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台灣人.台灣事——《民報》人物選集(二):學術、文學、音樂與藝術

台灣人.台灣事——《民報》人物選集(二):學術、文學、音樂與藝術

  • 定價:380
  • 優惠價:9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2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他們是時代的發光者,
  也是台灣邁向下一個時代的引路人!

  《民報文化雜誌》的特點在於「民」字,此字代表土地與人民的心聲。身為台灣人,便該為台灣傳史立傳,傳播心聲,並建構台灣人的族群主體意識。

  本書彙集《民報》歷來對學術界、文學界、音樂界與藝術界等重要人物的介紹,一篇又一篇的將他們的人生故事展示在讀者面前,企盼他們的才華風采與創研精神都得以傳承。

  〔學術界〕
  巴克禮‧林茂生‧杜聰明‧辛志平‧陳能通‧曹永和‧楊南郡‧蔡墩銘‧廖述宗‧李鴻禧‧林忠勝‧張炎憲‧李遠哲‧翁啟惠──
  〔文學界〕
  吳濁流‧巫永福‧張深切‧陳秀喜‧陳千武‧李喬‧七等生‧陳冠學‧李魁賢‧黃春明‧夏曼‧藍波安──
  〔音樂界〕
  高一生‧Baliwakes陸森寶‧呂泉生‧陳泗治‧郭子究‧郭芝苑‧李泰祥‧馬水龍‧李富美‧李淑德‧呂紹嘉‧林昭亮‧鳳飛飛‧費玉清‧胡德夫‧邱垂貞──
  〔藝術界〕
  蔡瑞月‧黃土水‧廖繼春‧李澤藩‧劉興欽‧張李德和‧郭柏川‧邱錫勳‧陳穎派‧陳天平‧王永川‧蘇振明‧林懷民──

  這是他們的故事,也是台灣的故事。

本書特色

  ★收錄《民報》專欄所累積的台灣人物寫作,百位各行各業的台灣之光,引導台灣社會前行的力量!
  ★有系統地為台灣傳史立傳,建構台灣人的族群主體意識,是現代版的香火傳承!
 
 

作者介紹

主編簡介

沈聰榮


  前《民報》總編輯、現任中央廣播電臺副總臺長。

蘇振明

  前《民報文化雜誌》總編輯、臺北市立大學退休教授。
 
 

目錄

序一 「即將推出 敬請期待」/沈聰榮
序二 讓這時代的發光者,成為下時代的引路人/蘇振明
作者簡介(依姓氏筆畫排序)

【輯一 學術篇】
台南神學院創辦者巴克禮
校園與社會的教育家林茂生
台灣醫界第一人 杜聰明(一八九三~一九八六)
讓竹中人感念的校長辛志平
教育牧羊人 陳能通
「台灣島史觀」的原創者曹永和
哀悼大師殞落:楊南郡奇光異彩的台灣學成就
刑法泰斗蔡墩銘 逆境中見證台灣民主
永遠望鄉的國際生化大師──廖述宗(一九三一~二○一四)
散播憲法種子的李鴻禧
立志興學 築夢成真的林忠勝
張炎憲 行動公民史學家
道地的台灣人之光李遠哲
低調而專注 翁啟惠最愛做研究

【輯二 文學篇】
當代台灣文學的奠基者吳濁流
巫永福的文學長路
南投才子張深切
台灣第一位女詩人 陳秀喜
永遠的現實抵抗者 詩人陳千武
不斷翻新自己的文學家李喬
隱遁者七等生
最後的田園之夢 陳冠學
應答李魁賢:無愧故土的芝蘭詩人
鄉土文學大師黃春明
擁抱飛魚之夢/達悟文學勇士──夏曼‧藍波安

