋溢著溫情、美好、和諧、愛心的《福音與拔牙鉗》。
  
  「來了,又來了,昨天那個鬍鬚鬼又現身了!」在滬尾砲臺埔頂草坡放牛的阿同,雖然沒讀過什麼書,卻被一位大鬍子傳教士封為臺灣話教室的首席導師。牛魔王阿同與牧童夥伴們每天輪流上場,把能夠想到的家常話,像教兩歲囝仔學話一般,不厭其煩的教給舌頭轉不過來的馬偕。
 
  四百年來,臺灣一直是個移民社會:島外的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年代移入定居,或在某個年代遷出他方。所謂「正港的臺灣人」,端看你、我、他在這裡做了什麼、做了多少有利自己,更有益社會人群的事。
 
  經過牧童先生的臺灣話教室薰陶,馬偕牧師從淡水開始宣教,並善用本身的醫學知識,為民眾治療齲齒、瘧疾等疾病,以實際行動讓臺灣人明白,蘊含在基督教誡律中的精神。隨後還建立了大量的教會、學校與醫院,至今仍在造福著臺灣的人們。
 
  跟著李潼豐富的想像力與極具臨場感的筆觸,帶領大小讀者們穿過時光隧道,一探一百五十年前馬偕牧師的面貌。
 
  1.以不枯燥的小說體描述馬偕傳記,讓孩子輕鬆享受閱讀的樂趣。
  2.本書卷末收錄馬偕牧師相關歷史照片,富有紀念與收藏價值。
 
口碑好評
 
  「紀念對多元族群包容、深具遠見、奮力書寫臺灣人精神的臺灣人,李潼。」──星月書房「Mini & Max」系列主編、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游珮芸
 
  「李潼令人敬佩的是,在容易流於主觀的題材上,始終站穩持平和理性的態度,然而筆鋒卻帶著充分的熱情,使讀者感受到不同宗教文化的衝擊,給臺灣帶來真正的影響和盪漾的漣漪。」──兒童文學作家‧傅林統
 
  「請閉起眼睛,想像自己站在一八七二年四月的滬尾(淡水)碼頭。遠處傳來笛聲,牧童哥騎著牛、趕牛、三五成群,出現在『舞台』上……李潼所以選馬偕為『臺灣兒女』的一員,是因為馬偕娶妻生子落籍淡水,他還帶給了臺灣文明的曙光。」──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許建崑
 
  「馬偕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帶著西方醫療與教育前來治癒臺灣人的身與心,帶給我們一個多世紀之久的身心靈的避風港。而我們的現在與未來,慶幸還能在紛亂的社會中,看見一個古老的名字、曾經燃燒的一生與仍有餘溫的靈魂──馬偕。」──李潼長子‧賴以誠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潼(1953~2004)
 
  少年小說家。
 
  本名賴西安。出生於花蓮,定居宜蘭縣羅東鎮。年輕時在校園民歌時代勤於歌詞創作,以〈散場電影〉、〈月琴〉、〈廟會〉最為膾炙人口。
 
  同時開始從事兒童文學創作,曾獲五十多項重要文學獎項,以《天鷹翱翔》、《再見天人菊》、《順風耳的新香爐》三部作品,連續獲得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少年小說首獎。1990年以《博士、布都與我》獲得第十五屆國家文藝獎。
 
  李潼致力為少年小說創作,其中以1999年《臺灣的兒女》十六本少年小說為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其他重要作品上有:《龍園的故事》、《見晴山》、《少年噶瑪蘭》、《望天丘》、《藍天燈塔》等。
 
  他也嘗試各種文體的寫作,如圖畫故事書《獨臂猴王》、《神射手與琵琶鴨》等。另有作品翻譯成英、日、韓等多國語文,並改編為偶劇、舞臺劇與動畫影片。
 
  李潼的作品深具「向陽性」,讓人感覺明亮燦爛,充分展現他對生命的熱愛以及對土地的情感。被譽為「臺灣少年小說第一人」的他,因癌症不幸於2004年離開人世,但他所留下的作品對於少年兒童讀者的文學思維啟發及建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目錄

