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致拿起這本書的你
以「死亡不存在」為名的本書,乍看像是一本宗教類書籍。
不過,副書名卻是「最先進的量子科學所提出的新假說」。
為什麼你會拿起這本,特意將看似對立的「宗教字眼」與「科學字眼」擺在封面上的書呢?
感謝你拿起本書的同時,筆者想先請教你一件事。
你是因為存有什麼樣的「問題」,才會拿起這本書的呢?
筆者期盼本書能夠回答你的「問題」。那麼,筆者又是為了有何種「問題」的讀者撰寫這本書的呢?一開始先來說明本書的適讀對象吧。
獻給到了必須正視「死亡」之時的你
第一,是到了必須正視「死亡」之時的人,所存有的以下「問題」。
「走過漫長的人生,自己也上了年紀,差不多到了該認真思考『死亡』的時候。我想知道死後,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
又或者,你的年紀不大,但處於以下狀況的話,亦有可能更加認真地思考同樣的「問題」。
「自己生了重病,遭醫師宣告活不了太久。所以,如果真有『死後的世界』,我想知道那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其實,筆者曾在三十九年前遭醫師這樣宣告,不得不正視「死亡」。當時,筆者也讀了談論「死後世界」的書籍,努力為「死亡」做好心理準備。因此,筆者非常能夠體會,到了必須正視「死亡」之時的人是怎樣的心情。
本書亦是根據筆者的這類經驗撰寫而成,如果你正處於必須認真思考「死亡」的狀況,應該能夠從本書獲得面對「死亡」的「心理準備」與「勇氣」吧。
獻給對「科學」與「宗教」都抱持疑問的你
第二,是在「死亡」這個主題上,對「科學」與「宗教」都抱持疑問的人,所存有的以下「問題」。
「現代科學主張『死亡即是回歸於無』,自己固然相信這種看法,但是又覺得不能完全相信。所以我想知道,科學對於『死亡』有無新的解釋。」
「因為信仰宗教,自己也認為『死後的世界』是存在的,但宗教教義所講述的『死後世界』很抽象,自己沒辦法完全相信。所以我想知道,更具體的『死後世界』概念。」
如果你對現代的「科學」與「宗教」存有上述的「問題」,應該可以透過本書得知,科學有可能針對「死亡」提出的新解釋,以及「死後世界」的具體概念吧。
獻給對最先進量子科學的「假說」有興趣的你
第三,是對前述的「新解釋」與「具體概念」有興趣進一步瞭解的人,所存有的以下「問題」。
「如果最先進的科學暗示『死後的世界』有可能存在,我想知道其科學根據或理論。」
「如果真有『死後的世界』,死後我們的『意識』仍會繼續存在嗎?如果仍然存在,我想知道在那個世界裡,我們的『意識』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如果你存有上述的「問題」,應該可以透過本書,詳細瞭解最先進的量子科學所提出的「零點場(Zero-point Field)假說」吧。
此外,關於「死後的世界」是怎樣的地方,以及我們的「意識」在那裡會變得如何,你應該也能獲得具體的概念。
獻給想知道人生為何會發生「不可思議經驗」的你
第四,是想知道人生為何會發生「不可思議經驗」的人,所存有的以下「問題」。
「人生在世,有時會發生預感或預知、占卜或共時性等各種『不可思議的經驗』,但這些經驗很難認為是單純的『巧合』或『錯覺』。所以我想知道,這類經驗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科學根據。」
「每當發生什麼『不可思議的經驗』時,宗教往往會立刻扯上『靈異世界』,但『靈異世界』究竟是什麼呢?我想知道它的真貌。」
如果你存有上述「問題」,應該可以透過本書得知,為何我們會在人生當中遇到各種「不可思議的經驗」、發生各種「不可思議的事件」,以及相關的科學根據吧。
此外,你應該也能明白,長久以來宗教所說的「靈異世界」究竟是什麼。
獻給在親人「死亡」後抱著殷切期盼的人
第五,是在親人或愛人「死亡」後抱著殷切期盼的人,所存有的以下「問題」。
「最近自己失去了摯愛的親人,悲傷與痛苦、喪失感與孤獨感實在讓人難以忍受。將來我們迎接死亡後,還能夠與那位親人『再會』嗎?」
「自己與那位親人經常發生情感衝突,彼此互相疏遠,最後親人就在這種狀態下去世了。如果真有『死後的世界』,自己能夠在那個世界,與那位親人『和解』嗎?」
「自己的親人以悲慘的方式迎接『死亡』。那位親人非常痛苦地帶著遺憾辭世,如今祂的『靈魂』得到救贖了嗎?」
「總覺得那位親人去世之後,好像仍一直指引著自己。這單純是自己想太多嗎?還是說,祂真的在指引自己呢?」
如果你有著這樣的殷切期盼,非常推薦你閱讀本書。
筆者同樣有過失去親人的痛苦經驗,並度過了一段充滿深刻的喪失感、後悔與悲傷的時期。不過,因為之後一再發生讓筆者不禁認為是親人在指引自己的經驗,筆者才轉而相信本書要談的「死後世界」可能存在。除此之外,筆者的心靈也獲得了「光明」。
獻給想要深入思索「死亡」的你
第六,是想加深自己對「死亡」的思索與思想的人,所存有的以下「問題」。
「古今中外,各種思想與哲學都談論過『死亡』,有沒有一種思想涵蓋了這些看法呢?」
