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告別的年代(精裝版)

告別的年代(精裝版)

  • 定價:600
  • 優惠價:79474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不管是怎麼一回事,告別總是艱難的,
  無論是要告別想告別的與該告別的。
  畢竟那是一種哀悼的工作。
 
  《告別的年代》,串起了三代人的共同回憶,一個家族的歷史,一個種族的集體記憶
  大馬的錫埠,三個時空交錯下的杜麗安
  媲美馬奎斯《百年孤寂》的馬康多小鎮、張愛玲孤島時期的上海怨女!
 
  ●第一個杜麗安,說: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那個年代。
  愛念依舊,而你不是他,你只是另一個人在我心底徘徊不去,深深繾綣的替代品。
 
  杜麗安望著葉望生的肉身,一場遊戲一場夢,思緒在無數個錯錯落落的葉蓮生與葉望生之間兜兜轉轉,像在十幾年的歲月裡往返來回。歲月匆忙,卻讓人感覺恍若前世,恍惚今塵,何以今天再遇見蓮生。而自己已嫁作他人婦,還要牽著懷了葉望生的孽種的繼女。一段等待已經有了幾十年,但人世間的滄海桑田,錫埠的繁盛興衰,國家政治與種族的糾纏不清。這段時間,已經足夠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塵埃落定,化作春泥,以供明日相思。
 
  ●●有另一個杜麗安,眾稱「麗姊」,住在五月花的301號房,與「你」相依為命,與一群年華老去的老娼義結金蘭。她出賣自己的肉身,儼然在黑夜暗巷中慈航普渡那些在欲海中浮沉的幽靈。母親死後,五月花風光不再,有一個女人悄悄潛入。204號房內,瑪納的體味;迴旋婉轉的樓梯,母親的體味殘存在空氣中。而你去見了J。
 
  ●●●有第三個杜麗安,筆名叫「韶子」,是《告別的年代》的作者,國中畢業生,一個業餘、早慧的小說家,但江湖中人尊稱她為「麗姊」。21歲那年發表了中篇小說《失去右腦的左撇子》,因在國外得獎而備受囑目。引起第四人稱的注意。而杜麗安/麗姊/韶子的英年早逝,留下了一本備受爭論的《告別的年代》。
 
  因此,讀者、報社、評論家、出版社向文壇告急!!請協助尋找:
  精裝本,鏽綠色外皮,燙金楷體字,書頁受潮發黃,
  沒有扉頁、版權頁、書名頁、出版者、作者,
  頁碼從513開始的《告別的年代》
 
  故事從513開始,
  你一直以為這是一種正在消失中的歷史語言,一種適合為祖父輩撰寫傳記的文字。
  然而從513頁開始的書,讓你感到怪異。你忍不住翻開書的最後一頁……
 
  而這本像磚頭一樣厚重的書,被擱在圖書館裡最低層,而且是最靠牆的,彷彿停放在時光的深處。那角落最惹塵,也最容易被遺留或忽略。
 
  可是現在你覺得它一直沉默地伫候,
  為的也許是有一天被你發現──
 
  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花蹤文學獎得主,馬華旅英小說家黎紫書的文學創作轉捩點,萬眾矚目,最受期待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告別的年代》以一部既無開端亦無終結的歷史大書為引子,一個企圖在書中尋找「父親」的青年,展開全書故事的序幕,從此青年身不由己地捲入了時光隧道,在過去與現在間,展開了一場離奇的尋父之旅。
 
  《告別的年代》在「小說中的小說」中,一層一層地開拓出故事的縱深度,展開了真實與虛構、現實與夢幻,個人與家族交織的多方向書寫,以不同質感的語言穿插於不同的時空,編寫出一闕南洋土地上的魔幻寫實之歌。
 
  黎紫書寫活了一個舊時代,那因錫礦開採而繁榮起來的大馬華人市鎮「錫埠」,箇中風土人情,市街景觀,人的欲望流布,愛恨情仇,也再現了中馬華人與香港通俗文化影響的深刻關聯。
 