主編序|在浮雕「臺灣人樣貌」的小說中,再見李潼‧游珮芸
導讀|刻劃宗教人物的小說‧傅林統 
推薦序|燃燒的荊棘與河岸咖啡廳‧賴以誠
推薦序|誰是臺灣牧童哥‧許建崑

1淡水河畔的牧童老師
2牛魔王看上鐵扇公主
3誰說不能崇拜偶像
4第一個本地牧師的養成
5金雞納霜、拔牙鉗和福音
6熱鬧新鮮的第一個禮拜日
7福音播向噶瑪蘭
8決定將有生之年獻給美麗之島

後記|黏黏的臺灣土,正港的臺灣人‧李潼
附錄|馬偕牧師照片輯
 

主編序
 
在浮雕「臺灣人樣貌」的小說中,再見李潼
星月書房「Mini & Max」系列主編、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游珮芸
 
  「什麼人才叫臺灣人?」誰是臺灣人呢?臺灣人究竟是怎麼回事?臺灣人究竟有什麼樣的遭遇?有人說一、兩百年前移民到這裡的才是臺灣人,但民國三十八年之後才來的,就不是嗎?所謂臺灣人是用移民先後而定的嗎?臺灣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臺灣人很兇嗎?有人說臺灣人很濫情,是嗎?「臺灣人不禁嚇」,是嗎?在小說裡,我試圖去找尋什麼樣的人,才是臺灣人。如果我們必須重新去看某些事情,不論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或以歷史的角度去關照,我想小說都可以發掘這樣的東西。小說不只是「說故事」而已……。
 
  以上是一九九七年十二月,李潼應邀在花蓮文化局演講的片段,他熱情洋溢、侃侃而談他全力創作的「臺灣的兒女」系列。為了建構「臺灣人」群像,從搜集素材、投入創作到完成十六本企劃的小說,前後歷經了七年的時間,筆耕逾一百一十五萬字。這樣的豪情與壯舉,在臺灣文學界算是空前絕後。而這本《福音與拔牙鉗》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初次出版,就是「臺灣的兒女」系列當中的一本。睽違二十三年,我們再次出版《福音與拔牙鉗》,一方面為了紀念兒文界這位國寶級的少年小說大師; 另一方面現今書市中,在描寫傳教士馬偕的少年小說當中,這部作品可為非常優異,別具特色。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同意李潼的灼見,把加拿大出生的傳教士馬偕放入「臺灣的兒女」行列,那麼請接受李潼與我的邀請,進入《福音與拔牙鉗》的世界一探究竟。
 
  Mini&Max書系長久以來,除了我的主編序和作者序(或譯者序),幾乎沒有推薦(或導讀)序。但是,這本書例外。首先,新版的《福音與拔牙鉗》收錄了兒童文學研究者傅林統校長的導讀,這篇是在初版時即收錄的文章。一九六七年就開始擔任小學校長的傅林統,長期從事兒童文學的創作、理論研究與譯介童書。傅林統校長在二○二○年一月過世,享壽八十八歲。我再重讀這篇二十三年前出版過的導讀,仍十分佩服傅校長獨到的分析觀點。
 
  李潼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逝世,享年五十二歲。因此,我們邀請李潼的長子賴以誠老師代為寫序。以誠從馬偕登陸臺灣的淡水街景開始寫起,充滿情感又鏗鏘有力地傳達了這本小說的核心精神。同時,我們也邀請了李潼的摯友與知己許建崑教授,寫了另一篇導讀序。許建崑教授在李潼過世後,經過多年努力,編選由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的《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90 李潼》,是名符其實的李潼作品研究專家。雖然新版的《福音與拔牙鉗》,無法附上李潼的「新版作者序」,但以誠與許建崑教授的序,提供了從二○二三年的現在,閱讀這本上世紀末創作完成的小說的新觀點。
 