【輯三 音樂篇】
杜鵑山之夢:鄒族先知 高一生的故事
卑南族詞曲創作家Baliwakes陸森寶
音樂教育家 呂泉生
出示情懷入世的愛 音樂家陳泗治
山海間的思念〈回憶〉郭子究
穿著紅鞋的音樂人生──郭芝苑
傳統與創新 李泰祥的音樂生命
馬水龍(一九三九~二○一五)──用音樂走過歷史
蕭泰然的老師、台灣國寶級鋼琴家 李富美教授
台灣小提琴界的教母李淑德
台灣指揮國際樂壇第一人呂紹嘉
蜚聲國際的台灣小提琴家 林昭亮
鳳飛飛的「台灣歌謠鄉土情」
論「歌壇長青樹」費玉清
再現美麗島 民謠之父胡德夫
台灣政治歌謠傳唱者邱垂貞

【輯四 藝術篇】
為舞蹈而生──台灣現代舞之母蔡瑞月
台灣第一位雕塑家 黃土水
童真的色彩大師 廖繼春
傑出畫家與美育推手李澤藩
本土漫畫開創者劉興欽
張李德和 「嘉義畫都」的藝文推手
推動南台灣美術的舵手郭柏川
梵諦岡也邀他作畫 全球唯一的柏油畫家邱錫勳
彩繪巨匠陳穎派
古蹟修復巨匠──陳天平
府城神轎巨匠──王永川 媲美勞斯萊斯的工藝
台灣美術史開創者蘇振明
林懷民 詮釋世代的吶喊

 
 

序一

「即將推出 敬請期待」
沈聰榮(前《民報》總編輯、現任中央廣播電臺副總臺長)


  創辦人陳永興董事長叮囑,說我忝為《民報》篳路藍縷時期志工,也應該藉著這部「民報人物選集」編纂之際,好好重頭回顧一下,聊聊《民報》那時的人與事,特別是專欄人物的這一塊……。

  面對這篇指定題,其實我很是掙扎抗拒的,是不?都好不容易退伍了,怎麼又來個軍旅憶往呢?但終究輪不到我拒絕的。抗拒也得寫啊,索性就讓自己進入時光機裡,試著回想一、二吧。

  穿過時光隧道,回到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民報》就是從這一天開始「試運轉」的。那時網站一開通,很快地就引發社會矚目,除了人權醫師陳永興、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以及名導吳念真……等三位望重台灣的人士聯名創辦之外,「試運轉」第一波就是推出名人專欄強打,也是受矚目原因。我記得當時除了三位創辦人「下海」撰稿之外,還包括:南方朔、彭明敏、陳芳明、李筱峰、廖運範、賴其萬、林衡哲、李敏勇、向陽……大師級人物,這可是在台灣無出其右的專欄鑽石筆陣。

  其中,最值一提,也最戲劇性的,是吳念真導演的專欄。

  吳導不僅是國民作家,還是大家的歐吉桑,人氣實在太高了,所以陳永興醫師憑藉著跟吳導的多年友誼,「《民報》成立之後,就要幫忙開個專欄了喔。」老友如此殷切,吳導當時應該是隨口說了聲:好……。總之,吳念真在新開張的《民報》要寫專欄,就是這樣定局了。

  各位大師的稿子陸陸續續都在十二月二十六日試運轉前交稿,可是吳導的第一篇大作卻望之闕如……。站在編輯部的立場,不可能開張第一天不打吳念真這張牌啊,可問題是文章不來又要怎麼刊登呢?當時我也不曉得哪來的靈光一閃,心想現在催他既來不及也實在不忍,更何況開店起手式主要是想讓讀者知道吳念真有開專欄,所以,那乾脆還是決定上架吳念真專欄,照片、簡歷這些可以事先備妥的早就一應俱全,差別的是,這期吳念真的專欄只列了八個字:即將推出,敬請期待。

  令人震驚的是,居然只是告示性的八字專欄,短短幾小時竟引來數千個按讚,幾百次的分享,榮登《民報》試運轉開張第一天的流量冠軍,真是可見吳導人氣之旺。

  其實這一篇史上最短專欄一上架,吳導馬上就看到。雖然到了第二天,《民報》還是沒等到稿子,卻很意外地在吳導的臉書上看到他寫及《民報》了。那真可稱得上是一篇充滿了對《民報》的「愧疚」,以及恨不得自己有三頭六臂可以應付各方邀約的「懺悔文」。

  原來,吳導一直都惦掛著幫《民報》寫專欄這件事,卻又擠不出完整的時間好好琢磨行文,明明知道試運轉日,心想只能先讓自己的專欄略過了。誰料到編輯部這麼狠,居然真的把空的專欄上了上去!