  不同時空的故事與人物被「大書」串聯起來,充滿尋覓、躲藏與發現,蘊涵了21世紀華人作家與華文書寫的流離的哀愁與生根的意志。
 
  黎紫書以同姓名但不同人物的三位女主角,作為本書情節鋪陳及其創意形式,小說的後設創作架構、文學隱喻與政治暗喻、老練的說故事技巧,可視為近年來華文長篇小說的一大佳作。
 
他們一致推薦
 
  中國時報‧開卷周報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
  宇文正(知名作家,聯合報副刊主任)
  張貴興(知名作家)
  張錦忠(中山大學)
  陳大為(知名作家,台北大學)
  黃錦樹(知名作家,暨南國際大學)
  楊照(知名作家)
  董啟章(知名作家)
  詹宏志(PChome Online董事長)
  蔣韻(知名作家)
  鄭樹森(美國加州大學榮休教授)
  駱以軍(知名作家)
  鍾怡雯(知名作家,元智大學)
 
書評推薦
 
  這是紫書對自己的挑戰,也是對「長篇」和想像力的挑戰。那些落日般的歲月,挾帶著詭譎如基因密碼與血色般起死回生的新鮮,撲面而來。於是,我看到了文字後面作者那一雙不同尋常的、超越了年齡和時光的奇異的眼睛。──蔣韻(知名作家)
 
  在文學條件異常貧瘠的馬華文壇,不管從什麼角度看,黎紫書都是個奇蹟。在馬華文壇,她之崛起是因為她以二十餘歲之齡、在短時間內連續獲得國內外(尤其是馬來西亞與台灣)的文學大獎(尤其是花蹤文學獎與聯合報文學獎)。……這種傳奇性是確實的,可能也是自有馬華文學以來最大的傳奇。顯然她在文學上具有非凡的天分,也許曾在創作上下了不少功夫。從她已發表的作品來看,她對當代中文小說(不論是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留台)的技術與風格是嫻熟的、對人性的曲折隱微,也有相當深入的洞察。──黃錦樹(知名作家,暨南國際大學)
 
  《告別的年代》這樣的一部「大書」(不是就字數而言,而是就立意而言),而又用了虛實互涉(或曰後設小說)的手法,讓書中人物都在追求、閱讀和合寫一部同樣稱為《告別的年代》的「大書」,似乎就是把馬華文學的整個歷史,以《告別的年代》這部既屬虛構也屬實體的長篇小說建構起來,並加以承載。饒有意思的是,小說中多次提到,這部傳說中的《告別的年代》很可能被置放於圖書館一個偏僻的書架的「最低層」、「最靠牆」的位置。「那個角落最惹塵,也最容易被遺忘或忽略。」黎紫書所想像的馬華文學,不得不採取這樣的「邊緣」位置,以被忽略或遺忘但卻終有一日會被重新發現的姿態,以一部包羅萬有、虛實兼容的「大書」,去見證自身在時光中的存在和不滅。──董啟章(知名作家)
 
  《告別的年代》是一本發問之書。它也嘗試提出答案,但答案總是多於一個,而且沒有終極對錯。重要的還是問題本身,也即是為甚麼要問這樣的問題,和為甚麼要這樣地問。
  馬華女性書寫第一人──鄭樹森(美國加州大學榮休教授)
 
  黎紫書筆下那個「宛然的昔時」,像老屋水池裡的太湖石、金魚、佈灰的袋蓮、波光閃閃的倒影曲徑迷宮。流年自壼嘴傾出,輕手輕腳,無煙火氣,背後的筆力卻讓我懍畏。我覺得這本小說,或可視作某種失傳小說技藝的活生生復現,華麗的戲台從不可能的虛空被洶湧創造出來。作為讀者,我覺得無比幸福;作為同代華文小說創作者,我覺得她是屈指可數,頂級的,恐怖的對手。──駱以軍(知名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黎紫書
 