  有了這三篇序文加持,我似乎也不需再為《福音與拔牙鉗》多說些什麼了。對我來說,重讀這本小說,有一種新鮮的感覺。特別是當中對話語言的運用。李潼為了彰顯時代氛圍,以及寫實描繪人物,對話中經常夾雜臺語,甚至有些段落,可以用臺語來朗讀。不由得感佩,在語言的調度上,李潼也是走在臺灣少年小說界的先端呀。
 
  重讀李潼的小說,讓我憶起與李潼的「初次見面」。那是在一九九二年五月。當時我在日本念碩士二年級,因為受日本的「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邀請,在研究會上介紹臺灣的兒童文學作品,所以趁著五月黃金週假期回臺灣搜集資料。那年的五月,李潼的長篇小說《少年噶瑪蘭》在自立晚報本土副刊連載完結後,由天衛文化出版。我在書店買了熱騰騰剛出版的新書,打了版權頁上出版社的電話,要到了李潼的電話。我馬上撥了電話,李潼爽快地說:「好啊,妳要訪談,可以。到羅東來。」還記得,我掛了電話,從臺北的家中直奔火車站,不久,就在羅東車站見到騎著摩托車前來的李潼。
 
  李潼載我去看冬山河親水公園的「工地」,熱心地介紹當地的水文與歷史,我記得他開心地說:「不久之後,這裡就會變成親水公園。」他還帶我去見受過日本教育,在宜蘭地區長年從事兒童文學推廣的邱阿塗老師。因為當天訪談的內容,還有些不足,隔兩天,趁著李潼到臺北與民歌手蘇來討論事情時,我們又約了一次見面。那天他們約在臺北植物園的農復會的建築內。李潼和蘇來在會議室討論事情時,李潼把我託給兒童文學作家馬景賢先生。那時,馬景賢先生在農復會的圖書館工作。我還記得,戴著黑框眼鏡的馬景賢先生,聽到我在日本留學,馬上搬出許多本MOE雜誌給我看。後來李潼說:「我想介紹妳跟魏淑貞總編認識。我的《順風耳的新香爐》和《再見天人菊》要重新在自立晚報出版。他們沒出版過童書,應該會想認識研究兒童文學的人。」於是,我去自立晚報見了魏淑貞總編(後來玉山社、星月書房的發行人),這促成了我於一九九五年翻譯出版謝爾・希爾弗斯坦的《閣樓上的光》,以及一九九七年策劃了Mini&Max這個書系。
 
  現在想想,若不是李潼熱心牽線,或許我沒有機會寫這篇「主編序」。當年,我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碩士生,為了自己的研究,唐突地叨擾。但李潼不僅撥出時間接受訪問,還為了提攜後進,主動牽線。任《民生報》兒童組主任三十年的桂文亞女士曾說:「溫情、美好、和諧、愛心洋溢,塑造了李潼整體的兒童文學觀」。然而,「溫情、美好、和諧、愛心洋溢」不只在李潼的兒童文學的世界裡,也在他待人處世的真實人生中。
 
  一九九七年起步的Mini&Max,終於在書系誕生二十五年之後,出版了第一本李潼的作品;紀念這位對多元族群包容、深具遠見、奮力書寫臺灣人精神的臺灣人,李潼。
 
導讀
 
刻劃宗教人物的小說
兒童文學作家‧傅林統
 
  談到宗教人物的介紹,大家都直覺的會想到「傳記」。基本上,傳記要受史實的限制,作品中的人、事、物,都要實際存在過。小說卻可以超越這種界限,由作者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從生活化的細部描寫,創造真實感和臨場感,帶領讀者穿過時光隧道,來到那個時代的現場,融入當時的人生,了悟人間諸相,而對那位宗教人物有具鮮明的印象。
 