  我記得吳導感性地說,看了這篇八字專欄讓他感觸很深,這個時代辦報不容易,畢竟就算他寫了專欄也不知道對《民報》的幫忙有多大,但如果說他的社群比較多人關注,那麼,還請看到這篇臉書文的朋友,也能到民報的臉書和網頁去看一看……。真的,吳導發文一天,《民報》臉書粉絲數從兩千暴增到一萬,網站流量也倍數成長。

  吳導的專欄,終究沒有來,但也就只有專欄沒有來。而至少我往後在《民報》服務的四年裡,則是無時無刻感受得到他卯起勁來幫忙的力道。

  另外,或許也是值得一提的往事,是《民報》創辦初期以政治新聞、名家專欄和報導社運作為主要內容結構,畢竟擁有資深記者、大師寫手撐著,運作得還算上手,但涉及更核心的歷史感、本土文化……等,要怎麼通過具有更親近感的報導方式讓讀者吸收,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了。

  最後解決這個困境的人是陳永興醫師。他提出了發行紙本《民報》雙月刊的建議,以縣市為範圍,逐一發掘這個區域裡頭的豐富人文和歷史樣貌。但《民報》經費有限,編制人數不多,沒有能力增援人手,若要實踐地方采風和建構歷史意識的原始設定,那就必得和在地更緊密合作一途。確實,《民報》雙月刊創刊之後,不僅僅實現了上述目標,也帶動了《民報》網路版得以擴大報導範圍,強化了對於本土文化新聞的報導深度。

  這次《台灣人.台灣事──《民報》人物選集》裡,有很多是《民報》網路新聞版和雙月刊紙本文章彼此互通互用的,雖說選集受限於篇幅,只能選了其中百來位人物,但實際上值得再次推薦給讀者的,絕對數倍於此。我個人真心認為,這樣的台灣人物寫作的累積,透過相對親近性的媒體報導方式呈現,不僅可以更有系統地為台灣傳史立傳,也必定在網路搜尋愈發重要的環境裡,為我們的歷代先祖保留了更多可以讓後代子孫搜尋到的機會。這可是具有現代版的香火傳承的意義啊。

  曾經,我們用「即將推出,敬請期待。」留住大家對《民報》的想望和期待,如今,回看著這一篇又一篇台灣人的故事,我想,美好的篇章已經被寫在《民報》了,我們能期待甚麼未來,或許就是台灣能有一批又一批更具歷史感和台灣意識的新生代。

序二

讓這時代的發光者,成為下時代的引路人
蘇振明(前《民報文化雜誌》總編輯、臺北市立大學退休教授)二○一四從大學退休到接任《民報文化雜誌》總編


  存在主義哲學,是我十八歲在學校課堂偷看的課外讀物,這套哲學教我三件事:你是誰?從哪裡來?往何處去?此後四十餘年教師生涯,我經常自問:我是什麼樣的老師?我如何幫助學生找到自我?他們又如何參與台灣社會?