  原名林寶玲,1971年出生於馬來西亞。
 
  黎紫書是近十年來馬來西亞最被看好的華文作家之一,24歲時便奪下第三屆花蹤馬華小說獎首獎(1995年),之後接連獲得第四、五屆的同一獎項,外加第四屆散文首獎,第五屆小說推薦獎,第六屆的世界華文小說獎首獎及小說推薦獎(及第七屆小說推薦獎),是自有花蹤文學獎以來,獲得花蹤大獎最多的馬華年輕作家。同時她也受到了台灣文壇的肯定,分別於1996年獲第十八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2000年獲第二十二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2005年獲第二十七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第二十八屆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
 
  以天才女作家之姿在文壇嶄露頭角的黎紫書,讓出版人詹宏志首次接觸到她便讚嘆不已,譽為「夢幻作家」,更於1999年將她的作品首度引進台灣,接連出版了《天國之門》、《山瘟》兩書,讓讀者得以接觸到她的作品。
 
  作家駱以軍更是形容黎紫書的百變書寫風格,就像是身上擁有多種敘事「查克拉」(日本漫畫《火影忍者》使用忍術的基本能量,可以創造超自然力量),可以迅速切換。
 
  黎紫書現居英國。已出版著作有:短篇小說集《天國之門》、《山瘟》(麥田)、《出走的樂園》(廣州花城);微型小說集《簡寫》、《無巧不成書》(寶瓶文化)、《微型黎紫書》;散文《因時光無序》;個人文集《獨角戲》,以及編著花蹤文學獎回顧集:《花海無涯》。
 

 
艱難的告別
黃錦樹
 
  在文學條件異常貧瘠的馬華文壇,不管從什麼角度看,黎紫書都是個奇蹟。在馬華文壇,她之崛起是因為她以二十餘歲之齡、在短時間內連續獲得國內外(尤其是馬來西亞與台灣)的文學大獎(尤其是花蹤文學獎與聯合報文學獎)。而她既不是本地大學生、留台生;她的學歷並不高,沒有大學學歷,很長的一段時間她的本職是記者,卻能在兩地頻頻得獎。黎紫書的傳奇性,〈黎紫書現象〉有淋漓盡致的表達:
 
  經過結算,由第三至第七屆花蹤,黎紫書摘走的獎項計有:三屆馬華小說首獎、四屆小說推薦獎、一屆世華小說首獎、一屆散文首獎,以及一屆散文佳作獎,而且連續五屆從不落空。
 
  ……
 
  由初試啼聲一鳴驚人,到連中三元,到三連冠,到四連霸,到衝出馬華奪得世華小說首獎,花蹤似乎為她準備了一層一層的石階,還給鋪上紅地.,幾乎足於(以)將黎紫書襯托得像一個傳奇。
 
  這種傳奇性是確實的,可能也是自有馬華文學以來最大的傳奇。顯然她在文學上具有非凡的天分,也許曾在創作上下了不少功夫。從她已發表的作品來看,她對當代中文小說(不論是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留台)的技術與風格是嫻熟的、對人性的曲折隱微,也有相當深入的洞察。整理花蹤早期歷史、寫這篇文章的黎紫書得意之情溢於言表。她當然也有權力得意,那畢竟是她的盛年,那些年她是馬華本土文壇唯一的明星,幾乎無人可敵。此後她的作品得到國內外評論界相當高的肯定,雖然馬華文學在中文文學場域裡只能是邊緣。王德威說她現有的成績已足以和早逝的商晚筠(黃綠綠,1952-1995)相抗衡,這判斷並不誇張。迄今為止,她的幾個馬共題材短篇已可被列為馬華文學的經典之作。
 