  李潼的《福音與拔牙鉗》就是採取這樣的小說技巧,把「馬偕」描寫得栩栩如生。它雖然是小說,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部作品比一般傳記或報導更為真實,更為深刻,因為它描述的不止是表象,而直入人物的心靈,把事物背後的真實呈現出來。
 
  外來宗教文化的衝擊
 
  閱讀《福音與拔牙鉗》,我們立即的感受是外來的宗教文化,在百年前的滬尾,產生了一陣不小的衝擊。不管古今中外,宗教的衝突很容易走向主觀,或情緒化的行動;雖然事過境遷,重新回憶,往往也會由於敘述者的主觀意識,而有各種不同的偏頗。不過,李潼令人敬佩的是,在容易流於主觀的題材上,始終站穩持平和理性的態度,然而筆鋒卻帶著充分的熱情,使讀者感受到不同宗教文化的衝擊,給臺灣帶來真正的影響和盪漾的漣漪。
 
  呈現正確的史觀
 
  歷史小說受作者的「史觀」影響很大,小說家也要像歷史學家一樣,以自己的思想觀念解釋歷史,並且從史實資料中選擇所要的素材。作者既然選取了「馬偕」,接下來抉擇的重點,應該是在「時勢造英雄」或「英雄造時勢」,也就是要把馬偕塑造成天縱英才、披荊斬棘、開創傳教基業的偉人;或將他平凡化,而以周遭的人物襯托他。
 
  顯然的,作者採取了兩者兼備的中間路線。因此在故事中,綽號牛魔王的牧童阿同,以及他的同伴,還有第一位臺籍傳教士嚴清和、牛販陳根本、鄰居阿塔嫂和聰明的女孩蔥仔、噶瑪蘭的吳仔等,都扮演了很有分量的角色。是他們和馬偕共同熱鬧了這部小說的舞臺。換句話說,是作者把他們寫成共同播下福音種子的一群人。這是很正確的「史觀」,馬偕傳教的熱心和毅力不可否認;但如果沒有周遭的這群人,他的事功也無法展開。
 
  從本地人的見解和觀念去了解外來的馬偕
 
  李潼這部小說,讓讀者十分容易了解一個外來的、陌生的「馬偕」,也能夠很具體的認識馬偕所傳所說的「基督教」。因為作者始終站在本地人的立場和觀點,尤其是用傳統的思想習俗,去看外來的人物和宗教。讀了這部作品,你也能夠像牧童阿同那樣,把一個「鬍鬚番」,從避之猶恐不及的「鬼物」,轉換到親他、愛他、敬他的地步。這種不著痕跡的人物刻劃,何等高明。
 
  不管讀者認識基督教的程度如何,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作者對宗教的研究十分深入。他點出了基督教與本地人信仰上相異,再以馬偕和跟隨他的那些人的言行、詩歌,很自然的在生活中解說了基督教的教義,沒有傳教的意味,有的只是故事中人物的心靈活動而已。
 
  一部成功的小說,除了感人的情節、有趣的故事外,人物的刻劃尤其重要。主角馬偕雖然不是侃侃而談的雄辯家,但每個配角突出的個性,不僅鮮明的表現了當代臺灣人的性格,同時也烘托了馬偕柔和堅強的人品。從草根性濃郁的本地人物,觀看一個決意在臺灣終老一生、以福音為職志的外國牧師,另有一番新鮮甘美的風味。
 
  給基督教的傳入正面評價
 
  基督教的傳入臺灣,馬偕雖然不是第一人,但他是以「愛」和「服侍」為福音工具的典型傳教士。如果有人抱守先入觀念,要把基督教說成侵略者的文化腐蝕,是「洋教」對祖先、對傳統的破壞和威脅,那麼,他大可尋找歐羅巴人統治殖民地時,常用的手段――右手持槍、左手拿《聖經》的事例。但馬偕顯然不是那類型傳教士,他以拔牙鉗、金雞納霜為臺灣人排除肉體上的病痛,他以完全的愛溫暖了臺灣人的心靈。跟隨他的,沒有一個是被強迫的,因為他沒有足以恐嚇人的任何武器,也沒有為他撐腰的任何政治或商業背景,更重要的是,他認同臺灣,將有生之年獻給臺灣。
 