「即使到了現在,『科學』、『宗教』與『哲學』,對於『死亡』仍舊是各自表述,難道就沒有整合這些看法的思想嗎?」
如果你存有上述的「問題」,本書應該能針對你的「問題」給出一個「答案」。
尤其,本書從後半段開始,不時會穿插以下的理論、思想與哲學:
人工智慧與複雜科學、蓋婭思想與自我組織理論等科學理論。
榮格心理學與超個人心理學等深層心理學。
《般若心經》、《法華經》與《華嚴經》、淨土真宗與禪宗、神道與自然崇拜等宗教思想。
基督宗教的《舊約聖經》與德日進的演化論。
黑格爾與史賓諾沙、海德格與沙特等西方哲學。
除此之外,還引用了電影、小說與詩的隱喻(Metaphor),將論述焦點放在「死亡」與「死後的世界」、「死後意識的轉變」上。
本書所使用的這種「涵蓋所有知識的方法」、「綜合所有知識的手法」之觀點,應該也可以幫助你加深對「死亡」的思索與思想。
最先進科學所暗示的「死後世界」的可能性
如同上述,筆者是針對以下的對象來撰寫本書。
到了必須正視「死亡」之時的人。
對「科學」與「宗教」都抱持疑問的人。
對最先進量子科學的「假說」有興趣的人。
想知道人生為何會發生「不可思議經驗」的人。
在親人「死亡」後抱著殷切期盼的人。
想要深入思索「死亡」的人。
因此,本書應該能夠提供你,以各種觀點注視及思考「死亡」的機會。至於筆者想透過本書告訴你的「最重要訊息」則如下:
過去的「科學」,始終認為「死後的世界」不存在。
因此,「科學」與相信真有「死後世界」的「宗教」,絕對不會有所交集。
不過最近幾年,最先進的量子科學提出了一項耐人尋味的「假說」。
這項「新假說」,暗示了「死後的世界」有可能存在。
那麼,這項「假說」的內容是什麼呢?有什麼樣的科學理論呢?
如果這項「假說」是正確的,那麼「死後的世界」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
在這個「死後的世界」裡,我們的「意識」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如果這項「假說」是正確的,它能帶給活在這段人生中的我們什麼啟示呢?
如果這項「假說」是正確的,「科學」與「宗教」會融合在一起嗎?
以上就是本書要談的內容,而本書所介紹的「最先進的量子科學所提出的新假說」則稱為:
「零點場假說」。
筆者是個在科學家與研究者這條路上走了許多年,而且還擁有核子工程博士學位的人,不過就算從這樣的立場來看,筆者依舊認為這是一項具有十足的合理性、值得進行科學討論的假說。
因此,本書除了說明這項「零點場假說」外,也會根據這項假說,談論死後我們的意識會變成什麼樣子。
坦白說,筆者從事過科學家與研究者這一行,本來是個具備「唯物論思想」的人,所以多年來都認為「死後的世界」不存在。
這樣的人會轉而認為「死後的世界」是存在的,其實是因為自己的人生,獲得了許多極具象徵性或戲劇性的「不可思議經驗」,例如「直覺」、「心有靈犀」、「預感」、「預知」、「共時性」、「聚合(Constellation)」等經驗。而且,聽了好友與熟人的故事後,筆者發現有過這種「不可思議經驗」的人還不少。
關於這些「不可思議的經驗」,之後本書也會介紹幾個筆者個人的例子,不過筆者畢竟是科學家出身,故並未因為自己有過這類經驗,就馬上轉為「黑箱思維」,相信「天堂」或「靈界」真的存在。
筆者始終是以「科學思維與合理思維」,試圖解開以下的疑問:
為什麼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會發生「不可思議的事件」呢?
為什麼這個世上,存在著讓人聯想到「死後世界」的現象呢?
如果真有「死後的世界」,那會是怎樣的地方呢?
而經過多年的探求與思索,最後得到的結論,就是最先進的量子科學所提出的這項「零點場假說」。
因此,本書是根據這項假說,並穿插最先進的宇宙學與時間論、生命論與進化論、腦科學與意識科學、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論,以及古代宗教與古典哲學、東方醫學與替代醫療、深層心理學與冥想技法、文化人類學與地球環境論等思想,明確闡述筆者對於「死後,我們的意識會變成什麼樣子?」的想法。
不消說,談論「死後的世界」,當然也會受到各種質疑與批判吧。不過,筆者由衷歡迎這類質疑與批判。
因為無論在哪個時代,談論「新理論」或「新思想」,總是會受到許多質疑與批判,而這些質疑與批判,能使該理論或思想進一步深化、發展。
所以,希望閱讀本書的諸位科學家、宗教家、心理學家與哲學家,一定要探討這項「零點場假說」,使該理論能夠進一步發展。
因為,筆者的心願只有一個,那就是:
在「科學」與「宗教」之間的深溝上,架起一座「新橋梁」。
直到現在全世界仍有大多數人信仰的各種「宗教」。
如今對我們的意識影響最大的「科學」。
兩者不再對立,而是互相協調、融合的「未來」。
筆者相信,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應當要開拓這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