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導讀一
任何人都可能變小石頭
洪淑青Selena Hung(親子作家、兒童音樂作詞者)
藍黑色的夜晚,萬籟俱寂,女孩顯然睡不著覺,低頭蜷身,忐忑不安。這是繪本《小石頭》給讀者的第一個畫面,她不知憂心著甚麼?由這將牽引讀者進入幼兒的憂愁中。
那個又遲到的女孩,即便路上開滿木棉花也無心觀賞,低著頭醞釀著稍後進校門,如何面對「陌生」、無依無靠的校園生活。老是出狀況、無法自在地表達己見,想求援爸爸卻記不得電話,任何可抓取的纜繩都沒有,孤軍壓力下,身體的反應讓她更尷尬了,尿濕了裙子,宛如世界末日啊!此時,讀者或許就能理解,女孩在前一晚為何窩在牆角,擔心著明日的到來。
這是小女孩在學校的樣子,她總是呈現靜默、慌張的石頭樣,面對任何事件都一動也不動,不敢前進後退、不敢發出聲音、有所作為,在群眾面前,她就是一顆隱形的小石子。
此書以一位師者(成年人)的角度書寫,從第一頁盛開的木棉花道,就可以感覺到老師從學校大樓往下觀望,她看見女孩延遲地走向學校。這位關懷學生的老師並不只是觀察,她細膩地照顧小女孩,陪她一起看外面透進的光,記住孩子曾畫一幅畫,畫中鋪滿最開心的事,這些舉動都讓憂愁女孩打開心,感受到身邊就有愛,無依無靠的石頭瞬間如獲纜繩,師者一句「因為你很重要」解救了小石頭。
成人同理小孩心情,便能細膩地觀測孩童的心思,小小世界會因為你的一句真誠話語、溫暖舉動,增生無限力量。
我也認識一個小石頭,外表羞澀,有許多心理戲。問她問題時,她選擇沉默不語;團體活動時,總是籠罩著尷尬的氣氛。得有個瞭解石頭特質的人陪伴女孩才是!也許是家人、也許是師長或是身邊的好朋友。很幸運的,她的父母以及同學總是幫助她過關,但我思考著,有沒有辦法讓她自己過關?幾回相處才知道,這個小石頭只是羞於面對群眾,私底下的她可活潑!在沒有安全
感的環境裡,「沉默」是她的對策,她只是害怕犯錯,給予肯定與信心便能突破。
於是,我改換另一種方式對待她,「妳一定會的,怎麼可能不會。」沒想到,畏羞的石頭需要的是激將法,與繪本中的小女孩完全是不同的性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氣質,就如石頭有很多不同的形狀,成人得細膩發覺孩子的特質,找到適合的方式鼓勵他。
任何人都可能在特殊的場合,無來由地成為一顆小石頭,有些可確認自己正「一動也不動」、產生羞怯感,有些可以擊破窘境,但也有些人需要旁人牽引。歲月增長及生活經驗會累積面對自己的勇氣。愈稚嫩的石頭愈需要成熟的人滾動他,如果你也曾是個小石頭,生命中必有一個關心你的人;如果你發現身邊有個小石頭,也請你多多關懷身邊那顆滾動困難的他。
2014年,我認識作者佩虹。她曾寫信告訴我,對於幼兒教育充滿期待,希望能夠透過繪本,讓孩子在圖畫中成長,她堅信故事可以帶給孩子想像力、創造力,增進親子關係,她朝著繪本創作前進,朝著說故事給孩子聽的夢想前進。七、八年後,佩虹完成了自己的夢想,在香港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繪本,很榮幸能為她的台灣出版書寫推薦文。曾經我們都是石頭,或許漸漸的,都能成為這本繪本中,那個如光的老師。
* 洪淑青(Selena Hung),親子作家、兒童音樂作詞人。【一開始就不孤單Ⅱ】部落格格主,曾執筆《親子天下》雜誌「和孩子在家裡玩」、「藝術事件簿」專欄;《國語日報》家庭版「看見大世界」專欄,地方報《小事報》企畫編輯。著有《童年,再童年》、《孩子們,玩創作!》、《在家啟動創造力》、《不趕路的親子休日》等書。
推薦導讀二
偶爾難過也沒關係
豆爸(本名張文鴻,台灣共好實踐協會創設發起人)
她一句話也不說,就像小石頭一樣。
剛進學校的孩子,面對陌生的環境有許多未知的擔憂與恐懼,僵直的無助比不上顫抖的驚悸,化為小石頭保護憐憫的自己。所幸,還有點滴溫暖的關心,在時間凝結無法言語的頃刻間,得以化為溫暖感人的擁抱,點點星光點點盈眶。
這本書不只適合孩子讀,更適合大人唸給孩子們聽。
「為甚麼你會記得我對你說過的話?只因為你很重要。」
十年前來到台灣台中旅行,因緣際會遇見藝術街上的繪本美術館,竟成就了另個生命的註腳。令人敬佩的佩虹老師,藉由生命前半場的悉心觀察與切身感動,從一個幫助人群的社工夥伴,昇華為引領心靈成長的繪本創作導師。
所以繪本是一個載體,因地而制宜。承載學習者生活週遭、成長經歷的起始經驗,也承載著一個創作者本身文化與生命的體悟,讀者的判斷與選擇將左右繪本使用於思維中的高度。所以解析本身在學習是不具任何個別意義,但是卻能為引領孩子前進文明來預做準備;而在建構複雜思維的面向中,繪本的深入探究,竟也充滿累積認知前端的非凡價值。
在繪本大量圖說的刺激之下,除了誘發人類最原始的識圖、讀圖能力同時,跳越過視覺的假象後,產生強而有力的具體圖像連結,使我們能夠昇華想像為躍動的舞蹈。不僅如此,也許我們忘了孩子們抽象化的概念及認識文字的感動,竟是這個在生命歷程中短暫卻美麗的無畏想望。
《小石頭》並不只是一個兒童讀物,而是作為媒介,從作品討論中提供生命關照的能量;從不同題材的創作元素中發現內在驅力與自我成長的脈絡;從議題的論述裡,延伸連結創意形式與人文的省思;更能從欣賞朗讀創作的過程中,透過詩意的轉化與正面的力量,看見人與群體昇華的感動,發現生命微笑靜定而美好。
小石頭只是開始,就像燦爛的煙火綻放,願你我在黑夜仍能看見心中最美麗的風景。偶爾難過也沒關係,我會一直在這裡等你。
* 豆爸本名張文鴻,參與教育工作25年。只因孩子愛讀繪本,所以義無反顧的成立繪本美術館,讓社區孩子們都能有溫暖的感動與靜謐閱讀的空間。現在關注藝術食農與環境議題,並融入繪本主題統整的可能性,並力行實踐藝術食農作為,為台灣共好實踐協會創設發起人,帶領社區與大學共同參與共好田園各種可能性。目前積極推動台灣共好實踐社區跨域行動。threeice.tw@gmail.com