  李潼的《福音與拔牙鉗》,排除了很多人對基督教的既成觀念,也啓示讀者去發現真實所在,於是我們的眼睛,才會看到臺灣還有「大鬍子醫師」――何義士修士、開窮人醫院的葉由耕神父、蘭醫師夫婦……。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具有排他性和融和性,基督教的傳入,對臺灣固然是一種衝擊,但也是一種刺激、一種導引,藉著外來的宗教文化,促進有智慧的融合,正是一個族群朝向更文明的境界進步的因素。李潼給我們的是這樣有價值的啓示。
 
  成功的宗教人物小說
 
  最近在臺灣,宗教人物小說的出版幾成風氣,可是大多雖名之小說,其實乃屬報導或傳記。最大的困擾是題材既為宗教人物,主角的一生必為教義而活,於是深奧的、不可理解的事理充斥其間,降低了作品的可讀性。李潼確屬高手,在他的筆下,三件事物竟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了,也就是教理、情節、人物,都不著痕跡的融入生動的故事中,使讀者只有閱讀的享受,毫無「說教」的煩擾。
 
  把宗教人物用小說的方式加以介紹,是一種很特殊的嘗試,今後此類作品或許將應時而蓬勃發展。因為自從「拜金主義」盛行後,過度物化的生活,使人類的心靈空虛,人們已感覺「危機的存在」,於是宗教的盛況就自然呈現。
 
  宗教應該是全人類的,也包括兒童在內。如何使兒童接受宗教的熏陶?宗教人物為題材的、故事性濃厚的、可讀性豐富的、以鄉土為出發點的小說體作品,必然會受有心人重視。可是,這類小說要寫得自然自在並不容易,如今李潼以高明的技巧,推出了此作,具有樹立典範的作用。
 
推薦序
 
燃燒的荊棘與河岸咖啡廳
李潼長子‧賴以誠
                                                                              
  一個人活在這世上,或許唯有這樣的犧牲與奉獻,才能換來人們長久的敬意吧!
 
  一個人,能夠義無反顧地堅持自己的信念、放棄世俗價值的追尋、割捨物質的享受,讓自己真正的存活於一種崇高理想與嚴酷現實邊界的生命狀態,需要多大的勇氣與韌性?甚且,還能夠將目光放在社會中、放在自我以外的全人類身上,真的把自己當成蠟燭、當成火炬,犧牲自我、奉獻給人類。如果他的付出是真實的,看得見、摸得到的,那就不再是一種燃燒的譬喻,而是真正的犧牲。
 
  這幾年來到淡水,都是車駐八里,渡船過河。清晨自八里望向淡水,更能完整地看見整個淡水的建築與樣貌。從漁人碼頭的白色橋梁,到紅毛城與真理大學的古樸建築,遠處則是捷運站豔陽般的黃屋頂。丘陵上還夾雜灰黑的方塊建築,可以知道哪裡是老街、哪裡是淡海新市鎮的高聳建案。我想,渡船進入淡水,應當能更接近當年馬偕乘木船搖晃入港,自河中眺望沿岸的感受吧!
 
  仲夏清晨的淡水已是炎熱異常,沿河岸走到馬偕上岸處,我總會感受到強烈的複雜情緒。看見在高溫曝曬下的馬偕銅像面向淡水、單膝下跪,而在他膝前只是一艘木船、一個手提醫藥箱與一本聖經。一位來自遙遠加拿大的黑鬚牧師,在淡水的土地前下跪,帶著使命與虔敬的心來臺傳道,建立了大量的教會、學校與醫院,至今仍在造福著臺灣的人們。只不過,又有多少臺灣人記得馬偕的故事?嘗試過遙想、體會他的心情?
 