  二○一四年三月,台灣社會發生學生為抗議強行通過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占領立法院的太陽花學運(又稱三一八學運)。學運期間,課後我多次從臺北市立大學走到立法院後的濟南路,跟這些大學生聊聊並為他們打氣。

  當大專青年集結並包圍立法院,台灣的媒體,也產生了有趣的分野現象。綠色媒體會大量報導青年學生不滿的心聲,學生團體甚至自行編印發送小報訊息;相對的,藍色媒體在此階段選擇保守相應。從報紙、電視到網路,反映出二○○○年後的台灣,社會改革也需要更貼近土地與人民的媒體。

  同年,於太陽花學運後,《民報文化雜誌》創立,延續早期林獻堂、蔣渭水等人創辦《臺灣民報》的精神,以「台灣知識分子良心」追求「民報達民情」宗旨。八月,我從任教四十年的大學美術系退休,接受陳永興醫師的邀請,擔任了《民報文化雜誌》的總編輯,秉持存在主義觀點,決定讓每期雜誌成為台灣各縣市的發展實況見證。

  《民報》誕生,象徵台灣主體性觀點崛起


  《民報》分為「網路民報」與「雜誌民報」,我負責執編的《民報文化雜誌》,除了結合時事主題、藝文走廊與名家專欄外,特別開出台灣各縣市巡禮列車,陸續報導各縣市人文的發展實況。透過歷史、人文藝術與地理風土的報導,希望創造出有別於一般旅遊雜誌,成為下一代認識當代台灣的出版文獻。

  以二○一四年七月《民報》創刊號為例,從《臺灣民報》創辦人蔣渭水的故鄉宜蘭出發,特別規劃【宜蘭人物特寫】,邀請陳永興、林衡哲、林光義……等人,撰寫台灣義俠蔣渭水、宜蘭民主奠基者郭雨新、鄉土文學大師黃春明、廉能典範的陳定南、立志興學築夢成真的林忠勝、台灣史懷哲陳五福醫師、蘭陽舞蹈團創辦人秘克琳神父、蘭陽大醫師范鳳龍,以及林義雄反核禁食支援後記等數篇,意在透過人物特寫,留下典範人物的形影事蹟。

  再以二○一四年九月第二期高雄專輯為例,其概要內容就包含:港灣與台灣國際貿易、高雄都會經濟與環境公安、高雄人高雄情、港灣與打狗風情、台灣藝文走廊、台灣民眾開講各大主題。同時依照當時重要時事,報導阿扁總統的身心靈歸路、香港人的民主運動與台灣人的關懷兩大專題。

  探訪藝文人士,申揚台灣本土精神

  如果太陽花學運後的《民報》,能成為下一世紀台灣藝文發展的指引,那《民報》必須要對當代台灣各縣市藝文的發展,進行代表性的引介與報導。基於上述理念,《民報文化雜誌》須從宜蘭、高雄、台南等各縣市,進行地方專輯式的編輯。

  在每期編輯實務的推展上,我先跟發行人陳永興確認每期的主題縣市,接著永興兄開出該縣市的必訪名單,其餘雜誌內容均由我分別邀稿並執編。透過每期《民報文化雜誌》,作為當代台灣各縣市的概況報導。

  歷經三年,《民報文化雜誌》共發行十八期,今日將其中的藝文報導,以美術篇、文學篇、音樂舞蹈篇集結成冊。在《民報》創刊初階段擔任總編的我,茲以美術人物篇為例,引介如下:

  【美術人物篇】:
  ●出身台北艋舺的台灣雕塑家第一人黃土水
  ●台北的兩個楊三郎──畫家楊三郎與音樂家楊三郎
  ●新竹傑出畫家與美育推手李澤藩
  ●苗栗的本土漫畫開創者劉興欽與柏油畫家邱錫勳
  ●台中的色彩大師廖繼春與膠彩畫之父林之助
  ●「嘉義畫都」的藝文推手張李德和
  ●南台灣美術舵手郭柏川與府城神轎匠師王永川
  ●大木匠師陳天平與彩繪匠師陳穎派
  ●走遍世界心懷台灣的陳錦芳與台灣美術史開創者蘇振明