  但黎紫書也許會問,為什麼要把她與商晚筠相提並論?自有馬華文學以來,傑出的女作家並不多見。甚至可以說,沒有大家、少見名家的馬華文壇,名氣可以跨出國土邊界的並不多見,而商晚筠是第一個在台灣得文學獎的旅台人,是極少數憑實力而有知名度在外的馬華女作家(另兩個舉得出來的名字是方娥真和鍾怡雯,擅長的文類都是散文)。在馬華,幾乎所有的寫作人都是業餘寫作,泰半棲身華文媒體或華文教育界(少部分是商人、工人),寫作生涯要嘛集中於青年時代(中年以後專注於「正業」);要嘛斷斷續續的寫了一輩子,卻難見突破。因此黎紫書三十歲前的文學成就,在文學精品不多的馬華文壇,其實可說已超越了大部分的馬華寫作人。但黎的名聲,除了憑藉自身小說的品質之外,也拜當代媒體之賜,花蹤是大馬90年代方創立的最大的華文文學獎,也是最注重包裝和行銷者,而聯合報文學獎則讓她得以如旅台人一般進入台灣文學場域。就後者而言,她應是溫任平之後最重要的「在地的旅台」作家。
 
  出道十多年,除了較不重要的極短篇、散文之外,她目前只出版了兩個短篇集子(《天國之門》、《山瘟》),作品不算多,確實近於「業餘寫手」,但那也是馬華文壇的常態。物以稀而貴,少而精,勝於多而濫。但就一個作家而言,如果真的以創作為畢生志業,真正的考驗也許還在後頭。
 
  經過多年努力,她最新交出長篇《告別的年代》,是她的第一個長篇。這似乎是部費解的小說,作者顯然不甘於只講述一個首尾一貫的故事,而布設了相當比重的後設裝置。由於程序裸露,「為什麼要借用後設裝置」成了首要的問題;同樣令人納悶的是,為什麼書名是個歷史敘述、論文、報導文學似的標題?
 
  小說分三層敘事,「杜麗安」(小說人物)的故事、住在五月花301號房的「你」(小說人物,也是第一層敘事的讀者)的故事、作者─評論者的敘事。前者作為小說人物被後者閱讀,但後者也被我們閱讀。然而小說裡的第一個杜麗安和「你」一開始都在讀一本書,讀《告別的年代》。那他們豈不都是在讀自己的故事?還是說,那不過是「角色的人生不過是被寫下的故事」的委婉說法而已。況且,第一個杜麗安實際上並不讀書,小說一開始時的《告別的年代》似乎是她讀的唯一的一本書。因此,「杜麗安讀著《告別的年代》」不過是「杜麗安的故事開始了」的另一種說法而已?另一方面,小說中被閱讀的《告別的年代》開始於513頁,我們讀到的這本可沒那麼多頁。小說開始時一再強調513,且明確是那標示大馬當代政治史上的分水嶺、發生於1969年5月13日因國陣選舉失利引爆的種族衝突的513事件;小說中杜麗安生命的轉折正始於5‧13當日,因瘋漢持腳踏車襲擊為黑道角頭鋼波所救,而下嫁為繼室。如此說來,這是個國族寓言,寓意華人經過513後「委身下嫁黑道」、為繼室,而輾轉掌握經濟?看來也不太通,這513符號大概也是個假靶,誤導刻意求深的讀者而已。
 
  小說中篇幅最多、刻畫最完整的確是這個「杜麗安」的故事,寫一個小女人從底層往上爬,從戲院的售票小姐一躍而為酒樓的女掌櫃。寫她的婚姻、她與丈夫、繼子繼女的互動,她的偷情、她的經營才能等,都可圈可點。這部分確可以看到黎紫書老練的說故事技巧,也寫活了一個舊時代,那因錫礦開採而繁榮起來的華人市鎮「錫埠」(應係怡保)。箇中風土人情,市街景觀,人的欲望流布,愛恨情仇。小說中的語言接近於黎2000年的短篇〈州府紀略〉,既反映了中馬(雪蘭莪州、霹靂州)一帶華人以粵語為口頭語的言語事實(這迥異於南馬的閩南方言優勢),也再現了中馬華人與香港通俗文化(諸如電影、戲劇)間的深刻關聯。另一層敘事中出現的「你」作為「杜麗安故事」的讀者,住在廉價賓館五月花301號房,這故事的現場曾出現於黎1996年的傳奇故事〈推開閣樓之窗〉。那是另一個底層的家庭故事,另一段愛情故事。此外,就在第一章的末尾,小說展現它的第三層敘事,這部分設計了它的作者,另一個杜麗安,化名韶子;及評論者第四人的評論與敘事參與。這後設裝置的使用到底有什麼功能?極少部分影射了黎紫書的崛起、文壇的恩怨,但虛多實少。其餘更多的部分是不是企圖讓「杜麗安的故事」複雜化、藉以縫合兩層不同的敘事?就小說而言,可能不見得是利多。除非小說能真正的匿名出版,否則不免予人「此地無銀三百兩」之感。況且作為程序裸露的技藝,後設手法本身的變化有限,很容易陷入自身的套套邏輯裡。
 