  因日照而發燙的單膝下跪銅像,虔誠無悔的姿態讓人看了有些不忍;而銅像一旁就是灌滿冷氣的連鎖咖啡廳,遊客隔著乾淨明亮的落地玻璃喝著冰咖啡,欣賞河景。人們在咖啡廳裡愉快談天或隨意地滑手機,都讓馬偕銅像下跪的虔敬顯得突兀;來往行人對銅像的納悶或無視,也使他莊重的形象變得無謂了。但是,這不就是一八七二年馬偕登岸滬尾面對的景況嗎?不就是馬偕窮盡一生努力要去改變的嗎?不就是一百五十年來,許多堅持信仰而犧牲奉獻的人們用力去挑戰的困境嗎?
有一種人,縱然化作銅漿,寧願被烈焰燃燒殆盡,也不願清冷而鏽蝕損壞。
 
  「Rather burn than rust out(寧為燒盡、不願銹壞)」是馬偕的座右銘。是怎樣的人格特質與人生追求,會願意將火焰燃燒的意象一直深存心中?還要用一句座右銘來不斷惕勵自己要一生犧牲奉獻?一位停不下來的牧師,以雙腳行遍北臺灣,在各地建立了六十餘所教會。我想,他燃燒的不單是軀體,也是靈魂吧!以馬偕的執著與頑強個性,面對儒家文化、民間信仰與宮廟勢力的挑戰,顯然勇猛對抗不曾退卻;但面對身患瘧疾與蛀牙疼痛的臺灣人民卻溫和的施以醫療,用詩歌與聖經故事來作為傳教的序曲。馬偕為臺灣闢建了西方醫療的開端、設立了女子教育的起點,他的滬尾醫館甚至成為中法戰爭時清兵的戰地醫院。基督長老教會一直有「焚而不燬」的燃燒荊棘意象,而馬偕以燃燒作為他的格言,也用他的一生印證了格言的價值與意義。
 
  如今,淡水河岸旁曬得燙熱的馬偕銅像,似乎在持續堅守著他的格言。但沿著河堤看去,已是林立的高樓與景觀咖啡廳。巷弄裡陳舊的紅磚牆成了自拍網美照的背景;河岸餐廳裝飾美麗的庭園據說是網路人氣打卡景點;淡水,變成河岸上最大的商圈,而遊人冷清的文化古蹟,大概就是觀光行程中的小小點綴罷了。
 
  不過,來到淡水漫步的遊客或咖啡廳裡的埋首筆電的人們,何嘗不是希望在此暫獲內心的平靜、尋求心靈的慰藉?現代人生活的忙碌與焦慮遠遠超越百年以前,工作與家庭的壓力只會更加強大的搥擊人們的靈魂,我們只能扛起失衡的身心靈前行,而亟欲尋求平靜而不可得的黑洞仍持續快速地擴大。人心渴望平靜的缺口永遠都在;靈魂尋求靠岸的港灣若即若離;人類追求自我實現的需求也只會更加強烈,因而宗教在每個時代始終都有拓展的機會。
 
  或許,宗教是因為人心的需要而存在,而人心的變動與選擇,也讓宗教的形式與內容愈來愈多元與複雜。在這樣時代,我們還需要、還能見到像馬偕一般,用盡一生、燃燒自己的宗教人物嗎?馬偕在一百五十年前帶著西方醫療與教育前來治癒臺灣人的身與心,帶給我們一個多世紀之久的身心靈的避風港。而我們的現在與未來,慶幸還能在紛亂的社會中,看見一個古老的名字、曾經燃燒的一生與仍有餘溫的靈魂——馬偕。
 