  除了美術人物篇以外,本專輯也彙編《民報文化雜誌》中各縣市文學、音樂舞蹈人物,例如:當代台灣文學的奠基者吳濁流、台灣第一位女詩人陳秀喜、文學與社會評論者李喬、達悟文學勇士夏曼‧藍波安……;從傳統中創新的李泰祥、民謠之父胡德夫、鳳飛飛的台灣歌謠鄉土情、台灣現代舞之母蔡瑞月、詮釋世代的吶喊的林懷民……等,台灣藝文人士百家爭鳴、各有擅長。《民報文化雜誌》期許能作為引路人,試圖在各期縣市專題中,探訪該縣市的藝文人士,並將其生命與創作故事分享給大眾,希望讓觀眾走訪各地時,不僅是尋覓美食與打卡景點,也能探訪當地藝文之美。

  期許人民的心聲,也成為時代的見證

  《民報文化雜誌》的特點在於「民」字,此字代表土地與人民的心聲。

  據此觀點,這本十八期的民報彙編,將有別於政府與商業出版,可視為當代台灣政經、藝文人物的巡禮。

  於本人物選集出版前夕,再次回溯自青年時期影響我的存在主義觀點:「你是誰?從哪裡來?往何處去?」,探討的可以是個人的主體性,也可以是身為台灣人的族群主體意識。期許透過這本台灣人物的彙編專輯,得以申揚台灣本土精神,讓這時代的發光者,成為下時代的引路人。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727384
  • 叢書系列:民報文化藝術叢書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4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台灣醫界第一人 杜聰明(一八九三~一九八六)〉
 
文/陳永興
 
杜聰明,一八九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出生於淡水(滬尾)的北新庄,這個身材瘦小的男孩,竟然成為台灣醫學史上的小巨人,不僅是台灣第一個有史以來的博士(醫學博士),也是日治時代台灣醫學校唯一的台灣人教授,二次戰後臺灣大學醫學院第一任院長,又是台灣第一所私立醫學院(高雄醫學院)的創校校長,也是第一個招收原住民醫學生,培養山地偏遠地區醫師的倡導者,更是將台灣醫學研究推上國際舞台的學者,他最重要的研究有蛇毒、鴉片和中草藥,奠定了日後臺大藥理學教育人才輩出聞名世界的基礎,杜聰明可以說是台灣醫學本土教育之父,幾乎所有的台灣醫師都是他的學生或學生的學生。
 
台灣第一個博士
 
杜聰明,人如其名,小時候就成績優異很會讀書,一九○四年入淡水公學校,一九○九年公學校第一名畢業,入台北總督府醫學校,當年入學成績考試第一名,但日籍主管看其身材瘦小,還怕他無法勝任體育課,而以試讀錄取。杜聰明受此刺激,決心鍛鍊體魄,每日洗冷水澡並做體操自我訓練,生活規律並勤練書法和游泳,終生維持健康至九十四高齡才逝世,可見其毅力,在醫學校時與蔣渭水、賴和、翁俊明等同學友好,曾因同情孫文的革命,欲攜細菌前往北京圖害袁世凱未成,醫學校第一名畢業後,任總督府醫學校研究所雇員,研究細菌學。一九一五年杜聰明在醫學校長推薦下,赴日本京都帝大藥理學教室深造,一九二二年榮獲醫學博士學位,這是轟動當時台灣社會的第一個博士,杜聰明成為台灣家喻戶曉的人物,也受聘擔任總督府醫學校藥理學教授,專攻細菌、蛇毒、鴉片、嗎啡、中草藥各方面研究,後來從杜聰明藥理學教室培養出許多台灣本土的醫學博士。
 
日治時代,總督府為了增加稅收,設置鴉片專賣局獲取龐大利潤,蔣渭水的民眾黨向國際聯盟控訴日本政府殘害台灣人民健康,日本政府為掩飾售販鴉片之不當,設置了「臺北更生院」為鴉片成癮者提供戒治,杜聰明於一九三○年出任更生院醫局長,研究鴉片毒癮者的診斷和戒治方法,有效幫助許多病患,獲得日本學術界和國際社會的肯定。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獨步文化全書系
  • 經典漫畫展(止)
  • 寵物書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