  小說難得的加了個後記〈想像中的想像之書〉,解說何以要寫這部長篇小說──這一代華文小說寫作者普遍的長篇焦慮──商晚筠不也寫了個未終篇的《跳蚤》?然而縱使不寫長篇,其實也於黎紫書無損。馬華文學史可沒什麼長篇經典。但黎在後記中可沒有說明「告別的年代」究竟何以告別、向誰告別、告別什麼。如果從小說中難以找到線索,理由可能就在小說之外、私人領域內吧。
 
  不管是怎麼一回事,告別總是艱難的。
 
  希臘導演的片子(台灣中譯:《童年舊事》,直譯:《艱難的告別》)是個告別的故事。很黏父親的小男孩與常出門在外、任旅行推銷員的父親相約看美國人登陸月球的轉播。當父親因車禍猝逝之後他無法接受,拒絕參加葬禮,既扮演父親給不受家人歡迎的奶奶寫信,努力保留父親的遺物,儀式性的重建他的在場、扮演他與「我」對話。一直到登陸月球轉播的那天,他仍苦苦等待父親的電話,直到那個歷史時刻,幼小的心靈方勉強接受父親其實早已「登月」去了。電影片尾出現導演傳記性的獻詞,獻給他的父母,「他們教會我如何去愛,但沒教我如何告別。」
 
  希望黎紫書藉由這部小說成功的告別想告別的與該告別的。畢竟那是一種哀悼的工作。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70442
  • 叢書系列:當代名家∕黎紫書作品集
  • 規格:精裝 / 312頁 / 14.8 x 21 x 4.3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你在讀這本書。這是一部小說,長篇。作者在後記中提到「寫這樣一本大書」,「大書」是值得斟酌的字眼,你極少看見任何小說作者如此形容自己的作品,那該是評論家的用詞,它應該出現在「前言」或「序」的部分,而由作者本人道來便予人不太謙遜的印象,是有點失禮的。
 
於是你猜想這書的作者若非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寫手,便是一個頗有成就的老學究。他們都有點自許過高,有點自戀,或起碼相當地自以為是。但你不曉得該怎樣去印證自己的揣測。因為這是一本殘缺的書。或許它也是一部殘缺的小說。
 
當你無意中發現它的時候,它已經是那樣了─—精裝本,外表看來完整無缺,鏽綠色的外皮上只有幾個燙金楷體字《告別的年代》。它看起來很古老,書頁已經受潮發黃,但幾乎找不到被翻動過的痕跡,而且打開後還有一股油墨味道撲鼻而來。好像它自印好以後便熱烘烘地被擱在那裡,因為從未被人翻動過,便封存了那一股只有剛出爐的新書才會有的味道。
 
這書沒有扉頁。你有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於是翻來覆去地找。可它真的沒有,甚至也沒有版權頁,沒有書名頁;既沒有標明出版者,也找不到作者的姓名。更奇怪的是它的頁碼居然從513開始,似乎這書的第一頁其實是小說的第513頁……
 
這很怪異,你被吸引住了。一本從第513頁開始的書。你禁不住蹲在那裡開始讀了起來。
 
1969年陳金海觀看影片《蕩婦迷春》時心臟病猝發。時大華戲院雖全場爆滿,唯觀眾正專注觀賞影片,無人發現陳氏病發。最終陳氏因搶救不及而當場斃命,此事在埠內街知巷聞,轟動一時。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OKAPI世界閱讀日|植感閱讀】讓植物告訴你,你現在是什麼狀態,需要閱讀什麼?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