誰是臺灣牧童哥
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許建崑
 
  西元一九九四年起,李潼陸續創作《台灣的兒女》系列作品,如果以故事發生的時間順序來看,《福音與拔牙鉗》算是第一張「台灣兒女風情畫」。
 
  請閉起眼睛,想像自己站在一八七二年四月的滬尾(淡水)碼頭。鋼筋水泥的堤防不見了,對岸的八里變得很遙遠,水面寬闊,新生的綠草迎風搖曳。遠處傳來笛聲,牧童哥騎著牛、趕著牛,三五成群,出現在「舞台」上。十三歲的阿同是牧童群的領袖,自稱「牛頭」,因為暗戀歌仔戲班飾演鐵扇公主的花旦阿英,自許為「牛魔王」;他講義氣,把墳墓間化緣來的草粿、紅龜粿、麻荖分給十幾個同伴;當然也要吹吹牛,說說自己經歷的「恐怖事件」,來贏得大夥兒禮讚。
 
  正說著,剛剛編造的「鬍鬚鬼」出現了,牧童們驚惶失措,牛隻也四處逃竄。幸好廿二歲阿同的表哥阿和出手相助,他走過大江南北,當過官員秘書,博學而多能,循跡追蹤,還用繩套把牛牽回來。
 
  誰是老師?誰是學生?
 
  「鬍鬚鬼」指的就是馬偕,他來自加拿大,祖先法國人,怎麼能以臺語宣教呢?又是跟誰學的呢?阿同擔任馬偕「台灣話的首席導師」,他帶著十幾個牧童開設「自然會話教室」,後來進階為「說故事,學臺語」班,讓馬偕能與鄰人溝通了解。不過,阿同本身「能說,不會寫」,斗大的字認不得幾個。
 
  對馬偕更有幫助的,應該是阿和。阿和讀過私塾,也精通外語,可以和外國人對話。他對於來臺傳教的馬偕牧師非常好奇,很想知道基督教與佛教的觀念有何不同?而馬偕認為:基督教信仰上帝,也敬重父母,與中國古籍中所講的道理相通。不管是什麼宗教,都是要「弘揚教義、散布福音」,來服務世間人。馬偕又有先進的醫學知識,能幫病患治療齲齒、瘧疾、皮膚潰爛等疾病。阿同與馬偕辯論了好幾回,漸漸理解基督教的奧義,因此受洗為第一個信徒。他天資聰明,短短幾天就能以羅馬拼音把《聖經》譯為臺灣話。除了讀經、唱聖歌,也學習物理、醫學等知識;在馬偕的教導下,阿和也承擔起醫療與傳教的工作。
  
  本書所隱藏的訊息
 
  從故事讀來,阿同是為了襯托馬偕、阿和兩位「牧師」的出場而設計,後者才是故事中要強調的「牧童哥」,他們開啟北台灣的「基督教傳教史」。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西方國家勢力強盛,想要把基督文明傳播到全世界,因此大力推動「海外宣教」。傳教士馬雅各、杜嘉德、李庥等人,從上海經廈門、汕頭,輾轉來到高雄、台南,得到通譯吳文水、醫生助手陳清和的幫助,設置了醫院,並研發閩南語白話字,翻譯《新約聖經》,來推動教務。
 
  而馬偕在一八七一年十月自舊金山動身,途經日本、香港,轉往上海,船行中得到教友大衛贈送「漢字部首表」,開始學習漢文。年底來到高雄、台南、屏東等地。次年三月北上淡水,不久又去了台中大社,四月六日回到此地,再以一個禮拜不到的時間成立教會,開始佈道。如果不是有驚人的宗教信念,激發意志力,馬偕怎麼有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學習語言,傳播福音,創建醫院,執行醫療業?馬偕又從國外引進蘿蔔、胡蘿蔔、敏豆、甘藍、花椰菜等作物,增加信徒的生活資源,甚至還傳播西方科學知識,關注女性受教權,成立臺灣第一所女學堂。
 
  李潼所以選馬偕為「臺灣兒女」的一員,是因為馬偕娶妻生子落籍淡水,他還帶給了臺灣文明的曙光。然則,他收的第一個信徒並升職為牧師,原名「嚴清華」,何以要改稱「阿和」呢?難道是要與牧牛哥「阿同」對稱嗎?《論語‧子路篇》中,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與人交往時,能保持和諧的態度,但不必要苟同於對方。而小人表面認同別人,內心卻未必能接納他人意見。從這個角度來看,李潼似乎在讚美「阿和」,而嘲弄「阿同」。
 
  但我想李潼不會苛責牧童哥呀?他可能在講述北台灣馬偕的努力,也想要順筆帶到南臺灣基督教的經營,因此把「陳清和」和「吳仔」兩位協助牧師宣教的本土人物,鑲嵌在馬偕的故事裡頭。小說喜歡處理人物與事件緊密的肌理連結,也想填補歷史中不曾書寫的細節,未必完全遵照史料演述;這就是書寫與閱讀小說的樂趣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943373
  • 叢書系列:Mini&Max系列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3 x 19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1淡水河畔的牧童老師
 
淡水河流到滬尾,已接近出海口,河面在這裡忽然開闊起來。砲臺埔頂的草坡,受到四季不斷的山風和海風帶來的濕氣吹拂,這裡的青草總比別處長得旺茂。
 
十幾個牧童,牽了他們的水牛在坡地吃草。這些大肚皮的水牛,真能吃,一到草坡便埋頭吃個不停,總要足足吃上一個時辰,才肯抬頭看看,究竟繞了多遠,牠們的小主人和一群玩伴瘋到哪裡去了?
 
比起田裡其他工作,放牛吃草算是最輕鬆,也是最能變出遊戲花樣的工作:抓草螟仔、丟牛糞餅、烤番薯、拉颱風草、捉迷藏,再沒遊戲可玩,至少還可以騎在牛背講仙吹雞瞡,用芭樂樹枝削製的彈弓打麻雀。
 
要是能在放牛時間,遇上一兩件新鮮事、新奇的人,那就更美妙了;但這得看運氣。誰有這麼好的命,天天走運?
 
草坡附近的紅毛城和英國領事館,住了些高鼻子、藍眼睛的紅毛外國人,他們應該算是新鮮有趣的人,一定也有些稀奇古怪的事讓人開心。可惜,這些外國人似乎很忙,十天半個月才在草坡附近現身一次,看見他們一群牧童,頂多只遠遠地叫一聲哈囉,便又大步閃走了。
 
在牧童裡自封牛頭的阿同,說得好:「那些紅毛番,怕我們的牛。他們只會騎馬,馬是沒有角的,我們的水牛,一樣四條腿,但比馬多了一對角。這麼可怕的水牛,我們都敢騎,所以紅毛番更怕我們。」牧童們聽得大笑,阿同又警告說:「以後,我們再看到紅毛番,千萬不能笑,他們已經夠害怕了,我們要是再笑,紅毛番嚇破膽,我們還要抬他去給紅頭師公收驚,事情就大條了。」
 
阿同長得高瘦,跟他老爸一樣,也跟他老爸一樣愛說話。他老爸是個牛販商,他家的牛不耕作,只養肥養壯了賣給人。冬末農閒時,有些瘦牛、病牛賣給他家,阿同負責將牛養肥,他老爸則替牛醫病,春耕農忙時再轉賣出去。所以砲臺埔頂草坡的牛,大半是阿同牽來的。有些牛的價錢談不攏,或買牛的人看不上眼,就這麼留下。從年初到年尾,阿同放養的牛最少也有三、五頭,他自稱是砲臺埔頂的牛魔王,牧童們都同意,他自封的牛頭,算是對外人的謙稱了。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親子教養、童書、國中小】三采電子書展|電子書單本88折、兩本85折|設計我想要的人生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獨步文化全書系
  • 經典漫畫展(止)
  • 寵物書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